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琼 王虹 +4 位作者 包芸 陈忠清 杜尊国 胡锡琪 唐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介绍并讨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3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28~95岁(平均60.4岁)。肿块大小0.8~5cm(平均2.04cm)。组织学形... 目的介绍并讨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3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28~95岁(平均60.4岁)。肿块大小0.8~5cm(平均2.04cm)。组织学形态包括:实性黏附型(15例)、腺泡型(10例)、实性乳头型(5例)、细胞黏液型(2例)、小细胞/雀麦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所有病例NSE和CK阳性表达,分别有34例(97.1%)和21例(60.0%)表达Synaptophysin和chromogranin A,腋下淋巴结转移率为25.0%(5/20例),除1例因发生肺和骨转移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健在,随访时间2~76个月(平均32.1个月)。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少见的独立病种,病理形态复杂,其生物学行为特性还需大样本较长期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神经内分泌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18例病理形态观察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桂梅 李祥周 +2 位作者 赖仁胜 乐美兆 张佃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4-106,I017,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特征,阐明其诊断要点。方法:对确诊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切除标本18例进行光镜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嗜铬素A(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进行电镜观察,并复习其临床... 目的:分析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特征,阐明其诊断要点。方法:对确诊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切除标本18例进行光镜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嗜铬素A(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进行电镜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77岁,平均53岁,肿瘤大小12~55cm,平均27cm。18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中,典型类癌5例,不典型类癌8例,未分化型小细胞癌5例;电镜下8例癌细胞胞浆内均找到神经内分泌颗粒(NEG);50%以上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SE及CgA均为阳性反应。结论:乳腺的神经内分泌癌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我们认为应按照其分化程度及组织结构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及未分化型小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神经内分泌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文涛 张廷璆 +1 位作者 沈铭昌 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 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大体上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该肿瘤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筛孔 型、管状 小梁...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 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大体上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该肿瘤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筛孔 型、管状 小梁状型和实体型三种类型,并需与一系列乳腺良恶性病变相鉴别,如胶原小球病、筛状癌、小细胞癌等。结论 乳 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肿瘤,具有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腺样囊性癌 临床病理特点 文献复习 少见肿瘤 小细胞癌 肿块 方法观 小球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磊 印洪林 +2 位作者 陆珍凤 余波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1-744,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原发于乳腺的LELC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结合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原发于乳腺的LELC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结合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年女性,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弥漫状生长,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膜厚,间质有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K7、CK8/18和E-cadherin,缺乏表达ER、PR和c-erbB-2,原位分子杂交检查示EBV阴性,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发生于乳腺的LELC极其少见,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与普通乳腺浸润性癌类似,病理诊断时需与乳腺发生的髓样癌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进行鉴别。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肌上皮癌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帆 张伟 +1 位作者 许增祥 曹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Leica BOND-MAX全自动染色仪Bond Polymer Refine Detection法,对3例乳腺肌上皮癌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乳腺肌上皮癌的癌组织多由梭... 目的 探讨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Leica BOND-MAX全自动染色仪Bond Polymer Refine Detection法,对3例乳腺肌上皮癌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乳腺肌上皮癌的癌组织多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病例可见上皮样细胞、浆样细胞和透明细胞,呈实性片状、肺泡样、条索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无坏死;可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3例均表达CK、EMA、CD10、p40、actin、Calponin、p63;2例表达CK5/6、CK14、SMA;1例表达S-100蛋白、D2-40、CAM5.2;CD117、CD34、ER、PR、C-erbB-2/HER-2和desmin均不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20%。结论 肌上皮癌细胞形态多样,结合免疫组化组合标记可做出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以乳腺癌根治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肌上皮癌 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癌全乳腺切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于泳 傅西林 +4 位作者 方志沂 牛昀 范宇 吕阿娟 王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索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生物学特性,以期能为导管内癌新的分型提供依据。方法:对导管内癌标本进行全乳腺次连续切片、c-erbB-2、p53和PCNA蛋白免疫组化检... 目的:探索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生物学特性,以期能为导管内癌新的分型提供依据。方法:对导管内癌标本进行全乳腺次连续切片、c-erbB-2、p53和PCNA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形态学观察,探讨导管内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1)核分级与小叶内末梢导管受累相关(P<0.05),Ⅲ级病变较Ⅰ级病变易累及小叶内末梢导管。2)对 34例导管内癌全乳腺次连续切片观察发现:核分级 Ⅰ级的 DCIS 70%(14/20)的病变范围小于 5cm,而3例Ⅲ级的病变范围均大于5cm:2例(6%)DCIS呈多中心性。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c—erbB—2、PCNA的阳性表达率粉刺型DCIS比非粉利型高(P<0.05);c—erbB—2、PCNA、p53的阳性表达率与核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小叶内末梢导管受累和坏死程度则无关(P>0.05)。