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1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ed effect of cement hyd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hydraulic behavior of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迪 蔡嗣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956-1964,共9页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CTB) is made by mixing cement, tailings and water together, thus cement hydration and water seepage flow are the two cruci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TB. Cement hydration process ca...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CTB) is made by mixing cement, tailings and water together, thus cement hydration and water seepage flow are the two cruci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TB. Cement hydration process can release significant amount of heat to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CTB and in turn increase the rate of cement hydration. Meanwhile, the progress of cement hydration consumes water and produces hydration products to change the pore structures within CTB, which further influences the hydraulic behavior of CTB.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ydraulic behavior of CTB, a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by coupling the hydraulic,thermal and hydration equations. This model was then implemented into COMSOL Multiphysics to simulate the evol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water seepage flow within CTB versus curing time. The predicted outcomes were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ng the validity and availability of this model.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validated model, effects of various initial CTB and curing temperatures, cement content, and CTB's geometric shapes on the hydraulic behavior of CTB were demonstrated numerically. The presented conclusions can contribute to preparing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TB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 HYDRATION water seepage flow pore water pressure coupled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permeability evolution behavior of rock by an improved flow-coupling algorithm in particle flow code 被引量:10
2
作者 ZENG Wei YANG Sheng-qi +1 位作者 TIAN Wen-ling WEN K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67-1385,共19页
Permeability is a vital property of rock mass, which is highly affected by tectonic stress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pore pressure and flow rate distributions inside the rock mass... Permeability is a vital property of rock mass, which is highly affected by tectonic stress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pore pressure and flow rate distributions inside the rock mass is very important to elucidate the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echanisms, which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in laboratory, but easy to be achiev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refore, the particle flow code (PFC), a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permeability behaviors of rock materials in this study. Owe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existed solid-fluid coupling algorithm in PFC, an improved flow-coupling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o better reflect the preferential flow in rock fractur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between original and improved algorithm when simulating rock