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低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赵一鸣 杨刚 +2 位作者 由磊 胡亚 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5,共9页
目的探讨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HPI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HPIP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瞬时转染的方法敲低胰腺癌细胞中HPIP的表达水平,细... 目的探讨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HPI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HPIP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瞬时转染的方法敲低胰腺癌细胞中HPIP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HPIP对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敲低HPIP对于cyclin D1、caspase 7和cleaved caspase 7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胰腺癌组织中HPIP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Z=-2.060,P=0.039)。敲低HPIP表达水平后,在24 h起MIA PaCa-2和BxPC-3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P均<0.05);MIA PaCa-2(t=4.706,P=0.009)和BxPC-3细胞(t=9.514,P=0.000)形成的阳性克隆数明显减少;MIA PaCa-2(t=7.642,P=0.001)及BxPC-3细胞(t=2.714,P=0.051)中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t=3.244,P=0.031;t=6.095,P=0.003);MIA PaCa-2(t=24.58,P=0.000;t=29.43,P=0.000)和BxPC-3细胞(t=36.45,P=0.000;t=43.52,P=0.000)中的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均明显上升;MIA PaCa-2(t=6.705,P=0.002)和BxPC-3细胞(t=6.238,P=0.003)的cyclin D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caspase 7表达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516;t=0.027,P=0.979),cleaved caspase 7表达水平明显上升(t=3.991,P=0.016;t=6.536,P=0.002)。结论与癌旁组织相比,HPIP在胰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敲低HPIP可导致胰腺癌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周期由G0/G1期向S期转化受阻,并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HPIP可能在胰腺癌中发挥癌基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转录因子ZNF580相互作用的蛋白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玉玉 杨蓉 +2 位作者 孔麟麟 任党丽 张文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寻找可能与锌指转录因子ZNF580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以ZNF580基因开放阅读框作为模版,PCR扩增后连接入酵母表达质粒pGB。诱饵质粒pGB-ZNF580经测序验证后转化酵母菌株Y190,人胎脑cDNA文库亦转化到能稳定表达诱饵蛋白的Y190酵... 目的:寻找可能与锌指转录因子ZNF580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以ZNF580基因开放阅读框作为模版,PCR扩增后连接入酵母表达质粒pGB。诱饵质粒pGB-ZNF580经测序验证后转化酵母菌株Y190,人胎脑cDNA文库亦转化到能稳定表达诱饵蛋白的Y190酵母菌株中,并铺到含有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His/-Leu)的培养皿上进行初步筛选。所得阳性克隆再进行β-半乳糖苷酶克隆转移滤纸实验进一步去除假阳性。随机挑取部分阳性克隆,逐一转化入含有诱饵质粒的Y190酵母菌进行一对一验证。分离阳性克隆质粒测序,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阳性克隆cDNA编码的蛋白。结果:确定了14种与ZNF580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结论:初步探讨了ZNF580的功能及其可能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为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ZNF580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580 转录因子 酵母双杂交 蛋白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DREB转录因子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怡杰 韩烈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5,共9页
DREB是植物中重要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植物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同时,当植物受到逆境胁迫时,植物体内的酶和激素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或生化变化来产生抵御胁迫的适应能力。近些年来,... DREB是植物中重要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植物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同时,当植物受到逆境胁迫时,植物体内的酶和激素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或生化变化来产生抵御胁迫的适应能力。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发现DREB与植物激素之间关系密切,从植物激素角度入手研究DREB的功能逐渐成为热点。就逆境胁迫下DREB转录因子与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EB 转录因子 逆境胁迫 植物激素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M观察小鼠心肌核DNA转录调控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袁明秀 任重 +2 位作者 郑飞 邓爱平 李健伟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38,共5页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直接观察、体外转录、PAGE电泳等多种实验技术组合,发现小白鼠(Balb/c)心肌核DNA片段中非转录状态的活性基因仅两端的调控序列结合支架蛋白(不可解离蛋白),同时非共价键特异结合自己编码的蛋白质与特定辅助信息小分...