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1篇文章
< 1 2 2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brid rice technology for food security in the world 被引量:12
1
作者 YUAN Long-ping(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 & D Center,Changsha,Hunan,410125,China) 《作物研究》 2004年第4期185-186,共2页
关键词 hybrid rice technology for food security in the world 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Hybrid Rice in Response to High Plant Density and Nitrogen Rate
2
作者 Jiang Peng Xu Fu-xian +5 位作者 Zhang Lin Zhou Xing-bing Xiong Hong Liu Mao Zhu Yong-chuan Guo Xiao-y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2期23-34,共12页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was a recommended strategy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NUE);however,grain yield,NUE and the total N uptake(TNU)responses of hybrid rice to this strategy at diff...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was a recommended strategy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NUE);however,grain yield,NUE and the total N uptake(TNU)responses of hybrid rice to this strategy at different yield levels(medium yielding site(MYS)Luzhou City and high yielding site(HYS)Deyang City had not been described.Field experiments with hybrid rice Rongyou1015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wo plant densities.High plant density(HD),low plant density(LD)and four N rates(without N,N_(0);a recommended N rate of 195 kg•hm^(-2),N_(CK);a 23%reduction in N rate,N_(-23%);a 46%reduction in N rate,N_(-46%)on yield attributes,grain yield,TNU and NUE of hybrid rice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yield levels in 2016-2017.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 and NUE of hybrid rice in response to plant density and N rate varied with yield levels.For MYS,reducing N rate by 46%result in significantly lower grain yield at LD treatment;whereas at HD treatment the grain yield of hybrid rice under N_(-46%) and N_(CK) were equal.For HYS,reducing N rate by 46% result in significantly lower grain yield regardless of low plant density and high plant density;however,a reduction in N rate by 23%increased grain yield,AE_(N) by 36%,PFP_(N) by 31% and RE_(N) by 11% over N_(CK) at HD treatment.Higher grain yield of hybrid rice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HD with low N rate was attributable to improvement in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harvest index.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igh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might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e grain yield and NUE in rice production,but reduction in N application rate was determined,according to yield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density hybrid ri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grain yield yield level nitroge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杂交稻结实率和产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方文英 陈佳麒 +9 位作者 楚岱蔚 丁梦佳 姚平 金益民 罗天子 沈兴连 莫红华 黄玉英 郑孝孝 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30-34,共5页
针对2022年余杭区出现异常高温,分析该区4个镇街气象站的温度资料,研究高温对单季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12、春优590、春优161、江两优7901等品种结实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日最高温度高于35℃的高温日数为65 d,较常年同期偏多34... 针对2022年余杭区出现异常高温,分析该区4个镇街气象站的温度资料,研究高温对单季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12、春优590、春优161、江两优7901等品种结实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日最高温度高于35℃的高温日数为65 d,较常年同期偏多34 d;40℃以上的高温日数达32 d。在单季杂交稻集中抽穗开花期间的8月10日至8月23日,除1 d为36.7℃外,其余均高于38.0℃。杂交稻因抽穗开花期不同,遇到高温的结实率较常温下降13.9~43.3百分点。抽穗开花期遇到高温,结实率波动较大,且随总粒数变大结实率下降幅度增大。单季杂交稻抽穗开花期遇到38.0~41.0℃的异常高温,较常温结实率下降,导致产量下降28.8%~53.8%。单季杂交稻抽穗开花期遇到异常高温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结实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高温 抽穗开花 结实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水田区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节肥技术
4
