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胁迫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杨虓 陈德来 +3 位作者 刘自成 李静 施万喜 孟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定各品系冬小麦产量,评价其抗旱性,并分析了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和供水充足(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情况下,6个小麦品系产量差值变化不一致,品系C(‘1576-2-0-2’)和品系D(‘15119-1-0-2’)两年试验结果的差值均最小,其余4个品系差值均超过平均差值。由雨养无灌溉试验结果可知,2022年为大旱年份,品系C、D的产量在6个供试品系中分别位居第1和第3,抗旱系数分别为0.89和1.02;2023年为相对丰水年,品系C、D的抗旱系数分别为0.77和1.12,说明这两个品系对气候异常不敏感,抗旱性良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6个小麦品系在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TaCRT-D基因在6个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最高,Wdreb2、XTH-7A、WIip19、TaCRT-D在品系C、D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系。田间试验结果与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发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6个品系中‘1576-2-0-2’和‘15119-1-0-2’品系抗旱性强,且干旱胁迫下灌浆期旗叶中抗旱功能基因TaCRT-D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冬小麦早期世代抗旱选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早期世代 干旱胁迫 抗旱基因 育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剂拌种对沿淮地区旱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纪力 李传哲 +4 位作者 董青君 钟平 孙春梅 邵文奇 陈川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0-43,共4页
旱作模式中小麦生产力较低,通过拌种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生长质量,促进稳产增产。以郑麦618为供试材料,在沿淮地区旱作种植模式下,进行了自配药剂(A1)、自配药剂(A2)、27%苯醚·咯·噻虫(A3)3组药剂拌种及1组不拌种试验,研究了其... 旱作模式中小麦生产力较低,通过拌种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生长质量,促进稳产增产。以郑麦618为供试材料,在沿淮地区旱作种植模式下,进行了自配药剂(A1)、自配药剂(A2)、27%苯醚·咯·噻虫(A3)3组药剂拌种及1组不拌种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拌种比较,A1、A2使小麦叶色浓绿,A3无显著差异;A1、A2、A3成熟期时的第1节间长度分别增加-12.3%、-6.2%、10.8%,株高分别增加-1.6、-1.1、1.7 cm;成熟期时A1生物量增加显著,A2、A3则无显著差异;最终产量上,A1、A2、A3分别增产6.6%、1.8%和-2.8%。通过拌种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生产力,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本试验中A1表现最优,具有壮苗及增产效应,适合在沿淮地区旱作模式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旱作 拌种 壮苗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银春11号生产性能评价
3
作者 俞华林 杨继忠 +3 位作者 魏孔梅 赵宝勰 师学豪 贾瑞丽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701-704,共4页
为全面了解银春11号的生产特性,依据2016—2017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和2018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对其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春11号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2016、2017年的区域试验中,分别较对照品... 为全面了解银春11号的生产特性,依据2016—2017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和2018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对其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春11号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2016、2017年的区域试验中,分别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3.25%、9.90%;银春11号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性,2016、2017年高稳系数分别为102.82、100.06,均高于对照品种西旱2号的90.90;银春11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16、2017年适应度分别为80%、60%,在各试验点中增产点率为90%。综上,银春11号丰产性、稳产性较好,适应性较强,适宜在甘肃中部旱地春麦区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春小麦 新品种 银春11号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豫西旱地小麦碳同化物积累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俊豪 柴雪茹 +6 位作者 马嵩科 张冬霞 张静 乔唱唱 李爽 黄明 王贺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4,共16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豫西旱地小麦碳同化物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影响,2021-2022年度,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 (P_... 为明确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豫西旱地小麦碳同化物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影响,2021-2022年度,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 (P_(0))、75 kg·hm^(-2) (P_(1))、112.5 kg·hm^(-2) (P_(2))、150 kg·hm^(-2) (P_(3))、187.5 kg·hm^(-2) (P_(4)),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干物质积累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旗叶和籽粒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及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增加了旗叶和籽粒中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最终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9.25%~14.60%和2.17%~6.31%。