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0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 as a Candidate Gene for Prolificacy of Jining Grey Goat
1
作者 FENG Tao ZHAO You-zhang +3 位作者 CHU Ming-xing DI Ran ZHANG Ying-jie FANG Li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共7页
On the basis of the ovin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gene,two pairs of primers(PI and P2)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exons 1 and 2 of the BMP15 gene in five randomly selected does of both Angora and Jining Grey ... On the basis of the ovin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gene,two pairs of primers(PI and P2)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exons 1 and 2 of the BMP15 gene in five randomly selected does of both Angora and Jining Grey goats.The sequences of BMP15 exon 1(P1 amplification)of Angora and Jining Grey goats were identical.There was a 3-nucleotide(CTT)insertion in positions 268 to 270 of goat BMP 15 exon1 compared with that of sheep(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AF236078),which caused a leucine insertion in the 12th position of amino acid sequence.Sequence length of goat BMP 15 exon 2(P2 amplification)was identical with that of sheep(AF236079),but there were seven nucleotide and four amino acid changes between goat and sheep.The nucleotide in the 963rd position of BMP15 exon 2 was A for Angora goat and sheep,and G for Jining Grey goat.Based on this A963G mutation,primer pair P3 was designed to detec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BMP15 exon 2 in breeds of high prolificacy(Jining Grey),moderate prolificacy(Boer)and low prolificacy(Angora and Inner Mongolia Cashmere)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Three genotypes(AA,AG and GG)were detected in Jining Grey goats,two genotypes(AG and GG)in Boer,and only the AA genotype in Angora and Inner Mongolia Cashmere goats.Sequencing revealed one mutation(A963G)in genotype GG compared with genotype AA,and this mutation resulted in an amino acid change of serine→glycine(S300G).In Jining Grey goats,frequencies of AA,AG and GG genotypes were 0.008,0.059 and 0.933,respectively.Genotypic distributions of the BMP 15 gen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or P<0.001)between Jining Grey and Boer,Angora,and Inner Mongolia Cashmere goats.In Jining Grey goats,the does with the GG genotype had 0.71(P<0.05)or 1.57(P<0.05)additional kids than did those with AG or AA genotypes,and does with the AG genotype had 0.86(P<0.05)more kids than did those with the AA genotype.These results tentatively indicate that the BMP15 gene is either a major gene that affects prolificacy in Jining Grey goats,or may be a molecular marker in close linkage with such a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AT PROLIFICACY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 gene PCR-SS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枢、内关穴分别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棕色脂肪中UCP1/BMP3b信号通路的影响
2
作者 闫煜杭 钱丹颖 +5 位作者 鲁晓涵 刘肖儿 邹玲悦 白桦 于美玲 卢圣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0-608,共9页
目的观察天枢穴和内关穴分别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心功能以及棕色脂肪组织(BAT)中UCP1/BMP3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改善心肌梗死的潜在机制。方法以健康成年小鼠和BAT切除小鼠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对应分为假手术... 目的观察天枢穴和内关穴分别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心功能以及棕色脂肪组织(BAT)中UCP1/BMP3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改善心肌梗死的潜在机制。方法以健康成年小鼠和BAT切除小鼠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对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内关组、天枢组。在适应性喂养1周后,干预组分别进行20 min的双侧内关穴或天枢穴电针预处理,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BAT切除组在电针前进行肩胛部BAT切除,其余干预与前保持一致。