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 Derived From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es
1
作者 CHEN Ying-Ying JIANG Shang-Lin +3 位作者 HUANG Liang-Hui ZENG Ya-Guang WANG Xue-Hua ZHENG Wei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63-2172,共10页
Objective Primary liver cancer,predominant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is a significant global health issue,ranking as the sixth most diagnosed cancer and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mortality.Accura... Objective Primary liver cancer,predominant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is a significant global health issue,ranking as the sixth most diagnosed cancer and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mortality.Accurate and early diagnosis of HCC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treatment,as HCC and non-HCC malignancies lik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exhibit different prognoses and treatment responses.Traditional diagnostic methods,including liver biopsy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face limitations in applicability and objectivity.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dvanced,lightweighted classification network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HCC from other non-HCC malignancies by leveraging the automatic analysis of brightness changes in CEUS images.The ultimate goal was to create a user-friendly and cost-efficient computer-aided diagnostic tool that could assist radiologists in making mor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clinical decisions.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ncompassed a total of 161 patients,comprising 131 diagnosed with HCC and 30 with non-HCC malignancies.To achieve accurate tumor detection,the YOLOX network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region of interest(ROI)on both B-mode ultrasound and CEUS images.A custom-developed algorithm was then utilized to extract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 from the tumor and adjacent liver parenchyma regions within the CEUS images.These curves provided critical data for the subsequent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process.To analyze the extracted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 and classify the malignancies,we developed and compared several models.These included 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1D-ResNet,1D-ConvNeXt,and 1D-CNN),as well as traditional machine-learning methods such a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ensemble learning(EL),k-nearest neighbor(KNN),and decision tree(DT).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each method in distinguishing HCC from non-HCC malignancies was rigorously evaluated using four key metrics: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accuracy(ACC),sensitivity(SE),and specificity(SP).Results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chine-learning methods revealed AUC values of 0.70 for SVM,0.56 for ensemble learning,0.63 for KNN,and 0.72 for the decision tree.These results indicated moderate to fair performance in classifying the malignancies based on the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In contrast,the deep learning model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UCs,with 1D-ResNet achieving an AUC of 0.72,1D-ConvNeXt reaching 0.82,and 1D-CNN obtaining the highest AUC of 0.84.Moreover,under the five-fold cross-validation scheme,the 1D-CNN model outperformed other models in both accuracy and specificity.Specifically,it achieved accuracy improvements of 3.8%to 10.0%and specificity enhancements of 6.6%to 43.3%over competing approaches.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he 1D-CNN model highlighted its potential as a powerful tool for accurate classification.Conclusion The 1D-CNN model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in differentiating HCC from non-HCC malignancies,surpassing both traditional machine-learning methods and other deep learning models.This study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 user-friendly and cost-efficient computer-aided diagnostic solution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radiologists’diagnostic capabilities.By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clinical decision-making,this tool has the potential to positively impact patient care and outcomes.Future work may focus on further refining the model and exploring its integration with multimodal ultrasound data to maximize its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r-aided diagnostic deep learn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brightness change cur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otton production and advancements in genomic approaches for stress resilience enhancement
2
作者 KHAN Muhammad Aamir ANWAR Saeed +5 位作者 ABBAS Mubashir ANEEQ Muhammad DE JONG Fokke AYAZ Muhammad WEI Yunxiao ZHANG Rui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2期270-289,共20页
