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船舶排气工况下DOC+SCR后处理系统催化作用
1
作者 孙豫 钱叶剑 +1 位作者 龚震 孙泽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8,共7页
为研究船舶中速柴油机应用柴油氧化催化器(DOC)技术的可行性,试验了船舶柴油机典型低温大流量工况下DOC对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催化性能及共同作用下颗粒物(PM)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典型的低温大流量工况下DOC的应用会提升SCR系... 为研究船舶中速柴油机应用柴油氧化催化器(DOC)技术的可行性,试验了船舶柴油机典型低温大流量工况下DOC对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催化性能及共同作用下颗粒物(PM)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典型的低温大流量工况下DOC的应用会提升SCR系统的催化效率,在柴油机高负荷排气工况(空速为18000 h^(-1))下催化效率提升了65%;DOC和SCR共同作用会降低PM的石墨化程度,且排气温度越高,石墨化程度越低;共同作用会增加PM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浓度,其中C—OH官能团含量增加了100%,PM的氧化活性大幅提升;在碳氢官能团中,作为PM生长核心的脂肪族C—H官能团浓度大幅降低,降低幅度达到了50%,减少了PM的继续生长和聚集的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柴油机 碳烟颗粒 石墨化程度 表面官能团 后处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和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桂芹 王云博 +6 位作者 杜琪玥 闫怀忠 李思源 石敬华 刘仕杰 朱文祺 孙友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8-417,共10页
为了识别济南市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采用稀释通道采样器于2021年采集了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尾气排放颗粒物,并对汽油车尾气一并采集对比,分析了尾气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其中的碳组分。结果表明,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 为了识别济南市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采用稀释通道采样器于2021年采集了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尾气排放颗粒物,并对汽油车尾气一并采集对比,分析了尾气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其中的碳组分。结果表明,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汽油车,且以细颗粒物为主,PM_(2.5)/PM_(10)数值几乎接近于1.0,其中柴油货车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工程机械,且随车型增大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大,重型柴油载货车排放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最大,分别为4.56×10~4μg·m^(-3)和4.71×10~4μg·m^(-3)。柴油货车PM_(2.5)和PM_(10)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8.90-21.8 mg·km^(-1)和9.40-22.5 mg·km^(-1),工程机械中破碎机颗粒物排放因子略大于挖掘机,破碎机PM_(2.5)和PM_(10)排放因子分别为0.12 g·kW^(-1)·h^(-1)和0.14 g·kW^(-1)·h^(-1),挖掘机排放因子分别为0.10 g·kW^(-1)·h^(-1)和0.11 g·kW^(-1)·h^(-1)。碳组分为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其中工程机械排放总碳(TC)在颗粒物中占比约为66.0%,大于柴油货车的占比41.5%(PM_(2.5))和45.5%(PM_(10))。根据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在尾气排放颗粒物占比分析可知,柴油货车排放以OC为主,而工程机械排放EC高且为柴油货车2倍多。汽油车与柴油货车OC中占比最高的碳组分相同,均为OC2,而工程机械为OC1。EC2为柴油型移动源排放EC的主要组分,车型最大的重型柴油载货车排放EC2占比最大,分别为20.7%(PM_(2.5))和21.8%(PM_(10)),但汽油车跟柴油货车不同,EC1为汽油车排放主要碳组分。基于2021年济南市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保有量,对城市柴油型移动源碳组分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发现柴油型移动源尾气排放PM_(10)中碳组分排放量高于PM_(2.5),工程机械尾气中碳组分排放量高于柴油货车,因此应加快推进机动车新能源化的发展以及工程机械的清洁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型移动源 碳组分 颗粒物 特征分析 排放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DPF系统对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顺利 蔡忆昔 +2 位作者 施蕴曦 卢奕睿 朱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对装有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和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后处理系统的柴油机进行台架试验,利用烟气分析仪(Testo 350XL)和发动机废气排放颗粒物粒径谱仪(TSI EEPS 3090)研究不同负荷下柴油机原机... 对装有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和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后处理系统的柴油机进行台架试验,利用烟气分析仪(Testo 350XL)和发动机废气排放颗粒物粒径谱仪(TSI EEPS 3090)研究不同负荷下柴油机原机、DOC后和DPF后排气中氮氧化物(NO_(x))和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负荷大于50.0%时,DOC后的NO_(2)体积分数φ(NO_(2))显著增加,柴油机原机氮氧化物中NO_(2)体积分数φ(NO_(2)/NO_(x))随负荷增加而减小,DOC后和DPF后的φ(NO_(2))、φ(NO_(2)/NO_(x))随负荷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柴油机原机PM排放取决于柴油机的运行工况,不同负荷下DOC的PM去除率为15%~30%,50.0%负荷下DOC的PM去除率最高,为26%;DPF的PM去除率超过90%,经过DPF后核态颗粒体积分数明显增加,聚集态颗粒体积分数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器 颗粒捕集器 颗粒物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燃料燃烧颗粒物对颗粒捕集器沉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鑫昌 刘帅 +2 位作者 王忠 华伦 帅石金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探讨了柴油机燃用代用燃料后,排气颗粒物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依据柴油机台架试验,使用0%、5%、15%甲醇掺混比的F-T(Fischer–Tropsch)合成柴油,在标定工况下采集颗粒。