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小鼠心功能变化;TTC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cTnT和BMP3b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BAT中β3-AR、UCP1、BMP3b mRNA的相对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BAT中BMP3b和心脏中p-Smad1/5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左心室EF、FS降低(P<0.001),白色梗死区域面积增大(P<0.001),血清中cTnT水平升高(P<0.001),BAT中β3-AR、UCP1、BMP3b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BMP3b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血清中的BMP3b含量升高(P<0.001),心脏中p-Smad1/5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天枢组和内关组小鼠的左心室EF、FS均升高(P<0.001),白色梗死区域面积减小(P<0.001),血清中cTnT水平下降(P<0.05,P<0.01);天枢组BAT中β3-AR、UCP1、BMP3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P<0.01,P<0.001),BMP3b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心脏中p-Smad1/5蛋白表达升高(P<0.01),而内关组无明显变化。在BAT切除后,与模型组相比,内关组小鼠的左心室EF、FS升高(P<0.001),白色梗死区域面积减小(P<0.001),血清中cTnT下降(P<0.001),而天枢组无明显变化;内关组和天枢组心脏中p-Smad1/5的蛋白表达和血清中BMP3b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天枢穴或内关穴电针预处理都可以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天枢穴的保护效应可能通过影响棕色脂肪中UCP1/BMP3b信号通路产生,而内关穴不依赖该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电针预处理 内关 天枢 棕色脂肪 解偶联蛋白1 骨形态发生蛋白3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IL-35、BMP-2的影响
3
作者 王惠 武平 +4 位作者 唐洁 陶偲钰 汪雪 杨宜 李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3-1259,共7页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白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β-连环蛋白(β-catenin)、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探...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白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β-连环蛋白(β-catenin)、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探讨艾灸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起到骨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72例RA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和艾灸足三里、肾俞、阿是穴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5周。比较两组RA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相关评分、常规临床检验指标以及血清中IL-35、β-catenin、BMP-2、IL-1β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DAS28评分、晨僵评分和血清中BMP-2、β-catenin、IL-1β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IL-35含量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VAS评分、DAS28评分、晨僵评分和血清中BMP-2、β-catenin、IL-1β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血清IL-3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晨僵评分、关节肿胀数的改善值与血清中BMP-2改善值成正相关(P<0.01,P<0.05,r>0);治疗组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catenin的改善值与晨僵评分改善值成正相关(P<0.05,r>0);治疗组血清中IL-35的改善值与DAS28评分改善值成负相关(P<0.05,r<0)。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艾灸可能通过抑制RA患者血清中IL-35、IL-1β的水平,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β-catenin及BMP-2水平,降低RA炎症反应,调节骨代谢,达到骨保护的目的,从而预防和延缓RA患者的骨关节致畸或致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艾灸 骨形态发生蛋白-2 Interleukin-35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淇河鲫bmp6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4
作者 马峻 连凯琪 +5 位作者 闪金研 刘玉玲 李晓龙 赵黎明 李学军 彭仁海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骨形态发生蛋白6(bmp6)基因对鱼类肌间刺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究淇河鲫bmp6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特性,通过克隆获得淇河鲫bmp6基因的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分析bmp6基因... 骨形态发生蛋白6(bmp6)基因对鱼类肌间刺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究淇河鲫bmp6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特性,通过克隆获得淇河鲫bmp6基因的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分析bmp6基因在淇河鲫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淇河鲫bmp6基因由两部分同源基因各3个等位基因组成,分别是bmp6a-1、bmp6a-2、bmp6a-3和bmp6b-1、bmp6b-2、bmp6b-3,其CDS序列全长分别为1245,1257 bp,编码414,418个氨基酸。