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5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筋混凝土锈蚀损伤软接触模型的非线性超声导波识别
1
作者 阎石 王雪南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4-743,共10页
将软接触模型结合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可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早期识别难的问题。然而,目前缺少以层状锈蚀为基础的软接触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与实验证明。该文将钢筋的锈胀问题简化为一个均匀的层状平面模型,并确立了整个锈胀过... 将软接触模型结合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可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早期识别难的问题。然而,目前缺少以层状锈蚀为基础的软接触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与实验证明。该文将钢筋的锈胀问题简化为一个均匀的层状平面模型,并确立了整个锈胀过程中层表面接触压力与刚度;使用颗粒接触模型建立了锈蚀程度和超声导波非线性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数值分析时将锈蚀接触问题简化为一个软接触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到软接触中各参数和锈蚀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有限元计算及实验验证的方法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在软接触模型得到的结果中,超声导波的非线性系数变化趋势和理论计算及实验结果一致。通过理论计算推导出二阶非线性系数和接触力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基于非线性超声导波的钢筋混凝土早期锈蚀识别方法,该方法对基于软接触模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的识别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锈蚀识别 非线性超声导波 层状结构 接触模型 钢筋混凝土结构 颗粒链接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散模型检测的高铁接触网绝缘子缺陷语义描述方法
2
作者 陈永 安卓奥博 周建宇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100-4111,共12页
高铁接触网绝缘子作为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的重要装置,可为接触网提供电气部件绝缘和腕臂结构支撑,其安全性对于高速铁路行车至关重要。针对绝缘子检测时易受复杂环境背景干扰,导致缺陷检测精度低以及无法提供缺陷语义描述的问题,该文提出... 高铁接触网绝缘子作为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的重要装置,可为接触网提供电气部件绝缘和腕臂结构支撑,其安全性对于高速铁路行车至关重要。针对绝缘子检测时易受复杂环境背景干扰,导致缺陷检测精度低以及无法提供缺陷语义描述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扩散模型检测的绝缘子缺陷描述方法。首先,构建大核空间选择特征提取网络,加强绝缘子缺陷特征信息的提取能力;其次,基于扩散模型设计融合扩散机制的检测解码器,并对解码器生成的噪声框进行逆向贝叶斯扩散,还原绝缘子真值框的预测,提高模型的抗背景干扰能力;最后,设计交叉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器和解码器,实现图像与文本的跨模态映射,并通过文本过滤机制驱动的多模态语言视觉预训练(BLIP)模型,完成绝缘子缺陷文本描述输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绝缘子缺陷检测模型的平均准确度达到93.04%,相较于DTER和Faster RCNN的mAP0.5分别提升4.63%和5.78%,且F1-score高达82.91%,平均双语评估替换评价指标(BLEU)和基于精确率的图像描述评价指标(CIDEr)分别达到83.51%和1.94。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和缺陷语义描述准确性,能够满足对高速铁路绝缘子缺陷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接触 绝缘子缺陷检测 缺陷语义描述 扩散模型 交叉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触刚度的航空发动机模拟整机模型降维及修正
3
作者 高程明 何俊增 +4 位作者 刘家璇 姜东 卢愈 张大海 费庆国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4,共11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建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精确度和计算效率难以同时满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接触刚度的航空发动机模拟整机模型降维及修正方法。分别建立航空发动机转子和机匣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运用薄层单元来模拟转子轮盘间的端齿接触... 针对航空发动机建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精确度和计算效率难以同时满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接触刚度的航空发动机模拟整机模型降维及修正方法。分别建立航空发动机转子和机匣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运用薄层单元来模拟转子轮盘间的端齿接触以及机匣间的螺栓接触界面;基于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对模型进行降维处理,保留接触界面和支承位置处的关键主节点,分别得到转子和机匣的降维模型;运用灵敏度方法,结合转子模态试验和机匣模态试验的结果,对转子和机匣降维模型中的接触刚度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转子降维模型和机匣降维模型进行组装,得到航空发动机模拟整机模型。开展模拟整机模态试验,将修正后的模拟整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前两阶弯曲模态频率误差控制在1.22%以内,且以Matlab软件为计算平台,进行了五次迭代修正计算,平均每次计算时长仅为2.1 s,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研究结果为航空发动机建模及修正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在满足了航空发动机模拟整机修正精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模型修正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模拟整机 模型修正 薄层单元 降维 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面接触模型研究进展