作者 刘茂 张林 +7 位作者 蒋鹏 郭晓艺 郑雪彬 周兴兵 朱永川 郭长春 田绍平 徐富贤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5,共6页
为了提高稻田施肥效率,在四川冬水田开展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再生稻产量以及地上部植株中氮、磷、钾元素积累影响的试验。基于前期科研成果,我们研发出冬水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节肥技术。结果表明,与目前广泛应用的杂交中稻-再生稻... 为了提高稻田施肥效率,在四川冬水田开展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再生稻产量以及地上部植株中氮、磷、钾元素积累影响的试验。基于前期科研成果,我们研发出冬水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节肥技术。结果表明,与目前广泛应用的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施肥技术相比,在保持相近产量水平下,新研发的施肥技术可节省肥料用量3.70~8.70 kg/667 m^(2),减少施肥次数3次,节省施肥人工费68.0~75.0元/667 m^(2)。此技术为四川冬水田区域再生稻高产高效施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施肥效率 复混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水田区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氮肥盈余对次年头季稻的节氮效应
5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郭晓艺 蒋鹏 张林 朱永川 刘茂 熊洪 郭长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52-1562,共11页
为了提高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田的氮肥施用效率,研究了上年氮素残留对次年头季稻的节氮效果,以期为再生稻田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21—2023年在川南冬水田区开展3年定位试验,以优质杂交中稻品种‘旌3优6150’... 为了提高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田的氮肥施用效率,研究了上年氮素残留对次年头季稻的节氮效果,以期为再生稻田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21—2023年在川南冬水田区开展3年定位试验,以优质杂交中稻品种‘旌3优6150’为试材,设置再生稻季疏穴0、25%、50%、75%、100%和预留次年头季稻氮肥用量的处理,通过再生稻发苗盛期疏穴塑造再生稻产量差,导致稻田不同氮素残留量,探究上年氮素残留与次年头季稻节氮关系。研究表明,氮残留量与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比再生稻高15.48%,而稻谷氮素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则分别比再生稻低5.56%和16.51%。头季稻与再生稻的氮利用率呈正相关。粒芽肥(^(15)N)大部分被当年头季稻吸收,间接促进再生芽发苗,直接被再生稻吸收利用较少,并残留于土壤中供次年头季稻利用。次年头季稻节氮量与上年氮残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5**),上年再生稻氮残留量和次年头季稻节氮量均随着上年再生稻疏穴率增加而增加。次年头季稻节氮量与上年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上年再生稻产量在0~4125 kg∙hm^(−2)范围内,次年头季稻可按当地高产施氮水平减少施氮量99.11~0.11 kg∙hm^(−2)。与头季稻相比,再生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增加,说明次年头季稻节氮量与上年氮残留量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提高再生稻产量是减少稻田氮盈余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再生稻 氮肥残留 节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50年杂交水稻育种回顾、成就及展望
6
作者 邓国富 戴高兴 陈韦韦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广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省(区)之一,50年来,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者在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优质化育种及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就。在三系杂交水稻配套中最早筛选出6个一代恢复系中的4个(泰引1号、IR24、IR665和IR2... 广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省(区)之一,50年来,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者在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优质化育种及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就。在三系杂交水稻配套中最早筛选出6个一代恢复系中的4个(泰引1号、IR24、IR665和IR26),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次利用野生稻血缘育成优质强恢复系桂99,以之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达405个,成为全国第二代三大恢复系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率先育成达国标优质米标准的秋优1025、美优998、百优838等系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华南稻区乃至全国优质杂交水稻主推品种;近年来育成的以野香优莉丝、又香优丝苗等为代表的香型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全国高档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标杆,多次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克隆了Os MKK3、GNP12等粒型和垩白新基因并阐述了香型杂交水稻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50年来,广西共育成杂交水稻品种1187个,在全国乃至东盟国家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081.00万hm2,为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科技进步尤其是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将面向产业需求,突出特色优势,创新“香软优、丰抗美”育种目标,创建“一增、二提、三降”育种方法,采用多性状协同改良育种技术,重点培育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对高档香型优质稻米的多元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优质化 育种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香型三系不育系永芳A的特征特性和高产繁殖技术
7
