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2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PM-VOF耦合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多相流动数值模拟
1
作者 闫红杰 黄正宗 +2 位作者 郝澳 夏韬 刘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620,共14页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为。结果表明:天然气作还原剂时,炉膛两端熔体流速平缓,喷枪区域流速剧烈,呈“脉冲状”分布;喷枪附近压力呈两侧大、中间小的“V”字形分布;喷枪区域压力波动剧烈,虽可强化气液搅拌过程但易造成喷枪损坏和熔体喷溅。采用煤粉作还原剂时,煤粉从喷枪喷出后最初分布在气团内部和气液交界面处,随后扩散至熔池中上部和烟气区域;熔池内煤粉分布在0.25~0.85 m深度范围;喷枪附近煤粉浓度相近,均未出现沉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吹还原炉 多相流 dpm-VOF模型 数值模拟 直接炼铅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模型的不同生态抛枕防护效果分析
2
作者 孙洪广 洪良贞 +1 位作者 王茂枚 王连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6,44,共9页
天然河道中弯曲边坡是受侵蚀的严重区域,弯曲边坡防护是河道治理的重大难题。基于生态护坡理念,对比研究了砂石填装的不同形状抛枕在弯道侵蚀中的防护效果。根据实际河道结构,构建了弯道河床几何模型,进而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相模型(C... 天然河道中弯曲边坡是受侵蚀的严重区域,弯曲边坡防护是河道治理的重大难题。基于生态护坡理念,对比研究了砂石填装的不同形状抛枕在弯道侵蚀中的防护效果。根据实际河道结构,构建了弯道河床几何模型,进而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相模型(CFD-DPM)方法分析在弯曲河道凹岸侧投放长方体、半球体和半圆柱体抛枕的护岸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流速度v=0.5 m/s的条件下,放置有抛枕的3种模型中,长方体抛枕附近的凹岸受到的压力最小,半圆柱体抛枕中颗粒雷诺数最小;半圆柱体抛枕阻挡的颗粒量最多、颗粒的平均速度最小,比无抛枕模型中的颗粒平均速度小9%;放置长方体抛枕的护岸模式下,对抛枕附近的凹岸有较好的防护效果,放置半圆柱体抛枕的护岸模式下,阻沙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边坡防护 生态护坡 砂石抛枕 弯道河床几何模型 CFD-dpm方法 防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blique water-entry of high-speed projectile based on rigid-body and elastic-plastic body model 被引量:1
3
作者 Xiangyan Liu Xiaowei Cai +3 位作者 Zhengui Huang Yu Hou Jian Qin Zhihua C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4期133-155,共23页
To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volution of cavity,wetting and dynamics of a highspeed,oblique water-entry projectile with different positive angles of attack,a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conduc... To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volution of cavity,wetting and dynamics of a highspeed,oblique water-entry projectile with different positive angles of attack,a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conducted based 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wo mathematical models,the rigid-body model an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In addition,the applicable scope of the above two methods,and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ile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1) The impact loads and angular motion of the projectile of the rigid-body method are more likely to exhibit periodic variations due to the periodic tail slap,its range of positive angles of attack is about α<2°.(2) When the projectile undergone significant wetting,a strong coupling effect is observed among wetting,structural deformation,and projectile motion.With the applied projectile shape,it is observed that,when the projectile bends,the final wetting position is that of Part B(cylinder of body).With the occu 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the projectile ballistics beco me completely unstable.(3) The force exert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projectile induced by wetting is the primary reason of the destabilization of the projectile traj ectory and structu ral deformation failure.Bending deformation is most likely to appear at the junction of Part C(cone of body) and Part D(tail).The safe angles of attack of the projectile stability are found to be about α≤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Rigid-body model Elastic-plastic mode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mpact loads Structural safety of projecti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的SCR脱硝蜂窝状催化剂磨损特性研究
4
