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与《诗经》关系三论
1
作者 张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选诗”,而不是“删诗”。其二,“思无邪”并非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对《诗经》内容纯正的肯定,而是对《诗经》读者的要求。其三,孔子在“选诗”时,并未排除《诗经》中与自己思想不相符合的作品,这些不符合孔子思想的作品能够保留在《诗经》之中,有其历史原因及教育意义,这也正是孔子要求读诗者“思无邪”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删诗 思无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正乐”与《诗经》歌本的形成 被引量:1
2
作者 曹胜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定了诗之四始,作为乐类的典范;三是清理了乐本中《雅》《颂》礼乐相错的形态,删除了大量重复的歌诗,实现了“《雅》《颂》各归其所”,以什相系歌辞。孔子正乐,是将鲁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可以弦歌的歌本,确定了今本《诗经》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正乐 乐正《雅》《颂》 乐本 歌本 删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删《诗》论争平议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立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4-139,共6页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达。从古诗三千之数、孔子编选取舍的标准、季札观乐等角度考查,孔子删《诗》说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说 郑声淫 逸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看孔子《诗》教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4,共5页
上博简竹书《孔子诗论》是孔子教《诗》的记录,它的整理和出版为研究孔子诗教思 想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直接的材料。分析《孔子诗论》的文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诗》教 思想,了解孔子教《诗》的内容和方法,总结孔子教《诗》的特点。
关键词 《诗》 《孔子诗论》 诗教 上博简 文本 竹书 思想 内容和方法 出版 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之美——论孔子的《诗》审美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4,共6页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孔子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毓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8,共5页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竹书 《孔子诗论》 诗学倾向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桐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9,共8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孔子诗论》 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删诗说考辨及新证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生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98,共7页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力删诗五个问题上。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并结合最近整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提供的新证,不难看出否定论者的种种理由都不能成立,"孔子删诗说"不容置疑和否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说 竹书《孔子诗论》 逸诗 诗三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诗教礼教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姜国钧 《现代大学教育》 2003年第2期41-45,共5页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领。诗教激励人的志向 ,启发人的情感。但诗教所兴起的情感必须加以理性的约束。礼教培养人遵守行为规范的理性精神。然而克制情感必然产生消极情绪 ,更严重的后果是 ,表面上以礼作文饰 ...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领。诗教激励人的志向 ,启发人的情感。但诗教所兴起的情感必须加以理性的约束。礼教培养人遵守行为规范的理性精神。然而克制情感必然产生消极情绪 ,更严重的后果是 ,表面上以礼作文饰 ,暗地里追求欲望的满足。乐教可以救礼教之敝 :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到情感品质上去 ,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诗教礼教乐教 情感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删诗”与季札观乐 被引量:2
10
作者 祁晓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98-102,共5页
目前出版的各种文学史几乎都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季札聘鲁观乐之事作为"孔子删诗说"的反证,并据此推定《诗经》编辑的年代。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朱东润先生。但迄今为止,朱先生的质疑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 目前出版的各种文学史几乎都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季札聘鲁观乐之事作为"孔子删诗说"的反证,并据此推定《诗经》编辑的年代。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朱东润先生。但迄今为止,朱先生的质疑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文章拟对朱先生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补说。主要阐明以下几个观点:季札所见国风的顺序不可信;季札评《诗经》是孔子评《关雎》的翻版;"季札观乐"是杜撰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 季札 《诗经》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诗论的诠释学观照——《孔子诗论》、《左传》、《毛诗》解诗差异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桑大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7-101,共5页
《孔子诗论》突出了个体主体性与人本主义立场。与《左传》的神秘主义解诗方式和《毛诗》文本意义的体外言说机制均有不同。三种解诗方式使得诗的仁德之旨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走向,是主体独特的生命感悟与历史语境结合的自觉选择,反映了... 《孔子诗论》突出了个体主体性与人本主义立场。与《左传》的神秘主义解诗方式和《毛诗》文本意义的体外言说机制均有不同。三种解诗方式使得诗的仁德之旨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走向,是主体独特的生命感悟与历史语境结合的自觉选择,反映了在世者对“存在”意义的不同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体外言说机制 人本主义 神秘主义 《孔子诗论》 《左传》 《毛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共7页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为《毛诗序》应为东汉学者在名教要求下杂抄、改造今文家言的产物 ,前人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是应予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汉广》本义 创作时代 汉儒诗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质与广大:《论语》和《诗经》的诗教思想 被引量:2
13
