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国土空间“集聚—分散”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
1
作者 夏俊楠 洪梦谣 +2 位作者 魏伟 孔雪松 尹力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123,共14页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中国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的“集聚—分散”格局及演变驱动机制,为宏观尺度下三类空间有序集聚的监测评估与优化调控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分层等积像素化四叉树方法,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中国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的“集聚—分散”格局及演变驱动机制,为宏观尺度下三类空间有序集聚的监测评估与优化调控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分层等积像素化四叉树方法,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空间格局快速演变:城镇空间总体增加,中心地区增长集聚,边缘地区分散扩张;农业空间大幅减少且破碎,东部破碎严重,西北集聚明显;生态空间呈现东南至西北“减少集聚—增加集聚—分散混合”格局。(2)城镇空间主导作用突出:农业与城镇空间的分散度此消彼长,生态与城镇空间分散度则协同变化。(3)地形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平原利于城镇和农业空间集聚,山区和偏远地区有利于生态空间集聚。人口与经济增长多以农业空间破碎为代价,产业能级提升能促使城镇和生态空间高效集聚。研究结论: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形态优化调整,分类提升城镇空间集聚水平,协同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是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 空间形态 以形论形 分层等积像素化四叉树(HPQT)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兰地区史前农业遗存及其价值探赜
2
作者 孙海芳 刘学堂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上罕见,是六倍体小麦在中国史前存在的明确考古证据。新疆是中国小麦起源与东传的关键区域,西方来源的小麦与东方来源的粟、黍在楼兰地区交汇,推动了古代西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展现了早期东西方两大农业文化系统的交流交融,以及新疆先民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兰地区 农业考古遗存 生态环境 生计模式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3
作者 周飞 邱泷娇 +3 位作者 王钊涵 林悦妍 霍绮铭 赖子扬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19-227,共9页
在测算湛江市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选取价值较高地区为生态源地,构建最小累计阻力面,采用电路理论的方法识别生态廊道和节点,构建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结构。结果表明:2022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是1367.43亿元,各土... 在测算湛江市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选取价值较高地区为生态源地,构建最小累计阻力面,采用电路理论的方法识别生态廊道和节点,构建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结构。结果表明:2022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是1367.43亿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是耕地林地、滩涂、草地、内陆水域、裸地;研究区识别出生态源地19块,总面积共184.66 km^(2),一级生态廊道19条,二级生态廊道18条,总长959.79 km,一级生态节点37个,二级生态节点32个;优化后研究区19块生态源地面积增加到3234.12 km^(2)。基于以上结论,对湛江市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三区、三带、三廊”的空间优化建议,对湛江市生态安全稳定持续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保护修复格局识别
4
作者 廖常左 李睿达 吴彦灵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07-114,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范式,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的精细化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助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方法】以元阳县为研究对象,整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 【目的】构建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范式,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的精细化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助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方法】以元阳县为研究对象,整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地,结合生境质量倒数构建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及节点,构建其生态安全格局,提出整体性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元阳县共有180个生态源地,面积为552.8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4.98%,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县国有林场,是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和敏感区。2)识别323条生态廊道,长度为717.93 km,保障生态源地间的连通性;识别生态夹点91个,总面积为5.49 km^(2),多位于生态廊道间,是未来优先保护区域;生态障碍点100个,总面积为3.45 km^(2),位于生态廊道周边或生态源地边缘,据此划分不同级别的未来重点修复区域。【结论】构建以“青山绿水林田为基础,一带两轴六区多核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格局,量化“山-水-林-田”要素的协同关系,划定保护与修复区域、提出治理策略,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推广的“系统识别-空间优化-格局划定”技术框架。未来需结合区域特征优化参数体系,构建动态适应性管理模型,重点解决保护修复措施的空间适配性与时序协同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农业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修复 生态环境区划与管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建设的对策分析
5
作者 李寅婷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怎样培养人的主渠道,其中外语课程思政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与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建设状况... 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怎样培养人的主渠道,其中外语课程思政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与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建设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的顶层、基石、中坚、土壤、度衡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强化生态顶层设计,完善教学大纲;夯实生态基层基础,改革课程设计;强健生态中坚力量,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厚植生态土壤条件,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健全生态度衡标准,调整优化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外语课程思政 生态建设 对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丘陵山区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星山 杨恒 +6 位作者 马雯秋 杨敏丽 王海翼 尤泳 惠云婷 宫泽奇 王天一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重庆市潼南区20个县为评价单元,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 10.8和Excel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数的权重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序空间变化特征;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对生态风险与坡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生态风险与坡度的关系。