permeability evolution during triaxial compression, showing that the improved algorithm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Furthermore, the evolution of pore pressure and flow rate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flow proces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improved algorithm. It is concluded that during the steady flow process in the fractured specimen, the pore pressure and flow rate both prefer transmitting through the fractures rather than rock matrix. Based on the results, fractures a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types: I) fractures link to both the inlet and outlet, II) fractures only link to the inlet, and III) fractures only link to the outlet. The type I fracture is always the preferential propagating path for both the pore pressure and flow rate. For type II fractures, the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and then becomes steady. However, the flow rate increases first and begins to decrease after the flow reaches the stop end of the fracture and finally vanishes. There is no obvious pore pressure or flow rate concentration within type III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fluid-solid coupling particle flow code (PFC) PERMEABILITY triaxial com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hasical Force-Dependent CD40 L Ligation-Induced Activation of Integrin α5β1 under Flows
3
作者 Xiaoyan Jiang Jingjing Feng +1 位作者 Ying Fang Jianhua Wu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58-158,共1页
As a key regulator of immune response,CD40 L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isease-related inflammation,autoimmune diseases and malignant diseases.Receptor recognition of platelet CD40 L is the initial event that... As a key regulator of immune response,CD40 L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isease-related inflammation,autoimmune diseases and malignant diseases.Receptor recognition of platelet CD40 L is the initial event that mediates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leukocyte immune response.Unlike soluble CD40 L,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membrane platelet CD40 L and its receptors occurs within the cell junction surface,usually,in a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high blood flow shear stress environment.This two-dimensional reaction kinetics should be a mechano-chemical coupling process.In addition to its classical receptor CD40,CD40 L also binds to receptorα5β1,CD40 L can bind to the resting state of integrinα5β1,but the mecha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integrinα5β1 activation under fluid shear stress remains unclear.We assume that the force can promote CD40 L-inducedα5β1 activation.To check this hypothesis,we performed flow chamber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interaction of CD40 L andα5β1.In experiments,the bottom of the flow chamber is functionalized by a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CD40 L,and the fiber spheres of 6μm diameter was coated withα5β1.The selection of CD40 L concentration wa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as many tether events ofα5β1-coated spheres as possible were observed rather than stable adhesion events of these spheres.Theα5β1-coated sphere suspension was poured over the CD40 L-coated substrates in the flow chamber under different shear rates.A high-speed camera was used to observe and record tether events of fiber spheres at a rate of 100 frames per second.According to our affinity state transition model for integrin,the data were analyzed to obtain the rate of integrin activation and its mechanical regulation characteristics.