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Si Content on the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Laser Cladding FeCoNiBSiNb Amorphous Alloy Composite Materials
1
作者 DU Xian YU Dongxin +3 位作者 LIU Jian CAI Zhihai HE Dongyu WANG Xiaolong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6-162,共7页
Aseries of [(Fe_(0.6)Co_(0.2)Ni_(0.2))_(0.75-0.03x)B_(0.2)Si_(0.05+0.03x)]_(96)Nb_(4) amorphous alloy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adjusting the silicon content(x=0,1,2,3,4,5,and 6)and their microstructures and... Aseries of [(Fe_(0.6)Co_(0.2)Ni_(0.2))_(0.75-0.03x)B_(0.2)Si_(0.05+0.03x)]_(96)Nb_(4) amorphous alloy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adjusting the silicon content(x=0,1,2,3,4,5,and 6)and their microstructure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laser cladding technique.Additionally,the effect of Si on the glass forming ability(GFA)of the layers was understood.Results show that an appropriate Si content can refin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FeCoNiBSiNb laser cladding layers and improve the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The hardness of the coating layer increases monotonically with the Si content.At the Si content of 4.8at%(x=0),the coating layer exhibits a relatively low hardness(734.2HV 0.1).Conversely,at the silicon content of 13.44at%(x=3),the coating layer exhibits the highest hardness(1106HV 0.1).The non-crystalline content and tensile strength exhibit an initial increase,followed by a subsequent decrease.At x=2,the coating exhibits its maximum fracture strength(2880 MPa).However,when x>2,the fracture strength of the coating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x.Conversely,with an increase in Si content,the wear volume loss initially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At a Si content of 10.56at%(x=2),the coating exhibits the highest non-crystalline content(42%),the highest tensile strength(2880 MPa),and the most favorable dry friction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cladding FeCoNiBSiNb composite layer tribological property Si cont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abrasion wear behavior of Ni-based laser cladding alloy layer at high temperature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勇 刘素芹 王顺兴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4期403-405,共3页
Ni-based alloy coating on 21-4-N heat-resistant steel was prepared using CO2 laser, and the high-temperature abrasion wear was test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is cladding layer and its abrasion wear behavior at high t... Ni-based alloy coating on 21-4-N heat-resistant steel was prepared using CO2 laser, and the high-temperature abrasion wear was test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is cladding layer and its abrasion wear behavior at high temperature by changing compositions and temperature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mong the three compositions of