[结果和讨论] 2010年和2020年两个时期,干扰度指数由0.97下降为0.94,耕地整体抗干扰能力增强;脆弱度指数由2.96增加为3.20,耕地结构更加脆弱;生态风险值由3.10下降为3.01,耕地生态安全性提高。两个时期生态风险区域主要以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为主,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44%,较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17%,中风险区面积增加24.4%,较高风险区面积减少60.70%,高风险区面积增加16.30%,耕地生态安全区域相对增加。耕地坡度主要以2°~25°为主,耕地坡度小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负相关,耕地坡度大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正相关关系,坡度处于5°~8°、15°~25°、25°以上时坡度面积与生态风险值呈极显著相关。农田宜机化整治应重点关注潼南区南部区域,并集中于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结论]通过评价潼南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前后耕地生态风险并分析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的相关性,表明农田宜机化整治可以降低耕地生态风险,耕地坡度面积占比可作为精准指导农田宜机化整治的重要依据,潼南区宜机化整治工作应重点关注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宜机化整治 耕地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农事训练课模块构建及教学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余玲玲 李荣华 +1 位作者 陈桂葵 蔡昆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5期210-213,共4页
农事训练课是涉农学校适应开放式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目的,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基于生态学农事训练课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生态因子观测及植物测定、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识别及塑封标... 农事训练课是涉农学校适应开放式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目的,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基于生态学农事训练课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生态因子观测及植物测定、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识别及塑封标本制作、生态沙盘演练和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模式4个教学模块,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为农业类高校耕读教育和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农事训练课 耕读教育 教学模块 问题 对策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南阳市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白清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260-263,272,共5页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和标志,生态农场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落地技术。运用系统观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分析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从点面结合和长短结合角度,对生态农业高水平建设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行战略思考...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和标志,生态农场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落地技术。运用系统观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分析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从点面结合和长短结合角度,对生态农业高水平建设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行战略思考,提出了以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生态农业 高质量 农业绿色发展 对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生态农牧业生产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9
作者 特格希 曲蕾 《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3期49-50,共2页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加强生态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区畜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牧业 现状 对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维持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云慧 张鑫 +1 位作者 张旭珠 段美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9-824,共6页
现代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研究显示,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维持、害虫控制、传花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景观结构的影响,仅仅改变集约化的生产方... 现代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研究显示,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维持、害虫控制、传花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景观结构的影响,仅仅改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并不足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尚需考虑景观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从不同尺度上优化景观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景观管理方式、建设生态农业景观成为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1)在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合理规划和配置种植区域和非种植区域以确保生态安全与稳定性;2)在地块间尺度保护、建设和管理甲虫带、野花带等生态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生态系统服务;3)在地块内尺度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和优化管理措施以获取农业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4)整合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循环工程以促进农业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格局 生态农业景观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规划 生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邓玉林 陈治谏 +1 位作者 刘绍权 廖晓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27,共4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长治久安,三峡库区属我国典型的内陆腹地农业经济类型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是该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研究通过2000~2001年于三峡库区的开县进行不同生态农业模式效益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长治久安,三峡库区属我国典型的内陆腹地农业经济类型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是该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研究通过2000~2001年于三峡库区的开县进行不同生态农业模式效益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果牧结合(果-草-羊)的生态农业模式与单纯果园、果-菜结合等传统的农业模式相比,不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蓄水力,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果园病虫发生,减少田间杂草的多样性,从而维护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牧结合 生态农业模式 综合效益 三峡库区 栽培技术 养殖技术 果-草-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 被引量:149
