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中国为方法”辨析——兼与杨光斌教授商榷 被引量:4
1
作者 胡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7,共11页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进程的加速,这种情形更加迫切。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各个学科都在尝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梳理、再挖掘。近年...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进程的加速,这种情形更加迫切。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各个学科都在尝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梳理、再挖掘。近年来,政治学界提出的“历史政治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而《以中国为方法的政治学》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文章强调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必须要去“西方中心主义”,但却陷入“中国中心主义”的泥沼之中。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知识存量”,以及涵盖了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知识和来自外部且被中国所吸收的其他政治哲学理论知识,都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的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撇开这些“知识存量”,而仅仅以“历史基体”来重新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就有可能陷入“历史决定论”之中。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之源,至于具体在什么国家产生,那是知识之流。因此,知识不在于它产生于何处,而在于谁在使用和为谁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中国为方法 历史基体论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性标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
2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72-1679,共8页
基于2015—2019年地面监测PM_(2.5)逐日时间序列数据,在信息流的视角下,采用大数据因果推断技术—转移熵方法,识别了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发现:①中日韩大气污染存在复杂的空间交互影响,呈现出非常强的“你中有我、我中... 基于2015—2019年地面监测PM_(2.5)逐日时间序列数据,在信息流的视角下,采用大数据因果推断技术—转移熵方法,识别了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发现:①中日韩大气污染存在复杂的空间交互影响,呈现出非常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特征,推动大气污染合作治理成为中日韩三国在大气污染领域开展合作的迫切要求。②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联系日益紧密,理论上样本城市两两之间存在着870个传导关系,2015—2019年,强传导关系数量由12个增加至23个,弱传导关系数量则由662个减少至625个。③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强度不断攀升,由2015年的6.12 bits提高至2019年的7.66 bits。国家间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是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到5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空间交互影响 转移熵 信息流 中日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难点及其理论回应 被引量:21
3
作者 肖珺 胡文韬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下一个前沿,作为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媒体正在通过文化完成自身的转型,数字传播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带来时间、空间和结构作为权力的整体变迁,文化及文化间意义的生成与流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下一个前沿,作为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媒体正在通过文化完成自身的转型,数字传播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带来时间、空间和结构作为权力的整体变迁,文化及文化间意义的生成与流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显。其基本问题是诠释网络社会的文化间交往,数字化的信息技术范式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推动新的文化秩序不断出现。其实践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间疏离与敌视加剧,一方面,互联网的大连接实质性地造成全球化的趋同效应,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中,右翼民粹主义,种族歧视问题不断凸显;其二,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冲突呈现新表征,新媒体会便利跨文化沟通的效率,但不必然带来文化间的深层交流和理解,此外,网络传播的多元会话模式可能带来更多的冲突;其三,抗拒性认同带来难以缓解的文化间困境,全球传播同时成为推动和塑造认同危机的社会原因,同时,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和抵制不断挑战传统社会权威。中国理论回应的着力点是建构与世界互动的跨文化共同体,以此开拓从中国出发,与世界互为方法的可能性。一是拓展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建构新媒体空间的全球倾听模式;二是直面文化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跨文化冲突空间内寻找协商和理解的路径。中国正在不断探索与世界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中国文化自身的血脉中延续着具有世界价值的元素。中国与世界互为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获取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中流动的客观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个人、政治、文化、区域(国家)等多维主体的形成过程。在文化背景异质时,对“他者”文化的地方知识进行语境化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互相修正,使得全球文化是一种为了沟通的传播文化,最终结束对“他者”文化的先天恐惧,共享一个多样化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冲突与协商 跨文化共同体 中国与世界互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碳排放核算体系研究
4
作者 戴洁 胡静 李立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40,共8页
在《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GHG Protocol)方法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碳排放特征,探索建立了上海世博会碳排放核算体系,包括碳排放报告原则、测算边界、排放源界定以及相应计算方法,以期为国际大型赛... 在《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GHG Protocol)方法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碳排放特征,探索建立了上海世博会碳排放核算体系,包括碳排放报告原则、测算边界、排放源界定以及相应计算方法,以期为国际大型赛事或活动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基于跟踪评估测算结果,上海世博会碳排放总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计)为492.151万t,范围3(交通运输、其他类型间接排放)引起的碳排放占比最高(92.5%),其中游客出行是最关键的排放源,其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64.8%。因此,引导游客的绿色出行是"低碳世博"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碳排放 核算方法 游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