cladding layer, i.e. Ni21+20%WC+0.5%CeO2, Ni25+20%WC+0.5%CeO2 and Ni60+20%WC+0.5%CeO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Ni21+20%WC+ 0.5%CeO2 cladding layer is made up of finer grains, and presents the best abrasion wear behavior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wear pattern of laser cladding layer is mainly grain abrasion at lower temperature, and it would be changed to adhesive abrasion and oxide abrasion at higher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based laser cladding layer MICROSTRUCTURE abrasion wear behavior high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素钢表面熔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贾剑平 李虹钢 骆敏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3,共7页
熔覆技术因稀释率低、热影响区小和覆层强度高等特点,在工业中被大量应用。概述了冷金属过渡熔覆、激光熔覆与等离子熔覆三种常见的熔覆方法及研究现状,并从工艺参数、数值模拟、复合熔覆和外部辅助等方面对熔覆层表面成形和熔覆层质量... 熔覆技术因稀释率低、热影响区小和覆层强度高等特点,在工业中被大量应用。概述了冷金属过渡熔覆、激光熔覆与等离子熔覆三种常见的熔覆方法及研究现状,并从工艺参数、数值模拟、复合熔覆和外部辅助等方面对熔覆层表面成形和熔覆层质量控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表面熔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覆技术 熔覆层 数值模拟 复合熔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火箭弹发动机包覆层检测的太赫兹FMCW技术
4
作者 秦叔敏 薛凯亮 +2 位作者 吴其洲 李雅 陈友兴 《火力与指挥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5,共6页
包覆层在火箭弹发动机中连接发动机壳体和推进剂,其粘接状态对推进剂、壳体界面的完整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火箭弹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包覆层状态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太赫兹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案。依托太赫兹... 包覆层在火箭弹发动机中连接发动机壳体和推进剂,其粘接状态对推进剂、壳体界面的完整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火箭弹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包覆层状态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太赫兹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案。依托太赫兹FMCW雷达、喇叭天线、多维驱动轴和一组光学透镜搭建二维检测平台;通过分析包覆层的太赫兹检测图像以及气泡处和无气泡处的单点纵向信号,来对粘接状态进行表征;引入连续小波变换进行三维重构。实验结果验证太赫兹FMCW检测系统对包覆层中的气泡缺陷识别的有效性,通过连续小波变换能够重建出高质量的三维检测结果,为火箭弹发动机内涂层健康状态检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FMCW 无损检测 包覆层 缺陷表征 连续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激光预置铜层钛钢接头成形与组织
5
作者 朱明 祁先刚 +1 位作者 张宗智 石玗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88,共10页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覆钛层实现复合板的局部修复,采用半导体激光熔覆试验系统,分析了激光功率、送粉速率、扫描速度对铜层熔覆成形参数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在铜层表面继续TIG熔覆钛层,工艺优化后得到了成形良好的Ti-Cu-Fe接头并对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测试与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半导体激光可以实现铜层熔覆厚度的精确控制,厚度范围为0.236~0.462 mm;从Cu-Fe接头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可以发现,通过铜层厚度的控制,上表面区域的Fe元素含量明显减小,有利于减少脆硬的Fe-Ti金属间化合物生成;TIG堆焊钛层后,接头主要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接头平均抗剪强度为194MPa,接头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创新点:(1)通过半导体激光熔覆可以在钢基材表面实现铜熔覆层成形的精确控制(2)激光熔覆的Cu层厚度能满足TIG堆焊钛层对熔深的要求,接头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复合板 Cu过渡层 激光熔覆 同轴送粉 熔覆成形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高端截齿耐磨层组织和性能研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志玲 李晓峰 +3 位作者 何天运 张玉浩 余黎明 何文斌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2,共4页