用同步辐射小角散射分析方法测量颗粒物摩擦力、粒径等参数。基于... 探讨了柴油机燃用代用燃料后,排气颗粒物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依据柴油机台架试验,使用0%、5%、15%甲醇掺混比的F-T(Fischer–Tropsch)合成柴油,在标定工况下采集颗粒。用同步辐射小角散射分析方法测量颗粒物摩擦力、粒径等参数。基于实验数据,在EDEM软件中建立颗粒模型,模拟了颗粒碰撞沉积过程。结果表明:随甲醇掺混比的增加,甲醇、F-T柴油燃烧颗粒间摩擦力增加0.6 N,平均粒径增加2.44 nm。沉积过程中,颗粒捕集器(DPF)单元体非迎风面的沉积量急剧增加;颗粒沉积效率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摩擦力增大、粒径增大,颗粒层厚度及颗粒链长度也随之增加。甲醇掺混比的改变使得颗粒整体向更多、更细的方向变化,燃料类型及掺混比的改变显著影响了颗粒在DPF载体上的沉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代用燃料 甲醇、甲醇/F-T合成燃料 颗粒物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 EDEM软件 小角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喷比例对正丁醇、PODE掺混柴油燃料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段旭东 袁慧彬 +3 位作者 潘锁柱 于志新 曾东建 韩伟强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7-525,共9页
以柴油(B0)为基础燃料,分别配制掺混体积比为20%的正丁醇(B20)及掺混体积比为20%的正丁醇+20%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的混合燃料(B20P20).通过一台轻型柴油机研究了预喷比例对B0、B20和B20P20燃烧和排放的影响,在转速为1600r/min、负荷为... 以柴油(B0)为基础燃料,分别配制掺混体积比为20%的正丁醇(B20)及掺混体积比为20%的正丁醇+20%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的混合燃料(B20P20).通过一台轻型柴油机研究了预喷比例对B0、B20和B20P20燃烧和排放的影响,在转速为1600r/min、负荷为35%且预喷比例为总油量20%~50%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次喷油,预喷射能显著提高热效率,降低NO_(x)排放.随预喷比例增加,有效热效率先升高后降低,NO_(x)排放减少,HC排放显著增加.在柴油中加入正丁醇后,燃烧效率和有效热效率降低,NO_(x)排放和颗粒物质量减少,但HC、CO排放和颗粒物数量显著增加,颗粒物粒径分布向核模态颗粒物转移.在B20中加入PODE后,热效率明显改善.综合排放指标和热效率指标,B20P20最佳的预喷比例为40%,且PODE的加入可以降低排放对预喷比例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预喷比例 排放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船用发动机颗粒物再生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子赫 薛静宇 +3 位作者 包中强 李世龙 刘书强 陈明亮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2-77,共6页
为研究不同来源颗粒物的再生性能,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船用发动机燃用不同品种燃油的排气颗粒物,通过外加热源再生试验台进行再生试验,测试了再生过程载体内温度、压降、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及再生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再生条件下,... 为研究不同来源颗粒物的再生性能,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船用发动机燃用不同品种燃油的排气颗粒物,通过外加热源再生试验台进行再生试验,测试了再生过程载体内温度、压降、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及再生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再生条件下,相较于燃用柴油的船用高速发动机排气颗粒物与市售碳黑(PU),燃用重油的船用中、低速发动机的排气颗粒物再生时存在快速再生期,会形成明显温度波峰,且再生效率可达80%以上;但在再生过程中形成温度峰值时间段内,重油颗粒再生所产生的气体与颗粒物的排放浓度相对较高,会产生较高浓度CO_(2)排放及粒径在0~30 nm的核膜态颗粒。研究结果可为船舶发动机燃用不同种类燃油时的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条件及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捕集器 船舶发动机 不同来源颗粒物 再生性能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试验 被引量:16
7
作者 蔡忆昔 赵卫东 +3 位作者 李小华 吴江霞 王军 刘志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0,共6页
采用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原理的低温等离子体试验装置及反应器,进行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柴油机排气中颗粒物的模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可有效分解柴油机排气中的颗粒物,并且相关的化学反应主要集中在介质阻... 采用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原理的低温等离子体试验装置及反应器,进行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柴油机排气中颗粒物的模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可有效分解柴油机排气中的颗粒物,并且相关的化学反应主要集中在介质阻挡放电微放电通道之中,颗粒物的分解率随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介质阻挡放电所生成的低温等离子体使排气中的NO转化为NO2,但不能减少排气中NOx的总量。在同等能量密度下,排气中颗粒物含量的增加使低温等离子体转化排气中HC、NO的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 排放 试验 低温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微粒和NO_x的试验研究(1)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光辉 黄震 +1 位作者 上官文峰 阎存仙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4,共5页