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直接观察、体外转录、PAGE电泳等多种实验技术组合,发现小白鼠(Balb/c)心肌核DNA片段中非转录状态的活性基因仅两端的调控序列结合支架蛋白(不可解离蛋白),同时非共价键特异结合自己编码的蛋白质与特定辅助信息小分子所形成的复合体(可解离蛋白)等多种转录调控蛋白质,中间的编码序列无结合蛋白质。转录状态的基因除两端的调控序列特异结合上述两类蛋白质外,中间的编码序列还以非共价键特异结合可完全解离的转录活性因子等多种蛋白质。本工作展示了未来运用AFM观察和体外转录等技术组合研究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的前景,并为阅读人类基因组图谱中确定某一特定基因的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M 小鼠 心肌核 DNA 转录调控因子 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 相互作用 辅助信息小分子 NAD^+ 调节控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1和cMyb在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发育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洪佳馨 徐颂恩 +1 位作者 张文清 刘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9-332,共14页
中性粒细胞发生是一个高度有序且被精密调控的过程,造血相关转录因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造血相关转录因子通过与其辅因子相互作用或转录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调控网络的异常可导致白血病的发生。目前参与该过程的转录... 中性粒细胞发生是一个高度有序且被精密调控的过程,造血相关转录因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造血相关转录因子通过与其辅因子相互作用或转录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调控网络的异常可导致白血病的发生。目前参与该过程的转录因子有几十种,它们的结构与功能被广泛研究,但对转录因子之间调控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人PU.1和cMYB参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多个阶段且它们的异常通常与血液疾病相关,但目前对于在体情况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调控关系以及如何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cMyb过表达(cmybhyper)和Pu.1缺陷(pu.1^(G242D/G242D))的斑马鱼模型,通过整体原位杂交、qRT-PCR、荧光报告系统以及拯救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中Pu.1和cMyb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在pu.1^(G242D/G242D)突变体中,中性粒细胞的cmyb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在cmybhyper中,中性粒细胞的pu.1表达量则无明显变化。进一步在pu.1^(G242D/G242D)突变体中注射MO(morpholino)来降低cmyb的表达,并使用SB以及BrdU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增殖情况,发现cmyb的敲低可以拯救突变体中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的表型。这些结果表明,在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中Pu.1可以负调控cMyb的表达量。最后,本研究通过构建多位点突变质粒和荧光报告系统,证实了Pu.1能够直接结合在cmyb启动子+72 bp位点,从而负调控其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Pu.1可以通过调控cmyb的表达参与中性粒细胞的发育,为理解两者之间调控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1 cMyb 转录因子相互作用 斑马鱼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蛋白GIT2通过与Smad3相互作用调节其转录活性
6
作者 何东方 陈慧 +3 位作者 詹轶群 王建 于淼 杨晓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0-667,共8页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s 2,GIT2)是一种信号支架蛋白,可募集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参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整合素介导的细胞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化及胞内信...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s 2,GIT2)是一种信号支架蛋白,可募集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参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整合素介导的细胞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化及胞内信号传递等生物学过程.采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证明,TGF-β1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Smad3是GIT2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内、外源免疫共沉淀实验均证实,GIT2与Smad3存在蛋白质相互作用.报告基因实验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GIT2增加Smad3的转录活性并增强TGF-β1诱导的Smad3的磷酸化.研究还发现,Git2-/-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Smad3磷酸化受到抑制,其骨形成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也低于Git2+/+小鼠.本研究表明,GIT2通过与Smad3的相互作用调节其转录活性并活化TGF-β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IT2) 转录因子Smad3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与DAT1的LIM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被引量:2
7
