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DRY NURSERY SEEDLING QUALITY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SOUTH CHINA
1
作者 Zhang Xu Huang Nongrong Kong Qingni Lin Daoxuan Liu Yanzhuo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ai Hanxiong Liang Quan Liang Youqiang Liang ChengyingCereal and Oil Crop Production Sectio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6-23,共8页
In the present paper,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dry nursery seedling quality in Guangzhou in 1995.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and wet n... In the present paper,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dry nursery seedling quality in Guangzhou in 1995.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and wet nursery seedlings, we foun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seedling growth. The seedling emergence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was more even, tidy and faster,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et nursery seedling. Dry nursery seedlings had small plant stature, slow leaf stretching speed and low individual seedling dry weight, but had high dry/fresh weight ratio. This was abeneficial factor for seedlings to recover from transplanting shock more quickly. As com-pared with the wet nursery seedlings, dry nursery seedlings had poor rooting ability,but had more vigorous white roots and fewer rust roots. It was the possibly important reasonfor dry nursery seedlings to form strong“explosive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dry NURSERY SEEDLING SEEDLING quality Soil mois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EEDING DENSITY AND BASIC MANURE ON THE GROWTH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IN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SOUTH CHINA
2
作者 Zhang Xu Kong Qingni Huang Nongrong Lin Daoxuan Liu Yanzhuo(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ai Hanxiong Liang Quan Liang Youqiang Liang Chengying(Cereal and Oil Crop Production Sectio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0-15,共6页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eedlings at 4-leaf stage (18-day-old seedling),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oot growth in old seedlings with 6-7 leaves (27-day-old seedling) at suitable seeding densities (65-125g m<sup>-2</sup>). There were s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or 0.05 levels)between treatments in root number and rooting ability of root-pruned seed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cropping LATE season rice dry NURSERY seedling SEEDING density Basic MAN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管理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3
作者 刘玉午 卓乐 +4 位作者 程周琦 邱林 李有志 屠乃美 易镇邪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106,共9页
以衡阳当地主栽品种(早稻:湘早籼45号;晚稻:泰优55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W1:淹水灌溉;W2:间歇灌溉;W3:湿润灌溉)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以明确有利于湘中南地区水稻稳产并可有效防控稻飞虱发生的水分管... 以衡阳当地主栽品种(早稻:湘早籼45号;晚稻:泰优55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W1:淹水灌溉;W2:间歇灌溉;W3:湿润灌溉)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以明确有利于湘中南地区水稻稳产并可有效防控稻飞虱发生的水分管理方式,为构建稻飞虱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022年早稻产量表现为W2处理显著高于W3和W1处理,晚稻产量表现为W2和W3处理显著高于W1处理,W2和W3处理差异不显著,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2023年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W3处理高于W1和W2处理,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水分管理方式对早、晚稻稻飞虱发生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发生高峰期,总体上稻飞虱百丛头数均表现为W1>W2>W3,W3处理显著低于W1和W2处理,2022年晚稻W3处理分别较W2和W1处理减少15.4%和28.6%,2023年全年分别减少35.2%和40.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时期稻飞虱百丛头数与基部相对湿度、叶鞘含水量、叶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湿润灌溉可通过降低水稻群体基部相对湿度和叶鞘含水量来减轻稻飞虱发生,且可保证水稻较高产量,是理想的水分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水分管理方式 产量 稻飞虱 田间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万绍媛 刘现波 +2 位作者 才硕 时红 程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著(P<0.05)降低了早稻和晚稻的耗水量,产量增加0.79%~2.94%,在相同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方式相比均以直播的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条件下早、晚稻的碾磨品质要优于淹水灌溉。在相同灌溉方式下,直播早稻、晚稻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总的来看,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能够增加早、晚稻的产量,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的产量降低,晚稻的品质下降。综合比较,手工栽插并配合间歇灌溉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优质的栽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灌溉方式 种植方式 产量 稻米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d and Water Use in Rice-upland Crop Rotation Areas in Lower Ili River Basin, Kazakhstan
