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及传输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春燕 李岩瑛 +3 位作者 吴雯 陈静 马幸蔚 聂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3-1373,共11页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T模式向后轨迹、Himawari-8卫星沙尘监测等方法得出该区沙尘的来源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条件。(2)西西伯利亚65°~85°E、50°~58°N存在低压槽,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呈阶梯槽形势,河西走廊存在中尺度切变,500 hPa冷中心≤-20℃、700 hPa冷中心≤0℃,中空急流≥20 m·s^(-1)、低空急流≥14 m·s^(-1),K指数≥21℃,辐合区位于700 hPa以下,散度≤-0.75×10^(-5) s^(-1);辐散区位于700~650 hPa,散度≥0.75×10^(-5) s^(-1);上升运动层位于800~600 hPa,垂直速度≤-0.6 hPa·s^(-1);700 hPa以下为正涡度区,强度≥0.75×10^(-5) s^(-1)。(3)沙源以本地沙尘为主时,近地层空气湿度是沙尘暴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4)相较春季沙尘暴,夏秋季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更强的上升运动、更大的近地层风速及地面3 h变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强沙尘暴 区域性高温干旱 遥感监测 传输特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
2
作者 罗孳孳 方立魁 +6 位作者 武强 韩旭 李月臣 朱玉涵 陈欢 张悦 阳园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74,共14页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气象适宜度 腋芽 结构方程模型 高温伏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初夏云南严重干旱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2 位作者 黄玮 孙丹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0,共6页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出现了55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此异常气候主要原因是中高层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滞后,冷空气活动偏北;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热带对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偏西。
关键词 云南 高温干旱 南海季风 副热带高压 热带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品种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1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2-437,共6页
以 2 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品种齐穗期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精米率与源库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垩白粒率与源库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在于 ,随着杂交组合每穗着粒数的增加 ,单位颖花的... 以 2 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品种齐穗期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精米率与源库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垩白粒率与源库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在于 ,随着杂交组合每穗着粒数的增加 ,单位颖花的源占有量减少 ,稻穗籽粒灌浆速率降低 ,灌浆历期延长 ,籽粒容重增大 ,整精米率提高 ;当籽粒灌浆速率降低时 ,淀粉粒间空隙减小 ,稻米垩白面积也减小 ,垩白粒率下降。川东南高温伏旱区生态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高温伏旱区 杂交中稻 库源结构 稻米整精米率 稻米垩白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高温伏旱区生态安全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3 位作者 张云兰 薛兰兰 Shakeel Ahmad Anjum 王龙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1-205,216,共6页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的速度加快,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对高温伏旱区的生态安全的研究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利用基于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江津区2002-2007年的生态安全现状做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1)2002-200...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的速度加快,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对高温伏旱区的生态安全的研究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利用基于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江津区2002-2007年的生态安全现状做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1)2002-2007年江津区均处于较安全等级,但是安全等级程度逐年下滑,因此需要密切关注;(2)在2002年之后,江津区一直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程度呈逐渐加深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高温伏旱区 生态安全 江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2009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影响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正洪 任永建 王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9-324,共6页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2009年6月1日~9月10日(102 d)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极端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年属于高温热夏年,高温过程开始早、结束迟、持续长、范围广,其中6、7、8月全省大部各出现了一段长达半个月以上...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2009年6月1日~9月10日(102 d)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极端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年属于高温热夏年,高温过程开始早、结束迟、持续长、范围广,其中6、7、8月全省大部各出现了一段长达半个月以上的高温热浪过程,9月初还出现一段短暂的高温过程;2)高温强盛、极端程度大.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各有5、4、11站创历史同期新高,可见低温更异常;全省有2站极端最高气温创年历史新高,2站平年历史记录.有5站高温日数超过40 d,通山多达47 d,公安的28 d和监利的37 d创历史新高,武汉39d,为1951年以来第5位;3)气温变幅大,高温间歇期间气温多偏低,如盛夏(7月下旬~8月上旬)气温明显偏低,"三伏"不热,8月底出现强降温过程,过程降温12~15℃,多处极端最低气温创8月历史最低记录;4)极端高温对电力、健康、农业影响大.高温期间用电量屡破记录,空调供应断档,武汉市居民中暑及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上升;由于同期降水偏少,8月中下旬出现大范围农业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高温热浪 极端事件 影响 盛夏低温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伏旱下籼粳型水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 被引量:4
