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用量研究
1
作者 陈科海 余志铭 +4 位作者 付永红 黄梅芳 彭亚博 荣义华 梅汉成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50-54,57,共6页
为明确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的最佳用量,于2022年、2023年分别设置6个缩节胺用量递增处理,以正常喷施缩节胺为对照,5叶期第1次喷施缩节胺,各处理用量分别为1.5 g/hm^(2)(CR1)、3.0 g/hm^(2)(CR2)、4.5 g/hm^(2)(CR3)、6.0 g/hm^(2)(... 为明确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的最佳用量,于2022年、2023年分别设置6个缩节胺用量递增处理,以正常喷施缩节胺为对照,5叶期第1次喷施缩节胺,各处理用量分别为1.5 g/hm^(2)(CR1)、3.0 g/hm^(2)(CR2)、4.5 g/hm^(2)(CR3)、6.0 g/hm^(2)(CK)、7.5 g/hm^(2)(CR4)、9.0 g/hm^(2)(CR5),10叶期、15叶期每个处理的用量分别为第1次用量的2、4倍,打顶后每个处理的用量为前3次用量之和,分析了喷施缩节胺后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缩节胺用量能够显著抑制棉花株高、主茎节位数和倒四主茎节间距,但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两年试验中CR4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较优,因此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适宜用量为5叶期7.5 g/hm^(2)、10叶期15.0 g/hm^(2)、15叶期30.0 g/hm^(2)、打顶后52.5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直播棉 缩节胺 株型 产量 纤维品质 鄂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麦后复播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昌文 逄子剑 +3 位作者 龚举武 朱明慧 台外库力·乌斯曼 布麦热姆·热则克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52-57,63,共7页
为缓解喀什粮棉争地矛盾,探索麦后复播棉花种植模式,开辟粮棉双丰新途径。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及保留果枝台数二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花铃数、单铃质量、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密度A_(2)平均产量较常规密度A_(1)平均产... 为缓解喀什粮棉争地矛盾,探索麦后复播棉花种植模式,开辟粮棉双丰新途径。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及保留果枝台数二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花铃数、单铃质量、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密度A_(2)平均产量较常规密度A_(1)平均产量增加15.58%;常规密度A_(1)模式,保留不同果枝台数,产量差异不显著,高密度A_(2)模式,保留7台果枝,产量最高达2207.55 kg·hm^(-2);2种不同种植密度单铃质量均随着保留果枝台数增加而增加;高密度A_(2)(32.8965万株·hm^(-2))5行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光和效率增加产量;麦后复播棉棉纤维成熟度不够。在喀什麦后复播棉花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较高的有效积温生态区、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选择麦棉两早品种、抢时播种、保留7台果枝,是提高麦后复播棉花的产量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 复播棉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残膜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1
3
作者 解红娥 李永山 +3 位作者 杨淑巧 王娇娟 吴秀峰 武宗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3期153-156,共4页
通过盆栽模拟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残膜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有较大影响,可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移动速度减慢,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均受到... 通过盆栽模拟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残膜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有较大影响,可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移动速度减慢,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0.8%~22.1%,玉米籽粒产量降低2.1%~27.5%,棉花产量降低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残膜 土壤环境 植株 小麦 棉花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麦套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治国 孟亚利 +2 位作者 施培 孙学振 单士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29-333,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3—2式棉纤维发育早于3—1式,3—2式棉子(仁)脂肪和蛋白质累积明显优于3—1式,晚播极不利于3—1式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种植方式对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小于播期作用。
关键词 套作 种植 棉铃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茬直播棉适于机采的密度、化控技术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源 衡丽 +4 位作者 胡大鹏 张雷 花明明 陈德华 张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4-1311,共8页
为构建适合于长江流域机械化采收的麦茬直播棉群体,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密度与化控(喷施生长调节剂棉太金)试验,结果表明:在1 hm290 000~105 000株,苗期、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分别使用生长调节剂棉太金9... 为构建适合于长江流域机械化采收的麦茬直播棉群体,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密度与化控(喷施生长调节剂棉太金)试验,结果表明:在1 hm290 000~105 000株,苗期、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分别使用生长调节剂棉太金90 ml/hm2、180 ml/hm2、360 ml/hm2、540 ml/hm2条件下,籽棉产量高达3 551.3 kg/hm2以上。且在1 hm290 000株密度下,苗期使用生长调节剂棉太金90 ml/hm2,盛蕾期使用棉太金180ml/hm2,盛花期使用棉太金360 ml/hm2,盛铃期使用棉太金540 ml/hm2,株高(105.4cm)、果枝始节位高度(26.1cm)、果枝长度(17.4 cm)和单株果枝数(10.5台)等符合机械化采收对棉花株型要求。且在此处理下,棉株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实现于8月16日—9月20日集中成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直播棉 密度 化控 产量 株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治国 孟亚利 +2 位作者 施培 沈煜清 贾志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7-472,共6页