bmp6a和bmp6b均是含有一个信号肽序列且无跨膜结构的不稳定疏水性分泌蛋白,bmp6a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而bmp6b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与线粒体上。bmp6a和bmp6b二级结构都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与三级结构预测的结果一致,且都具有1个TGF-β-rel家族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淇河鲫bmp6a氨基酸序列与团头鲂bmp6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哺乳动物的相似性较低,而淇河鲫bmp6b氨基酸序列与鲫鱼和银鲫的bmp6b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淇河鲫bmp6a与鲤鱼bmp6a聚于同一进化支,而淇河鲫bmp6b与鲫鱼和银鲫bmp6b聚于同一进化支。qRT-PCR检测结果表明,bmp6a和bmp6b基因在淇河鲫的脑、肌肉、鳃、脾脏、肠、性腺、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肝脏、鳃组织和肾脏中表达量较高;二者在淇河鲫幼鱼不同发育时期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在肌间刺骨化前,bmp6a和bmp6b的表达量最高,之后随着肌间刺的发育形成,bmp6a和bmp6b的表达量降低。综上,通过克隆获得淇河鲫bmp6基因CDS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RT-PCR检测,为进一步创制淇河鲫无肌间刺新品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鲫 骨形态发生蛋白6(bmp6)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H19调控miR-149-5p/BMP2轴对BMSCs的成骨分化及足骨骨折小鼠骨再生的影响
5
作者 张怀贵 姑再阿依·买买提 唐卫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9-1068,共10页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在足骨骨折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及足骨骨折小鼠骨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BMSCs分为微小RNA-149-5p(miR-149-5p)-模拟物阴性对照(miR-mimic-NC)组和miR-149-5p-模拟物(miR-mim...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在足骨骨折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及足骨骨折小鼠骨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BMSCs分为微小RNA-149-5p(miR-149-5p)-模拟物阴性对照(miR-mimic-NC)组和miR-149-5p-模拟物(miR-mimic)组并分别转染lncRNA H19-wt和lncRNA H19-mut重组质粒,或分别转染骨形成蛋白2(BMP2)3′UTR-wt和BMP2 3′UTR-mut重组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各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体外研究lncRNA H19对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与机制,将BMSCs分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组(成骨组),对成骨诱导下的BMSCs分别转染相应的质粒后分为成骨+si-NC组、成骨+si-H19组、成骨+si-H19+miR-inhibitor-NC组、成骨+si-H19+miR-inhibitor组、成骨+si-H19+pcDNA-NC组、成骨+si-H19+pcDNA-BMP2组。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验和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另建立小鼠足骨骨折模型,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pcD-null组、模型+pcD-H19组,每组9只。采用ALP活性实验评估成骨分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lncRNA H19、miR-149-5p、BMP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MP2、骨钙蛋白(OCN)、骨基质细胞分化因子osterix(OS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的表达。结果 在转染lncRNA H19-wt的细胞中,miR-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miR-mimic-NC组(P<0.05),在转染BMP2 3′UTR-wt的细胞中,miR-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miR-mimic-NC组(P<0.05)。与对照组比,成骨组的ALP活性、细胞矿化程度以及lncRNA H19、BMP2、OCN、OSX、RUNX2、OPN的表达增加,miR-149-5p的表达降低(P<0.05)。与成骨+si-NC组比,成骨+si-H19组的ALP活性、细胞矿化程度以及lncRNA H19、BMP2、OCN、OSX、RUNX2、OPN的表达降低,miR-149-5p的表达增加(P<0.05)。与成骨+si-H19+miR-inhibitor-NC组比,成骨+si-H19+miR-inhibitor组ALP活性、细胞矿化程度以及lncRNA H19、BMP2、OCN、OSX、RUNX2、OPN的表达增加,miR-149-5p的表达降低(P<0.05)。与成骨+si-H19+pcDNA-NC组比,成骨+si-H19+pcDNA-BMP2组ALP活性、细胞矿化程度以及BMP2、OCN、OSX、RUNX2、OPN的表达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的ALP活性以及lncRNA H19、BMP2、OCN、OSX、RUNX2、OPN的表达降低,miR-149-5p的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pcD-null组比,模型+pcD-H19组的ALP活性以及lncRNA H19、BMP2、OCN、OSX、RUNX2、OPN的表达增加,miR-149-5p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lncRNA H19通过miR-149-5p/BMP2轴促进BMSCs成骨分化及足骨骨折小鼠的骨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H19 成骨分化 足骨骨折 小鼠 骨形成蛋白2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柚皮苷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修复中的作用及对BMPs-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
6
