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理论框架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建军 赵启兰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中蒙农畜产品跨境贸易是中蒙跨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以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为载体,通过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充分协作,提高中蒙农畜产品跨境贸易的效率和质量。结合供应链协作理论以及中蒙农畜产品跨境贸易的特点,围绕中蒙农牧业跨... 中蒙农畜产品跨境贸易是中蒙跨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以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为载体,通过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充分协作,提高中蒙农畜产品跨境贸易的效率和质量。结合供应链协作理论以及中蒙农畜产品跨境贸易的特点,围绕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目标、基础条件、协作机制以及协作模式,构建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三角形理论分析框架。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基础条件是两国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的前提,协作机制解决两国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的内在作用机理,协作模式解决两国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如何协作,三者共同服务于协作目标,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互促共融的完整理论框架。目前,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存在着跨境贸易供需不足、渠道单一、政策障碍、市场主体运营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障碍以及流通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协作要适度扩大农畜产品贸易的种类和规模,重视边民互市贸易,扩大边民互市贸易规模,加大草原保护及养殖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优质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农畜产品跨境电商合作、积极满足中蒙俄畜产品跨境贸易,优化贸易政策,制定统一的农畜产品标准和认证机制,重视品牌化战略、实现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的价值提升,完善中蒙农牧业跨境物流通道和物流网络以及培育大型物流服务企业,构建中蒙农牧业跨境供应链信息平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贸易 农牧业供应链 跨境供应链 供应链协作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初步研究
2
作者 冯锴 李阳 +1 位作者 蒋文孝 王添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始皇帝陵陵西大墓M1新发现的单体金、银骆驼塑像写实逼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骆驼题材文物中的特例,但在中亚、西亚艺术品中有迹可循,它可能是舶来品,也可能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之下本土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时期 骆驼题材文物 农牧互动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牧交错带两个典型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41
3
作者 董孝斌 高旺盛 严茂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共6页
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该文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了农牧系统耦合度的概念,并对农牧交错带两个典型县域的农牧系统耦合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牧耦合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结... 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该文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了农牧系统耦合度的概念,并对农牧交错带两个典型县域的农牧系统耦合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牧耦合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结构模式,一种以安塞县为代表,农牧能值总体利用率较高,但畜牧业内部结构偏重食粮动物使得高质能转化率低下;另一种以武川县为代表,农牧业结构总体上朝趋于协调方向发展,但畜牧业规模过大,由于草畜平衡严重失调,导致农牧系统耦合机制难以稳定。该文根据能值指标分析结果,还提出了提高农牧系统耦合的一些措施及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农牧交错带 农牧系统耦合度 生态经济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地位问题研究——以河北坝上高原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新章 张立峰 +2 位作者 成升魁 张新民 闵庆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4-108,共5页
以河北坝上高原为例 ,对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地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现行农牧产值统计结果不能反映牧业的生产效益 ,采用有效产值计算方法更能反映农牧生产的真实效果 ;该区有效畜牧产值在 1997~ 1999年仅占农林... 以河北坝上高原为例 ,对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地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现行农牧产值统计结果不能反映牧业的生产效益 ,采用有效产值计算方法更能反映农牧生产的真实效果 ;该区有效畜牧产值在 1997~ 1999年仅占农林牧渔产值的 2 8.8% ,比统计结果降低了 17.9个百分点 ,而同期有效农业产值为6 1.8% ,且农业的发展速度更快 ,畜牧业并不是该区的主导产业 ;由于牧业低效 ,区域实行大力退耕还草、恢复牧业为主的发展策略并不可取 ;该区农牧比例应依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而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 畜牧业 河北坝上高原 有效产值 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土地利用调整对策 被引量:17
5
作者 康相武 吴绍洪 +2 位作者 尹云鹤 杨勤业 戴尔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5-51,共7页
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角度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地沙漠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对干湿指数、最大可能蒸散量等指标的分析表明该区域近30a来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沙化土地的恢复。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沙... 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角度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地沙漠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对干湿指数、最大可能蒸散量等指标的分析表明该区域近30a来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沙化土地的恢复。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监测数据空间叠加和地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15a来不存在明显的开荒和毁林等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现象,利用方式未变化的土地占总土地的95.98%。严重沙化土地的91.39%发生在利用方式未变化的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三者沙化程度加重分别占该区所有沙化程度加重土地的55.16%、25.92%和10.31%。实地调查和遥感、统计等相关数据分析表明,耕地沙化主要是秋耕和农业大机械的应用为风蚀创造了条件,连年耕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耕地退化;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沙漠化主要因为载畜量过重和草原交通对草场的破坏。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强度过大等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提出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土地利用强度 华北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的空间格局与生态恢复 被引量:9
6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4 位作者 王长有 赵晓丽 周全斌 刘斌 谭文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2-134,F003,共4页
运用遥感与 GIS为技术支撑 ,以专家知识为依据 ,从而定量计算出中国的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在此基础上 ,阐述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风水蚀交错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 -阴山 ,秦岭 -祁连山一线分布的区域 ,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于辽... 运用遥感与 GIS为技术支撑 ,以专家知识为依据 ,从而定量计算出中国的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在此基础上 ,阐述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风水蚀交错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 -阴山 ,秦岭 -祁连山一线分布的区域 ,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与内蒙古接壤处 ,山西北部 ,陕西北部 ,到甘肃东部 ,秦岭以北 ,六盘山以东的地区 ,二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重合 ,使得我国 ,特别是北方地区存在两个生态脆弱区 ,这样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从生态重建的角度提出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农牧交错区 风水蚀交错区 空间格局 GIS RS 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胁迫与耕地利用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毛留喜 宇振荣 +2 位作者 程序 王利文 刘国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14,共4页
