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terosis for Seed Yield, Oil Content and Other Characters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被引量:2
1
作者 HUANG Zesu LAOSUWAN Paisan +1 位作者 MACHIKOWA Thitipom CHEN Zehu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Nine inbred lines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used as male were crossed to five recessive genetic male sterile (RGMS) lines used as female to produce 45 single crosses. The crosses, their parents and a check h... Nine inbred lines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used as male were crossed to five recessive genetic male sterile (RGMS) lines used as female to produce 45 single crosses. The crosses, their parents and a check hybrid were tested at two locations during 2007 to 2008 for testing the performance and heterosis of hybrids for seed yield and other charac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ations for seed yield, oil content, days to flowering and days to maturity were significant. Mean squares for hybrids were significant for all characters. High heterosis (-4.5%-88.3%), heterobeltiosis (-15.6%-81.1%) and standard heterosis G34.8%-33.1%) were found for the seed yield. The highest heterosis and heterobeltiosis were found in the cross QH303-4A× 1190. The highest standard heterosis was found in the cross Qianyou8A×Q034.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heterosis of single crosses were detected for the oil content. Small heterosis was found for days to flowering and days to maturity. Among parents, Ⅲ 188, Ⅲ224, and Q034 were proved to be the superior for seed yield when used as parents in most of the hybrid combinations. 2365, Ⅲ224, and QH303-4AB were good for high oil content breeding, Ⅲ 176, 2313 and Qianyou3AB were good for the early hybrid breeding. Total 11 hybrids yielded higher than 2 500 kg·hm^-2 and also g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heterosis, heterobeltiosis and standard heterosis. Among them, 10 crosses gave higher oil content than that of check. These crosses can be used in the future breeding program for the seed yield and the oil content. Two crosses including Qianyou3A × Ⅲ224 and Qianyou3A×2313 can be used for the early breeding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YIElD oil content HETER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heritance of Erucic Acid,Glucosinolate,and Oleic Acid Contents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被引量:1
2
作者 Huang Ze-su Laosuwan Paisan +4 位作者 Machikowa Thitiporn Chen Ze-hui Dai Wen-dong Tang Rong Li De-zhe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2年第2期1-8,共8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inheritance of certain characters of rapeseed including erucic acid, glucosinolate and oleic acid contents by using generation mean analysis. The cross of lines Ⅲ174×Zi20 ...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inheritance of certain characters of rapeseed including erucic acid, glucosinolate and oleic acid contents by using generation mean analysis. The cross of lines Ⅲ174×Zi20 (F1), F2, BC1 (F1×P1), BC2 (F1×P2), and parents (P1 and P2) were evaluated in the field. Data were measured on individual plants for oleic acid, erucic acid, and glucosinolate contents. Transgressive variations in F2 population were observed for oleic acid content, indicating that dominance and recessive genes distributed in both parents. Scaling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genes controlling these characters did not follow the additivedominance model. The data for three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 using six parameter models and found that one or more types of epistatic gene effects were important for glucosinolate content. High broad sense heritabilities were obtained for erucic acid, oleic acid, and glucosinolate contents with the values of 98.97%, 93.68%, and 86.17%, respectively. Two major gene pairs were found to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erucic acid and oleic acid contents, while three major gene pairs were detected to control glucosinolate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erucic acid GlUCOSINOlATE oleic acid INHERI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Combining Ability for Characters of Male Sterile Lines in Rapeseed(Brassica napus L.)
