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三号和Sentinel-1/2融合监测锡亚琴冰川厚度变化研究
1
作者 张瑞宇 蒋弥 +2 位作者 李刚 钟敏 程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2-812,共11页
冰层厚度变化是评估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环节,利用表面平行流假设并结合升降轨SAR数据集估算冰厚变化的方法近年来被视为研究热点.然而,这类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正则化手段抑制观测不足引发的解算不确定性,而传统二范数的解算策略也易受到... 冰层厚度变化是评估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环节,利用表面平行流假设并结合升降轨SAR数据集估算冰厚变化的方法近年来被视为研究热点.然而,这类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正则化手段抑制观测不足引发的解算不确定性,而传统二范数的解算策略也易受到观测粗差引起的误差传播.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锡亚琴冰川为例,提出结合Sentinel-1/2和高分三号数据估算偏移量,通过联合解算偏移量和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得到冰川三维流速和冰层厚度变化.通过多源数据增加观测量的思想取代正则化,消除正则化因子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在表面平行流假设的条件下监测显示2018年7—9月锡亚琴冰川非表面平行流速约为-0.018 m·d^(-1),冰川主要表现为消融.与仅利用Sentinel-1升降轨道数据的解算结果相比,结合Sentinel-2和高分三号数据显著提高了三维流速的估计精度.在东西、北南和垂直方向上,精度分别提升了51%、30%和31%.研究结果表明多影像联合解算有助于提高冰川厚度变化精度,而我国高分三号卫星数据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三维流速的解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厚度变化 高分三号 Sentinel-1/2 偏移量跟踪 抗差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卫星遥感的长江中游饮用水源地水库水域范围及面积变化(2018-2021年):突变检测与原因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廖一彪 丁鑫 +3 位作者 项思语 陈健 曾繁轩 宋春桥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0-1444,I0040,I0041,共17页
作为长江中游关键三级子流域之一,武汉至湖口左岸流域地跨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随州市等多个地级市,覆盖了庞大的人口群体。确保流域内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水域面积动态直接反映水量保障状况,水库水域面积... 作为长江中游关键三级子流域之一,武汉至湖口左岸流域地跨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随州市等多个地级市,覆盖了庞大的人口群体。确保流域内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水域面积动态直接反映水量保障状况,水库水域面积变化精细监测有助于准确掌握和有效分配水资源,也关系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灾害防患。本研究利用Sentinel-1 A/B双星的时序雷达影像数据和Edge Otsu水域信息遥感提取算法,对武汉至湖口左岸流域内饮用水源地水库20182021年期间水域面积进行时序精细提取,精度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水域面积提取总体精度达0.95以上。本研究使用了PELT(pruned exact linear time)突变检测算法,探测20182021年期间该流域内饮用水源地水库水域面积时序突变(短时间内剧烈变化,超出正常季节性波动和随机变化范围)特征。结果表明:水域面积在20182019年期间整体呈现萎缩状态,流域内饮用水源地水库水域总体面积萎缩约33%;在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水域面积保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自2020年7月开始,水域面积迅速增加,并在之后数月内恢复到2018年水域面积高位状态,随后持续出现波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水源地水库水域突变背后的驱动因素。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对比分析表明,流域在经历了20182019年的轻微至严重的干旱以及2020年的湿润事件后,水域面积发生了先急剧萎缩后快速扩张的显著变化。该研究不仅证实了Sentinel-1双星组网观测对大范围水源地水库水域变化的监测能力,特别是其快速精准捕捉外部环境突变特征的有效性,同时也强调了在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加强水库精细化监测与管理的紧迫性。研究结果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水资源分配和水灾害防范,确保区域饮用水资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突变检测 饮用水源地 水域提取 驱动力分析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全天候水位-面积逐日数据集(2014-2023年)
3
作者 李昕悦 谢涛 马荣华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9-704,共16页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鄱阳湖洪涝灾害和干旱频发,严重影响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本研究旨在通过雷达遥感技术,准确监测鄱阳湖水域面积全天候的时空动态变化,为鄱阳湖水资源评估和旱涝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4-2023年Se...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鄱阳湖洪涝灾害和干旱频发,严重影响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本研究旨在通过雷达遥感技术,准确监测鄱阳湖水域面积全天候的时空动态变化,为鄱阳湖水资源评估和旱涝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4-2023年Sentinel-1影像,分别利用单波段阈值法、双极化水体指数以及谱间关系法,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自适应确定阈值提取水体,通过精度评价,选定最优提取方法,应用于全天候鄱阳湖水域面积提取。结合星子站、湖口站水位数据,揭示水位变化与湖泊水域面积关系,得到鄱阳湖全天候水位-面积逐日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2014-2023年共424期鄱阳湖水域栅格数据、水域面积汇总数据以及星子站、湖口站水位数据,数据集存储为.tif、.xlsx格式。同时,利用湖泊水域面积时间序列曲线的扰动事件识别方法,识别2020年和2022年面积突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谱间关系法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的阈值分割法的提取精度最优(总体精度>95%);2016-2023年间,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呈现显著的年内变化,主要集中在河道以及湖中部。水位与面积变化总体趋于一致,水位≥14 m时,水位变化与湖泊水域面积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从湖泊时间序列扰动结果分类可以看出,2020年湖泊水域面积扩张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2022年湖泊水域面积骤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面积 鄱阳湖 Sentinel-1 Google Earth Engine 时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ABCE1基因后可增加肺癌95-D/NCI-H446细胞的E-钙黏附蛋白表达并减低细胞侵袭力(英文)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艾君 郑毛根 +5 位作者 王国臣 侯静朴 徐琪 王金凤 李作生 陈志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91-896,共6页
