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羧酸及羟基单体类型对BA-MMA-St微皂乳液聚合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唐林生 杨晶巍 +1 位作者 尹延柏 张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1,共4页
考察了水溶性羧酸单体和羟基单体的类型对BA—MMA—St微皂乳液聚合及性能的影响。为了使水溶性单体在聚合后能有效地键合在乳胶粒表面而获得良好的稳定化作用,水溶性单体必须具有合适的亲水性,即其I/O应为2.5~5。微皂乳液涂膜的光... 考察了水溶性羧酸单体和羟基单体的类型对BA—MMA—St微皂乳液聚合及性能的影响。为了使水溶性单体在聚合后能有效地键合在乳胶粒表面而获得良好的稳定化作用,水溶性单体必须具有合适的亲水性,即其I/O应为2.5~5。微皂乳液涂膜的光泽及耐水性与所用水溶性单体的类型有关。联合使用MAA(或AA)和N—MA所制得的微皂乳液粒度细.所以用该乳液配制的涂料光泽比较好。采用亲水性太强的单体将使乳胶膜的耐水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皂乳液聚合 BA—mmast 水溶性羧酸单体 水溶性羟基单体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MA-AA三元无皂共聚胶粒作蛋白质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闫翠娥 程时远 封麟先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34,共4页
以StMMAAA三元无皂共聚胶粒作载体,用物理吸附和共价偶联两方法固载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jSEA).探讨了胶粒性质对SjSEA固载量及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粒表面疏水性强或胶乳表面张力大,则物... 以StMMAAA三元无皂共聚胶粒作载体,用物理吸附和共价偶联两方法固载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jSEA).探讨了胶粒性质对SjSEA固载量及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粒表面疏水性强或胶乳表面张力大,则物理吸附量大,但致敏胶乳的效价并不一定高;胶粒表面羧基密度大,共价偶联量多,但共价偶联量太大时,致敏胶乳效价低;在共价偶联量较小时,致敏胶乳的效价随固载的SjSEA密度增大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 mma AA 胶粒 固载体 蛋白质载体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A、St与MMPA共聚物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生瑜 傅东辉 章文贡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45,共4页
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苯乙烯 (St)与甲基丙烯酰氧基 顺丁烯二酸单异丙酯酰氧基 异丙氧基铝(MMPA)的共聚物 P(MMA MMPA)和 P(St MMPA)。研究了共聚物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分析、荧光光谱、透光率、折光率及力学性能 ,取得... 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苯乙烯 (St)与甲基丙烯酰氧基 顺丁烯二酸单异丙酯酰氧基 异丙氧基铝(MMPA)的共聚物 P(MMA MMPA)和 P(St MMPA)。研究了共聚物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分析、荧光光谱、透光率、折光率及力学性能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a st MMPA 共聚物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铁/P(MMA-St)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甘颖 叶翠情 +2 位作者 邢宏龙 高圣涛 徐国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051-7055,共5页
在不加任何还原剂的条件下,采用超声辐射引发溶液聚合制备纳米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St)]复合材料。用XRD、TEM、XPS、FT-IR和TG等分析方法表征结构、热稳定性以及纳米铁与基体P(MMA-St)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在不加任何还原剂的条件下,采用超声辐射引发溶液聚合制备纳米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St)]复合材料。用XRD、TEM、XPS、FT-IR和TG等分析方法表征结构、热稳定性以及纳米铁与基体P(MMA-St)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纳米铁粒子具有体心立方晶系结构,粒径在20~40nm,且与基体中羰基碳原子和氧原子存在相互作用;纳米铁/P(MMA-St)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好,氮气气氛下在660℃开始分解,在850℃的高温下仅损失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P(mma-st) 超声辐射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MA共聚物的热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安全福 高俊刚 +2 位作者 李德玲 杨丽庭 刘国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5-108,共4页
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二元共聚物 (PMS) ,并分别利用 α-甲基苯乙烯 (α- MSt)、丙烯酸乙酯 (EA)作为改性单体代替部分苯乙烯 (或 MMA)合成了三元共聚物。用凝胶渗透色谱 (GPC)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 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二元共聚物 (PMS) ,并分别利用 α-甲基苯乙烯 (α- MSt)、丙烯酸乙酯 (EA)作为改性单体代替部分苯乙烯 (或 MMA)合成了三元共聚物。用凝胶渗透色谱 (GPC)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利用热分析仪测定了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及分解温度。结果表明 ,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随 St质量分数的增加成曲线变化 ,在 St占 5 0 %时玻璃化温度达到最高值。α- MSt的加入 ,使玻璃化温度升高 ,EA的加入使玻璃化温度降低。二元共聚物的热分解起始温度和半衰期温度随 St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在 St占 5 0 %时二者均达到最高值 ;三元共聚物中 ,加入 α- MSt后 ,热分解起始温度升高 ,半衰期温度降低 ,EA的加入降低了起始分解温度和分解半衰期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Α-甲基苯乙烯 丙烯酸乙酯 热性能 st/mma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g-(St-co-MMA)/PP/PVC共混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刁建志 巴信武 +1 位作者 丁海涛 牛建婷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3-247,共5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聚丙烯/聚氯乙烯(PP80/PVC20)二元体系,以及聚丙烯多单体接枝物[PPg(StcoMMA)]/PP/PVC三元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由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得到了共混物中氯元素面分布图。