通过在γ Al2O3小球和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0.95K0.05Fe2O4和La0.9K0.1CoO3,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微粒(PM)和NOx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u0.95K0.05Fe2O4和La0.9K0.... 通过在γ Al2O3小球和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0.95K0.05Fe2O4和La0.9K0.1CoO3,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微粒(PM)和NOx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u0.95K0.05Fe2O4和La0.9K0.1CoO3催化剂能够明显降低NOx的浓度和PM的起燃温度和燃尽温度,具有显著的PM-NOx同时去除催化反应活性。该方法集柴油机微粒的捕集、微粒的氧化燃烧和NOx的还原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柴油机排放后处理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柴油机 微粒 NOx 试验 排放 氮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添加剂DMC对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光德 黄震 +2 位作者 张武高 乔信起 周校平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85-389,共5页
分析了各种含氧燃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碳酸二甲酯(DMC)具有含氧量高、沸点高、与柴油互溶性好等特点,适合作为柴油机的燃料添加剂。测试了纯柴油和含添加剂DMC的柴油机的尾气排放,并进行了燃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剂DM... 分析了各种含氧燃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碳酸二甲酯(DMC)具有含氧量高、沸点高、与柴油互溶性好等特点,适合作为柴油机的燃料添加剂。测试了纯柴油和含添加剂DMC的柴油机的尾气排放,并进行了燃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剂DMC能较大幅度地降低柴油机的碳烟排放,同时使NOx的排放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含DMC的燃料滞燃期比纯柴油的长,且燃烧结束的时间早,热效率要比柴油的高,当DMC的添加量为15%时,在不同的工况下,热效率比纯柴油高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添加剂 DMC 柴油机 燃烧 排放特性 碳酸二甲酯 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在柴油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6
10
作者 葛蕴珊 张世鹰 +2 位作者 郝利君 吴思进 孔林河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4,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柴油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并以正和生物柴油为燃料,以4102QBZ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纯生物柴油和生物柴油与柴油的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中应用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柴油机不进行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燃用生物柴油...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柴油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并以正和生物柴油为燃料,以4102QBZ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纯生物柴油和生物柴油与柴油的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中应用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柴油机不进行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燃用生物柴油能保证柴油机的动力性不变,并明显降低柴油机微粒、烟度、HC和CO排放,是一种理想的替代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生物柴油 可再生燃料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流速分布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龚金科 吴钢 +3 位作者 王曙辉 刘云卿 伏军 龙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6,共8页
为了得到径向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内流速分布特性,该文利用流体计算软件对一种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内流速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考察了排气流速、管道直径比、扩张角及载体长度等参数对微粒捕集器内流速分布的影响规律。在入口气流流... 为了得到径向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内流速分布特性,该文利用流体计算软件对一种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内流速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考察了排气流速、管道直径比、扩张角及载体长度等参数对微粒捕集器内流速分布的影响规律。在入口气流流速50m/s条件下,测量了微粒捕集器各计算截面内流速分布情况,并且与计算值进行了比较,最大误差为3.2m/s,在允许范围之内。结果表明,降低排气流速、减小管道直径比与扩张角、增加载体长度均有利于提高微粒捕集器内流速分布均匀性。该研究对控制微粒捕集器再生过程、提高过滤体利用率及微粒捕集器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流速 微粒排放 微粒捕集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技术对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军方 丁焰 +4 位作者 尹航 葛蕴珊 王小臣 谭建伟 何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1-715,共5页
