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强 刘小霞 +6 位作者 杨杰 刘春莲 李元杰 闫有圣 徐仙 景万红 焦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817-3820,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ERCC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47例为病例组,选...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ERCC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47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来此院体检的生育史正常的男性368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两组的rs17655基因型。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SCD)实验检测病例组患者精子DNA损伤程度。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rs176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亚组(无精子症组、少弱精症组、精液参数正常不育组)与对照组rs176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弱精症组精子DNA碎片率〔(50.0±22.1)%〕高于精液参数正常不育组〔(37.8±20.7)%,P<0.05〕,并且均高于对照组〔(21.4±9.2)%,P<0.05〕。携带rs17655 3种不同基因型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碎片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7655与吸烟、饮酒对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影响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ERCC5基因rs17655的基因型可能与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无关,不会影响ERCC5修复精子DNA损伤的能力;其与吸烟、饮酒对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影响无交互作用。精子DNA碎片率增加可能是原发性男性不育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男(雄)性 基因 dna修复 吸烟 饮酒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石燕 陈丽 +2 位作者 李杰 吕亚莉 焦顺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2,479,共9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三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著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 β-微管蛋白Ⅲ 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着色性干皮病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小杰 许崇安 +2 位作者 张晔 李琳 刘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含铂二药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30例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ERCC1 118C/T、C8092A与XPD...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含铂二药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30例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ERCC1 118C/T、C8092A与XPD Asn312Asp、Lys751Gln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化疗2个周期后,130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8%(44/130),其中部分缓解(PR)44例(33.8%),疾病稳定(SD)54例(41.6%),疾病进展(PD)32例(24.6%)。ERCC1 118C/T+T/T基因型化疗ORR(52.4%)是C/C基因型(41.8%)的3.300倍[95%CI(1.104,9.864),P=0.003]。XPD Asp312Asn、Lys751Gln(或Gln751Gln)基因型化疗ORR(62.5%)是其他基因型的(29.2%)的3.922倍[95%CI(1.320,11.649),P=0.010]。ERCC1 118C/T(或T/T)、XPD Asp312Asn与Lys751Gln(或Gln751Gln)基因型化疗ORR(58.0%)是ERCC1 118C/C、XPD Asp312Asp与Lys751Lys基因型的(31.8%)的3.571倍[95%CI(1.082,11.793),P=0.032]。应用SHEsis分析软件发现以其他单体型组为参照,A-C单体型化疗ORR显著提高(P=0.039)。结论 ERCC1 118C/T和XPD Asp312Asn、Lys751Gln多态性与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熊兴东 古李中 +4 位作者 曾俐琴 杨志宏 张志珍 罗喜平 刘新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8,289,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9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103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的ERCC1C19007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易感的相关性,并用年龄进行校正,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T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的分布频率(31.3%)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显著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调整后的OR=3.68,95%CI=1.22~11.14,P=0.021)。而且T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TTvsCC:调整后的OR=4.69,95%CI=1.36~16.21)以及在<45岁的人群中(TTvsCC:调整后的OR=5.05,95%CI=1.01~25.20)更加明显。结论:ERCC1C19007T多态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一个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缺陷模型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源 杨永生 +1 位作者 张天 张岩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0-738,共9页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的缺陷会导致DNA损伤修复功能失常,使细胞损伤不断累积,最终诱导衰老发生。本综述总结了Ercc1在DNA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Ercc1缺陷小鼠模型的表型,并讨论了Ercc1在衰老和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不同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影响,为开发针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创新疗法、动物模型、药物研制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dna损伤 dna修复 Ercc1缺陷小鼠模型 衰老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OGG1对紫外线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鹏飞 罗家伟 +5 位作者 康丽华 张国伟 茅馨木 吴安然 张文怡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对紫外线(UVB)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LEC)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UVB照射人LEC(SRA01/04细胞株)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利用siRNA敲降技术针对靶基因OGG1设计3个siRNA(分别为siOGG...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对紫外线(UVB)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LEC)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UVB照射人LEC(SRA01/04细胞株)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利用siRNA敲降技术针对靶基因OGG1设计3个siRNA(分别为siOGG1#1、siOGG1#2和siOGG1#3)。同时,为了验证出敲降效率最高的siOGG1,依据转染情况将细胞分为siOGG1#1组、siOGG1#2组、siOGG1#3组、siNC组和空白对照组(不转染)。