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自EMS诱变优良恢复系浙恢7954的新水稻早衰突变体lst(Leaf senescence at tillering stage),其最主要的表型特点是叶片上出现锈色衰老斑,通过荧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镜观察表明lst的叶绿素荧光减弱...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自EMS诱变优良恢复系浙恢7954的新水稻早衰突变体lst(Leaf senescence at tillering stage),其最主要的表型特点是叶片上出现锈色衰老斑,通过荧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镜观察表明lst的叶绿素荧光减弱,叶绿体结构异常。生理生化分析发现lst突变体剑叶在早衰性状出现时,与野生型相比,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O2-、H2O2、MDA含量升高,保护酶系统SOD和CAT活性降低。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200株日本晴/lst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将LST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SSR标记RM3646和InDel标记IAC120537-1,2之间,共171kb,含两个BAC,30个基因,这为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XDJK2013A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1178)资助+1 种基金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XDJK2013A023)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171178)
文摘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自EMS诱变优良恢复系浙恢7954的新水稻早衰突变体lst(Leaf senescence at tillering stage),其最主要的表型特点是叶片上出现锈色衰老斑,通过荧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镜观察表明lst的叶绿素荧光减弱,叶绿体结构异常。生理生化分析发现lst突变体剑叶在早衰性状出现时,与野生型相比,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O2-、H2O2、MDA含量升高,保护酶系统SOD和CAT活性降低。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200株日本晴/lst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将LST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SSR标记RM3646和InDel标记IAC120537-1,2之间,共171kb,含两个BAC,30个基因,这为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摘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稻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对隐性早熟突变体ref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突变体ref对光周期不敏感,与6个晚熟品种(系)杂交F1代均为晚熟。ref×嘉禾218 F2分离群体抽穗期呈现连续双峰分布,早抽穗和晚抽穗之比符合1∶3的分离比,表明ref早熟性主要受1对隐性早熟基因控制。F2群体中1 005株早熟和晚熟单株组成定位群体,混合基因池分析发现5号染色体上SSR标记RM7302和RM3853与突变体ref早熟基因连锁。构建5号染色体的连锁图谱,进行表型和标记基因型的连锁分析,进一步确认突变体ref早熟基因定位在标记RM7302和RM3853之间18.32 c M的遗传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