5
作者 SHIMIZU Katsuyuki KITAMURA Yoshinobu +1 位作者 ANZAI Toshihiko KUBOTA Jumpe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4期8-13,共6页
The lower Ili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semi-arid area, and the annual rainfall is 177mm. Therefore, the irrigation is inevitable for agriculture. Large-scale irrigated agriculture had been developed since 1960's in ... The lower Ili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semi-arid area, and the annual rainfall is 177mm. Therefore, the irrigation is inevitable for agriculture. Large-scale irrigated agriculture had been developed since 1960's in the lower parts of the river and the total irrigated area is about 32 000 hm2. In the project area, the paddy rice-upland crop rotation has been practiced. Due to the domestic water use for hydropower and agriculture as well as water use among riparian countries, the deficit of water for agriculture in the lower part has been concerned. The authors, therefore, conducted the field survey and water balance analysis of the Akdara irrigation project in the lower Ill River Basin in order to assess the land and water uses. Moreover, the impact of the water use on water environment to the basin was analyz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ing (1)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irrigated district varied from 1.5 m to 3.5 m through year. (2) 1970's groundwater level was drastically raised from 8 m to 3 m and the groundwater had been recharged in this period. (3)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which is the ratio of total evapotranspiration to the total water withdrawal was as low as 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rotation water balance overall irrigation efficiency groundwater fluctuation dry l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耕年限对潮土性水稻土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羽翔 刘炜 +5 位作者 石浩 陈桂林 杨添雨 刘明妍 佟烨 金慧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3-1913,共11页
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耕作方式是造成耕地土壤物理性质改变的重要因素。探明江汉平原潮土性水稻土区不同机耕年限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对明确区域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合理改善耕层土壤结构,选用适宜耕作措施,促进作物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耕作方式是造成耕地土壤物理性质改变的重要因素。探明江汉平原潮土性水稻土区不同机耕年限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对明确区域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合理改善耕层土壤结构,选用适宜耕作措施,促进作物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汉平原潮土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模拟耕作试验,分析了双季稻种植模式下不同耕作年限土壤物理性状的年际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指标总体随机械耕作年限延长呈降低趋势,犁底层以下土层(20~40 cm)总体平稳,其中30~40 cm土层有缓慢增大趋势。2)长期机械耕作作用下,土壤结构稳定性随耕作年限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团聚体破碎率随剖面加深和耕作时间延长总体呈增大趋势,土壤结构稳定性降低;土壤紧实度随剖面加深呈先大幅增大后缓慢降低趋势,这与长期机械作业造成的犁底层增厚和上移有关。3)在长期机械耕作下,土壤抗压能力总体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先期固结压力在犁底层(10~20 cm)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在20~40 cm土层土壤总体呈增大趋势,说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最大抗压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区土壤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数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性水稻土 双季稻种植模式 机械水耕 耕作年限 土壤压实 土壤物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东南稻区稻麦两熟节水增效生产新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桂秀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3期37-40,共4页