后续为了验证OGG1的表达下调对氧化损伤环境下细胞的作用,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UVB组、UVB+siNC组和UVB+siOGG1#2组,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UVB+siNC组和UVB+siOGG1#2组中受损DNA的标记物15A3的荧光强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DNA氧化损伤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UVB照射时间为10 min时,OGG1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UVB照射时间的延长,细胞内OGG1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因此,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UVB照射10 min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siNC组相比,靶向设计的转染siOGG1组的三个亚组中细胞OGG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siOGG1#2组降低最为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相比,UVB+siOGG1#2组15A3(染色反应底物是8-oxoG,它是OGG1的修复作用靶点)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UVB+siOGG1#2组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相比,转染后UVB+siOGG1#2组细胞促进凋亡的蛋白BAX表达明显增加,而抑制凋亡的蛋白BCL-2表达则明显下降(均为P<0.001)。结论OGG1基因在UVB诱导的LEC氧化损伤模型中通过BER通路参与受损DNA的修复过程,调控LEC内受损DNA的修复和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氧化损伤 紫外线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 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Aza-CdR通过DNMT1调控卵巢癌细胞ERCC1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慧雁 李晓翠 沈宗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631,共5页
目的:研究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在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对核苷酸切除交叉修复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设计特异性针对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 目的:研究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在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对核苷酸切除交叉修复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设计特异性针对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基因的shRNA转染入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SKOV3细胞DNMT1以及ERCC1的表达变化;利用不同浓度5-Aza-CdR于不同时间点处理卵巢癌SKOV3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DNMT1和ERCC1蛋白在处理前后的变化,利用亚硫酸氢钠法检测ERCC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结果:0.5、1.0、2.0、4.0μmol/L的5-Aza-CdR作用于SKOV3细胞后,DNMT1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降低,而ERCC1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使用终浓度为1.0μmol/L的5-Aza-CdR处理SKOV3细胞12、24、36 h后,DNMT1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降低,而ERCC1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亚硫酸氢钠法检测示药物处理前ERCC1启动子区域处于高甲基化水平,在用1.0μmol/L的5-Aza-CdR处理后,其启动子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5-Aza-CdR通过DNMT1调控卵巢癌SKOV3细胞中ERCC1基因的甲基化及其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甲基化 dna甲基转移酶1基因 切除交叉修复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中肺耐药蛋白和P-糖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孔易 贝雪艳 +2 位作者 徐树雷 陈龙 郑纪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539-3542,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tion gene 1,ERCC1)C1900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中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相关性,以评估ERCC1基因多态...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tion gene 1,ERCC1)C1900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中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相关性,以评估ERCC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86例大肠癌患者ERCC1 C19007T位点基因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6例大肠癌中LRP、P-gp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基因型间的关系。结果:ERCC1 C19007T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占53.49%、C/T型占40.70%以及T/T型占5.81%。LRP在C/T+T/T基因型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0.00%,高于在C/C基因型组的阳性表达率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P-gp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化疗敏感性有关,临床检测ERCC1 C19007T位点基因型可能有助于指导大肠癌的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基因多态性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肺耐药蛋白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在MMS致人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方道奎 张建清 +2 位作者 胡大林 袁建辉 庄志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47-51,共5页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细胞遗传毒性。【结果】XRCC1蛋白水平的降低使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杀细胞效应敏感度增加、微核形成增加、DNA单链损伤修复能力降低以及引起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结论】结果提示XRCC1基因在DNA单链损伤修复及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甲基磺酸甲酯 dna单链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和ERCC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冬 杨冬阳 +3 位作者 罗少燕 刘建化 黎莹 江韦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585-2587,共3页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是否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39例胃癌组织中的ERCC1和COX-2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临...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是否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39例胃癌组织中的ERCC1和COX-2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ERCC1、COX-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等无关(P>0.05)。COX-2在Hp感染阳性胃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阳性表达率为86.5%。ERCC1与COX-2两组蛋白表达不存在相关性。