作者 惠玲 季朝能 +4 位作者 蔡文琴 顾少华 应康 谢毅 毛裕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胎脑组织中能与多巴胺相关转录因子DAT1的LIM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以初步了解DAT1的功能。方法 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LexA-LIM2,筛选人胎脑cDNA文库,并用酵母交配试验初步 验证。结果 获得3个能... 目的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胎脑组织中能与多巴胺相关转录因子DAT1的LIM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以初步了解DAT1的功能。方法 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LexA-LIM2,筛选人胎脑cDNA文库,并用酵母交配试验初步 验证。结果 获得3个能与DAT1的第2个LIM结构域LIM2结合的相互作用蛋白,通过酵母结合试验证实了它们在酵母 中的结合。结论 DAT1的第2个LIM结构域LIM2可与唐氏综合征关键区基因2(SimilartoDownsyndromecriticalregion gene2,DSCR2)、钙 整合素结合蛋白(calciumandintegrinbindingprotein,CIB)、和HSPC170(CD34+hematopoietic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杂交筛选 syndrome INTEGRIN 酵母双杂交系统 protein 相关转录因子 cDNA文库 相互作用蛋白 人胎脑组织 唐氏综合征 cells 诱饵质粒 交配试验 Down 结合蛋白 结构域 LIM 多巴胺 整合素 and 初步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fic与Rhox5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域鉴定
8
作者 郭芬 欧淑芳 +3 位作者 初彦辉 李月琴 王丁丁 周天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9-925,共7页
Mdfic(MyoD family inhibitor domain containing)是一个新发现的含有MyoD抑制素结构域(I-mfa domain)的转录调控因子,可能在肌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小鼠Rhox5为同源异型框基因,隶属于Rhox基因簇(reproductive homeobox on the... Mdfic(MyoD family inhibitor domain containing)是一个新发现的含有MyoD抑制素结构域(I-mfa domain)的转录调控因子,可能在肌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小鼠Rhox5为同源异型框基因,隶属于Rhox基因簇(reproductive homeobox on the X chromosome genes cluster)β亚簇.在前期证实Mdifc能结合Rhox5蛋白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域.生物信息学分析Mdfic的氨基酸序列,PCR方法扩增Mdfic A截短型片段(第72~247位氨基酸残基),含保守的I-mfa结构域;双向酵母双杂交和体外GST-Pull down结果表明,该截短型片段可以与Rhox5蛋白结合,且结合力度较完整的Mdfic蛋白强;将Mdfic A片段划分为两段:Mdfic B(72~191 aa,不含I-mfa结构域)和Mdfic C(191~247 aa,含I-mfa结构域).结果表明,含保守I-mfa结构域的Mdfic C截短型片段丧失了与Rhox5蛋白结合的能力,而不含I-mfa结构域的Mdfic B截短型片段可以结合Rhox5蛋白.鉴于Mdfic蛋白的非I-mfa结构域在Rhox5/Mdfic结合中发挥关键作用,Rhox5与Mdfic的结合可能进一步调控由Mdfic的I-mfa结构域参与的其他转录因子(如MyoD)的调控,三者形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参与肌细胞发生及分化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Mdfic Rhox5 相互作用关键结构 肌细胞发生与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M1_(688-748)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
9
作者 谭拥军 杨仕平 +3 位作者 余雳 黄小芹 陈燕 谭桂湘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1-165,共5页
为了鉴定转录因子FOXM1转录激活结构域(C-端第688位到748位氨基酸序列)的互作蛋白,以FOXM1的c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扩增获得其转录激活结构域序列,克隆进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利用大肠... 为了鉴定转录因子FOXM1转录激活结构域(C-端第688位到748位氨基酸序列)的互作蛋白,以FOXM1的c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扩增获得其转录激活结构域序列,克隆进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获得融合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标签的重组蛋白GST-FOXM1_(688-748);通过GST-pulldown结合质谱方法鉴定FOXM1_(688-748)的互作蛋白,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FOXM1_(688-748),获得了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GST-FOXM1_(688-748).将质谱鉴定获得的互作蛋白进行分析和归类,预示一些互作蛋白可以参与激活FOXM1的转录活性,如RPN2、MISP、MCM7蛋白,一些互作蛋白可以参与调控FOXM1蛋白的稳定性,如USP9Y、CUL4A、HSPB1、BAG2蛋白.FOXM1蛋白的转录激活结构域与许多不同功能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暗示该结构域具有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期望为以FOXM1为靶点的临床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FOXM1 FOXM1_(688-748)结构域 原核表达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E2F1相互作用蛋白
10
作者 廉超 王晓通 +1 位作者 谢玉波 肖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18-1721,共4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中筛选E2F1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以pGBKT7-E2F1为诱饵质粒筛选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得到阳性克隆,反复验证,并对验证后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从...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中筛选E2F1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以pGBKT7-E2F1为诱饵质粒筛选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得到阳性克隆,反复验证,并对验证后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从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20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筛除假阳性克隆,最终得到18个不同的候选基因序列。其中,17个为可知基因序列,它们分别是:组织蛋白酶B、SIVA1、干扰素调节因子7、鸟苷酸激酶1、ATP酶抑制因子1、核糖体蛋白S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mRNA结合蛋白、精氨琥珀酸合酶1、卵泡抑素类似物3、金属硫蛋白2A、内质网钙结合蛋白1、WNT1可诱导信号通路蛋白2、CDC42效应蛋白1、可溶性半乳糖凝集素结合蛋白1、中胚层发育候选2、外切酶体成分7和含EGF腓骨蛋白样胞外基质蛋白1,尚有一未知基因片段。结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成功筛选出18种E2F1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探讨E2F1影响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E2F1转录因子 胃肿癌 相互作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动蛋白与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和转录因子NF1/CTF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丽辉 姜革强 +1 位作者 邓国忠 王丽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105,共6页