研究ABCE1对肺癌(95-D和NCI-H446)细胞的作用.使用RNA干扰技术,抑制ABCE1基因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及FACS检测,观察ABCE1基因对E-钙黏附蛋白在95-D/NCI-H446细胞表达的影响;运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M95-D/NCI-H446细胞侵袭力... 研究ABCE1对肺癌(95-D和NCI-H446)细胞的作用.使用RNA干扰技术,抑制ABCE1基因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及FACS检测,观察ABCE1基因对E-钙黏附蛋白在95-D/NCI-H446细胞表达的影响;运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M95-D/NCI-H446细胞侵袭力的变化.RNA干扰ABCE1基因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48h后可显著抑制肺癌(95-D和NCI-H446)细胞ABCE1蛋白的表达,同时,伴随E-钙黏附蛋白的高表达,以及细胞侵袭力的降低.ABCE1基因与E-钙黏附蛋白相关,抑制ABCE1基因可增加肺癌95-D/NCI-H446细胞的E-钙黏附蛋白的表达,减低细胞的侵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ABCE1基因 e-钙黏附蛋白 细胞侵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herin、整合素α5β1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智 庄競 +2 位作者 韩广森 刘永刚 黄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0-882,共3页
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整合素α5β1与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联合检测41例人结直肠癌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E-cad和整合素α5β1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 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整合素α5β1与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联合检测41例人结直肠癌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E-cad和整合素α5β1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减低(P<0.0001);整合素α5β1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P=0.0001);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E-cad低表达率分别为70.00%(14/20)和28.57%(6/21)(P=0.0080);整合素α5β1高表达率分别为90.00%(18/20)和33.33%(7/21)(P=0.0002)。在Dukes分期各期之间E-ca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6);整合素α5β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Pearson列联系数P=0.51。结论:人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表达减低和缺失,可能导致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整合素α5β1有一定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e-钙调素 整合素Α5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黏附分子ICAM-1、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 被引量:21
6
作者 苏敏 钟翠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66-1068,共3页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管壁内ICAM-1、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些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彼此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尸检证实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标本,常规石蜡切片,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CAM-1、VCAM-1和E-selec...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管壁内ICAM-1、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些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彼此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尸检证实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标本,常规石蜡切片,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CAM-1、VCAM-1和E-selectin阳性反应细胞的数量及分布,测定阳性产物表达的平均灰度值。结果ICAM-1、VCAM-1、E-selectin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内膜及外膜内,阳性细胞数较正常主动脉明显增多(P<0.01);阳性产物的平均灰度值与正常主动脉相比明显降低(P<0.01);ICAM-1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变化与VCAM-1及E-selecti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11,r=0.718,P<0.01),VCAM-1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变化与E-selecti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28,P<0.01)。结论黏附分子ICAM-1、VCAM-1、E-selectin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E-选择素、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国红 王春霖 +1 位作者 吕平 王永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18-1223,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腑组织的情况,探讨粘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腑组织的情况,探讨粘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1h后拔出栓线进行再灌注,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其余手术操作同模型组:分别于再灌注后4、8、12、24、48h,将动物麻醉下处死,快速取出脑组织,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中P-selectin、E-selectin和ICAM-1的阳性表达数及表达部位;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P-selectin、E-selectin和1CAM-1的表达及其定位;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P-selectin、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采用生化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以反映白细胞浸润的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脑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形态改变,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病理学形态改变逐渐加重:缺血再灌注后P-selectin、E-selectin、ICAM-1共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与假手术组[P-selectin:(4.99±0.08)channel;E—seleetin:(4.17±0.13)channel;ICAM-1:(4.17±0.13)channel]相比.1/R4h[(5.46±0.09)channel;(4.60±0.14)nel]、I/R8h[(5.87±0.24)channel;(4.56±0.12)chanchannel;(5.08±0.14)channel;(5.41±0.22)channel]、I/R 12h[(6.48±0.18)channel;(5.72±0.18)channel;(5.66±0.16)channel]、I/R 24h[(7.16±0.11)channel;(6.09±0.09)channel;(5.61±0.09)channel]及L/R48h[(5.82±0.28)channel;(5.37±0.25)channel;(5.27±0.16)channel]各组均升高(P〈0.01),且表达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24h左右。