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治疗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研究
1
作者 姜义荣 赖应昌 +6 位作者 陈小林 万得胜 陈万宁 祁妙华 刘春生 陈学良 马道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7-51,共5页
为了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对K562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转染入K562细胞,体外实验用MTT法观察5-氟胞嘧啶/丙氧鸟苷(5-fluorocytosine/ganciclovir,5-FC/GCV)对K562/CDglyTK细胞的... 为了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对K562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转染入K562细胞,体外实验用MTT法观察5-氟胞嘧啶/丙氧鸟苷(5-fluorocytosine/ganciclovir,5-FC/GCV)对K562/CDglyTK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体内实验时将K562/CDglyTK细胞和K56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使用GCV和5-FC后,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及裸鼠的生存率。体外实验表明,GCV联合5-FC对K562/CDglyTK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皮下注射K562细胞和K562/CDglyTK细胞后小鼠成瘤率无明显区别;使用5-FC/GCV可明显抑制裸鼠体内的肿瘤形成;经5-FC/GCV治疗后K562/CDglyTK组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裸鼠生存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双自杀基因在体内外对K56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cdglytk自杀基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K562细胞 逆转录病毒载体 5-氟胞嘧啶 丙氧鸟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NA及双自杀基因yCDglyTK的联合基因载体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叶玲 张桂英 +5 位作者 刘霆 陈选民 易红 肖志强 冷爱民 彭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3-509,共7页
构建了新型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VEGF-siRNA/yCDglyTK,研究其在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和杀伤作用.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干扰质粒pGenesil-VEGF-siRNA,采用PCR法从中扩增siRNA表达框(含U6启动子),亚克隆至双自... 构建了新型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VEGF-siRNA/yCDglyTK,研究其在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和杀伤作用.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干扰质粒pGenesil-VEGF-siRNA,采用PCR法从中扩增siRNA表达框(含U6启动子),亚克隆至双自杀基因载体pcDNA3.1(-)CV-yCDglyTK,构建联合基因质粒pcDNA3.1(-)VEGF-siRNA/yCDglyTK;通过酶切、测序等鉴定重组质粒;以磷酸钙纳米颗粒为载体,将干扰质粒、双自杀基因质粒及联合基因质粒转染SGC7901细胞,RT-PCR、Western-blot验证目的基因表达;MTT法检测转染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酶切及测序证实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VEGF-siRNA/yCDglyTK构建成功;SGC7901细胞转染联合基因质粒后,RT-PCR、Western-blot证实融合自杀基因表达,而VEGF基因表达下调;在前体药物5-FC作用下,转染联合基因组细胞存活率最低,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成功构建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VEGF-siRNA/yCDglyTK,初步验证靶向VEGF的RNA干扰与双自杀基因系统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自杀基因 胃癌 联合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人舌鳞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余东升 黄洪章 +3 位作者 潘朝斌 谢谦 刘习强 胡晓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01-102,共2页
[目的]构建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glyTK并观察脂质体介导其治疗人舌鳞癌的疗效。 [方法]将pCEA-CDglyTK中双自杀基因CDglyTK亚克隆到pcDNA(+)3.1上构建pcDNA3.1(+)-CDglyTK,脂质体介导转 染人舌鳞癌细胞,MTT法观察其生... [目的]构建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glyTK并观察脂质体介导其治疗人舌鳞癌的疗效。 [方法]将pCEA-CDglyTK中双自杀基因CDglyTK亚克隆到pcDNA(+)3.1上构建pcDNA3.1(+)-CDglyTK,脂质体介导转 染人舌鳞癌细胞,MTT法观察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CDglyTK,体内外实验表明5-FC和GCV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5-FC或GCV。[结论] 双自杀基因CDglyTK可显著提高人舌鳞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治疗 舌鳞癌 PCDNA3 脂质体介导 GCV 疗效 亚克隆 真核表达质粒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Ahy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致病性研究
4
作者 陈婷婷 许佳乐 +7 位作者 许艺兰 何颖 卢冰霞 周英宁 许心婷 全琛宇 赵硕 陈忠伟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1,共10页
