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multi-view collaborative detection system for UAV swarms based on Pix2Pix framework and BAM attention mechanism
1
作者 Yan Ding Qingxin Cao +2 位作者 Bozhi Zhang Peilin Li Zhongjiao Sh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4期213-226,共14页
Drone swarm systems,equipped with photoelectric imaging and intelligent target perception,are essential for reconnaissance and strike missions in complex and high-risk environments.They excel in information sharing,an... Drone swarm systems,equipped with photoelectric imaging and intelligent target perception,are essential for reconnaissance and strike missions in complex and high-risk environments.They excel in information sharing,anti-jamming capabilities,and combat performance,making them critical for future warfare.However,varied perspectives in collaborative combat scenarios pose challenges to object detection,hindering traditional detection algorithms and reducing accuracy.Limited angle-prior data and sparse samples further complicate detection.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ulti-View Collaborative Detection System,which tackles the challenges of multi-view object detection in collaborative combat scenarios.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enhance multi-view image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algorithms,thereby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object detection across varying perspectives.First,an observation model for three-dimensional targets through line-of-sight angle transformation is constructed,and a multi-view image gen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Pix2Pix network is designed.For object detection,YOLOX is utilized,and a deep feature extraction network,BA-RepCSPDarknet,is developed to address challenges related to small target scale and feature extraction challenges.Additionally,a feature fusion network NS-PAFPN is developed to mitigate the issue of deep feature map information loss in UAV images.A visual attention module(BAM)is employed to manage appearance differences under varying angles,while a feature mapping module(DFM)prevents fine-grained feature loss.These advancement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YOLOX,a multi-view object detection network model suitable for drone platforms,enhancing accuracy and effectively targeting small ob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ne swarm systems Reconnaissance and strike Image generation Multi-view detection Pix2Pix framework Atten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沉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土壤中Hg^(2+)检测研究
2
作者 段宏伟 赵斯杰 +3 位作者 郭梅 牛其建 黄晶 刘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85,共6页
农田土壤中Hg^(2+)精准评估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污染土壤中汞离子浓度低、共存干扰未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联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EC-LIBS)的土壤中Hg^(2+)检测方法。试验首先采用循环伏安法... 农田土壤中Hg^(2+)精准评估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污染土壤中汞离子浓度低、共存干扰未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联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EC-LIBS)的土壤中Hg^(2+)检测方法。试验首先采用循环伏安法进行Hg^(2+)电沉积,与沉积前金电极基底相比较,得出沉积后金电极基底在HgⅠ435.835 nm存在明显发射信号,并且沉积后纳米金颗粒表面亮度提升、黄度下降,结果表明电化学沉积可以通过在金电极表面形成金汞齐完成汞离子液固转换。其次探究了溶剂pH和沉积电压对沉积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优的沉积参数为pH 7.0,电压为-400 mV。最终获取样品LIBS谱线并进行惠特克基线校正和PLS模型构建,得出当Lambda=1.0,p=0.01时,基线校正效果明显,所构建PLS模型预测集RMSEP和MRAEP分别为5.24 mg·kg^(-1)和4.86%,表明EC-LIBS技术结合该标准模型可以用于土壤中Hg^(2+)精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 电化学沉积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金汞齐 PL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 for Calcium Ions and Manganese Ions Based on MXenes Quantum Dots