麦 (夏 )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温低于 2 0℃的麦套、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 (铃期平均日均温大于 2 0℃ ) ,相同播期、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 18℃左右的... 麦 (夏 )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温低于 2 0℃的麦套、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 (铃期平均日均温大于 2 0℃ ) ,相同播期、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 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育差异较小。铃期平均日均温在 2 0℃以上的套夏棉、麦后移栽夏棉和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 ,其棉铃发育受种植方式作用较大 ,相同播期条件下的棉铃发育差异因种植方式、棉铃发育指标而异。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本棉区 2 :1麦套夏棉适宜播期应在 5月底以前 ,麦后直播夏棉是不可行的 ,麦后移栽夏棉在生产上以 5月 15日左右育苗、 6月 10~ 15日移栽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移栽期 麦棉两熟 棉铃发育 播期 夏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棉花产量、种植效益与氮素利用率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长琴 张国伟 +2 位作者 王晓婧 刘瑞显 倪万潮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7-318,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江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种植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麦后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和直播)、品种(中熟和早熟)和氮肥运筹(不施... 【目的】研究长江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种植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麦后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和直播)、品种(中熟和早熟)和氮肥运筹(不施氮和适宜氮肥运筹)对其生育进程、生物量累积与分配、产量、种植效益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育苗移栽方式相比,直播棉花生育进程快,尤其苗期缩短10~17 d;直播棉花生育中后期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较高,且经济系数均以早熟品种较高。适宜氮肥运筹下,直播早熟品种与移栽中熟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均较高,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适宜氮肥运筹下,移栽棉花的籽棉产值是直播方式的1.0~1.2倍,总成本是直播方式的1.8~2.0倍,收益仅为直播方式的23.0%~43.1%。氮素效率的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农学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运筹,直播方式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比移栽方式提高40.0%和76.4%(2017年);品种对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与氮肥运筹,早熟品种的氮素生产效率比中熟品种提高45.3%(2017年)。【结论】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氮肥运筹下早熟品种麦后直播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稳产、生产总成本低而效益高;其氮素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均较高,是该棉区麦后棉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种植模式 产量 效益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顶剂对麦后直播棉产量构成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晓飞 王卫军 +3 位作者 孙宝林 陈立昶 胡继超 崔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0-1109,共10页
为探讨棉花打顶剂在长江流域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开展打顶剂(DPC+)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打顶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低于不打顶,而上部... 为探讨棉花打顶剂在长江流域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开展打顶剂(DPC+)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打顶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低于不打顶,而上部果枝长度显著低于人工打顶和不打顶,株型更加紧凑、通风透光好。新生节间长度和新生果枝长度在不同剂量打顶剂处理下差异显著,而且随着打顶剂剂量增加长度逐渐变小,同时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显著长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株成铃数基本表现为打顶剂处理高于人工打顶及不打顶处理,且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高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铃质量、衣分以打顶处理基本高于不打顶处理。连续2 a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DPC+) 1 125 mL·hm ^-2 条件下,实际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平均达3 994.20 kg·hm^-2 和1 464.10 kg·hm ^-2 ,比人工打顶条件下分别稳定增产0.9%和1.0%,且在此处理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为适宜(约4.0)、棉株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顶剂 麦后直播棉 产量构成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后棉种植模式的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孝纲 刘章勇 +7 位作者 荣义华 余隆新 付永红 张教海 张清伟 夏松波 曾建兵 别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41-1744,共4页
研究了麦后棉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及棉田综合效益,阐明了麦后棉的适宜育苗方式为营养钵育苗移栽、合理的播种期为4月20日至5月5日、最佳种植密度为3.00万~3.75万株/hm2。
关键词 麦后棉 种植模式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棉-辣-米立体组合种植模式及效益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淑莲 陈志杰 +1 位作者 张锋 张美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4-136,共3页
