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兮”字之用:《诗》《骚》传承与楚辞可歌的重新审察
1
作者 易闻晓 王玉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4,206,共12页
人们以楚辞用“兮”为其造语特点并显可歌,且指承《诗》用“兮”;但《诗》《骚》并《老子》率多用为语气助词,同于虚字之用,即使在楚歌并他方之歌亦然。盖歌以言为本,语气助词与歌唱泛声合一而不可分割,不可独论泛声。“兮”为语气助词... 人们以楚辞用“兮”为其造语特点并显可歌,且指承《诗》用“兮”;但《诗》《骚》并《老子》率多用为语气助词,同于虚字之用,即使在楚歌并他方之歌亦然。盖歌以言为本,语气助词与歌唱泛声合一而不可分割,不可独论泛声。“兮”为语气助词及其在《诗》《骚》《老子》及楚歌、楚辞之用的普遍性是不可或缺的考察资源,单论楚辞“兮”字可歌及其承《诗》的推断不免狭迫。而指楚辞可歌,特承楚歌徒讴而近于口诵,不可比于《诗》篇分章合乐、重章叠句并其合于乐、舞的国家礼乐呈现。而如徒歌《离骚》《天问》等长篇巨制,也由于缺乏元代套曲那样的乐曲系统相配,却只能是不断重复简单旋律的孤独沉吟,这也断非可能。实际上,屈《骚》楚辞只是凭借楚歌的造语感觉所制,虽可指为受到楚歌影响,但非歌辞之制,不有已歌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离骚 楚辞 可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非已歌论
2
作者 易闻晓 杨淑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之义,同于“重”“倡”之用。倘若“乱”与“少歌”可歌,就须考虑其在全篇不可歌的违逆性或全篇可歌的乐章结构性,二者倶非可能。而楚辞四言与《诗》四言虚字衬贴的“足二”“足四”及重章叠句不同,乃是造语缜密的散语书写,且以长句间破四言,缺乏合乐的句式规范。又“兮”字之用被视为楚辞造语及其可歌的特征,但《诗》用已多,并为《老子》、楚歌及他方之歌所用,都为语助,虽或指为歌唱泛音,也与语助同功。楚歌及楚辞用“兮”所彰显的是个人吟唱的随意散漫,这种吟唱与《诗》整齐划一的句式节奏和诗乐舞的礼乐呈现绝不相侔。在《离骚》一韵两句中仅上句句尾“兮”字拉长导致上下失衡,不同《诗》四言两句为韵适合优婉的咏唱,楚辞“兮”字拉长只是近于口诵的徒歌表证,楚辞也只是以楚歌造语的感觉进行个体自由创制,无须遵循合乐的规范,更不具备《诗》乐舞呈现的条件,也不可能以简单旋律的不断重复徒歌《骚》等长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楚歌 诗经 四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九歌》的诗体特征与屈原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敏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共12页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了《九歌》的创作,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将其提升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辉煌的艺术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歌》 诗体特征 屈原 艺术独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及其对楚辞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圣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152,共7页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浓厚的家国情怀历来为人所称道。屈原作品在表达对于宗国故土的深挚爱恋之外,还体现出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与归属、对华夏文明历史的认可与接受...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浓厚的家国情怀历来为人所称道。屈原作品在表达对于宗国故土的深挚爱恋之外,还体现出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与归属、对华夏文明历史的认可与接受、对华夏礼乐文化的借鉴与吸收这三个方面。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使得其创作在思想倾向、价值追求上与中原礼乐文化保持高度一致,其作品也由此而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直接推动了楚辞的创新发展与价值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华夏认同 楚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被引量:7
5
作者 郭晓春 曹顺庆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8-134,1,共7页
早在唐宋时期,楚辞文学便开始在东南亚等国家传播,对朝韩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有影响。19世纪以来,楚辞文学开始受到英语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意识形态、学术环境及个人的学术背景等是影响楚辞在英语世界传播和接受... 早在唐宋时期,楚辞文学便开始在东南亚等国家传播,对朝韩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有影响。19世纪以来,楚辞文学开始受到英语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意识形态、学术环境及个人的学术背景等是影响楚辞在英语世界传播和接受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屈原 英语世界 海外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序》的作者并非班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淮南 赵丽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99,共5页