3
作者 Huang Ze-su Laosuwan Paisan +4 位作者 Machikowa Thitipom Chen Ze-hui Dai Wen-dong Tang Rong Li De-zhe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2年第3期28-37,共10页
The male sterile lin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hybrid breeding program of rapese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ombining ability of many characters of male sterile lines in Brassica napus L. Ten recessiv... The male sterile lin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hybrid breeding program of rapese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ombining ability of many characters of male sterile lines in Brassica napus L. Ten recessive genetic male sterile (RGMS) lines were used as parents to produce 45 single cross hybrids by using a half diallel cross method. These 45 crosses and their 10 parents were evaluated at Guiyang during 2007-200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and specific combiing ability (SCA) effects were important for all characters, but additive gene effects were more predominant than non-additive gene effects. Qianyou 8AB and You 2894AB gave respective highly significant GCA effects of 230.94 and 127.65 kg-hm-2 for seed yield. Lines You 2894AB, QH303-4AB, You 157AB and You 2341AB gave highly significant GCA effects for oil content of 0.99, 1.62, 1.20 and 1.53%, respectively. The crosses among lines Qianyou 3AxQianyou 8B, Qianyou 8AxYou 2894B, You 2894AxQianyou 6B, Qianyou 8AxQH303-4B and Qianyou 8Ax Qianyou 6B gave high SCA effects of 616.29, 398.71,356.48, 394.24 and 303.79 kg hm-2 for seed yield, respectively. All these crosses also gave high seed yield indicating that these crosses could be used in the breeding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male sterile line combining ability CHARAC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纳米钙引发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比较
4
作者 段圣省 吴妍 +2 位作者 白晨阳 王晶 周广生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28-32,57,共6页
利用8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进行不同浓度的纳米钙引发,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筛选出可提高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纳米钙引发适宜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纳米钙引发改变了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 利用8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进行不同浓度的纳米钙引发,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筛选出可提高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纳米钙引发适宜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纳米钙引发改变了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8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萌发期的指标存在差异。采用隶属函数法对甘蓝型油菜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各品种的抗旱性差异较大,综合评价值(D)为0.046~0.963,其中紫杆油菜萌发期抗旱性最强,其次是华油杂50、云油杂28,中双11萌发期抗旱性最弱。以纯水引发为对照,100、200、300 mg/L纳米钙引发均可提高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除华油杂50外,200 mg/L纳米钙引发明显提高了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筛选的抗旱型品种以及纳米钙引发的最适浓度为提高干旱条件下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纳米钙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中地区施用四种配方肥料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代小军 陈萍 +3 位作者 伍德春 刘丰国 李文峰 唐振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8-21,共4页
为促进鄂中地区优质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业健康发展,在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比较了新洋丰、四季丰、宜施壮、三宁4种当地主推配方肥施用对油菜生育性状、产量、抗逆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测产量以施用新洋丰肥料... 为促进鄂中地区优质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业健康发展,在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比较了新洋丰、四季丰、宜施壮、三宁4种当地主推配方肥施用对油菜生育性状、产量、抗逆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测产量以施用新洋丰肥料最高,比施用宜施壮肥料增产369.0kg/hm^(2),增产率为15.8%;比施用三宁肥料处理增产292.5 kg/hm^(2),增产率为12.1%;比施用四季丰施肥料处理增产169.5 kg/hm^(2),增产率为6.7%。从菌核病发病率来看,新洋丰(3.8%)>三宁(3.6%)>宜施壮(3.5%)>四季丰(3.4%);从菌核病病情指数来看,新洋丰(3.1)>三宁(3.0)>宜施壮(2.9)>四季丰(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配方肥 生长发育 实测产量 鄂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物对双低油菜黄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彭正文 童玥 +1 位作者 江鲜雨 张洪伦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33-136,共4页