Cotton is an essential agricultural commodity,but its global yield is great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which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agriculture sector.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 of ... Cotton is an essential agricultural commodity,but its global yield is great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which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agriculture sector.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otton production and the use of genomic approaches to increase stress tolerance in cott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rising temperatures,changing precipitation patterns,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 on cotton yield.It then explores various genomic strategies,such as genomic selection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which can be used to develop stress-tolerant cotton varieties.The review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fforts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otton production.Furthermore,this paper presents advanced prospects,including genomic selection,gene editing,multi-omics integration,highthroughput phenotyping,genomic data sharing,climate-informed breeding,and phenomics-assisted genomic selection,for enhancing stress resilience in cotton.Those innovative approaches can assist cotton researchers and breeders in developing highly resilient cotton varieties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ensuring the sustainable and prosperous future of cotto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Climate change Stress tolerance Genomic selection Gene editing QTLS Fib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压实黄土的Duncan-Chang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3
作者 杨皓铭 黄强兵 +3 位作者 解庆禹 崔磊 康孝森 王作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0,共12页
黄土地区高铁路基瞬时沉降与饱和压实黄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饱和压实黄土的本构关系是表征其力学特性的重要途径。由于Duncan-Chang本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压实黄土破坏后的应变软化特性,为了提高其适用性,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饱和... 黄土地区高铁路基瞬时沉降与饱和压实黄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饱和压实黄土的本构关系是表征其力学特性的重要途径。由于Duncan-Chang本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压实黄土破坏后的应变软化特性,为了提高其适用性,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饱和压实黄土的Duncan-Chang损伤本构模型。选取西延高铁填方区Qp3黄土,开展了不同压实度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编写vumat子程序进行验证,实现了饱和压实黄土三轴试验及不同压实度、不同填方坡度下路基沉降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填方区压实黄土受剪破坏时呈应变软化特性,峰值强度与初始变形模量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峰值强度增幅随压实度增加递减,而初始变形模量增幅随压实度的增加递增;(2)基于统计损伤的DuncanChang本构模型所编写的vumat子程序,对填方压实黄土三轴试验的剪切强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能够较好地反映填方区压实黄土应变软化的力学特性;(3)通过vumat计算得出,填方路基的沉降量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填方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填方路基瞬时沉降计算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压实黄土 Duncan-chang损伤模型 高铁路基沉降 剪切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损伤修正的冻结砂—黏混合土改进Duncan-Chang模型
4
作者 滕振超 李正巍 +7 位作者 刘佳琳 周亚东 李波 刘彦峰 池林林 张圣童 刘博 计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4,I0008,共10页
为描述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偏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不同含砂量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冻土三轴压缩试验。基于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D-C模型),引入统计损伤理论,拟合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以Mises强度准则和应变发展为微元强度变量的统... 为描述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偏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不同含砂量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冻土三轴压缩试验。基于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D-C模型),引入统计损伤理论,拟合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以Mises强度准则和应变发展为微元强度变量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冻结砂—黏混合土偏应力峰值随含砂量的增加而增加,偏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过渡到应变软化型的临界含砂量为50%。当含砂量介于20%~60%时,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修正改进D-C模型能有效拟合应变硬化型曲线和具有轻微应变软化现象的偏应力—应变曲线。当含砂量为90%时,基于应变发展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的偏应力峰值与试验结果相差3%,具有较强适用性。该结果为不同微元强度变量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砂—黏混合土 三轴压缩试验 改进Duncan-chang模型 统计损伤理论 应变软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ular-tunable on-chip coding metasurface enabled by phase-change material with immersion liquid
5
作者 LI Xue-Nan ZHAO Zeng-Yue +4 位作者 YU Fei-Long CHEN Jin LI Guan-Hai LI Zhi-Feng CHEN Xiao-Shuang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6-812,共7页
Metasurfaces provide a potent platform for the dynamic manip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Coupled with phase-change materials,they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of versatile metadevices,showcasing various tunable functio... Metasurfaces provide a potent platform for the dynamic manip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Coupled with phase-change materials,they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of versatile metadevices,showcasing various tunable functions based o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states.However,the inherent limitation in tunable states imposes constraints on the multiplexing channels of metadevices.Here,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ovel approach-a multi-functional metadevice achieved through the two-level control of the encoding phasechange metaatoms.Utilizing