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种细菌性虫媒病病原体的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检测技术的建立
1
作者 李雅琪 叶得河 马永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的细菌性虫媒病的检测方法。【方法】运用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技术(reverse line blot,RLB),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创伤弧...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的细菌性虫媒病的检测方法。【方法】运用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技术(reverse line blot,RLB),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肠沙门氏菌肠亚种鼠伤寒血清型(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7种细菌的核糖体16S RNA进行序列比对,利用DNAStar和Primer premier软件设计出了用于PCR-RLB杂交反应的基因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的通用引物(RLB-F,RLB-R),和特异性探针以及通用探针(Catch-all),通用下游引物(RLB-R)5'端用生物素标记和探针5'端连接氨基团(NH_(2)^(+))。【结果】成功建立高效、快速、特异且能同时检测7种细菌PCR-RLB的方法,并确定了通用引物最佳浓度为25μmol/L,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福氏志贺菌探针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0μmol/L,其他5种病原探针的最佳浓度为100μmol/L。使用PCR-RLB检测方法,可对上述7种细菌的检测敏感性可达到10^(-6)~10^(-11) ng/μL,远远高于PCR的10^(-3)~10^(-8) ng/μL。【结论】首次同时对7种细菌进行检测,并确定了不同引物及探针的最佳浓度。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还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为开发新的检测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虫媒病 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技术 PCR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uthern印迹杂交及其他相关印迹技术简介 被引量:5
2
作者 姜永均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4-65,共2页
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该技术是1975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E.M.Southern首创的,Southern印迹杂交故因此而得名。后来相继出现了三个原理、过程相似,但是操作对象不同的印迹方法... 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该技术是1975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E.M.Southern首创的,Southern印迹杂交故因此而得名。后来相继出现了三个原理、过程相似,但是操作对象不同的印迹方法,缘于学界前辈的幽默分别将其称为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和Eastern blot,这些技术的命名与发明人姓氏并没有关系。本文简要介绍了Southern印迹杂交及其相关生物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Ilem印迹杂交 Northem印迹杂交 Westem印迹杂交 eastern印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重组乳链球菌防龋疫苗的研究 Ⅲ.乳链球菌重组质粒DNA的Southern印迹和点印迹杂交分析
3
作者 凌均 樊明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3-166,共4页
为了证实重组质粒DNA分子中插入的外源DNA确是来自变形链球菌拱体菌,检测受体菌中是否有探针同源的序列。本研究采用DNASouthern印迹杂交、点印迹杂交和切口平移制备生物素DNA探针以及光敏基因检测技术,对乳链球... 为了证实重组质粒DNA分子中插入的外源DNA确是来自变形链球菌拱体菌,检测受体菌中是否有探针同源的序列。本研究采用DNASouthern印迹杂交、点印迹杂交和切口平移制备生物素DNA探针以及光敏基因检测技术,对乳链球菌HL102,HL107中的重组质粒DNApLF102,pLF107作了进一步分析鉴定,DNA点印迹杂交结果显示,含有pac基因的pPC41PstⅠ酶切DNA探针均与上述质粒DNA结合,Southern印迹杂交提示重组质粒1.5kb的酶切片段与生物素探针杂交,证实该基因片段是从pPC41中获得的变形链球菌目的基因片段,重组乳链球菌HL102,HL107均携带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PAc)结构基因p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 乳链球菌 防龋疫苗 印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蛋白质印迹杂交检测人和猪的旋毛虫感染
4
作者 王蕾(编译) 《中国猪业》 2012年第12期72-72,共1页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病,是由旋毛虫属寄生虫引起的,该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为了确诊,需用蛋白质印迹杂交检测验证人和猪血清样品EUSA检测阳性样品,因为ELISA检测结果有许多假阳性。这个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在感染人和猪的血清中大量存...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病,是由旋毛虫属寄生虫引起的,该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为了确诊,需用蛋白质印迹杂交检测验证人和猪血清样品EUSA检测阳性样品,因为ELISA检测结果有许多假阳性。这个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在感染人和猪的血清中大量存在的旋毛虫特异抗原,界定一个检测旋毛虫的特异方法[通过蛋白质印迹杂交(westernblots)检测方法检测感染宿主血清],可以将假阳性血清与真阳性血清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感染 蛋白质印迹 杂交检测 血清样品 异性 印迹杂交 阳性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大断裂之郯庐断裂 被引量:2
