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L for grain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in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被引量:1
1
作者 LIN Hai,GUO Hui-jun,ZHANG Xiu-ying,WANG Rui-xia,XIAO Shi-he(The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12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Beijing,100081,P.R)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86-91,共6页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raits,i.e.grain weight per ear,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thousand grain weight(Tgw) in two field trials at Beijing.Based on the phenotypic data and a genetic map comprising 168 SSR markers,an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was carried out for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using 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approach.A total of 14 QTL were detected for these traits across two environments.Four of these QTL located on chromosomes 1A and 2B,respectively,exhibited pleiotropic effects.Loci showing pleiotropic effects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omeologous relationships of QTL and designing an appropriat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programme by multi-trait selection in order to accumulate("pyramide") favorable alleles at different lo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 haploid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Grain yiel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光谱特征和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8
2
作者 谷艳芳 丁圣彦 +2 位作者 陈海生 高志英 邢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90-2697,共8页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叶片水分含量(LWC),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a、Chlb和Chla+b开花期达最大值;LWC和M,孕穗期达最大值。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Chla、Chlb和Chla+b、LWC和M,减少。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具有绿色植物特征。用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分析,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红边(λred)位于728-730nm,灌浆期红边(λred)移到734nm。Chla、Chlb和Chla+b与Dλ730、Dλ702、Dλ730、Dλ718,LWC与Dλred、Dλ718以及LAI与Dλ718、Dλred、Sre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P〈0.05)。经回归分析,Chl与Dλ730 Dλ702、LWC与Dλred呈线性关系(R^2=0.87),LAI与Sred呈二次关系(R^2=0.68)。因此,用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能判断冬小麦生育后期长势和农田水分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高光谱 生理生态 干旱胁迫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锈病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功能及光合功能蛋白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沈喜 李红玉 +3 位作者 贾秋珍 冯汉青 李敏权 粱厚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9-676,共8页
测定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感染小麦条锈病后的光合常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实验显示,条锈病侵染导致感病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降低;抗病小麦经侵染后净光合速率... 测定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感染小麦条锈病后的光合常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实验显示,条锈病侵染导致感病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降低;抗病小麦经侵染后净光合速率却有恢复过程,叶绿素含量先降后升。此外,感病小麦叶片被侵染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受到抑制,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但PSI电子传递速率受到的影响较小;抗病小麦小麦叶片被侵染后电子传递速率所受影响较小。同时发现,病程中,感病和抗病小麦PSII的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含量变化总是与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类似,推测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是引起PSII电子传递活性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条锈病 光合作用 电子传递 PSII D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分蘖冗余生态学意义以及减少冗余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守臣 徐炳成 +1 位作者 李凤民 黄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1-326,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以旱作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分别在拔节和抽穗期对分蘖进行人工干扰,来模拟不可预测的自然干扰,对冬小麦分蘖冗余的生态学意义以及减少这些冗余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进行研究。设置3个处理:从拔节期开始剪去所... 通过盆栽试验,以旱作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分别在拔节和抽穗期对分蘖进行人工干扰,来模拟不可预测的自然干扰,对冬小麦分蘖冗余的生态学意义以及减少这些冗余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进行研究。设置3个处理:从拔节期开始剪去所有小的分蘖,仅保留主茎和一个大的分蘖(A);在拔节期剪去主茎和两个大的分蘖,保留所有小的分蘖(B);在孕穗期剪去主茎和有效分蘖,保留无效分蘖(C)。没有被干扰的植物作为对照(CK)。通过花期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来评价植物的生理与生化活性。结果显示,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去除主茎和大蘖后,无效分蘖的生理活性被激活,开始执行有效分蘖的功能。到花期时,这些无效分蘖已经在生理活性上满足了补充和替代有效茎的要求。虽然株高和穗的整齐度、穗数和产量显著下降,但并没有防碍小麦的繁衍子代,因此,正是这些由早期"无效分蘖"补充而来的有效茎,避免了小麦绝种的风险。而在拔节期去除无效分蘖后,对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因此,可以认为小麦在分蘖上存在着对水分利用不利的生长冗余,减少这些冗余有望节约用水、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 生长冗余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不同层次组合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沈玉芳 李世清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98-2706,共9页