作者 辛健 陈云刚 +2 位作者 于宁 陈文明 王卫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目的:观察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中的修复作用,并基于骨形成蛋白(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探讨该生物材料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牙钻在30只新西兰雄兔L5与L6椎间制作一个7mm×5mm×4mm的缺损,建... 目的:观察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中的修复作用,并基于骨形成蛋白(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探讨该生物材料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牙钻在30只新西兰雄兔L5与L6椎间制作一个7mm×5mm×4mm的缺损,建立脊柱骨缺损模型,制备AKE/GB30网箱。测试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生物力学性能,检测其体外释药行为。将造模成功的新西兰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组、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除空白组外分别予以自体骨移植、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进行修复。术后6周、12周每组各取5只兔,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T)检测骨修复情况[包括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形成蛋白2(BMP2)、VEGF、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B)检测骨组织BMP2、VEGF、RUNX2、ALP、OCN蛋白表达。结果:AKE/GB30网箱制作成功,且其特性检测结果符合脊柱骨缺损修复要求;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最大抗压强度为28MPa,最大抗压力为15N,6周时其累积释药率达(98.15±1.47)%;各组术后12周时BV/TV、Tb.Th和Tb.N,骨组织BMP2、VEGF、RUNX2、ALP、OCN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高于术后6周时(P<0.05),且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上述指标均高于空白组(P<0.05),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修复的效果等同于自体骨移植,可能是通过促进BMP2、VEGF、RUNX2、ALP、OCN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柚皮苷 脊柱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亚家族成员中影响绵羊繁殖性能的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梦兰 邵旭文 +1 位作者 单雪松 姜怀志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共8页
排卵数和产羔数是反映绵羊繁殖性状的关键性指标,也是绵羊重要的经济性状,二者属于中低遗传力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和营养状况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由BMP、GDF和AMH等组成的BMP亚家族是TGF-β超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BMPR1B、BMP15和GDF9... 排卵数和产羔数是反映绵羊繁殖性状的关键性指标,也是绵羊重要的经济性状,二者属于中低遗传力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和营养状况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由BMP、GDF和AMH等组成的BMP亚家族是TGF-β超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BMPR1B、BMP15和GDF9是目前与绵羊繁殖性能相关性研究最为深入的基因。该文对BMP亚家族成员中提升绵羊排卵数及产羔数的基因的SNP位点进行归纳,总结了这些基因影响繁殖性能的SNP位点的发现,品种、定位、表型,以及对排卵数和产羔率的影响机制,旨在为绵羊多胎品种的选育和高效繁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位点 繁殖性状 bmpS 主效基因 绵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IL-1β、BMP6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欧阳文柏 张道雨 +3 位作者 薛萌萌 刘永丰 唐琪 刘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8-574,共7页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子的内在关系,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17例,对其中医证型、舌苔、脉象、症状、病程、DAS28疾病活动度及用ELISA法测得...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子的内在关系,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17例,对其中医证型、舌苔、脉象、症状、病程、DAS28疾病活动度及用ELISA法测得的IL-1β、BMP6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中医证型比例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痰瘀痹阻证>湿热痹阻证>风湿痹阻症>气血两虚证,不同中医证型RA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地区RA患者主要证候特点以关节晨僵、关节痛有定处、关节疼痛喜按、遇寒痛增、阴雨天加重、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腰膝酸软、肢体沉重等症状较为常见,不同证型间的病程、DAS28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BMP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L-6、IL-1β、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证型相比,风湿痹阻症的C反应蛋白高于肝肾不足证、寒湿痹阻证的DAS28疾病活动度水平高于肝肾不足证、湿热痹阻证的BMP6水平高于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BMP6水平高于风湿痹阻证。结论:新疆北疆地区的RA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寒”“湿”“虚”为主,证型以寒湿痹阻证最为多见,且疾病活动度较高,湿热痹阻证及痰瘀痹阻证的骨关节异常表现较为突出,BMP6水平相对较高。年龄和性别对RA的发病有影响,病程长短对RA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证候 骨形态发生蛋白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M4A通过下调BMP9促进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迁移和侵袭
