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齿氨基酚氧基锌络合物催化外消旋β-丁内酯开环聚合研究
1
作者 王真 马海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聚-3-羟基丁酸酯(P3HB)的立体规整性对其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设计合成高效催化剂实现外消旋β-丁内酯立体选择性开环聚合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悬垂苯并咪唑结构的氨基酚氧基锌络合物Zn1~Zn7,并对Zn4的分子结... 聚-3-羟基丁酸酯(P3HB)的立体规整性对其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设计合成高效催化剂实现外消旋β-丁内酯立体选择性开环聚合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悬垂苯并咪唑结构的氨基酚氧基锌络合物Zn1~Zn7,并对Zn4的分子结构进行X-ray单晶衍射表征。在异丙醇存在下,该系列锌络合物对外消旋β-丁内酯开环聚合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周转频率(TOF)最高达116 h^(-1),并具有一定的间规立体选择性,其间规度(P_(r))范围为0.58~0.66。配体的各取代基,尤其是酚氧基邻位取代基,对络合物催化活性影响显著,但对立体选择性的影响不明显。基于活性中心结构、聚合物端基的分析结果,推测该系列络合物通过配位-插入机理催化外消旋β-丁内酯,聚合得到异丙氧基和羟基封端的线性P3HB。此外,在不影响立体规整度判断的情况下,开发了一种利用核磁氢谱评价P3HB规整度的方式,该方式较传统定量碳谱的表征方式更加便捷、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取代氨基酚类配体 锌络合物 外消旋β-丁内酯 开环聚合 间规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基取代含酚单茂催化剂在乙烯聚合中的应用
2
作者 郭钦生 韩书亮 +1 位作者 宋文波 董泽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2-809,共8页
以蒽基取代的含酚单茂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为助催化剂进行了乙烯均聚和乙烯/α-烯烃共聚反应,利用DSC,GPC等方法考察了该催化体系在不同聚合条件下的聚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催化乙烯均聚的活性最高... 以蒽基取代的含酚单茂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为助催化剂进行了乙烯均聚和乙烯/α-烯烃共聚反应,利用DSC,GPC等方法考察了该催化体系在不同聚合条件下的聚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催化乙烯均聚的活性最高可达到3.36×10^(6)g/(mol·h)。适宜的聚合条件为:催化剂用量10μmol,n(Al)∶n(Ti)=150,n(B)∶n(Ti)=1.5,反应温度20℃,反应压力0.4 MPa,聚合时间10 min,液体总体积200 mL。在该条件下还可催化乙烯与α-烯烃共聚,其中,与1-辛烯共聚时,聚合活性最高可达2.00×10^(6)g/(mol·h),共聚物密度在0.859~0.876 g/cm3之间,玻璃化转变温度均低于-52℃,符合乙烯共聚弹性体的结构性能特征,且通过调节共聚单体浓度能有效控制乙烯共聚物链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茂金属配合物 苯酚配体 乙烯聚合 乙烯共聚物 聚烯烃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络合吸附剂的研究(Ⅱ)——铜离子模板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的合成和特性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补森 丁泽仁 +2 位作者 李文兰 郭振良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82-585,共4页
以金属Cu(Ⅱ)离子为模板,合成了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研究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Cu^(2+),Ni^(2+),Co^(2+),Zn^(2+))的吸附特性。发现这类吸附剂具有高吸附容量和优良的吸附选择性。
关键词 络合吸附剂 模板聚合 配位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溴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乙烯聚合反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袁建超 梅铜简 +1 位作者 王学虎 刘玉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00-1204,共5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溴α-二亚胺及其镍配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FTIR、元素分析和XPS等方法进行表征.用配合物作为催化剂,以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得到高支化度的聚乙烯,并研究了聚合条件(如Al/Ni摩尔比、聚合温度以... 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溴α-二亚胺及其镍配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FTIR、元素分析和XPS等方法进行表征.用配合物作为催化剂,以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得到高支化度的聚乙烯,并研究了聚合条件(如Al/Ni摩尔比、聚合温度以及配体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5℃,Al/Ni摩尔比为800时,该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活性高达55 g PE/(mol Ni.h.Pa),且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与不含吸电子基团Br的同类催化剂相比,活性相当,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聚合所得聚乙烯支化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溴α-二亚胺 镍(Ⅱ)配合物 乙烯聚合 支化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载体的多乙烯多胺/铜(Ⅱ)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尿素的吸附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何炳林 宗芳 马建标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35-41,共7页