4
作者 罗治军 吴恺 +1 位作者 田桂 阎绍泽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工程实践表明,机械结构结合面的接触特性对整体的刚度、阻尼等动态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高端装备,如果不能准确考虑结合面的特性,将导致较大的设计误差,使得振动、精度等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在工作中导致事故发生。近代,基于... 工程实践表明,机械结构结合面的接触特性对整体的刚度、阻尼等动态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高端装备,如果不能准确考虑结合面的特性,将导致较大的设计误差,使得振动、精度等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在工作中导致事故发生。近代,基于微凸体接触理论,结合面接触模型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模型在工程领域得到应用,如GW模型、MB模型和Persson模型等。然而,结合面接触模型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各理论之间存在明显冲突。目前,关于结合面接触模型尚无定论,需要更多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对结合面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了目前结合面模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接触面积 接触模型 尺度依赖 GW模型 MB模型 Persso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工程车轮径向接触压力分布模型的构建与研究
5
作者 叶昊哲 吴超华 +2 位作者 全勇智 史晓亮 罗威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6,共9页
针对重型工程车轮在径向载荷工况下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的不准确问题,基于车轮-轮胎接触压力测试结果,构建了一种新的仿真分析模型。首先,测试车轮仅在充气压力工况下的应力数据,并以4阶高斯函数拟合充气压力加载模... 针对重型工程车轮在径向载荷工况下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的不准确问题,基于车轮-轮胎接触压力测试结果,构建了一种新的仿真分析模型。首先,测试车轮仅在充气压力工况下的应力数据,并以4阶高斯函数拟合充气压力加载模型;然后,测试车轮在充气压力和径向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应力数据,消去充气压力的影响,并以4阶傅里叶函数和4阶正弦和函数分别拟合径向载荷周向加载模型和轴向加载模型;最后,通过Ansys软件仿真验证加载模型。结果显示,与实测数据相比,关键校核点的计算误差仅为1.943%。此外,应力分布也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证明了径向接触压力分布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制车轮 径向载荷 接触压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仿真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桥耦合振动的车轮多点接触模型与试验验证
6
作者 龙金喜 朱尚清 +2 位作者 荚瑞馨 董方 蔡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2,共8页
针对现有车桥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精度不足和计算效率偏低的问题,文章以某简支T梁桥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考虑实际路面不平整度的车桥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通过ABAQUS建立多点接触模型,基于毫米波雷达测试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在实测桥... 针对现有车桥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精度不足和计算效率偏低的问题,文章以某简支T梁桥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考虑实际路面不平整度的车桥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通过ABAQUS建立多点接触模型,基于毫米波雷达测试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在实测桥面不平整度以及规范中4种等级的桥面不平整度条件下,多点接触模型与传统单点接触模型的接触作用效应,并利用某简支空心板桥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所述模型的有效性与通用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不仅具有非接触式测量的便利性,而且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动态测试;多点接触模型比单点接触模型能更精确地预测车辆与桥梁的相互作用,随着桥面不平整度的变差,多点接触模型的计算精度更显著,在D级路面下2种模型的最大动挠度误差可达9.59%。某简支空心板桥的测试结果验证了多点接触模型的适应性,证明了多点接触模型较高的精度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耦合 车轮接触模型 试验验证 毫米波雷达 桥面不平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夹层场地中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会驳疑 闫冠宇 许成顺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基于已开展的局部液化夹层场地地下结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建立计算模型,计算模型采用了3种不同的土-结构接触形式,分别是捆绑接触、无厚度的摩擦接触单元和有厚度的薄层接触... 