核分级高者c-erbB-2、p53,PCNA的表达率均较核分级低者高(P<0.05~P<0.01)。4)导管内癌腋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为1.7%,转移是由于隐匿性浸润所致。结论:导管内癌无论在病理形态还是生物学行为方面都是异质性的群体,除传统的组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部 形态学 病理组织学 全乳腺切片 免疫组 生物学特性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毕海霞 韩春 +3 位作者 张群丽 张沁 朱琪 唐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36-1641,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年龄为49-86岁;肿块均位于左侧乳房,肿块界清,切面灰白...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年龄为49-86岁;肿块均位于左侧乳房,肿块界清,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或囊性;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有筛状和管状-梁状和突体型构型。肿瘤实质由腺上皮细胞、基底样细胞和皮脂腺分化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ER、PR和Cerb B-2均阴性,上皮细胞表达CK7、CK5/6和CD117;基底样细胞具有肌上皮细胞特征,表达CK5/6和P63。4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均无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随访3-6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情况发生。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具有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转移性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被引量:1
8
作者 阎晓玲 石松荔 +2 位作者 张学斌 唐帆 金树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93-400,共8页
目的报告首例脑转移性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3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CT显示右侧颞叶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肿瘤直径约3 cm,边界欠清晰,质地软韧,血供丰... 目的报告首例脑转移性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3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CT显示右侧颞叶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肿瘤直径约3 cm,边界欠清晰,质地软韧,血供丰富。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构成,局部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菊形团"样或乳头样结构,核分裂象活跃,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突触素和CD56,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CD3、CD20、波形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甲状腺转录因子-1、S-100蛋白、神经微丝蛋白、巢蛋白、细胞角蛋白(CK)5/6、CK8/18和CD99,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62%。外院行乙状结肠肠镜检查发现肿物,组织学呈明显双相性,由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和低至中度分化的腺癌细胞构成,二者界限清晰,无移行。小圆形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突触素和CD56,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腺癌细胞弥漫性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不表达突触素和CD56。结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为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和定义的肿瘤,发生脑转移者尚未见诸报道,明确诊断需依靠临床病史、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神经内分泌 中枢神经系统 结肠 乙状 肿瘤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印戒细胞癌2例报道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晓虹 祝明洁 +2 位作者 王佳 虞文伟 姚俊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印戒细胞癌在大体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组织形态学上有3种结构,印戒样、小管状和小叶样。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印戒细胞癌在大体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组织形态学上有3种结构,印戒样、小管状和小叶样。免疫组化染色中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CK20阴性而CK7和PR阳性,而胃转移性乳腺印戒细胞癌的CK20呈阳性表达而ER、PR和CK7阴性。结论乳腺印戒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印戒细胞癌 病理学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类型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桂梅 李祥周 +3 位作者 乐美兆 张佃乾 王春淑 潘素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1期1005-1007,1010,i0009,共5页
目的:探讨少见类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参照WHO肿瘤新分类标准,将42例少见类型的乳腺癌进行临床资料整理和病理学相关检查。结果:回顾42例乳腺癌病理切片,发现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癌9例,黏液癌4例,小管癌2例,化生性... 目的:探讨少见类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参照WHO肿瘤新分类标准,将42例少见类型的乳腺癌进行临床资料整理和病理学相关检查。结果:回顾42例乳腺癌病理切片,发现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癌9例,黏液癌4例,小管癌2例,化生性癌18例,大汗腺样癌6例,分泌型癌1例,富脂质癌2例;不同组织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光镜、特殊染色及电镜表现。结论:明确少见不同组织类型乳腺癌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病理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粘附分子在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仕波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在国内首次报道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阳性率为90%(36/40);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为80%(32/40)。阳性细胞主要... 在国内首次报道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阳性率为90%(36/40);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为80%(32/40)。阳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此外,还有纤维母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提示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反应在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间粘附分子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癌——附4例报道
12
作者 徐如君 吴能定 +1 位作者 戴晓汶 沈宝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Grimelius嗜银染色,确认神经内分泌分化细胞,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癌在光镜下可有5种不同的组织学形态,本组4... 目的探讨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Grimelius嗜银染色,确认神经内分泌分化细胞,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癌在光镜下可有5种不同的组织学形态,本组4例免疫组化结果NSE和Sy全部阳性,CHG-A3例阳性。嗜银染色3例阳性。结论乳腺癌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神经内分泌 免疫组化 病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多形性小叶癌7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13