试验研究证明,麦-棉-辣-米立体种植模式采用优化田间结构配置及配套技术措施,农田生态位、作物边际效应及病虫生态控制效应显著,与麦棉、麦辣间套及麦米轮作种植模式相比,其产值分别提高34.1%、27.5%和94.0%,纯收入分别增加8188元/h... 试验研究证明,麦-棉-辣-米立体种植模式采用优化田间结构配置及配套技术措施,农田生态位、作物边际效应及病虫生态控制效应显著,与麦棉、麦辣间套及麦米轮作种植模式相比,其产值分别提高34.1%、27.5%和94.0%,纯收入分别增加8188元/hm^2、6090.5元/hm^2和12066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立体农业 种植模式 小麦 棉花 辣椒 玉米 田间结构配置 配套栽培技术 综合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作物重要病原菌颉颃菌的筛选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学君 缪卫国 +1 位作者 朱桂宁 王金生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3年第3期126-129,共4页
从全国6省12个地区的26种植物根围采集到土壤样本50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后得到以芽孢杆菌为主的细菌菌株226个。以水稻、小麦和棉花等6种农作物上主要病原菌(8种真菌,4种细菌)为指示菌对这226个菌株进行平板双培养法抑菌测定,分别筛选... 从全国6省12个地区的26种植物根围采集到土壤样本50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后得到以芽孢杆菌为主的细菌菌株226个。以水稻、小麦和棉花等6种农作物上主要病原菌(8种真菌,4种细菌)为指示菌对这226个菌株进行平板双培养法抑菌测定,分别筛选到至少对1种病原真菌或细菌有颉颃活性的菌株95个和78个。对进一步研制防治不同作物病害的生物制剂建立了一个颉颃菌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颉颃菌 棉花 小麦 水稻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法对3-1式麦套春棉棉铃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治国 孟亚利 +2 位作者 施培 沈煜清 贾志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研究表明,栽培方法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移栽棉大于直播棉,其差异随播期延后而减小;移栽棉纤维伸长早于直播棉,纤维素累积强于直播棉,其程度随播期延后而降低,棉纤维IAAO活性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适时播种条件下,移栽棉棉子... 研究表明,栽培方法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移栽棉大于直播棉,其差异随播期延后而减小;移栽棉纤维伸长早于直播棉,纤维素累积强于直播棉,其程度随播期延后而降低,棉纤维IAAO活性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适时播种条件下,移栽棉棉子(仁)脂肪累积优于直播棉;棉仁棕榈酸、油酸、硬酯酸含量稳定,栽培方法和播期对其影响作用小,豆寇酸与亚油酸变化趋势相反,栽培方法和播期对其有所影响;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棉仁氨基酸累积;就两熟中熟春棉而论,3—1式应选择育苗移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栽棉 直播棉 小麦 套种 棉铃 发育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麦套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路正营 韩永亮 +4 位作者 李世云 尹国 杨玉枫 崔红印 孙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5期54-55,共2页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棉 种植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3和C4植物寄主对华北地区棉铃虫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叶乐夫 付雪 戈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9-454,共6页
确定华北越冬代棉铃虫虫源及其对第一代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是制定棉铃虫防治策略的基础。以越冬代棉铃虫蛾翅的稳定同位素1δ3C为天然标记直接判定这些成虫的幼虫期寄主类型,并将雌虫接到春小麦植株上,调查其产卵、孵化、幼虫发育至化蛹... 确定华北越冬代棉铃虫虫源及其对第一代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是制定棉铃虫防治策略的基础。以越冬代棉铃虫蛾翅的稳定同位素1δ3C为天然标记直接判定这些成虫的幼虫期寄主类型,并将雌虫接到春小麦植株上,调查其产卵、孵化、幼虫发育至化蛹、羽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越冬代来自C3植物(主要为棉花)的成虫个体数量占全部越冬羽化种群的53.1%,所产生的下一代老熟幼虫也较C4来源的多(55.1%);雌蛾受精率都比较高;卵孵化率较高(52.9%>41.6%);幼虫发育在低龄阶段较比后者快,存活率低,但在高龄幼虫阶段相对后者慢,存活率高;与C4植物(主要玉米)的来源个体后代的幼虫发育总历期接近,总存活率也相近。显示寄主植物小麦提供的营养条件在第一代棉铃虫的幼虫发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即小麦只在特定阶段才适合幼虫的发育;而且不论是C3还是C4寄主来源的越冬代棉铃虫已经适应了这一限制。有效地评价了玉米和棉花等寄主植物对华北地区越冬代和次年第一代棉铃虫的影响,对于分析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和第一代棉铃虫的防治及B t抗性的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C3和C4植物寄主 棉铃虫 越冬代 第一代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棉间套田棉叶螨种群动态与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志杰 张淑莲 张美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37-141,共5页
发现陕西棉田叶螨主要有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二斑叶螨(T.urticaekoch)、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Bois)].截形叶螨为优势种群,在关中地区每年发... 发现陕西棉田叶螨主要有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二斑叶螨(T.urticaekoch)、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Bois)].截形叶螨为优势种群,在关中地区每年发生11~13代,发生期较纯种棉田提前20~25d.发生数量与栽培制度、地膜覆盖栽培、棉花长势、温湿度组合及降雨量有密切关系.早春铲除田间地边米蒿、刺儿菜等叶螨的转主寄主,并用40%久效磷2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倍液滴心,麦收后及时灌水,追施速效氮肥;中后期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浏阳霉素或扫螨净叶面喷雾,是控制叶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间套 叶螨 种群动态 生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南麦套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卢合全 赵洪亮 +1 位作者 于谦林 董合忠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9期27-29,共3页