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样,用分层土柱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层次水分、氮、磷组合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水肥处理的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差异显著。氮素养分有... 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样,用分层土柱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层次水分、氮、磷组合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水肥处理的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差异显著。氮素养分有效性在4.73%-41.19%之间,磷素养分有效性在4.11%-13.58%之间。对氮素养分有效性,单施氮整体湿润时(0-90cm土层湿润)较上干下湿(0-30cm土层干旱胁迫,30-90cm土层湿润)低4.87%,而氮磷配施在整体湿润时较上干下湿高6.3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对磷素养分有效性,氮磷配施时,在整体湿润时较上干下湿增加5.01T(P〈0.05)。从不同施肥土层看,氮素养分有效性均以0-90cm土层施肥处理最高;对氮磷配施处理,在上干下湿时分别比0-30cm、30-60cm和60-90cm土层施肥处理高9.5%、10.1%和20.2个%;对磷素养分有效性,整体湿润处理,以0-30cm土层施肥显著高于其它土层施肥处理。单施氮或磷,上干下湿时氮磷养分的产量效应均高于整体湿润处理,但氮磷配施时均以整体湿润处理较高;从不同土层施肥看,氮素养分的产量效应以0-90cm土层施肥最高;磷素养分的产量效应则表现为0-90cm与0-30cm土层施肥处理显著高于30-60cm和60-90cm土层施肥处理。分析0-90cm土层残留硝态氮和有效磷累积量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土壤残留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上干下湿时CK、单施氮、单施磷和氮磷配施土壤残留硝态氮分别比整体湿润相应施肥处理增加125.8%、20.1%、21.9%和2.1%;不同处理有效磷差异性不及硝态氮明显。整体看,在两种水分状况下,均以0-90cm和0-30cm土层施肥有利于提高氮磷养分对冬小麦的有效性和产量效应,减少硝态氮和有效磷在土壤中的残留累积。考虑到生产上的可操作性,仍以施人0-30cm土层最适,说明即使在上千下湿情况下,保证上层有效养分供应仍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空间组合 氮有效性 磷有效性 产量效应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申鸽子 王瑞云 +5 位作者 杨武德 荣二花 杨珍平 杨进文 王爱萍 秦香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378-382,共5页
以5个小麦品种(ND11、ND12、ND13、ND14和ND15)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运用DPS软件对其8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株高、叶脉密度、倒二叶上表皮气孔密度和千粒重4项指标经方差分... 以5个小麦品种(ND11、ND12、ND13、ND14和ND15)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运用DPS软件对其8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株高、叶脉密度、倒二叶上表皮气孔密度和千粒重4项指标经方差分析其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有效分蘖数、主穗粒数、倒二叶下表皮气孔密度、有效小穗数4项指标其品种间差异不显著;ND11叶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农艺性状最好;5个小麦品种的上表皮气孔密度均多于下表皮,上表皮气孔密度为67.17~79.07个·mm-2,下表皮气孔密度为48.33~55.42个·mm-2;叶脉条数为48.43~64.46条;叶脉密度为32.65~42.16条·cm-1。本研究可为小麦优异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氮效率利用评价
7
作者 乔祥梅 王志龙 +6 位作者 刘列 程加省 黄廷芝 程耿 李红艳 夏艳波 王志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14,19,共6页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子粒产量,通过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3个类型,高产型小麦品种(系)平均产量为7334.60 kg/hm^(2),是低产品种(系)的1.70倍、中产品种(系)的1.27倍。基于2个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不同小麦品种(系)划分为4类,即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其中10个品种(系)为双高效型,6个品种(系)为高氮高效型,7个品种(系)为低氮高效型,13个品种(系)为双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间平均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但是穗粒数、叶长、穗长、株高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云麦83、云麦80、川麦1648、云麦56、川麦84和云麦68这6个品种不仅是氮素双高效型品种,而且是高产型品种,因此,该类品种可作为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氮效率类型 产量 农艺性状 西南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产半冬性小麦皖农116的选育及相关特征
8
作者 崔文礼 代雪晴 +4 位作者 杨晨 邓新龙 于学奎 郑文寅 黄建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7-20,共4页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验点中,有15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率达83.33%;在2021—2022年生产试验中,皖农116比对照济麦22增产3.30%。病害接种鉴定结果显示,皖农116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介绍了皖农116的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探讨了关键配套栽培技术,旨在为小麦选育及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小麦生产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皖农116 丰产 半冬性 选育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株高、旗叶和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分析
9