耐磨层组织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工程旋挖和矿产开采领域用截齿刀具的使用寿命。为研制高端耐磨截齿,采用CO_(2)堆焊高铬合金和激光熔覆TiC钢结硬质合金两种方式在截齿基体(42CrMo钢)表面熔覆2 mm左右耐磨层,对比分析不同熔覆工艺对耐磨... 耐磨层组织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工程旋挖和矿产开采领域用截齿刀具的使用寿命。为研制高端耐磨截齿,采用CO_(2)堆焊高铬合金和激光熔覆TiC钢结硬质合金两种方式在截齿基体(42CrMo钢)表面熔覆2 mm左右耐磨层,对比分析不同熔覆工艺对耐磨层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堆焊熔覆耐磨层出现较明显的宏观裂纹,且有明显的的熔合线,在一定区域内耐磨层组织形成胞状晶和枝状晶。而激光熔覆耐磨层没有明显的熔合线,出现过渡区,在过渡区TiC与基材润湿性较好,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激光熔覆耐磨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1384.4 HV,且过渡区硬度值梯度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耐磨层 过渡区 冶金结合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4L不锈钢齿槽激光熔覆Co-Cr基合金粉末显微组织及裂纹研究
7
作者 李茂昌 尹丹青 +3 位作者 董景隆 王斌 张凯歌 陈云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3-58,64,共7页
采用Co-Cr基合金Stellite12粉末在基材(304L不锈钢基体)齿槽中进行了多层激光熔覆,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及维氏显微硬度测试仪,研究了Stellite12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特点、物相组成,对熔覆层裂... 采用Co-Cr基合金Stellite12粉末在基材(304L不锈钢基体)齿槽中进行了多层激光熔覆,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及维氏显微硬度测试仪,研究了Stellite12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特点、物相组成,对熔覆层裂纹形成及扩展机制进行了探究。通过应力致开裂的角度结合XRD物相、EDS元素分析及显微组织观察对裂纹进行了分析,并对裂纹周边区域进行了显微硬度表征。结果表明,裂纹由涂层拉应力及约束应力所致,并沿共晶碳化物呈现沿晶或穿晶断裂,为脆性裂纹。裂纹区域周围的显微硬度平均值为450~540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Co-Cr基合金 显微组织 熔覆层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功率对316L/Al_(2)O_(3)熔覆层耐磨耐蚀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冯玉坤 董会 +3 位作者 张永杰 李鹏宇 张三齐 杨紫辰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61,共11页
目的针对316L不锈钢激光熔覆层存在的耐磨性不足问题,基于激光功率参数及硬质相Al_(2)O_(3)颗粒共同优化熔覆层性能,制备同时具有低稀释率、高耐磨性及高耐腐蚀性的316L熔覆层,为轨道交通、石油石化等领域提供高性能表面改性解决方案。... 目的针对316L不锈钢激光熔覆层存在的耐磨性不足问题,基于激光功率参数及硬质相Al_(2)O_(3)颗粒共同优化熔覆层性能,制备同时具有低稀释率、高耐磨性及高耐腐蚀性的316L熔覆层,为轨道交通、石油石化等领域提供高性能表面改性解决方案。方法通过调整热输入量及添加Al_(2)O_(3)陶瓷颗粒的方式制备复合熔覆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316L/Al_(2)O_(3)(质量分数为6%)复合熔覆层的微观结构及成分进行观察,使用显微硬度计评估其硬度,采用摩擦磨损试验仪测试其耐磨性能,应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其耐蚀性能。通过这些方法,系统分析不同激光功率条件下熔覆层的特性。结果相较于其他功率条件,在激光功率800 W条件下,316L/Al_(2)O_(3)(质量分数为6%)复合熔覆层展现出更佳的综合性能,且显著优于单一的316L熔覆层;该熔覆层内部无明显缺陷,稀释率约为9.6%,仅为316L熔覆层稀释率的50.8%;物相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熔覆层主要由铁素体、奥氏体和少量Al_(2)O_(3)组成;在800 W激光功率条件下,Al_(2)O_(3)颗粒的熔化程度最优;其硬度提升了100%以上,摩擦因数降低了25%,耐磨性提升了24倍左右;该熔覆层的电化学自腐蚀电位(Ecorr)为-340 mV,自腐蚀电流密度(Jcorr)为0.96μA/cm^(2),相较于单一316L熔覆层的自腐蚀电位高出151 mV,自腐蚀电流密度(6.64μA/cm^(2))降低了85.4%。结论通过添加Al_(2)O_(3)和调整热输入量,能够有效控制熔覆层的稀释率,显著提升熔覆层的耐磨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316L/Al_(2)O_(3)熔覆层 激光功率 稀释率 耐磨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稳压器筒体内壁不锈钢堆焊层309L过渡层裂纹产生机理分析
9