the phase-change material Ge_(2)Sb_(2)Se_(4)Te1(GSST)and high refractive-index liquid diiodomethane(CH_(2)I_(2)),this paper showcases precise control over electromagnetic wave manipulation.The GSST state governs the tunable function,switching it ON and OFF,while the presence of liquid in the hole dictates the deflection angle when the tunable function is active.Importantly,our tunable coding metasurface exhibits robust performance across a broad wavelength spectrum.The incorporation of high refractive-index liquid extends the regulatory dimension of the metadevice,enabling dynamic switching of encoding bit levels.This two-level tunable metadevice,rooted in phase-change materials,presents a promising avenue for the dynamic control of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ing metasurface tunable control phase change material electromagnetic wave manip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lightweight false alarm suppression method in heterogeneous change detection
6
作者 XU Cong HE Zishu LIU Haiche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899-905,共7页
Overlooking the issue of false alarm suppression in heterogeneous change detection leads to inferior detection per-formance.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handle false alarms in heterogeneous change detection.A light... Overlooking the issue of false alarm suppression in heterogeneous change detection leads to inferior detection per-formance.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handle false alarms in heterogeneous change detection.A lightweight network of two channels is buli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and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CNNs learn feature difference maps of multitemporal images,and attention modules adaptively fuse CNN-based and graph-based features for different scales.GCNs with a new kernel filter adaptively distinguish between nodes with the same and those with different labels,generating change maps.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n two datasets validates the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addressing false ala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 heterogeneous change detection LIGHTWEIGHT false alarm sup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包覆硬脂酸十二烷基酯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海平 曾怡芸 +2 位作者 陈吕鑫 刘芸 张玉敏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1,共6页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有机硅烷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有机硅包覆硬脂酸十二烷基酯(DS)相变微胶囊,考查了有机硅烷前驱体的组成、芯/壁投料质量比对微胶...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有机硅烷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有机硅包覆硬脂酸十二烷基酯(DS)相变微胶囊,考查了有机硅烷前驱体的组成、芯/壁投料质量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等对微胶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由DS和有机硅壁材组成,粒径大小介于50~100nm;当TEOS/MTES质量比为95∶5、芯/壁投料比为1∶1时,微胶囊的包封效率最高可达35.45%;有机硅壁材能够有效阻止芯材融化后的泄露,同时提升相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能;经过100次热循环后,相变微胶囊的熔融焓保持在94%以上,显示出良好的相变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微胶囊 硬脂酸十二烷基酯 有机硅烷 相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复议变更决定:定位、适用与限定——《行政复议法》第63条评释 被引量:3
8
作者 章剑生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7,共16页
行政复议变更决定与撤销决定的适用情形在法规范变迁史上,表现为从混合到分立的过程。在行政复议决定体系中如何定位变更决定,学理上有“核心论”和“优先论”之争,但是,行政复议制度的原旨、权利救济的诉求和行政复议机关的变更能力决... 行政复议变更决定与撤销决定的适用情形在法规范变迁史上,表现为从混合到分立的过程。在行政复议决定体系中如何定位变更决定,学理上有“核心论”和“优先论”之争,但是,行政复议制度的原旨、权利救济的诉求和行政复议机关的变更能力决定了在行政复议决定体系中,撤销决定应当具有核心的地位,而包括变更决定在内的其他行政复议决定都是或者应当是围绕撤销决定展开的。变更决定分为实质违法的变更和形式违法的变更,前者限于“内容不适当”,后者包括“未正确适用依据”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经行政复议机关查清事实和证据”两种情形。变更决定受有限变更规则约束。判断“更为不利”的标准是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复议 变更决定 撤销决定 不利变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聪 陈旻 +3 位作者 张陵蕾 李嘉 安瑞冬 李永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73,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水源区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突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化趋势来看,水源区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水量以16.14 mm/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接近我国平均速度的3倍;气温上升速度为0.26℃/10 a,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从时空分布来看,水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内分布变差系数为0.91,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2%;多年平均气温为3.62℃,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年内气温介于-16.7与16.4℃之间。同时,水源区内部气候敏感性存在差异,降水变化敏感区为水源区靠近两河口和双江口区域,清水河、石渠和色达为气温变化敏感站;敏感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气象条件可能同时剧变,配水策略应避免风险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敏感区 相关性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贤赵 王一笛 +3 位作者 肖海 陈铸 王天浩 罗政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9-684,共16页