作者 叶宁 鲍兴禄 +3 位作者 杨德卫 叶新福 郑向华 程朝平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永芳A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宜香1A为母本,与复交组合元丰B/泸香618B//泸香618B测交,经过多年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分蘖力强、配合力好、米质优、香味浓郁等特点,2023年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 永芳A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宜香1A为母本,与复交组合元丰B/泸香618B//泸香618B测交,经过多年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分蘖力强、配合力好、米质优、香味浓郁等特点,2023年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利用永芳A与恢复系东南恢517、马华粘等配制的杂交稻组合永芳优517、永芳优马华粘于202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三系不育系 优质 香稻 永芳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型优质杂交稻宓乡优1902的选育与应用
8
作者 房贤涛 郑建华 +4 位作者 游晴如 王洪飞 董瑞霞 陈春霞 黄庭旭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1期11-14,共4页
宓乡优1902是以香型优质抗病不育系宓乡A为母本,香型优质亲本福恢190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口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宓乡优1902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及... 宓乡优1902是以香型优质抗病不育系宓乡A为母本,香型优质亲本福恢190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口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宓乡优1902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宓乡优1902 优质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粉专用型晚籼杂交稻新品种澜优151的选育与应用
9
作者 游晴如 王洪飞 +6 位作者 陈春霞 董瑞霞 郑菲艳 涂诗航 房贤涛 周鹏 黄庭旭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澜优151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的高直链淀粉含量水稻三系不育系澜达A与高配合力恢复系江恢151配组培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澜优1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中抗稻瘟病... 澜优151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的高直链淀粉含量水稻三系不育系澜达A与高配合力恢复系江恢151配组培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澜优1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中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高达29.3%,可作为米粉加工专用稻。介绍了澜优151的选育过程、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的关键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 杂交水稻 澜优151 高直链淀粉含量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时可延展水稻辅助授粉无人飞机设计与作业参数优选
10
作者 姜锐 林键沁 +3 位作者 林宗辉 刘爱民 邓孔洪 周志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无人飞机在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电动农用无人飞机续航时间短,换电频次高,难以充分利用短暂的有效授粉时间窗口,影响授粉效率。为解决无人飞机辅助授粉续航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优选作业参数以提高辅助授粉作业效果... 无人飞机在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电动农用无人飞机续航时间短,换电频次高,难以充分利用短暂的有效授粉时间窗口,影响授粉效率。为解决无人飞机辅助授粉续航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优选作业参数以提高辅助授粉作业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多电池组分时并联配电方案的航时可延展辅助授粉无人飞机,最大续航时间达到50 min。采用基于LB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样机旋翼产生的下洗风场进行了仿真,优选出飞行速度4.5 m/s和飞行高度2 m(距离父本冠层)的作业参数。为验证样机辅助授粉效果和优选作业参数的有效性,设计了样机、四旋翼、六旋翼3种机型杂交水稻制种田间辅助授粉对比试验,并通过采集单视野平均花粉粒数、结实率、制种产量以及续航时间4个维度数据进行离差标准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试验续航时间(42 min)、辅助授粉作业效率(10.5 hm^(2)/架次)、单视野平均花粉粒数(6.98粒,农艺上要求至少3粒)和制种产量(1996.5 kg/hm^(2))以及综合评分均优于另外两种对照机型。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杂交水稻制种无人飞机辅助授粉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飞机 杂交水稻制种 辅助授粉 续航时间 风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1
作者 刘爱民 唐文帮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共8页
基于水稻印刷粘种机、插秧机、无人飞机、谷物烘干机等设备在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中的应用研究,创新集成了一套涵盖父母本精量播种育秧、父母本机插秧、无人机喷施“九二○”、无人机辅助授粉以及种子机械干燥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制... 基于水稻印刷粘种机、插秧机、无人飞机、谷物烘干机等设备在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中的应用研究,创新集成了一套涵盖父母本精量播种育秧、父母本机插秧、无人机喷施“九二○”、无人机辅助授粉以及种子机械干燥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并开始推广应用。在深入探究杂交水稻种子粉质化劣变特性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劣变种子光学分选机”。经过该光学分选机的处理,发生粉质化劣变的杂交种子发芽率可提高约8.0个百分点。此外,还提出应着力研制父本专用割除机、机插秧播种育秧配套机械、专用授粉无人机以及烘干、精选、计量、包装一体化自动化生产线等种子生产加工配套机械,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子 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万优66在武夷山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12
作者 程朝平 何旎清 +4 位作者 刘军化 林少俊 黄凤凰 黄成志 杨德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7期9-12,共4页