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α5β1 and CD40 L is biphasic force-dependent,showing mechano-chem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of'Catch-slip bond'transition.The affinity jumping model was well fitted with the data obtained from flow chamber experiment at various wall shear stresses.We found that,CD40 L ligation-induced jumping ofα5β1 affinity state from low to medium(or high)one will occur within 0.5-1.0 second,resulting in prolonging of bond lifetimes.And,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tether events number with tether lifetime under each force,exhibits obvious doublet peaks,one within 0.5-1 s and second within 1.5-2.5 s,indicating theα5β1 affinity state transform from low to high one.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tether lifetime under different shear forces are not linear,and exists a turning point,which shows that the rate ofα5β1 dissociation from CD40 L is fast first,and then become slow,showing a force-induced co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grinα5β1 from low affinity state to high affinity one.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the continuous force stimulation will quickly cause the affinity state change of integrinα5β1. The dissociation rate of theα5β1/CD40 L complex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wall shear stress,exhibiting a'Catch-slip bond'transform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α5β1-CD40 L.This mecha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exists in interaction of CD40 L not only toα5β1 at low affinity state but also to one at high affinity state.Our results should be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a5β1-CD40 L interaction-mediate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IN activation α5β-CD40 L flow CHAMBER CATCH bond MECHANOCHEMICAL cou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流适配”:形态与功能耦合的多中心体系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欣 叶果 +1 位作者 张尚武 陈君南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从“形流耦合”视角构建城市多中心体系的理论框架,强调形态与功能的动态关联及其依赖性和反馈机制。在方法上,优化传统耦合评价模型,结合城市发展的非线性与异质性特征提出四阶段演化模型,揭示多中心体系从“形流失配”到“形流适配”... 从“形流耦合”视角构建城市多中心体系的理论框架,强调形态与功能的动态关联及其依赖性和反馈机制。在方法上,优化传统耦合评价模型,结合城市发展的非线性与异质性特征提出四阶段演化模型,揭示多中心体系从“形流失配”到“形流适配”的动态过程。以青岛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发现青岛市整体处于“形流互馈”的阶段,核心区实现了“形流适配”,而新兴区存在“形流失配”问题,这种失配影响了城市空间的通勤效率;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分析,进一步识别出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与布局、就业规模及交通条件因素是影响多中心“形流耦合”的关键变量。在此基础上,从形流关系视角提出优化职住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的多中心体系策略,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体系 “形流耦合”理论 耦合协调评价 影响因素 优化策略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志斌 李亚豪 +2 位作者 林培忠 张勃阳 杨大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目的为分析上覆溶洞对隧道的影响,进行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双碑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三线性应变软化模型建立岩体损伤-渗流耦合模型,采用FLAC3D对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的围岩变形、... 目的为分析上覆溶洞对隧道的影响,进行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双碑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三线性应变软化模型建立岩体损伤-渗流耦合模型,采用FLAC3D对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塑性区、渗透系数和涌水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不考虑岩体损伤-渗流耦合作用和不同溶洞水压对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特征的影响。