3
作者 HUANG Wei ZHONG Shuang-yu +3 位作者 LI Chang LIN Chun-xiao RONG Ming-cong NIU Li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89-1899,共11页
Calcium ions(Ca^(2+))and manganese ions(Mn^(2+))are essential for sustaining life activities and are key monitoring indicators in drinking water.Developing highly sensitive,selective,and portable detection methods for... Calcium ions(Ca^(2+))and manganese ions(Mn^(2+))are essential for sustaining life activities and are key monitoring indicators in drinking water.Developing highly sensitive,selective,and portable detection methods for Ca^(2+)and Mn^(2+)is significant for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human health.In this paper,blue fluorescent Ti3C2 MXene-based quantum dots(MQDs,λ_(em)=445 nm)are prepared using Ti_(3)C_(2)MXene as the precursor.Through the chelation effect of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a blue and red dual-emission fluorescent probe,MQDs-EDTA-Eu^(3+)-DPA,was constructed.Herein,dipicolinic acid(DPA)acts as an absorbing ligand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red fluorescence of europium ions(Eu^(3+))at 616 nm through the“antenna effect”.The blue fluorescence of MQDs serves as an internal reference signal.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2+)can quench the red fluorescence of Eu^(3+)-DPA;Mn^(2+)can be excited to emit purple fluorescence at 380 nm after coordinating with DPA,red fluorescence of Eu^(3+)-DPA serves as the internal reference signal.Based on the above two fluorescence intensity changes,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s for Ca^(2+)and Mn^(2+)are established.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atio(IF_(616)/IF_(445))exhibit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Ca^(2+)in the range of 35-120μmol/L,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5.98μmol/L.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atio(IF_(380)/IF_(616))shows good linearity with Mn^(2+)in the range of 0-14μmol/L,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28.6 nmol/L.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a^(2+)and Mn^(2+)i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ineral water(Nongfu Spring,Ganten,and Evergrande),with recovery rates of 80.6%-117%and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of 0.76%-4.6%.Additionally,by preparing MQD-based fluorescent test strips,visual detections of Ca^(2+)and Mn^(2+)are achieved.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MQDs in the field of visual fluorescence sensing of ions in wate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ion manganese ion Ti3C2 MXene-based quantum dots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visual sen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识别Hg^(2+)和ClO^(-)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廖元淏 王帅 +3 位作者 陈婉慧 冯华杰 陈光英 何文英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63,共13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含双酯基的1,2,3-三氮唑化合物,与罗丹明B酰肼结合生成了具有“开-关”性质的荧光探针(简称L_(2)),应用光谱学表征了L_(2)的物理化学参数。L_(2)分别在DMF/Tris-HCl(1:1,v/v,pH=6.0,20μmol/L)和MeOH(20μmol/L)溶液中对H... 设计合成了一种含双酯基的1,2,3-三氮唑化合物,与罗丹明B酰肼结合生成了具有“开-关”性质的荧光探针(简称L_(2)),应用光谱学表征了L_(2)的物理化学参数。L_(2)分别在DMF/Tris-HCl(1:1,v/v,pH=6.0,20μmol/L)和MeOH(20μmol/L)溶液中对Hg^(2+)和ClO^(-)显示出高选择性和灵敏性;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分别测定了L_(2)对19种金属离子和14种阴离子的光学性能。实验表明,Hg^(2+)和ClO^(-)的存在使得L_(2)在585 nm和576 nm均有一个新的发射峰出现;同时伴随着荧光强度明显的增强,溶液体系发生了裸眼能识别的显色变化,表明Hg^(2+)可以将罗丹明分子的酰肼闭环结构转换为开环结构,并以1:2的比例方式生成了一种新配合物,这也被质谱、工作曲线、核磁滴定和TD-DFT计算的结果所证实;L_(2)对Hg^(2+)和ClO^(-)的检测限分别为7.45 nmol/L和0.67μmol/L。此外,生物活性测定显示L_(2)对HeLa细胞有非常低的毒性,并且可用于HeLa细胞中Hg^(2+)和ClO^(-)的细胞成像,表明L_(2)在体内可进行微测定Hg^(2+)和ClO^(-)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3-三氮唑 罗丹明B Hg^(2+) ClO^(-)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双光源SO_(2)、NO和NO_(2)浓度检测研究