5
作者 石玉若 康月蓝 彭文骁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9,共16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中、新生代岩浆、成矿和构造活动带。不能很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亚大陆的当今格局。本文从我...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中、新生代岩浆、成矿和构造活动带。不能很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亚大陆的当今格局。本文从我们近年来对郯庐断裂带沿线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成果出发,以任纪舜先生主编的《国际亚洲地质图》为指导思想,提出郯庐断裂的大型走滑启动应与早白垩世(~143 Ma)洋底高原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郯庐断裂这一切割岩石圈深度的大型断裂是导致华北克拉通发生破坏的关键因素,为深部幔源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郯庐断裂带两侧有规律地成群成带分布金矿等多金属矿产,多形成于郯庐断裂大型挤压走滑后(~123 Ma)的伸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中国东部 岩石圈减薄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煤层气成藏条件与选区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余琪祥 田蜜 +5 位作者 罗宇 杨帆 陈彦鄂 王烽 高玉巧 郭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连井剖面和煤层厚度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内煤层气气源、煤岩基本特征、储层物性、含气性和保存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西山窑组煤层在沙奇凸起以北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连片分布,在沙奇凸起以南则主要分布于吉木萨尔凹陷—吉南凹陷;八道湾组煤层分割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凹陷内部分地区。(2)区内存在自源型煤层生物成因气、低成熟热成因气和深部外源型高成熟气条件。(3)煤岩有机组分以惰质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低(0.39%~0.47%),为低煤级煤;煤岩瓦斯气体成分主要为N_(2)、CO_(2)和CH_(4),其中N_(2)占绝对优势;煤岩总含气量中可燃气体(CH_(4))含量低。(4)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分为山前断陷富集成藏模式、深部凹陷富集成藏模式和开放斜坡逸散模式。(5)建立了煤层气评价参数和划分标准,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和吉南凹陷为煤层气勘探有利区;沙帐断褶带和石钱滩凹陷为较有利区;石树沟凹陷和古城凹陷为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评价 成藏主控因素 富集成藏模式 煤层气 东部隆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Ⅰ.古亚洲洋两期构造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1
7
作者 秦克章 王乐 +9 位作者 朱永峰 田伟 徐备 张晓晖 赵超 庞绪勇 回凯旋 李光明 李文博 申萍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66,共32页
自~1350 Ma打开到~250 Ma最终闭合,古亚洲洋经历了11亿年的演化后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研究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可有效揭示中亚造山带的演化与成矿规律,进而指导勘查。中亚造山带发育众多岩浆弧,新元古代... 自~1350 Ma打开到~250 Ma最终闭合,古亚洲洋经历了11亿年的演化后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研究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可有效揭示中亚造山带的演化与成矿规律,进而指导勘查。中亚造山带发育众多岩浆弧,新元古代岩浆弧主要分布在北侧,而古生代岩浆弧集中在西侧,东侧有少量发育。古亚洲洋在早古生代以大洋俯冲作用为主,晚古生代逐步以弧陆拼贴和碰撞为主导。文章系统梳理了与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相关的31个岩浆弧及37个代表性矿床,厘定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6大类成矿类型,包括斑岩型Cu-Au±Mo、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岩浆型豆荚状Cr铁矿、岩浆型Ni-Cu-PGE、造山型金矿及VHMS型Cu-Pb-Zn±Au矿床。其中,斑岩型Cu-Au±Mo、造山型金矿及岩浆型Ni-Cu-PGE矿床具有最高的经济价值。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及VHMS型矿床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均有产出,而造山型金矿、豆荚状Cr铁矿及岩浆型Ni-Cu矿床则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这表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与弧岩浆作用占主导地位,形成的构造环境以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为主,有利于在岛弧地区形成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并在弧后区域形成VHMS Cu-Pb-Zn±Au矿床。