为研究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基于已开展的局部液化夹层场地地下结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建立计算模型,计算模型采用了3种不同的土-结构接触形式,分别是捆绑接触、无厚度的摩擦接触单元和有厚度的薄层接触单元。通过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3种不同接触形式对场地、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出最合理的土-结构接触形式。结果表明,在液化夹层场地中,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场地地震响应不产生显著影响,而对结构地震响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土-结构捆绑接触会明显放大结构的地震响应,无厚度的摩擦接触会减弱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有厚度的薄层接触单元会放大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模型试验结果相比与采用有厚度的薄层单元的结构地震响应更加接近,能够更好地还原地下结构在液化夹层场地中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场地 土-结构接触模型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模型试验及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王海明 朱殿之 +2 位作者 丁玉涛 杨校辉 赵志忠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1-369,392,共10页
为探究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并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以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某滑坡为依托,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的手段,揭示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并改进理论分析计算方法。研究... 为探究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并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以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某滑坡为依托,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的手段,揭示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并改进理论分析计算方法。研究表明:(1)在持续性强降雨作用下,黄土与泥岩交界面附近土体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主要变形过程为滑移拉裂,坡体的破坏模式为牵引-推移复合式;(2)滑坡稳定性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通过多组滑坡模型试验,得到不同降雨强度下滑坡启动时间,发现降雨强度与滑坡启动时间呈对数关系;(3)通过模拟滑坡位移变化,发现黄土-泥岩接触面处孔隙水压力最高并向周围不断扩散降低,符合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实际入渗特征,验证了滑坡模型试验所得结论的准确性;(4)基于传统的不平衡推力法,考虑降雨入渗所产生渗透力的影响,改进稳定性计算方法,并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滑坡稳定性系数明显低于规范所求,表明坡体从降雨开始至发生失稳所需时间明显小于常规预测值。研究结论可以为滑坡灾害的研究与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 降雨入渗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near Cohesion模型的含水堆积体滑坡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高道路 王林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227-233,共7页
水通常是堆积体滑坡发生的触发因素,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堆积体滑坡时加入水的液桥力有助于提高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了研究含水堆积体滑坡过程的各项运动特性,提出采用Linear Cohesion接触模型模拟含水湿润状态下松散堆积体滑坡的运动过程... 水通常是堆积体滑坡发生的触发因素,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堆积体滑坡时加入水的液桥力有助于提高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了研究含水堆积体滑坡过程的各项运动特性,提出采用Linear Cohesion接触模型模拟含水湿润状态下松散堆积体滑坡的运动过程,利用离散元程序EDEM 2017建立了含水堆积体滑坡水槽数值模型,计算堆积体从失稳-滑动-堆积整个运动过程。结果表明:能量密度k是Linear Cohesion模型模拟含水堆积体滑坡的关键参数;当k<5000 J/m^3时,随着能量密度值逐渐增大,堆积体滑动过程的流动性越来越小,最大平均速度值和最大动能越大,当k≥5000 J/m^3时,含水堆积体的各项滑动特征变化不明显;较小能量密度的湿颗粒堆积体在滑动过程中结构体易发生破坏,形成的颗粒群流动性更强,滑动距离更远,扩大了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相关研究成果对今后类似的含水堆积体滑坡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含水堆积体 Linear cohesion接触模型 离散单元法(EDEM) 能量密度 液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面板与堆石料接触面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傅中志 王立安 +1 位作者 陈锦祎 张意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05-2313,共9页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面板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传统双曲线接触面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个考虑双向剪切耦合效应,且符合强度准则和标架无差异原则的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模型参数少,数值实现方便,可以定性地模拟出实际面板坝工程中出现的混凝土挤压破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接触 本构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离心模型试验软接触式微型土压计研制及性能评价