9
作者 陈远香 余涛 +3 位作者 杨诗雨 曾涛 魏兰 张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4,共9页
背景与目的: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能抑制人乳腺癌的恶性进展,但其在乳腺癌中常异常低表达。本研究拟探索表观遗传修饰的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4A(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4A,KDM4A)在... 背景与目的: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能抑制人乳腺癌的恶性进展,但其在乳腺癌中常异常低表达。本研究拟探索表观遗传修饰的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4A(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4A,KDM4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探究KDM4A与BMP9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KDM4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BMP9之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验证KDM4A对BMP9的调控作用,采用RNA稳定性实验及CHX蛋白稳定性实验验证KDM4A对BMP9表达的影响。采用RNA干扰技术及敲低BMP9的腺病毒构建转染KDM4A小干扰RNA(siKDM4A)或感染siBMP9腺病毒(Ad-siBMP9)的外源性重组MDA-MB-231细胞,采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KDM4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KDM4A与B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TF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DM4A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敲低KDM4A可显著上调BMP9。ChIP实验证实,KDM4A可显著富集于BMP9基因启动子区域,降低其组蛋白赖氨酸36号位而不是4号位甲基化水平,从而沉默BMP9表达。RNA稳定性实验及CHX蛋白稳定性实验证实,KDM4A对BMP9的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影响其蛋白降解。敲低KDM4A后,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而这种作用可被敲低BMP9所部分逆转。结论:KDM4A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高表达,并可通过下调BMP9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甲基化水平沉默其表达,以及在蛋白水平而不是mRNA水平影响BMP9稳定性,促进乳腺癌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4A 组蛋白去甲基化 骨形态发生蛋白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钙化抑制因子BMP-7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鑫 邢露 +9 位作者 李鹏权 赵栋 褚海清 贺春霞 秦魏 李慧瑾 付佳 张烨 肖丽 曹慧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1230,共5页
血管钙化是一个主动可调控的心血管系统异位钙化过程,目前尚无可逆转的有效干预手段。血管钙化和骨形成具有共同的调控机制,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可维持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表型抑制血管钙化。同时,BM... 血管钙化是一个主动可调控的心血管系统异位钙化过程,目前尚无可逆转的有效干预手段。血管钙化和骨形成具有共同的调控机制,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可维持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表型抑制血管钙化。同时,BMP-7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过程,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降低异位钙化压力。该文系统综述BMP-7影响血管钙化的作用与机制及其目前的临床应用现状。这将有助于以BMP-7为新的分子标志物与潜在药物靶标,研发早期诊断试剂盒及治疗药物,以期实现血管钙化的早期预防与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7 血管钙化 骨形成 血管平滑肌细胞 分泌蛋白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衰营养胶囊对肾性骨病模型大鼠肾功能和骨代谢的改善作用及其对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11
作者 陈杰彬 胡蓉 +2 位作者 吕佩佳 李成杰 魏连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8-665,共8页
目的:探讨肾衰营养胶囊对肾性骨病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肾性骨病模型大鼠肾功能和骨代谢与肾性骨病的关系。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另外40只大鼠建... 目的:探讨肾衰营养胶囊对肾性骨病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肾性骨病模型大鼠肾功能和骨代谢与肾性骨病的关系。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另外40只大鼠建立肾性骨病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肾衰营养胶囊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采用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0.01 mg·kg^(-1)骨化三醇灌服,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给予1.2 g·kg^(-1)肾衰营养胶囊灌服,均灌胃12周。