从稻麦品种的选择与搭配、茬口与播期、播前种子处理、整地、播栽方式与用种量、施肥、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介绍了鲁东南稻区稻麦两熟节水增效生产新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临沂市及周边中粳中熟同生态区稻麦两熟粮食... 从稻麦品种的选择与搭配、茬口与播期、播前种子处理、整地、播栽方式与用种量、施肥、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介绍了鲁东南稻区稻麦两熟节水增效生产新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临沂市及周边中粳中熟同生态区稻麦两熟粮食生产,比传统手插秧种稻方式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有利于推动种稻方式由传统手插秧向旱育机插秧和机直播转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东南稻区 稻麦两熟 节水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市崖州区双季稻需水量与需求指数变化分析
8
作者 王义坤 郑志伟 +1 位作者 豆静静 张妮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0-85,共6页
为更精确地掌握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需求,为双季稻种植的灌溉水量分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三亚市2002—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当地早、晚稻种植区作物生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当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双季稻... 为更精确地掌握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需求,为双季稻种植的灌溉水量分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三亚市2002—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当地早、晚稻种植区作物生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当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双季稻生育期内的作物需水量(ET_(c))、有效降雨量(P_(e))、净灌溉需水量(IR)和灌溉需求指数(IRI)的变化,采用P_(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并结合年际变化倾向率以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2002—2022年三亚市ET_(0)、双季稻ET_(c)和IR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22年三亚市ET_(0)为1 115.8~1 213.5mm,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0.72 mm/a,年均ET_(0)为1 152.9 mm;早稻全生育期ET_(c)、P_(e)、IR分别介于399.5~448.3 mm、94.4~200.9 mm、205.5~353.0 mm之间,ET_(c)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0.28 mm/a,IR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18 mm/a;晚稻全生育期ET_(c)、P_(e)、IR分别介于357.1~402.9 mm、266.1~422.7 mm、-65.7~126.2 mm之间,ET_(c)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0.78 mm/a,IR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2.04 mm/a。早稻各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为:拔节孕穗>分蘖后>分蘖期>乳熟期>抽穗开花>黄熟期>移植回青,晚稻各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为:拔节孕穗>分蘖期>乳熟期>分蘖后>抽穗开花>黄熟期>移植回青。三亚市崖州区早、晚稻灌溉需求指数分别介于0.51~0.79和-0.18~0.32之间,年均IRI分别为0.67和0.09。由此可知,三亚市崖州区早稻对灌溉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晚稻,仅依靠有效降雨无法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易发生干旱缺水现象,需在生育期进行补充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参考作物蒸散量 有效降雨量 作物需水量 净灌溉需水量 灌溉需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一年两熟区土壤及作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祥彩 李洪文 +3 位作者 何进 王庆杰 郑智旗 荆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77-82,71,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在华北一年两熟区的适应性,设置深松、旋耕、传统翻耕、免耕4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团聚体、容重、含水率、土壤温度和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深松可分别提高0~10 cm、10~30 cm土层...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在华北一年两熟区的适应性,设置深松、旋耕、传统翻耕、免耕4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团聚体、容重、含水率、土壤温度和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深松可分别提高0~10 cm、10~30 cm土层内粒径大于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其中旋耕、深松分别降低0~10 cm、10~30 cm土层的容重,在0~20 cm土层免耕的容重最大,20 cm以下,旋耕、翻耕、免耕间容重的差异不明显;深松有较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其中10~30 cm土层的效果最好,0~30 cm土层的含水率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高2.5%、1.6%、0.4%;翻耕的土壤温度受气温影响的变化幅度最大,免耕的变化幅度和日平均土壤温度最小;深松可促进玉米前期的生长,免耕促进后期生长,且深松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华北一年两熟区 深松 土壤水稳团聚体 土壤温度 作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喜英 刘小京 +3 位作者 陈素英 孙宏勇 邵立威 牛君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5-1004,共10页