对氯元素面分布进...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聚丙烯/聚氯乙烯(PP80/PVC20)二元体系,以及聚丙烯多单体接枝物[PPg(StcoMMA)]/PP/PVC三元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由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得到了共混物中氯元素面分布图。对氯元素面分布进行了粒径分布统计和面积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在PP80/PVC20共混物100份中加入6份PPg(StcoMMA)增容剂时,增容效果最好;进一步增加PPg(StcoMMA)含量时,PP/PVC的相容性反而降低。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实验结果也佐证了SEM和EDS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g-(st-co-mma) PP/PVC 相容性 X射线能谱仪 氯元素面分布图 粒径分布 面积计算 增容剂 差示扫描量热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iferter BDC的合成及引发St、MMA光聚合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其晔 高卫平 李艳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11,共4页
合成N ,N’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苄酯 (BDC)。以BDC作为iniferter引发St、MMA光聚合 ,单体St和MMA的转化率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但没有呈现出线性关系 ,此外 ,反应环境温度高 ,单体转化率增加 ;PS和PMMA的粘均分子量则随光照时间... 合成N ,N’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苄酯 (BDC)。以BDC作为iniferter引发St、MMA光聚合 ,单体St和MMA的转化率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但没有呈现出线性关系 ,此外 ,反应环境温度高 ,单体转化率增加 ;PS和PMMA的粘均分子量则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呈现线性增加的关系 ;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 ;iniferterBDC可以进行分子设计 ,合成P(St b MMA)嵌段共聚物 ,表现为“准活性聚合”或“活性”自由基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C 活性自由基聚合 光聚合 st mma 引发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转化法制备P(MMA-AN-ST)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根 陈艳玲 苗琦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133,共3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和苯乙烯(ST)的三元共聚物为基质,采用相转化法制备P(MMA-AN-ST)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通过TG和SEM等方法,对聚合物薄膜的稳定性和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丰富的孔隙结构;...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和苯乙烯(ST)的三元共聚物为基质,采用相转化法制备P(MMA-AN-ST)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通过TG和SEM等方法,对聚合物薄膜的稳定性和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丰富的孔隙结构;用线性扫描伏安(LSV)和交流阻抗(EIS)测得:在25℃时P(MMA-AN-ST)的离子电导率为2.63 mS/cm,电化学稳定窗口为5.0 V,制备的模拟电池的循环性能稳定,第30次循环的比容量保持在最高值的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换法 P(mma-AN-st)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t-co-MMA)微球表面包覆磁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应霞 金朋生 +3 位作者 雷文娟 李向前 喇培清 杜雪岩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以单分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t-co-MMA))微球为载体,FeSO_4·7H_2O和FeCl_3·6H_2O为铁源,NaOH为沉淀剂,在氧化石墨烯(GO)存在下,利用反相共沉淀法通过原位复合技术在P(St-co-MMA)微球表面包覆磁性氧化石墨烯(P(S... 以单分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t-co-MMA))微球为载体,FeSO_4·7H_2O和FeCl_3·6H_2O为铁源,NaOH为沉淀剂,在氧化石墨烯(GO)存在下,利用反相共沉淀法通过原位复合技术在P(St-co-MMA)微球表面包覆磁性氧化石墨烯(P(St-co-MMA)/Fe_3O_4/G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氮吸附-脱附等温线对P(St-co-MMA)/Fe_3O_4/GO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级的磁性氧化石墨烯成功地负载在了微米级的共聚物P(St-co-MMA)表面,所制备的P(St-co-MMA)/Fe_3O_4/GO微纳米复合物平均孔径为14.55nm,孔体积为0.204 2cm^3/g,比表面积为56.14m^2/g。该复合物具有超顺磁性和良好的磁响应性,能够满足磁分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微球 磁性氧化石墨烯 微纳米复合物 超顺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单体类型对BA-MMA-St微皂乳液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晶巍 尹延柏 +1 位作者 张梅 唐林生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3-16,共4页
通过与水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AA)、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丙烯酰胺(AM)共 聚,实现了BA-MMA-St的微皂乳液聚合。考察了水溶性单体(羧酸类单体、非离子水溶性单体)对微皂乳液聚合稳 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通过与水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AA)、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丙烯酰胺(AM)共 聚,实现了BA-MMA-St的微皂乳液聚合。