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Accumulation of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1
作者 Jiang Xinmei Zhang Yuxin +4 位作者 Liu Hanbing Cheng Yao Liu Xiubo Liu Weili Ma We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after sowing,the experiment applied four levels of treatments of carbon-based organic ...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after sowing,the experiment applied four levels of treatments of carbon-based organic fertilizer(0.15,0.30,0.45,and 0.60 kg•m^(-2)),and the base fertilizer that only applied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used as the control.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and 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dandelion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leaves and roots of dandelio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applying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0.15,0.30,0.45,and 0.60 kg•m^(-2)),with the highest total flavonoid occurred in the 0.45 kg•m^(-2)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Along with dandelion growing,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leaves were first elevated,and then decreased,with the maximum reached at 95 days after sowing(anthesis).While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roots were elevated constantly.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accumulation in dandel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transpiration rate,soluble sugar content,soluble protein,nitrate nitrogen,and available potassium,whil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cellular CO_(2)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DELION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photosynthesis soil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Black Soil Fertility and Maize Yield 被引量:7
2
作者 ZHAO Jinwei ZHOU Lianre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2期24-29,共6页
By two years (2007-2008) located fertilizer experiment, the effect of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black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yield was investigated in Shuangcheng City, ... By two years (2007-2008) located fertilizer experiment, the effect of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black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yield was investigated in Shuangcheng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could increase the organinc matter, alkalin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could reduce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 improve the field moisture capacity. Field moisture capacity and organic matter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high quantities of organic manure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AtB5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fhstest, organic matter increased by 3.33 g. kg and field moisture capacity increased by 11.25% than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Under the same fertilization,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increasing production range was higher than the single chemical fertilizers' which was from 0.8% to 9.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could increase the nutrient contents of soil and also was the highest productivity contribution to black soil fertility. It was the best fertilization structure of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level and improving the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oil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soil fertility maize y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ubstitution of Organic Manure for Chemical Fertilizer on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Grain Yield in Maize 被引量:2
3
