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And-1增强卵巢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的敏感性
1
作者 郑佳慧 杨枭 +3 位作者 詹靖 刘同征 李苏 张建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目的:阐明在卵巢癌细胞中靶向酸性核质DNA结合蛋白1(acidic nucleoplasmic DNA-binding protein 1, And-1)对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利... 目的:阐明在卵巢癌细胞中靶向酸性核质DNA结合蛋白1(acidic nucleoplasmic DNA-binding protein 1, And-1)对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利用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And-1在卵巢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并进一步探讨And-1表达水平对卵巢癌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接着,采用shRNA技术构建And-1稳定敲低的卵巢癌细胞系,并通过生长曲线评估癌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后,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验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尼拉帕利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And-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并且And-1高表达与较差的预后显著相关(HR>1,P<0.05)。在细胞实验中,And-1敲低的A2780和OVCAR3卵巢癌细胞株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And-1敲低显著降低了尼拉帕利的IC50值(P<0.05),克隆形成实验证实了卵巢癌细胞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eaved PARP1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靶向抑制And-1可增强卵巢癌细胞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潜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酸性核质dna结合蛋白1 PARP抑制 尼拉帕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HIV-1整合酶与病毒DNA的结合模式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建平 柯国涛 +2 位作者 常珊 陈慰祖 王存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32-1437,共6页
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HIV-1整合酶(Integrase,IN)二聚体与3′端加工(3′Processing,3′-P)前的8bp及27bp病毒DNA的相互作用,并获得IN与27bp病毒DNA的特异性结合模式.模拟结果表明,IN有特异性DNA结合区和非特异性DNA结合区;IN二聚体B链的... 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HIV-1整合酶(Integrase,IN)二聚体与3′端加工(3′Processing,3′-P)前的8bp及27bp病毒DNA的相互作用,并获得IN与27bp病毒DNA的特异性结合模式.模拟结果表明,IN有特异性DNA结合区和非特异性DNA结合区;IN二聚体B链的K14,R20,K156,K159,K160,K186,K188,R199和A链的K219,W243,K244,R262,R263是IN结合病毒DNA的关键残基;并从结构上解释了能使IN发挥活性的病毒DNA的最小长度是15bp.通过分析结合能发现,IN与DNA稳定结合的主要因素是非极性相互作用,而关键残基与病毒DNA相互识别主要依赖于极性相互作用.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整合酶 病毒dna 分子对接 结合模式 药物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验证探讨黄芩素抑制PD-1/PD-L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妍 郭怡琳 +1 位作者 刘柏平 徐建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7,共8页
为研究黄芩素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通路的分子机制,本文首先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计算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预测了黄芩素的抑制作用,然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了实验验... 为研究黄芩素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通路的分子机制,本文首先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计算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预测了黄芩素的抑制作用,然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了实验验证。结合自由能结果表明,黄芩素与PD-L1二聚体(PD-L1 dimer)的结合亲和力为-32.41±0.31 kcal/mol。结合能分解、接触数和非键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黄芩素主要结合在PD-L1 dimer的C-、C’-、F-和G-sheet区域,其中关键残基Tyr56、Met115、Ala121和Asp122与黄芩素之间的非极性相互作用在结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互相关矩阵和二级结构结果进一步表明,黄芩素可与PD-L1 dimer的sheet区域稳定结合。ELISA结果显示黄芩素对PD-1/PD-L1相互作用抑制率的IC_(50)为79.47μg/L。黄芩素可通过直接与PD-L1dimer结合抑制PD-1/PD-L1相互作用,本研究为该通路天然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天然小分子 黄芩素 分子动力学模拟 抑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DNA结合抑制蛋白-1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培 张向红 +3 位作者 胡振生 孙善珍 刘少华 魏奉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蛋白-1(Id-1)基因在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以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和ACC-2为研究对象,免疫荧光检测Id-1基因的表达;用小干扰RNA进行Id-1基因的RNA干扰;于干扰前后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蛋白-1(Id-1)基因在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以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和ACC-2为研究对象,免疫荧光检测Id-1基因的表达;用小干扰RNA进行Id-1基因的RNA干扰;于干扰前后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个细胞系Id-1表达情况;于干扰前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及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在ACC-M和ACC-2中,Id-1均有表达,ACC-M表达量高于ACC-2;通过RNA干扰沉默Id-1基因后,ACC-M和ACC-2的生长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抑制。在受抑制程度上,ACC-M比ACC-2更为强烈。结论鉴于Id-1对ACC细胞生长和侵袭行为的重要影响,干扰Id-1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治疗腺样囊性癌新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结合抑制蛋白-1 腺样囊性癌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结合抑制蛋白-1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叶明福 郑有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78-580,共3页
