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cc1基因缺陷模型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源 杨永生 +1 位作者 张天 张岩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0-738,共9页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的缺陷会导致DNA损伤修复功能失常,使细胞损伤不断累积,最终诱导衰老发生。本综述总结了Ercc1在DNA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Ercc1缺陷小鼠模型的表型,并讨论了Ercc1在衰老和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不同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影响,为开发针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创新疗法、动物模型、药物研制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DNA损伤 DNA修复 Ercc1缺陷小鼠模型 衰老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表达与Ⅰ-ⅢA NSCLC患者术后生存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慧敏 张伟 +9 位作者 韩宝惠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陈玉蓉 金波 张雪艳 何卫中 沙慧芳 冯久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Ⅰ期NSCLC患者术后随机分成不化疗组和化疗组;Ⅱ、ⅢA期术后均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标本的ERCCl表达。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性,并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景I期NSCLC患者ERCC1高表达者,不论化疗与否其预后都明显好于ERCCl低表达者。其中ERCC1高表达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t.30%、86.74%,低表达组则为96.43%、60.71%、57.14%(P=0.0058)。不同于Ⅰ期NSCLC,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低表达则有较好预后。其中Ⅱ期ERCC1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期(MST)为60.0+月,而高表达者仅为25.5月(P=0.0442);ⅢA期ERCC1低表达组MST为41个月,高表达组仅为24个月(P=0.0203)。结论ERCC1表达对Ⅰ-ⅢANSCLC术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存在双相效应。在Ⅰ期NSCLC中,ERCC1高表达是预后良好的独立指标;而对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高表达更多体现的是对铂类耐药;故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能将无助提高术后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R通路中XRCC1多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不同民族喉癌易感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松 胡斌 +3 位作者 雍军 冯娟 王玲玲 阿依恒.曲库尔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影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修复基因主要存在修复通路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而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是BER通路中的核心基因。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 背景与目的:影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修复基因主要存在修复通路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而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是BER通路中的核心基因。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喉癌易感性的研究。探讨BER通路DNA修复基因XRCC1多位点单核甘酸多态性与新疆不同民族喉癌易感性关系。方法:采用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研究方法,选择58例喉癌(经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患者和120名体检正常的健康人对照,应用Multiplex SNa Pshot技术检测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的Gln632Gln(rs3547)、Arg399Gln(rs25487)、Arg280His(rs25489)、Arg194Trp(rs179978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在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喉癌患者组中XRCC1Arg280His(rs25489)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患者组中XRCC1的其余3个位点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汉、维、哈3个民族患者组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rs3547)C/T及T/T基因型、(rs25487)C/T及T/T基因型、(rs1799782)G/A及A/A基因型个体较携带XRCC1(rs3547)C/C基因型、(rs25487)C/C基因型、(rs1799782)G/G基因型的个体患喉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升高了分别为0.96倍、1.74倍、1.39倍;1.47倍、1.32倍、0.77倍,1.49倍、1.51倍、1.56倍。结论:汉、维、哈3个民族的XRCC1 Gln632Gln、Arg399Gln、Arg280His、Arg194Trp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喉癌遗传性有关联且有差异,XRCC1基因中的Gln632Gln、Arg399Gln、Arg194Trp位点的突变将导致喉癌的发病风险升高。而XRCC1基因中的Arg280His位点突变与喉癌发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该位点的突变与喉癌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切除修复通路 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喉癌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熊兴东 古李中 +4 位作者 曾俐琴 杨志宏 张志珍 罗喜平 刘新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8,289,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9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103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的ERCC1C19007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易感的相关性,并用年龄进行校正,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T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的分布频率(31.3%)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显著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调整后的OR=3.68,95%CI=1.22~11.14,P=0.021)。而且T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TTvsCC:调整后的OR=4.69,95%CI=1.36~16.21)以及在<45岁的人群中(TTvsCC:调整后的OR=5.05,95%CI=1.01~25.20)更加明显。结论:ERCC1C19007T多态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一个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崧雯 周彩存 +1 位作者 徐清华 严令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51-25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7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7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其中33例接受含铂方案的新辅助化疗。