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肾功能和钙磷代谢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和Smad1/5/8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磷酸化BMP-7(p-BMP-7)、Smad1/5/8和磷酸化Smad1/5/8(p-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对照组大鼠骨小梁排列正常,成骨细胞和类骨质面积未发生改变;模型组大鼠骨小梁宽度和平均类骨质面积增加,成骨细胞数量减少;阳性对照组和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骨小梁宽度及平均类骨质面积减小,成骨细胞数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BUN及Scr水平均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BUN和Scr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钙离子(Ca2+)水平降低(P<0.05),磷离子(P3-)、甲状旁腺激素(PTH)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血清中Ca2+水平升高(P<0.05),P3-、PTH和ALP水平均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血清中Ca2+水平升高(P<0.05),P3-、PTH和ALP水平均降低(P<0.05)。RT-qPCR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和Smad1/5/8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药组和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及Smad1/5/8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和Smad1/5/8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p-BMP-7、Smad1/5/8和p-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 p-BMP-7、 Smad1/5/8和p-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肾衰营养胶囊组大鼠股骨组织中BMP-7、p-BMP-7、Smad1/5/8和p-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肾衰营养胶囊可改善肾性骨病模型大鼠的肾功能和钙磷代谢紊乱,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改善骨代谢情况,其机制可能与激活BMP-7/Smads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骨病 肾衰营养胶囊 骨形态发生蛋白7 Smad同源物重组蛋白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立骨化醇对肾性骨病大鼠骨代谢及TGF-β/BMP-7/Smad通路的影响
12
作者 路琪 马学涛 李菲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6-1421,共6页
目的:探讨帕立骨化醇对肾性骨病(ROD)大鼠骨代谢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Smad通路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帕立骨化醇低剂量(0.2μg/kg)组、帕立骨化醇中剂量(0.4μg/kg)组、... 目的:探讨帕立骨化醇对肾性骨病(ROD)大鼠骨代谢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Smad通路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帕立骨化醇低剂量(0.2μg/kg)组、帕立骨化醇中剂量(0.4μg/kg)组、帕立骨化醇高剂量(0.8μg/kg)组、骨化三醇(10μg/kg)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大鼠用含有腺嘌呤的饲料喂养,诱导建立ROD模型。分组进行药物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与血肌酐(Scr)水平、血钙与血磷水平、股骨骨密度(BMD)、股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载荷、弹性模量与屈服载荷、血清炎症因子IL-6、IL-17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TGF-β/BMP-7/Smad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再次取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帕立骨化醇(0.8μg/kg)组、TGF-β抑制(LY2157299,150 mg/kg)组、帕立骨化醇(0.8μg/kg)+TGF-β抑制(LY2157299,150 mg/kg)组,每组15只,同样方法建立ROD模型。分组以药物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与股骨生物力学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钙水平、BMD、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载荷、骨组织TGF-β/BMP-7/Smad通路蛋白TGF-β及BMP-7表达、p-Smad3/Smad3显著降低(P<0.05),BUN与Scr水平、血磷水平、血清IL-6与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帕立骨化醇低、中、高剂量组和骨化三醇组大鼠血钙水平、BMD、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载荷、骨组织TGF-β/BMP-7/Smad通路蛋白TGF-β及BMP-7表达、p-Smad3/Smad3均升高,BUN与Scr水平、血磷水平、血清IL-6与IL-17水平均降低,且帕立骨化醇各组之间呈剂量依赖性(P<0.05),帕立骨化醇高剂量组和骨化三醇组比较,大鼠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帕立骨化醇+TGF-β抑制组比较,帕立骨化醇组大鼠肾功能指标BUN、Scr与血磷水平降低(P<0.05),血钙水平、BMD、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载荷升高(P<0.05);TGF-β抑制组大鼠肾功能指标BUN、Scr与血磷水平升高(P<0.05),血钙水平、BMD、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载荷降低(P<0.05)。结论:帕立骨化醇可通过激活TGF-β/BMP-7/Smad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ROD大鼠肾功能及骨代谢异常,降低血磷水平,提高血钙水平及骨密度,修复骨生物力学,改善骨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立骨化醇 肾性骨病 骨代谢 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7/Smad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钙/BMP复合生物活性骨水泥水化性能及诱导成骨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为中 周大利 +2 位作者 尹光福 尹绍雅 郑昌琼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74-1180,共7页
