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范雪怡 王茜尧 +2 位作者 于瑾 张舒凤 钱海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4-536,543,共14页
目的探讨中国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CAA-RI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自由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 目的探讨中国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CAA-RI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自由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均自建库至2023年5月4日。对临床病例及文献病例的人口统计学(性别、年龄)、临床特征[起病方式、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认知功能下降、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癫痫、头晕、精神行为异常和其他)、诊断类型、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治疗反应等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基于临床-影像标准,将CAA-RI的诊断分为病理确诊、很可能、可能三类。临床症状改善或缓解计为临床有效,白质高信号病灶范围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缩小或病灶消失计为影像学有效。结果(1)共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诊治的很可能CAA-RI患者2例;共纳入文献19篇,文献病例81例中国CAA-RI患者。(2)83例中国CAA-RI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中位年龄65.0(61.5,71.0)岁,很可能、可能、病理确诊CAA-RI比例分别为80.7%(67例)、15.7%(13例)、3.6%(3例)。(3)83例患者中,有63例可提取到起病形式的信息,以慢性起病为主(47.6%,30例),其次为亚急性(30.2%,19例)、急性(22.2%,14例)起病;以认知功能下降(51.8%,43/83)、头痛(32.5%,27/8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27.7%,23/83)及癫痫(25.3%,21/83)为常见临床表现,以白质高信号(100.0%,83/83)、脑微出血(92.5%,74/80)、皮质表面铁沉积或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36.8%,28/76)为常见影像学表现;有21例可提取ApoE基因型信息,ε4/ε4基因型携带率为42.9%(9/21),ε4等位基因频率为57.1%(12/21)。(4)免疫抑制治疗是使用最多的方案(81.7%,58/71),临床有效率为79.7%(51/64),影像学有效率为89.2%(33/37)。结论中国CAA-RI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及头痛,最常见的影像征象为白质高信号及脑微出血,载脂蛋白ε4/ε4可辅助诊断。由于CAA-RI与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互重叠,临床医师应加深对CAA-RI典型特征的认识,识别其可能存在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不匹配现象,早期、积极给予免疫抑制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 临床特征 影像表现 免疫抑制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淀粉样血管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易芳 唐北沙 杨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1-564,共4页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脑小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随着磁共振新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拓展[1],近年来关于CAA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CAA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研究...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脑小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随着磁共振新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拓展[1],近年来关于CAA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CAA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Β淀粉样蛋白 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 caa相关炎症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上调Nrf2表达促进糖尿病小鼠创伤皮肤愈合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迎 宋宇 +2 位作者 王旭 张吉林 宋玉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1-665,共5页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皮肤组织细胞中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的激活作用,基于Nrf2的作用通路从整体水平上探讨EGCG促进皮肤损伤愈合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治疗糖尿病伤口愈合障碍的新药物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建立小鼠...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皮肤组织细胞中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的激活作用,基于Nrf2的作用通路从整体水平上探讨EGCG促进皮肤损伤愈合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治疗糖尿病伤口愈合障碍的新药物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进而构建糖尿病伤口愈合障碍动物模型。配制EGCG治疗药物,治疗小鼠创口,用皮肤创口愈合剩余面积判断药物疗效。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皮肤组织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还原型辅酶/醌氧化还原酶1(NQO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TNF-α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情况。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增加了3-硝基酪氨酸(3-NT)指标。结果:EGCG对皮肤组织特别是糖尿病小鼠皮肤组织中Nrf2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皮肤组织中Nrf2含量显著降低(P<0.01)。糖尿病小鼠皮肤组织中HO1和NQO1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ICAM-1、VCAM-1、TNF-α和3-N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皮肤创口应用EGCG治疗后,HO1和NQO1水平明显升高(P<0.01),ICAM-1、VCAM-1、TNF-α和3-NT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EGCG具有上调Nrf2的作用,Nrf2上调后可提高糖尿病小鼠皮肤组织中抗氧化应激指标,降低免疫炎症指标。EGCG上调Nrf2表达并促进糖尿病小鼠创伤皮肤愈合,是糖尿病伤口愈合障碍治疗新的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核因子相关因子2 糖尿病伤口治疗 氧化应激 免疫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