采用χ2检验、Logrank分析和COX风险模型等分析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结果ERCC1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25%。ERCC1的阳性率在新辅助化疗组(48.48%,16/33)要高于对照组(20.45%,9/40)(χ2=6.008,P=0.025)。ERCC1阳性组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31.3%,阴性组为58.8%(χ2=2.528,P=0.112);MST分别为36月和54月(P=0.118);3年生存率分别为43.8%和47.1%(χ2=0.029,P=0.866);5年生存率分别为18.8%和23.5%(χ2=0.414,P=0.52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ERCC1表达水平、TNM分期和新辅助化疗与否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诱导NSCLC表达ERCC1,ERCC1高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低,ERCC1是影响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新辅助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NA干扰沉默ERCC1对A549/DDP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金艺凤 产翠翠 +2 位作者 方蕾 王莹 陈兴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1-595,共5页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ERCC1基因可能参与顺铂继发耐药,文中旨在探讨短发夹RNA(shRNA)靶向沉默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组1(ERCC1)对不同浓度顺铂处理的肺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DDP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shRNA)、空白对照...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ERCC1基因可能参与顺铂继发耐药,文中旨在探讨短发夹RNA(shRNA)靶向沉默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组1(ERCC1)对不同浓度顺铂处理的肺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DDP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shRNA)、空白对照组(lipofectamine 2000)、ERCC1-shRNA1组(ERCC1-shRNA1)、ERCC1-shRNA2组(ERCC1-shRNA2)。设计并合成靶向人的ERCC1基因shRNA1、shRNA2;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入A549/DDP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前后ERCC1 mRNA和蛋白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成功构建ERCC1-shRNA并转入A549/DDP,ERCC1-shRNA1组、ERCC1-shRNA2组mRNA表达量[(0.20±0.04)、(0.47±0.28)]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0.96±0.12)、(0.8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C1-shRNA1组、ERCC1-shRNA2组蛋白表达量[(0.24±0.10)、(0.37±0.11)]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1.32±0.13)、(1.45±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C1-shRNA1组IC50值[(7.78±0.54)]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16.71±2.33)、(16.69±1.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C1-shRNA1组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82.99±4.23)%]较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72.87±3.23)%、(71.75±4.56)%]明显增高,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5、12.5μg/mL顺铂作用后ERCC1-shRNA1组细胞凋亡率[(11.91±1.41)%、(29.97±3.14)%]较0μg/mL顺铂作用下[(8.17±0.67)%]明显升高(P<0.05)。结论 ERCC1-shRNA能有效沉默A549/DDP细胞中ERCC1基因的表达,细胞增殖显著受抑而凋亡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NA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A549/DDP 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蒋胜 李力 +5 位作者 张玮 唐兆前 王琪 姚德生 张洁清 阳志军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61-663,共3页
目的:研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反应及生存期的关系,并探讨ERCC1基因缺失第Ⅷ外显子变异剪接体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TRIZol试剂提取63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总RNA,逆转录... 目的:研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反应及生存期的关系,并探讨ERCC1基因缺失第Ⅷ外显子变异剪接体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TRIZol试剂提取63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后,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检测ERCC1基因及缺失第Ⅷ外显子变异剪接体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化疗反应和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①ER-CC1基因总mRNA和去除变异剪接体后ERCC1全长相对表达量在化疗敏感组的值均低于化疗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9)。②总ERCC1mRNA和去除变异剪接体后ERCC1全长相对表达量在低水平表达组比高水平表达组的生存期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8)。结论:卵巢癌组织中ERCC1基因mRNA表达水平能够预测患者的化疗反应性与术后生存期,缺失第Ⅷ外显子变异剪接体与患者的化疗反应和术后生存期没有关系,无临床意义,是无功能的转录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选择性剪接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师怡 陈刚 +4 位作者 林贤东 张丽媛 胡丹 何银珠 郑雄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907-910,共4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3个单核苷多态性(SNPs)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福建地区组织学确诊的452例胃癌患者和469例健康体检人群,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3个单核苷多态性(SNPs)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福建地区组织学确诊的452例胃癌患者和469例健康体检人群,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方法进行rs11615 T>C、rs2298881 C>A和rs3212930 T>C、3个位点多态性检测,以评估ERCC1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s11615 T>C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较野生纯合基因型降低一半(OR=0.49;95%CI:0.52~0.47;P=0.01),但是罹患弥漫型胃癌的风险上升1.68倍,预后更差(OR=1.68;95%CI:0.76~0.61;P=0.048)。单体型分析显示,基于这3个位点的单体型C-C-C降低了体患胃癌的风险(OR=0.729;95%CI:0.531~1.001;P=0.0499),而单体型T-C-T则增加了胃癌患病的风险(OR=1.321;95%CI:1.063~1.641;P=0.0118)。