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由考古出土东周青铜铎谈《论语·八佾》篇的“木铎”
                    被引量:3
            
- 1
- 
                
            
- 
                
                            作者
                                侯乃峰
                
            
-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4期45-52,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语》古注新解综合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BZS003)。
                        
                    
- 
                    文摘
                        《论语·八佾》篇的“木铎”,前人注解多以为是“金口木舌”之物,即铎体是青铜制作,而其中的舌锤为木制。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以及古代青铜器的命名原则,可知此说不确。青铜制作的铎当是仿制木柝的,“铎”与“柝”存在同源通假关系。《论语·八佾》篇以及其他古文献中“木铎”的“铎”当读为“柝”,“木铎”当是指木梆子。
                        
                    
            
- 
                    关键词
                    
                            木铎
                            木舌
                            金铎(青铜铎)
                            木柝
                            木梆子
                    
                
- 
                    Keywords
                    
                            mu-duo(木铎)
                            bell tongue made of wood
                            metal duo(bronze duo)
                            wooden tuo(柝)
                            wooden bangzi(梆子)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两周至秦汉时期铜铎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赵凌烟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1,共8页
            
- 
                    文摘
                        由考古发现的两周、秦汉时期铜铎资料可知,铜柄铎应产生于西周中期,可能源于晚商至西周初铜铙体量、甬部特征与铃类器形、音舌特征的结合。楚、吴越两文化区应是木柄铎产生和发展、传播的关键区域,其制造者采用铜木(骨)复合材质可能与简化范铸工艺流程、减轻其整体质量有关。铎在春秋中晚期至两汉墓葬中普遍与兵器共存,应可印证文献中铎在军事活动中用于传达号令的记述。
                        
                    
            
- 
                    关键词
                    
                            两周
                            秦汉
                            铜铎
                            楚文化
                            吴越文化
                    
                
- 
                    Keywords
                    
                            Zhou Period
                            Qin-Han Period
                            duo(bell)with handle
                            Chu Culture
                            Wuyue Culture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3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曾侯乙编钟钟铭的“五音不全”表象探究
                    被引量:4
            
- 3
- 
                
            
- 
                
                            作者
                                黄大同
                
            
- 
                    机构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1,164,共9页
            
- 
                        基金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曾侯乙编钟乐律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AD003)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代乐律学研究”(项目编号:20ZD219)的阶段成果
                        
                    
- 
                    文摘
                        在全架曾侯乙编钟所属的四套半乐钟中,唯一既有十二律名又有十二声名的是12件套的无枚甬钟,但在以十二律名为宫的十二均中,其足有十均显示出只有四声、三声甚至二声的“五音不全”现象,从而使人产生具有十二音的曾侯乙编钟究竟能不能旋奏五声乐曲的疑惑。文章先通过该钟铭中的等音关系推导,以及钟铭与曾侯乙编磬磬铭均声组的对比,获知这一缺声现象来自钟铭设计者有意删减均声文字的行为,然后就其为何删减、如何删减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确认——无枚甬钟钟铭实际呈现了一个完整无缺的每均五声用声面貌。这一认识,既可为曾侯乙编钟、编磬的铭文主题研究扫清障碍,也可为先秦十二均旋宫以及钟铭设计是否立足于律学表达的问题研究提供新视角。
                        
                    
            
- 
                    关键词
                    
                            无枚甬钟
                            十二均用声
                            均声组
                            文字删减
                            曾侯乙编磬
                    
                
- 
                    Keywords
                    
                            nail-free bell with a cylindrical handle on top
                            twelve-tone equal temperament
                            homophonic group
                            omission of characters
                            Zenghouyi stone chimes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