作者 王炜铭 张明明 +7 位作者 余春 杨淼森 罗庆 孙志远 胡光敏 陆皓 纵海 张茂龙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针对核电稳压器筒体内壁不锈钢堆焊层309L过渡层中出现的微裂纹缺陷问题,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及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截取的带裂纹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微裂纹为高温失延裂纹,其特... 针对核电稳压器筒体内壁不锈钢堆焊层309L过渡层中出现的微裂纹缺陷问题,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及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截取的带裂纹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微裂纹为高温失延裂纹,其特征是裂纹沿晶界扩展并伴有晶界滑移,且晶界中存在大量氧化物。通过复现试验并结合实际工况,发现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焊接过程中焊缝工作区域保护不充分,导致晶界氧化物析出,进而在焊接应力的作用下萌生并扩展。研究开发的高温失延裂纹复现试验方法有效验证了裂纹性质及成因,为核电设备堆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确保核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稳压器 不锈钢堆焊层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宽带激光熔覆层形貌尺寸预测
10
作者 倪崇智 路妍 +4 位作者 颉潭成 王军华 徐彦伟 史墨可 翟文豪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8-83,共6页
针对宽带激光熔覆层形貌尺寸所受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的问题,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粉速率作为输入,以熔覆层宽度和高度作为输出,构建了BP神经网络宽带激光熔覆层形貌尺寸预测模型,分析了其预测精度,并使用遗传算法对所建BP神经... 针对宽带激光熔覆层形貌尺寸所受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的问题,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粉速率作为输入,以熔覆层宽度和高度作为输出,构建了BP神经网络宽带激光熔覆层形貌尺寸预测模型,分析了其预测精度,并使用遗传算法对所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熔覆层形貌尺寸的相对误差均在7.434%以内,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熔覆层形貌尺寸的相对误差均在5.348%以内。GA-BP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宽带激光熔覆层形貌尺寸方面精度较高,能有效指导宽带激光熔覆工艺参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激光熔覆层 工艺参数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焊电流对Fe-Cr-W-Nb药芯焊丝堆焊熔覆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子锐 潘应君 柯德庆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5,104,共7页
设计了一种Fe-Cr-W-Nb药芯焊丝,采用埋弧堆焊技术在不同堆焊电流(350,400,450,500 A)下在Q235钢基体表面制备熔覆层,研究了堆焊电流对熔覆层组织、显微硬度及高温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堆焊电流制备的熔覆层均主要由Fe-Cr固溶体... 设计了一种Fe-Cr-W-Nb药芯焊丝,采用埋弧堆焊技术在不同堆焊电流(350,400,450,500 A)下在Q235钢基体表面制备熔覆层,研究了堆焊电流对熔覆层组织、显微硬度及高温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堆焊电流制备的熔覆层均主要由Fe-Cr固溶体、M_(23)C_(6)、NbC以及少量M_(7)C_(3)、Fe_(3)W_(3)C等物相组成;随着堆焊电流的增大,NbC硬质相颗粒形状逐渐规则,当堆焊电流为450 A时,熔覆层中的硬质相颗粒形状最规则,尺寸一致,分布均匀,熔覆层与钢基体形成良好的冶金结合,当堆焊电流过大(500 A)时,硬质相颗粒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形状,尺寸明显增大,分布不均匀。随着堆焊电流的增大,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磨损质量损失先减小后增大,当堆焊电流为450 A时,熔覆层显微硬度最大,磨损质量损失最小,耐磨性能最优,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芯焊丝 埋弧堆焊 熔覆层 高温耐磨性能 N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粉末研究综述
12
作者 高世龙 朱孟浩 时婧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7-3057,3088,共12页
激光熔覆作为一种新兴的表面涂层改性技术,在制备表面强化涂层和材料改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熔覆粉末材料是决定熔覆层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成为激光熔覆技术研究的焦点。首先介绍了激光熔覆技术的核心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金... 激光熔覆作为一种新兴的表面涂层改性技术,在制备表面强化涂层和材料改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熔覆粉末材料是决定熔覆层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成为激光熔覆技术研究的焦点。首先介绍了激光熔覆技术的核心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和复合粉末等熔覆材料的特点及研究进展,最后对激光熔覆层粉末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表面强化 材料改性 熔覆层 粉末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激光熔覆Ti-10V-2Al-3Fe合金粉末修复Ti-6Al-4V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黄兆亮 魏翔宇 +4 位作者 王红顺 王艳 张峰 高俊杰 刘保侠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3-89,共7页