为探究不同添加物对双低油菜(Brassica napus L.)黄贮发酵后的品质影响,从成熟去子后的全株双低优质油菜秸秆为原料,设置7种处理,分别为无添加对照(CK)、青贮菌种+60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30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青... 为探究不同添加物对双低油菜(Brassica napus L.)黄贮发酵后的品质影响,从成熟去子后的全株双低优质油菜秸秆为原料,设置7种处理,分别为无添加对照(CK)、青贮菌种+60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30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3%尿素、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4%尿素、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5%尿素,发酵45 d后分别取各处理组样品检测。选用健康的适龄宜昌白山羊1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将品质最好的处理组黄贮油菜秸秆按10%、20%、30%、40%、50%比例与青贮玉米混合后分别饲喂5组山羊,观察采食情况。结果表明,添加一定含量的青贮菌种和酶制剂后,油菜秸秆中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处理组品质最好;添加尿素氨化后油菜秸秆中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黄贮油菜秸秆与青贮玉米饲料混饲后白山羊采食量大,油菜秸秆接种青贮菌,并添加酶制剂和尿素进行发酵,能有效提高油菜秸秆的营养成分和黄贮品质,改善其适口性,促进家畜采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秸秆 黄贮 青贮菌 酶制剂 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中地区油菜专用肥施用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谷贺贺 方雯 +5 位作者 陈金 李旭春 廖世鹏 杨于雄 任涛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专用肥对鄂中地区直播油菜产量的提升效果,于2019—2021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常规施肥、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4个施肥处理,考察各处理下成熟期油菜产量、地上部生...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专用肥对鄂中地区直播油菜产量的提升效果,于2019—2021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常规施肥、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4个施肥处理,考察各处理下成熟期油菜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养分含量、地上部养分积累量以及肥料偏生产力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常规施肥和专用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油菜子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专用肥处理总养分投入减少了41.3%,而两者油菜子产量无明显差异。施肥显著增加了油菜地上部生物量,促进了油菜地上部对养分的吸收。油菜专用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处理平均肥料偏生产力在2019—2020年、2020—2021年分别提高了80.6%和68.2%。综上所述,油菜专用肥在保障油菜高产稳产的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 油菜专用肥 产量 肥料利用率 鄂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在油菜种子引发中的调控作用及实用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凤玲 李春生 顾建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11,21,共8页
为了提高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活力以增强种子萌发和幼苗阶段的抗逆性,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对不同微量元素组合间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油菜种子活力提升效果最佳的元素组合,并进一步验证了该组合对不同油菜品种生长发育和... 为了提高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活力以增强种子萌发和幼苗阶段的抗逆性,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对不同微量元素组合间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油菜种子活力提升效果最佳的元素组合,并进一步验证了该组合对不同油菜品种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e(5.0 mg/L)、B(5.0 mg/L)、Zn(100.0 mg/L)、Mo(1.0 mg/L)对油菜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佳微量元素配比组合为Se(6.7 mg/L)+B(7.5 mg/L)+Zn(82.3 mg/L)+Mo(4.6 mg/L),在此配比组合处理下,幼苗期可溶性蛋白质的累积量提高且幼苗的抗逆性也有明显增强;不同品种中的应用试验证明该配比组合处理可显著提高其单株产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种子引发 种子活力 微量元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373S温敏不育基因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的表达
9
作者 王静 张东锁 +4 位作者 董慧 孙妍妍 王珍珍 郭媛 胡胜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旨在明确甘蓝型油菜温敏不育系373S温敏不育基因表达与特定细胞质之间的关系。以甘蓝型油菜373S(微粉)为父本,以具有cam细胞质的Shaan2B为母本,杂交、回交及自交得到BC_(1)及F_(2)代群体。结果表明,在上述具有cam细胞质的BC_(1)及F_(2)... 旨在明确甘蓝型油菜温敏不育系373S温敏不育基因表达与特定细胞质之间的关系。以甘蓝型油菜373S(微粉)为父本,以具有cam细胞质的Shaan2B为母本,杂交、回交及自交得到BC_(1)及F_(2)代群体。结果表明,在上述具有cam细胞质的BC_(1)及F_(2)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分别符合3∶1与15∶1,表明该群体中不育性状受2对基因控制。分离群体中的不育株表现出温敏不育特征,其不育花形态与373S没有明显差别;与373S比较,该分离群体中的不育植株结实角果数及自交结实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育期时间率(不育期时间所占百分比)无显著差异;花冠直径、四强花药长度、二弱花药长度无明显差异,花柄长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四强雄蕊长度、二弱雄蕊长度略有增加。细胞学观察表明,该分离群体中的不育株小孢子的发育过程、染色体形态、胼胝质沉积与373S无明显差异,均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出现异常。本研究成功地将373S温敏不育基因从pol细胞质导入cam细胞质,说明该温敏不育性状是由细胞核内温敏不育基因导致,与细胞质背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温敏基因 细胞质类型 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油菜根肿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控技术