肌动蛋白(actin)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分裂、运动、迁移、形态的维持、生长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和转录因子NF1/CTF是基因转录活动中的两个重要的因子,参与了基因的转录活动.通过免... 肌动蛋白(actin)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分裂、运动、迁移、形态的维持、生长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和转录因子NF1/CTF是基因转录活动中的两个重要的因子,参与了基因的转录活动.通过免疫电镜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肌动蛋白是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的组成部分,和转录因子NF1/CTF参加了由RNA聚合酶II介导的基因转录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动蛋白 复合物BAF 转录因子NF1/CTF RNA聚合酶Ⅱ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途径中HIPPI的潜在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兰卉 李冯锐 +2 位作者 周懿舒 崔洪刚 庞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6-1141,共6页
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相互作用因子(huntingtin-interacting protein 1 protein interactor,HIPPI)也称为雌激素相关受体β样蛋白1(estrogen-related receptor beta-like protein 1,ESRRBLl)或者鞭毛内转运蛋白57同系物(intra... 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相互作用因子(huntingtin-interacting protein 1 protein interactor,HIPPI)也称为雌激素相关受体β样蛋白1(estrogen-related receptor beta-like protein 1,ESRRBLl)或者鞭毛内转运蛋白57同系物(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57 homolog,IFT57)。2002年,Gervais等在研究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的发病机制时,发现了一种新的与享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hunting-tin-interacting protein 1,HIP-1)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而克隆了该蛋白的基因,并命名这个新的蛋白为HIP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相互作用因子 转录调节 亨廷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KC型MADS-box蛋白对开花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夏云 鲜登宇 +1 位作者 宋明 汤青林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5,共8页
MIKC型蛋白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MADS-box转录因子,具有一个独特的结构域。除了高度保守的MADS域外,还包括3个其他的域(I、K和C)。植物进化过程中,MIKC型蛋白的数量和功能多样化不断增加,在高等开花植物中达到顶峰。它们在花发育的不同阶... MIKC型蛋白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MADS-box转录因子,具有一个独特的结构域。除了高度保守的MADS域外,还包括3个其他的域(I、K和C)。植物进化过程中,MIKC型蛋白的数量和功能多样化不断增加,在高等开花植物中达到顶峰。它们在花发育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综述了植物MIKC型MADS蛋白的分类及结构,与DNA的相互作用,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对MIKC型蛋白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C型MADS蛋白 相互作用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元件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程丽英 黄爱龙 汤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6-59,64,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转录后调节元件(HBV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element,HPRE)是位于HBV基因组内的一段调控序列。因其在转录后水平调节HBV的基因表达而命名。它对HBV基因的高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自从1993年...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转录后调节元件(HBV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element,HPRE)是位于HBV基因组内的一段调控序列。因其在转录后水平调节HBV的基因表达而命名。它对HBV基因的高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自从1993年被发现后,它的功能机制及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为深入研究HBV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些研究可能促进下调病毒基因表达的新的机制的形成,为防治HBV感染的相关疾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转录后调节元件 转录后调节 蛋白因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生物转录调控研究技术及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臣 黄芝阳 +2 位作者 于海燕 袁海彬 田怀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4-65,共12页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研究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有利于了解其基因表达调节机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的突破,转录调控研究技术也不断发展,因此主要综述了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技术方法及其新进展,包括凝胶...