DNA结合抑制蛋白(Id)-1被分离出来已近20年,其编码基因作为一种癌基因参与了诸多肿瘤的发生。本文就Id-1的致癌作用、Id-1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Id-1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Id-1在癌细胞化疗药物耐药性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dna结合抑制蛋白-1 癌基因 肿瘤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武雪亮 薛军 +6 位作者 王立坤 杨东东 屈明 郭飞 孙光源 韩磊 杨瑞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6-701,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1和MMP-9的表达,以及CD34标...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1和MMP-9的表达,以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情况。结果 Id-1和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为72.00%(36/50)、78.00%(39/5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4.00%(12/50)、28.00%(14/50)(P=0.000);结直肠癌组织中MVD值为17.22±2.08,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36±2.17(P=0.000);Id-1、MMP-9和MVD均与肿瘤浆膜浸润、TNM分期、癌胚抗原(+)、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相关(P均<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癌组织中Id-1和MMP-9阳性表达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均=0.000);结直肠癌组织中Id-1与MMP-9呈明显正相关性(r=0.429,P=0.000);生存分析显示:Id-1与MMP-9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二者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Id-1、MMP-9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演进高度相关,并与MVD呈正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肿瘤微血管的生成、肿瘤的浸润及血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微血管密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冯晓明 田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测量VCAM-1、MIF、尿肌酐、血清肌酐等指标,估算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不同研究对象的VCAM-1与MI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VCAM-1及MIF与尿白蛋白/肌酐、eGFR的关联。结果糖尿病患者的VCAM-1、MI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尿白蛋白/肌酐越高,VCAM-1、MIF越高(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2=0.240 5,r2=0.516 2,P<0.05);VCAM-1和MIF水平与尿白蛋白/肌酐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2=0.069 5,r2=0.059 5,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变化均呈负相关(r2=0.048 2,r2=0.071 7,P<0.05)。结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VCAM-1及MIF水平升高,对糖尿病肾病诊断及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糖尿病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将mTET1-H6与MBD融合的新蛋白酶促体系的优化
8
作者 胡珊珊 柏骁 +2 位作者 肖君华 李凯 周宇荀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1,共9页
TET(Ten-Eleven-Translocation)是依赖于Fe^(2+)和α-酮戊二酸(α-KG)的双加氧酶,具有氧化5-甲基胞嘧啶(5mC)的能力。为了提高酶的催化效率,以小鼠TET1(mTET1)为研究对象,将甲基化CpG结合域(MBD)与mTET1进行融合,研究亚铁盐种类及浓度... TET(Ten-Eleven-Translocation)是依赖于Fe^(2+)和α-酮戊二酸(α-KG)的双加氧酶,具有氧化5-甲基胞嘧啶(5mC)的能力。为了提高酶的催化效率,以小鼠TET1(mTET1)为研究对象,将甲基化CpG结合域(MBD)与mTET1进行融合,研究亚铁盐种类及浓度、小分子添加剂种类及浓度、缓冲液种类、酶浓度与不同种类、代数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化CpG结合域(MBD)的融合有利于结合底物DNA,从而提高mTET1-H6的酶活性。在100μL反应体系中,1 mmol/L的硫酸亚铁铵和Hepes-NaOH缓冲液有助于酶促反应,相对酶活分别提高2.04倍和3.88倍,且10μg的酶量有利于提高酶促反应速率。此外,在催化体系中添加1 mmol/L的L-半胱氨酸和四氯对苯醌小分子、40 nmol/L的第五代树状大分子可以进一步提高酶的氧化能力,相对酶活分别提高5.7倍、6.39倍和7.62倍。mTET1-H6-MBD对5mC迭代氧化为5hmC、5fC和5caC的转化率达7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ET1蛋白 甲基化CpG结合 酶促反应体系优化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蛋白酶与抑制剂3G3相互作用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伊长虹 梁志强 +3 位作者 王伟 尹妍妍 李洪云 陈建中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4-1001,共8页
HIV-1蛋白酶已经成为治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重要靶标.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剂3G3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自由能,结果表明范德华作用驱动了3G3与蛋白酶的结合.同时也采用了基于残基的自由能分解方法计算了抑制剂-... HIV-1蛋白酶已经成为治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重要靶标.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剂3G3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自由能,结果表明范德华作用驱动了3G3与蛋白酶的结合.同时也采用了基于残基的自由能分解方法计算了抑制剂-残基相互作用,结果证明残基Ala28,Val32/Val32′,Ile47,Gly49,Ile50/Ile50′,Ile84/Ile84′和Pro81′能与蛋白酶产生较为强烈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表明CH-π,π-π和CH-O相互作用控制了3G3与蛋白酶的结合.我们期望这个研究能为抗艾滋病的药物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MM—PB SA方法 抑制-残基相互作用 HIV-1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热休克蛋白27、表皮脂肪酸结合蛋白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基因表达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杰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B07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热休克蛋白27(HSP27)、表皮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基因表达及甲基强的松龙(M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脊髓损伤组(损伤组)及脊髓损伤+大剂...