11
作者 王永志 杨阳 +4 位作者 徐光明 汤兆光 张雪东 孙锐 周燕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55-1664,共10页
微型土压计是岩土离心模型试验的重要测量技术之一。为解决刚性土压计测量中拱效应、尺寸效应、厚径比等经典误差问题及提升频响速率和精度,尝试开发了一种全新软接触式微型土压计ESP-II,介绍了其技术创新和设计方法。以两种国际代表性... 微型土压计是岩土离心模型试验的重要测量技术之一。为解决刚性土压计测量中拱效应、尺寸效应、厚径比等经典误差问题及提升频响速率和精度,尝试开发了一种全新软接触式微型土压计ESP-II,介绍了其技术创新和设计方法。以两种国际代表性土压计为参考,设计开展一系列离心模型试验,对其感应精度、速率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结论:①逐级加载离心加速度5g~50g试验下,各深度ESP-II和两种参考传感器测试结果与理论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16%,6.70%,4.85%,三者沿深度拟合K_(0)优度系数R^(2)均≥0.9893。②脉冲荷载试验中ESP-II最大响应时间约7.8 ms,略优于两种参考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频响速率。③不同幅值正弦、地震等动荷载试验下,3种传感器测得土压力均呈一致增量趋势,K_(0)约由0.43~0.45增至0.51~0.56,与既有规律认识吻合。④离心机下降卸荷过程中,ESP-II测得时程表现良好连续性和光滑性,反映软接触式设计有利于保障土体与传感器良好接触和稳定响应。研究成果,初步证明了软接触式土压计适应于静、动力离心试验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离心模型试验 微型土压计 设计方法 接触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采油树Spring-Seal密封圈接触模型构建与实验测试
12
作者 张红 龙圣均 +1 位作者 冯定 黄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共8页
为提高深水采油树在高压、高温、低温等工况下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对采油树密封圈进行重新设计,提出Spring-Seal密封圈(以下简称S密封圈);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填料密封接触理论,重新构建S密封圈接触力学模型;建立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分... 为提高深水采油树在高压、高温、低温等工况下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对采油树密封圈进行重新设计,提出Spring-Seal密封圈(以下简称S密封圈);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填料密封接触理论,重新构建S密封圈接触力学模型;建立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S密封圈的密封性能,同时验证新建接触模型的合理性;利用实验测试S密封圈的实际密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密封圈在高压、高温、低温等工况下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且密封性能良好。研究结果可为S密封圈的接触研究及工程运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密封圈 接触模型 密封性能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冲击振动除冰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磊 徐梦楠 +2 位作者 张华鹏 吴蔚 丁建明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接触线覆冰严重影响电气化铁路的正常运行。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创建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有限元模型,采用负驰度法分析接触网模型的静力初始形态,在此基础上建立接触网覆冰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通过承力索驰度... 接触线覆冰严重影响电气化铁路的正常运行。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创建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有限元模型,采用负驰度法分析接触网模型的静力初始形态,在此基础上建立接触网覆冰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通过承力索驰度、模型固有频率以及网格收敛性3方面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基于人工敲打机械除冰方法,结合除冰准则,研究不同加载点、不同载荷大小以及不同覆冰层厚度对除冰效果的影响。综合分析各种载荷方式,归纳总结接触网除冰的一般规律,使除冰效果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覆冰 模型验证 除冰准则 机械除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子游戏国际传播的文化外交潜能探析——基于想象群际接触假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莹 杨斯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当前,中国文化外交的外部舆论环境复杂,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应对国际舆论挑战的关键所在。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想象群际接触假说”,通过对电子游戏这一独特数字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增强对“外群体”受众的触达,并纠正受众偏见等特性进行理... 当前,中国文化外交的外部舆论环境复杂,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应对国际舆论挑战的关键所在。