万优66是以籼型三系不育系万8A为母本,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万恢6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迟熟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引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武夷山市进行多点展示和示范试验,表... 万优66是以籼型三系不育系万8A为母本,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万恢6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迟熟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引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武夷山市进行多点展示和示范试验,表现出生育期适宜、分蘖力强、穗结构匀称的特性;产量在8349.4~9596.0 kg/hm^(2);抗稻瘟病、抗倒伏性好;整精米率高、米质外观好、适口性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不同移栽方式调整播量;通过药剂浸种、多效唑化控、“送嫁肥+送嫁药”施用等处理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构建高效群体;推行“重基肥、早追肥、补穗粒肥”的施肥策略,并结合“浅水、晒田、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模式,促进植株分蘖成穗与抗倒伏;施用16%甲维·茚虫威150 g/hm^(2)等药剂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稻穗90%成熟时抢晴天收获。本文为该品种在相关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万优66 高产栽培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浙优77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13
作者 沈建勋 祁永斌 +4 位作者 王林友 陈明祥 吕向朝 张浩迪 黄惠芳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09-312,共4页
浙优7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等特点,202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 浙优7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等特点,202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为加速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推广,提高新品种制种产量,文章介绍了浙优77的亲本特性及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优7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 高产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香型杂交粳稻新品种‘申优R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4
作者 程灿 孙滨 +5 位作者 张安鹏 代雨婷 况思梦 厉高中 张克红 曹黎明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4期21-25,共5页
针对目前上海市主栽水稻品种存在的食味好但稻瘟病抗性差、高产但适口性一般等问题,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分子标记选择等技术快速创制具有爆米花香味、低直链淀粉含量、抗稻瘟病的亲本材料,并结合高密度SNP芯片检测、显性基因互补聚合育... 针对目前上海市主栽水稻品种存在的食味好但稻瘟病抗性差、高产但适口性一般等问题,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分子标记选择等技术快速创制具有爆米花香味、低直链淀粉含量、抗稻瘟病的亲本材料,并结合高密度SNP芯片检测、显性基因互补聚合育种技术,培育出米质优、香味浓、食味好、抗稻瘟病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申优R2’(沪审稻2022003),并从‘申优R2’的测交配组培育历程、产量、品质、抗病的特征特性以及配套的机插秧(或机直播)栽培技术要点等维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申优R2’适合在上海市及苏南、皖南、浙北作为单季晚稻或早茬口双季晚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申优R2’ 分子标记 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15
作者 祁永斌 王林友 +2 位作者 吕向朝 蒋根水 张浩迪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38-842,共5页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为父本配组而成,202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稻2024017)。浙优77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浙江省及周边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对浙优77的选育、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优7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条播育秧机插秧苗素质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承翰 王晶卿 +7 位作者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王志刚 怀燕 陈佳峰 王亚梁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目的】精准条播育秧可提升机插秧苗素质与群体均匀度。本研究旨在阐明杂交稻条播育秧秧苗素质与机插产量间的关系,为构建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条播规格(D1:16条,D2:18条,D3... 【目的】精准条播育秧可提升机插秧苗素质与群体均匀度。本研究旨在阐明杂交稻条播育秧秧苗素质与机插产量间的关系,为构建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条播规格(D1:16条,D2:18条,D3:20条)和3个每穴播种粒数(S1:3粒,S2:4粒,S3:5粒)处理。播种规格为每个秧盘横向播种40次,纵向播种次数与播种条数相对应。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分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1)每穴播种粒数和播种条数越少,秧苗素质越高;秧苗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加移栽后秧苗第2、第3叶位分蘖的发生比例和单株分蘖力;每穴播种粒数越高,群体成穗率越低。(2)每穴播种粒数相同条件下,降低播种条数使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每穴播种粒数越多,群体收获指数越低。(3)减少每穴播种粒数,增加了每穗粒数,并对籽粒的结实率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减少播种条数能有效提高二次枝梗着粒的结实率。(4)降低播种条数可以使产量增加,D_(1)的平均产量较D_(2)、D_(3)分别提升5.0%、10.8%;每穴播种粒数为4粒时,群体产量较高,S_(2)的平均产量较S_(1)、S_(3)的分别提升6.0%、7.1%。(5)单株产量与秧苗充实度的相关性最高,秧苗充实度每提升1 mg/cm,单株产量提高13.94 g。【结论】壮秧能够提高机插秧苗低位分蘖的比例,秧苗充实度可作为判断秧苗素质的重要指标,降低播种量是促进壮秧的最有效措施。在相同基本苗下,机插壮秧提高了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机插秧 秧苗素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舒傲 解嘉鑫 +7 位作者 曹威 周传名 李蓓蕾 陈嘉馨 李莉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3,共9页