作者 Jiang Bai-wen Li Xin-ru +3 位作者 Shao Hui Wang Chun-hong Yang Hao-nan Xi He-y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3期11-20,共10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maize phosphorus absorption to the 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for reduced chemical fertilizer,a field experiment with eight treatments was conducted i...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maize phosphorus absorption to the 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for reduced chemical fertilizer,a field experiment with eight treatments was conducted in 2018.The eight treatments in the trial were:(1)CK;(2)M0+F;(3)M1+F1;(4)M1+F2;(5)M2+F1;(6)M2+F2;(7)M3+F1 and(8)M3+F2.In these treatments,M0,M1,M2 and M3 were organic fertilization of 0,15(low),30(medium)and 45(high)m3•hm-2,respectively.F1 and F2 indicated 20%and 40%reduction of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ation.The soil nutrient content,phosphorus accumulation,dry weight,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maize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of maize stalks and leaves were 3.30%-43.17%and 10.98%-84.95%higher in M3+F1 treatment(20%reduc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organic fertilizer of 45 m3•hm-2)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M0+F)during the maize reproductive period.At R2 stage,stalk and shoot P accumulation of M3+F1 treatment were 24.67%-43.18%and 20.34%-25.19%higher than other treatments,respectively.At V12 stage,leaf P accumulation of M3+F1 increased by 84.95%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The maize yield of M3+F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reatments,even though 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fertilizer of M3+F2 was the highest in the treatments.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for chemical fertilizer improved crop yield,phosphorus fertilizer efficiency and accumulation.M3+F1 treatment had the most positive effects on improving maize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nure reducing fertilizer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YIELD MAI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娜 田云龙 +3 位作者 张蕾 王胜涛 朱昌雄 李红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已初具成效,表现为2015—2022年的8年间,化肥用量减少15.7%,而粮食增产3.9%;化肥施用结构趋向合理化,表现为氮肥用量持续减少,复合肥用量持续增加;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也有所下降,2022年化肥施用强度(298.8 kg·hm^(-2))比2015年减少62.2 kg·hm^(-2),但施肥强度仍有进一步减量空间;化肥减量、养分利用、元素循环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望为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减量增效行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本文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科学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出政策和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现状和未来的行动方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氮肥利用率 减量增效 有机肥替代 施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配施对设施番茄土壤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许泽华 马军 +3 位作者 李百云 郭鑫年 邢润东 周涛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开展不同施用量牛粪、蚯蚓粪、尾菜土壤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改良试验,同时探究最优施用量有机肥与生物菌肥配施优化方案,筛选设施番茄生长效果好的试验处理。以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番茄品质为评价指标,进行不同用量有机肥包... 开展不同施用量牛粪、蚯蚓粪、尾菜土壤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改良试验,同时探究最优施用量有机肥与生物菌肥配施优化方案,筛选设施番茄生长效果好的试验处理。以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番茄品质为评价指标,进行不同用量有机肥包括和生物菌肥与适量有机肥混合及CK(不施肥)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均有显著提升作用。施用有机肥后,番茄品质和土壤改良施用量效果最佳的主要集中于中量或高量,其中牛粪中量改良效果最优;进一步通过最优的筛选牛粪中量与生物菌肥(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酶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配施结果表明,哈茨木酶菌消解牛粪的能力最强,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哈茨木酶菌与牛粪(中量)的混合施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并显著提升设施番茄品质。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配施土壤养分与番茄品质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有机肥 生物菌剂 土壤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下肥料管理对小麦产量和碳氮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邢素丽 王敬霞 +8 位作者 杨军芳 黄少辉 聂浩亮 张静 杨慧敏 杨文方 杨云马 王磊 贾良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1,共9页