为探究AhyR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作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同源重组和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以自杀质粒pRE112和穿梭质粒pVLT33为载体,构建了AhyR基因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测定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泳... 为探究AhyR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作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同源重组和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以自杀质粒pRE112和穿梭质粒pVLT33为载体,构建了AhyR基因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测定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泳动能力、溶血性和对克氏原螯虾的致病性。结果显示,PCR验证了突变株中AhyR基因的缺失及回补株AhyR基因的恢复,表明突变株和回补株构建成功;与野生株WT相比,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的生长和生物膜形成无显著差异(P>0.05),ΔAhyR泳动能力和溶血能力显著上升(P<0.05)。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AhyR的半致死密度大幅下降,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损伤更严重,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坏死,肝小管管腔扩张,星形结构消失。试验结果表明,AhyR基因缺失增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但对生长状态无影响,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AhyR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中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AhyR基因 自杀质粒 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融合双自杀基因治疗膀胱癌 被引量:13
5
作者 谭万龙 谢毅 +2 位作者 吴元东 朱文辉 郑少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治疗作用并与单基因系统作比较。方法利用含有CD-TK双自杀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作载体,PCR检测CD、TK及E1基因。建立C57BL/6...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治疗作用并与单基因系统作比较。方法利用含有CD-TK双自杀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作载体,PCR检测CD、TK及E1基因。建立C57BL/6同系膀胱癌Mb49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注射腺病毒联合丙氧鸟苷(GCV)或/和5-氟胞嘧啶(5-FC)治疗后肿瘤体积及组织学变化。结果PCR可检测到腺病毒DNA中含CD及TK基因、无E1基因。腺病毒注射联合GCV、5-FC、GCV+5-FC治疗后,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P=0.00),腺病毒注射联合GCV+5-FC有协同作用(P=0.04),优于腺病毒注射联合GCV以及腺病毒注射5-FC。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大片坏死,对照组细胞形态无变化。结论腺病毒介导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联合GCV或/和5-FC能有效治疗膀胱癌,融合双自杀基因CD-TK/(GCV+5-FC)系统对膀胱癌治疗有协同作用,其效果优于CD-TK/GCV或CD-TK/5-FC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胞嘧啶脱氨酶 胸苷激酶 基因治疗 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P启动子驱动的yCD/TK双自杀基因靶向杀伤肝癌细胞的体内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华赟鹏 李宝金 +2 位作者 汪勇 王瑛 朱宝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携带甲胎蛋白(AFP)启动子的酵母菌胞嘧啶脱氨酶/胸苷激酶(yCDglyTK)双自杀基因体内外靶向性杀伤肝癌细胞的效果和机制。方法:构建携带AFP启动子的yCD/TK双自杀基因表达质粒。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将携带AFP启动子的yCD/TK双自杀基... 目的:研究携带甲胎蛋白(AFP)启动子的酵母菌胞嘧啶脱氨酶/胸苷激酶(yCDglyTK)双自杀基因体内外靶向性杀伤肝癌细胞的效果和机制。方法:构建携带AFP启动子的yCD/TK双自杀基因表达质粒。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将携带AFP启动子的yCD/TK双自杀基因转染HepG2和SMMC7721细胞,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氟胞嘧啶(5-FC)、更昔洛韦(GCV)及联合治疗的杀伤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建立裸鼠肝癌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自杀基因体内杀瘤效果以及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成功构建的携带AFP启动子的yCD/TK双自杀基因靶向性地在AFP阳性的HepG2细胞上表达,而AFP阴性的SMMC7721细胞无表达,GCV、5-FC及两者联合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生长,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杀伤作用增强,药物间抑瘤效果比较是GCV+5-FC>5-FC>GCV,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未受影响。体内实验可见GCV、5-FC及两药联合对转染后的HepG2细胞种植瘤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并检测到明显的细胞凋亡,而对SMMC7721细胞种植瘤的生长无影响,种植瘤内极少凋亡细胞。结论:携带AFP启动子的yCD/TK双自杀基因能有效地靶向性地杀伤AFP阳性的肝癌细胞,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杀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基因疗法 自杀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孔恒 黄宗海 +3 位作者 李强 杨六成 俞金龙 厉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乳腺癌治疗作用。方法用重组VEGFP-CD/TK-GFP基因的腺病毒体外感染表达VEGF的乳腺癌MCF-7细胞和对照组不表达VEGF的乳腺上皮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其感染效率,以RT-...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乳腺癌治疗作用。方法用重组VEGFP-CD/TK-GFP基因的腺病毒体外感染表达VEGF的乳腺癌MCF-7细胞和对照组不表达VEGF的乳腺上皮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其感染效率,以RT-PCR检测受感染细胞CD/TK的表达,然后给予前药环氧鸟苷(GCV)和/或5-氟胞嘧啶(5-FC),用MTT法观察该体系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变化。