【目的】明确提高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方法】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珠两优570和华浙优26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5∶2∶3,N1;4... 【目的】明确提高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方法】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珠两优570和华浙优26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5∶2∶3,N1;4∶2∶4,N2;3∶2∶5,N3)下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的产量在N1处理下显著高于N2和N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N2和N3。从物质生产来看,N1处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2和N3,总干物质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显著增加。N1处理下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N2和N3,但整精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氮肥运筹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无显著差异。N1处理下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N2和N3。【结论】N1处理显著提高了优质杂交中稻的稻谷产量,同时保持了稳定的整精米产量,在维持较好外观品质的同时有利于食味品质的改善,是优质杂交中稻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杂交中稻 氮肥运筹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18
作者 杨紫涵 安增旭 +1 位作者 吴殿星 张宁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45,共15页
水稻育性会显著影响产量,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同时水稻的不育系尤其是雄性不育系被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育种。花药是水稻的雄性生殖器官,花粉的发育主要在花药中完成。本文对水稻花药及花粉发育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分阶段阐述,并重点介绍了近... 水稻育性会显著影响产量,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同时水稻的不育系尤其是雄性不育系被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育种。花药是水稻的雄性生殖器官,花粉的发育主要在花药中完成。本文对水稻花药及花粉发育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分阶段阐述,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调控水稻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雄性不育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水稻创新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 花粉 雄性不育 杂交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质源(CMS-F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乃元 梁康迳 +3 位作者 李毓 王颖 王洪飞 仇秀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29-1937,共9页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P3、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新质源CMS—FA 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钵毯苗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对钵深的响应
20
作者 唐承翰 陈惠哲 +7 位作者 怀燕 孙良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王志刚 徐逸文 王亚梁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500,共10页
【目的】钵毯苗能有效聚拢根系,降低水稻机插损伤,明确钵深对杂交稻钵毯苗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研发适宜的杂交稻钵毯苗秧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普通平盘(CK,平盘,钵深为0 cm)作为对照,设置... 【目的】钵毯苗能有效聚拢根系,降低水稻机插损伤,明确钵深对杂交稻钵毯苗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研发适宜的杂交稻钵毯苗秧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普通平盘(CK,平盘,钵深为0 cm)作为对照,设置4个不同钵深类型的钵毯苗处理:T_(1)(钵毯盘,钵深为0.4 cm,钵体体积为1.6 cm^(3)、T_(2)(钵毯盘,钵深为0.8 cm,钵体体积为3.2 cm^(3))、T_(3)(钵毯盘,钵深为1.2 cm,钵体体积为4.8cm^(3))、T_(4)(钵毯盘,钵深为1.6 cm,钵体体积为6.4 cm^(3))。所有处理采用的秧盘大小一致(长度×宽度×高度=58cm×28 cm×2.8 cm),横向播种14次,纵向播种29次,每穴播种3粒种子,播种量为30.94 g/盘。比较分析不同处理间成毯性、秧苗素质、机插质量、机插根系损伤、移栽后秧苗的生理指标以及群体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1)钵深增加,降低了机插取秧对根系的损伤,提高机插后秧苗的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钵深1.6 cm的秧苗成毯性差,机插后群体漏秧率高、均匀度低。2)钵深增大,群体分蘖多,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钵深越大,群体依靠更多的有效穗数促进产量提升,T_(1)、T_(2)、T_(3)、T_(4)的产量较CK分别提高2.37%、2.93%、4.03%、7.60%。【结论】增加钵毯盘的钵深能降低机插对水稻秧苗根系的损伤,使群体以更多有效穗数获得高产,但钵深过大的秧苗成毯困难、机插质量差,大钵体稀播育秧的钵深不宜大于1.2 cm。实际生产中,建议在确保秧苗成毯的前提下,增加钵毯盘的钵深,以促进杂交稻钵毯苗机插高产群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钵毯苗 机插质量 根系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