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影响环渤海低平原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针对该区粮食生产中水分利用效率低、提升潜力巨大,同时该区浅层微咸水资源和降水资源较丰富的现状,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最近3年试验研究结果为基... 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影响环渤海低平原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针对该区粮食生产中水分利用效率低、提升潜力巨大,同时该区浅层微咸水资源和降水资源较丰富的现状,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最近3年试验研究结果为基础,综述了在挖掘咸水利用潜力、提高雨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方面研究工作进展。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研究结果显示品种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显著,最高和最低品种差异达20%左右,通过选用节水高产品种可显著提升产量和WUE;冬小麦通过拔节期灌溉关键水,在促进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同时,显著促进地下根系生长,使冬小麦充分利用土壤储水,实现限水灌溉下稳产高效;夏玉米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的缩行匀播,可提升夏玉米苗期单株作物根系所占土壤体积空间,增加水分养分对作物的有效性,提高夏玉米成苗率和苗期所截获辐射量,比常规种植产量提高10%左右;冬小麦在拔节期利用含盐量不大于4 g×L^(-1)的浅层微咸水替代淡水灌溉,产量与淡水灌溉相同;浅层微咸水替代淡水灌溉并配套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和利用夏季降水淋盐,可实现微咸水灌溉下周年土壤盐分平衡。通过上述措施实施,实现以咸补淡、以淡调盐、多水源互补高效利用,在不影响作物产量条件下可节约深层淡水资源,促进区域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淡水 微咸水 雨水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平衡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陈素英 邵立威 +2 位作者 孙宏勇 张喜英 李彦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9-1058,共10页
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 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北低平原区实施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及下茬作物夏玉米产量及灌溉对土壤盐分周年平衡的影响。2013—2014年冬小麦灌溉处理设雨养旱作处理(CK)、拔节期淡水灌溉1水(F1)、拔节期用2 g·L^(-1)、3 g·L^(-1)、4 g·L^(-1)、5 g·L^(-1)的微咸水灌溉1次(B21、B31、B41、B51)、拔节期和灌浆期用淡水灌溉(F2)、拔节期用3 g·L^(-1)的微咸水+灌浆期用淡水灌溉(B31F1)、拔节期用淡水+灌浆期用3 g·L^(-1)微咸水灌溉(F1B31)、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3 g·L^(-1)的微咸水灌溉(B32)、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都用淡水灌溉(F3)。2014—2015年根据上年度的试验结果对试验处理进行了精简,冬小麦灌溉处理设CK、F1、B31、B41、B51、B42(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4 g·L^(-1)的微咸水灌溉)。结果表明,一般年型下冬小麦生育期灌溉2水就能获得高产和稳产,平均产量为6 593.4 kg·hm^(-2)。利用小于5 g·L^(-1)的微咸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不会造成冬小麦产量降低,灌溉1次微咸水比雨养旱作处理增产10%~30%,可用微咸水替代1次淡水。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收获时土壤盐分有所积累,表层土壤含盐量大于1 g·L^(-1),影响下茬玉米的出苗和生长,但夏玉米播种后用675~750 m3·hm-2淡水灌溉可满足耕层淋盐需求,达到玉米生长的安全阈值,与淡水灌溉处理的玉米产量相比不减产。利用夏季降雨,可使土壤盐分得到淋洗,当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时,冬小麦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盐分达到周年平衡。沧州地区73%以上的年份,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为土壤淋盐创造了条件,保证了微咸水替代一次淡水灌溉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灌溉 土壤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 盐分平衡 作物产量 低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露 杨玲 +1 位作者 廖允成 温晓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5-151,共7页
以冬小麦—夏闲种植模式为对照,比较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研究了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揭示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旱地一年两熟... 以冬小麦—夏闲种植模式为对照,比较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研究了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揭示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4种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较对照分别高48.4%-107.5%和62.3%-119.2%;发展旱地复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有限,各复种处理与对照相比,水分差异主要存在于1 m以下的深层土壤;冬小麦—芝麻、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3种作物模式的全季度耗水强度仅较对照分别高0.05、0.07和0.09 mm/d。综合经济效益及土壤水分可利用性分析,冬小麦—玉米模式的经济产量、收益最佳,冬小麦—大豆则为水分生产效益次佳,但显著降低了对土壤水分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一年两熟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孔凡磊 张海林 +2 位作者 翟云龙 袁继超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9-756,共8页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不大,但秸秆还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RTS、CTS、CT3个处理小麦季产量差异不显著,而NTS由于有效穗数不足,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CT相比,NTS周年产量平均减产5.13%,RTS增产2.69%,CTS增产2.33%。耕作方式对当季小麦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大,而对后茬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NTS提高了小麦季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了土壤储水量,与CT相比,0~60cm土壤储水量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39.07mm和26.65mm。从耗水构成来看,土壤水在冬小麦耗水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灌水和降水;而夏玉米耗水以降水为主,且降水中有一部分转化为土壤水储存起来。NTS提高了冬小麦季土壤储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消耗,冬小麦季耗水最少。与CT相比,NTS小麦季平均节水22.40mm,周年耗水量也以NTS最少;但NTS冬小麦产量降低导致其小麦季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均最低。