采用微细α-磷酸三钙(α-TCP)粉料、辅助料与冻干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预先固相混合制备了新型磷酸钙(CPC)/BMP复合生物骨水泥.通过水化、凝固性能研究优化了配料成分、调和液和促凝剂组成;通过大鼠肌袋种植实验研究了骨水泥的异位成... 采用微细α-磷酸三钙(α-TCP)粉料、辅助料与冻干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预先固相混合制备了新型磷酸钙(CPC)/BMP复合生物骨水泥.通过水化、凝固性能研究优化了配料成分、调和液和促凝剂组成;通过大鼠肌袋种植实验研究了骨水泥的异位成骨性能.结果表明:以α-TCP:CaHPO4:CaO(0.95:0.025:0.025)为固相配料,以0.25mol/LNaH2PO4/Na2HPO4混合液([P]T=0.5mol/L)作为调合液可制备性能优异的骨水泥材料,骨水泥初凝时间为6min,终凝时间为30min,固化强度达33MPa,达到临床手术的要求;α-TCP粉料粒度对骨水泥凝固性能影响显著,实验选用α-TCP粉料粒径d50为1.3μm;骨水泥在Hank's溶液中浸泡5天抗压强度可达最大值;骨水泥块经浸泡后内部生成针状羟基磷灰石晶体的网状结构.新型CPC/BMP复合骨水泥异位成骨作用明显,4周即能快速形成板层骨结构,证明该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该生物活性骨水泥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一类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 骨水泥 水化性能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雁儒 张辉 +1 位作者 马辉 王义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含量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16只,经髂后上嵴抽取骨髓组织混合后培养、分离BMSCs。取第3代细胞,采用电转法转染pcDNA3.1-BMP-2质粒。在扩大培...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含量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16只,经髂后上嵴抽取骨髓组织混合后培养、分离BMSCs。取第3代细胞,采用电转法转染pcDNA3.1-BMP-2质粒。在扩大培养的第7、14、21、28和35天时收集细胞,用相应试剂盒对细胞ALP活性和钙含量进行测定,在扩大培养的第21天采用RT-PCR检测细胞BMP-2 mRNA的表达水平。以未转染细胞作对照。结果:转染组细胞BMP-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652±0.082),对照组为(0.473±0.021),转染组BMSCs中BMP-2 mRNA的表达明显提高(t=2.192,P=0.005)。转染组细胞内ALP活性和钙含量较对照明显提高(P<0.01)。结论:转染BMP-2基因的BMSCs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可以应用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磷酸酶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中药调控BMP-Smad信号通路促进牵张成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余翔 姜自伟 +10 位作者 郑晓辉 蔡群斌 李悦 黄枫 李康活 金志超 欧阳崇志 孙世栋 黄泽青 吕迪 莫颖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91-1994,I0006,共5页
牵张成骨是骨科肢体重建的重要技术,但治疗周期长和新骨形成不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用外源性BMP是目前促进成骨的主要方法,但存在诸多缺陷,促进内源性BMP合成、提高生物利用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补肾法促进骨形成的作用确切,... 牵张成骨是骨科肢体重建的重要技术,但治疗周期长和新骨形成不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用外源性BMP是目前促进成骨的主要方法,但存在诸多缺陷,促进内源性BMP合成、提高生物利用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补肾法促进骨形成的作用确切,对于激活BMP-smad信号通路也有巨大的潜能,但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靶点和调节机制尚未明确。文章就目前补肾中药调控BMP-Smad信号通路促进牵张成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smad 补肾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羟基磷灰石微球作为rhBMP-2缓释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姚爱华 徐为 +4 位作者 艾凡荣 陈绮 王德平 黄文旵 徐俊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74-978,共5页
利用锂钙硼玻璃在磷酸盐溶液中的原位转化反应制备表面多孔且中空的羟基磷灰石(HA)微球,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装载到微球中,研究了微球中rhBMP-2的体外缓释行为,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载有rhBMP-2的微球和大鼠骨髓间充... 利用锂钙硼玻璃在磷酸盐溶液中的原位转化反应制备表面多孔且中空的羟基磷灰石(HA)微球,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装载到微球中,研究了微球中rhBMP-2的体外缓释行为,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载有rhBMP-2的微球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一起培养,测定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与单纯rhBMP-2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微球中所装载的rhBMP-2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体外释放周期达到1000h以上,该微球缓释系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作用效果优于单纯使用rhBM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中空微球 骨形态发生蛋白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MP_7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丹 裴国献 +4 位作者 齐凤菊 胡罢生 魏宽海 王珂 陈滨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5-476,共2页