10
作者 吴彩云 刘子荣 +4 位作者 范琳娟 张帆 姚健 姚英娟 徐雪亮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65-68,共4页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也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对油菜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巨大损失。分析江西省油菜主产区根肿病的发生情况、病害症状、影响病原菌侵染的...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也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对油菜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巨大损失。分析江西省油菜主产区根肿病的发生情况、病害症状、影响病原菌侵染的主要因素及其发病原因,提出油菜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减少其对江西省油菜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加强油菜根肿病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推动江西省油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根肿病 发生 绿色防控 调查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肥种类和追肥量对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褚乾梅 谢雄泽 +4 位作者 尹羽丰 谢捷 余小红 王盾 冯鹏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1-4,共4页
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追肥种类(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复合肥)和3种追肥量(0、225、450 kg/hm^(2))处理,研究不同追肥处理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和油菜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追肥相比,追施有机无... 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追肥种类(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复合肥)和3种追肥量(0、225、450 kg/hm^(2))处理,研究不同追肥处理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和油菜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追肥相比,追施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明显提高油菜的有效分枝数、根茎粗、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追施常规复合肥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有效分枝数和每角粒数;追施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常规复合肥均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增加油菜籽的含油量、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油酸含量,降低油菜籽中蛋白质含量。综合考虑油菜籽的产量和营养品质,最佳追肥处理为追施225 kg/hm^(2)有机无机复合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追肥品种 追肥量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美洲星和麦甜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丰国 代小军 +2 位作者 伍德春 尚莉莉 王素梅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0-13,共4页
为探索新肥料、新产品和新技术在鄂中地区油菜(Brassica napus L.)上的使用效果,在湖北省荆门市展开对有机水溶肥新美洲星(抗逆剂)配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麦甜)在油菜化肥减量增效及防治菌核病等方面的种植技术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索新肥料、新产品和新技术在鄂中地区油菜(Brassica napus L.)上的使用效果,在湖北省荆门市展开对有机水溶肥新美洲星(抗逆剂)配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麦甜)在油菜化肥减量增效及防治菌核病等方面的种植技术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水溶肥料新美洲星、麦甜、新美洲星配合麦甜施用均有助于油菜生长发育,可增加油菜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数,从而促进油菜产量的增加;与传统模式相比,抗逆减肥、高效防病、高效防虫和综合集成模式油菜产量分别提高1.7%、11.3%、13.3%和14.6%;从菌核病发病率降幅看,从大到小依次为综合集成模式、高效防病模式、高效防虫模式、抗逆减肥模式;从病情指数来看,从小到大依次为综合集成模式、高效防病模式、抗逆减肥模式、高效防虫模式、传统模式,说明包衣处理、新美洲星或麦甜均能有效降低菌核病发病率;与传统模式相比,抗逆减肥、高效防病、高效防虫、综合集成模式每公顷纯收益可增加279.0、1 456.5、2 016.3、1 639.5元。综合可得,有机水溶肥新美洲星和杀菌剂麦甜的配合施用技术模式效果较好,可以在鄂中地区优质油菜种植上加大推广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新美洲星抗逆剂 麦甜杀菌剂 生长发育 产量 技术模式 鄂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门市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
13
作者 李世刚 王东仙 陈艳梅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107-110,128,共5页
油菜(Brassica napus L.)菌核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与油菜花期的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利用荆门市植物保护站、荆门国家基本气象站数据,基于国家气象中心式组织编写的《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油菜(Brassica napus L.)菌核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与油菜花期的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利用荆门市植物保护站、荆门国家基本气象站数据,基于国家气象中心式组织编写的《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结合相关性分析法,对荆门市历年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进行反演。结果表明,从促病气象条件来看,满足≥80%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的促病日数(促病指数预报模型)与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相关性最好;从普通气象条件来看,≥80%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的累计值(普通气象条件预报模式)与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相关性最好。