由于洪兴祖《楚辞补注》所介绍的《楚辞序》与附录的班固《离骚赞序》及《汉书》相关篇目对屈原的评价存在抵牾,所以引起了学术界的不断争议。通过各种材料以及逻辑分析可知,《楚辞序》的作者并不是班固,而是与班固同时期的东汉著名古... 由于洪兴祖《楚辞补注》所介绍的《楚辞序》与附录的班固《离骚赞序》及《汉书》相关篇目对屈原的评价存在抵牾,所以引起了学术界的不断争议。通过各种材料以及逻辑分析可知,《楚辞序》的作者并不是班固,而是与班固同时期的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大家贾逵,这样一来,班固有关屈原的评价不再存有“矛盾”,且更加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楚辞 贾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楚辞“荃”、“荪”喻君的原始意象 被引量:6
7
作者 熊良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76,共7页
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残留着楚人对远古氏族祖先昌仆氏的原始记忆,表现了诗... 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残留着楚人对远古氏族祖先昌仆氏的原始记忆,表现了诗人与君同祖的血缘宗亲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意象 香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九歌》文字意象的图像化研究及设计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黄敏 张佳薇 孙蓝蝶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92-402,共11页
目的 将代表楚文化精髓的《楚辞·九歌》从文字意象转换为图像,探索其图像化方法,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有助于增加楚辞图像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楚文化研究。方法 使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楚辞&... 目的 将代表楚文化精髓的《楚辞·九歌》从文字意象转换为图像,探索其图像化方法,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有助于增加楚辞图像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楚文化研究。方法 使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楚辞·九歌》相关文献,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捕捉文字意象;归纳法,将《楚辞·九歌》中的意象分类,归纳为精神意象和物质意象,分析各类意象的转化方式。精神意象主要包括各神代表的美好愿景;物质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器物意象、景物意象。结论 将《楚辞·九歌》的文字意象图像化,并应用于“年礼”设计之中。总结出在图像化精神意象时要先确定画面情节,再使用情绪版对每一章进行详细分析与转化,在图像化物质意象时则要形神兼备,古为今用,虚实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歌 意象 图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屈辞的模式以及楚辞的式微 被引量:2
9
作者 魏耕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134,共6页
楚辞自屈原陡然崛起,又在其身后很快走向式微。屈宋时代看不出显著的发展历程,汉代的发展更不景气。如此特殊的文学现象,与屈辞模式化相关。《离骚》呈现"问对"与"追求"模式以及六大"比兴"模式,《湘君》... 楚辞自屈原陡然崛起,又在其身后很快走向式微。屈宋时代看不出显著的发展历程,汉代的发展更不景气。如此特殊的文学现象,与屈辞模式化相关。《离骚》呈现"问对"与"追求"模式以及六大"比兴"模式,《湘君》《湘夫人》《山鬼》《天问》亦存在相同的模式。《卜居》《渔父》《远游》《招魂》《大招》等也亦滋生于这几种模式之中。至于汉人所作楚辞,更多属"无病呻吟"。模式的再生力有限,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抒情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辞 问对 寻求 比兴 楚辞的式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文本的音乐结构及其呈现方式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亚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178,共5页
《楚辞》音乐的具体呈现状态已经遥不可及,但通过其文本我们依然可以聆听屈原用生命弹奏的宇宙音乐和人生旋律。《楚辞》的内在音乐首先体现为文本语音的节奏和旋律,语气助词"兮"是其文本向音乐转化的重要契机;其次,屈原作品... 《楚辞》音乐的具体呈现状态已经遥不可及,但通过其文本我们依然可以聆听屈原用生命弹奏的宇宙音乐和人生旋律。《楚辞》的内在音乐首先体现为文本语音的节奏和旋律,语气助词"兮"是其文本向音乐转化的重要契机;其次,屈原作品的动态意象如"风"和"落叶",使得天地万物无不处于一种特定的节奏之中,文本中之"日月"、"春秋"往来构成了音乐最本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屈原作为生命历程之体验者如同音乐中的一个动机,求索、飞升、徘徊,最终通过对于肉体的断然弃绝而抵达永恒的旋律。同时,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对于时间流逝之感慨,在特定的语音结构中,被发展成为文本内在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音乐艺术 节奏 音乐结构 动态意象 时间 旋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复《楚辞新注》中的“遗民情结” 被引量:4
11
作者 施仲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5,共7页
