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
作者 Cao Guihu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02-310,共9页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closer ties between countries,all-rou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In the new era,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resents an...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closer ties between countries,all-rou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In the new era,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resents an unprecedented depth and breadth.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Oriental culture and even the world culture,has been developed,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conflict,digestion,and absorption while entering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The inclusive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de it survive and thrive in absorbing the quintessence of foreign culture,which makes it contain new contents.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some parts of the ess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are ignored should be given certain inclination in policy and guided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西方 世界文化 东方文化 外来文化 全球化 包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图书馆遗产中的世界精神: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当代启示
2
作者 刘菡 马祎 《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8,共11页
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李石曾等图书馆学人于1933年创立了中国国际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一个体系,具有规格高、品质善、理念先等特点,对研究近代图书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档案资料、报刊记载,从成立背景、基本概况... 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李石曾等图书馆学人于1933年创立了中国国际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一个体系,具有规格高、品质善、理念先等特点,对研究近代图书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档案资料、报刊记载,从成立背景、基本概况、组织架构、经费、馆藏来源以及相关主要学人等方面复现民国时期中国国际图书馆这一重要国际性文化和研究机构。中国国际图书馆既是中西文化的视窗,又承担着国际文化传播之职,同时作为信息枢纽不断增进国人团结和国际邦交,它积极助力海外研究,力图构筑东西辉映的知识和文化景观,体现了民国学人推动中国文化融入并影响世界的精神。图1。表3。参考文献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图书馆史 中国国际图书馆 文化交流 日内瓦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今中西之争到新的文化生命体 被引量:8
3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5,160,共15页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构筑文化自信赖以依托的文化主体性,找回并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重构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一个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就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争 新的文化生命体 文化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藏带柄铜镜的东、西两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霍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 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镜在北方欧亚草原文化、南亚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遗存中也多有发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曾流行过不同形制的带柄铜镜,其背后隐藏着不同族群之间在青藏高原通过“高原丝绸之路”流动与交往的历史背景,也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远距离、跨区域互动的一个生动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带柄铜镜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5
作者 杨学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中国模式论”等。在这些方案中,“综合创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综合创新”文化观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不断传承发展,经历了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以及第三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文化观具有无可置疑的当代价值,它也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主题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综合创新”文化观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中国观与文化主体性叙事的交互建构以丁龙捐赠事件的传奇化过程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武洹宇 朱健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60,共25页
通过对“Dean Lung汉学讲席”事件演绎而来的“丁龙传奇”进行探析,本文发现其历史叙述的重要建构节点多出现在美国“中国热”与中国知识分子建构自身文化认同的风潮交汇互动之际。一系列的互动过程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前的国际秩序在近现... 通过对“Dean Lung汉学讲席”事件演绎而来的“丁龙传奇”进行探析,本文发现其历史叙述的重要建构节点多出现在美国“中国热”与中国知识分子建构自身文化认同的风潮交汇互动之际。一系列的互动过程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前的国际秩序在近现代如何发挥双重意义图式的作用:它既沉淀为以儒家文明为符号的华夏中心情结作用于中国,也转化为以“儒教中国”为象征的积极东方主义作用于西方。两者以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在“丁龙传奇”的建构空间对话和交互阐释,鲜明地呈现了近代中美交往的过程中对“何谓中国”的符号化想象。由此可见,知识分子所阐发的中国文明本身,也被跨文化交往中的既有历史结构所笼罩。这意味着“文化自觉”的纵向内省与横向交流,实为相辅相成、互相建构的一个多时空不断对话的动态系统。择取其中积极的中国符号进行表达,或能引发异文化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极大善意和兴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人们想象中国的空间,限制了认知真实中国的丰富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中外学者理解并掌握文明交流互鉴的密匙,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丰富的智慧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龙 捐赠 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自觉 海外中国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焰肩与羽翼:中亚与中原造像神性表现的异同与交流 被引量:1
7
作者 魏健鹏 徐铭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8,共11页
