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和GIS的六道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国建 张晓萍 +2 位作者 张平仓 李锐 杨勤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100,共6页
以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并且计算了六道沟的退耕影响系数。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2年水浇地、林地类、草地类面积分别增加了43.45%、28.43%... 以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并且计算了六道沟的退耕影响系数。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2年水浇地、林地类、草地类面积分别增加了43.45%、28.43%、5.83%,坡旱地减少了60.81%,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土地利用转换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和工矿用地为主,"八五"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受退耕还林影响的程度大于1995年后的影响。科技试点研究促进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995年后采煤业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带 土地利用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3
2
作者 符淙斌 温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加剧干旱化的一个主要因素;(3)位于气候和生态系统过渡带的半干旱区具有敏感性和可恢复性的双重特征,是干旱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规划山川秀美的远景必须遵循生态规律;(5)有序人类活动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北方干旱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6)生态治理的有序人类活动与包产到户的土地承包政策之间存在矛盾;(7)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治理的投入、经营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人类活动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 气候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及效果评价——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芳 魏怀东 +2 位作者 丁峰 周兰萍 胡小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区城,低盖度植被类型面积大大减少,植被盖度〈60%的类型面积共减小了967.5hm^2,而高植被盖度面积增加。通过坡度与植被指数空间叠加分析发现,坡度对植被盖度较高区域的影响较小,对于植被盖度较低的区域影响较大。对于低植被盖度区域来说,坡度小则植被恢复快,坡度大则恢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退耕还林还草 效果评价 坡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土壤环境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郝仕龙 安韶山 +1 位作者 李壁成 赵小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0,56,共3页
通过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上黄试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地植被恢复措施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较低;坡耕地与不同恢复措施的林地草地相比,速效K、速效N及有... 通过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上黄试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地植被恢复措施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较低;坡耕地与不同恢复措施的林地草地相比,速效K、速效N及有机质含量低,pH值则偏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年限越长土壤改良效益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草)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被引量:198
5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640-1647,共8页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林草地 ,出现了以土壤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现象。退化土壤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将导致植物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长期稳定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 ,...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林草地 ,出现了以土壤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现象。退化土壤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将导致植物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长期稳定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 ,这已成为当前林草植被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壤旱化现象与土壤干层的关系 ,探讨了土壤干层的划分标准。认为防止土壤旱化的主要措施就是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 ,而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就是土地植被承载力。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物吸收和利用的土壤水分主要依靠当地的天然降水 ,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决定因子 ,该类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实质上为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作者定义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土壤水分承载植物的最大负荷。它是指在较长时期内 ,在现有的条件下 ,当植物根系可吸收和利用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消耗量等于或小于土壤水分补给量时 ,所能维持特定植物群落健康生长的最大密度。探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认为凡是影响林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和消耗 ,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及其发育阶段 ,抚育管理措施都影响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值。开展土壤水分植被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草地 土壤旱化 土壤干层 防治措施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 被引量:23
6
作者 邵传林 何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1,共6页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工程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财政补贴陆续到期,却未能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退耕还林实施中的行为主体关系有利于该工程成果的巩固和工程的持续推进。文章首先评...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工程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财政补贴陆续到期,却未能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退耕还林实施中的行为主体关系有利于该工程成果的巩固和工程的持续推进。文章首先评述退耕还林的相关文献,然后,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农户与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互动关系。文章得出的关键结论有:在贴现因子足够大的条件下任何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收益都小于长期合作所带来的长远收益,农户和政府采取长期合作是理性的选择行为;在中央政府先行动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中央政府后行动所带来的收益。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要确保国家政策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政府的信誉度、永久性地对退耕还林农户发放财政补贴、提高农户的贴现值从而稳定其预期、确保地方政府执行退耕还林工程的收益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动态博弈 永久性补贴 贴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改为农林(草)复合系统对红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忠录 郑珉娇 +2 位作者 丁树文 李朝霞 蔡崇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91-1196,共6页