到了晚古生代,随着部分小洋盆的闭合,发生了弧-弧增生与弧陆碰撞作用,导致岩浆型Cr、Ni-Cu矿床及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VHMS及岩浆型Cr矿床与洋壳俯冲关系密切,岩浆型Ni-Cu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直接相关,造山型金矿与弧地体-克拉通边缘拼贴碰撞紧密相关。文章最终建立了由早古生代以斑岩Cu-Au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为主、晚古生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造山型金矿、岩浆Ni-Cu矿、豆荚状铬铁矿矿、VHMS矿床等多种成矿类型并存的特色古亚洲洋成矿体系。由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叠加,中亚造山带东段保留了较少的与古亚洲洋有关的岩浆弧和斑岩矿床,寻找被改造错断的隐伏斑岩铜矿床仍有很大潜力。中亚成矿域的成矿特征表明,构造环境越复杂,成矿类型越丰富。反之,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演化的复杂程度。这一发现为通过成矿类型揭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类型 成矿特色 中亚造山带东段 古亚洲洋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源流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4
8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为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性概念“,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形塑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共同体导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奠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概念形成逻辑,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性概念“,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形塑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共同体导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奠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概念形成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决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理论内核。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发展脉络,各民族在互嵌式发展的历史源流中得以共创中华、参与再塑中华,并在新时代里共同复兴中华。对于区域层次、各民族层次和中华民族整体层次而言,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价值意蕴在于,它既是促进东西部之间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亦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模式探索。当前,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实践推进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主体结构,有效规范和科学调节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矛盾纠纷,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历史经验的汲取借鉴。最终,使得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与创新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地区 东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的性能检验
9
作者 徐同 王琴 +1 位作者 漆梁波 黄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1,共15页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式在暖季降水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综合四个季度的ETS评分和BIAS分析,CMA-MESO模式第三季度降水预报技巧整体高于CMA-SH9模式,其他季节则是CMA-SH9模式预报技巧相对更高,另外,两家模式在各季度均存在BIAS偏大的特征,而且总体呈现出空报率较高的特征,改善这两方面的不足是提升区域模式降水预报技巧的重要抓手。四个季度的暴雨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能力相对更优,但均存在对暴雨降水目标面积预报偏大的特征。CMA-SH9模式四个季度对暴雨降水目标各分位强度预报均相对观测值偏强,而CMA-MESO模式与观测值更为接近,仅第一季度呈现预报偏强特征。“21·7”河南特大暴雨和台风烟花的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大暴雨以上量级强降水预报均表现出影响范围偏大的特征,但对于降水极值预报偏小,CMA-SH9模式与观测极值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MESO CMA-SH9 中国东部地区 降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渔”双授:东西部产业协作多元主体合作行为激励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娜 周佳琪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92,共18页