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想象群际接触假说”,通过对电子游戏这一独特数字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增强对“外群体”受众的触达,并纠正受众偏见等特性进行理论阐释,从而将数字媒体艺术学领域的电子游戏与外交学范畴的文化外交建立跨域关联;进一步引入游戏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程序修辞”,在将游戏MDA本体模型中的游戏机制、游戏动态和游戏美学三个环节作为游戏接触质量要素的基础上,对国产游戏《原神》《黑神话:悟空》等进行程序修辞特色考察,最终探究游戏为中国文化外交在主体、观念和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不断释放出的新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国际传播 文化外交 想象群际接触 程序修辞 MD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层状非均匀条件下的轮轨二维滚动接触理论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帅 赵国堂 +3 位作者 刘金朝 赵磊 王平 王衡禹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103,共8页
除有限元外,传统轮轨滚动接触理论计算模型均基于材料均匀假设,为研究材料性能在非均匀条件下的轮轨接触问题,提出一种计算效率高于有限元的二维轮轨滚动接触理论模型。通过接触力学理论和分层模型,结合Fourier变换技术,得到存在非均匀... 除有限元外,传统轮轨滚动接触理论计算模型均基于材料均匀假设,为研究材料性能在非均匀条件下的轮轨接触问题,提出一种计算效率高于有限元的二维轮轨滚动接触理论模型。通过接触力学理论和分层模型,结合Fourier变换技术,得到存在非均匀层的钢轨在法向作用力下的位移基本解;通过积分和叠加原理,得到钢轨表面存在非均匀层条件下的轮轨接触力;以存在脱碳层的钢轨为例,分析钢轨脱碳层对轮轨接触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轨表面残留脱碳层厚度的增加,接触斑尺寸增大,轮轨法向和切向接触力降低。计算结果与Carter理论、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模型的有效性,为存在非均匀层条件下的轮轨接触提供一种除有限元方法外的高效率的数值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非均匀 分层模型 接触力学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面相互作用的黏附接触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万小东 孙其勋 +2 位作者 刘健犇 王珊 吴仲岿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7,77,共16页
黏附接触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若要分析物体间的黏附接触行为,则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现有文献中的数学模型种类繁多,对于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黏附现象所适用的理论也不尽相同。针对常见的黏附现象,... 黏附接触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若要分析物体间的黏附接触行为,则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现有文献中的数学模型种类繁多,对于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黏附现象所适用的理论也不尽相同。针对常见的黏附现象,按照其不同的受力形式分为弹性体接触、粗糙表面黏附及基材表面剥离等几大类,分别对以上几类接触行为采用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归纳分析整理。综合叙述了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现代仿真模型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重点介绍了适用于一般物体之间黏附行为分析的通用模型,以期为黏附接触领域的研究和建模提供指导和参考。对于弹性体接触的情况,重点介绍了经典力学接触理论的基本公式和适用类型,包括Hertz接触理论、JKR模型和DMT模型等,并依据Tabor数讨论了JKR模型与DMT模型的差异。对于粗糙表面的黏附接触,重点介绍了Greenwood和Williamson(GW模型)所提出的多凸起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局限性。对于材料的表面剥离情况,重点介绍了剥离力学中应用最广泛的Kendall剥离模型的基本理论。对于现代仿真技术手段,重点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型(MD模型)和有限元模型(FEM)的基本思想和优缺点。之后分别对以上各类模型的拓展完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黏附接触领域数学模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 弹性体接触 剥离 粗糙表面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雷达数据构建红松人工林树高、枝下高及接触高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明睿 贾炜玮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6,共11页
采用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扫描10块人工红松林所得到的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构建红松树高曲线模型、枝下高预估模型与接触高预估模型,并建立联立方程组。首先,从所选择的5种树高曲线模型中,选择出拟合效... 采用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扫描10块人工红松林所得到的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构建红松树高曲线模型、枝下高预估模型与接触高预估模型,并建立联立方程组。首先,从所选择的5种树高曲线模型中,选择出拟合效果较好的2个模型作为联立方程组的备选模型。然后再从5个枝下高基础模型中选出1个拟合效果好,并且适用程度高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运用再参数化和最优子集回归的方法将林分因子(林分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高径比、优势木平均胸径和优势木平均高)代入基础模型,选择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作为枝下高备选模型。相同的方法选择拟合效果好的接触高备选模型。