明晰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和改进的CASA模型对长株潭都市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碳源、碳汇进行了估算。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 明晰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和改进的CASA模型对长株潭都市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碳源、碳汇进行了估算。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和GWR模型分析了都市圈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且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各区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2)从空间上看,都市圈碳亏损从中部向四周呈减少的格局,碳盈亏重心持续向几何中心的西北方向移动,县域碳盈亏整体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在局部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集聚特征。(3)在影响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的因素中,年太阳辐射(ASR)、经济发展(PGDP)和能源强度(EI)是影响碳盈亏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PS)、城市化水平(UL)、产业结构(IS)和绿化覆盖面积(GCA)也影响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其中PGDP和ASR对碳盈亏的影响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PS、IS和EI的影响则呈先减弱后增强的特征,而GCA和UL的影响逐年下降。各因素对碳盈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PGDP、EI、UL和IS对碳亏损起促进作用,ASR和GCA则起抑制作用。GCA对碳亏损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最强,EI的空间异质性最弱。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都市圈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盈亏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长株潭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协同配置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永彩 程丽雯 钟昌标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有机协同,以数据要素为“催化剂”,实现新旧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本文利用2015~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机制。结果显示:数据-传统要素协同不仅具... 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有机协同,以数据要素为“催化剂”,实现新旧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本文利用2015~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机制。结果显示:数据-传统要素协同不仅具有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直接效应,还具有以底层基础效能提升下的“量变”递进到上层建筑结构优化下的“质变”的间接路径;数据-劳动力协同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强于数据-资本协同;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提升效应更强。此结果纠正了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味求新”的误区,引导企业遵循比较优势,打造“以传统要素创造新型要素、以新型要素改造传统要素”的要素协同机制,为循序渐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 资本要素 劳动力要素 协同 比较优势 渐进式发展 量变到质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模式的白洋淀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涛 韩鹏飞 +3 位作者 王旭升 蒋小伟 张志远 万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9-458,共10页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使用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解析新方法,将年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在中国流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并进一步与采用多年时间尺度稳态条件下的基于Budyko模式的弹性方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下,年蒸散比和水储量变化比与年干旱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在年际和多年时间尺度下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年际尺度下径流弹性系数小于多年稳态下的结果,表明流域水储量对径流气候变化的响应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年际弹性系数与流域面积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验证了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新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将其适用性由湿润区拓展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对今后白洋淀流域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式 气候变化 弹性系数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全球能源转型态势初探:显现两条技术路径并行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春蕾 郭焦锋 +3 位作者 徐海棠 吴萌西 李果 吴鼎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3,共7页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度重构的历史性转折。除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外,以氢能、先进储能、碳捕集与封存(CCS)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页岩气等传统能源开采技术的成熟正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进程。这些突破性进展成为新一...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度重构的历史性转折。除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外,以氢能、先进储能、碳捕集与封存(CCS)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页岩气等传统能源开采技术的成熟正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进程。这些突破性进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驱动力。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以及特朗普新政高度重视化石能源产业和数字化技术的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各国加快推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能源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已成为破局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了新能源技术和传统能源技术并举发展将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两条技术路径,探讨了各场景储能技术、数字化技术、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技术、绿色甲醇燃料研发、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及其治理技术等六类重要的关键技术领域。研究结果表明,要占据未来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和价值链顶端,我国亟需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快推进能源行业数字化技术发展,推动多元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坚持大力发展负碳技术,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新水平、碳汇能力,以及围绕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与共识持续深化低碳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加快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新型能源体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能源转型 能源国际格局 低碳技术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与世界大变局演进方向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秀军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当前,“全球南方”已步入以群体性话语权提升为标志的全方位崛起新阶段。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普遍安全和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全球南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展现...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当前,“全球南方”已步入以群体性话语权提升为标志的全方位崛起新阶段。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普遍安全和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全球南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展现了更好应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的时代价值。展望未来,“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不仅是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大变局发展演进的重要变量,将深刻影响世界大变局的演进方向。“全球南方”将更为积极地推进全球发展平衡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治理均衡化与全球文明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南方” 世界大变局 全球发展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现实状况与变革走向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晶 于元元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4,共6页