东西部协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仅能够有效突破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桎梏,还能够全面助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有限理性条件下,构建“支援方地方政府—受援方地方政府—企业—民众”的四主体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东西部... 东西部协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仅能够有效突破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桎梏,还能够全面助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有限理性条件下,构建“支援方地方政府—受援方地方政府—企业—民众”的四主体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东西部产业协作“鱼渔”双授模式下多主体合作机理,探究不同参数变化下多主体行为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支援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可有效激励东西部产业主体间协作,以此实现“授人以鱼”,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各主体积极参与东西部产业协作政策时的收益与声誉提升,能够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实现“授人以渔”;受援方地方政府的配合程度和补贴力度,可促进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但在后期政策作用激励程度减弱;降低企业和民众的合作成本能够促使系统向理想状态演化。基于此,针对加大“支援方地方政府-受援方地方政府”协作力度、完善多元主体利益连接机制、增强企业和民众的内生动力等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渔”双授 东西部协作 共同富裕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别学的多重属性与中东欧研究的进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歌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14,158,159,共21页
当前,有关如何认识和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讨论方兴未艾。尽管中东欧研究由来已久,但如何在区域国别学框架内规范和推进中东欧研究则是国内学界遇到的新课题。区域国别学既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为基础,又与上述传统学... 当前,有关如何认识和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讨论方兴未艾。尽管中东欧研究由来已久,但如何在区域国别学框架内规范和推进中东欧研究则是国内学界遇到的新课题。区域国别学既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为基础,又与上述传统学科有所不同,多重属性是其主要特征。区域国别学的多重属性集中体现在研究视角与立场上的他者、我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对象上的国别、次区域与区域,研究内容上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综合性以及学科性质上的多学科、跨学科与交叉学科。中东欧研究作为区域国别学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区域国别学的多重属性,又因多重属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进路:从他者视角理解中东欧,从我者立场认识中东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中东欧;重视对区域和次区域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国别、次区域和区域研究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加强凸显中东欧特性的特殊性研究、寻求一般规律和理论创新的普遍性研究和体现全面性、整体性的综合性研究;在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中东欧研究 交叉学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东段金矿控矿构造-蚀变-矿化分析:以余石山西金矿为例
12
作者 吴义布 余君鹏 +9 位作者 司豪佳 褚广博 徐磊 董国强 刘函 赵建国 贺斌 司东泽 李萌 李林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7-950,共14页
近十余年来,阿尔金地区红柳沟-拉配泉蛇绿岩混杂岩带的西段-中段喀腊大湾地区在铅锌、铁和银等矿产找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金矿找矿以及该带东段的找矿工作进展有限。本文以近年在红柳沟-拉配泉蛇绿岩混杂岩带东段发现的余石山西金... 近十余年来,阿尔金地区红柳沟-拉配泉蛇绿岩混杂岩带的西段-中段喀腊大湾地区在铅锌、铁和银等矿产找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金矿找矿以及该带东段的找矿工作进展有限。本文以近年在红柳沟-拉配泉蛇绿岩混杂岩带东段发现的余石山西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探矿工程精细编录结合室内综合分析,系统研究该金矿床不同尺度的控矿构造及其配套的主要蚀变-金矿化特征。研究表明,余石山西金矿存在两期成矿构造和一期破矿构造:第一期(510~450 Ma)为俯冲汇聚过程中NW-NWW向韧性剪切变形,形成了Ⅰ矿带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第二期(450~400 Ma)为碰撞造山及碰撞后伸展阶段的NW-NWW向脆韧性断裂构造,形成Ⅴ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及其上部灰黑色断层角砾岩带,同时对Ⅰ矿带金矿体进行改造和叠加富集;第三期(三叠纪以来)为阿尔金断裂带左行剪切作用,在矿区形成了NE向张剪性和NW向压剪性两组破矿断裂,导致矿床中普遍发育的断裂破碎带(未胶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总结余石山西金矿的控矿构造模式,为阿尔金地区金矿找矿与成矿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石山西金矿 控矿构造 热液矿化蚀变 阿尔金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兼捕鲨鱼物种的生态风险评估
13
作者 李娜 林琴琴 朱江峰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共9页