以鄂南玉米地、紫穗槐/玉米地、香根草/玉米地、紫穗槐林地、香根草草地与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对夏玉米生长期间土壤CO2和N2O通量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研究我国北亚热带丘陵红壤区农田改变为林(草)地和农林(... 以鄂南玉米地、紫穗槐/玉米地、香根草/玉米地、紫穗槐林地、香根草草地与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对夏玉米生长期间土壤CO2和N2O通量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研究我国北亚热带丘陵红壤区农田改变为林(草)地和农林(草)复合系统后土壤CO2和N2O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撂荒地土壤CO2排放量明显低于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但紫穗槐/玉米地、单作玉米地、香根草/玉米地、紫穗槐林地、香根草草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CO2排放量差异不显著。(2)玉米生长期间,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穗槐/玉米地(508 g·hm-2·a-1)、紫穗槐林地(470 g·hm-2·a-1)、撂荒地(390 g·hm-2·a-1)、香根草/玉米地(373 g·hm-2·a-1)、香根草草地(372 g·hm-2·a-1)、单作玉米地(285 g·hm-2·a-1)。(3)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N2O通量与土壤氮素净矿化率呈显著线性相关,但与土壤无机氮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农田改变为农林(草)复合系统可能潜在地增加土壤CO2和N2O排放;农田改变为林(草)地可能潜在地减少土壤CO2排放,增加土壤N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农林(草)复合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红壤 CO2和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蓄水性能——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梁伟 白翠霞 +1 位作者 孙保平 齐举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改良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蓄水量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还林林草模式土壤与林草间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海明 陈治谏 +1 位作者 李贤伟 王海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4-127,共4页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退耕还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三种退耕还林模式氮素动态进行初步研究,以揭示林草混交的实质,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模式中,土壤氮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模式Ⅰ中,...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退耕还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三种退耕还林模式氮素动态进行初步研究,以揭示林草混交的实质,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模式中,土壤氮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模式Ⅰ中,土壤速效氮与杉木叶氮含量呈负相关。杉木与黑麦草的氮素动态变化趋于一致;在模式Ⅱ中,速效氮受植物吸收作用影响大。毛白杨和黑麦草全氮含量与土壤上下层速效氮含量与变化呈负相关;模式Ⅲ速效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呈上升趋势。模式Ⅰ中水解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无积累和大波动,吸收和矿化持平。水解氮与杉木叶片氮呈负相关;模式Ⅱ土壤水解氮的变化呈波峰曲线。模式Ⅲ中,全年无明显高峰,水解氮变化不规则,二者无相关性。杂交竹与牛鞭草之间氮素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生态系统 氮素 退耕还林 林草混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矿质营养元素相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海明 陈治谏 +2 位作者 李贤伟 廖晓勇 王海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79,共4页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在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林草复合模式的林与草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对矿质养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合理搭配林草提供重要依据,以期为退耕还林各模式建立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3种退...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在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林草复合模式的林与草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对矿质养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合理搭配林草提供重要依据,以期为退耕还林各模式建立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3种退耕还林林草模式林、草、土壤养分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生态系统 营养元素 动态变化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还林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海明 陈治谏 李贤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7,130,共4页
以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杉木与黑麦草、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杂交竹与牛鞭草三种不同林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及其分配、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林木与草生物量各组分所占比例地上部分>... 以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杉木与黑麦草、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杂交竹与牛鞭草三种不同林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及其分配、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林木与草生物量各组分所占比例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树干>树枝、树叶。乔木层中,杉木现存量>毛白杨>杂交竹。各模式林木现存量分配规律均以树干材最大,杂交竹竿材>杉木>毛白杨;树皮现存量占乔木层的10%以上;毛白杨根系占23%,杉木占比例最小;树干与树冠之比,杂交竹最大。毛白杨树冠较大,树干与树冠之比较小;枝与叶现存量之比仍以杂交竹最大,杉木最小;光合系统与非光合系统比值杂交竹最大,充分说明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 杉木 树干 毛白杨 树冠 生物量 营养元素 现存量 乔木层 地上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湟源山坡地梯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宝山 任玉英 +3 位作者 屈海林 张小华 田广庆 李永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39-143,共5页
通过对湟源山坡地梯田退耕还林工程连续9年的定点观测调查,结果表明:在顶坡梯田,所栽植的榆树Ulmus pumila有94%死亡,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有19.4%死亡;在中坡梯田,榆树、沙棘的死亡率分别为93%、18.2%;在底坡梯田,榆树、沙棘的死... 通过对湟源山坡地梯田退耕还林工程连续9年的定点观测调查,结果表明:在顶坡梯田,所栽植的榆树Ulmus pumila有94%死亡,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有19.4%死亡;在中坡梯田,榆树、沙棘的死亡率分别为93%、18.2%;在底坡梯田,榆树、沙棘的死亡率分别为92.7%、18.6%;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在3个坡位梯田中都100%的成活,但长势不旺,而以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主的草本植物,通过9年的自然侵入生长,其生物量(干物质)达到850 g/m2以上。同时,对各坡位草本产量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述,建立了3个坡位草本产量与生长年限回归方程,中坡:y=78.033+102.473 3x;底坡:y=67.333+102.253 3x;顶坡:y=54.244 4+101.92x;如实评估了坡地梯田退耕还草后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坡梯田 退耕还林 草本植物产量 林木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山区退耕还林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晓辉 梁仁君 陈子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7,共3页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山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以山东沂蒙山区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在退耕...