作者 陈路敏 钱付平 +5 位作者 朱晨 于灵涛 李海金 高艺华 吴越 黄乃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63-5172,I0019,共11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phase model,CFD-DPM)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窑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反应器脱硝单通道催化剂的磨损冲蚀进行研究,分析催化剂各部位磨损...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phase model,CFD-DPM)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窑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反应器脱硝单通道催化剂的磨损冲蚀进行研究,分析催化剂各部位磨损冲蚀形貌,获取其不同部位冲蚀磨损特性。结果表明:飞灰颗粒对催化剂端面的碰撞破坏最严重,水泥窑SCR脱硝催化剂端面拐角磨损风险最高,磨损范围在催化剂沿程的前3%。在2~7 m/s内催化剂壁面的最大磨损率随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0~90°入射角范围内整体磨损率呈正态分布,入射角为45°时存在磨损峰。当入射角由45°峰值调整到5°时,催化剂平均磨损率下降56.47%。入射角大于45°的磨损率虽也呈下降趋势,但其对催化剂端面的磨损作用大于小入射角的情况,工程中尽量将烟气入射角维持在至少20°以下,减少烟气入射角对催化剂前部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窑烟气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 催化剂磨损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odel of deformation of thin-wall surface parts during milling machining process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凌云 黄红辉 +2 位作者 Rae W.WEST 李厚佳 杜继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07-1115,共9页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milling of thin-walled parts.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milling of the part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AdvantEdge FEM software as the platform. The alumi...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milling of thin-walled parts.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milling of the part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AdvantEdge FEM software as the platform. The aluminum alloy impeller was designated as the object to be processed 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which met the actual machining were set. Through the solution,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such as the three-way cutting force, the tool temperature, and the tool stress were obtained,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thin-walled blade of the free-form surface at the contact points between the tool and the workpiece was realized.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law of the thin-walled blade was then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deviation between the predicted value and the actual measured machining value of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was 26.055 μm; the minimum deviation was 2.011 μm, with the average deviation being 10.154 μm. This shows that the prediction is in close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walled surface parts milling force elastic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F-DPM模型的明渠含沙数值模拟及量水方案比选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渊 马文波 +5 位作者 温红艳 王国强 申丽霞 吴建华 张玉胜 成一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6-132,148,共8页
为探究含沙水流对明渠流量测量精度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采用VOF-DPM模型对明渠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不同进口流速和含沙量组合条件下渠道内流量、液位及泥沙颗粒分布,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量水设施的流... 为探究含沙水流对明渠流量测量精度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采用VOF-DPM模型对明渠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不同进口流速和含沙量组合条件下渠道内流量、液位及泥沙颗粒分布,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量水设施的流量误差与液位误差。结果表明:采用VOF-DP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含沙水流在明渠的流态,通过开展不同流量级的流量测试可知,在不同含沙量条件下,巴歇尔槽流量计误差最小(-3%~1%),超声流量计(-4%~3%)和电磁流量计(-9%~2%)量测效果均较好,雷达流量计误差较大(-20%~4%),说明非接触式流量计在高含沙量、大流量的情况下需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超声液位、电磁液位与雷达液位误差均较大,试验中尾部巴歇尔槽壅水以及泥沙在渠道底部淤积是造成较大液位误差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VOF-dpm模型 含沙量 测流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模型的T型网式过滤器冲蚀特性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项旭东 张钟莉莉 +2 位作者 曾揭峰 郑强 杨培岭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0-906,共7页