该文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安塞县为例 ,构建了一个适合于区域范围、人与耕地关系简单平衡模型 ,并从中推出了人与耕地关系平衡胁迫力计算式。在分析该县农业生产用地构成、耕地及粮食的历史动态变化之后 ,根据人口预测结果与有关参... 该文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安塞县为例 ,构建了一个适合于区域范围、人与耕地关系简单平衡模型 ,并从中推出了人与耕地关系平衡胁迫力计算式。在分析该县农业生产用地构成、耕地及粮食的历史动态变化之后 ,根据人口预测结果与有关参数值 ,以 5年为步长计算分析了 2 0 0 0~ 2 0 30年 ,不同粮食自给水平下的人口承载能力胁迫力、耕地面积需求胁迫力、耕地生产率胁迫力。确定了有利于实现“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的较合理的粮食自给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人口胁迫 耕地利用 粮食自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与技术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新章 张立峰 +1 位作者 张新民 成升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58,共4页
河北坝上地区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地滥垦滥牧,在近100年的时间里,该区生态环境遭受了空前的破坏;而该区域居民粮食不足和收入低的事实又使其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该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必须走生态、经济兼... 河北坝上地区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地滥垦滥牧,在近100年的时间里,该区生态环境遭受了空前的破坏;而该区域居民粮食不足和收入低的事实又使其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该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必须走生态、经济兼顾型道路。该文依据国家旱农张北试验区多年田间试验结果和作者的调查,提出了以"乔灌成网、少耕留茬、高效集约、草畜一体"为内容的生态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与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经济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生产模式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玉香 周道玮 张玉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0-254,共5页
以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长岭县种马场为例,调查了其农业生产状况,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优化生产模式。经过优化设计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优化后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使... 以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长岭县种马场为例,调查了其农业生产状况,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优化生产模式。经过优化设计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优化后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使1hm2农田的纯收益达到8254.6元,是优化前(4019.96元)的2.05倍,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牛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优化结果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整体效益明显优于优化之前,本优化方案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农牧交错带 农业生态系统 优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 被引量:22
10
作者 董孝斌 张新时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89,共3页
农牧交错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的现状,明确了生态经济理论应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并指出实行人工种草、舍饲养殖,发展草地农业、... 农牧交错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的现状,明确了生态经济理论应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并指出实行人工种草、舍饲养殖,发展草地农业、畜牧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最后,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 农牧交错带 农民收入增长 出路 发展 生态经济理论 草地农业 关键措施 舍饲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状况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1 位作者 周全斌 马超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38,共4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造成环境恶化。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景观,对它的研究在生态、区域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在定义土壤侵蚀指数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单元,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造成环境恶化。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景观,对它的研究在生态、区域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在定义土壤侵蚀指数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单元,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不同土地资源类型下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阐明土地资源的土壤侵蚀背景,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作了区域上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东部草地退化,西部沙化严重,亟需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侯瑞萍 张克斌 +2 位作者 乔锋 李瑞 杨俊杰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3期350-353,共4页
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生物多样性变化。2002和2003年固定样地观测数据... 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生物多样性变化。2002和2003年固定样地观测数据表明,到2003年,各样地的α-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撂荒地和退耕还林地α-多样性变化较大。Simpson指数、Js指数变化最为明显,分别平均增加了140%、109%,Shannon-Wiener指数、Jsw指数次之,分别增加67%、49%。人工封育不同处理区α-多样性指数也有较大变化,由核心>边缘>外围,变为边缘>核心>外围排列次序。β-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各样地的种类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物多样性 定位监测 盐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秦红灵 李春阳 +1 位作者 高旺盛 董孝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25,31,共5页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大于翻耕地;0~8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 cm)和中层贮水层(30~80 cm).③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变化 保护性耕作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蚀强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锦龙 潘志华 +3 位作者 赵举 郑大玮 妥德宝 赵沛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0-102,136,共4页
在丘陵连绵起伏的内蒙古后山地区,风蚀观测试验表明,在丘陵上存在风蚀强度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造成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生物量的空间差异。丘陵顶部和北坡上部是强烈风蚀部位,南坡相对较轻,风蚀量从丘陵顶部到坡面下部递减。在... 在丘陵连绵起伏的内蒙古后山地区,风蚀观测试验表明,在丘陵上存在风蚀强度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造成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生物量的空间差异。丘陵顶部和北坡上部是强烈风蚀部位,南坡相对较轻,风蚀量从丘陵顶部到坡面下部递减。在丘陵的顶部,风蚀强度大,土壤容重大,土壤肥力低,农业生产力也低。在丘陵的南坡,风蚀相对较轻,土壤容重较小,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农业生产力也高。在丘陵的北坡,风蚀比较严重,肥力比较低。了解这种差异为风蚀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强度 空间差异 农牧交错带 内蒙古后山地区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盐池县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乔锋 张克斌 +2 位作者 张维军 李瑞 杨俊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57,117,共5页