结论:ERCC1基因rs11615 T>C位点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胃癌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I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术后铂类辅助化疗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吴颖 宋勇 刘红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50-153,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RCC1)在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对术后铂类辅助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9例Ⅰ~Ⅲ期手术切除、术后铂类辅助化疗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采用χ2检验,Kapl...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RCC1)在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对术后铂类辅助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9例Ⅰ~Ⅲ期手术切除、术后铂类辅助化疗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比较ERCC1表达对Ⅰ~Ⅲ期NSCLC手术并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生存期的影响。结果:59例患者中,ERCC1表达阳性组31例(52.5%),手术后辅助化疗的总体生存期为20.4个月;ERCC1表达阴性组28例,生存期为36.7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RCC1阴性组在阳性组之上;Log-Rank检验,两者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COX多因素回归示TNM分期和ERCC1表达是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Ⅰ~Ⅲ期NSCLCERCC1表达阴性组可从铂类辅助化疗中获益,ERCC1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错配切除交叉互补修复酶1 辅助化疗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等常见耐药相关蛋白在伴神经侵犯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戴东方 陈德玉 +3 位作者 李小琴 顾汉刚 陶清 王德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84-1588,共5页
目的:检测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等常见耐药相关蛋白在伴神经侵犯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ERCC1、微管蛋白β3、... 目的:检测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等常见耐药相关蛋白在伴神经侵犯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ERCC1、微管蛋白β3、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DNA拓扑异构酶2(topoisomerase 2-alpha,TOP2A)及P糖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有和无神经侵犯者上述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差异。结果:108例(44.6%)有神经侵犯,其肿瘤最大径≥5 cm、低分化、伴肿瘤脉管侵犯及TNM分期Ⅲ~Ⅳ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者(P <0.05)。伴神经侵犯者的ERCC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者(63.9%vs. 46.5%,P <0.05),而其他耐药相关蛋白的高表达率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和无神经侵犯者之间ERCC1高表达率的差异主要出现于男性(64.8%vs. 43.1%,P=0.026)和肿瘤低分化的患者中(76.3%vs.42.9%,P=0.006)。结论:伴神经侵犯胃癌患者的ERCC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提示了神经侵犯影响化疗疗效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神经侵犯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非小细胞肺癌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ERCC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萍 赵伟鹏 +4 位作者 刁鑫伟 王卫东 关华军 胡义德 陈正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癌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期建立临...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癌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期建立临床实用简便的肿瘤学指标。方法采用间接二步法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47例Ⅱ期、Ⅲ期NSCLC患者癌组织和PBL中ERCC1的表达及健康人PBL中ERCC1的表达。结果ERCC1在癌组织、NSCLC患者PBL和健康人PBL中的表达分别为53.19%(25/47)、48.94%(23/47)和20%(4/20),其中癌组织的ERCC1表达与NSCLC患者PBL的表达呈正相关,20例健康人PBL的ERCC1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NSCLC患者。ERCC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类型无关。结论检测NSCLC患者PBL的ERCC1表达可间接反应癌组织的ERCC1表达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非小细胞肺癌 外周血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含铂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宁晓红 王毓洲 +3 位作者 孙昭 李霁 周艳萍 白春梅 《协和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ERCC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1)表达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铂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标本进行ERCC1检测,分析其与化疗...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ERCC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1)表达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铂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标本进行ERCC1检测,分析其与化疗反应率及生存期间的关系。结果 56.4%(22/39)的肿瘤组织呈ERCC1高表达。ERCC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吸烟史及吸烟指数均无相关性;ERCC1低表达患者对含铂一线化疗的反应率优于ERCC1高表达者,P<0.05。但ERCC1表达水平对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疾病进展(time to progression,TTP)时间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ERCC1在肺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含铂化疗方案疗效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C1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燕 陈丽 +2 位作者 李杰 吕亚莉 焦顺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2,479,共9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三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著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 β-微管蛋白Ⅲ 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RRM1和TUBB3指导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柯红 崔洁 +4 位作者 王小松 聂成钢 王雪梅 罗备 涂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 group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 tase,RRM1)、3型β微管蛋白(tubulin beta-3,TUBB3)指导化疗药物个休化选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m...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 group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 tase,RRM1)、3型β微管蛋白(tubulin beta-3,TUBB3)指导化疗药物个休化选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7例晚期NSCLC患者,按病理组织充足与否分个体化化疗治疗组(A组)及对照组(B组)。