从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免耕秸秆覆盖小麦季产量,进而提高周年产量,发挥其节水优势,是该耕作模式在华北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两熟区推广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两熟区 耕作方式 周年产量 土壤水分含量 耗水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钱银飞 邱才飞 +6 位作者 邵彩虹 陈先茂 关贤交 陈金 谢江 邓国强 彭春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9,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超级稻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亏缺对株高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均以拔节孕穗期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最重,早稻株高下降4.53%~11.1%,晚稻下降3.09%~10.0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超级稻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亏缺对株高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均以拔节孕穗期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最重,早稻株高下降4.53%~11.1%,晚稻下降3.09%~10.04%,且水分亏缺程度越重,株高下降越多,而生育后期影响较小。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叶、穗、根及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浅水灌溉对照,且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积累量越少,根冠比也表现为相同规律。但土壤水分亏缺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茎鞘的发育,产生补偿作用,但作用较小。双季超级稻所有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产量均低于对照浅水充分灌溉,早稻产量为对照的58.73%~99.42%,晚稻产量为对照的55.15%~96.74%。各生育期的双季稻产量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的加剧而下降严重。双季超级稻产量受水分亏缺影响敏感程度排序:早稻为拔节孕穗期>有效分蘖期>抽穗开花期>无效分蘖期>乳熟期,晚稻为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有效分蘖期>乳熟期>无效分蘖期。水分亏缺对双季超级稻有效分蘖期的穗数和拔节孕穗期的穗粒数影响程度最大,可引起大幅减产。无效分蘖期和乳熟期受水分亏缺影响减产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土壤水分亏缺 生育时期 敏感程度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对甘肃中部坡耕地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雷 金胜利 +1 位作者 张光全 郭正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在甘肃省榆中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坡耕地,采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DRM)、全膜平铺覆盖(WM)、条膜(半膜)起垄覆盖(RM)、条膜(半膜)平铺覆盖(NM)、露地条播(CK)5个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具有良好的减少坡耕地... 在甘肃省榆中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坡耕地,采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DRM)、全膜平铺覆盖(WM)、条膜(半膜)起垄覆盖(RM)、条膜(半膜)平铺覆盖(NM)、露地条播(CK)5个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具有良好的减少坡耕地土壤水土流失的作用,土壤流失量分别较露地条播、条膜起垄、条膜平铺、全膜平铺下降了56.07%、67.24%、71.59%、82.47%;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分别比半膜垄作和半膜平铺增产46.76%和58.07%,蚕豆产量分别比条膜起垄、条膜平铺和对照增产46.52%、54.99%和102.96%,马铃薯产量分别比条膜起垄、条膜平铺和对照增产95.21%、76.30%和74.89%。玉米的水分生产率分别比半膜垄作和半膜平铺提高4.77 kg/(mm.hm2)和9.47 kg/(mm.hm2),蚕豆的水分生产率比半膜垄作、半膜平铺和露地对照提高3.24、6.58 kg/(mm.hm2)和5.03 kg/(mm.hm2),马铃薯的水分生产率比半膜垄作、半膜平铺和露地对照提高47.35、42.02、41.57 kg/(mm.hm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坡耕地采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具有良好的减少土壤水土流失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集蓄天然降水,加之其明显的增温保温作用,可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降水生产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 坡耕地 水土流失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东南部旱作农田一年二熟种植模式水分效应初探--以杨凌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熊晓锐 廖允成 +4 位作者 高茂盛 温晓霞 刘阳 谢志金 姚贵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9,共6页
为了揭示"一年二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的"一年二熟"种植模式,测定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满足率、作物耗水强度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 为了揭示"一年二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的"一年二熟"种植模式,测定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满足率、作物耗水强度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年降雨量达640 mm左右的旱作农田,发展"一年二熟"种植能较好地利用夏闲期的水热资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加强了农田物质循环。"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两个种植模式的平均耗水强度仅比"冬小麦—夏闲"(对照)处理高0.07、0.1 mm/d,而"冬小麦—谷子"的耗水量等同于对照。经济效益以"冬小麦—玉米"为最好,土壤水分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以"冬小麦—谷子"最好,一年二熟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具有可持续性;综合考虑该区的自然资状况,在旱作农田下最优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冬小麦—玉米","冬小麦—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东南部 早作农田 一年二熟 耗水强度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低平原区春玉米一熟替代麦玉两熟制的水生态与粮食安全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闫鹏 陈源泉 +3 位作者 张学鹏 陶志强 杨肖蕾 隋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1-1499,共9页