作者 柯小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八佾》篇"子夏问诗"和《阳货》篇"教伯鱼读《二南》",分别阐述了《论语》诗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复质"与"广大"。从《春秋》"复质"思想出发,结合《诗经·周南》中的《汉... 《八佾》篇"子夏问诗"和《阳货》篇"教伯鱼读《二南》",分别阐述了《论语》诗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复质"与"广大"。从《春秋》"复质"思想出发,结合《诗经·周南》中的《汉广》《汝坟》两篇的具体文本解读,可以把《论语》诗教思想中的"复质"和"广大"两层意思联系起来,获得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诗经》 《春秋》 诗教 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的遮蔽与敞开——《孔子诗论》与《毛诗》论诗方式的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桑大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5-309,共5页
《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毛诗》共同面临着诗乐合一而以仁德为终极趋归的诗歌文本,孔子立足于文本,全力开掘诗歌的基本意蕴———带着个人的体验,使文本意蕴植根于主观体验之中,达到文本与主体情志的融合共生,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 《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毛诗》共同面临着诗乐合一而以仁德为终极趋归的诗歌文本,孔子立足于文本,全力开掘诗歌的基本意蕴———带着个人的体验,使文本意蕴植根于主观体验之中,达到文本与主体情志的融合共生,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主体性阐释是孔子论诗方式的根本特征。《毛诗》悬置文本本义,却刻意经营诗歌对于王公大人的刺美之旨,指向政治教化,建立了文本意义的体外言说机制。不同的观照视角和感知方式导引出相异的文本意义生发之路,折射了阐释者主体性之遮蔽与敞开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孔子诗论 毛诗 阐释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综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玉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学词是词学要义之一,修订与批点因此成为学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者自窜自订与师友彼此研讨则是主要的两种方式。清末民初,年轻人私淑名家习词成为一种风尚,这也因此催生了改词实践和改词理论的成熟,况周颐堪称是其中的代表。今存况周... 学词是词学要义之一,修订与批点因此成为学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者自窜自订与师友彼此研讨则是主要的两种方式。清末民初,年轻人私淑名家习词成为一种风尚,这也因此催生了改词实践和改词理论的成熟,况周颐堪称是其中的代表。今存况周颐批点陈蒙庵癸亥甲子年填词月课,正贯穿了其改词理论和方法,在正律、改字、改句、改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换意和提升词境、格调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示范。况周颐并在修择之余以批点、命题等方式引导陈蒙庵词学思想的发展。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20年代,况周颐对陈蒙庵填词月课的批点不仅是以个人方式努力延续旧文体的生命,也是当时旧文化阵营共同心愿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周颐 陈蒙庵 填词月课 吴梦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人文精神
16
作者 李开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6,共5页
《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人文哲学内容丰富,天命、王命、人性、道德、礼仪融为一体。天命含人性,以情性说诗而处处绳之以德和礼,特别是“以色喻于礼”和“民性”三“固然... 《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人文哲学内容丰富,天命、王命、人性、道德、礼仪融为一体。天命含人性,以情性说诗而处处绳之以德和礼,特别是“以色喻于礼”和“民性”三“固然”,既是道德人文说,也是知识理性说。文章串述以德说诗“一字法”和联缀综述法。儒家“人本哲学”是经验人文哲学,用来说诗,其丰富多致的逻辑方法体现在语言表述中,就是贯彻“人本哲学”的具体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上博简 人文精神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人本哲学 上海博物馆 哲学内容 知识理性 人文哲学 语言表述 逻辑方法 楚竹书 说诗 天命 人性 道德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向与方法:北美汉学家论孔子说《诗》
17
作者 任增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3-11,共9页
英语学界对孔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实属晚近之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美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体沿着两个路向展开,一是探讨孔子的诗学观,二是论述孔子思维方式与其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上涉及:聚焦实用与抒... 英语学界对孔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实属晚近之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美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体沿着两个路向展开,一是探讨孔子的诗学观,二是论述孔子思维方式与其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上涉及:聚焦实用与抒情两种质素、注重文本细读基础上的多时段考察、援用二重证据法、汲取西方文学理论,引入后现代主义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汉学 孔子 诗经 路向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简《孔子诗论》“《小旻》多疑”新解
18
作者 张玖青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2,共7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论《小雅·小旻》"多疑"、"言不中志"。疑言乃畏惧之言,它表现了诗人全身远害、明哲保身的思想,这与孔子处世观念相通。而"不中志"的诗歌语言之所以能被理解,则体现了儒家知言...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论《小雅·小旻》"多疑"、"言不中志"。疑言乃畏惧之言,它表现了诗人全身远害、明哲保身的思想,这与孔子处世观念相通。而"不中志"的诗歌语言之所以能被理解,则体现了儒家知言的语言观和身心一体的身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小旻》 疑惧 明哲保身 知言 身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的内涵解读
19
作者 金前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0,共5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礼” 上博简 内涵 解读 政治伦理思想 《关雎》 相关资料 “礼治” 中和思想 断章取义 评论 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诗论》与戴震的《诗经》研究
20
作者 徐道彬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戴震反对前人舍《诗序》而论《诗》,以毛、郑为“陋儒”,定郑、卫为“淫诗”的作法,肯定了《毛诗序》为子夏之学,即使非其亲为,而其中之师承当不诬;并且认为,“变风变雅”也如“正风正雅”一样,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与“里巷狭邪”,... 戴震反对前人舍《诗序》而论《诗》,以毛、郑为“陋儒”,定郑、卫为“淫诗”的作法,肯定了《毛诗序》为子夏之学,即使非其亲为,而其中之师承当不诬;并且认为,“变风变雅”也如“正风正雅”一样,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与“里巷狭邪”,淫僻烦惑之事毫无关系。由今日出土的材料可见,戴震所言与《诗论》的意旨极其相近。以《孔子诗论》与戴震治《诗》的基本观点作比较,说明了戴氏的《诗经》研究著述对今日的《诗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诗论》也为研究戴震的治《诗》成就出示了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诗经》 孔子诗论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