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研究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有利于了解其基因表达调节机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的突破,转录调控研究技术也不断发展,因此主要综述了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技术方法及其新进展,包括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DNase I足迹技术、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微量热泳动技术、等温滴定量热法及细菌单杂交系统,以期系统地了解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利用原核生物转录调控为人类造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调控 相互作用 启动子 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和鼠组合性转录调控图谱
16
作者 罗雨虹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57,共1页
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对于调控组织特异性的基因表达非常关键。为了绘制一幅整体的转录因子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图谱,来自23个科研单位的几十位科学家筛查了大部分人和鼠的DNA结合转录因子(DNA-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 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对于调控组织特异性的基因表达非常关键。为了绘制一幅整体的转录因子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图谱,来自23个科研单位的几十位科学家筛查了大部分人和鼠的DNA结合转录因子(DNA-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TFs)。最后完成的图谱是包括762个人和877个鼠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调控 图谱 组合性 转录因子 相互作用 组织特异性 DNA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通过减轻免疫炎症抑制病毒性肝炎小鼠肝损伤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辰 胡丽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63,共8页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病毒性肝炎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能通过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1(NOD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RIP2)/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介导的免疫炎症发挥肝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雌性C3H/HeJ小鼠,采用随机数...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病毒性肝炎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能通过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1(NOD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RIP2)/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介导的免疫炎症发挥肝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雌性C3H/He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组(50只)和正常组(10只)。建模组采用3型鼠肝炎病毒(MHV-3)腹腔注射建立病毒性肝炎小鼠模型,并于确定建模成功后将存活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腺肽组(10μg)、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组(腹腔注射100、200、400 mg/kg黄芪多糖冻干溶于1 ml/100 g体质量的生理盐水)、模型组。模型组和正常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均每天给药1次,连续1个月。结果:经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病毒空斑数检测证实建模成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8水平,肝组织病毒空斑数,肝组织NOD1、RIP2、NF-κB p65表达与p-NF-κB p65水平均升高(P<0.05),肝组织呈严重病理改变;与模型组小鼠比较,胸腺肽组和黄芪多糖各剂量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TBIL、TNF-α、IL-1β、IL-8水平,肝组织病毒空斑数,肝组织NOD1、RIP2、NF-κB p65表达与p-NF-κB p65水平均下降(P<0.05),肝组织病理改变均减轻,且黄芪多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胸腺肽组与黄芪多糖中剂量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改善病毒性肝炎小鼠的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和肝组织病理改变,降低病毒水平,推测与抑制NOD1/RIP2/NF-κB通路,下调NOD1、RIP2、NF-κB p65 mRNA与蛋白表达,抑制NF-κB p65磷酸化有关,且高剂量的黄芪多糖效果最佳,并优于胸腺肽-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 转录因子-ΚB 免疫炎症 病毒性肝炎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TXNIP和KLF9的表达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18