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热休克蛋白27(HSP27)、表皮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基因表达及甲基强的松龙(M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脊髓损伤组(损伤组)及脊髓损伤+大剂量MP治疗组(MP组),每组10只。应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致T8脊髓损伤。MP组大鼠伤后即刻从尾静脉内注射大剂量MP(30mg/kg)。损伤后24h切取损伤平面上下0.5cm的脊髓组织,进行RT-PCR反应,检测HSP27、FABPs和TIMP-1的基因表达。结果:术后24h假手术组HSP27、FABPs和TIMP-1的基因表达相对丰度分别为0.0643±0.0152、0.6413±0.1005和0.7091±0.0577;损伤组上述三个因子的表达升高,分别为1.0013±0.3861、1.2187±0.2851和0.8971±0.1092,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P<0.05);MP组上述三个因子的表达继续升高,分别为1.2858±0.1384、1.7122±0.1766和1.2081±0.1093,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和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邻近损伤处的脊髓组织中HSP27、FABPs及TIMP-1的基因表达显著增高,大剂量MP能进一步促进三个因子表达,发挥组织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热休克蛋白 表皮脂肪酸结合蛋白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基因表达 RT—PC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 gp41蛋白与其抑制剂NB-2的结合模式
11
作者 王存新 丛肖静 +2 位作者 孔韧 谭建军 陈慰祖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8-1123,共6页
为了设计以HIV-1跨膜蛋白gp41为靶点的抑制剂,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自由能计算方法研究了gp41与其抑制剂NB-2的结合模式,利用从头药物设计方法,通过改造NB-2的结构,设计了有效的gp41选择性抑制剂,并用分子对接方法评价了这些... 为了设计以HIV-1跨膜蛋白gp41为靶点的抑制剂,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自由能计算方法研究了gp41与其抑制剂NB-2的结合模式,利用从头药物设计方法,通过改造NB-2的结构,设计了有效的gp41选择性抑制剂,并用分子对接方法评价了这些新化合物的结合模式和能力.从分子对接结果得到2种主要的NB-2与gp41的结合模式.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结合模式1优于模式2,所以模式1是比较合理的结合模式.从结合模式1出发设计了103个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已知gp41抑制剂所没有的结构特征且大部分化合物比NB-2与gp41的结合自由能低.得到的结合模式合理解释了NB-2与gp41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GP41 抑制 结合模式 分子模拟 从头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抑制剂在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影响
12
作者 赵雪云 张力 刘胜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COX-2 inhibitor)NS398能否抑制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P-selectin,Ps)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方法... 目的探讨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COX-2 inhibitor)NS398能否抑制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P-selectin,Ps)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75只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15只)、移植组(15对)、移植+NS398组(15对)。各组均于术后1、3、6 h取血测定血清淀粉酶含量,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胰腺组织中ICAM-1及Ps的表达情况和基因水平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血淀粉酶不升高(P>0.05);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移植组胰腺组织损伤加重,血淀粉酶较同时点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但与移植组比较,移植+NS398组胰腺组织损伤及血淀粉酶升高均较轻(P<0.05)。假手术组各时点Ps和ICAM-1均不表达;移植组、移植+NS398组各时点Ps和ICAM-1均有表达,但移植+NS398组Ps和ICAM-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移植组(P<0.05)。结论 NS398能抑制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Ps及ICAM-1表达,对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环氧合酶-2抑制 P选择素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对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秋梅 张爱文 +3 位作者 金凤表 李博 张英 侯瑞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ndocan)、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水平对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该研...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ndocan)、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水平对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该研究共纳入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40例(MV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3例(UA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35例(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Endocan、Vaspin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A组和MVA组血清Endocan水平升高,血清Vaspin水平降低(P均<0.01);与UA组相比,MVA组血清Endocan水平低,Vaspin水平高(P均<0.01)。(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UA组血清Endocan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16,P<0.001),Vaspin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56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Endocan、Vaspin诊断MV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6、0.796。结论 :血清Endocan、Vaspin水平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MVA诊断的新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 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 微血管性心绞痛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氮杂-2'-脱氧胞苷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系生物学活性及DNA结合抑制因子4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利芳 黄闪 +2 位作者 黄纯 李春蕊 李登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88-1392,共5页