最后将树高曲线模型、枝下高备选模型与接触高备选模型分别两两联立,建立联立方程组。通过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Estimation,SVR或SURE),根据拟合优度与检验结果选择最优秀的方程组,并对联立方程组进行评价。最终得到结果最优联立方程组预估树高时,决定系数R^(2)=0.896,均方根误差RMSE=0.612 m;当方程组预估枝下高时,R^(2)=0.575,RMSE=0.850 m;当方程预估接触高时,R^(2)=0.719,RMSE=0.791 m,而且各种检验指标都较好。综合来看,方程组对树高、枝下高与接触高拟合精度与检验效果较好,可以解决树高、枝下高与接触高的内在相关性问题,为进一步研究红松树冠结构与动态变化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地基雷达 树高模型 枝下高模型 接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丸定心部-身管接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缪伟 尹强 钱林方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170,共14页
研究弹丸定心部与炮膛的接触现象对于理解弹丸膛内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一个弹丸定心部-身管接触模型。假设定心部与阳线间的接触应力只沿阳线长度方向变化,将阳线表面简化成空间曲线;用阳线围成的笼形结构描述内膛的几何,... 研究弹丸定心部与炮膛的接触现象对于理解弹丸膛内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一个弹丸定心部-身管接触模型。假设定心部与阳线间的接触应力只沿阳线长度方向变化,将阳线表面简化成空间曲线;用阳线围成的笼形结构描述内膛的几何,提出了定心部与阳线的接触检测算法。将弹丸和身管沿着圆周方向展开,使用一个二维接触问题的解析解计算接触应力。针对接触应力的方根奇异性,采用Chebyshev-Gauss积分公式计算定心部与阳线的接触载荷。给出了确定模型参数的拟合方法和参数辨识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定心部与炮膛的接触刚度随着弹丸膛内行程变化。根据数值算例分析了弹丸质心偏移量对定心部与炮膛接触方式及前定心部磨损刻痕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定心部受力的等效接触点并不位于定心部中心或棱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模型 弹-管接触 发射动力学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生群体医患冲突信息接触与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19
作者 沈慧 邹禧乾 +3 位作者 卢伟 张艳霞 赵桂花 陈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0,共8页
为了探究医生群体医患冲突信息接触与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拓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调查我国各级医院 216例医生人际和媒体渠道的医患冲突信息接触,对其医患冲突感知严重性、易感性、自我效能、反应效能、恐惧情绪以... 为了探究医生群体医患冲突信息接触与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拓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调查我国各级医院 216例医生人际和媒体渠道的医患冲突信息接触,对其医患冲突感知严重性、易感性、自我效能、反应效能、恐惧情绪以及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影响.使用 SmartPLS 4.1,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人际医患冲突信息接触与感知易感性正相关,与感知自我效能负相关.媒体医患冲突信息接触分别与感知严重性和易感性正相关,与感知自我效能负相关.感知严重性和易感性分别对恐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感知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分别与恐惧负相关,且恐惧能够正向预测防御性医疗行为.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易感性和自我效能分别与恐惧在人际医患冲突信息接触和防御性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序列中介作用.感知严重性、易感性以及自我效能分别与恐惧在媒体医患冲突信息接触和防御性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人际和媒体医患冲突信息接触对医生群体防御性医疗行为背后心理转化的差异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冲突信息接触 防御性医疗行为 恐惧诉求 拓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接触网异型桩基抗冻拔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亚龙 王旭 +4 位作者 蒋代军 刘德仁 何菲 晏昌 牛富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684,共8页
保证接触网支柱桩基础的冻拔稳定性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截面形式桩(等截面圆形桩Z1、直锥柱形桩Z2及曲锥柱形桩Z3)的抗冻拔性能,以青藏线路基填料为试验土体,进行3个冻融循环的室内模型试验... 保证接触网支柱桩基础的冻拔稳定性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截面形式桩(等截面圆形桩Z1、直锥柱形桩Z2及曲锥柱形桩Z3)的抗冻拔性能,以青藏线路基填料为试验土体,进行3个冻融循环的室内模型试验,得到冻融作用下接触网支柱桩基础的地温、桩顶位移及桩身应力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路基体的冻结(融化)是二维冻结(融化),接触网支柱桩基础附近的冻结深度约为30 cm;路肩处土体的竖向冻胀位移为4.30 mm,Z1的竖向冻拔量为0.26 mm,Z2与Z3的竖向冻拔量分别为Z1的46%、58%,3根桩的桩顶均产生约0.1 mm的水平位移;冻结过程中桩基整体受拉,冻深附近桩身轴力最大;切向冻胀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地表附近,曲锥柱形桩切向冻胀总力最小,抗冻拔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接触网支柱桩基础 异型桩 模型试验 冻融作用 冻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