5
作者 笪耀东 石腾达 +4 位作者 王钊 常勇强 李冰倩 高杰 张云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40-2148,共9页
锅炉排放的SO_(2)和NO_(x)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准确检测其排放浓度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SO_(2)和NO_(x)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便携式SO_(2)和NO_(x)检测设备常用氘灯... 锅炉排放的SO_(2)和NO_(x)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准确检测其排放浓度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SO_(2)和NO_(x)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便携式SO_(2)和NO_(x)检测设备常用氘灯作为光源,但在其光谱范围(180~400 nm)内无法避免NO和NO_(2)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双光源SO_(2)、NO和NO_(2)浓度检测方法。通过组合高压氘灯和LED双光源扩展光源光谱范围,采用多项式拟合、小波滤波和最小二乘法对SO_(2)、NO、NO_(2)分别在295~305、220~230以及425~450 nm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进行浓度反演,并对SO_(2)和NO出现的高浓度线性偏差以及NO_(2)低浓度偏差进行线性度修正,实现了在宽浓度范围内单组分气体的高精度定量分析。最后,针对SO_(2)与NO在220~230 nm范围内的光谱重叠问题构建了混合气体光谱解算模型,实现了SO_(2)、NO与NO_(2)混合气体分别在0~1000、0~500及0~500 ppm范围的浓度检测。三种物质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394、0.30和0.78 ppm,相对不确定度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二氧化硫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氘灯 LED 差分吸收光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氧硫戊环为受体的Hg^(2+)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庆祥 周五 +2 位作者 吴爱斌 舒文明 余维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3-1917,共5页
Hg^(2+)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离子之一,会造成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开发有效的分析方法检测环境体系中的Hg^(2+)尤为重要。荧光探针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可实时在线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Hg^(2+)检... Hg^(2+)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离子之一,会造成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开发有效的分析方法检测环境体系中的Hg^(2+)尤为重要。荧光探针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可实时在线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Hg^(2+)检测。以Hg^(2+)促进硫代缩醛的去保护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全新的以1,3-氧硫戊环为受体的开启型Hg^(2+)荧光探针[2-(pyren-1-yl)-1,3-oxathiolane,POX],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POX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POX在CH_(3)CH_(2)OH/H_(2)O中对Hg^(2+)的选择性、竞争性、浓度滴定、pH滴定、时间依赖性、检出限和识别机理等。研究结果表明,POX可在较宽的pH范围内对Hg^(2+)快速识别,并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向POX中加入Hg^(2+)后,在386 nm处出现明显的荧光发射峰,表明POX对Hg^(2+)呈现出显著的荧光“开启”效应,其识别过程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干扰;荧光滴定实验表明POX在Hg^(2+)浓度为0~6.5μ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R^(2)=0.9994),检出限为0.168μmol·L^(-1),在实际水样中检测Hg^(2+)的RSD小于2.92%。由于POX合成简单、原料易得且pH适用范围较广,可作为定性和定量检测环境中Hg^(2+)的潜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Hg^(2+) 1 3-氧硫戊环 荧光开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击-去点击化学反应的Hg^(2+)荧光探针检测体系构建
7
作者 陶健 成婕 +7 位作者 孙志远 尹玉云 杨晶晶 张汝凡 孙朋娟 蔡硕 屈凌波 杨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5-261,共7页
基于杂化罗丹明与巯基化合物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及巯基化合物与金属汞离子的配位反应导致的去点击化学反应机理,构建香豆素杂化罗丹明探针-1,3,5-苯三硫酚-Hg^(2+)的三元荧光检测体系。在该体系中,探针能够与1,3,5-苯三硫酚中的巯基基... 基于杂化罗丹明与巯基化合物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及巯基化合物与金属汞离子的配位反应导致的去点击化学反应机理,构建香豆素杂化罗丹明探针-1,3,5-苯三硫酚-Hg^(2+)的三元荧光检测体系。在该体系中,探针能够与1,3,5-苯三硫酚中的巯基基团发生加成反应,破坏探针的共轭结构,从而导致探针的红色荧光猝灭。加入Hg^(2+)后,Hg^(2+)与1,3,5-苯三硫酚通过配位作用结合,使其从探针结构上离去,探针的共轭结构及红色荧光恢复。体系的荧光强度与Hg^(2+)在5×10^(-9)~1×10^(-8)、1×10^(-8)~1.1×10^(-7)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10^(-9)mol/L,等倍量的常见重金属离子对Hg^(2+)的特异性识别无干扰。应用于实际饮用水样品中Hg^(2+)含量检测,回收率可达到86.7%~1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荧光检测体系 荧光探针 Hg^(2+)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聚氨基噻唑吸附剂脱除水体Hg^(2+)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岩 周佳文 +3 位作者 孙培亮 陈勇 齐元红 彭冲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3-2298,共16页