12
作者 康绍忠 蔡焕杰 冯绍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指出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研究领域在试验仪器设备条件、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研发、精准灌溉和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与区域农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分析了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研究中... 指出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研究领域在试验仪器设备条件、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研发、精准灌溉和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与区域农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分析了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研究中在地面灌溉、喷微灌、节水机具、节水材料与制剂、污水灌溉利用、渠道防渗与水量调配、精准灌溉等方面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几个重大研究课题,论述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保障条件建设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与生态节水 技术创新 发展态势 研究课题 保障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作区土壤轮耕模式与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侯贤清 李荣 +1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5-1223,共9页
适时进行不同土壤耕作措施的合理组配,形成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旱作土壤轮耕技术体系,以解决长期单一耕作措施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国内外已备受广泛关注。为深刻理解中国农作区土壤轮耕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就土壤轮耕的概念、轮耕... 适时进行不同土壤耕作措施的合理组配,形成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旱作土壤轮耕技术体系,以解决长期单一耕作措施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国内外已备受广泛关注。为深刻理解中国农作区土壤轮耕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就土壤轮耕的概念、轮耕模式及其土壤与作物生态效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不同农作区土壤轮耕模式的类型、作业效果及其机械选择;科学评价不同轮耕模式下土壤与作物的生态效应;指出了目前土壤轮耕技术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针对我国区域农作制的合理轮耕周期研究比较困难,综合国内外土壤轮耕的研究进展,提出土壤轮耕模式及技术体系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1)结合各区域主流种植模式,研究轮耕与轮作相结合的轮耕模式;(2)不同区域轮耕周期的确定与完善;(3)从技术上解决轮耕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和作物减产的问题;(4)轮耕对土壤供肥与作物吸肥的影响;(5)加强轮耕模式及体系的技术评价、技术推广与配套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区 轮耕模式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农民参与意识与响应——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付同刚 陈洪松 +2 位作者 张伟 聂云鹏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7951-7959,共9页
基层农民在石漠化治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对其态度及参与意愿的了解相对较少。基于参与性调查方法,按不同石漠化程度,对广西河池地区环江县、都安县、大化县33个屯154户居民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参与意识与响应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基层农民在石漠化治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对其态度及参与意愿的了解相对较少。基于参与性调查方法,按不同石漠化程度,对广西河池地区环江县、都安县、大化县33个屯154户居民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参与意识与响应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了解石漠化的农民所占比例较小,且随石漠化程度的增加反而减少。影响农民石漠化治理参与意识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年龄,但生态示范区内农民参与意识要远好于非示范区。生态农业模式能被多数农民所接受,但因存在成本、农产品销路、技术等问题而实施难度大。政府支持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具有经济生态双重效益,但实施过程复杂;农民自发形成的发展模式通常具有收益高及操作简单等特点,但规模往往较小,且受市场影响较大。因此,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重度石漠化地区农民的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示范区的作用,增加示范区的辐射范围;另一方面,在支持已有发展模式的同时,应重点支持种桑养蚕、手工品加工等农民自发形成的发展模式,并开拓农产品市场。总之,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农民群众积极配合,形成政府-科研单位-基层农民共同参与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参与性调查 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和对策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棋 郑水明 +2 位作者 叶雪珠 赵首萍 于国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900-4901,4904,共3页
介绍了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和5种主要实践模式:以肥药减量控害和生产清洁节约为特点的减量化模式;包括农牧结合和新型农作模式的生态链连接和转换模式;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产品质量提升... 介绍了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和5种主要实践模式:以肥药减量控害和生产清洁节约为特点的减量化模式;包括农牧结合和新型农作模式的生态链连接和转换模式;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产品质量提升型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产生的社会经济特征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健全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的舆论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 发展模式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杉木半同胞家系种子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奶莲 汪攀 +2 位作者 吴鹏飞 贾亚运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种子是延续物种、扩大种群生态位空间的生命载体。为探讨不同家系杉木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差异,对杉木种子园10个杉木半同胞家系种子的种子大小、萌发特性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杉木半同胞家系的种子大小及萌发特性存... 种子是延续物种、扩大种群生态位空间的生命载体。为探讨不同家系杉木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差异,对杉木种子园10个杉木半同胞家系种子的种子大小、萌发特性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杉木半同胞家系的种子大小及萌发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家系杉木种子发芽率随时间的变化呈"S"型增长,各杉木家系这种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不同家系种子发芽的均匀性及同步程度有明显差异。23号的杉木家系种子发芽率高于50%,36号小于20%,20号小于30%,大部分杉木家系种子发芽率在30%-40%之间。不同家系杉木种子的萌发特性与种子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以种子发芽特性为依据,10个家系杉木种子可分为速萌型、稳定型、正态型、延迟速萌型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发芽格局 种子对策 生态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朋虎 仇秀丽 +1 位作者 翁伯琦 张艳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78-182,共5页