以大孔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引入多乙烯多胺[H(NHCH2CH2)nNH2,n=2,3,4]配体,络合二价铜离子,合成出一系列以交联聚内烯酸甲酯为载体的多乙烯多胺/铜(Ⅱ)络合物,研究了这类高分子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 以大孔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引入多乙烯多胺[H(NHCH2CH2)nNH2,n=2,3,4]配体,络合二价铜离子,合成出一系列以交联聚内烯酸甲酯为载体的多乙烯多胺/铜(Ⅱ)络合物,研究了这类高分子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说明,在载体树脂相同时.配体不同的络合物树脂对尿素的吸附性能有很大差异,以二乙烯三胺或三乙烯四胺为配体,产物树脂对尿素的吸附量较大,而以四乙烯五胺为配体则吸附量较小。在尿素浓度130mg/dl、吸附时间8小时、介质为pH=7的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温度18℃时,该类高分子络合物对尿素的最大吸附量达到75.2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 吸附 尿素 铜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丹枫 孙悦 +2 位作者 邓筱娟 陈谦 董宝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21-2128,共8页
报道了3个β-羟亚胺配体(2,6-iPr2C6H3)N C(Ph)CH2CH(Ph)OH(1a),(2,6-iPr2C6H3)N C.(Ph)CH2C(Ph)2OH(1b)和(2,6-iPr2C6H3)N C(Ph)CH2C(C12H8)OH(1c)及其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2,6-iPr2C6H3)N C(Ph)CH2CH(Ph)O]2TiCl2(2a),[(2,6-... 报道了3个β-羟亚胺配体(2,6-iPr2C6H3)N C(Ph)CH2CH(Ph)OH(1a),(2,6-iPr2C6H3)N C.(Ph)CH2C(Ph)2OH(1b)和(2,6-iPr2C6H3)N C(Ph)CH2C(C12H8)OH(1c)及其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2,6-iPr2C6H3)N C(Ph)CH2CH(Ph)O]2TiCl2(2a),[(2,6-iPr2C6H3)N C(Ph)CH2C(Ph)2O]2.TiCl2(2b)和[(2,6-iPr2C6H3)N C(Ph)CH2C(C12H8)O]2TiCl2(2c)的合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以化合物2b为主催化剂,研究了Al/Ti摩尔比、反应时间、温度和聚合压力等对乙烯聚合的影响,发现该催化体系在较宽的反应条件下均可得到很高分子量的聚乙烯,熔点均在140℃左右.以化合物2a~2c为主催化剂对乙烯进行催化聚合,发现在β碳位上取代基的立体位阻对催化剂活性有很大影响.当化合物2b上引入2个苯基取代基时,催化剂显示出最佳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羟亚胺配体 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 甲基铝氧烷助催化剂 乙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载体的二乙烯三胺/铜(Ⅱ)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尿素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何炳林 马建标 宗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1023-1027,共5页
以大孔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二乙烯三胺胺化和铜络合反应,合成了以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载体的二乙烯三胺/铜(Ⅱ)络合物,研究了这类高分子铜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高分子铜络合物对尿素的吸附主要是通过铜(... 以大孔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二乙烯三胺胺化和铜络合反应,合成了以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载体的二乙烯三胺/铜(Ⅱ)络合物,研究了这类高分子铜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高分子铜络合物对尿素的吸附主要是通过铜(Ⅱ)与尿素之间的配位作用进行的.在尿素浓度为130mg/dL,于pH为7的NaH_2PO_4-Na_2HPO_4缓冲溶液中,28℃时吸附4h,以交联聚丙烯酸甲酯为载体的二乙烯三胺/铜(Ⅱ)络合物对尿素的最大吸附量可达71.5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烯三胺 配位吸附 铜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过渡金属镍络合物及其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贾军纪 朱博超 黄安平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08-1113,共6页
对后过渡金属镍络合物及其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按配体的不同,将镍络合物分为4类:P-O配体型、N-O配体型、N-N配体型及P-N配体型。对各类镍络合物的烯烃聚合特点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部分聚合机理。