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山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以山东沂蒙山区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在退耕还林规划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退耕还林 应用 规划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制度创新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默 王忠贤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补贴制度作为对我国以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益。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激励退耕农户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目标。目前,这一制度正面临着地权残缺、产权主体冲突和限...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补贴制度作为对我国以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益。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激励退耕农户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目标。目前,这一制度正面临着地权残缺、产权主体冲突和限制农户行为的自主性等问题。建立具有私人产权性质的物权化的土地使用权,将社区和农民参与的机制引入退耕还林(草)管理中是未来退耕还林(草)制度的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制度创新 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类在江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鲁顺保 丁贵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年第3期239-243,共5页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调整农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根治水患、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自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一...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调整农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根治水患、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自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一些林种选择不合理,盲目扩大等问题。本文就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竹类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点及退耕还林地的分析,阐述了竹类在退耕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分析了竹类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竹类造林 生态建设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西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发展与保障问题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艺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8-383,共6页
本文通过随机抽取5个典型县区的有关数据,从退耕与林草建设的模式入手,利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山西省西山地区以林牧业发展为主的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后续产业发展的保障性等问题。结果认为,从整体上看,山... 本文通过随机抽取5个典型县区的有关数据,从退耕与林草建设的模式入手,利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山西省西山地区以林牧业发展为主的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后续产业发展的保障性等问题。结果认为,从整体上看,山西省西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过程可分为倒退式发展(2000—2003年)、明显加快发展(2003—2006年)和迅速发展(2006—2009年)3个时段。选定的典型县区总体情况表明,在区域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均有所增长,表明典型区域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和后续产业持续发展的趋势;从典型县区个案情况看,在某一定时段内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负增长态势,也显示了该区后续产业存在严重的发展问题。最后提出了稳定耕地数量、保障人均粮食拥有量是后续产业发展的根本,以及需要进一步分析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后续产业 粮食总产量 耕地质量 林业 牧业 山西西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退耕还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及经营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旭东 杨再强 +1 位作者 王立新 谢以萍 《青海农林科技》 2003年第2期17-18,16,共3页
四川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面积巨大 ,气候类型多样 ,自然地貌复杂 ,该区有 33.3hm2 耕地将退耕还林 ,本文通过对该区自然地理条件调查研究 ,按照水、热、土等因子将该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即 :高海拔干冷区、中海拔干凉区、中低海拔干暖区、... 四川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面积巨大 ,气候类型多样 ,自然地貌复杂 ,该区有 33.3hm2 耕地将退耕还林 ,本文通过对该区自然地理条件调查研究 ,按照水、热、土等因子将该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即 :高海拔干冷区、中海拔干凉区、中低海拔干暖区、低海拔干热区 ;建立了干旱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地的立地质量评价体系 ,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对该区的退耕还林模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热河谷 退耕还林 立地类型 经营模式 四川攀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祖达 宋丛文 +1 位作者 杨静 胡必平 《湖北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36-39,共4页
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县 (区 )的现场调研 ,充分肯定了湖北省退耕还林工作 ,同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年度计划”、“生态林比例”、“项目管理费”、“幼林抚育和退耕地套种”及“生态移民”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湖北省 年度计划 生态林比例 项目管理费 幼林抚育 退耕地套种 生态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洪雅几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钾素的动态研究
19
作者 梁剑 张健 李伟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对四川洪雅四种退耕还林模式进行定位研究,分析各模式土壤中钾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模式在两土层中的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缓效钾含量都较缺乏,故靠植被自肥作用是无法维护其他地力的,必须人为补充钾肥;各模式的水溶性钾在两土层的... 对四川洪雅四种退耕还林模式进行定位研究,分析各模式土壤中钾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模式在两土层中的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缓效钾含量都较缺乏,故靠植被自肥作用是无法维护其他地力的,必须人为补充钾肥;各模式的水溶性钾在两土层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4月份开始下降,7月份达到最低峰,故在钾素大量消耗之前的2月~3月是钾肥施用的适当时期;就各模式而言,模式Ⅰ(光皮桦+牛鞭草模式)对土壤当季和长期供钾能力作用最佳,最对土壤各种形态钾素相互转化影响最好的一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定位研究 钾素 四川 供钾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退耕还林优化发展模式及对策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鹤荣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0-73,共4页
通过对退耕还林的一批成功典型模式的总结、分析论述,探索退耕还林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并根据西部的实际情况和《退耕还林条例》之规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