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祠堂记与古代文人祠祀的集体认同
1
作者 赵宏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8,共11页
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 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不仅载录和揭示了文人奉祀的来源及意义,还展现了士人群体如何精心塑造和维护文人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特定集体性意识。可以说,文人祠祀承载了古代社会对文人价值的公共认知,而这些认知在相关祠堂记对奉祀对象文人身份的塑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凝聚了士人群体对“文人”这一社会形象的集体心理与命运共鸣。此外,一些文学批评的共识也在祠堂记书写中得到体现,这不仅展现了士人群体的文学集体观念,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文人形象的塑造和文人价值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贤祠 祠祀 祠堂 文人 集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与朱陆学术之争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建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4-58,共5页
陆九渊晚年所作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评述了北宋的熙宁变法以及王安石的学术失误之处。此文高度肯定王安石的人品操守和政治理想,但指出王安石拘泥于外在法度的做法是不明政治之本原,重末而轻本,从而导致了熙宁变法的失败。陆九渊关... 陆九渊晚年所作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评述了北宋的熙宁变法以及王安石的学术失误之处。此文高度肯定王安石的人品操守和政治理想,但指出王安石拘泥于外在法度的做法是不明政治之本原,重末而轻本,从而导致了熙宁变法的失败。陆九渊关于王安石学术的评论与朱熹不同,这一差异反映出朱陆二人在学术思想上的根本分歧,由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国王文公祠堂 王安石 心学政治观 朱陆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九渊视野中的王安石——以《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为中心
3
作者 王建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48-56,共9页
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陆九渊写下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祠堂记》通篇以议论为主,立论、驳论兼用,仅末段记述祠堂重修始末,深合“记”的文体特征。陆九渊对百年王安石地位升沉有所了解,他从大道传承谱系立论,赞扬王安石光明俊伟的... 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陆九渊写下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祠堂记》通篇以议论为主,立论、驳论兼用,仅末段记述祠堂重修始末,深合“记”的文体特征。陆九渊对百年王安石地位升沉有所了解,他从大道传承谱系立论,赞扬王安石光明俊伟的人格,批评王安石不能发明本心、学之蔽而政事乖,褒中有贬,褒贬相间;并驳斥王安石乃亡国罪人的言论,认为王安石的排斥者及元祐诸君子等应承担过错和历史责任。《祠堂记》的论证逻辑,具有浓郁的陆氏学术色彩,尚本务简。在南宋尊程(洛学)贬王(新学)的文化语境中,陆九渊《祠堂记》系统而褒贬并行的评价方式,深具了解之同情,代表着知识界对王安石分而论之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陆九渊 《荆国王文公祠堂 分而论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祠堂题记:一种独立的丧葬文体
4
作者 郗文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9,共12页
汉代丧葬建筑中地下墓室的中室或前室具有祠堂性质,它和地上祠堂同为亡灵接受亲人祭享的场所,为开放或半开放空间,汉代画像石刻丰富的图像和文字大都出于此。两个祠“堂”画像之间,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配置规律,都有着更多的一致性。同样,... 汉代丧葬建筑中地下墓室的中室或前室具有祠堂性质,它和地上祠堂同为亡灵接受亲人祭享的场所,为开放或半开放空间,汉代画像石刻丰富的图像和文字大都出于此。两个祠“堂”画像之间,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配置规律,都有着更多的一致性。同样,相关石刻题记文本在叙述主体、叙述目的、文体功能方面也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即常以建造者口吻叙述祠主亡殁前后情形以及建造祠堂的缘由、始末,借此表达哀思,展示孝亲伦理,诫告参观者爱护祠堂,遂成为一种独立的丧葬文体形式。祠堂题记与其他丧葬文体以及丧葬仪式、建筑、随葬器物等,共同构成中国丧葬文化传统中独特的“死亡叙述”。确立祠堂题记文体的基本功能和文体要素,可解决相关石刻文本文体归属混乱的状况,亦可由此“倒推”出众多“孤石”题刻的文体属性、所属建筑构件,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相关残缺文本释读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文体 丧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考释——兼论宋明西北边事
5
作者 张舜玺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44,F0002,F0003,共8页
甘肃庆城博物馆收藏《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系明中期重修范仲淹祠堂的碑铭,重点记载了宋夏对峙时期,范仲淹、韩琦对环庆地区的经营,强化了宋朝西北边地军事防御,避免了西夏对关中地区侵蚀,客观上推动了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的发展。北... 甘肃庆城博物馆收藏《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系明中期重修范仲淹祠堂的碑铭,重点记载了宋夏对峙时期,范仲淹、韩琦对环庆地区的经营,强化了宋朝西北边地军事防御,避免了西夏对关中地区侵蚀,客观上推动了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的发展。北宋所面临的西夏问题与明中期的北方蒙古问题如出一辙,北方蒙古已成为中央政府经略边陲的重要问题,但因边备废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借助庆城范公祠堂重修并增祀韩琦的方式,将范韩二公祠堂转换为一种强化爱国御边的精神符号,提升朝廷对西北边备的重视,进而达到经略蒙古的战略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 范仲淹 环庆地区 西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乾淳时期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与散文创作——以张栻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英 王彬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86,共10页
南宋乾淳年间是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个学派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学理层面的充分完善和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大致有三:一是重视教育活动,兴学校,立书院;二是积极为理学先贤立祠;三是重视理学书籍的刊刻与传播。以张栻... 南宋乾淳年间是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个学派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学理层面的充分完善和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大致有三:一是重视教育活动,兴学校,立书院;二是积极为理学先贤立祠;三是重视理学书籍的刊刻与传播。以张栻为中心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理学士人热衷于修建学校和书院,因此催生了一大批宣扬理学教育思想的学记文;理学士人积极为前辈理学家立祠,伴随而生的祠堂记文成了他们构建道统谱系的一种方式;理学士人重视刊刻理学书籍,与之相关的序跋文大量出现,客观上传播了理学思想,扩大了理学阵地。总而言之,南宋乾淳时期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对学记文、祠堂记文、序跋文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仅存在于南宋乾淳时期,也延续到了南宋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淳理学 典型活动 张栻 祠堂 序跋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