利用ELPI(电子低压冲击器)对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以及安装DOC(氧化催化转化器)前后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安装DOC与否,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均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增大负荷,颗粒物数浓度峰值处的粒径也... 利用ELPI(电子低压冲击器)对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以及安装DOC(氧化催化转化器)前后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安装DOC与否,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均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增大负荷,颗粒物数浓度峰值处的粒径也随之增大.经过DOC催化转化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大部分仍呈单峰正态分布,且DOC对核模态粒子的氧化转化效率较高.经过DOC后,在低转速下,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浓度均有所降低;中、高转速下,DOC对粒径大于120 nm的颗粒物数浓度无明显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转化器(DOC) 颗粒物 数浓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柴油与生物柴油微粒排放粒径分布特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晓燕 李芳 +2 位作者 葛蕴珊 李洪文 张学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2,共6页
以石化柴油为参照,在发动机台架上,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及其附带的两级稀释系统测试了燃用柴油、甲醇柴油和生物柴油排放的不同粒径微粒的数量浓度、体积浓度,分析了发动机转速、负荷以及燃油种类对微粒粒径分布的影响。试验证明:在外特... 以石化柴油为参照,在发动机台架上,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及其附带的两级稀释系统测试了燃用柴油、甲醇柴油和生物柴油排放的不同粒径微粒的数量浓度、体积浓度,分析了发动机转速、负荷以及燃油种类对微粒粒径分布的影响。试验证明:在外特性下,柴油、甲醇柴油排放的微粒数量浓度随转速增大而增加,生物柴油排放的微粒数量浓度随转速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在2 300 r/min,生物柴油和柴油随负荷的减小排放的微粒数量浓度增加;标定功率下,柴油排放微粒的体积浓度大于生物柴油和甲醇柴油,但在核模态范围内,相对于柴油,甲醇柴油排放的微粒数量浓度是下降的,降幅达62.8%,生物柴油是上升的,升幅为3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甲醇柴油 生物柴油 微粒 排放特性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柴油机燃用棕榈生物柴油的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莉 王建昕 +2 位作者 肖建华 王志 杨文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58-2465,共8页
在满足国Ⅳ排放法规的车用柴油机上研究了燃用不同掺混体积比例的棕榈油生物柴油的颗粒物排放特性.试验中棕榈油生物柴油的掺混比例分别为0%、10%、20%、50%和100%,采用DMS500型快速颗粒光谱仪测试分析了发动机在外特性和负荷特性时的... 在满足国Ⅳ排放法规的车用柴油机上研究了燃用不同掺混体积比例的棕榈油生物柴油的颗粒物排放特性.试验中棕榈油生物柴油的掺混比例分别为0%、10%、20%、50%和100%,采用DMS500型快速颗粒光谱仪测试分析了发动机在外特性和负荷特性时的颗粒物数量浓度、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颗粒物质量浓度降低.燃用生物柴油后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在大负荷明显降低,中小负荷呈升高趋势.生物柴油的排气颗粒物呈核态和凝聚态的双峰分布特征,核态数量浓度所占比例高于柴油,凝聚态的质量浓度所占比例略低于柴油.生物柴油颗粒物的几何平均直径小于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Ⅳ柴油机 生物柴油 颗粒物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降低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曾科 龙学明 +1 位作者 刘兵 蒋德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8,共4页
在分析电晕荷电特性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套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对柴油机微粒(PM)、NOx及HC的去除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微粒捕集效率的变化试验。通过对系统进行耐久性能试验,研制出了一套新颖的再生装置并进行了再生试验... 在分析电晕荷电特性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套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对柴油机微粒(PM)、NOx及HC的去除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微粒捕集效率的变化试验。通过对系统进行耐久性能试验,研制出了一套新颖的再生装置并进行了再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广泛的转速以及中低负荷下,其微粒捕集效率一般在60%~90%的范围,NOx的去除效率可达20%,HC的去除效率可达25%~30%。再生装置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电晕线的再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柴油机 有害排放物 静电除尘器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车排放法规及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5
16
作者 帅石金 唐韬 +1 位作者 赵彦光 华伦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00-217,共18页
柴油车具有燃油消耗率低、转矩输出高、功率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在交通运输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加严,柴油车只有采用后处理装置才能满足未来严格的排放法规。该文给出了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或地区... 柴油车具有燃油消耗率低、转矩输出高、功率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在交通运输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加严,柴油车只有采用后处理装置才能满足未来严格的排放法规。该文给出了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的汽车排放法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油品的要求;分析了满足相关法规的轻型柴油车和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控制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了柴油车氧化催化器(DOC)、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稀燃NOx捕集器(LNT)和微粒捕集器(DPF)等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对柴油车排放法规和后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法规 后处理 选择性催化还原 微粒捕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工作参数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施蕴曦 蔡忆昔 +2 位作者 李小华 陈亚运 丁道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60-66,共7页