关键词 后过渡金属 催化剂 镍络合物 配体 聚合 聚烯烃 聚乙烯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体系催化剂的脱除与2,2’-联二吡啶的回收 被引量:5
9
作者 万小龙 应圣康 刘青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565-574,共10页
通过原位吸附法 ,首次将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含Cu催化剂从聚合物体系中除去 ,聚合物中Cu的质量分数最低可达 4× 10 - 7,聚合物的收率在 90 %以上。从原位吸附法得到的滤饼中 ,首次将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Cu原子的配位剂 2... 通过原位吸附法 ,首次将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含Cu催化剂从聚合物体系中除去 ,聚合物中Cu的质量分数最低可达 4× 10 - 7,聚合物的收率在 90 %以上。从原位吸附法得到的滤饼中 ,首次将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Cu原子的配位剂 2 ,2’ -联二吡啶通过解吸附和解配位反应获得其水溶液 ,以乙醚作萃取剂从水中萃取 2 ,2’ -联二吡啶 ,其收率最高可达 9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催化剂 脱除 联二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络合吸附剂的研究(Ⅲ)——镍离子模板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的合成和特性
10
作者 何炳林 王补森 +2 位作者 丁泽仁 李文兰 郭振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1619-1622,共4页
以金属Ni(Ⅱ)离子为模板,合成了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研究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Cu^(2+),Ni^(2+),Zn^(2+),Co^(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这类吸附剂对Cu(Ⅱ)、Ni(Ⅱ),Zn(Ⅱ)、Co(Ⅱ)离子的吸附容量分别达239.60、231.30、131.83、81... 以金属Ni(Ⅱ)离子为模板,合成了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研究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Cu^(2+),Ni^(2+),Zn^(2+),Co^(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这类吸附剂对Cu(Ⅱ)、Ni(Ⅱ),Zn(Ⅱ)、Co(Ⅱ)离子的吸附容量分别达239.60、231.30、131.83、81.23 mg/g(千);相应选择性顺序为Cu(Ⅱ)≈Ni(Ⅱ)>Zn(Ⅱ)>Co(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吸附剂 模板聚合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络合吸附剂的研究(Ⅳ)──铜(Ⅱ)、镍(Ⅱ)模板高分子多乙烯多胺吸附剂的记忆性
11
作者 何炳林 王补森 +2 位作者 李文兰 丁泽仁 郭振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32-135,共4页
研究了铜(Ⅱ)、镍(Ⅱ)离子模板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金属离子的行为。5个周期的动态吸附结果表明,合成的铜(Ⅱ)、镍(Ⅱ)模板吸附剂分别对铜(Ⅱ)和镍(Ⅱ)金属离子具有稳定的吸附能力,其动态饱和吸附量达... 研究了铜(Ⅱ)、镍(Ⅱ)离子模板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金属离子的行为。5个周期的动态吸附结果表明,合成的铜(Ⅱ)、镍(Ⅱ)模板吸附剂分别对铜(Ⅱ)和镍(Ⅱ)金属离子具有稳定的吸附能力,其动态饱和吸附量达4.357mmolCu(Ⅱ)/g[铜(Ⅱ)模板吸附剂]、3.153mmolNi(Ⅱ)/g[镍(Ⅱ)模板吸附剂];相对误差分别为±1.5%和±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吸附剂 模板聚合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茂钛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亚丽 李莹 +5 位作者 李平 金宏 王志平 李东芳 周速芳 纪卿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23,共4页
单茂钛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是当前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将非茂配体分为酚类、醇类、希呋碱类、胺类和其他等几类配体,并分别对这几种非茂配体的结构、反应条件及催化性能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单茂 钛配合物 非茂配体 烯烃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醛亚胺类镍系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国敏 孙悦 +3 位作者 王筱玲 张丹枫 陈谦 董宝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298,共6页