7
作者 肖人鹏 唐永群 +5 位作者 刘强明 姚雄 张现伟 张巫军 段秀建 李经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54-1960,共7页
【目的】研究高温伏旱与籼粳型水稻不育系开花习性的关系,并鉴定高温伏旱条件下具有良好开花习性的籼粳型水稻不育系,为新选系的应用和地方种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偏粳型和5个偏籼型的籼粳型水稻不育系材料为研究... 【目的】研究高温伏旱与籼粳型水稻不育系开花习性的关系,并鉴定高温伏旱条件下具有良好开花习性的籼粳型水稻不育系,为新选系的应用和地方种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偏粳型和5个偏籼型的籼粳型水稻不育系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分期播种,使各参试材料开花期遭遇自然高温伏旱,通过调查单穗开花花时动态、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及柱头外露率等指标对参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材料间开花习性差异明显;在高温伏旱条件下,材料类型是导致开花习性差异的主要因子;其中6466A、6474A、805A和650A等4个不育系具有开花高峰期较早、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较长、柱头外露率较高、柱头生活力高等优点。6466A开花高峰期集中在10:31~12:00,较G46A提前1.5 h;6474A的柱头外露率较高,达78.16%;650A的单株开花历期最长,达17.2 d;805A的柱头生活力较高,且可保持时间较长。【结论】不育系6466A、6474A、805A和650A在高温伏旱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开花习性,可作为高温伏旱下育种的选育亲本,或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型不育系 高温伏旱 开花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夏季旱涝的前期环流异常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朱平盛 张苏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37-444,共8页
文章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前期春季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分布特征,探讨SSTA与异常环流的关系,并用OSU-AGCM进行黑潮地区热源异常强迫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春季北极低涡明显减弱,欧亚大陆中高... 文章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前期春季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分布特征,探讨SSTA与异常环流的关系,并用OSU-AGCM进行黑潮地区热源异常强迫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春季北极低涡明显减弱,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纬向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西,且存在负PNA型异常环流时,华北地区夏季多雨涝;反之则少雨干旱.此时,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SST分别存在较大的正、负异常,它们与春季环流异常密切相关,黑潮区SSTA对北半球副热带及其以北的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正的SSTA是造成华北夏涝年的前期春季异常环流形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 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组合的品质表现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5 位作者 熊洪 周兴兵 朱永川 蒋鹏 刘茂 郭晓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9-473,共5页
2012、2013年,以39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组合的品质现状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间的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指标差异极显著,其中产量较高的杂交组合有内5优306、蓉18优44、内5... 2012、2013年,以39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组合的品质现状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间的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指标差异极显著,其中产量较高的杂交组合有内5优306、蓉18优44、内5优317、川谷优7329、川香优198、川谷优399、川谷优918、宜香305、冈优169;品质相对较好的为川农优华占、Y两优973、炳优900、蓉优22,没有一个同时表现产量和米质均较好的组合。提高杂交水稻产量与米质有一定矛盾,选择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偏少、千粒重中等、结实率较高的组合,有利于提高长宽比、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并降低垩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伏旱 杂交中稻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干旱后复水不同基因型夏玉米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德峰 张学舜 +5 位作者 张露雁 马俊峰 卫晓轶 马毅 魏锋 彭东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61-64,94,共5页
2017年度,黄淮海夏玉米在吐丝散粉期及灌浆期间遭遇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本研究以郑单958、滑玉168、裕丰303等13个河南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高温干旱后复水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后复水各品种特征特性的表现不... 2017年度,黄淮海夏玉米在吐丝散粉期及灌浆期间遭遇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本研究以郑单958、滑玉168、裕丰303等13个河南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高温干旱后复水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后复水各品种特征特性的表现不同,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部性状,各品种除行粒数差异显著外,其余指标则达极显著水平,表现突出的指标是穗长和轴粗,穗长最大差异达到28.5%,轴粗差异达到0.4 cm;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产量表现差异显著,差幅在1.32%~35.77%之间,滑玉168产量最高,登海518产量最低;不同品种病害及倒伏等性状的差异也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复水 夏玉米 特征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稻生态适应性栽培对策与高产栽培技术途径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家国 谭中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16-21,共6页