为分析滤网冲蚀情况,采用多孔阶跃模型和滤网缩尺模型,结合CFD-DPM两相流模型通过主因素分析方法对滤网冲蚀速率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预测,探求整体不同区域滤网的冲蚀效应情况,并通过基于正交试验的多因素主效应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最... 为分析滤网冲蚀情况,采用多孔阶跃模型和滤网缩尺模型,结合CFD-DPM两相流模型通过主因素分析方法对滤网冲蚀速率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预测,探求整体不同区域滤网的冲蚀效应情况,并通过基于正交试验的多因素主效应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最大冲蚀速率的影响显著性大小.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冲蚀速率与颗粒粒径呈负相关而与质量流率、流速呈正相关;滤网表面中滤孔面普遍比迎水面更易受冲蚀破坏,背水面几乎不受冲蚀影响;颗粒粒径、质量流率对冲蚀高发区域范围大小影响较小(面积增幅为15.0%~16.7%),而流速对其影响较明显(面积增幅为50.0%);显著性检验中,流速、质量流率、颗粒粒径对最大冲蚀速率的P值分别为0.01280,0.00269和3.712×10^(-9),均呈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式过滤器 dpm模型 冲蚀速率 显著性分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high-speed aircraft radomes using a thermo-mechanical-electrical coupling model
8
作者 JI Jianmin WANG Wei +2 位作者 YU Huilong LIU Juan CHEN Bo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CSCD 2024年第6期1397-1410,共14页
During high-speed flight,both thermal and mechani-cal loads can degrade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ntenna-radome system,which can subsequen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uidance system.This paper presents ... During high-speed flight,both thermal and mechani-cal loads can degrade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ntenna-radome system,which can subsequen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uidance system.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radome when subjected to thermo-mechanical-electrical(TME)coupling.The method involves establishing a TME coupling model(TME-CM)based on the TME sharing mesh model(TME-SMM)generated by the tetrahedral mesh partitioning of the radome structure.The effects of dielectric temperature drift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n the radome’s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re also considered.Firstly,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radome is obtained by tran-sient thermal analysis while the deformation field of the radome is obtained by static analysis.Subsequently,the dielectric varia-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radome are accurat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electrical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ME-SMM.The three-dimensional(3D)ray tracing method with the aperture integra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adome’s electrical performance.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is provided to illustrate the superior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This is achieved by 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hanges in the radome’s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ver time dur-ing high-speed f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flight thermo-mechanical-electrical(TME) TME coupling model(TME-CM) dielectric temperature drift structural deformation electrical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口简易防喷器密封胶芯形变及其密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刚 刘新福 +3 位作者 刘广胜 魏韦 邓泽鲲 刘春花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5,共6页
分析油液压力小于15 MPa的井口简易防喷器密封胶芯形变规律及其密封特性,对降低防喷器压力等级、防止井口失控以及尽可能减少井口非可控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Lindly模型,提出密封胶芯发生大、小变形时的形变改进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油... 分析油液压力小于15 MPa的井口简易防喷器密封胶芯形变规律及其密封特性,对降低防喷器压力等级、防止井口失控以及尽可能减少井口非可控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Lindly模型,提出密封胶芯发生大、小变形时的形变改进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油液压力变化、受压力与变形关系、不同阶段橡胶压缩量等因素以及壳体和闸板等结构参数,建立密封胶芯形变以及橡胶体主要面应力和抱紧力的数学模型。根据修正的Arruda-Boyce模型,揭示密封胶芯橡胶体本构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井口简易防喷器中部密封胶芯橡胶体环状部分的最大应力位于圆弧区域,且该区域内应力分布极不均匀;井口无压力时,中部密封胶芯橡胶体环状部分的Mises应力集中于中间位置,压力为3、10 MPa时,Mises应力集中在上下两个边缘区域,且橡胶体平面部分的中部区域应力随压力增大呈下降趋势;上部密封胶芯上部橡胶体的应力分布呈边缘大中间小的特征,上部密封胶芯较大应力分布区域的面积在闸板总成关闭时明显减小,且集中区域由开启时靠近壳体边缘和2个边角处转变为关闭时的4个边角处,且最大应力由开启状态下的2.95 MPa增加至关闭状态下的3.3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防喷器 密封胶芯 形变 密封特性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更新世黄土的湿陷特性及其湿陷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昱凯 李广林 +2 位作者 李同录 张子然 刘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6,共8页