为解决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及灌溉不合理问题,提出华北平原小麦绿色高产生产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该试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滴灌不施肥(D-0)、滴灌不施氮肥(D-N0)、畦灌常规施肥(Q-FP)、滴灌优化施肥(D-NPK)、滴灌... 为解决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及灌溉不合理问题,提出华北平原小麦绿色高产生产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该试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滴灌不施肥(D-0)、滴灌不施氮肥(D-N0)、畦灌常规施肥(Q-FP)、滴灌优化施肥(D-NPK)、滴灌有机无机配施(D-NPKM)处理,研究不同措施对小麦产量、碳氮足迹及农田净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灌溉方式是小麦产量的关键制约因素,与Q-FP处理相比,同时优化施肥及灌溉方式(D-NPK),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分别显著提高12.3%和13.2%,D-NPKM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16.8%和13.1%。相比于畦灌农户常规施肥,滴灌条件下优化施肥量(D-NPK)及有机无机配施(D-NPKM)是小麦生产系统碳氮排放及环境足迹降低的有效措施,氮足迹分别降低61.7%和59.8%,碳足迹分别降低44.5%和25.3%。滴灌模式下,有机无机配施(D-NPKM)处理氮足迹和碳足迹均高于单施化肥(D-NPK)处理,分别高4.9%和34.6%,而净生态经济效益降低于D-NPK处理24.3%。因此,从小麦生产力角度来看,滴灌结合有机无机配施是最优化措施,但结合生态环境角度,建议D-NPK处理为最优化措施。整体来看,在该研究试验条件下,推荐滴灌结合肥料减量措施作为小麦生产的最优化措施,但相比于农户常规灌溉施肥,滴灌下有机无机配施仍是提高小麦生产力,降低小麦生产碳氮足迹的有效措施,未来可结合不同地区有机肥资源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可进一步降低碳足迹的有机肥类型及施用方式,以最大化资源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滴灌 有机肥 产量 碳氮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秸秆复合有机肥对设施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唐艳领 马凯 +9 位作者 米国全 荆艳彩 蔡毓新 宋策 王腾起 李晓辉 王坐京 张英 牛莉莉 黄怡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5,共8页
为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养分的可持续性,探究葡萄秸秆复合有机肥等量替代化肥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以黄瓜博杰618为材料,设置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有机肥替代化肥(F1:替代10%N、25%P、18%K,F2:替代20%N、50%P、3... 为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养分的可持续性,探究葡萄秸秆复合有机肥等量替代化肥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以黄瓜博杰618为材料,设置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有机肥替代化肥(F1:替代10%N、25%P、18%K,F2:替代20%N、50%P、36%K,F3:替代30%N、75%P、54%K)5个试验处理,重点对比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F2处理显著增产19.6%,667 m^(2)产量最高,为9576.49 kg。与CF相比,各有机肥替代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了1.10%~3.88%,维生素C含量增加了3.64%~11.56%。各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F2、F3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与CF相比,F1、F2和F3处理更能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对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各处理得分从高到低为F2>F3>F1>CF>CK。综上所述,F2处理相比于其他处理组表现最优,能提高黄瓜品质及产量,增加了土壤养分并提高了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为黄瓜减肥增效、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葡萄秸秆复合有机肥 产量 品质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尿素配施有机肥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产量及土壤供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常英 安静 +2 位作者 窦京海 丁美丽 杜娇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试验以‘泰农18’为供试小麦品种,进行2年(2022、2023年)的田间肥料试验。基于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7∶3掺混,设置无氮对照(CK)、普通尿素处理(CU)以及有机肥(F)替代掺混尿素(M)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处理(分别记为M100F0、M... 本试验以‘泰农18’为供试小麦品种,进行2年(2022、2023年)的田间肥料试验。基于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7∶3掺混,设置无氮对照(CK)、普通尿素处理(CU)以及有机肥(F)替代掺混尿素(M)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处理(分别记为M100F0、M75F25、M50F50、M25F75、M0F100),共7个处理,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掺混尿素一次性施用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以及土壤供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处理(CU)提高了冬小麦生育前期表层(0~30 cm)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使得该阶段小麦长势较佳,但硝态氮与铵态氮淋溶量也较高,导致此后土壤有效氮含量迅速下降,因此冬小麦氮肥利用率(NUE)、产量均较低。与CU相比,掺混尿素配施有机肥处理延长土壤氮素的供应周期,降低氮素淋溶及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腐植酸组分转化,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率及产量。