同一秸秆处理下,随施磷量的增加,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旗叶和籽粒中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及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互作效应看,S1P_(3)处理下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旗叶和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等各指标均最高,从而获得最高产量,较S0P_(0)处理增产35.70%。因此,秸秆还田配施磷150 kg·hm^(-2) 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适宜种植方式,可在豫西旱地小麦栽培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秸秆还田 磷肥 蔗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花后糖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柏岳 任爱霞 +2 位作者 Hafeez Noor 古丽刚 孙敏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6,共6页
施用氮肥为当前农业增产措施之一,适量施用对小麦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位于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山西农业大学小麦试验站开展,设置施氮(N)0 kg/hm^(2)(N0)、90 kg/hm^(2)(N90)、150 kg/hm^(2)(N150)、210 kg/hm^(2)... 施用氮肥为当前农业增产措施之一,适量施用对小麦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位于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山西农业大学小麦试验站开展,设置施氮(N)0 kg/hm^(2)(N0)、90 kg/hm^(2)(N90)、150 kg/hm^(2)(N150)、210 kg/hm^(2)(N210)共4个处理,采用池栽方式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地上部生长、花后糖代谢及产量等的影响,以探明提高产量的适宜施氮量及其糖代谢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N0)相比,施氮肥可显著增加旱地小麦各生育时期株高,增加叶面积指数和花后旗叶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且花后15~30 d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中,产量增加13.45%~42.18%,穗数增加7.68%~22.33%,穗粒数增加2.14%~3.45%,千粒重增加2.48%~13.54%;总淀粉含量增加1.8~8.8个百分点,尤以支链淀粉含量增加显著。从动态趋势上看,施氮量由90 kg/hm^(2)增至210 kg/hm^(2),各生育时期小麦叶面积指数、花后10~30 d旗叶SPS和SS活性、花后10~30 d籽粒淀粉含量均先增后减,且在施氮量150 kg/hm^(2)时达最高值。最终,旱地小麦产量以N150处理最高,而淀粉含量以N210处理最高,但与N150差异不显著。综上,施氮量150 kg/hm^(2)促进旱地小麦地上部生长,增强花后10~30 d旗叶糖代谢酶活性,增加蔗糖和淀粉含量,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氮肥 糖代谢 产量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小麦叶面积指数相关参数敏感性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学厚 聂志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为解决作物模型参数率定过程中参数众多导致的敏感参数定位迟缓和调参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敏感性分析和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作物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2002—2004年)和凤翔镇安家沟村(2015... 为解决作物模型参数率定过程中参数众多导致的敏感参数定位迟缓和调参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敏感性分析和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作物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2002—2004年)和凤翔镇安家沟村(2015—2017年)大田旱地小麦试验数据(叶面积指数)为参照,利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EFAST),对APSIM-Wheat旱地小麦叶片生长子模型的23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对模型结果较敏感的部分参数,然后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部分敏感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影响旱地小麦叶片生长最敏感的参数依次为叶面积指数为0时最大比叶面积、叶片生长的氮限制因子、出苗到拔节积温、消光系数、拔节到开花积温、蒸腾效率系数;2)旱地小麦叶片生长子模型的参数优化结果:叶面积指数为0时最大比叶面积为26652 mm^(2)∙g^(−1),叶片生长的氮限制因子为0.96,出苗到拔节积温为382℃·d,消光系数为0.44,拔节到开花积温为542℃·d,蒸腾效率系数为0.0056;3)上述参数优化后的叶面积指数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值从参数优化前的0.080减小到0.042,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平均值从11.54%减小到6.11%,模型有效性指数平均值从0.962增加到0.988,优化后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更好。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手工试错法,避免了优化参数的不确定性,实现参数自动率定,提高模型参数的率定效率,有利于模型快速地本地化应用,并指导农业生产。本研究方法也对APSIMWheat模型中其他作物模块的参数调整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APSIM-wheat模型 全局敏感性分析 模型参数优化 EFAST方法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锌吸收转移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7
作者 丁玉兰 黄翠 +11 位作者 方佳创 李文虎 王星舒 张学美 党海燕 孙蕊卿 杨珺 徐隽峰 罗一诺 李小涵 石美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0-1664,共15页