间歇性的地表灌溉或工程运营引起的长期地表渗漏,会导致深层中更新世(Q_(2))黄土的增湿变形,进而影响构建筑物安全。为了预测Q_(2)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对陕西泾阳原状Q_(2)黄土进行了多个含水率下的高压固结试验,得到不同含水率及压力... 间歇性的地表灌溉或工程运营引起的长期地表渗漏,会导致深层中更新世(Q_(2))黄土的增湿变形,进而影响构建筑物安全。为了预测Q_(2)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对陕西泾阳原状Q_(2)黄土进行了多个含水率下的高压固结试验,得到不同含水率及压力下的湿陷系数,并基于试验结果,在δ_(s)-lgp半对数坐标系中,利用线性及Lorentz型函数构建Q_(2)黄土湿陷系数的压力相关模型,然后基于模型参数与含水率相关性,建立湿陷系数与压力和含水率的二元函数三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黄土的湿陷系数在δ_(s)-lgp半对数坐标系中均呈现出线性缓增-骤增-峰值-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各含水率下缓增-骤增阶段的分界压力不随含水率的变化而改变,均为饱和状态压缩曲线的结构屈服压力;各含水率下峰值湿陷系数和对应的压力均随含水率的增大逐渐减小。建立的湿陷系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Q_(2)黄土高压力范围内各含水率下湿陷系数随压力的变化,可用来预测Q_(2)黄土在不同含水率和荷载下的湿陷系数,对深厚层Q_(2)黄土的浸水、增湿湿陷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黄土 湿陷变形 湿陷系数 压力 含水率 湿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均呈近SN向展布,同震形变均表现为拥有东、西2个明显形变区域且呈现蝴蝶状的条纹样式,升、降轨LOS向形变量分别在-0.58~0.33m和-0.80~0.66m之间。2)联合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的定日地震的矩震级为MW7.06,地震破裂过程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N拓展的单侧破裂特征,断层错动为兼具少许走滑分量的正断机制。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55km,滑动分布集中在地下0~15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4.25m,出现在地下8.6km深度处。此次地震的主要破裂区已经到达地表,位于震中以北沿走向约35~53km处,潜在地表破裂长约18km。3)定日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降低;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加载量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这些区域未来有进一步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滑动模型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承式土工袋垫层加筋地基二维模型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斯宏 韩雪蕾 +1 位作者 李博文 鲁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在地基加固中,土工袋与桩基础均可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不均匀沉降的作用,但将两者联合用于地基处理缺乏深入研究。设计了可模拟桩承式地基差异性沉降的试验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模型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获取了模型地... 在地基加固中,土工袋与桩基础均可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不均匀沉降的作用,但将两者联合用于地基处理缺乏深入研究。设计了可模拟桩承式地基差异性沉降的试验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模型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获取了模型地基位移场,利用称重传感器精确地测量了地基荷载变化,分析了土工袋垫层厚度、桩顶埋深、桩间距和地基表面荷载对地基变形模式及荷载传递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顶土工袋可扩大桩体作用范围,土工袋长度与桩宽的较优比例为2∶1;相较于桩承式地基,土工袋垫层可起到协调地基内部变形的作用;土工袋垫层厚度及桩顶埋深的增加对减小地基表面不均匀沉降有利;在地基表面施加荷载的过程中,土工袋垫层可使更多荷载传递至桩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袋垫层 模型试验 变形模式 荷载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长云 尹海权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404,共21页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基于块体划分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91个潜在地震危险区。将基于GNSS速度场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面应变率等大地测量结果应用到经典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给出各潜在危险区的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并综合分析了乌什7.1级地震与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概率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速度场、应变率场和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速度场方向变化与动力背景有关,大小变化与天山构造带的吸收作用有关。南天山西段主压应变特征最为明显,其次是阿尔金断裂带。各块体边界断裂带中NW走向的断裂带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NE或近EW向的断裂带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整个天山地区以挤压变形为主。基于乌什地震震前数据获取的高概率危险区段主要集中在南天山西段,包括NE走向的迈丹断裂带、那拉提断裂带和乌孙山脊断裂带,NW走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和克孜勒陶断裂带北西段等。北天山强震危险概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包括阜康断裂带、博格达断裂带西段等。乌什7.1级地震发生在高发震概率迈丹断裂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壳变形 应变率 块体模型 滑动速率 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拓宽滑道式横向拼接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文清 刘正 +2 位作者 陈亮 刘丹 王文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7-495,共9页