本研究探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红变细胞系K562细胞生物学活性和DNA结合抑制因子4(ID4)基因表达的影响,探寻白血病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K562细胞中ID4基因甲基化情况... 本研究探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红变细胞系K562细胞生物学活性和DNA结合抑制因子4(ID4)基因表达的影响,探寻白血病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K562细胞中ID4基因甲基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Aza-CdR处理K562细胞后ID4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5-Aza-CdR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K562细胞中存在ID4基因的甲基化;5-Aza-CdR处理后K562细胞ID4 mRNA表达增加,并具有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Aza-CdR可使K562细胞凋亡率增加,并且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细胞凋亡率与ID4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呈高度相关(r=0.95)。5-Aza-CdR处理K562细胞48小时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G2/M期细胞逐渐减少,细胞阻滞在G0/G1期。结论: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Aza-CdR能促使CML急红变细胞系K562细胞中沉默的ID4基因重新表达,可能进而参与K56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结合抑制因子4 K562细胞系 5-氮杂-2'-脱氧胞苷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IN-1小分子抑制剂抗非小细胞肺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顺超 欧洁 +1 位作者 孙丽丹 吴红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561,共6页
目的研究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AZIN-1)小分子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分析A549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549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ODC... 目的研究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AZIN-1)小分子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分析A549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549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ODC)、鸟氨酸脱羧酶抗酶-1(AZ-1)和AZIN-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PI单染)分析A549细胞周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A549细胞内总多胺含量。结果AZIN-1小分子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发生G0/G1周期阻滞,并诱导A549细胞发生凋亡,显著抑制AZIN-1和ODC的表达,干扰细胞内多胺代谢,降低细胞内总多胺含量。结论AZIN-1小分子抑制剂对A549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干扰多胺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 分子抑制 多胺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中Beta-Arrestin1与EZH2分子结合研究
16
作者 王毅 舒逸 +3 位作者 秦茹 陈卉 苑俊涛 邹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CRF-CEM和Raji细胞中Beta-抑制蛋白1(Beta-Arrestin1)与Zeste增强子同源物-2蛋白(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是否存在结合。方法:白血病细胞中,Western blo... 目的: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CRF-CEM和Raji细胞中Beta-抑制蛋白1(Beta-Arrestin1)与Zeste增强子同源物-2蛋白(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是否存在结合。方法:白血病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Beta-Arrestin1与EZH2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Confocal)检测Beta-Arrestin1与EZH2在细胞中的位置与共定位;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Beta-Arrestin1与EZH2结合能力。结果:Beta-Arrestin1与EZH2在白血病K562、CCRF-CEM和Raji细胞中均有表达。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Beta-Arrestin1与EZH2均在K562、CCRF-CEM和Raji细胞内共定位,CO-IP结果显示在K562,CCRF-CEM和Raji细胞中Beta-Arrestin1与EZH2结合。结论:在CCRF-CEM和Raji中,Beta-Arrestin1可与EZH2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Beta-抑制蛋白1 Zeste增强子同源物-2蛋白 蛋白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胆碱酯酶AChE与1,7-二氮杂咔唑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腾腾 杨雪雨 +1 位作者 董珂珂 朱小蕾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65-2074,共10页