考察了水溶性单体(羧酸类单体、非离子水溶性单体)对微皂乳液聚合稳 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为了使水溶性单体键合在乳胶粒表面,实现乳胶粒的稳定化,其亲水性参 数I/O应为3-5,水溶性单体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聚合稳定性及与主单体良好的共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单体 微皂乳液聚合 BA-mma-st 亲水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OPr^i)_3/Tb(OPr^i)_3共掺杂P(MMA-co-St)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美娟 王文 章文贡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41-1244,共4页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苯乙烯 (St)的混合单体直接加到三异丙氧基稀土 (铕Eu ,铽Tb)或其混合稀土中 ,形成凝胶 ,经原位聚合后分别制得Eu(OPri) 3 、Tb(OPri) 3 或其混合掺杂的P(MMA co St)共聚物固体材料。采用DMTA、FS、ESEM等手段...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苯乙烯 (St)的混合单体直接加到三异丙氧基稀土 (铕Eu ,铽Tb)或其混合稀土中 ,形成凝胶 ,经原位聚合后分别制得Eu(OPri) 3 、Tb(OPri) 3 或其混合掺杂的P(MMA co St)共聚物固体材料。采用DMTA、FS、ESEM等手段进行表征 ,研究了铕、铽混合掺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比较了材料的荧光性能。结果表明 ,Eu(OPri) 3 /Tb(OPri) 3 混合掺杂的P(MMA co St)材料 ,其储能模量明显提高 ;同时Tb3 + 离子作为能量给予体 ,Eu3 + 离子作为能量接受体 ,能量转移结果使Eu3 + 离子特征荧光强度提高了约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OPr^i)3/Tb(OPr^i)3 共掺杂 P(mma-co-st)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St)/MWNTs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智慧 徐学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9,60,共8页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P(MMA-St))包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复合材料.研究了MWNTs含量和共聚物单体配比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用SEM、FTIR、Raman和XPS等手段,探究了复合材料结构、相互作用与性能之...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P(MMA-St))包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复合材料.研究了MWNTs含量和共聚物单体配比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用SEM、FTIR、Raman和XPS等手段,探究了复合材料结构、相互作用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WNTs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电导率:当MWNTs含量一定,提高PMMA链段含量时,共聚物与MWNTs的作用增强,共聚物更易均匀地包覆在MWNTs表面,呈现出优异的热、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 多壁碳纳米管 原位乳液聚合 成键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温改性P(MMA-St)/MWNTs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研究
13
作者 智慧 徐学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7,138,共8页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多壁碳纳米管(P(MMA-St)/MWNT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热温改性对其复合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MMA-St)/MWNTs复合材料在200℃热处理1 h后,处于阈值中的复合材料电导率提高了...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多壁碳纳米管(P(MMA-St)/MWNT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热温改性对其复合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MMA-St)/MWNTs复合材料在200℃热处理1 h后,处于阈值中的复合材料电导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用FTIR、XPS和XRD等手段探究了复合材料结构、相互作用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热处理使PMMA分子中部分酯或酸间脱去小分子形成酸酐结构,复合材料的共轭程度增大,增强了共聚物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 多壁碳纳米管 热温改性 电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络合物/MAO催化乙烯与MMA共聚合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涛 贾辉 +2 位作者 宁英男 曲广淼 丁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0,共3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后过渡金属络合物 -α ,α′-二亚胺合镍氯化物 ,在烷基铝化合物对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保护的条件下 ,考察了由后过渡金属镍络合物与甲基铝氧烷 (MAO )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乙烯与MMA共聚合反应 ...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后过渡金属络合物 -α ,α′-二亚胺合镍氯化物 ,在烷基铝化合物对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保护的条件下 ,考察了由后过渡金属镍络合物与甲基铝氧烷 (MAO )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乙烯与MMA共聚合反应 .结果表明 ,采用三异丁基铝做保护剂 ,对极性基团的保护作用强 ;催化剂的活性随保护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但随极性基团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适宜条件下 ,该络合物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活性可达 8.7× 1 0 5 g·mol- 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铝氧烷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DVB微凝胶星型两性接枝共聚物的单分子膜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希 查晓 沈家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1537-1539,共3页
用自由基引发苯乙烯-二乙烯基苯(St-DVB)共聚合成了带有大量乙烯基的活性微凝胶,再将此活性胶核与甲基丙烯酸(MMA)共聚制得微凝胶星型两性聚合物,并成功地制备了LB膜,此微凝胶星型两性聚合物LB膜与-般典型LB膜的区别在于它的疏水部分不... 用自由基引发苯乙烯-二乙烯基苯(St-DVB)共聚合成了带有大量乙烯基的活性微凝胶,再将此活性胶核与甲基丙烯酸(MMA)共聚制得微凝胶星型两性聚合物,并成功地制备了LB膜,此微凝胶星型两性聚合物LB膜与-般典型LB膜的区别在于它的疏水部分不是长脂链,而是分子量比较大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凝胶;此疏水的微凝胶核与亲水的聚甲基丙烯酸链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类似“浮萍”结构的单分子膜,因而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特异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DVB mma 两性共聚物 LB膜 增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丙酮丙烯酰胺共聚物膜用于渗透汽化法分离乙醇-水混合物