结果上覆溶洞水压为1.8 MPa时,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中心5.0 m后,隧道围岩在溶洞与隧道间产生2条“八字形”的导水裂隙带,导致溶洞与隧道间岩体整体滑动约600 mm,整个滑动体近似梯形,其顶、底、高分别为3.6,9.6,8.4 m;隧道开挖未到达上覆溶洞时,其最大涌水量不超过0.01 m^(3)/s,而通过上覆溶洞中心0,2.5,5.0 m后,其最大涌水量分别为0.022,0.185,0.743 m^(3)/s;上覆溶洞水压为1.2,1.8,2.4 MPa时,隧道通过上覆溶洞后的最大涌水量分别为0.031,0.0743,1.365 m^(3)/s。结论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上覆溶洞水压超过临界值时,隧道会发生冒顶坍塌和突水事故,且突水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大体量性;溶洞水压越大,隧道会越早突水,最终突水量越高;为模拟再现岩溶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突水灾变时空演化过程,必须考虑岩体的损伤-渗流耦合作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岩溶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隧道 损伤-渗流耦合 突水 渗透系数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腔流动线谱辐射噪声的数值模拟研究——流动模态、声学模态、声振耦合和流声耦合
6
作者 张鹏 唐科范 王斌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孔腔流动的线谱辐射噪声严重破坏舰艇声隐声性,其形成机理涉及流动模态、声学模态、声振耦合和流声耦合效应。本文基于CFD/CHA混合方法,数值模拟简单方腔和典型孔腔的瞬态流场、等效声源场、声学近场和远场,并通过与水洞实测数据对比验... 孔腔流动的线谱辐射噪声严重破坏舰艇声隐声性,其形成机理涉及流动模态、声学模态、声振耦合和流声耦合效应。本文基于CFD/CHA混合方法,数值模拟简单方腔和典型孔腔的瞬态流场、等效声源场、声学近场和远场,并通过与水洞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数值方法适用性。本文归纳了孔腔流动模态和声学模态的特征规律,特别是定量计算了弹性壁面声振耦合效应和典型孔腔声腔复杂性对声学模态频率的影响;总结了远场辐射噪声频谱中,第一阶声学模态效应线谱成为“决定性线谱”的重要规律;分析了实际孔腔的声学模态频率大幅向低频偏移的趋势,从而显示了采取措施避免流声共振的必要性;通过解析求解,定量建立了相关水洞声学实验的截面积比必要条件,对实验模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腔流动辐射噪声 声学模态 声振耦合 流声耦合 CFD/CHA混合方法 线谱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裂隙渗流-溶蚀耦合过程可视化试验及渗透性演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王婷 王子龙 +1 位作者 李炎隆 何亚宁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2-1671,共10页
西南地区岩溶区域分布广泛,水资源丰富,是中国未来水资源开发的主战场。探究岩溶过程中溶蚀模式的发育规律及其对岩体渗透特性影响,对保证涉及岩溶发育区的水利工程设施的选址、建设及长期运行安全至关重要。为此,研发了粗糙裂隙渗流-... 西南地区岩溶区域分布广泛,水资源丰富,是中国未来水资源开发的主战场。探究岩溶过程中溶蚀模式的发育规律及其对岩体渗透特性影响,对保证涉及岩溶发育区的水利工程设施的选址、建设及长期运行安全至关重要。为此,研发了粗糙裂隙渗流-溶蚀耦合过程实时可视化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流速下的粗糙裂隙渗流-溶蚀试验,研究了流速影响下粗糙裂隙溶蚀形态、溶蚀速率、裂隙开度变化、溶蚀模式转变及渗透性演化规律。试验观测到:随着流速的增加,溶蚀模式从紧凑溶蚀转变为“虫孔”溶蚀,进而转变为均匀溶蚀。根据穿透长度理论,定义了考虑裂隙长度的有效Da数Daeff,L,确立了溶蚀模式从紧凑溶蚀向“虫孔”溶蚀,进而向均匀溶蚀转变的临界转变条件分别为Daeff,L≈10与Daeff,L≈1,并得到了本文试验结果的验证。渗流-溶蚀耦合作用使裂隙渗透率的变化规律不再符合立方定律;在相同的开度变化时,“虫孔”溶蚀的渗透率增长最迅速,并远远大于立方定律,所需突破流量PVbt最小。研究成果可为自然及工程中岩溶过程的认识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裂隙 渗流-溶蚀耦合 可视化试验 理论判据 渗透率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流耦合作用下渡槽冬季水温变化及结冰规律
8
作者 刘德仁 任玉刚 +2 位作者 窦顺 牛亚强 徐鹏举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寒区引水渡槽在冬季低温环境中极易发生结冰堵塞等灾害,其输水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而目前对渡槽冬季运行特性的研究尚缺乏对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水温时空变化规律及结冰特性的深入探讨。针对该问题,研究建立了封闭式渡槽非等温流动传热三维... 寒区引水渡槽在冬季低温环境中极易发生结冰堵塞等灾害,其输水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而目前对渡槽冬季运行特性的研究尚缺乏对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水温时空变化规律及结冰特性的深入探讨。针对该问题,研究建立了封闭式渡槽非等温流动传热三维耦合数值模型。考虑气温、水流流速、进口水温、太阳辐射及风速的影响,以渡槽水流温降值(ΔT)和温降速率(Δf_(u))为表征参数,探究封闭式渡槽冬季水温时空变化规律,并构建了渡槽水温变化及冰点预测模型。此外,考虑冰水相变对水流流动传热的影响,建立了渡槽水流结冰瞬态计算模型,研究渡槽水流结冰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冬季低温环境中,沿渡槽长度方向的水温降幅整体呈现出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渡槽截面水流温降值随着流速的减小或初始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而水流流速对水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且在0~1 m/s区间内温降速率最大。同一工况下,渡槽固壁附近的水流温降值约为截面中心的2~4倍,太阳辐射作用导致壁面周侧的夜间水流温降值高于白昼日照期间。根据对渡槽水流结冰规律的研究可知,凝结潜热对水流温度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以岸冰宽度为结冰量化指标,凝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沿程增加,渡槽背阴侧壁面附近水流比其他区域到达冰点的临界长度更短,且阴侧水体凝冰量约为阳侧的3倍。研究可为渡槽在冬季低温环境中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热流耦合 渡槽 冰水相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泵内含不同形状颗粒的固液两相流磨损