从历史角度来看,屈复并没有经历明清易代的过程,彻彻底底是一个"清朝人"。然而,在屈复的著作中,却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明朝"遗臣行人"的感伤情志和心理特征,即"遗民情结"。屈复在其晚年所作《楚辞... 从历史角度来看,屈复并没有经历明清易代的过程,彻彻底底是一个"清朝人"。然而,在屈复的著作中,却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明朝"遗臣行人"的感伤情志和心理特征,即"遗民情结"。屈复在其晚年所作《楚辞新注》中流露出强烈的"遗民情结"。他自发把注疏《楚辞》,作为一种纾解自我"遗民情结"的途径与方式,并当作寄托个人"遗民情志"的特殊载具。文中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一种与屈原异代同心、感同身受的"黍离之悲",这是屈复"遗民心境"的写照与感触;而屈复所高度肯定、钦慕推崇的忠君忧国的"屈原之志",更是"精神遗民"屈复自我激励、砥砺志节的信念和精神支柱。《楚辞新注》中强烈浓厚的"遗民情结",使它染有屈复独立特行的个人色彩,在清代众多楚辞注疏中显得含蓄深沉、情志高远、极富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屈复 楚辞新注 遗民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音乐性文体特征及其相关问题——从阜阳出土楚辞汉简说起 被引量:5
12
作者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9,共9页
阜阳楚辞简两残片共十个字,与通行本异文的"猗"是记音的结果,表明歌唱时泛声部位只是摹音,故字有异,这样可进一步确定楚辞是音乐文本。《招魂》的特殊结构反映了古歌舞剧的表演特征,由于表演角色的区别,音乐呈现出丰富性和曲... 阜阳楚辞简两残片共十个字,与通行本异文的"猗"是记音的结果,表明歌唱时泛声部位只是摹音,故字有异,这样可进一步确定楚辞是音乐文本。《招魂》的特殊结构反映了古歌舞剧的表演特征,由于表演角色的区别,音乐呈现出丰富性和曲折多变性;由于"说白"的加入,音乐表达的叙事过渡和主题引导进一步加强;由于在"些"组段落中加入"魂兮归来","招魂曲"的音乐主题旋律得到了不断深化。楚辞中"兮"被统一标志着传唱到写本的固定。以四言为主的《橘颂》与《天问》的表演形式不同,前者是"唱"的艺术,后者是"说"而不唱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阳楚辞 记音 音乐文本 招魂 天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辞新注求确》的注疏方式和学术贡献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琰 施仲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在楚辞学史上,胡濬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楚辞学者。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的注疏方式和学术贡献作全面的专题论述。胡濬源在注疏楚辞时,并没有刻意追求字句训诂、名物考证,而是奉行以寻求"通节旨、脉络"为主... 在楚辞学史上,胡濬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楚辞学者。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的注疏方式和学术贡献作全面的专题论述。胡濬源在注疏楚辞时,并没有刻意追求字句训诂、名物考证,而是奉行以寻求"通节旨、脉络"为主的治学宗旨,采取了别具一格的楚辞注疏方式,即"求楚辞于注家""求楚辞于史传""求楚辞于本辞",分别从学术家的眼光、史学家的精神、文学家的意识,来对楚辞作品的创作时地、作者归属、文体属性、主旨大意、词句寓意、脉络章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作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濬源 楚辞新注求确》 注疏方式 学术贡献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诸子汇函》所收《楚辞》作品的评点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剑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4-118,共5页
本文对《诸子汇函》所收《楚辞》作品的评点形式、评点内容以及其与其他《楚辞》评点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该本抄袭、伪托之迹,暴露了其成于书贾之手的性质。但尽管如此,它还是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诸子汇函》 楚辞 评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辞对土家族民歌的发生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晓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166,共7页
土家族民歌在吟唱、发展、演变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楚辞的题材内容和表述范式,并能积极引用楚辞中的主题、句式、体裁等创作基因,呈现了崇鬼尚巫的祭祀特征。在楚巫文化的影响下,楚辞为土家族民歌发展提供了特殊内容,楚辞成为土家族民歌吟... 土家族民歌在吟唱、发展、演变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楚辞的题材内容和表述范式,并能积极引用楚辞中的主题、句式、体裁等创作基因,呈现了崇鬼尚巫的祭祀特征。在楚巫文化的影响下,楚辞为土家族民歌发展提供了特殊内容,楚辞成为土家族民歌吟唱内容的核心源泉和书写传统,同时楚辞也成为土家族民歌产生及再度创作的"文化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民歌 楚辞 楚巫 祭祀 发生学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闿运《楚辞释》的注释特色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建荣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3,共6页