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 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出现火焰的情形。肩部生焰或生翼的装饰图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和调适,是东西方多元文化和信仰之间交汇的结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焰肩 羽翼 贵霜 犍陀罗 西王母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理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富学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完全厘清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对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理路基础进行全面梳理与阐释,对其理路特质进行深刻总结与解析。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系统... 完全厘清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对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理路基础进行全面梳理与阐释,对其理路特质进行深刻总结与解析。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论述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理路。研究认为:(1)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流五个方面,对体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这一命题进行阐释,能够完美呈现体育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理路基础。(2)将体育事业置于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能够全面系统地解析我国体育各领域的强大作用和功能,准确理解和定位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路特质。(3)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命题和新指向背景下,应遵循体育事业发展的阶段要求进行长期规划和推展,不断发掘其蕴含的时代内涵和价值使命,努力实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标志性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标志性事业 健康中国 全民健身 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 体育文化 体育对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与转译:17至18世纪“京城图像”在西方的传播
9
作者 蒋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3,I0002,共8页
17至18世纪,西方开始关注与研究中国京城的布局和皇权图像。从早期的想象到实地观察与绘制,京城图像逐渐呈现出真实与想象并存的面貌。文章通过纽霍夫的图像文本,梳理和解读京城图像在西方的生成、传播及跨文化转译过程,认为京城图像不... 17至18世纪,西方开始关注与研究中国京城的布局和皇权图像。从早期的想象到实地观察与绘制,京城图像逐渐呈现出真实与想象并存的面貌。文章通过纽霍夫的图像文本,梳理和解读京城图像在西方的生成、传播及跨文化转译过程,认为京城图像不仅是皇权统治的象征,还激发了西方人文精神觉醒和国家政体现代化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城图像 纽霍夫 图像转译 中西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与“四行”交汇:一项关于明清之际风的知识史的研究
10
作者 刘洪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并尽可能远离了神秘主义的占风术。但不论是“阴阳”还是“四行”,都属于前近代知识范式。相比于同时期法国科学先驱笛卡尔对风的研究,中国士人的风知识大部分仍根植于旧有学说和汲取传入之西学,并没有显示太多以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知识史 中西科学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初步研究
11
作者 冯锴 李阳 +1 位作者 蒋文孝 王添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始皇帝陵陵西大墓M1新发现的单体金、银骆驼塑像写实逼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骆驼题材文物中的特例,但在中亚、西亚艺术品中有迹可循,它可能是舶来品,也可能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之下本土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时期 骆驼题材文物 农牧互动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学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玮 周道平 +1 位作者 刘少英 张小林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1,共3页
体育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正成为21世纪旅游消费的新取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消费行为演变的文化发展趋向和西部体育休闲旅游发展机遇,并对西部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外化进行了探讨,最后阐述了我国西部体育... 体育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正成为21世纪旅游消费的新取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消费行为演变的文化发展趋向和西部体育休闲旅游发展机遇,并对西部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外化进行了探讨,最后阐述了我国西部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维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体育休闲旅游 旅游资源 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略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铮 郝凤霞 +1 位作者 贾文彤 侯圣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51,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在界定"文化安全"定义的基础上从国家身份统一与多元、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三方面阐述维护西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倡导"文化自觉"、建立乡村民族传统体育...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在界定"文化安全"定义的基础上从国家身份统一与多元、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三方面阐述维护西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倡导"文化自觉"、建立乡村民族传统体育非政府组织等稳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德育本体论绎——基于中西文化源头时期体育项目的再探索 被引量:13
14
作者 熊小健 陈晓峰 刘云龙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8,共8页
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体育德育被视为一种基于特定德育目的、以体育为手段的教育方法。在此理念下体育不是德育功能主体,体育德育不具有本体性功能。在中西文化源头时期,体育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还是实现德育的主体,体育德育具有本... 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体育德育被视为一种基于特定德育目的、以体育为手段的教育方法。在此理念下体育不是德育功能主体,体育德育不具有本体性功能。在中西文化源头时期,体育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还是实现德育的主体,体育德育具有本体意义。对以抚牛腾跃、《易经》、场地跑、射礼为代表的中西文化源头时期体育项目及其理念的比较发现,体育德育本体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和谐,在这四重和谐关系中完成中西方对道德伦理的基础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德育 本体性 中西文化源头 和谐 道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式生成:“中国风”艺术的文化属性演变及现代性价值重估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春华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8-184,共7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国风"艺术具有特殊地位,它既突破了艺术品作为物质存在的民族归属,也打破了西方传统对艺术分类的清晰界限,因而常常引起文化属性方面的困惑乃至争议。正是在流变过程中所具有的杂糅性、动态性和生成性,...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国风"艺术具有特殊地位,它既突破了艺术品作为物质存在的民族归属,也打破了西方传统对艺术分类的清晰界限,因而常常引起文化属性方面的困惑乃至争议。正是在流变过程中所具有的杂糅性、动态性和生成性,使它具有了跨文化及多文化融合的品质。从"自我"与"他者"相互耦合的视角来看,"中国风"艺术并不能简单归属于欧洲文化或中国文化,其跨文化的融杂与生成特质决定了它的现代性价值和全球化属性。