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取代基水杨醛亚胺配体L1~L5,及相应镍配合物C1~C5,并用核磁共振(1H-NMR)、红外光谱(IR)、质谱(Mass)和元素分析(EA)等手段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以C3为单组分催化剂,研究了在不同聚合条件下单组分催化... 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取代基水杨醛亚胺配体L1~L5,及相应镍配合物C1~C5,并用核磁共振(1H-NMR)、红外光谱(IR)、质谱(Mass)和元素分析(EA)等手段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以C3为单组分催化剂,研究了在不同聚合条件下单组分催化剂对乙烯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极性溶剂二氯甲烷中单组分催化剂显示出高的催化活性,甚至在二氯甲烷与水的混合溶剂中也具有一定的聚合活性。以C1~C5为单组分催化剂对乙烯进行催化聚合,发现当水杨醛亚胺氧的邻位含大位阻取代基时,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而当水杨醛亚胺氧的邻、对位含吸电子基时,则显示出低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醛亚胺配体 镍配合物 催化剂 乙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醛亚胺类[O^-NS]三齿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 被引量:3
14
作者 蓝芝 刘公毅 +4 位作者 雷禄 李永生 宋文 张爱清 谢光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2,共3页
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带边臂硫原子的水杨醛亚胺型[O-NS]三齿配体配位的钛配合物Ti1和Ti2。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在助催化剂MMAO作用下催化乙烯聚合的性能。结果表明,配合物Ti1表现出了中等的催化活性,最高可达73.8 kg/(mol·h·atm);... 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带边臂硫原子的水杨醛亚胺型[O-NS]三齿配体配位的钛配合物Ti1和Ti2。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在助催化剂MMAO作用下催化乙烯聚合的性能。结果表明,配合物Ti1表现出了中等的催化活性,最高可达73.8 kg/(mol·h·atm);将亚胺键还原后的配合物Ti2在25℃、Al/Ti比为2 000时,催化活性达188.5 kg/(mol·h·atm),最高活性提高了2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配合物 水杨醛亚胺 三齿配体 乙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酚单茂钛催化体系催化乙烯均聚及乙烯/1-己烯共聚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书亮 金钊 +3 位作者 李昊坤 宋文波 方园园 王路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8-1043,共6页
制备了不同取代基的含酚单茂钛配合物,并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单晶XRD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具体结构。以该类配合物为主催化剂,与三异丁基铝/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组成催化体系,进行了乙烯均聚及乙烯/1-己烯共聚性能测试,得... 制备了不同取代基的含酚单茂钛配合物,并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单晶XRD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具体结构。以该类配合物为主催化剂,与三异丁基铝/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组成催化体系,进行了乙烯均聚及乙烯/1-己烯共聚性能测试,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聚乙烯和聚烯烃弹性体产品,探索了不同取代基的含酚单茂钛配合物的乙烯均/共聚规律,并对聚合物进行了DSC和GPC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乙烯均聚时,该催化体系聚合活性最高达到3480 kg/(mol·h),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高于1.81×10^(5)、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43~3.01、熔点高于134.7℃;在乙烯共聚时,共聚物密度为0.865~0.874 g/cm^(3),与通用乙烯共聚弹性体的密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茂金属配合物 苯酚配体 乙烯聚合 乙烯共聚物 乙烯共聚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均相铬系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乙烯齐聚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平 米普科 +1 位作者 顾瑾璟 许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11-2117,共7页
合成了3种新型的N取代基中含有O/N杂原子的1,3,5-三氮杂环己烷[NNN]型配体,利用氢核磁共振谱(1H NMR)、碳核磁共振谱(13C NMR)及电子轰击质谱(EI-MS)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将[NNN]型配体与Cr(Ⅲ)络合制备相应的均相铬催化剂,采用电喷雾质... 合成了3种新型的N取代基中含有O/N杂原子的1,3,5-三氮杂环己烷[NNN]型配体,利用氢核磁共振谱(1H NMR)、碳核磁共振谱(13C NMR)及电子轰击质谱(EI-MS)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将[NNN]型配体与Cr(Ⅲ)络合制备相应的均相铬催化剂,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及元素分析分别对其进行表征.以甲基烷氧铝(MAO)为助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及铝铬摩尔比等因素对催化乙烯齐聚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甲苯为溶剂,反应温度50℃,反应压力0.8 MPa,铝铬摩尔比为500∶1,Cr浓度为2.0×10-4mol/L的反应条件下,取代基为3-二甲氨基丙基的均相铬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能够达到15.71×105g/(mol Cr·h),对1-己烯和1-辛烯的选择性达到91.02%,而取代基为3-乙氧基丙基的均相铬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比较低,为11.54×105g/(mol Cr·h),但对1-己烯和1-辛烯的选择性较高,达到9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NN]型配体 铬配合物 均相聚合 乙烯齐聚 线性Α-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立娟 任鸿平 +2 位作者 李传峰 陈韶辉 田稼薇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3,共4页