结论:ERCC1、COX-2蛋白参与了胃癌发展,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指标,然而两者之间不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环氧化酶-2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丁晓权 毕鑑红 +4 位作者 马志刚 蒋占鑫 席俊峰 刘鹏 张志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09-812,共4页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F方案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前收集食管癌组织并根据化疗后的效果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检测食管癌组织...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F方案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前收集食管癌组织并根据化疗后的效果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检测食管癌组织中ERCC1、GSTP1以及凋亡基因、增殖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化疗敏感组食管癌组织中ERCC1、GSTP1的蛋白含量以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化疗耐药组,MBP1、DEC1、PTEN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化疗耐药组,PLCE1、CyclinD1、PAR2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化疗耐药组;ERCC1、GSTP1阳性表达食管癌组织中MBP1、DEC1、PTEN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ERCC1、GSTP1阴性表达食管癌组织,PLCE1、CyclinD1、PAR2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ERCC1、GSTP1阴性表达食管癌组织。结论: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的ERCC1和GSTP1能够降低癌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铂类药物化疗过程中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红兵 陈卫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00-903,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ERCC1)是一种DNA损伤修复基因。本研究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76.7%(23/30),外周血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63.3%(1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与胃癌组织中相似,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为治疗胃癌提供一个简便、快捷、可靠的途径,同时也为以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作为靶点治疗胃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CPG岛 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和BRCA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晶晶 祝兰兰 +1 位作者 张伟 白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ry gene 1,ERCC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给予铂类基础化疗方案...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ry gene 1,ERCC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给予铂类基础化疗方案后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8年间接受手术并确诊为NSCLC的80例患者的肺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肺癌组织及20例癌旁组织中ERCC1和BRCA1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所有患者接受2周期以上铂类化疗方案,联合分析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①ERCC1和BRCA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癌旁组织中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41);同时2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临床特征无关;②ERCC1低表达患者DFS和OS均长于ERCC1高表达患者(P=0.004,P=0.032);BRCA1的表达也得出相同的结论(P=0.023,P=0.006);③ERCC1和BRCA1同时低表达患者DFS和OS长于两种指标同时高表达的患者;④ERCC1和BRCA1同时低表达的患者中,接受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患者受益最大。结论:ERCC1和BRCA1可作为NSCLC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两种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成为NSCLC术后铂类辅助化疗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乳腺癌易感基因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与ERCC1mRNA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小博 楚慧丽 +3 位作者 仲晨 王俊 王宝成 毕经旺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肿瘤科经组织病理确诊为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41例,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检测EGFR基因突变,采用RT-PCR方法检测ERCC1 mRNA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EGFR突变状态与ERCC1 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41例患者中,EGFR突变21例,ERCC1 mRNA高、中、低表达率分别为19.1%(4/21)、57.1%(12/21)和23.8%(5/21),EGFR基因突变与ERCC1 mRNA表达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NSCL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与ERCC1 mRNA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突变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天赐 郭明发 +3 位作者 解明然 林涛 王华 马冬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6-899,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1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110例远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预后之...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1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110例远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ercc1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比率为63%(69/110),在远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比率为7%(8/110);ercc1基因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年龄(χ~2=0.006,P=0.940)、性别(χ~2=0.034,P=0.854)、肿瘤大小(χ~2=1.844,P=0.175)、肿瘤浸润深度(χ~2=0.020,P=0.889)、淋巴结转移(χ~2=0.979,P=0.323)以及长期饮酒史(χ~2=3.816,P=0.051)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χ~2=4.542,P=0.033)和临床分期(χ~2=6.203,P=0.013)存在相关性;并且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相关关系。