基于对高校科研档案概念的全新界定,细致梳理高校科研档案价值。系统考量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意义与作用,全面阐释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组织原则与基本遵循。以当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状况为依据,客观估衡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基于对高校科研档案概念的全新界定,细致梳理高校科研档案价值。系统考量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意义与作用,全面阐释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组织原则与基本遵循。以当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状况为依据,客观估衡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从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直面的现实困境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未来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策略及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研档案 档案管理 变革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的填充度与孔隙率对蓄热腔蓄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静智 杨奇 +2 位作者 朱海荣 崔海亭 宋庆松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以多孔介质泡沫铜复合石蜡相变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Fluent中的凝固/熔化模型,相变材料的密度采用Boussinesq假设,多孔介质区选择non-equilibrium模式,对三维长方体蓄热腔内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多孔介质的... 以多孔介质泡沫铜复合石蜡相变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Fluent中的凝固/熔化模型,相变材料的密度采用Boussinesq假设,多孔介质区选择non-equilibrium模式,对三维长方体蓄热腔内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多孔介质的填充度和孔隙率对相变蓄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孔隙率不变时,同一时刻多孔介质填充度越高则蓄热腔内液相率越大、蓄热率越快、多孔介质区域温度传递越快,但Nu越小,同时,随着多孔介质填充度的增加,蓄热量逐渐越小。当填充度不变时,在蓄热初期,孔隙率越小则蓄热腔内液相率越高、温度传递越快、蓄热量越大、蓄热率越快、Nu越小;在蓄热中后期,孔隙率越小则蓄热腔内液相率越小、温度传递越慢、蓄热量越大、蓄热率越快、Nu越大。在该文数值模拟范围内,长方体蓄热腔的最优多孔介质泡沫铜填充度为1,孔隙率为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填充度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服务政策的变迁逻辑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欢明 朱欢 徐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9,共11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在各类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尽管有研究阐释了我国公共服务及其政策的发展历程,但是对于采用了怎样的政策变迁模式并没有定论。厘清政策变迁的模式对于解答发展之谜、化解发展困局、推动公共服务... 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在各类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尽管有研究阐释了我国公共服务及其政策的发展历程,但是对于采用了怎样的政策变迁模式并没有定论。厘清政策变迁的模式对于解答发展之谜、化解发展困局、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价值。依据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归纳得出漂移、转换、层叠和更替4种渐进性政策变迁模式的判定方式。从2001—2022年,“人人享有——人人平等享有——人人满意”构成了我国公共服务政策的主轴,通过对政策目标、主体和工具3项内容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的政策变迁模式以层叠为主,通过层叠,公共服务政策的目标、主体和工具的内容不断丰富,反映了公共服务的边界不断扩大的特点。此外,漂移、转换和更替等模式也在此过程中相互交织,与层叠共同塑造了如今的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渐进性政策变迁 政策层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煮食材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颖 韩东 张春晖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6,96,共8页
为探究食材经热加工后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该实验将不同种类蔬菜与肉经预煮处理后,在4℃冷藏条件下进行贮藏,并在不同时间点(0,1,3,5,7 d)采集样品,对其色泽、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 为探究食材经热加工后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该实验将不同种类蔬菜与肉经预煮处理后,在4℃冷藏条件下进行贮藏,并在不同时间点(0,1,3,5,7 d)采集样品,对其色泽、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菌落总数、硝酸盐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冷藏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预煮食材的品质发生显著变化(P<0.05)。具体表现为:预煮食材整体色泽逐渐变暗;pH值升高;畜禽肉中的TBARS值、TVB-N含量逐渐增加,猪肉在第3天时发生氧化酸败,牛肉和羊肉在第7天时发生氧化酸败;菌落总数在贮藏期间不断上升;硝酸盐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叶菜类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贮藏第3天时均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 mg/kg)。综上所述,预煮后的食材在冷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外观劣化,同时伴随着脂质氧化、蛋白质分解、微生物活动、有害物质生长等现象,致使其品质严重下降,不宜食用,这一发现为预制菜的品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煮食材 冷藏 品质变化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读书图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波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8,148,共26页
文章全面检索、浏览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壁画、彩塑和纸帛画等艺术作品,筛选出读书图。这些图像生动地描绘与读书有关的听法、诵经、传法、度亡等佛教活动,艺术地呈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读书学习生活。这些读书图中呈现的读物,多是写在纸帛... 文章全面检索、浏览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壁画、彩塑和纸帛画等艺术作品,筛选出读书图。这些图像生动地描绘与读书有关的听法、诵经、传法、度亡等佛教活动,艺术地呈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读书学习生活。这些读书图中呈现的读物,多是写在纸帛等软载体上的经卷,基本取代了汉代画像石中的简牍,反映了书籍的形制演变、代际更替。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中缤纷多样的读书图虽然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但折射了中古时期读书和教育活动的普及,见证了当时西北地区崇学尚书的风气,是了解这个时期图书史、阅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莫高窟 绘画 读书图 佛教传播 中古教育 图书史 阅读史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