2年NUE平均以M50 F50处理最高,2022、2023年较其他施肥处理NUE分别增加1.51%~21.48%、8.90%~22.64%。综上,本试验条件下采用50%有机肥替代掺混尿素可提高土壤供氮性能,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为最佳有机肥替代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混尿素 有机肥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有机肥对核桃园土壤、生长结果特性和坚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永杰 姜德志 +4 位作者 李莉 王瑞文 王代全 王晓飞 王其竹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有机肥对核桃园土壤理化性质、树体生长结果特性和坚果品质的影响。【方法】在13年生核桃园按等氮量原则连续2 a(年)施松塔(ST)有机肥、猪粪(ZF)和牛粪(NF)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HZ)和腐殖酸钾+生物菌肥(FJ)后,...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有机肥对核桃园土壤理化性质、树体生长结果特性和坚果品质的影响。【方法】在13年生核桃园按等氮量原则连续2 a(年)施松塔(ST)有机肥、猪粪(ZF)和牛粪(NF)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HZ)和腐殖酸钾+生物菌肥(FJ)后,分析评价施肥效果。【结果】有机肥改良了核桃园土壤,但不同有机肥改良效果存在差异。5种有机肥均促进了1年生枝增粗生长,但对树体增粗和1年生枝伸长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花后30 d,有机肥对核桃坐果率产生影响,花后120 d时,不同有机肥对坐果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有机肥对坚果品质影响存在差异。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5.05%,利用2个主成分进行坐标分析,有机无机复混肥(HZ)和牛粪有机肥(NF)处理施肥效果相似。综合评价排序,有机质含量24.00%,有效成分N 6.46%、P_(2)O_(5)4.16%、K_(2)O 6.00%、S 3.79%的有机无机复混肥(HZ)处理得分最高(40.94)。【结论】核桃园兼顾生长和结果时,宜选择有机无机复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有机肥 土壤理化性质 结果特性 坚果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一次性混施在甘蔗栽培中的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德斌 周连芳 +3 位作者 吴兰芳 刘江娟 陈潇航 李翔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在甘蔗生产上一次性混施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的增产增收和化肥减施的效果,指导本地农户增施生物有机肥和减施化肥,提高生产效益,以当地主推品种桂糖46号为试验材料,以当地甘蔗专业种植大户自配方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无机化肥... 为了研究在甘蔗生产上一次性混施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的增产增收和化肥减施的效果,指导本地农户增施生物有机肥和减施化肥,提高生产效益,以当地主推品种桂糖46号为试验材料,以当地甘蔗专业种植大户自配方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无机化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混施对甘蔗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一次性施用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处理5(施肥本草生物有机肥1455 kg/hm^(2)+盛戈·噻虫嗪药肥1215 kg/hm^(2))在减施化肥近一半的条件下,比对照增产15.16%,经济效益提高1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有机肥+复合肥 混施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配施菌肥对欧李果实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11
作者 王丽 陈立明 +2 位作者 王鹏飞 张彬 穆霄鹏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选取欧李品种晋欧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用量有机肥单施及与菌肥配施的对比试验,在欧李成熟期测定果实品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显示,每株施用有机肥1000 g+菌肥100 g处理(J6)的果实横径、纵径、单果重均显著(P<0... 选取欧李品种晋欧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用量有机肥单施及与菌肥配施的对比试验,在欧李成熟期测定果实品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显示,每株施用有机肥1000 g+菌肥100 g处理(J6)的果实横径、纵径、单果重均显著(P<0.05)高于不施肥的对照(J0)、单施等量有机肥(J2)或等量菌肥(J4)的处理。与J0、J2、J4处理相比,J6处理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果实硬度、类黄酮含量显著更高,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更高,说明有机肥配施菌肥的处理在提升果实品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的效果要优于单施一种肥的处理。此外,各施肥处理的土壤pH值均显著低于J0处理。经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J6处理的隶属函数值最高,是该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提高果实品质和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菌肥 欧李 果实品质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柑橘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和综合肥力比较
12
作者 李文云 杨雯 +5 位作者 林乾 张兴无 韩秀梅 王小柯 罗怿 李金强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45,共9页
为了解贵州柑橘主产区土壤养分和综合肥力状况,采集黔东南、铜仁、遵义、黔南、毕节和黔西南6个市(州)18个柑橘主产县共77个柑橘园的土壤样品,分析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综合肥力。结果表明,大部分土壤样品呈酸... 为了解贵州柑橘主产区土壤养分和综合肥力状况,采集黔东南、铜仁、遵义、黔南、毕节和黔西南6个市(州)18个柑橘主产县共77个柑橘园的土壤样品,分析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综合肥力。结果表明,大部分土壤样品呈酸性,pH值低于适宜值(5.5~6.5)下限的土壤样品高达54.54%;有机质含量较高,处于适宜值及以上的样品高达87.02%;碱解氮含量不足(缺乏和低量)的样品高达62.34%;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丰富(适宜、高量和过量)的比例分别为70.13%和98.70%;有效钙和有效镁含量普遍丰富,不同地区含量丰富的样品比例范围为50.00%~100.00%;有效硫和有效硼含量不足的样品分别为92.21%和77.92%;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铜普遍过量。整体上,贵州橘园土壤肥力的限制因子主要是土壤酸化,碱解氮、有效硫和有效硼含量不足。黔西南土壤综合肥力得分最高,其次是黔南和黔东南。生产上各地区应根据土壤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土壤pH值至微酸性(5.5~6.5),适当增施氮肥和硼肥,控制磷肥、钾肥和铜制剂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柑橘 有机质 PH值 土壤养分 综合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发酵生产有机肥菌种筛选试验研究