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MD)模拟以及成键自由能分析方法,从原子水平上模拟研究了3种1,7-二氮杂咔唑衍生物(分别记为M1、M2和M3)与ACh E的结合模式及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和讨论了研究体系的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相互作用(vd W)。用MM-P... 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MD)模拟以及成键自由能分析方法,从原子水平上模拟研究了3种1,7-二氮杂咔唑衍生物(分别记为M1、M2和M3)与ACh E的结合模式及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和讨论了研究体系的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相互作用(vd W)。用MM-PBSA方法计算的3种抑制剂与ACh E之间的结合自由能与抑制剂的实验生物活性数据(IC50值)相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残基S286与抑制剂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有利于抑制剂与ACh E之间的结合。范德华相互作用,尤其是抑制剂与关键残基W279和Y334的作用,对抑制剂与ACh E之间的结合自由能有较大的贡献,在区分抑制剂M1(或M2)和M3的生物活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症 乙酰胆碱酯酶 1 7-二氮杂咔唑类抑制 分子动力学模拟 MM-PB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瘦素、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与血糖、胰岛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炜 吴晓华 钟序素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究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瘦素、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糖、胰岛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 目的探究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瘦素、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糖、胰岛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并纳入GDM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产检的90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_(1c),HbA_(1c))、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RBP4、瘦素、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GDM组孕妇血清RBP4、瘦素、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与血糖和胰岛功能的相关性。结果GDM组孕妇FPG、HbA_(lc)、血清RBP4、瘦素、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HOMA-IR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FIN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GDM孕妇血清RBP4、瘦素、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与FPG、HbA_(lc)水平及HOMA-IR指数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FINS均呈负相关(均P<0.05);GDM组孕妇围产期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剖宫产和产褥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血清RBP4、瘦素和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与GDM孕妇血糖代谢、胰岛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应密切监测GDM孕妇血清RBP4、瘦素和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水平,以防治GDM和孕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糖尿病 视黄醇结合蛋白4 瘦素 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A1、ACAT1 DNA甲基化在Hcy致THP-1单核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中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安宁 王磊 +8 位作者 周龙霞 赵丽 王艳华 蔡欣 曹成建 杨程 陈久凯 马文斌 姜怡邓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ABCA1、ACAT1 DNA甲基化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致THP-1单核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方法复制泡沫细胞模型,用50、100、200、500μmol·L-1Hcy和100μmol·L-1Hcy+叶酸+维生素B12(100+F+V)干预,并设对照组(0μmol... 目的探讨ABCA1、ACAT1 DNA甲基化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致THP-1单核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方法复制泡沫细胞模型,用50、100、200、500μmol·L-1Hcy和100μmol·L-1Hcy+叶酸+维生素B12(100+F+V)干预,并设对照组(0μmol·L-1Hcy)。油红O染色观察泡沫细胞形成,巢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CR)检测ABCA1、ACAT1 DNA甲基化水平,并分析两者比值变化;ELISA-like法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s)活性;化学比色法分析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成功复制了泡沫细胞模型;给予不同浓度Hcy刺激后,ABCA1 DNA甲基化改变呈上升趋势,ACAT1 DNA甲基化改变呈下降趋势,给予100+F+V干预后可逆转上述变化,其中ABCA1 DNA甲基化改变更明显;同时,不同浓度Hcy可使泡沫细胞内DNMTs活性和胆固醇含量增加。结论 ABCA1和ACAT1 DNA甲基化的改变参与了Hcy致THP-1单核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DNMTs可能起关键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泡沫细胞 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子A1 酰基辅酶A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 dna甲基化 胆固醇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罐结合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血清Eotaxin、ICAM-1及EC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益丹 金肖青 +3 位作者 俞迈红 邱华平 诸剑芳 房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0-17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罐结合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Eotaxin、ICAM-1及ECP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罐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分为针罐结合组(36例)和药物组(34例),针罐结合组选取风池、迎香、曲池、血... 目的:通过观察针罐结合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Eotaxin、ICAM-1及ECP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罐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分为针罐结合组(36例)和药物组(34例),针罐结合组选取风池、迎香、曲池、血海、肺俞、脾俞等穴,针后背俞穴拔罐治疗;药物组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西替利嗪片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Eotaxin、ICAM-1、ECP的含量。结果:针罐组治疗4周、8周后Eotaxin、ECP升高,ICAM-1降低(P<0.05或P<0.001),且ICAM-1下降较药物组明显(P<0.05)。结论:针罐结合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可能与对Eotaxin、ICAM-1、ECP的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针罐结合 趋化因子Eotaxin、细胞间黏附分子-1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