聚多巴胺(PDA)辅助负载聚氨基噻唑(PAT)法制备了磁性颗粒吸附剂Fe_(3)O_(4)@SiO_(2)@PDA-PAT。对吸附剂进行了XRD、VSM、TG、SEM、XPS、EDS和Zeta电位等表征分析,考察了吸附剂对Hg^(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Fe_(3)O_(4)@SiO_(2)@PDA-PA... 聚多巴胺(PDA)辅助负载聚氨基噻唑(PAT)法制备了磁性颗粒吸附剂Fe_(3)O_(4)@SiO_(2)@PDA-PAT。对吸附剂进行了XRD、VSM、TG、SEM、XPS、EDS和Zeta电位等表征分析,考察了吸附剂对Hg^(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Fe_(3)O_(4)@SiO_(2)@PDA-PAT具有超顺磁性,在pH小于2时Zeta电位为正,pH大于2时Zeta电位为负。在303 K和Hg^(2+)浓度为50 mg/L模拟废水中,当pH为1.3和5.0时,Hg^(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1.9 mg/g和153.1 mg/g。在强酸(如pH 1.3)和弱酸(如pH 5.0)环境下Fe_(3)O_(4)@SiO_(2)@PDA-PAT吸附Hg^(2+)的过程均是自发过程,且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强酸环境下(如pH 1.3)Fe_(3)O_(4)@SiO_(2)@PDA-PAT吸附Hg^(2+)是焓驱动的放热过程,弱酸(如pH 5.0)环境下是熵驱动的吸热过程。用2 mol/L混酸(盐酸和硝酸摩尔比为1∶1)作为解吸液可使Hg^(2+)解吸率达91%以上。在303 K、pH 1.3、Hg^(2+)浓度20 mg/L条件下,当Na^(+)、K^(+)、Mg^(2+)、Ca^(2+)、Cu^(2+)、Zn^(2+)、Ni^(2+)质量浓度为Hg^(2+)的20倍时,Fe_(3)O_(4)@SiO_(2)@PDA-PAT的Hg^(2+)平衡吸附量分别下降了33.2%、32.1%、20.6%、26.7%、21.2%、29.6%、17.8%。在模拟海水下,Hg^(2+)吸附量下降40.9%。Fe_(3)O_(4)@SiO_(2)@PDA-PAT具有较好的Hg^(2+)选择性,具有净化海水脱除重金属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基噻唑 磁性吸附剂 四氧化三铁 含Hg^(2+)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气体绝缘设备故障检测的高灵敏SO_(2)光声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阳 李尚志 +5 位作者 袁宇鹏 董磊 崔茹悦 薛积禹 申晓雯 武红鹏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90,共7页
针对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高灵敏度检测的需求,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基于LD泵浦全固态调Q激光器的紫外光声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以中心波长为266 nm、发射功率高达36.93 mW的紫外激光器为光声信号激励光源,采用体积... 针对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高灵敏度检测的需求,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基于LD泵浦全固态调Q激光器的紫外光声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以中心波长为266 nm、发射功率高达36.93 mW的紫外激光器为光声信号激励光源,采用体积仅0.39 mL的非共振光声池对微弱光声信号进行放大增强,最终通过检测光声信号实现对SO_(2)浓度的在线反演。通过优化调制频率等关键参数,传感器在室温和常压条件的SO_(2)探测灵敏度可达到286.9 ppb(在1 s积分时间内实现),且实验结果表明,当延长积分时间至100 s时,最低检测限低至9.1 ppb。该光声探测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良好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能够为GIS设备潜在故障的早期诊断提供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痕量气体检测 光声光谱 非共振光声池 紫外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提取及高效液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10
作者 王雪 王甜 +4 位作者 胡建勇 李林 李晓东 王丽 高攀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3,共5页
试验旨在通过建立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探索鱼产品饲料中红花籽粕的适宜添加量。采用80%乙醇超声提取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表... 试验旨在通过建立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探索鱼产品饲料中红花籽粕的适宜添加量。采用80%乙醇超声提取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羟基牛蒡子苷标准液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0.06885x+0.59591,在2.5~5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9;在0.5 mg/L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4.86%~104.69%,检测限为0.03 mg/L,定量限为0.10 mg/L。罗汉松树脂苷标准液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5.79781x-17.84546,在2.5~2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51;在0.5 mg/L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9.31%~105.16%,检测限为0.12 mg/L,定量限为0.40 mg/L。研究表明,试验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粕 2-羟基牛蒡子苷 罗汉松树脂苷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
11