9
作者 程文洁 邵春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清晰地显示了粒子的动态分布及其碰撞情况。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对磨损影响较大,无论在何种流量工况下,大尺寸颗粒对蜗壳的磨损更为严重;在相同工况下,非球体颗粒对泵部件的磨损相对严重一些;在不同流量工况下,泵入口及出口段的颗粒分布差别较大,低流量工况下的叶轮入口位置颗粒分布非常不均匀,前盖板的磨损较严重;对大尺寸球体颗粒和非球体颗粒进行对比,在小流量工况下,无论是球体颗粒还是非球体颗粒,泵的磨损情况都非常严重,磨损曲线斜率很高,且呈现阶段性的陡增。研究结果可以获得准确的磨损位置,为改进离心泵的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两相流 EDEM-Fluent耦合 球体颗粒 非球体颗粒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气藏流固耦合下钻井液漏失规律数值研究
10
作者 王志远 刘徽 +2 位作者 孙宝江 刘洪涛 娄文强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钻进裂缝性地层的过程中井漏问题严峻,易导致产能降低和钻井安全事故。为此,综合考虑钻井液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基质与裂缝间的耦合流动及裂缝开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动的裂缝性气藏漏失预测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 钻进裂缝性地层的过程中井漏问题严峻,易导致产能降低和钻井安全事故。为此,综合考虑钻井液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基质与裂缝间的耦合流动及裂缝开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动的裂缝性气藏漏失预测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系统分析了裂缝性气藏地质构造、基质参数、裂缝参数和井底压差等因素对漏失的影响规律,修正了传统统计学漏失模型,提出了适用于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随着裂缝增宽呈对数函数增长,增长趋势先急后缓,随着井底压差和裂缝长度增大呈线性增长;发育有断层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随着裂缝宽度和井底压差增大呈指数增长,随着井眼与断层的距离增大呈对数式减小。研究结果为完善裂缝性气藏井漏规律和优选防漏堵漏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气藏 井漏 气液两相流动 流固耦合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的建模与求解
11
作者 肖峻 王聪 宋晨辉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2,共10页
安全域是综合能源系统安全分析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能流安全域没有考虑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高碳”风险。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碳流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首先,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流以及碳排放流模型;其次,提出了综合... 安全域是综合能源系统安全分析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能流安全域没有考虑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高碳”风险。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碳流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首先,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流以及碳排放流模型;其次,提出了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定义;进而,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模型;再次,给出了基于二分修正仿真的能碳安全域的求解与观测方法;最后,通过电-气耦合系统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安全域 碳排放 碳流约束 电-气耦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变化下弯管流固耦合振声特性影响分析
12
作者 李永正 娄月新 +2 位作者 李佳一 吴启 夏茂龙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0-27,共8页
针对舰船高温管路系统出现异常振动噪声的问题,需要研究温度变化对管路振声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大涡模拟结合FW-H方程的方法,通过流体计算得到弯管的流场特性和流噪声声压级,分析管路在不同温度下的速度场分布、压力场分布和流噪声声压... 针对舰船高温管路系统出现异常振动噪声的问题,需要研究温度变化对管路振声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大涡模拟结合FW-H方程的方法,通过流体计算得到弯管的流场特性和流噪声声压级,分析管路在不同温度下的速度场分布、压力场分布和流噪声声压级,揭示了流场的分布特征和流噪声的总声压级随温度变化影响。然后采用模态分析和流固耦合的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弯管的固有频率和振动速度,分析高温与常温下管路的模态结果与流激振动特性,揭示结构固有频率和振速总级随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后为减小中低频段内高温管路流激振动的影响,添加支撑进一步优化结构的振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管 流噪声 流激振动 流固耦合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DEM并行计算的滑坡涌浪模拟
13
作者 唐岳灏 姜清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2,共7页