作者 张伟 刘霞 +1 位作者 李佳嘉 张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PL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从中筛选7例PLC;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 目的:探讨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PL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从中筛选7例PLC;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结果 PLC患者平均年龄56.6岁(47-74岁)。肿瘤呈结节样肿块,镜下生长方式表现典型或不典型的单行及列兵样排列特点;癌细胞具有显著的多形性和异型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颗粒样,核深染,核膜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活跃,肿瘤内可伴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多形性小叶原位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PLCIS);免疫组化及HER-2 FISH检测显示E-cadherin(7/7)失表达及p120(7/7)胞质表达,ER(5/7)、PR(5/7)、HER-2(7/7)失表达,5例表现为三阴性乳腺癌,其中2例具有基底样表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3/7)及腋窝淋巴结转移(4/7)。结论 PLC是ILC的一种少见亚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PLC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多形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可 孟刚 +1 位作者 龚西騟 张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0-525,530,共7页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IDPN)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方法根据WHO分类(2003)和Tavassoli等(1999、2003)有关标准,筛选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1例,对上述病例进行HE...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IDPN)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方法根据WHO分类(2003)和Tavassoli等(1999、2003)有关标准,筛选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1例,对上述病例进行HE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CD34、SMA、p63、CD10。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镜检为扩张的导管或小管内含纤维-脉管轴心的乳头状病变,由腺(系)上皮和肌上皮覆盖轴心形成双层构型。其中16例伴腺(系)上皮普通性增生,2例〈1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不典型增生(AH)改变。腺(系)上皮CK5 17例(89.5%)中~强阳性;CK34βE1216例(84.2%)中~强阳性。肌上皮SMA、p63、CD10均阳性。(2)非典犁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3例伴发于囊内乳头状癌,1例作为主要诊断。表现为≥10%而〈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AH改变。其AH区域CK5均阴性,3例CK34βE12阴性~弱阳性。(3)导管内乳头状癌21例,其中①2例仅表现为≥90%的乳头区肌上皮层完全缺乏;②1例仪表现为〉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低级导管原位癌(DCIS)样改变;③8例兼具上两种特征;④10例乳头覆盖上皮呈中~高级别DCIS样改变。符合②及③者CK5均阴性,CK34βE12 6例(66.7%)阴性~弱阳性;符合④者CK5、CK34βE12 8例(80%)均阴性~弱阳性。结论IDPN是一组良恶性不同的病变,各自的HE形态和免疫表型均有差异,应采用HE形态和免疫组化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5
作者 戴瑜珍 喻朝霞 +3 位作者 胡小安 张润 潘陶强 卢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2例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组织学特点 :癌细胞为多边形或柱状 ,胞界清楚 ,胞质透明 ,呈实性巢状、片状排列 ,可有乳... 目的 探讨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2例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组织学特点 :癌细胞为多边形或柱状 ,胞界清楚 ,胞质透明 ,呈实性巢状、片状排列 ,可有乳头形成。表现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癌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癌细胞呈上皮性免疫表型 ,CK(AE1)、CEA强阳性 ,不表达S 10 0蛋白、肌动蛋白。PAS染色阳性。结论 富含糖原透明细胞癌是上皮性特殊类型乳腺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富糖原透明细胞癌 文献复习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小草 葛荣 +1 位作者 蒙伶俐 刘创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11,共4页
背景与目的: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是乳腺癌的少见类型,不足乳腺癌的1%。作为乳腺乳头状癌的特殊亚型,SPC表现为实体结节状或膨胀性生长。本研究探讨乳腺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32例SP... 背景与目的: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是乳腺癌的少见类型,不足乳腺癌的1%。作为乳腺乳头状癌的特殊亚型,SPC表现为实体结节状或膨胀性生长。本研究探讨乳腺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32例SPC的患者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ER、PR、C-erbB-2、p63、Calponin、CK5/6、Ki-67、Syn和CgA。结果:3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7.3岁,主要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和乳腺肿块。大体观察肿瘤呈结节状,灰褐色或灰白色,质地偏中或软。镜下肿瘤呈实体状或乳头状,实性区内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印戒样,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肿瘤细胞ER和PR均强阳性(++^+++),C-erbB-2均无表达,实性结节内肿瘤细胞均不表达CK5/6、p63和Calponin。Syn和Cg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和78.2%。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7.5%(2%~20%)。2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84个月,25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后生存至今,1例患者因发生转移而死亡。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即使伴有浸润切除后也不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实性乳头状癌 神经内分泌癌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18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铭 李侠 +1 位作者 王映梅 郭双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 of breast,B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8例B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Ventana uhraView两步法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 of breast,B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8例B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Ventana uhraView两步法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8例BNEN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3岁。临床表现多为孤立性乳房包块,肿瘤平均最大径2.8 cm(范围1.2~7.8 cm)。其中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11例,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4例,混合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3例。BNEN生长方式多样,以富含细胞的实性结节、间质为纤细的纤维血管最为多见(13/18),也可见腺泡样、小梁状、菊形团及实性乳头状结构。8例肿瘤在周围乳腺组织内见导管原位癌。免疫表型:Syn(15/18,83.3%)、CgA(13/18,72.2%)均阳性,INSM1(3/5,60%)部分细胞核阳性。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最常见(11/18,61.1%)。66.7%(10/15)患者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5例患者平均随访45.3个月(范围2~85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复发,5例患者于术后8~77个月出现远处转移,除1例死于其他病因外,余14例均存活。结论BNEN临床罕见且具有异质性,易复发及转移,诊断主要依赖形态学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 神经内分泌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