作者 王红霞 殷咏梅 +11 位作者 胡夕春 李恒宇 李曼 李薇 刘赟 罗婷 史艳侠 唐雷 王碧芸 姚静 周晓燕 朱玮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0-734,共25页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遗传性乳腺癌占5%~10%,BRCA1/2基因突变是最主要的遗传易感因素。近年来,尽管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改善了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遗传性乳腺癌占5%~10%,BRCA1/2基因突变是最主要的遗传易感因素。近年来,尽管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改善了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突变检测的规范化、精准治疗策略的优化及长期管理的完善等。针对这些临床问题,本共识专家组基于《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及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特点,对BRCA1/2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检测方法、结果解读、治疗策略和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评估和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主要更新内容包括:①增加BRCA1/2基因突变与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达的关系,以及BRCAness类型的相关内容;②规范基因检测的应用,如增加临床检测的意义、时机及样本选择、优化BRCA检测人群;③更新治疗策略,如BRCA1/2基因突变的非药物治疗、BRCA1/2基因突变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治疗、BRCA1/2基因突变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PARP抑制剂的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管理;④增加长期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涵盖随访管理、预防性手术指征、新增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与要求、更新基因检测流程、报告内容及解读等。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指导,推动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的精准医疗发展,最终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本共识今后将持续更新以纳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注册,注册号为PREPARE-2025CN1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RCA1/2基因 治疗 预防 检测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approach for seed cotton lint percentage using deep learning
12
作者 GENG Lijie YAN Pengji +7 位作者 JI Zhikun SONG Chunyu SONG Shuaifei ZHANG Ruiliang ZHANG Zhifeng ZHAI Yusheng JIANG Liying YANG Ku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2期148-162,共15页
Background The lint percentage of seed cott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seed cotton quality and affects its price.The traditional measuring method of lint percentage is labor-intensive and... Background The lint percentage of seed cott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seed cotton quality and affects its price.The traditional measuring method of lint percentage is labor-intensive and time-consuming;thus,an efficient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 method is needed.In recent years,classification-based deep learning and computer vision have shown promise in solving various classification tasks.Results In this study,we propose a new approach for detecting the lint percentage using MobileNetV2 and transfer learning.The model is deployed on a lint percentage detection instrument,which can rapidly and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lint percentage of seed cotton.We evalua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using a dataset comprising 66924 seed cotton imag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with transfer learning achieved an averag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98.43%,with an average precision of 94.97%,an average recall of 95.26%,and an average F1-score of 95.20%.Furthermore,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model achieved an average accuracy of 97.22%in calculating the lint percentage,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experts(independent-sample t-test,t=0.019,P=0.860).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bileNetV2 model and transfer learning in calculating the lint percentage of seed cotton.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methods,providing a rapid and accurate solution for the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network MobileNetV2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Smart agriculture Seed cotton lint percent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对作物Mg^(2+)活体检测的全固态微针型传感器制备及应用
13
作者 王志豪 樊成孝 +2 位作者 王焯 黄岚 王忠义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36,共8页