针对四川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四川水稻生态适应性栽培对策:抗灾避灾高产稳产的旱育秧技术;避高温伏旱和耐迟栽的栽培技术以及充分利用晚秋光热资源,提高全年生产力的复种技术。同时,本文总结了大面积高产(7.5t/ha)和超高产... 针对四川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四川水稻生态适应性栽培对策:抗灾避灾高产稳产的旱育秧技术;避高温伏旱和耐迟栽的栽培技术以及充分利用晚秋光热资源,提高全年生产力的复种技术。同时,本文总结了大面积高产(7.5t/ha)和超高产(9.0t/ha)的基本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产途径 旱育秧 避高温伏旱 耐迟栽 复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节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吕梦薇 胡笑涛 +1 位作者 范晓懂 汝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89,共8页
西北地区夏玉米拔节期为高温和干旱易发期,对玉米造成高温和干旱双重胁迫,因此研究夏玉米生长对拔节期高温和干旱双重胁迫的响应对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盆栽试验结合人工模拟高温胁迫的方法,设置2个温度梯度(常温,T_(0);高温,... 西北地区夏玉米拔节期为高温和干旱易发期,对玉米造成高温和干旱双重胁迫,因此研究夏玉米生长对拔节期高温和干旱双重胁迫的响应对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盆栽试验结合人工模拟高温胁迫的方法,设置2个温度梯度(常温,T_(0);高温,T_(1)),各温度设置3个水分梯度(适宜水分,W_(0);轻度干旱,W_(1);重度干旱,W_(2)),共计6个处理。对玉米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株高以及干物质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胁迫结束后,与T_(0)W_(0)处理相比,T_(1)W_(0)、T_(1)W_(1)、T_(1)W_(2)处理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39.78%、40.13%、57.13%,SPAD值分别降低34.99%、37.47%、43.19%;灌浆期中,与T_(0)W_(0)处理相比,上述三种处理株高分别降低20.40%、21.51%、35.22%,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玉米生育后期造成了严重甚至不可恢复的影响;成熟期结束后,与T_(0)W_(0)处理相比,T_(1)W_(2)处理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降低59.60%,百粒重降低10.09%。拔节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株高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下降,然而高温适宜水分处理T_(1)W_(0)与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处理T_(1)W_(2)相比,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显著上升,保持适宜水分(70%~80%FC)可有效防止高温与干旱叠加,有助于缓解高温胁迫对玉米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高温干旱胁迫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夏季辽宁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2
13
作者 焦敏 李辑 +2 位作者 陈鹏狮 王阳 刘东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1-580,共10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省53站逐日降水量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2018年夏季辽宁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辽宁发生了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事件。辽宁地区上空受相当正压...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省53站逐日降水量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2018年夏季辽宁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辽宁发生了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事件。辽宁地区上空受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是异常高温干旱发生的局地环流成因;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南侧存在一个异常气旋性环流,阻挡了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西南暖湿气流向辽宁地区输送,不利于辽宁地区产生降水。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相向运动并在辽宁地区上空重叠,是异常高温干旱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成因。EAP/PJ型和EU型遥相关是西太副高异常发展的直接原因。准定常Rossby波能量频散是导致EAP/PJ型和EU型遥相关形成与维持的根本原因之一。源自北大西洋地区的Rossby波能量,沿西风急流波导区向下游频散,使得包括辽宁在内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增强;同时我国东北至朝鲜半岛和日本一带存在Rossby波能量的准经向频散,同样有利于EAP/PJ型遥相关的维持与发展,使得辽宁及其附近地区上空受位势高度正距平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年夏季 高温 干旱 辽宁 Rossby波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江区高温干旱天气对晚熟柑橘生长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14
作者 高宇翔 刘赟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7期174-176,共3页
高温是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出现几率较高的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干旱天气同时出现,会给晚熟柑橘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根据罗江高温干旱天气实际和晚熟柑橘生产实际,收集整理了1992—2022年连续30年的气象资料数据,筛选出高温干旱的发生时... 高温是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出现几率较高的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干旱天气同时出现,会给晚熟柑橘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根据罗江高温干旱天气实际和晚熟柑橘生产实际,收集整理了1992—2022年连续30年的气象资料数据,筛选出高温干旱的发生时段,结合了罗江晚熟柑橘受灾害的情况,分析了高温干旱天气对罗江晚熟柑橘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几点防御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江区 高温干旱 晚熟柑橘 影响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