利用上述2种预报模式反演1990—2023年荆门市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2种模式得分均为87.5分,说明2种模式均有效。基于促病气象条件的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式开发了荆门市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系统,该预报系统对用实况资料与未来10 d的要素预报结论进行有机结合,可大幅提高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业务的时效性,为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技术支撑并赢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菌核病 气候型病害 气象等级 预报系统 湖北省荆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荆门市油菜产量的气候适宜度模型与辐热积模型对比
14
作者 何玮龙 李世刚 +2 位作者 贺嗣彭 段皓冉 王雨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70-74,79,共6页
以荆门市1960—2020年气象要素(光照、温度、降水)和逐年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气候适宜度模型和辐热积模型预测荆门市油菜产量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在回代检验中,气候适宜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佳,且二次回归... 以荆门市1960—2020年气象要素(光照、温度、降水)和逐年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气候适宜度模型和辐热积模型预测荆门市油菜产量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在回代检验中,气候适宜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佳,且二次回归拟合效果稍好于线性回归拟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的准确率接近90%,辐热积模型准确率高于80%,说明气候适宜度模型更适用于荆门市油菜的产量预测。从综合预测准确率和气象因子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气候适宜度模型会忽略逐日气象要素中对油菜生长发育不利的极端值,另外日照适宜度指数相对太阳辐射累积量反映作物的光合效应较差;辐热积模型则重点考虑光热效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考虑极端日气象要素的不利影响,但是忽略了降水这一油菜生长的重要制约气象因子。两种模型各有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气候适宜度模型 辐热积模型 产量预报 荆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世洪 贾铭 +6 位作者 李著纲 周刚 杨虎 吴耀卿 李文品 陈光勇 龚元成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S01期259-262,共4页
油菜(Brassica napus L.)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油菜生产投入,稳定和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农民生产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为致富脱贫提供有利条件。综述了油菜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品种... 油菜(Brassica napus L.)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油菜生产投入,稳定和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农民生产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为致富脱贫提供有利条件。综述了油菜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轻简化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北山区油菜“一菜两用”种植效益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文品 肖能武 +6 位作者 张永毅 龚元成 吴耀卿 王元进 明廷平 朱建中 兰田银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3期114-116,共3页
以狮山菜薹、狮山2017、青杂10号3个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为材料,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基于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等指标对3个品种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筛选出适宜鄂西北山区种植的"一菜两用"油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以狮山菜薹、狮山2017、青杂10号3个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为材料,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基于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等指标对3个品种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筛选出适宜鄂西北山区种植的"一菜两用"油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狮山菜薹、狮山2017菜子产量较高,单产在180 kg/667 m^(2)以上,青杂10号单产151.7 kg/667 m^(2),产量偏低;青杂10号菜薹产量高,但品质较差,商品率低,狮山菜薹品质优、口感好,狮山2017次之。从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综合考虑,狮山菜薹适宜在鄂西北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北山区 油菜(brassica napus l.) 一菜两用 种植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期冷积温对油菜结荚结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民华 易永 +1 位作者 黄安凤 张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5期20-24,共5页
基于怀化农业气象试验站于2011—2020年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开花挂牌观测试验,获得不同类型天气开花的油菜有效荚角数、单荚子粒数等资料,采用冷积温指标综合表达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统计等方法,建立... 基于怀化农业气象试验站于2011—2020年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开花挂牌观测试验,获得不同类型天气开花的油菜有效荚角数、单荚子粒数等资料,采用冷积温指标综合表达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统计等方法,建立油菜有效荚果率、单荚子粒数与冷积温的关系模型,研究油菜开花时受害冷积温指标。结果表明,持续3~5 d的低温阴雨或单纯性短期低温(包括个发性霜冻日、日最低气温约为-0.5℃时),对油菜结荚结子影响较轻,有效荚果率为正常天气的80%~99%,单荚子粒数(20.1±1.6)粒,相当于正常天气的91%;持续7 d以上的低温阴雨或3 d以上霜冻、霜冻累计时间达40 h以上时,有效荚果率为正常天气的20%~77%(平均61%),单荚子粒数为正常天气的27%~56%(平均47%)。当以持续4 d为开花时段单元时,开花前2 d至后3 d为冷积温影响关键期,有效荚果率或单荚子粒数分别达到正常天气70%时,单纯低温天气冷积温指标分别为≥36.0℃和≥29.7℃,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冷积温指标分别为≥21.2℃和≥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有效荚果率 单荚子粒数 冷积温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花粉粒ARTP诱变及后代表型鉴定