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发生器放电产生的活性物质可有效去除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r filter,DPF)中沉积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而发生器的工作参数直接影响活性物质的浓度,选取合适的工作参数有... 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发生器放电产生的活性物质可有效去除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r filter,DPF)中沉积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而发生器的工作参数直接影响活性物质的浓度,选取合适的工作参数有利于活性物质的产生。该文以空气为气源,考察了放电区表面温度、放电电压、放电频率、空气流量4个因素对NTP发生器产生活性物质浓度的影响。以O3质量浓度作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影响规律的分析、极差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研究表明:较低的放电区表面温度和放电频率有利于O3的生成,O3质量浓度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随放电电压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放电区表面温度、空气流量为显著因素,放电电压和放电频率为不显著因素;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空气流量>放电区表面温度>放电频率>放电电压;NTP反应器产生活性物质的较优组合是:放电区表面温度40℃、放电电压19kV、放电频率7kHz、空气流量5L/min。研究结果对开发用于分解柴油机PM的NTP系统、优化NTP技术再生DPF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控制 臭氧 低温等离子体 颗粒捕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发动机尾气中的颗粒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梅德清 王忠 +1 位作者 袁银南 阮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3-116,共4页
运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柴油机燃烧生物柴油和0#柴油尾气排放中收集的颗粒物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因含氧而减少燃烧过程中燃料碳缺氧的几率,颗粒物中碳烟成分少,颗粒物粒径较小,在聚集状态的表面形貌上表现... 运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柴油机燃烧生物柴油和0#柴油尾气排放中收集的颗粒物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因含氧而减少燃烧过程中燃料碳缺氧的几率,颗粒物中碳烟成分少,颗粒物粒径较小,在聚集状态的表面形貌上表现得更致密。而0#柴油燃烧后产生的颗粒物样品因碳烟成分多,颗粒物粒径较大,在聚集状态的表面形貌上表现为葡萄球状的粘结。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样品的差别在于在0#柴油颗粒物样品中检测到硫,而在生物柴油的颗粒样品中未检测到硫。生物柴油是石化柴油的一种优质替代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发动机 颗粒物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油催化微粒捕集器微粒捕集与强制再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天友 EricLim Khim Song +5 位作者 林漫群 张玉倩 刘大明 刘书亮 Dale Spencer Philip Collier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7-531,共5页
采用燃油催化再生微粒捕集器,对某排量为7.7 L柴油机的排放微粒进行捕集与强制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排温工况下,随着微粒捕集器内微粒不断增加,微粒捕集器两端压差随捕集时间增加呈线性提高。燃油中加入的铁基催化剂可以降低碳粒燃... 采用燃油催化再生微粒捕集器,对某排量为7.7 L柴油机的排放微粒进行捕集与强制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排温工况下,随着微粒捕集器内微粒不断增加,微粒捕集器两端压差随捕集时间增加呈线性提高。燃油中加入的铁基催化剂可以降低碳粒燃烧的温度,增加微粒捕集器的微粒储备能力,并能够有效再生。当燃油中无添加剂时,在特定工况下发动机运行19.5 h后,微粒捕集器的两端压差达到10 kPa,而有添加剂时则可延长到23.5 h。在排气温度为530℃的强制再生工况下,燃油中有添加剂,约需6 min可全部强制再生累积的微粒,而无添加剂则约用时14 min,且有添加剂时强制再生程度较高。微粒捕集器经500 h耐久试验后,在有添加剂情况下其两端压差达到15 kPa,发动机需在微粒累积工况下运转23 h,无添加剂需要18.5 h。按ESC排放测试,微粒捕集器对微粒的过滤效率达到80%以上,微粒排放为0.017 g/(kW.h),试验结果还发现微粒捕集器对CO、HC及NOx的排放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油催化微粒捕集器 微粒排放 强制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微粒和NO_x的试验研究(2)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光辉 黄震 +1 位作者 上官文峰 阎存仙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14,共4页
通过在γ Al2O3小球和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0.95K0.05Fe2O4和La0.9K0.1CoO3,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微粒(PM)和NOx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a0.9K0.1CoO3催化剂比Cu0.9... 通过在γ Al2O3小球和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0.95K0.05Fe2O4和La0.9K0.1CoO3,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微粒(PM)和NOx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a0.9K0.1CoO3催化剂比Cu0.95K0.05Fe2O4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同时去除PM—NOx的催化反应活性。在低负荷下,柴油机的PM由于SOF含量多而使NOx降低的幅度比高负荷下的大,其燃烧温度也比高负荷下的低。同时,NO和O2的共存促进了PM的氧化燃烧。另外,PM和催化剂之间"松接触"的催化活性要比"紧接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x 柴油机 排放 微粒 氮氧化物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