建立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瘤内注射腺病毒载体联合腹腔内注射前药GCV和/或5-FC治疗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腺病毒对两种细胞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RT-PCR检测发现转染Ad-VEGFP-CD/TK的MCF-7细胞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而乳腺上皮细胞无表达。MTT法检测显示表达VEGF的MCF-7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不表达VEGF的乳腺上皮细胞对前药不敏感,CD/TK融合基因对MCF-7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P<0.01)。在感染复数为100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显示治疗组细胞G0-G1期比率增多,S期细胞减少。在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该双自杀基因系统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其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VEGF启动子驱动的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联合GCV和5-FC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其效果优于单自杀基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治疗 腺病毒 VEGF启动子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对自杀基因tk/GCV系统的协同增效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谭宇蕙 吴映雅 +2 位作者 王慧峰 岳文玲 杜标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自杀基因系统对大鼠肝癌细胞和小鼠移植瘤的作用。方法 ①丹参注射液以不同浓度与GCV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CBRH7919的tk^-细胞,以及含5%tk^+的tk^+、tk^-混合细胞,MTT法检测各组存活率,用Q值(实测药...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自杀基因系统对大鼠肝癌细胞和小鼠移植瘤的作用。方法 ①丹参注射液以不同浓度与GCV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CBRH7919的tk^-细胞,以及含5%tk^+的tk^+、tk^-混合细胞,MTT法检测各组存活率,用Q值(实测药效与理论药效的比值)分析中药与自杀基因系统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有协同性,0.85≤Q〈1.15为相加;Q≥1.15为协同。②把小鼠肝癌细胞H22/tk(tk^+)与H22(tk^-)细胞按1:4混合,再按2×10^6细胞/只接种到Balb/c纯系小鼠腋下皮下组织内,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注射液)组、tk/GCV组、tk/GCV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的联合组,n=9~11;中药治疗从d2起共15d,自杀基因系统治疗从长出肿瘤后开始共10d,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①各组存活率tk/GCV组为63.10%±2.17%,GCV组为67.03%±2.81%,5ml·L^-1丹参联合tk/GCV组为26.67%±4.23%(Q=1.22),5ml·L^-1丹参+GCV组为42.17%±5.36%(Q=1.04);10ml·L^-1丹参联合tk/GCV组为18.10%±5.56%(Q=1.26),10ml·L^-1丹参+GCV组为33.84%±9.84%(Q=1.06)。②接种后各组均在d7触摸到肿瘤,成瘤率100%。联合组在治疗后肿瘤生长呈现明显抑制,最终肿瘤体积(1.53±0.88)cm^3,比模型组(3.19±1.76)cm^3减少52.01%(P〈0.05);肿留质量(1.32±0.80)g,比模型组(2.28±1.20)g减少42.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丹参组、tk/GCV组肿瘤体积、瘤块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参注射液能提高自杀基因系统对大鼠肝癌细胞的杀伤力和对小鼠肝癌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两者联合作用的协同性提示丹参注射液能增强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自杀基因 旁观者效应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玉琦 袁国桢 +8 位作者 李桂林 刘朝军 刘庆海 王爱荣 史桂芝 王宝恒 成义仁 张明廉 李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抑郁症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122例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抑郁症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122例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在TPH2基因rs7305115附近312bp的范围内未发现其他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抑郁症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之间的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2=8.018,P=0.018;2=6.090,P=0.014),前者基因型AA与等位基因A低于后者。结论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存在关联,其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TPH2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杀基因CD、TK的共表达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慧青 赵勇 +1 位作者 孟宪敏 丁金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 观察双自杀基因的共表达与单自杀基因单独表达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分别构建了以 CMV为启动子 ,含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TK)和 /或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 Ecoli.CD)单、双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将... 