【目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锌含量较低,明确土施锌肥引起的小麦花前花后锌吸收转移和籽粒锌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锌形态及有效性关系,为优化旱地小麦锌营养强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在黄土高原旱地石灰性土壤上开... 【目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锌含量较低,明确土施锌肥引起的小麦花前花后锌吸收转移和籽粒锌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锌形态及有效性关系,为优化旱地小麦锌营养强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在黄土高原旱地石灰性土壤上开始的定位试验,于2021—2022和2022—2023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取样,研究锌肥用量对土壤有效锌及锌形态、小麦花前花后锌吸收转移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锌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两季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44.7%和38.2%,施锌25.6 kg/hm^(2)时,籽粒锌含量最高达33.6 mg/kg,花前锌吸收量分别提高38.8%~83.7%和13.4%~49.0%,花后锌转移量分别提高36.0%~73.9%和13.0%~39.6%;施锌对小麦花后锌吸收量的影响因年份而异。表层0—20和20—40 cm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提高11.6和11.3倍,最高分别达9.20和3.57 mg/kg,深层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提高4.4、1.8和1.9倍,最高分别达0.54、0.28和0.29 mg/kg。施用锌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各形态锌含量,0—20和20—40 cm土层水溶态锌分别提高54.5%和75.0%,达0.17和0.14 mg/kg;松结有机态锌分别提高214.9%和90.8%,达5.70和3.11 mg/kg;碳酸盐结合态锌分别提高1178.0%和551.7%,达5.24和1.89 mg/kg;氧化锰结合态锌分别提高345.9%和183.9%,达15.52和9.37 mg/kg;紧结有机态锌分别提高91.5%和34.4%,达1.13和0.86 mg/kg;残渣态锌分别提高23.7%和24.3%,达56.57和56.80 mg/kg。【结论】施锌显著提高了土壤松结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并通过其向水溶态锌转化,维持了施锌后表层土壤有效锌提升和施入土壤的肥料锌的有效性,促进了小麦花前锌吸收,实现了花后地上部锌向籽粒的转移及籽粒锌含量提升,但干旱缺水影响了旱地小麦花后锌吸收,抑制了施锌后籽粒锌含量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籽粒锌 吸收转移 土壤有效锌 锌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8
作者 杨蕊嘉 温萌萌 +2 位作者 刘洋 杨彩迪 王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草单播(SG)、长武怀豆单播(SB)、苏丹草与怀豆混播(MIX)和裸地休闲(CK)4个处理,冬小麦施氮量包括0、60、120 kg/hm^(2)3个水平。2023年6月小麦收获后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STN)、颗粒有机氮(PON)、潜在矿化氮(PM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与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并未显著影响各土层STN含量,但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为25.8%~54.8%)、0—10和10—20 cm土层PMN含量(增幅分别为9.7%~14.1%和11.2%~13.7%)以及0—10、10—20和20—40 cm土层MBN含量(增幅分别为15.1%~24.1%、18.2%~28.8%和22.3%~32.5%)。不同绿肥处理间比较,SB和MIX处理较SG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均为23.1%),SB处理各土层MBN含量均显著高于SG处理(增幅为7.79%~8.93%),而各土层PMN含量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供试土壤氮组分相对含量大小排序为PON>MBN>PMN,绿肥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PMN、MBN相对含量、10—20 cm土层PMN和MBN相对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PON和MBN相对含量。施氮提高了0—20 cm土层氮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但对20—40 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STN外,PON、PMN和MBN含量均与系统年均氮输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TN、PON、PMN、MBN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PON较其它活性组分更能指示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结论】夏季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单作系统0—20 cm土层氮组分含量及其相对含量,其中长武怀豆与氮肥120 kg/hm^(2)联合施用更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施氮量 旱作冬小麦 土壤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品种边际优势对小区产量因素的影响
9
作者 张珂 杨子光 +3 位作者 孙军伟 霍红 王胤 张洁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16,共4页
为了解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边际优势,选取洛旱22、洛旱6号、安麦1132、洛旱7号、西农219、洛旱19和中麦175等7个旱地小麦品种,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7个品种的边行产量均高于内行产量;参试品种边行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洛旱22、安麦1132、... 为了解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边际优势,选取洛旱22、洛旱6号、安麦1132、洛旱7号、西农219、洛旱19和中麦175等7个旱地小麦品种,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7个品种的边行产量均高于内行产量;参试品种边行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洛旱22、安麦1132、洛旱6号、西农219、洛旱19、中麦175、洛旱7号。内行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洛旱22、洛旱6号、安麦1132、中麦175、洛旱7号、洛旱19、西农219。产量边际优势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农219、洛旱19、洛旱7号、安麦1132、中麦175、洛旱6号、洛旱22。不同小麦品种间边际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旱地小麦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品种 边际优势 边行产量 内行产量 小区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和氮磷组合对旱地小麦的增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张晶 张定一 +3 位作者 王丽 毛平平 赵娟 王姣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8-243,共6页