结论 ercc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的比率远高于远癌组织,ercc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并且ercc1基因的高表达影响患者预后,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对食管鳞癌患者的术后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食管鳞癌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多态性与胰腺导管腺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飏 张纯 +2 位作者 陆子鹏 蒋奎荣 张晓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945,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2种最常见的基因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2种最常见的基因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关于ERCC1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PDAC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标准分别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ERCC1 rs3212986纳入4项研究共1 934例患者,rs11615纳入4项研究共2 547例患者。结果显示,ERCC1rs3212986可显著提高人群PDAC的患病风险(CA vs. AA:OR=1.34,95%CI:1.11~1.63;CC vs. AA:OR=2.33,95%CI:1.73~3.14;AC+CC vs. AA:OR=1.50,95%CI:1.25~1.80;CC vs. CA+AA:OR=1.98,95%CI:1.50~2.62;C vs. A:OR=1.45,95%CI:1.27~1.66);而ERCC1 rs11615则与PDAC患病风险无关(CT vs. TT:OR=1.02,95%CI:0.87~1.21;CC vs. TT:OR=1.21;95%CI:0.93~1.56;TC+CC vs. TT:OR=1.06,95%CI:0.91~1.24;CC vs. CT+TT:OR=1.20,95%CI:0.94~1.53;C vs. T:OR=1.08,95%CI:0.96~1.21)。结论:ERCC1 rs3212986可明显增加PDAC发病风险,rs11615则与PDAC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基因多态性 胰腺导管腺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及其重叠基因3’端非编码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靖悦 张倩也 +3 位作者 陈信桢 张国培 肖明扬 逯晓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4,301,共7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及其重叠基因CD3EAP、PPP1R13L的3’端非编码区(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CR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根据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及样本量确定候选SNP位点。收集200例CRC患者(病例组)...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及其重叠基因CD3EAP、PPP1R13L的3’端非编码区(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CR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根据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及样本量确定候选SNP位点。收集200例CRC患者(病例组)和200名健康对照受试者(对照组),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靶基因候选SNP位点与CRC的关联。结果ERCC1基因SNP位点rs3212986与CRC发生风险相关,与rs3212986 CC基因型相比,AA基因型携带者患CRC的风险增高(P<0.05);将病例组和对照组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男性或年龄≥60岁人群中AA基因型会增加CRC的患病风险(P<0.05)。单体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单体型相比,ERCC1单体型AAG发生CRC的风险较高(P<0.05);携带rs3212986、rs2336219、rs735482、rs1007616区域单体型结构CCAC、AAGC、CAGT患CRC风险程度高于野生型(P<0.05)。结论ERCC1 rs3212986位点AA基因型在CRC病例中的出现频率高于对照,其A等位基因会增加CRC的患病风险。ERCC1单体型AAG与CRC的易感性相关。19q13区域单体型结构CCAC、AAGC、CAGT与CRC易感性相关,可能增加CRC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3’端非编码区 重叠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曹轶林 邱小芬 +3 位作者 刘陶文 徐李容 屈元姣 陈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期NPC患者,接受顺铂+5-FU的基础化疗加放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PC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及其中的34例患者癌旁上皮组织(对照组)中ERCC1蛋白的表达。结果:NPC癌旁上皮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88.2%,显著高于NPC癌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63.4%(P<0.05)。ERCC1表达与NPC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T分期、N分期、M分期无关(P>0.05)。ERCC1蛋白表达阳性的NPC患者化疗有效率为36.5%,ERCC1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在中晚期NPC癌组织中低表达,ERCC1表达与顺铂+5-FU方案的疗效呈负相关,检测ERCC1表达有助于预测NPC患者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顺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9
作者 邢舴 呼群 +3 位作者 苏乌云 赵海燕 王华 张称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初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并行EGFR突变检测的336例肺癌患者,进行EGFR 29种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存在突变的患者则为突变组,而无基因突变的患者则为无突变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TS、ERCC1、β-tubulin-Ⅲ和RRM1蛋白的染色,比较2组肺癌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138例(41.07%),无突变组患者198例(58.93%)。突变组、无突变组患者TS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 39.39%、44.2%vs 60.1%,P<0.05)。EGFR突变与TS低表达、β-tubulin-Ⅲ低表达相关(r=-0.332、-0.157,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男性患者2.109倍[OR=2.109、95%CI:1.268~3.509],腺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鳞癌的24.265倍[OR=24.265,95%CI:3.508~167.845],鳞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癌的15.2倍[OR=15.200,95%CI:4.480~51.569],肺穿刺患者EGFR突变发生是手术患者的2.364倍[OR=2.364,95%CI:1.266~4.413],TS低表达的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高表达患者的6.171倍[OR=6.171,95%CI:3.145~12.109]。结论 NSCLC组织中TS和β-tubulin-Ⅲ的低表达可以提示EGFR基因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人类胸苷酸合成酶 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 β-微管蛋白Ⅲ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和BRCA1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因素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杜培 王沂峰 +2 位作者 张晓薇 陈礼全 陈国勤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巢癌分期手术及满意或较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及BRCA1的表达,并分析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耐药者ERCC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者BRCA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9.58%,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5.00%。结论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与临床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有关;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耐药 肿瘤 卵巢 乳腺癌易感基因1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