目的 观察双自杀基因的共表达与单自杀基因单独表达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分别构建了以 CMV为启动子 ,含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TK)和 /或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 Ecoli.CD)单、双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基因导入细胞,经 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克隆。用 PCR、半定量 RT-PCR检测各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给予前体药物 5-氟胞嘧啶( 5-flourocytosine, 5-Fc)和 /或无环鸟苷( Ganciclovir,GCV)后,用 MTT法测定各转基因组细胞的存活率。 结果 单、双自杀基因均在 GLC-82细胞中稳定表达,双基因转染组对细胞增殖的杀伤及旁杀伤效应高于单基因组。 结论 TK+ CD/5-Fc+ GCV的双基因共表达体系较 CD/5-Fc或 TK/GCV单基因体系对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自杀基因 共表达 CK TK 肺腺癌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与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卫东 陈正堂 王志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在自杀基因治疗中 ,旁观者效应表现为转染细胞对临近未转染细胞的毒性作用 ,是决定自杀基因疗效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 ,细胞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s ,GJs)是旁观者效应的主要机制 ;检测这种连接的基本组成元件—接合素 ,可供筛选肿瘤... 在自杀基因治疗中 ,旁观者效应表现为转染细胞对临近未转染细胞的毒性作用 ,是决定自杀基因疗效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 ,细胞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s ,GJs)是旁观者效应的主要机制 ;检测这种连接的基本组成元件—接合素 ,可供筛选肿瘤细胞对自杀基因的敏感性 ;通过生化或基因转移的方法诱导细胞GJs,可增强GJs功能缺陷细胞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 自杀基因 旁观者效应 肿瘤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CD/5FC自杀基因疗法对小鼠结肠腺癌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免疫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欣 曹雪涛 +3 位作者 鞠佃文 章卫平 王建莉 陶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可以将前体药物5FC代谢为毒性产物5FU,具有抗肿瘤作用.本课题我们观察了腺病毒介导的CD/5FC自杀基因疗法对小鼠结肠癌生长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首先,CD/5FC自杀基因疗法小鼠结肠癌CT26体内外生... 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可以将前体药物5FC代谢为毒性产物5FU,具有抗肿瘤作用.本课题我们观察了腺病毒介导的CD/5FC自杀基因疗法对小鼠结肠癌生长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首先,CD/5FC自杀基因疗法小鼠结肠癌CT26体内外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O%的荷瘤小鼠经过治疗后长期存活;其次,我们还研究了自杀基因疗法治疗肿瘤时可能涉及的免疫机理.结果发现在以CD/5FC系统治疗结肠腺癌小鼠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脾脏CT6L活性的增高、肿瘤局部浸润免疫细胞表达,DEC-205、B7-2、I-A^(b,d)分子增加等.本实验结果提示虽然CD/5FC系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其程度不够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介导 自杀基因 结肠肿瘤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自杀基因对卵巢癌细胞的抗瘤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艳 樊萍 +2 位作者 杨竹 甘胜伟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104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介导自杀基因对卵巢癌SKOV3细胞抗瘤效应的机制。方法采用最适超声转染参数,以超声介导微泡转染pORF-HSV1TK质粒,将SKOV3细胞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C组)、超声辐照组(U组)、脂质体组(L组,阳性对照组)、脂质体+超声辐照组(...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介导自杀基因对卵巢癌SKOV3细胞抗瘤效应的机制。方法采用最适超声转染参数,以超声介导微泡转染pORF-HSV1TK质粒,将SKOV3细胞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C组)、超声辐照组(U组)、脂质体组(L组,阳性对照组)、脂质体+超声辐照组(L+U组)、脂质体+微泡+超声辐照组(L+M+U组)和微泡+超声辐照组(M+U组)。以RT-PCR检测HSV1TK的表达,以MTT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光镜下观察各组转染细胞数量、形态变化,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结果L+M+U组HSV1TK基因表达最强,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且光镜下细胞数量减少最多,形态明显异常;其细胞凋亡率为(49.13±0.82)%,且大多数细胞周期被阻断于G1期(P<0.05)。结论超声介导微泡能增强HSV1TK/GCV系统抑制SKOV3增殖和诱导SKOV3凋亡的作用,且将SKOV3细胞周期阻断在G1期,从而发挥抗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微泡 自杀基因 卵巢肿瘤 旁观者效应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自杀基因联合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基因疗法的肿瘤治疗作用及免疫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大胜 曹雪涛 +6 位作者 鞠佃文 章卫平 王建莉 陶群 张明徽 朱学军 袁正隆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80-184,共5页