为解决多跨长联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拓宽工程中新旧桥多种变形差异带来的普遍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滑道式横向拼接结构,并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结构可行性和横向传力机理。结果表明,采用滑道式横向拼接结构后,新桥主梁的纵... 为解决多跨长联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拓宽工程中新旧桥多种变形差异带来的普遍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滑道式横向拼接结构,并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结构可行性和横向传力机理。结果表明,采用滑道式横向拼接结构后,新桥主梁的纵向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变形不受旧桥约束,有效适应了新旧桥之间的纵向变形差,降低了由纵向变形差引起的拓宽结构内部应力集中,确保结构具备良好的正常使用性能。滑道式横向拼接结构能够有效协调新旧桥翼缘板之间的竖向变形,依靠传递剪力来实现横向传力,结构设计由剪应力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拓宽 滑道式横向拼接结构 模型试验 变形协调 横向传力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伺服钢支撑控制旁侧既有盾构隧道变形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哲 吴鹏飞 +5 位作者 魏纲 冯韦皓 吴雪桦 李航 易子浩 胡恬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5-806,共12页
为探明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旁侧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时基坑和隧道的整体受力变形规律和机理,解决工程中伺服钢支撑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通过分析地连墙变形、隧道变形、隧道围压与内力、周围土压力等试验数据,以及伺服钢... 为探明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旁侧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时基坑和隧道的整体受力变形规律和机理,解决工程中伺服钢支撑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通过分析地连墙变形、隧道变形、隧道围压与内力、周围土压力等试验数据,以及伺服钢支撑不同组合方式下的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研究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旁侧隧道变形的规律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伺服加载对隧道水平位移和拱顶沉降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且对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更加显著,对隧道右拱腰围压与弯矩的影响最大,拱顶拱底次之,对左拱腰影响最小,对地表沉降未产生显著的控制效果。伺服加载在旁侧土体产生的附加应力,随着距离增大产生消散现象,在隧道右拱腰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伺服加载对地连墙变形、隧道围压和弯矩、隧道变形的影响同步产生且相互关联。伺服钢支撑设置位置越靠近隧道埋深处、设置层数越多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越好,但设置位置不当时设置层数与隧道变形控制效果不成正比,甚至产生负向控制效果,工程中应重点考虑伺服钢支撑的设置位置,不可盲目增大设置层数,否则增加工程成本且可能产生工程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围护结构及旁侧隧道变形提供理论指导,利于其更加广泛而合理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深基坑 伺服钢支撑 地连墙变形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机床移动工作台定位精度预测的建模、仿真及实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洪涛 秦鹏飞 +3 位作者 李莉 刘柄瑶 金磊 姜西祥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61,共11页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数控机床移动工作台会出现部件磨损、失效等现象,进而导致工作台定位精度降低。为了精确预测移动工作台的精度损失,以数控机床移动工作台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载荷、运动速度、温度和运行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数控机床移动工作台会出现部件磨损、失效等现象,进而导致工作台定位精度降低。为了精确预测移动工作台的精度损失,以数控机床移动工作台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载荷、运动速度、温度和运行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作台的定位误差预测模型,对工作台定位误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首先,在分析滚动直线导轨副的摩擦磨损机理和负载作用下产生的表面接触变形的基础上,建立了导轨副表面滚珠与滚道在接触载荷作用下的磨损模型,以及滚珠丝杆在电机扭矩、轴向力和温度作用下产生的扭转变形、螺距变化及热膨胀误差模型,还建立了工作台随使用时间变化的定位误差预测模型(因导轨副磨损与滚珠丝杆变形均会使工作台产生定位误差,两部分误差之和为定位精度损失预测模型);然后,开展了不同负载、运动速度、温度等因素影响下的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最后,在一组特定负载、速度、温度的条件下,进行了定位误差的测量实验,验证了上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作用下,仿真结果、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比,其总体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且经拟合对比分析,定位误差的仿真、实验与理论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5.9%。该误差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工作台的定位误差,为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工作台运行时间 定位精度损失 定位误差模型 导轨副磨损模型 滚珠丝杆变形 热膨胀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伺服滑阀小开度动态阀口冲蚀特性研究
17
作者 刘新强 林广 +3 位作者 冀宏 王聪 肖尧 齐铭桦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3,共7页