东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其延绳钓渔业对兼捕鲨鱼种群的影响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生产力-易损性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东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兼捕的8种鲨鱼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东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其延绳钓渔业对兼捕鲨鱼种群的影响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生产力-易损性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东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兼捕的8种鲨鱼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对PSA所采用的属性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鲨鱼种群的生产力指数介于1.40~2.20,最高为黑边鳍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易损性指数介于2.17~2.83,最高为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脆弱性分数介于1.55~2.31,最高为大眼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生态风险评估表明,长鳍真鲨(C.longimanus)、尖吻鲭鲨和大眼长尾鲨处于高风险状态,黑边鳍真鲨、镰状真鲨(C.falciformi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长鳍鲭鲨(I.paucus)和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处于中风险状态。此外,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繁殖策略、种群水平重叠度和集群行为这3个属性对种群脆弱性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其移除后的均方根误差值(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分别为0.2101、0.1288和0.0901。综上,长鳍真鲨、尖吻鲭鲨和大眼长尾鲨为东太平洋海域需优先关注的物种,建议加强数据收集、种群评估及管理措施,以降低渔业活动对其种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 脆弱性 生态风险 延绳钓 东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圈热侵蚀的原因及其成矿效应
14
作者 曾普胜 刘斯文 邱小平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为稳定的克拉通,可以产出含金刚石的地幔来源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等,其岩石圈厚度大于200km,并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的金刚石矿床沿郯庐断裂带等深断裂带产出,并有金-铁-稀土-钨锡钼铋-铜... 中国东部燕山期为稳定的克拉通,可以产出含金刚石的地幔来源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等,其岩石圈厚度大于200km,并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的金刚石矿床沿郯庐断裂带等深断裂带产出,并有金-铁-稀土-钨锡钼铋-铜铅锌银-汞(铊)锑砷-铷铯铍铌钽矿等大宗矿产或战略性关键矿产,并在深断裂带外侧盆地中形成铀-油气-锂钾溴碘的新能源矿产和非常规油气能源矿产。成矿作用按时代分为139Ma和121 Ma,成矿峰期显示出幕式脉动性。这种具龙骨式的稳定地台向薄的非稳定地块演变,产生“构造圈热侵蚀”的最可能原因是新生代青藏高原的挤出效应,使东亚克拉通岩石圈向东滑移,从而使原本厚的岩石圈变形减薄,同时使先前较陡的俯冲板片变得平缓,已经变薄的中国东部岩石圈在新生代又经历了太平洋构造域北东向构造的牵拉,岩石圈进一步变薄,甚至沿张家口-蓬莱深断裂分开,形成渤海湾式的北西向构造与鸭绿江式的北东向构造共轭伸展,并伴有各类幔源岩浆作用和关键矿产(稀土-蓝宝石-金-油气-氢-氦等)。因此,中国东部是深地探测和研究的理想场所,并具有战略性矿产巨大发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热侵蚀 成矿效应 燕山期 岩石圈 减薄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颗粒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15
作者 王必金 刘晨虎 +4 位作者 刘漪 刘皓天 陈绵琨 陈兰朴 于晓娜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4-695,共12页
川东地区平桥1井在寒武系洗象池群获得工业气流,揭示该层位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基于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录井与测井资料,应用储层地质学方法,研究了洗象池群颗粒滩储集层发育分布,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洗象池群可识别出台坪旋回、... 川东地区平桥1井在寒武系洗象池群获得工业气流,揭示该层位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基于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录井与测井资料,应用储层地质学方法,研究了洗象池群颗粒滩储集层发育分布,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洗象池群可识别出台坪旋回、潮缘旋回和潮下旋回,颗粒滩主要发育在潮缘和潮下旋回,潮缘旋回颗粒滩形成于水体变浅的高位体系域中上部高能量带,与周期性暴露的台坪旋回交互,发生准同生溶蚀作用;而潮下旋回颗粒滩发育于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下部高能带,与深潮下低能带交互,未经历暴露溶蚀作用。(2)川东地区颗粒滩发育于台洼东侧边缘,储集层主要岩性是残余砂屑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和晶间(溶)孔;平均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别为3.24%、1×10^(-3)μm^(3),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3)潮缘旋回颗粒滩的发育受古地貌的影响,其是否受到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储集层 潮缘旋回 大气淡水溶蚀 洗象池群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大三江盆地”原型与构造古地貌演化——来自鹤岗盆地碎屑锆石年代学约束
16