本研究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tn)基因体内联合转染,观察了其抗肿瘤效应并分析了免疫机理.小鼠皮下接种结肠腺癌CT26细胞后3天,肿瘤局部注射表达Ltn的重组腺病毒AdLtn和表达CD的重组... 本研究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tn)基因体内联合转染,观察了其抗肿瘤效应并分析了免疫机理.小鼠皮下接种结肠腺癌CT26细胞后3天,肿瘤局部注射表达Ltn的重组腺病毒AdLtn和表达CD的重组腺病毒AdCD,然后连续10天给予5一氟胞嘧啶(5-FC)300mg/kg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小鼠存活期明显长于单用AdLtn治疗组或单用AdCD/5-FC治疗组.经联合治疗后小鼠脾细胞的NK活性和对(37结肠腺癌细胞的CTL杀伤活性明显增强.瘤体细胞FACS分析结果表明,经联合基因治疗后,肿瘤组织CD4^+、CD8^+细胞浸润增加,结肠腺癌细胞表达H-2Kd和B7-1分子明显增加.提示经CD自杀基因和Ltn基因联合治疗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应用自杀基因和Ltn基因治疗可以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的应答,增加机体的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基因治疗中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淋巴细胞 趋化因子 基因疗法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的CD/5-FC自杀基因体系协同干扰素体内抑瘤及旁观者效应的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琪 卢毅卓 +1 位作者 刘国彦 张颂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21-1625,共5页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CD/5-FC自杀基因体系协同γ-干扰素活体内对肿瘤的抑制效应及远端旁观者效应。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CD基因瞬时转染小鼠肝癌H22及未转染的H22细胞,分别接种于昆明小鼠双侧前腋下皮下;向小鼠体内注射5-FC...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CD/5-FC自杀基因体系协同γ-干扰素活体内对肿瘤的抑制效应及远端旁观者效应。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CD基因瞬时转染小鼠肝癌H22及未转染的H22细胞,分别接种于昆明小鼠双侧前腋下皮下;向小鼠体内注射5-FC及γ-干扰素,观察在γ-干扰素协同作用下5-FC对转染瘤体的抑制作用和远处无转染瘤体的抑制即远端旁观者效应。结果5-FC对转染CD基因侧瘤体抑制明显,抑制率为79.39%(P<0.05);在γ-干扰素的协同下CD/5-FC的抑瘤作用得到了增强,抑制率为93.47%,与无γ-干扰素协同相比,对癌细胞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存在远端旁观者效应,远端未转染瘤体的抑制率为54.42%(P<0.05);在γ-干扰素的协同下远端旁观者效应得到显著增强,抑制率达到88.43%。同无γ-干扰素相比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内CD/5-FC自杀基因体系联合γ-干扰素对肝癌细胞有更好的抑制效应,对肝癌的治疗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疗法 自杀基因 旁观者效应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组织特异性自杀基因治疗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立军 李强 +3 位作者 白冲 李玉光 曹广文 戚中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肺腺癌组织特异性自杀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病毒感染法 ,将癌胚抗原 (CEA)基因启动子所驱动的CD基因的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 (G1 CEACDNa) ,导入分泌CEA的肺腺癌细胞系A5 49细胞 ,研究裸鼠体内抑瘤效果 ... 目的 探讨肺腺癌组织特异性自杀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病毒感染法 ,将癌胚抗原 (CEA)基因启动子所驱动的CD基因的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 (G1 CEACDNa) ,导入分泌CEA的肺腺癌细胞系A5 49细胞 ,研究裸鼠体内抑瘤效果 ;应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裸鼠体内治疗A5 49肿瘤 ,观察G1 CEACDNa/5 氟胞嘧啶 ( 5 FC)对A5 49细胞致瘤裸鼠的治疗作用及毒副反应。结果  ( 1)将转基因的A5 49细胞和未转基因的A5 49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 ,两者成瘤性无明显差异 ;( 2 )在转基因细胞致瘤裸鼠实验中 ,5 FC对转CEA启动子调控自杀基因的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3 )将G1 CEACDNa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直接注射到裸鼠成瘤部位 ,然后腹腔内注射 5 FC同样获得明显的抑瘤效果 ;( 4 )与直接注射 5 FU相比 ,组织特异性自杀基因治疗对骨髓的抑制明显降低。结论 组织特异性自杀基因治疗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个体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自杀基因 癌胚抗原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文辉 谭万龙 +2 位作者 黄河 石向华 谢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9-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对前列腺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缺陷性腺病毒载体将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以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RM-1细胞,以GFP是否表达作为间接鉴定转染成功的标志,以RT-PCR鉴定作为是否转染的标准。联合前药5-F... 目的探讨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对前列腺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缺陷性腺病毒载体将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以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RM-1细胞,以GFP是否表达作为间接鉴定转染成功的标志,以RT-PCR鉴定作为是否转染的标准。联合前药5-FC和/或GCV作用于转染了CD-TK基因的RM-1细胞,以MTT法检测自杀基因系统对转染后的RM-1细胞的杀伤作用,以未转染的RM-1细胞作对照。