采用激光熔覆Ti-10V-2Al-3Fe合金粉末的方法对轧制态Ti-6Al-4V合金表面进行修复,分别进行650℃×2 h退火和750℃×2 h固溶+510℃×8 h时效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试样不同区域显微组织、硬度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激光熔覆Ti-10V-2Al-3Fe合金粉末的方法对轧制态Ti-6Al-4V合金表面进行修复,分别进行650℃×2 h退火和750℃×2 h固溶+510℃×8 h时效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试样不同区域显微组织、硬度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态激光熔覆层组织由原始柱状β晶粒以及β晶粒内部的网篮状α相组成,热影响区组织为过饱和针状马氏体;退火后熔覆层的部分网篮组织长大,部分层片状α相转化为等轴α相,热影响区中马氏体减少,形成弥散的(α+β)相,原始组织为片状α相延伸晶粒和β晶界的基体中出现α等轴晶;与退火态相比,固溶时效态激光熔覆层部分网篮组织进一步长大,更多层片状α相转化为等轴α相,热影响区中马氏体进一步减少,基体中出现更多α等轴晶。退火和固溶时效处理降低了激光熔覆层的硬度,对基体和热影响区的总体硬度影响不大。退火处理后基体和激光熔覆层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固溶时效处理使得基体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使得激光熔覆层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同步提高。经750℃×2 h固溶和500℃×8 h时效处理后试样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基体和激光熔覆层的硬度分别为349,373 HV,抗拉强度分别为888,1003 MPa,断后伸长率分别为22.1%和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Ti-10V-2Al-3Fe合金熔覆层 热处理 TI-6AL-4V合金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表征和构筑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14
作者 金科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9-188,共10页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在催化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在负载型金属催化材料的性能调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SMSI效应的引入改善了负载型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组分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可提高催化活性和目标产物选择性,并增强催化剂的稳...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在催化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在负载型金属催化材料的性能调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SMSI效应的引入改善了负载型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组分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可提高催化活性和目标产物选择性,并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详细阐述了SMSI效应的表征技术、典型特征、构筑策略及其适用场景,回顾了SMSI效应在能源转化、环境保护和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了其催化作用机制。未来,需开发更高效的表征技术以深入揭示SMSI效应的形成机制。此外,应拓展SMSI效应的应用领域,以满足不同工业场景和环境的催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电子转移 包覆结构 可逆性 吸附质诱导法 原子层沉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_(3)C_(2)/WC的添加对Stellite 12熔覆层耐磨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菲 张亮 +1 位作者 吴志生 温保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目的 提高Stellite 12熔覆层的耐磨耐蚀性能。方法将Stellite 12合金粉末与碳化物(Cr_(3)C_(2)、WC)混合,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H13钢板上制备复合熔覆层。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和XRD分析其显微组织和物相,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摩擦磨损试验和电... 