作者 周芳菊 张道荣 +7 位作者 凌冬 汤清益 孙华卫 唐清 王志顺 刘先斌 王鑫 汤三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6-50,共5页
对湖北省种植的2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株高及主茎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株高和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而退化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受环... 对湖北省种植的2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株高及主茎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株高和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而退化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受环境影响最明显。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单穗重与旗叶长度、旗叶宽度、穗粒数、穗长、小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退化小穗数、穗颈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退化小穗数、穗颈长与穗粒数、小穗数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农艺性状 株高 旗叶 穗部性状 遗传特性 变异系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份彩色小麦种质主要品质性状评价
10
作者 崔文礼 邓新龙 +2 位作者 杨晨 代雪晴 郑文寅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5-19,共5页
为筛选出彩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优异种质,以扬麦27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面粉沉降值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1.53~9.13 min... 为筛选出彩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优异种质,以扬麦27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面粉沉降值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1.53~9.13 min、0.90~2.93 min、9.03~43.87 mL,而子粒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吸水率品种(系)间差异较小;不同来源地彩色小麦的品质性状间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形成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稳定时间与形成时间、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吸水率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筛查比较以及聚类分析,建议加强对AN004、AN008、AN006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种质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东昌212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11
作者 崔文礼 黄建华 +2 位作者 于学奎 沈家成 高景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病害接种鉴定显示,2019—2020年、2020—2021年该品种对赤霉病分别表现为中抗和中感,对白粉病分别表现为中感和中抗,对纹枯病分别表现为感和感。详述了其选育过程、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 东昌212 稳产 抗倒伏 选育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氧阴离子(O_(2)^(-))信号在冬小麦组织细胞间的传递模式研究
12
作者 祁伟亮 乔义林 +10 位作者 施万喜 杨财容 高雪梅 邓素敏 乔岩 马剑 段珊 魏子尧 宋春燕 何朱梅 何蓉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0-1249,共10页
为进一步明确活性氧ROS(O_(2)^(-))信号在冬小麦根系组织细胞中的分布规律,该研究以冬小麦‘陇育10号’根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氮蓝四唑(NBT)染色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从二维(2D)和三维(3D)的空间角度分析了ROS(O_(2)^(-))信号在冬小麦组织... 为进一步明确活性氧ROS(O_(2)^(-))信号在冬小麦根系组织细胞中的分布规律,该研究以冬小麦‘陇育10号’根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氮蓝四唑(NBT)染色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从二维(2D)和三维(3D)的空间角度分析了ROS(O_(2)^(-))信号在冬小麦组织细胞中的积累分布规律及传递模式。结果表明:(1)正常处理(25℃)下冬小麦的根组织细胞中ROS(O_(2)^(-))信号积累较少,但冷胁迫处理(4℃)后,冬小麦根系组织细胞中出现ROS(O_(2)^(-))信号“大爆发”现象。(2)ROS(O_(2)^(-))信号的传递模式为“根尖-分生区-伸长区”方向传递且由近到远ROS(O_(2)^(-))信号逐渐减少,这可能与远端细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作用有关。(3)在ROS(O_(2)^(-))信号传递过程中,维管束和梯纹导管组织细胞中检测到大量的ROS(O_(2)^(-))信号,说明维管束组织及梯纹导管细胞在ROS(O_(2)^(-))信号传导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4)细胞与细胞接触的位置ROS(O_(2)^(-))信号最多且出现ROS(O_(2)^(-))信号“峰”,说明在冬小麦组织细胞中存在“细胞间”信号传递模式。综上认为,ROS信号是一种动态信号分子,该研究为冬小麦抗寒育种及信号传导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培育抗寒冬小麦作物新品种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ROS信号 维管束组织 梯纹导管 胞间信号 三维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处理对不同抗旱类别小麦品质及种子活力性状的影响
13
作者 桑萌育 杨莉 +2 位作者 李珍妮 王春平 赵德辉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84-91,共8页
通过探讨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别小麦品质及种子活力性状的影响,可为小麦品质和种子活力改良提供指导。研究选用37个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设置干旱处理和正常灌水2种生长条件,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收获籽粒的蛋白质、湿面筋和淀粉含量;... 通过探讨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别小麦品质及种子活力性状的影响,可为小麦品质和种子活力改良提供指导。研究选用37个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设置干旱处理和正常灌水2种生长条件,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收获籽粒的蛋白质、湿面筋和淀粉含量;同时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发芽势与发芽率、芽长与根长、芽鲜质量与根鲜质量、芽干质量与根干质量。结果表明,正常灌水下收获籽粒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干旱处理;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发芽势、发芽率和芽长在干旱处理下显著高于正常灌水;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芽干质量、根干质量对干旱处理响应不显著。