种植密度是棉花群体形成的基础,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皆有重要影响。为探明鲁西南麦棉套作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09年在山东省嘉祥县设计3.0、4.0、5.0、6.0、7.0株/m2 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套作棉花果枝数、果节数... 种植密度是棉花群体形成的基础,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皆有重要影响。为探明鲁西南麦棉套作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09年在山东省嘉祥县设计3.0、4.0、5.0、6.0、7.0株/m2 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套作棉花果枝数、果节数、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经济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单株果枝数、果节数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皆有显著影响,密度在4.0株/m2时棉花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经济系数合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较高,可作为麦套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杂交棉 种植密度 产量 经济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北棉区麦后棉种植模式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永红 荣义华 +3 位作者 闫显惠 黄梅芳 张清伟 张教海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09-2711,2733,共4页
对鄂北棉区麦后棉3种种植模式与麦套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麦后棉生育进程后移,产量形成以伏桃和秋桃为主,产量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麦后棉纤维品质能满足纺织工业要求;全年收益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棉花产量减幅小,对小麦播... 对鄂北棉区麦后棉3种种植模式与麦套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麦后棉生育进程后移,产量形成以伏桃和秋桃为主,产量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麦后棉纤维品质能满足纺织工业要求;全年收益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棉花产量减幅小,对小麦播种影响较小,应作为鄂北棉区麦后棉栽培的主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北棉区 麦后棉 种植模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Ⅰ式果枝棉麦(油)后直播成铃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常辉 张友昌 +4 位作者 陈再兴 习桂梅 易先达 张成 秦鸿德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5期28-31,34,共5页
Ⅰ式果枝棉具有早熟且成铃集中的性状,适合机械化采收。以Ⅰ式果枝品系ZS07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长江中游麦(油)后直播棉在宽行、宽窄行和窄行(宽行:0.76 m、宽窄行:0.66+0.10 m、窄行:0.50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6.0万、7.5万、9.0万、10.... Ⅰ式果枝棉具有早熟且成铃集中的性状,适合机械化采收。以Ⅰ式果枝品系ZS07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长江中游麦(油)后直播棉在宽行、宽窄行和窄行(宽行:0.76 m、宽窄行:0.66+0.10 m、窄行:0.50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12.0万株/hm^2)以及超窄行距(0.38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12.0万、15万、18万、21.0万、24.0万株/hm^2)的子棉产量和成铃性状。结果表明,在窄行方式下,种植密度对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的影响显著;宽窄行和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宽行、超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宽行方式下的子棉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种行距配置方式。Ⅰ式果枝类型棉花生产上,合理密植且缩小行距是增产增效的有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式果枝棉 麦(油)后直播 密度 行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不同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永亮 路正营 +2 位作者 李世云 杨玉枫 崔红印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46-48,共3页
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基因抗病虫早熟棉品种邯686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6个不同处理,研究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在不同密度下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666.7m2每穴单株种植5 000株籽棉产量最高,每穴双株种植6 000株处理产量第二,两者差... 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基因抗病虫早熟棉品种邯686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6个不同处理,研究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在不同密度下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666.7m2每穴单株种植5 000株籽棉产量最高,每穴双株种植6 000株处理产量第二,两者差异不显著,后者更加省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移栽 早熟棉 种植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 优质 抗病虫 早熟棉新品种邯258的选育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世云 路正营 +3 位作者 杨玉枫 韩永亮 孙璐 崔红印 《河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70-72,108,共4页
转基因早熟棉品种邯258是以早熟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结合辐射处理选育的优质、抗病、早熟棉HS572为母本,以转基因抗虫棉邯棉802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逆境胁迫、异地鉴定、定向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 转基因早熟棉品种邯258是以早熟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结合辐射处理选育的优质、抗病、早熟棉HS572为母本,以转基因抗虫棉邯棉802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逆境胁迫、异地鉴定、定向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抗病虫等优良性状,201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棉2015007号)和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棉2015009号),适宜在黄河流域晚春播或麦棉、菜棉两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邯258 晚春播 麦棉两熟 菜棉两熟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