13
作者 李元新 成伟伟 +3 位作者 杨军祥 赵子惠 郭海龙 杨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2,共5页
为筛选出畜禽粪便发酵有机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试验选取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按7%分别接种在牛粪、猪粪、鸡粪上,以发酵温度和总氮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单菌种发... 为筛选出畜禽粪便发酵有机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试验选取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按7%分别接种在牛粪、猪粪、鸡粪上,以发酵温度和总氮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单菌种发酵试验。结果显示:温度在发酵后3~13 d上升幅度较大,其中鸡粪升温最快,猪粪次之,牛粪最慢,15~19 d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总体来看,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绿色木霉发酵温度相对较高。从发酵后总氮含量可以看出,鸡粪和猪粪的总氮含量高于牛粪,7株菌分别发酵牛粪、猪粪、鸡粪后总氮含量高低的顺序大体趋势一致,短小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在三种粪便发酵中总氮含量均较高。绿色木霉在牛粪和鸡粪发酵中总氮含量由高到低均排第三,在猪粪上排第四。综合发酵温度和总氮含量可筛选出相互间无拮抗作用的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绿色木霉作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发酵 有机肥 菌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用量对2种决明不同器官氮积累的影响
14
作者 钟珍梅 杨庆 +1 位作者 李春燕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0-517,共8页
【目的】探明氮、磷和钾肥对2种决明(Chamaecrista)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氮、磷和钾肥3种肥料5个施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施肥量下2种决明茎、叶、根和荚的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累积量,评估氮累积量与施肥量及不同... 【目的】探明氮、磷和钾肥对2种决明(Chamaecrista)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氮、磷和钾肥3种肥料5个施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施肥量下2种决明茎、叶、根和荚的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累积量,评估氮累积量与施肥量及不同器官含氮量的关系。【结果】3种施肥模式下2种决明不同器官氮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荚/叶>根>茎、地上部>地下部,施氮磷钾肥没有改变器官含氮量的大小顺序。适量施肥能提高2种决明荚、叶、根和茎的氮含量,对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积累也影响显著,其中36 kg·hm^(-2)的施氮处理和96 kg·hm^(-2)的施磷处理2种决明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积累量最大,60 kg·hm^(-2)的施钾处理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地上部氮积累量最大,120 kg·hm^(-2)的施钾处理羽叶决明(Chamaecrista nictitans)氮积累量最大。【结论】品种间植物各器官的含氮量的差异大于施肥处理;36 kg·hm^(-2)的施氮处理和96 kg·hm^(-2)的施磷处理2种决明氮积累量最大,60~120 kg·hm^(-2)的施钾处理氮累积量最大;2种决明植株氮积累量与生物量、茎和叶的含氮量正相关,与根含氮量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器官氮含量 氮积累量 氮、磷、钾肥 决明属植物 施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定位监测的施肥模式对北京市菜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15
作者 李娜 张蕾 +4 位作者 王胜涛 田云龙 朱昌雄 宋婷婷 李红娜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3-1310,共8页
基于北京市33个长期施肥定位监测点位的跟踪调研,分析不同施肥措施、施肥年限、施肥类型及种植类型等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大幅度增加了农田土壤各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均值从13.8 g/kg(2008年)增长到25.05 g/kg... 基于北京市33个长期施肥定位监测点位的跟踪调研,分析不同施肥措施、施肥年限、施肥类型及种植类型等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大幅度增加了农田土壤各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均值从13.8 g/kg(2008年)增长到25.05 g/kg(2022年),平均每年增加0.75 g/kg。同时,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增长率最高,均值增长率分别为158.38%和158.67%。相比不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化肥配施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仅有机肥化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持续的有机肥养分(N+K_(2)O+P_(2)O_(5))投入量小于900 kg/(ha·a)〔相当于有机肥实物投入量约22.5 t/(ha·a)〕时,农田土壤有机质随养分投入量增加而增加。同样的,肥料总养分投入量小于900 kg/(ha·a)时,土壤养分随投入量增加而增加。平原农业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近郊农业区和山地生态涵养区次之,菜田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果园(p<0.05)。本研究为北京市耕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监测 化肥减量增效 种植类型 有机肥化肥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17