在缺血再灌注后4~24h大鼠脑组织中P-selectin(r=0.975,P〈0.01)、E—selectin(r=0.977.P〈0.01)和ICAM—1(r=0.749.P〈0.01)的表达增加具有时间依赖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PO活性明显升高,I/R 4h组(0.107±0.015)U·g^-1、I/R 8h组(0,202±0.010)U·g^-1、I/R 12h组(0.242±0.010)U·g^-1、I/R 24h组(0.273±0.006)U·g^-1和I/R 48h组(0.294±0.006)U·g^-1与假手术组(0.043±0.008)U·g^-1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其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h左右。在缺血再灌注后4~48h,MPO活性增高具有时间依赖性(r=0.982,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h粘附分子E-selectin、P-selectin和ICAM-1表达增加最明显,而MPO活性在脑缺血再灌注后48h增加最明显,E-selectin、P-selectin和ICAM-1上调共同参与炎症反应,介导白细胞浸润,引起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脑缺血再灌注 P-选择素 e-选择素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早期ET-1、NO、E-选择素的表达及米力农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徐盈 陈国兵 +4 位作者 苏洁 钟玲 吴海燕 施湘平 吴燕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清E-选择素的改变和米力农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米力农小剂量组、大剂量组...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清E-选择素的改变和米力农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米力农小剂量组、大剂量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h后取动脉血及左室心肌,检测血清E-选择素、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同工酶CK-MB,心肌组织匀浆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1(ET-1)、NO、E-选择素水平,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血清cTnI、CK-MB、NO、ET-1、E-选择素及心肌TNF-α、ET-1、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米力农小剂量组上述指标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米力农大剂量组上述指标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大剂量米力农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ET-1、NO及血清E选择素的表达而实现;小剂量米力农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肌肌钙蛋白I 肿瘤坏死因子-α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何志捷 邹子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以脂多糖(LPS)静脉注射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以脂多糖(LPS)静脉注射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用Hoechest染色评价肺VEC凋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肺VEC。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肺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脓毒症组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6小时增高,24小时达到高峰;E-选择素表达6小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4小时后降至对照组相同水平。脓毒症组肺VEC随着制模时间的延长,坏死和凋亡显著增加(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也得到证实。结论:脓毒症大鼠肺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导致肺VEC的坏死和凋亡以及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清IL-1β、TGFβ-1、sICAM-1、E-选择素、L-选择素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志俊 孙志坚 +4 位作者 王锁荣 张东军 赵宏 王玉华 朱奋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阐明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L-选择素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3例HFRS患者(轻症组7例,重症组6例)按病期采血,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检测IL-1β、... 目的阐明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L-选择素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3例HFRS患者(轻症组7例,重症组6例)按病期采血,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检测IL-1β、TGFβ-1、E-选择素、L-选择素和ICAM-1,并同期作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结果从发热期至多尿期,血清IL-1β、E-选择素、L-选择素和sICAM-1水平均显著增高,而TGFβ-1显著降低,IL-1β与BUN呈一致性变化趋势,而与血小板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IL-1、E-选择素、L-选择素、sICAM-1等细胞因子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TGFβ-1水平下降可能是造成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对症治疗和适量使用免疫调节剂可望改善本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白细胞介素-1β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间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L-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车少敏 王燕妮 +1 位作者 马爱群 高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清中E -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的水平。