目的 提高Stellite 12熔覆层的耐磨耐蚀性能。方法将Stellite 12合金粉末与碳化物(Cr_(3)C_(2)、WC)混合,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H13钢板上制备复合熔覆层。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和XRD分析其显微组织和物相,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摩擦磨损试验和电化学腐蚀试验,分别评价熔覆层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对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添加碳化物后,熔覆层的微观组织以柱状晶和树枝晶为主,物相主要由γ-Co固溶体和碳化物(M23C6、M7C3)组成;Cr_(3)C_(2)的添加使得熔覆层的硬度降低,由610HV0.2降至530HV0.2,但耐磨性得到提高,磨损量由0.45 mm^(3)降至0.33 mm^(3),下降了28%,耐蚀性得到提高,腐蚀电位由-0.385 V增加到-0.264 V,腐蚀电流密度由9.269×10^(-10)A/cm^(2)降至1.496×10^(-10)A/cm^(2),极化电阻由3.982×10^(7)Ω·cm^(2)提升至2.424×10^(8)Ω·cm^(2),提高了1个数量级;WC的添加使其硬度由610HV0.2提高至750HV0.2,磨损深度变浅,磨损量由0.45 mm3降至0.19 mm^(3),下降了43%,但耐腐蚀性有所降低。3种熔覆层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结论WC的添加可以有效提高熔覆层的硬度和耐磨性,但耐腐蚀性有所降低;添加Cr_(3)C_(2)后,耐蚀性得到显著提高,耐磨性略微提升,但硬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复合熔覆层 显微硬度 摩擦磨损行为 磨损机制 电化学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帽型加筋机身曲板后屈曲设计研究
16
作者 袁菲 林国伟 +1 位作者 李新祥 陈向明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8-1418,共11页
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结构广泛应用于现代飞机中,此类结构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发生屈曲。大量试验表明,飞机复合材料加筋薄壁结构具有可观的后屈曲承载能力。提出了含内包层和无内包层帽型加筋机身曲板设计方案,使用Abaqus计算了有内包层和无... 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结构广泛应用于现代飞机中,此类结构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发生屈曲。大量试验表明,飞机复合材料加筋薄壁结构具有可观的后屈曲承载能力。提出了含内包层和无内包层帽型加筋机身曲板设计方案,使用Abaqus计算了有内包层和无内包层两种曲板在轴压载荷、纯剪切载荷、压剪复合载荷下的屈曲载荷、承载能力以及破坏模式。模型中使用蔡-吴准则作为复合材料的失效判据,损伤演化采用子程序Usdfld实现。分析发现,帽型筋条的内包层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后屈曲承载能力,延长结构的后屈曲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机身曲板 内包层 帽型筋条 后屈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CrMo钢表面激光熔覆钴基金刚石耐磨层组织及性能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亮斌 梁国星 +3 位作者 刘东刚 郝新辉 黄永贵 赵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7,共12页
目的增强42CrMo钢的耐磨性,改善其严重的磨损失效情况。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同步送粉的方式在42CrMo钢表面制备金刚石/WC颗粒增强钴基复合熔覆层,借助SEM、EDS、XRD、显微硬度仪和多功能综合性能测试仪,研究了熔覆层宏观形貌与微观组... 目的增强42CrMo钢的耐磨性,改善其严重的磨损失效情况。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同步送粉的方式在42CrMo钢表面制备金刚石/WC颗粒增强钴基复合熔覆层,借助SEM、EDS、XRD、显微硬度仪和多功能综合性能测试仪,研究了熔覆层宏观形貌与微观组织、物相组成、显微硬度与耐磨性。结果使用Ti/TiC粉末对金刚石进行预处理可以改善其烧蚀和石墨化;适量ZrH2提升了熔覆层宽厚比,促进了熔池对流传质作用,同时,活性元素Zr改善了金刚石颗粒的润湿性能,提高了黏结相对金刚石的把持力。熔覆层多道搭接过渡均匀,其显微组织主要由细小枝晶及致密网状碳化物共晶组成,熔覆层与基体结合区域反应生成了平面晶组织,进而提高了熔覆层结合强度。激光熔覆热特性使W2C、ZrC、γ-(Co,Fe)、M6W6C、CoZr_(2)、(Ti,Zr)O_(2)、TiCx、Co_(3)Ti等物相存在于熔覆层内,细晶强化及弥散强化作用使得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1002HV0.2)是基体的3倍。熔覆层平均磨损量是基体平均磨损量的1/2,熔覆层平均摩擦因数也明显低于基体,表明熔覆层的耐磨性能得到提升,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熔覆层内金刚石因承担摩擦载荷而钝化,但磨痕中的金刚石完整且未发生脱落。结论金刚石/WC颗粒增强钴基复合熔覆层的耐磨性显著提高,可用于42CrMo钢表面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复合熔覆层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钨对Fe基合金激光熔覆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鹏飞 魏昕 苏建修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1-15,共5页