作者 张平良 付强 +1 位作者 刘晓伟 杨思存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有机肥氮+75%化肥氮(M25);(3)50%有机肥氮+50%化肥氮(M50);(4)75%有机肥氮+25%化肥氮(M75);(5)100%有机肥氮(M100)。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模式有利于降低0~20 cm土层土壤<0.25 mm粒级微团聚体占比,提高>2 mm粒级大团聚体占比,显著增加了>0.25 mm土壤团聚体所占比重(R_(0.25))、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M50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K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7.32%~8.28%、18.2%~20.3%。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有利于促进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向大团聚体转化,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富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库,以有机肥等氮量替代50%化肥氮的模式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 马铃薯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仿真与试验
18
作者 吴昊 胡永冉 +2 位作者 刘希锋 徐冬 李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6-212,共7页
针对有机肥撒施机撒施时均匀性不可控、施肥量不稳定等问题,探索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对施肥均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基于有机肥颗粒的物理特性,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有机肥施肥过程进行虚拟仿真试验,建立了... 针对有机肥撒施机撒施时均匀性不可控、施肥量不稳定等问题,探索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对施肥均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基于有机肥颗粒的物理特性,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有机肥施肥过程进行虚拟仿真试验,建立了抛撒部件与有机肥之间的模型关系,以抛撒辊叶片角度、螺旋线数量、叶片螺距和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施肥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回归模型求解并开展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得到了抛撒辊最佳参数组合:叶片角度30°、螺旋线数量2条、叶片螺距402 mm、转速349 r/min。为验证抛撒装置抛撒均匀性和协调性,进行了有机肥撒施机场地抛撒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优于国家标准,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肥料抛撒均匀性良好。研究结果对推动有机肥机械化精准施用、促进绿色农业装备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撒施机 抛撒装置 离散元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园土壤培肥与养分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倪康 龙俐至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茶园土壤质量能够显著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由于长期集约化种植和管理模式粗放,茶园土壤普遍存在酸化加剧、养分失衡、肥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为改善茶园土壤质量,提升养分效率,保障茶叶生产的可持续性,茶园... 茶园土壤质量能够显著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由于长期集约化种植和管理模式粗放,茶园土壤普遍存在酸化加剧、养分失衡、肥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为改善茶园土壤质量,提升养分效率,保障茶叶生产的可持续性,茶园土壤培肥与养分管理技术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文章基于该领域2024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围绕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酸化调控,以及培肥改良与养分管理技术等方面,综述了2024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园养分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土壤质量 土壤改良 文献综述 酸化 有机肥 绿肥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碱化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王正 马金龙 +2 位作者 黄钰辉 王珍 孙兆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探究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干旱区碱化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塑效果,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0、7.5 t/hm^(2))和生物炭(0、2%和4%)配施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7.5 t/hm^(2... 为探究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干旱区碱化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塑效果,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0、7.5 t/hm^(2))和生物炭(0、2%和4%)配施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7.5 t/hm^(2)有机肥与2%、4%生物炭复配处理显著降低了门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而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等有益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土壤真菌的Observed指数和Shannon指数明显增加,Simpson指数明显减少,复配处理明显改善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同时,复配处理有利于油葵生长及产量增加,其中7.5 t/hm^(2)有机肥配施4%生物炭的产量最高,为2521.5 kg/hm^(2),较对照增加1589.1 kg/hm^(2)。因此,相较于单一材料,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可以进一步优化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生物炭 碱化土壤 真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