为此,应当以开放的视野看待"中国风"艺术的跨文化混合特征,并主动担当跨文化交流与新文化生成中的主体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艺术 中西交流 文化属性 混合式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框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友宽 周屹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共4页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往出现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后,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北匈奴进入欧洲腹地结束,这一时期的交往表现出互相推进的姿态。第二次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直到今天,这一阶段的交往以西方体育文化向东倾泻为...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往出现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后,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北匈奴进入欧洲腹地结束,这一时期的交往表现出互相推进的姿态。第二次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直到今天,这一阶段的交往以西方体育文化向东倾泻为基本特征,直到最近30年才稍有改观。推动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的重要力量有军事战争、民族迁徙、商业往来和文化融合。就某一区域和时间段而言,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流动不一定总是从先进到落后,或从文明到愚昧。在国家林立的国际环境里,文化的流动更多地受制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民族体育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既兼容又自信,首先必须建立在国家的强盛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体育文化 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边界与范式——《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导论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铭铭 舒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7,共14页
论文集《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待版)的导论,梳理了文集收录论文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些内容,提出"文化复合性"概念,以此概括中国西南人文世界的面貌,即不同社会共同体内部结构生成与外在社会实体的关系结构。指... 论文集《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待版)的导论,梳理了文集收录论文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些内容,提出"文化复合性"概念,以此概括中国西南人文世界的面貌,即不同社会共同体内部结构生成与外在社会实体的关系结构。指出尽管"文化复合性"是基于21世纪最初10余年一批新一代人类学研究者的历史民族志研究提炼出来的概念,但它对20世纪中国民族学(尤其是西南研究)的经验和理论研究遗产的总结,是对既有学术论述的反思性继承。在形成这种反思性继承的过程中,汲取西方人类学有关交换、结构、历史性、世界体系、族群性、神圣性等方面论述的理论养分,将之与新时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区域研究相联系,进而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复合性 西南 民族志 交换 中国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意写作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晓梅 李文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0,共4页
近年来,西部各省文化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其中缺乏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问题较为突出。西部高校可通过引进创意写作课程体系,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 近年来,西部各省文化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其中缺乏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问题较为突出。西部高校可通过引进创意写作课程体系,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将深层次的改革与当地文化经济需求相结合,为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西部地区 文化产业 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 被引量:18
19
作者 江岚 罗时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42,共10页
唐诗向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为此事发端并奠定了基础的,是一批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员。传教士汉学家中首开唐诗英译先河的是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迄今所知最早的唐诗单篇英文译... 唐诗向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为此事发端并奠定了基础的,是一批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员。传教士汉学家中首开唐诗英译先河的是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迄今所知最早的唐诗单篇英文译介,便见于1815年由广州东印度公司出版社出版的马礼逊译著《汉语原文英译(附注)》(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with Notes)。艾约瑟(Joseph Edkins)作为一位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对唐诗英译的贡献,在于他先后发表的两篇关于李白及其诗歌的论文。而在早期英国驻华外交官出生的汉学家中,戴维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翟尔斯(Herbert Allen Giles)和弗莱彻(William John Bainbrigge Fletcher)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唐诗译介者。其中弗莱彻的《英译唐诗选》(Gems of Chinese Verse)是第一本断代唐诗英译著作,具有较高的传播影响。这些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在中国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精通汉语,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唐诗英文译本,虽然作品选择多非名篇,且瑕瑜互见,远未达到完美的境界,甚至有不少误读误解,但他们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对唐诗这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上推进了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西方文化视野的进程,使英语世界的文化探求者,可以借此约莫遥望到东方诗国的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英译 英国汉学家 传教士 外交官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阿峰会成果丰硕 中阿关系谱写新篇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伟建 唐志超 +1 位作者 丁俊 王广大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158,共23页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围绕未来国际秩序塑造和世界发展方向的战略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发展与合作逐渐形成新的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举办首届中阿峰会是中国与阿拉...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围绕未来国际秩序塑造和世界发展方向的战略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发展与合作逐渐形成新的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举办首届中阿峰会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将提升中阿合作的层级、扩充合作机制和平台、增强彼此战略互信,还会极大丰富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走上发展快车道。它同时意味着中阿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紧密。首届中阿峰会从四大方面和“八大共同行动”明确了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四梁八柱”。其中,开展“文明对话共同行动”为中阿文明交流与民心相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中阿携手共铸当今时代世界文明和谐共处、和合共生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阿峰会 中阿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 战略伙伴关系 中阿命运共同体 中阿文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