对于不同抗旱级别小麦,干旱处理下中等抗旱型品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灌水,淀粉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灌水;抗旱型品种和干旱敏感型品种的各项性状在2种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但抗旱型品种的根长在2种条件下都显著高于中等抗旱型和干旱敏感型品种。综上,抗旱型品种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生长势和品质稳定性,通过干旱胁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种子发芽率等性状;且不同抗旱类别小麦在品质及种子活力性状方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干旱胁迫 品质性状 种子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个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
14
作者 张小娟 刘倩倩 +2 位作者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共5页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30个、高感品种21个。并调查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共筛选出内4103、川麦45、W2、西农9871等16个农艺性状优良且兼具赤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亲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系) 赤霉病 抗性鉴定 单花滴注法 土表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养分生产效率及土壤环境风险
15
作者 叶灵 相殿国 +3 位作者 苗锋 纪明妹 刘珊 王胜蕊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8-32,64,共6页
为使河北省平原地区小麦的水肥投入得到高效利用,设置4种栽培管理模式,分别为处理A(当地农民习惯管理,N 266 kg/hm^(2)、P_(2)O_(5)200 kg/hm^(2),总灌水量300 mm)、处理B(高产推荐管理,N 220 kg/hm^(2)、P_(2)O_(5)152 kg/hm^(2)、K_(2... 为使河北省平原地区小麦的水肥投入得到高效利用,设置4种栽培管理模式,分别为处理A(当地农民习惯管理,N 266 kg/hm^(2)、P_(2)O_(5)200 kg/hm^(2),总灌水量300 mm)、处理B(高产推荐管理,N 220 kg/hm^(2)、P_(2)O_(5)152 kg/hm^(2)、K_(2)O 150 kg/hm^(2),总灌水量195 mm)、处理C(水肥高投入管理,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300 kg/hm^(2),总灌水量270 mm)、处理D(水肥高效管理,N 270 kg/hm^(2)、P_(2)O_(5)184 kg/hm^(2)、K_(2)O 270 kg/hm^(2),总灌水量215 mm),通过测定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确定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处理C和处理D的产量分别为9881、10360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P<0.05),比处理A分别增产20.2%、26.0%;处理C和处理D的植株养分含量均高于处理A和处理B,而子粒对养分的需求量未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处理D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为43.15 kg/hm^(2),低于处理B和处理C,表明氮素有效转移至植株,降低了淋溶风险。综合考虑产量、水肥投入及环境风险,认为处理D为可行的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水肥效率 栽培模式 养分生产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土壤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及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李梦娟 晏宇航 +3 位作者 李慕嵘 史丽丽 KEM SENOU PAVEL DARYL 王小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3-41,55,共10页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研究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小麦群体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SR和TSR配施氮肥N2、N3能有效提高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HSR配施氮肥N2、N3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HSR配施N3能提高越冬期土壤硝态氮含量,TSR配施N2、N3能提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1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HSR+N3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孕穗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使其有较高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秸秆还田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而施氮量增加则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比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HSR+N3处理的产量最高。综上,在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秸秆半量还田配施180~270 kg/hm^(2)氮肥能最大程度实现增产,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与抗性基因的KASP分型检测
17
作者 王志 李寒冰 +3 位作者 王伟 张玉杰 田蜜 王伟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51-57,121,共8页
为解析黄淮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的品质与抗性遗传基础,利用12个小麦品质、抗病、抗旱和抗穗发芽相关的KASP标记对该区9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品质方面,发现33份携带Glu-D1d基因编码的优质麦谷蛋白亚基5... 为解析黄淮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的品质与抗性遗传基础,利用12个小麦品质、抗病、抗旱和抗穗发芽相关的KASP标记对该区9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品质方面,发现33份携带Glu-D1d基因编码的优质麦谷蛋白亚基5+10类型材料及39份含有Glu-A1基因编码的Ax1/Ax2*强筋单倍型材料;抗病性方面,仅12份具备Lr68叶锈病抗性基因,所有参试材料中均未检出抗赤霉病Fhb1基因;抗穗发芽检测中,TaSdr-B1a、Rio Blanco型及Hap-H抗穗发芽单倍型分别见于9份、73份及13份材料中;抗旱性方面,53份材料为COMT-3B基因的3Ba抗旱单倍型,45份为TaDREB-B1a抗旱单倍型,而89份材料为TaSST-4A基因的A2a抗旱单倍型。由此可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所检测的抗旱基因分布广泛且占比较高,而抗病性方面优异单倍型占比较少,在育种策略上迫切需要强化抗病基因的引入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质 抗病 抗旱 抗穗发芽 基因检测 KASP分型技术 黄淮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任泉静 卢宗琪 +3 位作者 李宇航 顾海萍 杨毅 任伟征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33-38,共6页