作者 王永超 侯贺晟 +3 位作者 侯芳 魏丽娟 黄始琪 安栋召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2-1150,共19页
【研究目的】鹤岗盆地是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沉积充填特征和源区物质组成方面的分析,可有效揭示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山系统演化和构造古地貌变迁的重要信息。【研究方法】针对鹤岗盆地关键层位开展了碎屑锆石... 【研究目的】鹤岗盆地是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沉积充填特征和源区物质组成方面的分析,可有效揭示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山系统演化和构造古地貌变迁的重要信息。【研究方法】针对鹤岗盆地关键层位开展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在充分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地层的年代学格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和东山组分别形成于116~111 Ma、111~107 Ma和107~105 Ma,上白垩统猴石沟组底界年龄接近104 Ma。根据碎屑锆石年龄组成,认为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地群在城子河组与穆棱组时期已经相互贯通,形成了统一的、面积广阔的“大三江盆地”原型。此时的古地貌为西高东低,小兴安岭成为盆地主要的母岩源区。至猴石沟组时期,佳木斯地体发生差异隆升,“大三江盆地”原型逐渐解体,西侧的小兴安岭被淹.没至水下,古地貌由西高东低过渡为东高西低。【结论】猴石沟组下伏的角度不整合与此次盆山系统调整密切相关,其对应的时间跨度可能仅有1 Ma,甚至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东部 鹤岗盆地 白垩纪 碎屑锆石测年 物源分析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系陆相页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7
作者 李雄 舒逸 +2 位作者 刘皓天 陈绵琨 彭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涪页10井在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进一步证实了陆相页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东岳庙段页岩具有高黏土矿物含量、富介壳夹层和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特殊性,是一种新类型陆相页岩,其优...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涪页10井在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进一步证实了陆相页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东岳庙段页岩具有高黏土矿物含量、富介壳夹层和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特殊性,是一种新类型陆相页岩,其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综合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液氮吸附联测、主微量元素分析和纳米CT等多技术手段,深入剖析了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储层发育特征,探讨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最后明确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具有“多孔缝共生—无机孔为主—大孔大喉”的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发育以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的8种类型孔隙和成岩收缩缝、生烃超压缝等类型微裂缝,无机孔占比为80%~90%,孔隙结构以介孔和宏孔为主,页岩孔喉半径较大,纹层状介壳/粉砂黏土页岩相和纹层状介壳黏土页岩相2种纹层状页岩具有较好的烃源岩品质,为东岳庙段优质储层类型;(2)纹层状介壳黏土页岩相储层具有“高黏土矿物扩孔—高演化生孔—层偶界面成缝—超压保孔缝”的成储机制,沉积环境控制了纵向上页岩垂向非均质性,高黏土矿物含量对增大储集空间有积极作用,半深湖沉积环境保障了优质岩相的发育,纹层沉积构造与页岩形成的层偶界面为应力弱面,易形成微裂缝;(3)较高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发生的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有机质热解和溶蚀作用直接影响了“大孔大喉”的储集空间特征,超压系统、致密介壳隔层为孔缝的保持奠定了保存基础。结论认为,取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陆相复杂岩相页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认识,丰富了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理论,为新类型陆相页岩油气的勘探选区、选层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侏罗系 东岳庙段 陆相页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优势岩相及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18