为解决滑坡体与水体的强耦合及非线性水波演化形成的复杂流-固耦合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方法(SPH)模拟水体动力学特性,通过离散元方法(DEM)模拟滑坡体大变形与不连续问题,构建了SPH-DEM流-固耦合算法,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MPI的并行计算程... 为解决滑坡体与水体的强耦合及非线性水波演化形成的复杂流-固耦合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方法(SPH)模拟水体动力学特性,通过离散元方法(DEM)模拟滑坡体大变形与不连续问题,构建了SPH-DEM流-固耦合算法,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MPI的并行计算程序,实现了SPH-DEM耦合过程的大规模高性能计算。将该程序应用于湖北省江坪河水库白日垭崩塌体滑坡模拟,再现了滑坡发展、涌浪形成、河道传播、冲击大坝的灾害链过程。结果显示:涌浪在坝前最大壅高474.00 m,低于坝高476.00 m,此程序在进程数量128时取得了超过70%的并行加速效率。研究成果能有效分析滑坡涌浪灾害动力学过程,开发的并行程序可为其他国产同类软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涌浪 流-固耦合 离散元(DEM) 光滑粒子流(SPH) 白日垭崩塌体 江坪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掺氢混输悬跨管的耦合振动模型试验研究
14
作者 朱红钧 唐堂 +2 位作者 胡豪 张文翔 谢宜蒲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4,共10页
基于循环试验水槽开展了小间隙比掺氢柔性悬跨管在内外流耦合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试验,测试了管床间隙比(悬跨管至底壁的距离与管径的比值)为0.2、外流约化速度为7.82~21.36以及内流掺氢比为0%~50%范围的悬跨管振动响应,通过交叉小波(cross... 基于循环试验水槽开展了小间隙比掺氢柔性悬跨管在内外流耦合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试验,测试了管床间隙比(悬跨管至底壁的距离与管径的比值)为0.2、外流约化速度为7.82~21.36以及内流掺氢比为0%~50%范围的悬跨管振动响应,通过交叉小波(cross wavelet transform,一种用于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数学工具,通过计算交叉小波系数来反映两个信号在时频分布上的相关程度)与小波相干(wavelet coherence,通过计算小波变换后信号之间的相干度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频域联系和时域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外流涡激振动与内外流耦合诱导振动的相干性。研究结果表明:充满静水的悬跨管在过渡状态下的临界约化速度为14.50,当掺氢比分别为0%、15%、25%时,流向振动临界约化速度转移至17.75、19.65、21.32,横向振动临界约化速度转移至17.75、20.20、21.32,即模态过渡(系统从一个稳定模态转换到另一个稳定模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系统的振动频率、振动形态以及能量分布都会发生变化)发生的临界约化速度随掺氢比的增加而升高;在低约化速度时,振动频率始终小于段塞流动频率,内流对耦合振动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在高约化速度时,掺氢量越少,耦合振动受外流的影响越大。随着掺入氢量的增大,外流涡激振动与内外流耦合诱导振动的强相干性占比逐渐减小,即外流涡激振动对耦合振动的贡献减弱;而随着外流约化速度的增加,两者的相干性增强,即外流涡激振动对内外流耦合诱导振动的贡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悬跨管 掺氢混输 耦合振动 小波分析 段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比拟理论的具有外伸式回收装置水下航行器流噪声分析
15
作者 杜晓旭 李瀚宇 刘鑫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针对水下航行器声导引回收方式中艇外搭载回收装置易受流噪声干扰、影响航行器声隐蔽性的问题,研究基于Lighthill声比拟理论,结合大涡模拟对艇外搭载式回收装置流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回收导向罩形状坞舱的声压级频谱及指向特性,... 针对水下航行器声导引回收方式中艇外搭载回收装置易受流噪声干扰、影响航行器声隐蔽性的问题,研究基于Lighthill声比拟理论,结合大涡模拟对艇外搭载式回收装置流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回收导向罩形状坞舱的声压级频谱及指向特性,分析航行器流域内不同位置的声压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外伸式回收装置是航行器辐射噪声的主要声源,相比无附体水下航行器最大声压级高约50 dB,高声压级流噪声主要集中在中低频段;对于相同迎流截面积的回收坞舱,喇叭型导向罩相比于矩形型低约1.62 dB;计算结果可为降低水下航行器回收过程中的流噪声,提高水下航行器回收效率及声隐蔽性,及相关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行器水下回收 流噪声 声比拟理论 大涡模拟 流声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潮流控制器设计的参数优化及性能分析
16
作者 颜湘武 连凯歌 李昱臻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3,共8页
旋转潮流控制器(rotary power flow controller,RPFC)作为目前三种典型的潮流控制装置之一,在电网调节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受核心部件旋转移相变压器(rotary phase shifting transformers,RPST)的影响,不同RPST结构参数下RPFC所... 旋转潮流控制器(rotary power flow controller,RPFC)作为目前三种典型的潮流控制装置之一,在电网调节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受核心部件旋转移相变压器(rotary phase shifting transformers,RPST)的影响,不同RPST结构参数下RPFC所表现出的工作性能各有不同,为提高RPFC的工作性能,应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一台额定容量40 kVA的RPFC样机,首先建立了基于RPST的二维有限元模型;然后通过田口实验法及权重计算确定了RPST内部结构的最优参数组合;最后利用Matlab、Maxwell及Simplorer实现场路网耦合的联合仿真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下RPFC运行效率及功率因数分别了提升1.4%和2.7%,为大容量RPFC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潮流控制器 参数优化 田口法 有限元 场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整体海上运输“桥-船-水”耦合仿真与工程实践