本研究针对河北低平原区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于2011—2014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两熟制(WS)为对照,设置零灌溉春玉米一熟制(SMRF)和适水条件下春玉米一熟制(SMSW)2种种植模式,共3个处理,研究该区改传统高耗水的小... 本研究针对河北低平原区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于2011—2014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两熟制(WS)为对照,设置零灌溉春玉米一熟制(SMRF)和适水条件下春玉米一熟制(SMSW)2种种植模式,共3个处理,研究该区改传统高耗水的小麦?玉米两熟制为春玉米一熟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周年耗水量SMSW、SMRF较WS分别降低48.4%和54.2%;冬小麦耗水主要来自灌溉水和土壤储水,试验年间降雨仅能满足冬小麦耗水总量的32.9%,春玉米生育期内耗水主要来自降雨,试验年间SMSW和SMRF生育期内有效降雨总量分别满足春玉米耗水总量的91.9%和94.9%。SMSW和SMRF周年产量平均较WS分别降低24.4%和45.8%。SMSW和SMRF水分利用效率较WS平均分别高24.8%和0.3%。SMSW和SMRF的经济效益较WS平均分别减少5.2%和36.8%。经济水分利用效率SMSW和SMRF较WS平均分别高56.7%和17.5%。当下WS较SMSW仍具有一定的产量和效益优势,但WS对地下水灌溉依赖严重;而SMSW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S,未来随着春玉米高产技术体系的成熟,春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粮食总产、库存、进口"三增"的"新常态"下,该区改小麦玉米两熟为春玉米一熟具有兼顾水生态和粮食安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低平原 小麦-玉米两熟制 春玉米一熟制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双季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钱银飞 关贤交 +6 位作者 邵彩虹 邱才飞 陈先茂 陈金 谢江 邓国强 彭春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9,14,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干旱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干旱处理的产量均低于CK,各生育阶段的双季稻产量均随着土壤干旱的加剧而下降严重,而蒸发蒸腾量反之。双季超级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受干旱影响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干旱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干旱处理的产量均低于CK,各生育阶段的双季稻产量均随着土壤干旱的加剧而下降严重,而蒸发蒸腾量反之。双季超级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受干旱影响敏感程度排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早稻:拔节孕穗期>有效分蘖期>抽穗开花期>无效分蘖期>乳熟期,晚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有效分蘖期>乳熟期>无效分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干旱胁迫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水管理及改变源库比对水稻剑叶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自明 赵伟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生育后期不同水肥管理及改变源库比对双季水稻剑叶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保持抽穗后土壤湿润或一定的水层、生育后期施用一定比例的氮钾肥及提高库源比,有利于降低剑叶温度、提高气叶温差;抽穗后双季早、晚稻剑叶的...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生育后期不同水肥管理及改变源库比对双季水稻剑叶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保持抽穗后土壤湿润或一定的水层、生育后期施用一定比例的氮钾肥及提高库源比,有利于降低剑叶温度、提高气叶温差;抽穗后双季早、晚稻剑叶的气叶温差与结实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4和0.858。抽穗后科学的水肥管理及具有较高粒叶比的群体之所以能够高产,与其能够降低叶片温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水肥管理 库源比 剑叶温度 气叶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平原秸秆覆盖和春季灌水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郑媛媛 王贵彦 张建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6,共10页
针对海河平原水资源短缺和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现状,通过2013—2015年大田试验,设置春季不灌水、春季不灌水+秸秆覆盖、春季1水、春季1水+秸秆覆盖四个处理,研究了春季灌水和秸秆覆盖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 针对海河平原水资源短缺和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现状,通过2013—2015年大田试验,设置春季不灌水、春季不灌水+秸秆覆盖、春季1水、春季1水+秸秆覆盖四个处理,研究了春季灌水和秸秆覆盖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秸秆覆盖效应主要体现在小麦拔节到开花期。小麦拔节~开花期,由于灌溉和秸秆覆盖保温保墒作用,两个生长季中,春季1水秸秆覆盖LAI高于1水不覆盖处理,但开花期后这种效应逐渐消失,花后10天和20天覆盖LAI低于不覆盖处理,且差异显著;春季不灌水由于水分胁迫,无论秸秆覆盖与否,LAI差异不显著。2013—2014年,和不覆盖相比,春季0水覆盖产量降低了1.46%,春季1水处理覆盖后降低了2.76%;2015年春季0水覆盖降低了2.78%,春季1水覆盖降低了1.11%。但春季灌溉1水后,与不灌水相比,2014年产量差异显著,2015年差异不显著。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土壤耗水量减少,两年中小麦生长季土壤耗水量都表现为春季0水大于春季1水,且差异显著;相同水分条件下不覆盖大于覆盖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小麦生长季土壤耗水量的差异及玉米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共同影响了玉米土壤耗水量,覆盖处理的耗水量小于不覆盖处理。从水分利用效率看,小麦、玉米和周年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间和年份间都没有显著差异。海河平原水分有限条件下,秸秆覆盖后在小麦需水敏感期限量灌水在保证产量基础上可降低耗水量,因此春季灌溉1水结合秸秆覆盖是实现本区域小麦-玉米种植制度节水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玉米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