16
作者 张可达 柳岩 张黎路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为将稀薄的乙醇水溶液浓缩,传统的蒸馏方法不能避免乙醇-水的共沸,能耗也很大。渗透汽化法克服了蒸馏法的这两个缺点,有希望成为分离乙醇水溶液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为水优先透过膜材料,有聚乙烯醇、磺化聚苯乙烯、聚丙烯腈、醋酸纤维... 为将稀薄的乙醇水溶液浓缩,传统的蒸馏方法不能避免乙醇-水的共沸,能耗也很大。渗透汽化法克服了蒸馏法的这两个缺点,有希望成为分离乙醇水溶液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为水优先透过膜材料,有聚乙烯醇、磺化聚苯乙烯、聚丙烯腈、醋酸纤维素、聚乙烯亚胺、阴、阳离子交换膜阴、阳离子性多糖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乙醇 daam/st/m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高浓度单分散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胶体粒子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时忠 张凤美 +2 位作者 唐叶仓 尤丽莎 孙益民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1-414,共4页
 通过添加聚乙烯醇和丙酮,找到了一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高浓度单分散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胶体粒子的新途径,粒子半径达纳米数量级,体系的固含量大于50%。研究了聚乙烯醇和丙酮对反应过程、胶乳粒子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醇和...  通过添加聚乙烯醇和丙酮,找到了一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高浓度单分散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胶体粒子的新途径,粒子半径达纳米数量级,体系的固含量大于50%。研究了聚乙烯醇和丙酮对反应过程、胶乳粒子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醇和丙酮对高浓度无皂纳米胶乳粒子的形成与稳定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无皂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胶体粒子 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单体/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组成预测、控制和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淼 单国荣 +2 位作者 翁志学 黄志明 潘祖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651-1655,共5页
采用递推方法成功地预测了乙烯基单体/N-苯基马来酰亚胺(PMI)共聚物组成随转化率的变化. 选择共聚单体种类和用量, 控制和优化共聚物组成. 针对氯乙烯(VC)/PMI/丙烯腈(AN)三元悬浮共聚合特殊体系的聚合特点和... 采用递推方法成功地预测了乙烯基单体/N-苯基马来酰亚胺(PMI)共聚物组成随转化率的变化. 选择共聚单体种类和用量, 控制和优化共聚物组成. 针对氯乙烯(VC)/PMI/丙烯腈(AN)三元悬浮共聚合特殊体系的聚合特点和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组成预测 控制 优化 st mma AN P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微球的制备及表面化学镀镍磁性化处理 被引量:4
19
作者 华丽 朱世明 +1 位作者 张蕾 董桃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564,共10页
采用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30)为分散剂,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为分散介质,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为交联剂,以饥饿态加料方式加入第2种单体,用单分散... 采用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30)为分散剂,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为分散介质,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为交联剂,以饥饿态加料方式加入第2种单体,用单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3~4μm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P(St-MMA))交联微球,并对微球表面进行化学镀镍,成功获得了磁性微球。采用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等仪器对化学镀镍前后微球的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了最佳化学镀镍工艺条件为:胶体钯活化液活化,酸性镀液配方B、pH=6.0,镀液注入速率0.5 mL/min,此时获得的镀球表面平整度好,包覆完全,且Ni与基材结合力强,在离心和超声条件下镀层不易脱落或开裂。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镀球N-iP(St-MMA)的平均密度为2.3~2.5 g/cm3,同时具有高分子微球质量轻和镍的磁性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单分散聚合法 化学镀镍 饥饿式加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IPN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宝铨 韩孝族 郭风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1637-1640,共4页
改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co-St)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W_(MMA)),通过一步法合成出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PU(PECH)/P(MMA-co-St)IPN.DSC、TEM和动态粘弹谱研究... 改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co-St)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W_(MMA)),通过一步法合成出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PU(PECH)/P(MMA-co-St)IPN.DSC、TEM和动态粘弹谱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co-St)中W_(MMA)大于0.6时,IPN仅有一个Tg;当W_(MMA)小于0.4时,IPN有2个T_g,TEM上出现相区,P(MMA-co-St)溶度参数(δ)及δ的氢键作用分量(δh)与相态、力学性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 IPN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