使用含hBMP7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3 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Ⅰ型胶原合成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经hBMP7基因转染的BMSc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的BMSc在细... 使用含hBMP7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3 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Ⅰ型胶原合成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经hBMP7基因转染的BMSc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的BMSc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经转染的BMSc合成胶原显著高于空载体转染和未转染者。提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BMSc后能促进细胞的胶原合成 ,对BMSc增殖和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mp7基因转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胶原合成 影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生物医学工程 细胞增殖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血小板血浆和rhBMP-2复合物诱导兔下颌骨再生的实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华雄 宋洁文 +3 位作者 赵小朋 阮毅 郑美华 李海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0-433,438,共5页
【目的】研究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人重组骨形成蛋白(rhBMP-2)对下颌骨组织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选择右侧下颌骨为实验侧、左侧下颌骨为对照侧。A组右侧下颌骨缺损区放置明胶海绵和PR... 【目的】研究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人重组骨形成蛋白(rhBMP-2)对下颌骨组织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选择右侧下颌骨为实验侧、左侧下颌骨为对照侧。A组右侧下颌骨缺损区放置明胶海绵和PRP,B组右侧下颌骨缺损区放置明胶海绵和rhBMP-2,C组右侧下颌骨缺损区放置明胶海绵、PRP和rhBMP-2,各组左侧下颌骨缺损区只放置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各取5只兔子进行放射性核素99mTc-MDP骨显像、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A组动物右侧放射性核素计数在术后2、4周时明显高于左侧(Ρ<0.05);B组动物右侧放射性核素计数在第4周时高于左侧(Ρ<0.05),而在第2、8周时低于左侧(Ρ<0.05);C组动物右侧放射性核素计数在第2、4周时均高于左侧(Ρ<0.05),在第8周时两侧没有明显差别(Ρ>0.05)。【结论】PRP单独或与rhBMP-2复合均能促进下颌骨组织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血小板血浆 骨形成蛋白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BMP-2和BMP-6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U2OS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左国伟 何焕玲 +4 位作者 李星星 赖天霞 王嫣 王胜 周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768-1771,共4页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BMP-6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U2OS的作用。方法分别用重组腺病毒AdBMP-2、AdBMP-6和AdGFP感染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利用台盼蓝拒染法、TUNEL法、吖啶橙/溴乙啶(AO/EB)荧光双染法、Transwell小室和碱性...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BMP-6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U2OS的作用。方法分别用重组腺病毒AdBMP-2、AdBMP-6和AdGFP感染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利用台盼蓝拒染法、TUNEL法、吖啶橙/溴乙啶(AO/EB)荧光双染法、Transwell小室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与感染AdGFP的相应骨肉瘤细胞株(对照组)相比,分别感染AdBMP-2和AdBMP-6的两种骨肉瘤细胞株的细胞存活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凋亡率逐渐增加,细胞穿膜数逐渐减少,ALP活性逐渐增加。结论BMP-2和BMP-6可以抑制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U2OS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它们凋亡和向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迁移 碱性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基因转染兔骨骼肌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尚咏 卢世璧 +2 位作者 王继芳 袁玫 王爱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AdrhBMP 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RSMSCs)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20 mm)模型,50 只新西兰兔分为5 组:AdrhBMP- 2 转染RSMSCs/DBM组(... 目的探讨AdrhBMP 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RSMSCs)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20 mm)模型,50 只新西兰兔分为5 组:AdrhBMP- 2 转染RSMSCs/DBM组(A组)、AdGFP转染RSMSCs/DBM组(B组)、未转染RSMSCs/DBM组(C组)、单纯DBM组(D组)和对照组(E组)。术后4周和6周分别行骨密度、X线、生物力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A组骨修复达到X线愈合标准,但髓腔不通;术后6周,各组的愈合率分别为A组100%、B组50%、C组33%,D组和E组为0。结论AdrhBMP -2 修饰的RSMSCs为种子细胞、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的基因强化组织工程骨能修复兔桡骨长20 mm的大段骨缺损,为临床上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基因治疗 骨骼肌干细胞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