传统生态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建设现代化的区域生态农业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其核心的要义就是立足新的起点,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时赋予精耕细作的传统生态农业的新内涵,着力提高&... 传统生态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建设现代化的区域生态农业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其核心的要义就是立足新的起点,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时赋予精耕细作的传统生态农业的新内涵,着力提高"五化"水平与全面提升"五率"效应,即提高规模化开发、机械化劳动、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经营、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污染防控率。以此形成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基本内核的区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富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家园建设。本文分析了创立并完善生态农业经济园区的技术经营体系的发展前景;阐述了构建并提升现代循环农业集成技术与开发体系的具体举措;提出了加快推进乡村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转型升级 主要思路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罗雁 陈良正 张思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37-2142,共6页
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广大山区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山区的发展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 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广大山区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山区的发展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云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提出了推进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这对云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云南山区 对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30a玛纳斯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与农业生产力演变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月健 徐海量 +3 位作者 王成 凌红波 刘红玲 王绍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39-2549,共11页
以空间地域差异明显的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在遥感、GIS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持下,对该流域上、中、下游4个生态类型区过去30a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采用前人修正的Costanza模型,进行了流域整体的生态健康评价;最后分析了流域生态安全格... 以空间地域差异明显的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在遥感、GIS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持下,对该流域上、中、下游4个生态类型区过去30a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采用前人修正的Costanza模型,进行了流域整体的生态健康评价;最后分析了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认为:过去30a间,4个生态类型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值及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为:(1)上游山区指数值下降0.13,由较安全区到预警区;(2)中游绿洲城市区指数值增加0.09,由预警区到较安全区;(3)中下游绿洲农区指数值下降0.19,由预警区到中警区;(4)下游荒漠区指数值下降0.14,生态安全状况在预警区间持续下降。流域的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值降低0.13,由健康状态到一般状态。农业生产力在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发展模式下得到了高速发展,但也导致农业耗水占到了年均引水量的90%,绿洲边缘地下水位埋深普遍下降了10多米等生态负效应。这表明农业的表观生产力确实提高了,但潜在的生产力下降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农业生产力的演变具有同向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提高的农业生产力是不利于生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类型区 玛纳斯河流域 农业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特征与景观资源利用 被引量:24
20
作者 胡伟芳 张永勋 +3 位作者 王维奇 闵庆文 章文龙 曾从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52-1760,共9页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是一个持续了1 300多年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景观生态系统正面临不可持续的威胁。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分析联合...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是一个持续了1 300多年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景观生态系统正面临不可持续的威胁。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分析联合梯田景观指数和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景观资源现状,并提出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林地和耕地是联合梯田的景观优势类型,分别占总景观面积的67.93%和20.40%。林地的景观破碎度(0.05)和斑块数目(83个)较低,体现森林覆盖度较高且分布较集中。耕地的斑块数目(1 369个)、斑块密度(1 327个×km-2)、边缘密度(89.91 m×hm^(-2))、景观破碎度(0.75)和景观形状指数(50.85)均最大,体现耕地面积破碎化、形状多样化及边界复杂的特征。2)联合梯田形成"水源林-聚落-梯田-复合景观"的垂直立体分布格局,具良性生产功能、宜居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美学功能。3)联合梯田发育了丰富的景观资源,但仍存在较多景观资源破坏及未能深刻挖掘利用的问题,使联合梯田文化遗产地陷入"景观资源闲置-遗产地贫困-人口流失-梯田生态景观破坏-景观资源消失"恶性循环。4)未来应重点恢复与改造梯田景观,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农业、第二产业,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和生态旅游,促进梯田景观复兴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梯田 景观格局 景观资源 景观生态 景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