针对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冲蚀磨损的问题,运用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分析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的冲蚀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固定开度的阀口相比,动态调整过程中提高颗粒冲击频次会显著强化油液中污染物对工作边的冲蚀作... 针对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冲蚀磨损的问题,运用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分析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的冲蚀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固定开度的阀口相比,动态调整过程中提高颗粒冲击频次会显著强化油液中污染物对工作边的冲蚀作用,阀芯工作边平均冲蚀率从6.55×10^(-9)kg/(m^(2)·s)增大到8.32×10^(-7)kg/(m^(2)·s);阀套工作边平均冲蚀率从2.59×10^(-8)kg/(m^(2)·s)增大到6.69×10^(-6)kg/(m^(2)·s)。中频小幅时的工作边平均冲蚀率最大,阀芯和阀套工作边平均冲蚀率均在100 Hz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9×10^(-6)、1.16×10^(-5)kg/(m^(2)·s);阀芯和阀套工作边平均冲蚀率在振幅5μ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10^(-6)、2.38×10^(-5)kg/(m^(2)·s);并通过测量阀口工作边形貌与圆角半径验证了仿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伺服滑阀 小开度 动态阀口 冲蚀率 dp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注浆上浮力作用下大盾构管片瞬时变形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18
作者 李明宇 王越 +4 位作者 陈健 高始军 田应飞 靳军伟 杨钊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期受高水压复杂地质环境影响,盾构同步注浆效果难以保证,管片极易产生过大上浮。以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探讨土体围压、同步注浆产生的上浮力及水平千斤顶推力耦合作用下,拱底与拱顶上浮量、收... 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期受高水压复杂地质环境影响,盾构同步注浆效果难以保证,管片极易产生过大上浮。以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探讨土体围压、同步注浆产生的上浮力及水平千斤顶推力耦合作用下,拱底与拱顶上浮量、收敛变形量、环纵向接缝错台量以及围压的瞬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性。研究发现:沿纵向观察时,拱顶与拱底竖向位移量、收敛变形量大致遵循对数正态分布;在盾尾后部第3环管片处,管片环的收敛变形量与纵缝错台量达到峰值;各环的收敛变形与竖向位移、环缝错台、纵缝错台近似成线性函数关系,拟合的函数斜率由未凝固区首环至末环呈现出逐环减小的趋势。建议实际工程中可考虑加强对脱出盾尾第3环管片的变形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模型试验 横向变形 纵向变形 非均布上浮力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MA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9
作者 程琳 张雨鹏 +3 位作者 王赵汉 马春辉 李波 许增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基于实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是面板堆石坝变形安全监控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面板堆石坝变形的影响因素复杂,预测模型涉及因子较多,导致常规建模方法存在精度低、计算复杂且难以量化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Copula贝叶斯模... 基于实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是面板堆石坝变形安全监控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面板堆石坝变形的影响因素复杂,预测模型涉及因子较多,导致常规建模方法存在精度低、计算复杂且难以量化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Copula贝叶斯模型平均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Copula函数刻画测点变形与影响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替代贝叶斯模型平均中的均匀分布假设,并结合差分演化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对贝叶斯模型平均的计算体系进行优化。将该方法应用于公伯峡面板堆石坝的变形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考虑模型不确定性,通过因子权重的合理分配为变形溯源提供理论依据,其预测精度优于逐步回归等传统模型,较传统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也有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变形预测 COPULA理论 贝叶斯模型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高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研究
20
作者 陶志刚 许闯 +2 位作者 李勇 王祥 王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7,共12页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深埋、高应力、高海拔隧道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隧道灾害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位于横断山脉的大亮山公路隧道因其埋深大、断层多、突涌水、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隧...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深埋、高应力、高海拔隧道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隧道灾害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位于横断山脉的大亮山公路隧道因其埋深大、断层多、突涌水、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隧道围岩大变形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探索这种类型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NPR材料的深埋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对策,为了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现场观测、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PR锚索可承受的最大动力冲击荷载为284.811 kN,抗冲击性能最高约为Q235锚杆的2倍,非线性吸能效果显著;NPR锚索开挖补偿控制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时为受开挖扰动的围岩提供补偿支护力,约束围岩塑性区扩展并吸收围岩释放的变形能;在正常与超载条件下,分别将软岩隧道围岩变形量控制在3 mm与5.8 mm以内,且无明显应力集中区域;NPR锚索开挖补偿支护体系可有效约束隧道围岩位移,最大水平位移量控制在3.35 mm以内,最大竖向位移量控制在15.21 mm以内。NPR锚索补偿开挖支护体系能够有效控制深埋高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R锚索 软岩隧道 大变形灾害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