【目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为作物提供更全面的养分,改善光合性能而提高产量。为进一步挖掘旱地小麦的增产潜力,2012~2014年,在山西省临汾市丘陵旱地开展了有机肥与氮磷配施对小麦增产效果与机理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间裂区设计,有机... 【目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为作物提供更全面的养分,改善光合性能而提高产量。为进一步挖掘旱地小麦的增产潜力,2012~2014年,在山西省临汾市丘陵旱地开展了有机肥与氮磷配施对小麦增产效果与机理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间裂区设计,有机肥为主区,设施羊粪22.5 t/hm^2(M_S)、猪粪22.5 t/hm^2(M_P)、精制有机肥2.25 t/hm^2(M_O);氮磷配施量为副区,设不施氮、磷肥(N_0P_0),N 105 kg/hm^2、P_2O_5 75 kg/hm^2(N_(105)P_(75))、N 150kg/hm^2、P_2O_5 105 kg/hm^2(N_(150)P_(105))。供试小麦品种‘晋麦92号’,生育期测定旗叶SPAD相对值、籽粒灌浆参数、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期籽粒产量。【结果】有机肥与氮磷配施均使小麦灌浆后期SPAD相对值下降缓慢。单施有机肥时,猪粪使小麦灌浆中期SPAD相对值和平均灌浆速率最高,精制有机肥使灌浆后期SPAD相对值最高,灌浆持续期延长最多,茎叶转移量和穗部积累量最高。有机肥与氮磷配施时,M_SN_(150)P_(105)、M_PN_(105)P_(75)、M_ON_(105)P_(75)有利于提高旗叶后期SPAD相对值,延长灌浆持续期,使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有机肥与氮磷配施较单施有机肥成穗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增加,以M_SN_(150)P_(105)产量最高,其次是M_PN_(105)P_(75),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山西南部丘陵旱地小麦有机肥与适量化肥配施,使成穗数增加,并可以改善光合特性,延长灌浆持续期,增加千粒重实现增产。本研究中,施羊粪22.5 t/hm^2时,配施纯N 150 kg/hm^2、P_2O_5 105 kg/hm^2的增产效果最好,施猪粪22.5 t/hm^2时,配施纯N 105 kg/hm^2、P_2O_5 75 kg/hm^2可实现减施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氮磷肥 旱地小麦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原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虎全 韩思明 +2 位作者 唐拴虎 李岗 谢惠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4-30,共7页
1996~1997年度,在乾县试区进行的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将“冬小麦夏闲期微型聚水两元覆盖”与“冬小... 1996~1997年度,在乾县试区进行的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将“冬小麦夏闲期微型聚水两元覆盖”与“冬小麦穴播全生育地膜覆盖”两项技术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它集以上两种地膜覆盖之所长,能将冬小麦整个生产年度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加之土壤温度的提高,有效积温的增加,使小麦生长健壮,分蘖增多,生育进程提前,幼穗分化时间延长,进而使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增多,千粒重提高,是渭北旱原进行旱地冬小麦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地膜覆盖 高产 栽培 渭北旱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Ⅱ.不同N、P、水配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12
作者 金轲 汪德水 +4 位作者 蔡典雄 周涌 郭世昌 黄峰 王翠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13,共6页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30年的降雨量,模拟洛阳地区不同的降雨年型,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农田不同N、P、水配合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情况下,N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P和水;N和水的交互作...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30年的降雨量,模拟洛阳地区不同的降雨年型,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农田不同N、P、水配合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情况下,N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P和水;N和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N和P>P和水;P肥、水分固定在高值还是低值,N肥对产量的影响规律基本上一致,N肥的最佳用量为330kg/hm2左右;N肥、水分固定在高值还是低值,P肥适宜时(225kg/hm2左右)产量最高,而且P肥过多或过少都使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耦合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量灌溉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13
作者 谭念童 林琪 +2 位作者 姜雯 刘义国 李玲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5-811,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青麦6号"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灌水处理下旱地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灌水处理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午休"明显减弱。... 在大田条件下,以"青麦6号"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灌水处理下旱地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灌水处理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午休"明显减弱。在灌溉低于3水的情况下,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随灌溉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以灌3水(W3,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灌浆水60 mm)处理最高,而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灌溉4水(W4,起身水60 mm+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灌浆水60 mm)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明显小于W3处理,表明过量灌溉对旱地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作用有消极作用。小麦产量以灌2水(W2,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处理为最高,且在灌溉2水以下随着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但灌1水(W1,拔节水60 mm)和W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同时灌溉3水(W3)和4水(W4)会使产量下降,反而低于旱地处理,因此过多灌水不利于旱地小麦的高产。试验结果还表明,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溉对旱地小麦旗叶灌浆中期达到较高光合作用至关重要,而起身水对旱地小麦光合作用无显著影响。拔节期是旱地小麦达到高产最重要的灌溉时期,拔节~孕穗期为冬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孕穗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水分生产效率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因素,以灌溉拔节水60 mm(W1)处理为达到旱地冬小麦高产的最佳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量灌溉 过量灌溉 灌水次数(量) 旱地小麦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光合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返青前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 被引量:40