镁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通过监测作物体内镁离子的浓度变化,即可监测作物的生长状态。为实现作物茎杆Mg^(2+)快速准确原位活体检测,研制了一款微针型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all-solid-state ion-selective electrodes,ASS-ISEs... 镁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通过监测作物体内镁离子的浓度变化,即可监测作物的生长状态。为实现作物茎杆Mg^(2+)快速准确原位活体检测,研制了一款微针型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all-solid-state ion-selective electrodes,ASS-ISEs)。该传感器以不锈钢微针为导电基底材料,在其尖端构建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固态转接层,并在固态转接层表面涂附离子选择性敏感膜(ion selective membrane,ISM)。首先,对传感器进行电位校准;然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测试、水层测试、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测试等传感器性能表征方法,对针-石墨烯-PEDOT-ISM型和针-ISM型两种传感器进行对比测试;最后,将传感器应用于小麦苗茎秆Mg^(2+)原位活体检测,并设置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响应时间为7.0 s,检测限低至1.0×10^(-7) mol/L、能斯特斜率为27.04 mV/dec,寿命可达30 d以上;两种传感器的水层测试及EIS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PEDOT固态转接层结构,可以显著增加离子选择性薄膜和不锈钢基底之间的低频电容,有效抑制水层的形成,降低传感器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减少信号漂移,提高响应电位的稳定性。小麦苗茎杆Mg^(2+)原位活体检测结果及纯琼脂和去离子水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有效检测其茎杆中Mg^(2+)浓度变化,变化范围为10^(-3.42)~10^(-3.03) mol/L,检测结果可靠。综上所述,该传感器检测限低、电位响应稳定,可用于作物茎秆Mg^(2+)浓度变化原位活体检测,应用前景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作物Mg^(2+)检测 石墨烯 电位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致敏蛋白Ara h 2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4
作者 郭开通 王耀 +5 位作者 邢云瑞 孙亚宁 宋乾召 葛梦鋆 蔡文锦 胡骁飞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0-816,共7页
为建立花生致敏蛋白Ara h 2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所制备的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检测模式,以Ara h 2鼠源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并通过棋盘法优化抗体工作浓度,对该方法的灵... 为建立花生致敏蛋白Ara h 2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所制备的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检测模式,以Ara h 2鼠源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并通过棋盘法优化抗体工作浓度,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对Ara h 2的检出限为5.04 ng·mL^(-1),线性范围为15.63~1 000 ng·mL^(-1),添加回收率为80.12%~96.03%,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且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常见食物过敏原无交叉反应。本研究可为致敏蛋白Ara h 2检测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免疫分析 花生致敏蛋白 Ara h 2 过敏反应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磁控溅射SnO_(2)薄膜的氢气传感器制备工艺与性能测试
15
作者 申珣 褚继峰 +3 位作者 杨爱军 潘健彬 荣命哲 王小华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01-3212,共12页
配电变压器生产成本低、数量多、安装分散,目前尚缺乏运行状态监测设施,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将直接影响用户侧用电质量。以往研究表明,变压器内部故障所释放氢气的浓度可以有效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但仍缺乏低成本、高精度、宽量程的氢气... 配电变压器生产成本低、数量多、安装分散,目前尚缺乏运行状态监测设施,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将直接影响用户侧用电质量。以往研究表明,变压器内部故障所释放氢气的浓度可以有效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但仍缺乏低成本、高精度、宽量程的氢气传感器。该文采用反应磁控溅射制备氧化锡(Sn O_(2))薄膜,提出了一种高性能氢气传感器的大批量制备方法。研究发现,在氧气和氩气流量比为0.7、衬底温度100℃、反应真空度1 Pa的试验条件下,Sn O_(2)薄膜的致密性好且氢敏性能最优。在体积分数2×10^(–3)量程范围内,氢气传感器线性度良好,非线性误差仅为2.69%。相较于商用氢气传感器,Sn O_(2)薄膜传感器具备更高的灵敏度(3.55%/10^(–6))和超低的检测限(12×10^(–9))。在其他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CO_(2)、CO、CH_(4)、C_(2)H_(2)、C_(2)H_(4)、C_(2)H_(6))的干扰下,Sn O_(2)薄膜传感器对氢气的响应值是干扰气体的7倍。此外,磁控溅射兼容MEMS工艺,很容易实现氢气传感器的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有望在配变状态监测领域开展大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变压器 氢气检测 磁控溅射 氧化锡薄膜 高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和CO在ReS_(2)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6