作者 谢冰 张哲豪 +5 位作者 白利 方朝强 何绪全 罗燕颖 苗秀英 贺国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储量丰富,但非均质性较强、甜点识别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综合运用钻井取心、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岩相基础上...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储量丰富,但非均质性较强、甜点识别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综合运用钻井取心、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岩相基础上,深入开展不同岩相页岩油储层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综合分析,明确优势岩相并厘清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发育块状砂岩相、粉砂岩相、互层状砂泥岩相、块状页岩相及纹层状页岩相共5类岩相,其中块状砂岩相、粉砂岩相、互层状砂泥岩相为无效储层,主要起封堵盖层作用,而块状页岩相、纹层状页岩相为川东地区优势岩相,属典型的自生自储型及微运移型页岩油储层,具有高TOC、高热解烃含量、高孔隙度、高含油饱和度及高可动油饱和度特征。块状页岩相及纹层状页岩相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前陆坳陷深水环境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油气成烃控储的基础;②高镜质体反射率、亲水性是页岩油气运移产出的关键因素;③地层高压控制的页理缝是页岩油气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块状页岩相、纹层状页岩相是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下步勘探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高山组 页岩油 地质特征 富集高产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构造解析及其成矿意义
19
作者 杨旭 杨亚琦 +6 位作者 黄智龙 曹鹏 薛忠喜 卢贸达 肖凯 衮民汕 赵兴华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8-484,共17页
黔南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发育大量铅锌矿床,是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定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是一个中型的锌矿床,锗资源量可达特大型规模,其矿体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矿区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但构造控矿规... 黔南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发育大量铅锌矿床,是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定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是一个中型的锌矿床,锗资源量可达特大型规模,其矿体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矿区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但构造控矿规律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对成矿过程的理解和下一步的找矿方向。详细的野外地质勘查和构造解析表明,矿区至少经历3期明显的构造变形。D_(1)为NNE–SSW向缩短形成北西-南东向逆冲断层(兼右行走滑)活动,伴随着断层上下盘的牵引褶皱及层间滑动等;D_(2)为NW–SE向到NWW–SEE向的缩短变形,形成区域上典型隔槽式褶皱和近南北向的逆断层;D_(3)为近S–N向的伸展作用,使得矿区内北西-南东向断层发生明显的伸展变形并伴生大量不同规模的共轭节理。不同矿段矿体特征显示:矿体受控于上泥盆统高孔隙度的白云岩地层,由大量切层、顺层矿脉以及少量切层矿体组成。构造角砾岩容矿矿体和切层矿脉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矿体围岩的剪切变形表明,容矿构造可能是NNE–SSW向缩短变形的结果,与MVT型铅锌矿床构造特征基本一致。通过对深部物探剖面和地表构造的解析,本文重建了矿区成矿期深部构造控矿样式,初步拟定F4断层上下盘望城坡组地层可能是成矿潜力区。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与黔南及邻区铅锌矿床具有相似的岩性-构造特征,其控矿构造模型对于区域内铅锌矿的找矿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黔东成矿带 锌锗矿床 构造解析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部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
20
作者 杨光达 陈彦 +7 位作者 张东伟 刘海涛 周艳 汪百齐 翁文胜 王伟成 郭军敏 杜庆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0,共11页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部发育大规模的多层系潜山油气藏,且油气显示较好。为探究古生界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潜山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基于大量工区钻井、邻区井及地震剖面数据,利用岩心、薄片观察、孔渗测定、压汞实验及地震解释方法,...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部发育大规模的多层系潜山油气藏,且油气显示较好。为探究古生界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潜山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基于大量工区钻井、邻区井及地震剖面数据,利用岩心、薄片观察、孔渗测定、压汞实验及地震解释方法,从储层岩石孔隙类型、渗透率及孔喉等多角度对古生界潜山储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地震剖面探讨其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潜山原油来源于东部凹陷的古近系烃源岩;储集体为潜山优质风化壳储层及潜山内幕储层,裂缝较为发育;古生界储层类型包括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和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碎屑岩2种储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油气成藏过程为新生古储―断层、不整合面运移―潜山构造圈闭聚集成藏模式;成藏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断层、构造圈闭、生储盖时空配置、裂缝发育程度。研究成果为辽河油田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同时为多层系潜山油气成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系潜山 风化壳储层 裂缝 压汞曲线 成藏条件 辽河坳陷 东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