王闿运在《楚辞释》中求新尚奇的注释,其时代背景是清末公羊学派学术风气的影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释篇目中将宋玉的《高唐赋》入选;注释体例简单而具体注文随意;中心内容贯穿求新尚奇之说,且在字词注释、章句说解、篇旨说解等方面均... 王闿运在《楚辞释》中求新尚奇的注释,其时代背景是清末公羊学派学术风气的影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释篇目中将宋玉的《高唐赋》入选;注释体例简单而具体注文随意;中心内容贯穿求新尚奇之说,且在字词注释、章句说解、篇旨说解等方面均有明显体现。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崇尚新颖奇特带来附会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楚辞释》 楚辞 训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二湘”误读之解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熊良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58,共6页
秦汉以来 ,不少学者以舜与二妃解读《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 ,并成为楚辞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用历史传说人物指代神话形象 ,这是一种历史化的诠释方法。尤其不依据文学作品的语言文本 ,这种诠释就更带有了一种先行的预设 ,... 秦汉以来 ,不少学者以舜与二妃解读《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 ,并成为楚辞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用历史传说人物指代神话形象 ,这是一种历史化的诠释方法。尤其不依据文学作品的语言文本 ,这种诠释就更带有了一种先行的预设 ,不过在表达诠释者自己的价值取向。这表现在“二湘”诠释中就是借助对偶神话的故事去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男女配偶的伦理关系 ,这是中国史官文化精神的态度 ,也是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伦理价值观念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对偶神 历史化 伦理化 文学研究 诗歌 屈原 《湘君》 《湘夫人》 湘妃 史官文化 伦理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逸的楚辞文本阐释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则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0,共3页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 ,它既是两流时期楚辞文本阐释的总结 ,又对后世的楚辞文本阐释奠定了基础 ,在楚辞文本阐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了《楚辞》在汉代的学术地位 ,王逸章句的体例 ,以及王逸的...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 ,它既是两流时期楚辞文本阐释的总结 ,又对后世的楚辞文本阐释奠定了基础 ,在楚辞文本阐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了《楚辞》在汉代的学术地位 ,王逸章句的体例 ,以及王逸的文本阐释理念 ,力求对王逸的楚辞文本阐释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逸 楚辞章句 章句体例 阐释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楚辞》校读(三则)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家兴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76,共5页
出土文献对《楚辞》校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参考历代注疏,结合出土文献的用字规律,校读《楚辞》三例语辞。根据楚简中的"忿糸车糸"和"忿连",《怀沙》"惩连改忿"中的"连"并非"违"之讹... 出土文献对《楚辞》校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参考历代注疏,结合出土文献的用字规律,校读《楚辞》三例语辞。根据楚简中的"忿糸车糸"和"忿连",《怀沙》"惩连改忿"中的"连"并非"违"之讹,结合题旨语境,应读"惩懑改愤"。根据商周金文"逦"读"列"的通假用例,《楚辞·大招》"丽以先只"应读为"列以先只"。结合新出楚简"康"字表示"汤""康"两个词,联系相关文献和史实,《天问》"汤谋易旅"中"汤"本应作"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楚辞 校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对传统楚辞研究的继承与突破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慧鋆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4,共6页
刘师培是近代楚辞学史中比较突出的一位学者。他的楚辞研究有三个特色:第一,针对"宗经",提出"宗骚"的观点,打破传统楚辞批评对经学的依附关系,提高了楚辞独立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第二,援引西学中的"文学地理... 刘师培是近代楚辞学史中比较突出的一位学者。他的楚辞研究有三个特色:第一,针对"宗经",提出"宗骚"的观点,打破传统楚辞批评对经学的依附关系,提高了楚辞独立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第二,援引西学中的"文学地理论",分析南北文学不同的成因,肯定楚辞是南方之文的代表。第三,植根小学,考订楚辞异文,但在校雠过程中又综合运用多种考证方法,体现了西方人文科学中的实证精神。刘师培的楚辞研究显示出综合融通的趋势,体现了楚辞研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学术转型,在楚辞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研究 刘师培 继承 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