综述了非茂金属催化剂中FI催化剂作为高性能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在阐述FI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不同配体取代基结构、助催化剂种类及其与活性中心的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FI催化活性以及由此得到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第四副族过渡金属配合物 烯烃聚合 苯氧基亚胺配体 非茂金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胺基桥联双芳氧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洪霞 李宝霞 +1 位作者 姚英明 刘朋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3-851,共9页
通过配体前体苯胺基桥联双酚(PhN{CH_(2)-(2-HO-C_(6)H_(2)-Bu_(2)-3,5)}_(2),L;H_(2))与三硅胺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质子交换反应,合成了苯胺基桥联双芳氧基稀土金属配合物,发现反应介质对反应的产物有明显的影响。L^(1)H_(2)与Ln[N(TMS)... 通过配体前体苯胺基桥联双酚(PhN{CH_(2)-(2-HO-C_(6)H_(2)-Bu_(2)-3,5)}_(2),L;H_(2))与三硅胺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质子交换反应,合成了苯胺基桥联双芳氧基稀土金属配合物,发现反应介质对反应的产物有明显的影响。L^(1)H_(2)与Ln[N(TMS)_(2)](3)(μ-Cl)Li(THF);以物质的量比1∶1在甲苯中90℃下反应,可以得到预期的苯胺基桥联双芳氧基稀土金属胺化物L^(1)LnN(TMS);(THF)(Ln=Yb(1),Sm(2))。而L^(1)H_(2)与Sm[N(TMS)_(2)](3)(μ-Cl)Li(THF);以1∶1的物质的量比在四氢呋喃(THF)中50℃下反应,则得到钐-锂杂双金属配合物(THF)LiL_(2)Sm(3)。这些配合物均经过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测定的表征。发现配合物1和2可以有效地催化L-丙交酯和D,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交酯。其中,配合物1对D,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显示很好的选择性,可以得到杂同含量(Pr)达到0.87的聚丙交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基桥联芳氧基 稀土金属 丙交酯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配位体络合体系中合成窄分布聚苯乙烯
19
作者 曹俊奎 罔本佳男 +1 位作者 本田史郎 畑田耕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1246-1250,共5页
本文报道了在RLi-配位体络合体系中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窄分布聚苯乙烯的研究结果.在己烷、庚烷、甲苯等溶液中合成分子量范围为10~2~10~3。的窄分布聚苯乙烯(MWD<1.10)时,以鹰爪豆矸、N,N,N’,N’-四甲基乙二胺为配位体的络合体系,... 本文报道了在RLi-配位体络合体系中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窄分布聚苯乙烯的研究结果.在己烷、庚烷、甲苯等溶液中合成分子量范围为10~2~10~3。的窄分布聚苯乙烯(MWD<1.10)时,以鹰爪豆矸、N,N,N’,N’-四甲基乙二胺为配位体的络合体系,聚合操作简便,效果非常好.在非极性溶剂中加一定比例的THF以后,该体系也能合成分子量范围为10~4~10~5的窄分布聚苯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分布 聚苯乙烯 配位体络合物
全文增补中
(N^O^S)三齿配体的钴配合物催化异戊二烯聚合的研究
20
作者 谢明明 刘文 +1 位作者 龚狄荣 陈忠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8,23,共5页
采用含氮氧硫三齿配体与无水氯化钴反应制得一系列相应的(N^O^S)钴配合物,研究了该系列钴配合物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催化性能。在助催化剂AlEt2Cl的活化下,该系列钴配合物对异戊二烯聚合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考察了不同单体浓度、助催... 采用含氮氧硫三齿配体与无水氯化钴反应制得一系列相应的(N^O^S)钴配合物,研究了该系列钴配合物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催化性能。在助催化剂AlEt2Cl的活化下,该系列钴配合物对异戊二烯聚合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考察了不同单体浓度、助催化剂用量(Al/Co物质的量比)、聚合温度以及催化剂的配体环境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和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聚合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得异戊二烯分子量(Mn)在30000~242000,分子量分布在1.14~2.3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含氮氧硫配体 异戊二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