17
作者 熊文 郑磊 +2 位作者 牛凯 马小龙 方羽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3-1122,共10页
鉴于目前针对海上运输整体漂浮状态桥梁体系安全性评估的研究较少,且船舶货运安全性评估标准也不能满足桥梁整体浮运安全需求,本文拟建立一种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桥梁海上运输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和动力有限元的船... 鉴于目前针对海上运输整体漂浮状态桥梁体系安全性评估的研究较少,且船舶货运安全性评估标准也不能满足桥梁整体浮运安全需求,本文拟建立一种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桥梁海上运输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和动力有限元的船舶-桥梁体系数值模型,实现了船舶-桥梁体系在自重、风、浪、流组合作用下的运动和应力响应计算。针对船舶-桥梁体系在海上运输过程中的强度和稳定安全性,提出了桥梁海上运输的强度和稳定安全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通过某跨海大桥海上运输项目作为案例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跨海大桥海上运输安全性评价指标均满足要求,其接触面相对滑移安全系数与阈值较为接近,因此需要增设绑扎支撑体系以保证安全,该评价方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海上运输 流固耦合 三维势流理论 安全性评估 波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18
作者 董微微 耿仁强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数字经济时代下,基于网络的虚拟集聚已成为新型的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其与传统地理空间集聚的互动耦合日益深化,对于拓展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知识流动视角,采用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 数字经济时代下,基于网络的虚拟集聚已成为新型的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其与传统地理空间集聚的互动耦合日益深化,对于拓展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知识流动视角,采用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且知识流动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这一影响效应显著为正,在中部地区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据此,提出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促进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互动耦合,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联盟、柔性引才等举措促进知识流动,不断释放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集聚 地理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知识流动 互动耦合 新质生产力 熵值法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取样过程钻杆转速对煤屑-气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张宏图 甄泽栋 +1 位作者 李博涛 张欧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大切向速度迅速衰减并消失;钻杆转速增加时,气流最大轴向速度变化不大,最大切向速度显著增加;随着钻杆转速增加,煤屑螺旋流更加明显,旋流区距离变长,悬浮区距离变短;进入钻杆的煤屑数量减少,5 m/s速度以上的煤屑分布增多且分散;转动时钻杆内部实际固气比小于设定值,煤屑输送效率随转速的提高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取样 钻杆转速 煤屑 流动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流速富水砂层地铁隧道液氮冻结温度场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哲 蔡海兵 +2 位作者 王彬 李孟凯 庞昌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319,共13页
地铁隧道施工常受到地下水渗流的侵扰,常规盐水冻结无法满足大流速下的施工要求,而液氮超低温可使砂层快速冻结以达到砂层稳定和加固效果。因此,进行复杂的水热耦合分析以探究渗流条件下液氮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至关重要。基于能量和... 地铁隧道施工常受到地下水渗流的侵扰,常规盐水冻结无法满足大流速下的施工要求,而液氮超低温可使砂层快速冻结以达到砂层稳定和加固效果。因此,进行复杂的水热耦合分析以探究渗流条件下液氮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至关重要。基于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液氮冻结温度场-渗流场水热耦合数值模型,对不同渗流速度下液氮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及冻结帷幕的交圈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流速度为10、12.5、15、17.5和20 m/d的冻结帷幕交圈时间分别为5.76、6.85、8.31、11.43和18.57 d,冻结帷幕的交圈时间随渗流速度增大呈指数型增长。通过对模拟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渗流场作用下液氮冻结帷幕交圈时间的预测公式,并计算出极限流速为22.26 m/d。渗流作用会引起冻结帷幕的不均匀性,渗流速度越大,不均匀性越强。各组渗流速度条件下的(R_(d)/R_(u))分别为1.23、1.35、1.53、1.76和2.12。对液氮冻结过程分析得到,“邻管效应”发生在冻结锋面减小至L_(j)后,该效应能够促使冻结锋面的扩展进入二次加速阶段,提高冻结锋面的扩展速度,加速冻结帷幕交圈;渗流产生的对流传热会减弱“邻管效应”,因此L_(j)会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渗流速度为15.0、17.5和20.0 m/d,对应的Lj分别为389、355和254 mm。研究成果可为大流速下地铁隧道液氮冻结法施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冻结 大流速 数值模拟 水热耦合 邻管效应 冻结帷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