A组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测定ERCC1、RRM1及TUBB3的mRNA水平,并根据测定结果确定化疗方案,B组则使用吉西他滨+顺铂治疗。结果:A组有效率为63.2%,明显高于B组(P<0.05);A组、B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8.9%和50.0%(P<0.05);A组中吉西他滨+顺铂患者的有效率高于B组相同方案化疗者;2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P>0.05);2组不良反应无差异且均易耐受。结论: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测定ERCC1、RRM1及TUBB3的mRNA水平用于指导晚期NSCLC个体化化疗方案,能显著提高化疗有效率;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在分子标志物指导策略下运用效果更明显,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 3型β微管蛋白 个体化方案 分支DNA-液相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和Ki67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含铂类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昕 杨举伦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RCC1)和Ki67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含铂类化学治疗(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乳腺癌患者129例,均行紫杉醇和卡铂联合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 m2)-1,静脉滴注30...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RCC1)和Ki67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含铂类化学治疗(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乳腺癌患者129例,均行紫杉醇和卡铂联合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 m2)-1,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顺铂25 mg·( m2)-1,静脉滴注,第1~3天;21 d为1个周期,化疗6个周期。采用免疫组化分析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和Ki67的表达,并比较ERCC1和Ki67不同表达水平的患者对铂类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和对铂类方案化疗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129例患者中,ERCC1-Ki67-患者18例,临床有效率88.89%,3年累积生存率83.33%;ERCC1+Ki67-患者24例,临床有效率50.00%,3年累积生存率62.50%;ERCC1-Ki67+患者33例,临床有效率54.55%,3年累积生存率60.60%;ERCC1+Ki67+54例,临床有效率22.78%,3年累积生存率31.48%。与ERCC1-Ki67-组比较,ERCC1+Ki67-组、ERCC1-Ki67+组和ERCC1+Ki67+组患者对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临床有效率明显下降( P〈0.05)。 ERCC1+Ki67+组较ERCC1+Ki67-组和ERCC1-Ki67+组也显著下降( P〈0.05)。与ERCC1+Ki67-组和ERCC1-Ki67+组比较,ERCC1+Ki67+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而ERCC1+Ki67-组和ERCC1-Ki67+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RCC1+Ki67-组和ERCC1-Ki67+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ERCC1-Ki67-组( P〈0.05)。结论 ERCC1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与患者铂类化疗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治疗药物 乳腺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KI67 化学治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RRM1预测NSCLC患者GP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蔷 朱晓莉 +1 位作者 张立 林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对比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rodent repair deficiency,complementationgroup1,ERCC1)和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低表达患者选择健择联合顺铂(gemcitabine andcispl... 目的:对比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rodent repair deficiency,complementationgroup1,ERCC1)和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低表达患者选择健择联合顺铂(gemcitabine andcisplatin,GP)方案和未经筛选经验性选用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根据组织标本是否适宜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子标志物,在确诊为晚期NSCLC的患者中,ERCC1和RRM1低表达者归为A组,未经分子标志物检测的经验治疗者归为B组,经过4~6个周期的GP方案化疗,观察两组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ve-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基于分子标志物结果选用GP方案较经验性选用GP方案有效率明显提高(χ2=5.377,P=0.02),PFS明显延长(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OS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对ERCC1和RRM1低表达患者选择GP方案可以明显提高化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酸还原酶M1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硝基-2-酰基蒽醌-缬氨酸通过抑制ERK1/2激活和ERCC1表达诱导结肠癌细胞死亡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玉英 郑婕 +1 位作者 张立伟 王转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91,共11页
化学方法合成是新药研发的一种重要途径。结合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蒽醌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一类新的蒽醌类衍生物1-硝基-2-酰基蒽醌-缬氨酸(简称C3),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为了确定蒽醌类衍生物C3对结肠癌HCT116... 化学方法合成是新药研发的一种重要途径。结合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蒽醌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一类新的蒽醌类衍生物1-硝基-2-酰基蒽醌-缬氨酸(简称C3),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为了确定蒽醌类衍生物C3对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首先通过MTT比色法检测C3对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3对这两种结肠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60μg/mL的C3处理HCT116和HT29细胞48 h,细胞活性分别是50.67%和59.77%,达到了半抑制浓度;同时,其细胞形态和细胞核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采用Western印迹和qRT-PCR技术,检测C3对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3降低了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并且减弱了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稳定性。最后,用U0126(MEK1/2抑制剂)和C3联合作用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ERCC1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C3通过降低p-ERK1/2的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从而抑制ERCC1的表达。上述结果证明,C3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1/2)信号通路,降低了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稳定性,使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发生下调,进而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醌类衍生物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多态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铂化疗疗效与生存期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王霖 戴晓芳 +3 位作者 伍钢 任精华 陈卫红 刘昭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0-724,共5页