14
作者 刘炜 高亚军 +2 位作者 杨君林 杨学云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7-201,共5页
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小麦返青前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麦田冬前(11月21日-12月20日)和越冬前期(12月21日-1月20日)的昼夜... 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小麦返青前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麦田冬前(11月21日-12月20日)和越冬前期(12月21日-1月20日)的昼夜平均温度显著升高;冬前和越冬前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3∶00-17∶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高于无覆盖土壤,越冬后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2∶00-23∶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则高于无覆盖;覆盖土壤20 cm温度在24 h内则始终高于无覆盖土壤(冬前和越冬前期);8∶00-10∶00覆盖与无覆盖温差最大。土壤20 cm昼夜平均温度均显著高于10 cm土壤;秸秆覆盖条件下20 cm与10 cm温差昼夜平均值在冬前显著低于无覆盖,在越冬期则稍高于无覆盖;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土壤温度的变幅,土壤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也显著低于无覆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塬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49
15
作者 廖允成 韩思明 温晓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渗深浅密切相关;小麦生育期是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损耗阶段,时至收获2m土层内土壤水分降到全年最低值;小麦产量与耗水系数呈负相关,与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旱地 小麦 土壤 水分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温斐斐 孙敏 +2 位作者 邓联峰 赵维峰 高志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58-1364,共7页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降水, 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 本文将耕作蓄水技术与覆盖保水技术相结合,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从前茬小麦收获后15 d或45 d进行深翻及深翻后采取渗水地膜、液态地膜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降水, 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 本文将耕作蓄水技术与覆盖保水技术相结合,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从前茬小麦收获后15 d或45 d进行深翻及深翻后采取渗水地膜、液态地膜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较15 d深翻可显著提高小麦收获后65 d(休闲期)至316 d(孕穗期)土壤蓄水量、播前120~30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和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休闲期深翻覆盖可显著提高65 d(休闲期)至316 d(孕穗期)土壤蓄水量及播前0~ 30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 显著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且均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最好。此外, 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较15 d深翻可显著减小播种至拔节期60~300 cm, 拔节至开花期0~60 cm、120~240 cm, 开花至成熟期180~300 cm土壤水分减少率, 且深翻后采用渗水地膜覆盖对拔节至开花期土壤水分减少率调控效应较大。 总之, 旱地小麦休闲期等雨后深翻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深翻后覆盖有较大的调控效应, 且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效果更好。因此, 休闲期等雨后(约7月底或8月初)深翻并立即采用渗水地膜覆盖的技术是旱地麦田休闲期蓄水保墒的新途径, 且此技术可为旱地小麦高产、稳产、高效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休闲期 深翻覆盖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磷水平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陆梅 孙敏 +3 位作者 高志强 任爱霞 雷妙妙 薛玲珠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9,共7页
【目的】探索旱地小麦适宜施磷量。【方法】于2012—201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施磷量(P2O5)分别为0、75、150、225 kg/hm^2共4个处理,分析了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土壤和植株含磷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 【目的】探索旱地小麦适宜施磷量。【方法】于2012—201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施磷量(P2O5)分别为0、75、150、225 kg/hm^2共4个处理,分析了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土壤和植株含磷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随施磷量的增加,花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拔节后表层土壤有效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磷量150 kg/hm^2最高。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施磷量均为150 kg/hm^2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最高(与拟合方程结果一致,2个试验年度施磷量分别为153、148 kg/hm^2增产效果较好),各农艺性状均有提高,穗数增幅为9%~18%和14%~22%,穗粒数增幅为5%和5%,千粒质量增幅为4%~6%和8%~12%,产量增幅为21%~41%和19%~24%,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19%~25%和17%~20%。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年份对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调控作用,磷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明显,降水年份和磷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数、穗粒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降水年份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大于磷肥;穗数、千粒质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磷量为150 kg/hm^2时,有利于旱地麦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表层有效磷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从而优化了产量构成要素,最终提高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磷肥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施磷量 土壤水分 磷素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氮素平衡的旱地冬小麦监控施氮 被引量:32