采用向Fe基合金粉末中加入一定比例碳化钨硬质颗粒的方法,分别对熔覆层的硬度、摩擦系数以及磨痕的磨损形貌进行分析,探索碳化钨对Fe基合金熔覆层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的硬度为302 HV,Fe基合金熔覆层的平均硬度为500 HV,而加... 采用向Fe基合金粉末中加入一定比例碳化钨硬质颗粒的方法,分别对熔覆层的硬度、摩擦系数以及磨痕的磨损形貌进行分析,探索碳化钨对Fe基合金熔覆层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的硬度为302 HV,Fe基合金熔覆层的平均硬度为500 HV,而加入5%、10%、15%碳化钨硬质颗粒的Fe基梯度复合熔覆层的平均硬度分别为662、771、806 HV;Fe基合金熔覆层比基体具有更好的耐磨性,随着Fe基合金粉末中添加碳化钨硬质颗粒的比例逐渐增大,熔覆层与对磨副之间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磨损量逐渐减小,当碳化钨硬质颗粒的比例达到15%时,由于熔覆层内有较多未熔的碳化钨硬质颗粒,反而磨损量增大,犁沟现象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Fe基WC激光熔覆层 硬度 摩擦系数 磨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合金包壳Cr涂层界面元素扩散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金龙 栾佰峰 +3 位作者 周虹伶 杨晓玲 黄伟九 孙超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7,共12页
随着核反应堆向高燃耗和更长服役寿命方向发展,对包壳材料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锆合金表面Cr涂层由于其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与基体良好的兼容性,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耐事故涂层包壳材料。综述了近年来涂层Cr... 随着核反应堆向高燃耗和更长服役寿命方向发展,对包壳材料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锆合金表面Cr涂层由于其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与基体良好的兼容性,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耐事故涂层包壳材料。综述了近年来涂层Cr与基体Zr界面元素扩散行为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Cr涂层不同状态下的界面结构及演变规律,包括沉积、退火、辐照、氧化等状态。总结了Cr的扩散、分布和金属间化合物Zr-Cr-(Fe)层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归纳了界面扩散对涂层结构及性能的不利影响。扩散阻挡层是一种抑制涂层与基体互扩散的有效结构,介绍了阻挡层设计制备原则以及现有的和潜在的金属或陶瓷阻挡层材料,分析了2类典型阻挡层的优缺点。金属阻挡层能抑制Cr的扩散并延迟Cr-Zr共晶反应,但需要考虑中子经济性;虽然陶瓷阻挡层阻隔元素扩散的性能优异,但由于其与锆合金力学性能和热膨胀系数的差异明显,易产生微裂纹,需要考虑其抗裂性。最后提出了采用实验与分子动力学等相结合的多尺度研究方法开展界面研究,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为后续的锆合金表面耐事故涂层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包壳 Cr涂层 界面 元素扩散 阻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铝复合板热轧过程轧制力和厚度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军 郝平菊 +2 位作者 刘元铭 王振华 王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27-2640,共14页
热轧镁/铝复合板各层厚度直接决定了它能否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因此,研究决定各层厚度的轧制力和厚度预测模型对轧制过程控制和产品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AZ31B镁合金和5052铝合金在轧制过程中变形抗力的PSO-B... 热轧镁/铝复合板各层厚度直接决定了它能否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因此,研究决定各层厚度的轧制力和厚度预测模型对轧制过程控制和产品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AZ31B镁合金和5052铝合金在轧制过程中变形抗力的PSO-BP预测模型,高精度地表征其在不同温度、应变和应变速率下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镁合金对应模型的的R2、RMSE和AARE分别为0.99165、3.4251和0.56%,铝合金对应模型的R2、RMSE和AARE分别为0.99496、2.8092和1.43%,验证了PSO-BP模型用于描述两种金属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镁/铝复合板轧制过程中,轧制力随着压下率和入口总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入口厚比的减小,轧制力呈增大的趋势。镁/铝复合板出口厚比随着压下率和入口总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入口厚比的减小,出口厚比也呈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复合板 PSO-BP神经网络 变形抗力 轧制力 各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