目的探讨ERCC1第118位密码子C>T多态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含铂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101例接受铂剂为基础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ERCC1第11... 目的探讨ERCC1第118位密码子C>T多态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含铂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101例接受铂剂为基础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ERCC1第118位密码子C>T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其与化疗反应率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NSCLC患者ERCC1第118位密码子多态性分布与患者性别、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吸烟习惯、病理类型、分期、疗效评价均无显著相关性。C/C基因型携带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一年生存率均优于C/T和T/T基因型携带者(13.7个月,10.6个月,P<0.01;67%,35%,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为男性,病理类型为鳞癌,ERCC1基因型为C/T或T/T均是本组患者总体生存率低的独立预后因素(Hazard ratio=1.907,P=0.022;Hazard ratio=1.980,P=0.032;Hazard ratio=2.536,P<0.01)。结论 ERCC1第118位密码子C>T位点C等位基因是接受顺铂为基础化疗的NSCLC患者生存获益的潜在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ERCC1 非小细胞肺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S2通过ERK/ERCC1通路对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雪茹 丁绪浩 +5 位作者 陈素贤 谭琦 吴月明 牛晓敏 王亚帝 佟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940,共10页
目的:探讨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MS2)表达对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PMS2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MS2 siRNA质粒和PMS2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入结肠癌SW480细胞(... 目的:探讨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MS2)表达对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PMS2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MS2 siRNA质粒和PMS2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入结肠癌SW480细胞(分别为PMS2敲减组和PMS2过表达组),同时设PMS2敲减对照组(siRNA-NC组)和PMS2过表达对照组(PMS2 control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MS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MS2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作用后各组细胞凋亡率。通过String数据库,对PMS2、ERCC1和ERK上下游蛋白的关系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SW480细胞分别采用3条siRNA进行PMS2和ERCC1敲减,采用RT-qPCR法验证PMS2与ERCC1的相互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MS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MS2基因敲减和过表达细胞模型构建成功。与siRNA-NC组比较,PMS2敲减组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顺铂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与PMS2 control组比较,PMS2过表达组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顺铂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蛋白-蛋白互作(PPI)富集P值为2.09e-07,包含ERCC1和ERK1/2等相互作用节点数共有13个,提示PMS2、ERCC1和ERK1/2之间可能存在调控作用。与siRNA-NC组比较,各PMS2敲减组细胞中ERC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siERCC1-NC组比较,各ERCC1敲减组细胞中PMS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NA-NC组比较,PMS2敲减组细胞中PMS2、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PMS2 control组比较,PMS2过表达组细胞中PMS2、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PMS2表达可影响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抗凋亡能力。PMS2与ERCC1存在互相作用关系,并可通过调节ERCC1参与ERK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SW480细胞 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邢舴 呼群 +3 位作者 苏乌云 赵海燕 王华 张称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初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并行EGFR突变检测的336例肺癌患者,进行EGFR 29种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存在突变的患者则为突变组,而无基因突变的患者则为无突变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TS、ERCC1、β-tubulin-Ⅲ和RRM1蛋白的染色,比较2组肺癌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138例(41.07%),无突变组患者198例(58.93%)。突变组、无突变组患者TS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 39.39%、44.2%vs 60.1%,P<0.05)。EGFR突变与TS低表达、β-tubulin-Ⅲ低表达相关(r=-0.332、-0.157,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男性患者2.109倍[OR=2.109、95%CI:1.268~3.509],腺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鳞癌的24.265倍[OR=24.265,95%CI:3.508~167.845],鳞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癌的15.2倍[OR=15.200,95%CI:4.480~51.569],肺穿刺患者EGFR突变发生是手术患者的2.364倍[OR=2.364,95%CI:1.266~4.413],TS低表达的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高表达患者的6.171倍[OR=6.171,95%CI:3.145~12.109]。结论 NSCLC组织中TS和β-tubulin-Ⅲ的低表达可以提示EGFR基因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人类胸苷酸合成酶 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 β-微管蛋白Ⅲ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