结果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1、sVCAM -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除sVCAM - 1外在随访时明显降低。结论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 1的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在局部脑缺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郝延磊 蒲传强 +2 位作者 朱克 张凤英 刘洁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E 选择素 (E selectin)在局部脑缺血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堵大鼠大脑中动脉 ,造成局部持续脑缺血模型 ,用RT PCR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持续缺血后不同时间点ICAM 1和E selecti...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E 选择素 (E selectin)在局部脑缺血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堵大鼠大脑中动脉 ,造成局部持续脑缺血模型 ,用RT PCR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持续缺血后不同时间点ICAM 1和E selectinmRNA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及手术组非缺血侧大脑皮层未见ICAM 1和E selectinmRNA的表达。持续脑缺血后 1h ,手术组缺血侧大脑皮层ICAM 1和E selectinmRNA的表达量开始升高 ;缺血后 6h ,ICAM 1mRNA的上调达高峰 ,且持续至缺血后 48h。而E selectinmRNA的上调在缺血后 12h达高峰。结论 ICAM 1和E selectin参与了持续局部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两者协同发挥作用 ,在白细胞进入缺血区脑组织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细胞间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振江 徐月清 +1 位作者 陈威 谭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9-221,共3页
目的 :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的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和E 选择素的水平 ,探讨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 ,测定 10 5例MHD患者和 2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中ICAM 1和E 选择素... 目的 :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的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和E 选择素的水平 ,探讨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 ,测定 10 5例MHD患者和 2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中ICAM 1和E 选择素的水平 ,同时用B超测定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记录两组的血压并测定其血脂、血糖、血尿素和肌酐的水平。结果 :①MHD组血浆ICAM 1和E 选择素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MHD组中 ,有颈动脉硬化者血浆I CAM 1和E 选择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 (分别为P <0 .0 1和P <0 .0 5)。②MHD组血浆ICAM 1与E 选择素以及与甘油三酯 (TG )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r值分别为0 .62及 0 .60 )。血浆ICAM 1的水平与舒张压也呈正相关(r=0 .41)。结论 :MHD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浆ICAM 1和E 选择素可作为MHD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动脉粥样硬化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E,E-8,10-十二碳二烯-1-醇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涛 郝双红 +1 位作者 田暄 张兴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0-152,共3页
利用Schlosser Wittig反应,以ω 溴代辛醇三苯基瞵和 2E 丁烯醛为原料,制备苹果蠹蛾性信息素E,E 8, 10 十二碳二烯 1 醇,反应所得产物反式选择性高,其中E,E 异构体的含量达 98%。
关键词 E e-8 10-十二碳二烯-1-醇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 立体选择性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electin和ICAM-1反义寡核苷酸对内皮细胞黏附肝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南洪 陈燕凌 +3 位作者 王晓茜 李秀金 杨焕星 朱金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 :探讨反义寡核苷酸 (ASODN)对内皮细胞表达E selectin和ICAM 1的抑制及黏附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ASODN转染内皮细胞 ,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TNF α诱导后内皮细胞膜E selectin和ICAM 1的表达 ,RT PCR半定量测定E selectin和IC... 目的 :探讨反义寡核苷酸 (ASODN)对内皮细胞表达E selectin和ICAM 1的抑制及黏附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ASODN转染内皮细胞 ,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TNF α诱导后内皮细胞膜E selectin和ICAM 1的表达 ,RT PCR半定量测定E selectin和ICAM 1mRNA的表达 ,细胞黏附实验测定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率。结果 :裸ASODN和脂质体 ASODN均降低了内皮细胞E selectin和ICAM 1分子及其mRNA的表达 ,后者尽管浓度低 ,作用更为明显 ;E selectin的ASODN显著降低了内皮细胞黏附肝癌细胞的黏附率。结论 :ASODN能竞争性地抑制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e-选择素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反义寡核苷酸 内皮细胞 肝癌细胞 抗粘附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相关蛋白-1和E-钙黏蛋白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秀萍 黄明莉 吴春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5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蛋白-1(Mta1)、E-钙黏蛋白(E-cad)基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及其淋巴结组织进行Mta1 mRNA及E-cad表达的检测。结果Mta1 mRNA在...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蛋白-1(Mta1)、E-钙黏蛋白(E-cad)基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及其淋巴结组织进行Mta1 mRNA及E-cad表达的检测。