作者 莫秋燕 张颂 +1 位作者 荆涛 吴家隐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4,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ReS_(2)材料吸附SO_(2)与CO这两种有毒气体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相较于CO,SO_(2)与ReS_(2)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表现为较紧凑的吸附几何构型和较大的吸附能。通过差分电荷密度的计算,进...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ReS_(2)材料吸附SO_(2)与CO这两种有毒气体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相较于CO,SO_(2)与ReS_(2)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表现为较紧凑的吸附几何构型和较大的吸附能。通过差分电荷密度的计算,进一步解释了ReS_(2)表面向SO_(2)分子的电子转移过程,这一过程增强了吸附界面的电子密度重排,为ReS_(2)对SO_(2)的高灵敏度检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解释。此外,ReS_(2)在室温条件下对SO_(2)和CO的吸附展现出快速解吸能力,适合作为室温下检测SO_(2)和CO的传感材料。因此,ReS_(2)具备成为气体传感器和吸附材料的潜力,为新型、高性能气体污染检测技术的设计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_(2) 有毒气体 吸附 气体检测 第一性原理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结合Mn^(2+)的构象分析
17
作者 于莹莹 冯姗姗 +3 位作者 肖雯雯 陈婷 张云龙 陆昌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共6页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似,推测Mn^(2+)结合位点可能也位于L1、L3环。然而,目前大肠杆菌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的研究集中在静态解析上,对其在不同pH条件下结合Mn^(2+)产生的构象变化尚不明确。通过运用SHAPE化学探测法对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在不同pH(pH 6.0、7.0和8.0)条件下与Mn^(2+)结合前后的构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Mn^(2+)结合位点位于L1和L3环处,并且在改变pH后,yybP核糖开关与Mn^(2+)仍能结合;此外,在pH 8.0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的P1、P2整体核酸骨架折叠成紧凑的双螺旋结构。综上结果表明,yybP核糖开关在碱性条件下与Mn^(2+)结合后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推测其有利于yybP核糖开关下游alx基因的调节,为后续研究该核糖开关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ybP核糖开关 适体域 SHAPE化学探测法 Mn^(2+)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时序异常检测的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插值方法研究
18
作者 王秀英 孙树娇 +5 位作者 王喆 陈奇 李甫 杜华礼 杨耀晨 杨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097-8110,共14页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平上的NEE数据。通过对比机器学习算法和通量数据后处理算法(Reddyproc)两种数据填充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时序异常检测(Time series anomaly detection,TAD)的新框架,用于NEE数据的空白填补。研究结果表明:1)Reddyproc算法在剔除异常值后,NEE插补决定系数(R^(2))达到0.67,数据离散度显著降低,数据质量提升;2)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表现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7μmol s^(-1)m^(-2),且经过时序异常检测后,估算精度提升了17%;3)Reddyproc和RF估算的CO_(2)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冷季(1—3月和10—12月)Reddyproc估算值低于RF,而暖季(4—9月)则高于RF,表明冬季Reddyproc低估了CO_(2)释放,夏季则低估了CO_(2)吸收。该新框架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不确定性和缺失导致的二氧化碳通量计算准确率问题,为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事件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方法的适用性、改进和优化方向,以实现更准确、可靠且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填补模型,为生态系统建模和预测提供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涡动协方差 时序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eismic Azimuth Anisotropic Technique in Fractural Detection of Lower Triassic Jia-2 Reservoir in TNB Area 被引量:2
19
作者 Bi Yan-bin Long Sheng-xiang +1 位作者 Guo Tong-lou Liu Bin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72-78,共7页
关键词 叠前地震数据 方位各向异性 技术检测 下三叠统 裂缝检测 水库 应用 碳酸盐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度调控的二维α-In_(2)Se_(3)可调谐宽谱偏振光电探测器
20
作者 舒胜 李京波 +1 位作者 高伟 杨孟孟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0,共10页
目前针对α-In_(2)Se_(3)的厚度与光电性能之间关系的关注较少,且大部分研究是围绕机械剥离的α-In_(2)Se_(3)纳米片,不利于未来产业应用。因此,提出一种可以可控生长α-In_(2)Se_(3)的改良型物理气相沉积法,系统地研究了三种厚度α-In_... 目前针对α-In_(2)Se_(3)的厚度与光电性能之间关系的关注较少,且大部分研究是围绕机械剥离的α-In_(2)Se_(3)纳米片,不利于未来产业应用。因此,提出一种可以可控生长α-In_(2)Se_(3)的改良型物理气相沉积法,系统地研究了三种厚度α-In_(2)Se_(3)纳米片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宽谱响应性能。结果表明,α-In_(2)Se_(3)纳米片厚度可以显著调节光电性能,光响应度和比探测率随厚度增大而增大。此外,发现厚度32.8 nm的α-In_(2)Se_(3)纳米片在635 nm处的光电流各向异性比(二向色比)为4,具有良好的偏振敏感探测功能。综上所述,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的二维α-In_(2)Se_(3)具有可见—红外宽谱响应和较好的偏振探测能力,是二维多功能光电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In_(2)Se_(3) 物理气相沉积 厚度调控 光电探测器 偏振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