18
作者 何晓莹 陆文虎 +7 位作者 师伟策 王文敏 王敬乔 陈苇 张国建 张建昆 束正齐 俎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9期19-22,共4页
为获得高含油量油菜的变异株系,开展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粒ARTP诱变试验。以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系16C花粉为诱变材料,采用ARTP诱变技术分别辐照0、20、30、40 min,再将诱变后的花粉授于同一群体中自然产生的不育单株... 为获得高含油量油菜的变异株系,开展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粒ARTP诱变试验。以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系16C花粉为诱变材料,采用ARTP诱变技术分别辐照0、20、30、40 min,再将诱变后的花粉授于同一群体中自然产生的不育单株16CS。调查不同ARTP辐照时间下的诱变花粉授粉当代单角粒数及后代子粒发芽势、发芽率、不育株率和含油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RTP辐照甘蓝型油菜花粉30 min以上,能显著降低诱变花粉授粉当代单角粒数及后代M0代子粒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提升M0代植株的不育株率,提升M1代子粒的含油量,获得了含油量高达52.61%突变株系ARTP30-315。初步表明利用ARTP-P仪开展油菜花粉粒诱变是有效的,较为适宜的ARTP辐照时间为30~40 min。为生产上应用ARTP-P仪开展甘蓝型油菜花粉粒诱变探索出一个较为适宜的参数体系,为开展油菜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Ogu-CMS恢复系 花粉粒 ARTP诱变 雄性不育 含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测序分析甘蓝型油菜DW871矮化性状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京 李超 +6 位作者 张瑞茂 赵德刚 高志宏 王芳 杨元雨 王转转 王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4,共11页
DW871是一个具有特异株型的甘蓝型油菜矮化品系。为了研究DW871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模式,我们以甘蓝型高秆油菜HW871为对照,选取抽薹期茎秆组织进行转录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DW871与HW871之间存在8665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 DW871是一个具有特异株型的甘蓝型油菜矮化品系。为了研究DW871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模式,我们以甘蓝型高秆油菜HW871为对照,选取抽薹期茎秆组织进行转录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DW871与HW871之间存在8665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582个,下调基因6083个。通过GO富集分析可注释到3个大类共22个亚类中。通过KEGG富集分析注释到5个大类31个亚类共295个通路中。我们从显著差异基因中筛选了与矮化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在果胶降解代谢途径中注释到了43个差异基因;在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注释到了69个差异基因;在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中注释到22个差异基因。发现DW871的矮化性状与细胞伸长、细胞壁形成和细胞分裂的异常以及生长素信号传导的受阻有关。尤其在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中的,可能通过调控PAL和CCR等酶的表达,改变木质素的合成速率和组成,进而对一系列与木质素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调控。因此提出DW871的矮化机制,即生长素应答和木质素合成的异常,造成了细胞伸长、生长和细胞壁变化的异常,并最终导致了DW871的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转录组 矮化性状 DW871 株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栽培模式下冬半年覆盖植被对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吕泽芳 高珍珍 +1 位作者 刘章勇 金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5期60-65,共6页
为研究冬半年覆盖植被对再生稻(Oryza sativa L.)栽培模式下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再生稻-冬闲(CK)、再生稻-油菜(FR)和再生稻-紫云英(MR)等处理下CH4和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CH4和N2O排... 为研究冬半年覆盖植被对再生稻(Oryza sativa L.)栽培模式下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再生稻-冬闲(CK)、再生稻-油菜(FR)和再生稻-紫云英(MR)等处理下CH4和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CH4和N2O排放通量在冬半年覆盖植被生长期间较小,在水稻生长季较大。头季稻生长期间土壤CH4累积排放量占全年的85.89%~97.48%,其中MR处理的土壤CH4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和FR处理;再生季稻生长期间各处理间土壤CH4累积排放量差异不显著,占全年的2.02%~14.11%。头季稻生长期间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是再生季稻生长期间的1.74~2.43倍,其中头季稻生长期间MR处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再生季稻生长期间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CH4和N2O年全球增温潜势(GWP)从大到小依次为FR、CK、MR,且水稻生长季排放的CH4和N2O的GWP远高于冬半年作物期。同时,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对GWP的贡献远高于N2O,是N2O的1.64~3.87倍。综上,再生稻栽培模式下,头季稻生长期间是控制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的关键时期;再生稻-紫云英模式有利于减少CH4和N2O的排放,是生态环境效益较高的再生稻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Oryza sativa l.) 油菜(brassica napus l.)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inn.) 冬闲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