结果Mta1 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癌、淋巴结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中Mta1 mRNA为相对低表达水平,30例子宫内膜癌中,13例Mta1mRNA过度表达,表达率为43.3%(13/30)。E-cad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P<0.01)。Mta1 mRNA在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中过度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0.05)。E-cad在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中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P<0.01)。结论Mta1、E-cad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变及转移有关,Mtal的过度表达和E-cad的低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变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MTA1基因 e-钙黏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时期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希刚 曹相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051-105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的表达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原理,分别检测4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5例COPD缓解期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的表达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原理,分别检测4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5例COPD缓解期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水平。结果:①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缓解期患者(P<0.01)。缓解期患者sICAM-1的含量仍高于对照组(P<0.05)。②相关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sICAM-1、sE-selectin均呈正相关(r=0.899、0.781,P<0.001)。结论:急性加重期ICAM-1和E-selectin升高参与炎症反应,缓解期患者ICAM-1的表达可能与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平滑肌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SC-1基因异位表达致鼻咽癌细胞CNE-2L2黏附性增强及细胞周期阻滞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双玲 周异群 +3 位作者 田云 鞠吉雨 刘音 朱立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3-537,共5页
目的探讨BCSC-1基因异位表达导致人鼻咽癌细胞CNE-2L2恶性行为减弱的机制。方法采用碘化丙啶染色DNA,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Hoechest33258染色分析细胞分裂情况;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性;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E-钙黏蛋白、α-cate... 目的探讨BCSC-1基因异位表达导致人鼻咽癌细胞CNE-2L2恶性行为减弱的机制。方法采用碘化丙啶染色DNA,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Hoechest33258染色分析细胞分裂情况;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性;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E-钙黏蛋白、α-catenin和p53的表达。结果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野生型CNE-2L2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CNE-2L2细胞分别有55.1%、43.4%和39.4%处于G0/G1期,分别有25.2%、28.7%和30.9%处于S期,分别有19.7%、27.9%和29.7%处于G2/M期。野生型CNE-2L2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CNE-2L2细胞有较多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相,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几乎见不到有丝分裂相。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的黏附性和E-钙黏蛋白、α-catenin及p5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野生型CNE-2L2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CNE-2L2细胞。结论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的黏附性增强可能与E-钙黏蛋白和α-catenin表达增强相关;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阻滞于G1期可能与p53表达增加相关。这些变化可能在细胞恶性行为减弱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鼻咽癌细胞CNe-2L2 BCSC-1基因 黏附性 细胞周期 e-钙黏蛋白 Α-CATENIN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桥粒芯糖蛋白1和E-钙黏着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葛新红 涂平 +2 位作者 韩钢文 武玲慎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6-167,共2页
关键词 鳞状细胞 角化棘皮瘤 桥粒芯糖蛋白1 e-钙黏着蛋白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过表达可使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E-钙黏蛋白下调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蜀君 丰有吉 +1 位作者 孙红 殷莲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在人卵巢浆液性肿瘤细胞SKOV3缺氧不同时间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在细胞缺氧培养不同时间段,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在人卵巢浆液性肿瘤细胞SKOV3缺氧不同时间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在细胞缺氧培养不同时间段,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检测HIF-1α和E-cad的蛋白和RNA表达变化;同时用HIF-1α抑制剂雷帕霉素作用于细胞,检测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HIF-1α蛋白表达逐渐上升,缺氧16h达到高峰,24h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而HIF-1α的mRNA表达变化无明显改变(P>0.05);E-cad缺氧8h表达明显下降(P<0.05),缺氧24h表达仅为对照组的6.37%(P<0.05);雷帕霉素可以从蛋白水平抑制HIF-1α表达,防止E-cad在缺氧环境中的降低。结论HIF-1α过表达可通过下调E-cad从而降低SKOV3细胞的黏附能力,由此可能启动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继而转移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细胞SKOV3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 e-钙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