结果以腺病毒感染RM-1细胞7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每个细胞都能发出淡绿色荧光,表明该基因已转染到RM-1细胞中,RT-PCR可检测到转染双基因的RM-1细胞含有CD-TK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较,当GCV浓度为125μg/ml时,转染了CD-TK基因的RM-1细胞的存活率为47.27%;与对照组相比较,当5-FC浓度为160μg/ml时,RM-1细胞的存活率为71.56%;而两种前药联合应用时RM-1细胞的存活率为18.45%,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结论CD/5-FC、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前列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而应用CD-TK融合自杀基因系统明显优于单一的自杀基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前列腺癌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R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对人肝癌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六成 黄宗海 +4 位作者 孔恒 李强 陈飞 俞金龙 厉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系统CDglyTK对人肝癌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用腺病毒AdKDR-CDglyTK感染表达KDR的BEL-7402、HUVEC细胞和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观察其感染效率并以RT-PCR方法检测重...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系统CDglyTK对人肝癌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用腺病毒AdKDR-CDglyTK感染表达KDR的BEL-7402、HUVEC细胞和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观察其感染效率并以RT-PCR方法检测重组腺病毒及转基因细胞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FC及GCV处理,MTT法检测该系统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和旁观者效应。结果以感染复数MOI为100的腺病毒AdKDR-CDglyTK分别感染各细胞株,重组腺病毒对三种细胞具有相似的感染效率。RT-PCR检测发现,重组腺病毒及感染AdKDR-CDglyT的三种细胞均有目的基因CDglyTK的表达。感染腺病毒的BEL-7402、HUVEC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HepG2细胞对前药不敏感(P<0.001)。将感染腺病毒的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培养,观察到该系统有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KDR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系统CDglyTK对肝癌细胞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肝肿瘤 腺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辐照载Fcy::Fur自杀基因微泡治疗卵巢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元方 张丽平 +3 位作者 汤雄文 胡丽娜 李攀 杨环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辐照载Fcy::Fur自杀基因微泡对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抑瘤效应。方法:将荷瘤鼠随机分成5组,超声辐照载基因微泡组、超声辐照基因组、超声辐照微泡组、载基因微泡组和对照组。处理后剖取瘤块测体积、重量,计算抑瘤率;T...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辐照载Fcy::Fur自杀基因微泡对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抑瘤效应。方法:将荷瘤鼠随机分成5组,超声辐照载基因微泡组、超声辐照基因组、超声辐照微泡组、载基因微泡组和对照组。处理后剖取瘤块测体积、重量,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各组肿瘤体积、重量、抑瘤率及凋亡均不同,超声辐照载基因微泡组的肿瘤体积、重量最小,抑瘤率最大,凋亡率最高,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载自杀基因微泡在超声定位辐照下,抑瘤效果好,有望成为卵巢癌新的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微波 自杀基因 卵巢癌 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和抑郁症的发病、性别、严重程度及自杀行为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20
作者 宋亚静 张兰 +1 位作者 殷宏 罗建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和抑郁症的发病、性别、严重程度及自杀是否相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测定150例抑郁症患者和150例正常对照者的5-HT-TLP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别验证各...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和抑郁症的发病、性别、严重程度及自杀是否相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测定150例抑郁症患者和150例正常对照者的5-HT-TLP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别验证各种基因型与中、重度抑郁症发病、性别及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SS、LS基因型及S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26.0% vs.20.0%;52.7% vs.46.0%;52.3% vs.43.0%;P均<0.05);两组性别分层比较,女性S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55.3% vs.43.6%,P<0.05);病例组严重程度分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有无自杀行为分层比较,有自杀行为患者SS基因型频率(37.3% vs.20.2%)及S等位基因频率(61.8% vs.47.5%)均高于无自杀行为患者(P<0.05);抑郁自杀组性别分层比较未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抑郁自杀组病情程度分层比较,重度抑郁自杀者SS基因型频率(42.5% vs.18.2%)及S等位基因频率(68.7% vs.36.4%)均高于中度抑郁自杀者(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5-HTTLPR多态性和抑郁症相关。S等位基因可能是抑郁症的易感基因,特别是女性,SS型可能是抑郁症易感基因型;S等位基因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基因,SS基因型人群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人群,特别是携带S等位基因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更易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 基因多态 性别 严重程度 自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