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 iener指数、S im 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生态优势度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 j),通过对比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对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进行... 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 iener指数、S im 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生态优势度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 j),通过对比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对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撂荒地植物群落趋于稳定、均匀,但更新速度较慢。(2)采用人工封育措施的样地,SW和JSW多样性指数由外围(对照)、边缘、核心依次增大,经过两年封育后多样性指数排序变为边缘>核心>外围(对照),草场破坏相对严重的边缘区植被得到了很快的恢复。(3)退耕还林样地,2001年实施了退耕还林后植物恢复很快,群落向趋于复杂稳定的方向发展。群落发生了明显的演替。2002年退耕还林样地群落稳定性变差,更新速度缓慢。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盐池 定位监测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振龙 孙慧 苏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263-5272,共10页
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趋势对于我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农牧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2000—2013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对中国西... 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趋势对于我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农牧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2000—2013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增势强劲,但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以新疆最高,甘肃次之,陕西和青海居中,宁夏最低,农牧业碳排放源从以畜牧业为主向以种植业为主转变;西北地区农牧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省域差距明显,碳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从考察期内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来看,整体上呈扩大趋势,但相对微弱的变化态势则反映了其变化幅度相对有限,其原因在于四种碳排放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具体表现为: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农用物资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大幅扩大的同时,还表现出峰值从陡峭变为平缓,变化区间大幅扩大的现象;牲畜肠道发酵碳排放地区差距大幅缩小;牲畜粪便碳排放的地区差距也明显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 空间分布 演变趋势 西北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作用的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魏建群 张克斌 +1 位作者 杨俊杰 乔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8-210,214,共4页
盐池县位于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典型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该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区。在分析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的基础上,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 盐池县位于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典型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该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区。在分析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的基础上,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的植被变化。分析得出农牧交错带实施封育对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α-多样性指数 β-多样性指数 盐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及其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志涛 门明新 崔江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6-264,共9页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干扰3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沽源县未利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并根据沽源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划分出4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以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沽源县生态重要性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1 082.78 hm2、11 209.05 hm2、11 450.25 hm2和4 803.12 hm2,分别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8.75%、29.08%、29.71%和12.46%,生态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较少。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高程梯度带以及0°~5°和5°~15°两个坡度梯度带;生态极重要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和1 600~1 800 m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5°~15°坡度梯度带;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各地形梯度带生态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的未利用地的比重变大,由最初的11.31%和13.86%提升到97.95%和93.64%。研究结果可以为沽源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未利用地 生态重要性 地形梯度 GIS 沽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放牧场的空间转移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泠 何念鹏 周道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7-171,共5页
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放牧场空间转移动态、不同放牧场对当地畜牧业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牲畜放牧场月际变化很大 ,草地、防护林草地和农田在不同阶段是牲畜的主要放牧场 ;牲畜放牧场具有明显的空间转... 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放牧场空间转移动态、不同放牧场对当地畜牧业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牲畜放牧场月际变化很大 ,草地、防护林草地和农田在不同阶段是牲畜的主要放牧场 ;牲畜放牧场具有明显的空间转移现象 ,总体趋势为农田 (1~ 3月份 )→草地 (4~ 6月份 )→防护林草地 (7~ 10月份 )→农田 (11~ 12月份 ) ;3种放牧场在不同时期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变化也很大 ,其变化趋势与放牧场空间转移趋势基本一致 ;草地、防护林草地和农田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均起着重要作用 ,贡献率大小分别为农田 (38.8% ) >防护林草地 (31.8% ) >草地 (2 9.4 % )。草地在当地畜牧业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农田和防护林草地对当地畜牧业的贡献已相当重要。因此 ,应加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草地放牧和农田放牧研究 ,在保护防护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防护林草地和杨树叶资源 ,充分利用农田杂草和农田残茬 ,增加可获得性牧草资源 ,促进地区畜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放牧场 空间布局 空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模拟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邱建军 唐华俊 LI Chang-Sheng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86-88,共3页
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DNDC) ,估算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土壤C储量并研究其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该区耕地 0~ 3 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 4662 2 .6万t ,目前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负平衡 ,年净损失有机碳 13 3 ... 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DNDC) ,估算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土壤C储量并研究其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该区耕地 0~ 3 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 4662 2 .6万t ,目前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负平衡 ,年净损失有机碳 13 3 5万t。指出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应推行免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农牧交错带 耕地土壤 有机碳 储量 变化模拟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 化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