为探究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开展控制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接种微生物(CK1)、接种小麦驯化的土壤微生物(CK2)、接种白菜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1)、接种狗尾草驯化的... 为探究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开展控制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接种微生物(CK1)、接种小麦驯化的土壤微生物(CK2)、接种白菜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1)、接种狗尾草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2)、接种苜蓿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3)、接种弃耕农田的土壤微生物(T4)、接种林地的土壤微生物(T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小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T1处理生物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小麦株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和根冠比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小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差异显著,且光合速率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01),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49,P=0.030)。综上,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小麦生长有显著影响,且小麦能量分配策略和生理状态变化可能介导了该过程,表明该方法在调控小麦生长上具有可行性和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植物驯化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标记的小麦品种遗传相似度及其检测准确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乃银 金石桥 +7 位作者 晋芳 刘丽华 徐剑文 刘丰泽 任雪贞 孙全 许栩 庞斌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7-896,共10页
遗传相似度检测的准确度估计是对SNP标记法在农作物品种检测体系中应用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本研究基于2021年小麦品种SNP标记法跨实验室协同验证实验数据,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准确度及在品种间的遗传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1)10个实验室... 遗传相似度检测的准确度估计是对SNP标记法在农作物品种检测体系中应用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本研究基于2021年小麦品种SNP标记法跨实验室协同验证实验数据,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准确度及在品种间的遗传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1)10个实验室对55组小麦品种组合的标记位点相似度检测的总体准确度约为98%。(2)GGE双标图的品种遗传关系功能图显示,7组小麦品种的组内遗传相似度在95%以上,其余组合的遗传相似度较低。(3)依据GGE双标图的“正确度-精确度”功能图和“准确度排序”功能图,发现洛旱7号/洛旱11等品种组合的相似度检测准确度较高,晋麦47/临抗11的检测准确度一般,而济麦22/婴泊700的检测准确度较差。(4)10个实验室的检测准确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2个实验室检测的正确度、精确度和准确度表现显著差于其余实验室。(5)各实验室检测正确度的容许误差分布于1.3%~1.9%之间,平均为1.5%;准确度的容许误差分布于1.5%~2.0%之间,平均为1.7%。其中,Lab2和Lab3的检测正确度和准确度的容许误差显著差于其余实验室。本研究构建了SNP标记法对品种相似性检测的准确度统计模型,分析了品种组合和实验室的检测准确度及其容许误差,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对检测正确度、精确度和准确度进行可视化分析,验证了各实验室对品种位点相似性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SNP标记法在农作物品种遗传相似性检测中的准确度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应用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GGE双标图 SNP标记 遗传相似度 位点相似度 准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in Early Maturity,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Improvement in Wheat 被引量:2
20
作者 Hu Shanglian, Zeng Hanbing, Li Wenxiong(Wheat Physiol. and Biotech. Lab, Dept. of Agronomy, NEAU, Harbin 150030, 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6年第2期81-87,共7页
Yield characters, maturity and grain protein content of somaclones derived both from immature embryo of cultivar 77(2)-Spring and single-cell culture of cultivar NE7742 in vitro were studied and the wide variation was... Yield characters, maturity and grain protein content of somaclones derived both from immature embryo of cultivar 77(2)-Spring and single-cell culture of cultivar NE7742 in vitro were studied and the wide variation was found. Somaclones with maturity 8 days earlier than or the same as CK NE 7742 (high yield, early maturity and high quality), combining with high quality (grain protein content 15.5% - 18%) and high yield (the same as 7724 or higher) have been found and selected and now multiplied for 8 generations. The results of cultivar comparison trial in 1995 showed that several somaclones (the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K DN120) could be used directly in wheat production. The studies confirmed that somaclonal vari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for early maturity, high-yielding and high-quality improvement in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single cell culture in vitro somaclonal variation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