作者 杨婕琳 王晓媛 武雪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5-1011,共7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和Krüppel样转录因子9(KLF9)的表达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初诊为CRC并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收集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配对癌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和Krüppel样转录因子9(KLF9)的表达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初诊为CRC并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收集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TXNIP、KLF9蛋白表达水平,用Spearman法分析CRC组织中TXNIP、KLF9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RC组织TXNIP、KLF9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RC组织TXNIP、KLF9蛋白表达与总生存率的相关性,用Cox回归分析CR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直肠腺癌(READ)TXNIP、KLF9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且TXNIP、KLF9不同表达水平与READ患者总生存率无关(P>0.05)。CRC癌组织TXNIP阳性表达率(32.22%)、KLF9阳性表达率(37.7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3.33%、76.67%)(P<0.05)。Spearman分析发现,CRC组织中TXNIP与KLF9阳性表达率显著相关(r=0.519,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TXNIP与KLF9表达呈正相关(P<0.05)。临床分期为Ⅲ期、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TXNIP、KLF9阳性表达率低于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者(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TXNIP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89.66%)高于阴性表达患者(67.21%),KLF9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88.24%)高于阴性表达患者(66.07%)(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TNM分期为Ⅲ期(HR=2.752,95%CI:1.531~4.944)、TXNIP表达阴性(HR=2.036,95%CI:1.254~3.302)、KLF9表达阴性(HR=1.862,95%CI:1.236~2.804)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TXNIP、KLF9在CRC组织中低表达,且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较差的生存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Krüppel样转录因子9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酸化经ASIC1/RIP1途径抑制TFEB介导的巨噬细胞脂噬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娟 欧翔 +4 位作者 刘情 郭淼 宁子萍 顾洪丰 唐雅玲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4,共13页
目的 探讨胞外酸化对巨噬细胞脂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RAW264.7巨噬细胞,以pH 6.5培养液与25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共孵育24 h构建胞外酸化诱导的泡沫细胞模型。分别以ASIC1特异性阻断剂PcTx-1和RIP1抑制剂Nec-1干预... 目的 探讨胞外酸化对巨噬细胞脂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RAW264.7巨噬细胞,以pH 6.5培养液与25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共孵育24 h构建胞外酸化诱导的泡沫细胞模型。分别以ASIC1特异性阻断剂PcTx-1和RIP1抑制剂Nec-1干预胞外酸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24 h,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蓄积;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总ASIC1、膜ASIC1、p-RIP1 Ser166、p-TFEB Ser142、LC3和p62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脂滴(Bodipy示踪)与自噬标志物LC3II和LAMP1共定位;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脂滴和脂噬泡的数量变化;胆固醇荧光试剂盒检测ABCA1介导的胆固醇流出。结果 与pH 7.4组相比较,pH 6.5胞外酸化组胞内的脂质蓄积和细胞质膜上的ASIC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RIP1Ser166、p-TFEB Ser142水平升高,LC3II蛋白减少和p62蛋白增加,脂滴与LC3II和LAMP1的共定位都分别减少,细胞内的脂滴数量显著增加,自噬体和脂噬泡的数量则明显减少,ABCA1介导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显著减少。然而,胞外酸化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上述效应能被ASIC1特异性阻断剂PcTx-1和RIP1抑制剂Nec-1所取消。结论 胞外酸化经激活ASIC1/RIP1途径促进TFEB磷酸化抑制巨噬细胞脂噬,ASIC1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脂质蓄积疾病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敏感离子通道1 胞外酸化 动脉粥样硬化 脂噬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转录因子E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与线性DNA片断结合过程中的末端效应(英文)
20
作者 杨晓静 刘曦励 +1 位作者 娄春波 欧阳颀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07-2014,共8页
各种体外实验技术被广泛地用来研究DNA-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体外和体内实验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实验使用的DNA片段远远短于基因组DNA,因而多出了大量线性DNA分子末端.末端问题曾倍受关注,若干研究小组在不同系统中对其进行了研究,但... 各种体外实验技术被广泛地用来研究DNA-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体外和体内实验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实验使用的DNA片段远远短于基因组DNA,因而多出了大量线性DNA分子末端.末端问题曾倍受关注,若干研究小组在不同系统中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结果却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本文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对一系列不同长度非特异DNA和Mnt阻遏蛋白结合和解离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在线性DNA分子末端有比内部位点更高的解离速率.通过考察在不同位点含有特异序列的DNA与Mnt阻遏蛋白的结合过程,发现线性DNA分子末端在一定距离内会直接影响DNA与该蛋白的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效应 dna-转录因子相互作用 Mnt阻遏蛋白 表面等离子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