18
作者 章孜亮 刘金山 +4 位作者 王朝辉 赵护兵 杨宁 杨荣 曹寒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87-1396,共10页
提高作物产量,平衡土壤氮素携出,培肥土壤,避免过多肥料氮残留造成淋溶,是旱地作物施氮的主要目标。本研究通过1 m土层硝态氮监控,从土壤氮素的输入和携出平衡计算氮肥用量,并在陕西永寿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上连续2年布置田间试验进行验... 提高作物产量,平衡土壤氮素携出,培肥土壤,避免过多肥料氮残留造成淋溶,是旱地作物施氮的主要目标。本研究通过1 m土层硝态氮监控,从土壤氮素的输入和携出平衡计算氮肥用量,并在陕西永寿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上连续2年布置田间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监控施肥的氮肥用量减少41.2%,籽粒平均增产17.0%,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188.3%,产投比平均提高28.9%。监控施肥处理在收获期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平均为37.0 kg/hm2,较习惯施肥(112.1 kg/hm2)降低66.9%。经过降雨集中的夏季休闲期后,监控施肥处理1m土层的硝态氮平均增加15.4 kg/hm2,习惯施肥则减少27.4 kg/hm2。这说明通过对1 m土层硝态氮的监控,依据土壤养分平衡,计算旱地小麦氮肥用量,可以提高产量,有效减少氮肥投入,降低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提高氮肥效率,减少旱地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氮肥 硝态氮 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期深翻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运行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崔凯 高志强 +3 位作者 孙敏 赵维峰 邓妍 李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4,共7页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自然降水,提高旱地麦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本研究在山西闻喜县旱地麦田将休闲期耕作与覆盖相结合,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前茬小麦收获后15d 或45d 进行深翻,而后立即采取渗水地膜或液态...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自然降水,提高旱地麦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本研究在山西闻喜县旱地麦田将休闲期耕作与覆盖相结合,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前茬小麦收获后15d 或45d 进行深翻,而后立即采取渗水地膜或液态地膜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及其构成、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试图探索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新途径。结果表明,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 深翻较15 d 可显著提高麦收后65 d 至孕穗期100~300 cm 土壤蓄水量,可显著提高播前至孕穗期0~300 cm 总土壤蓄水量,且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开花期,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 深翻覆盖较15 d 可显著提高穗数、产量、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且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此外,播前80~200 cm 土壤蓄水量与穗数、产量显著相关;播前和开花期120~300 cm 土壤蓄水量与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相关,播前80~280 cm 、开花期40~60 cm 、100 cm 、240~300 cm 土壤蓄水量与谷醇比显著相关。总之,休闲期等雨后深翻并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有利于优化产量结构,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品质,实现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休闲期 深翻覆盖 水分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论文 最新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 西北典型区域旱地冬小麦农户施肥调查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赵护兵 王朝辉 +1 位作者 高亚军 张卫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0-848,共9页
为明确我国西北旱地小麦施肥现状,在西北旱地冬小麦典型种植区选取3个区/县连续4年进行农户养分投入调查。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调查区域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氮肥投入农户31.7%适中、 21.0%偏高、 41.9%很高、 1.7%偏低、 3.7%很低;10.6... 为明确我国西北旱地小麦施肥现状,在西北旱地冬小麦典型种植区选取3个区/县连续4年进行农户养分投入调查。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调查区域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氮肥投入农户31.7%适中、 21.0%偏高、 41.9%很高、 1.7%偏低、 3.7%很低;10.6%的农户磷肥投入量适中,偏低和很低的分别占41.7%和9.6%,偏高和很高的占28.3%和9.8%;钾肥投入量适中的农户占1.5%,偏低的2.1%,很低的88.3%,偏高的2.9%,很高的5.2%。氮、 磷、 钾肥的偏生产力(PFP)分别为21.7、 36.2和88.9 kg/kg。在肥料投入总量中有机肥分别占氮肥总量的3.1%,磷肥总量的2.3%,钾肥总量的53.8%。作基肥投入的氮肥占96.2%,磷肥占100%,钾肥占100%。显然,氮肥施用过量,磷肥偏多和不足并存,钾肥重视不足, 化肥偏多、 有机肥偏少, 基肥偏多、 追肥偏少问题是目前西北旱地小麦养分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地 冬小麦 产量 N P2O5 K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