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度牙周炎牙周-种植修复联合治疗8年随访1例
1
作者 孙瑜鸿 郭云 +4 位作者 范明哲 曾宇 高雅 孙华岭 曹正国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4,共5页
重度牙周炎患者常因严重附着丧失导致失牙,并伴有局部软硬组织缺陷,需联合多学科针对病情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恢复其牙列完整性,以达到咬合功能及牙周组织的长久稳定。本文报道1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序列治疗全过程,包括病情分析、牙周手... 重度牙周炎患者常因严重附着丧失导致失牙,并伴有局部软硬组织缺陷,需联合多学科针对病情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恢复其牙列完整性,以达到咬合功能及牙周组织的长久稳定。本文报道1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序列治疗全过程,包括病情分析、牙周手术、种植修复缺失牙、支持治疗以及长达8年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牙周炎 牙周系统治疗 引导组织再生术 种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微创手术中再生材料选择及疗效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晶 康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牙周再生手术中微创理念的提出,在减小创伤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软组织的完整性,为牙周再生手术提供了良好的软组织条件,从而可以更好地关闭创口,以获得更好的牙周组织再生效果。微创术式多种多样,如龈乳头保存技术、改良龈乳头保存... 牙周再生手术中微创理念的提出,在减小创伤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软组织的完整性,为牙周再生手术提供了良好的软组织条件,从而可以更好地关闭创口,以获得更好的牙周组织再生效果。微创术式多种多样,如龈乳头保存技术、改良龈乳头保存技术等,不同学者术式选择各不相同,同时微创再生术中是否使用屏障膜、是否使用釉质基质衍生物和骨替代材料,以及使用的骨替代材料的类型,各个学者的报道不一。本文就上述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实行微创手术时再生材料的选择及不同类型材料的再生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实施牙周微创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周再生 微创手术 引导组织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R治疗广泛型Ⅲ期C级牙周炎伴Ⅲ度根分叉病变1例
3
作者 贺利娟 潘涛华 +1 位作者 吴昊 罗小良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6,共3页
恢复破坏的牙周组织是治疗牙周炎的难点,本文报道1例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治疗广泛型Ⅲ期C级牙周炎伴Ⅲ度根分叉病变(furcation involvement,FI),随访两年前牙区水平骨缺损及FI部位获得良好牙周组织再生。
关键词 牙周炎 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水平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R联合根尖手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伴重度牙槽骨缺损上颌磨牙1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敏轶 覃建 +4 位作者 李双江 卜晓霜 郭锦材 潘涛华 谢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2,共3页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涉及牙髓和牙周组织,其诊疗难度较大,预后一般不佳。本文报道1例牙周源性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伴重度牙槽骨缺损的上颌第一磨牙,经根管治疗术、牙周基础治疗、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和同期...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涉及牙髓和牙周组织,其诊疗难度较大,预后一般不佳。本文报道1例牙周源性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伴重度牙槽骨缺损的上颌第一磨牙,经根管治疗术、牙周基础治疗、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和同期根尖手术联合治疗,达到意向性保留患牙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根分叉病变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根尖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组织再生膜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可 李未扬 +2 位作者 唐毓婧 邓莹楠 周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3-1169,共7页
牙周病是一种细菌侵入牙周组织引起的口腔炎症疾病。基于组织工程学的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是目前牙周治疗中常被推荐使用的一种增加牙槽骨骨量的手段。该方法使用GTR膜作为物理屏障来阻止牙龈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的迁移,为新骨生长提... 牙周病是一种细菌侵入牙周组织引起的口腔炎症疾病。基于组织工程学的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是目前牙周治疗中常被推荐使用的一种增加牙槽骨骨量的手段。该方法使用GTR膜作为物理屏障来阻止牙龈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的迁移,为新骨生长提供空间。分析了目前用于GTR膜材料的基本要求,综述了GTR膜的分类及性能,包括不可吸收膜和生物可吸收膜,总结了GTR膜的改进策略,展望了GTR膜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 引导组织再生 屏障膜 促成骨 免疫调节 抗菌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在两种胶原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超 张丁 +1 位作者 李平 李小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42,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在两种可吸收胶原膜上的生长特征,对比成骨细胞在两种材料内部的黏附、迁移和增殖。方法将MC3T3-E1成骨细胞系以一定密度接种于BME-10X和Bio-Gide胶原膜,于体外共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胞在两种材料的附着和迁移范围,CC...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在两种可吸收胶原膜上的生长特征,对比成骨细胞在两种材料内部的黏附、迁移和增殖。方法将MC3T3-E1成骨细胞系以一定密度接种于BME-10X和Bio-Gide胶原膜,于体外共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胞在两种材料的附着和迁移范围,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黏附的超微结构。结果 MC3T3-E1成骨细胞在两种材料上均能黏附、迁移、增殖,细胞在BME-10X膜有孔层和无孔层表面的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io-Gide膜疏松层和致密层的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E-10X和Bio-Gide胶原膜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io-Gide膜的双层结构可阻止细胞向致密层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生物相容性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乔静 段晋瑜 +1 位作者 褚祎 孙昌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s)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纳入需进行手术的15例牙周炎患者,20颗下颌磨牙,31个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CGFs+植骨术进行治疗,... 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s)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纳入需进行手术的15例牙周炎患者,20颗下颌磨牙,31个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CGFs+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分别为试验组(7.36±2.32)mm,对照组(7.53±2.06)mm;垂直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8.69±1.65)mm,对照组(8.81±1.53)mm;水平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24±2.01)mm,对照组(5.35±2.14)mm。术后1年时,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附着获得为(2.78±1.66)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2.10±1.89)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附着获得为(1.73±1.87)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1.28±1.97)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附着获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08±2.17)mm,对照组(5.84±2.65)mm;水平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85±2.13)mm,对照组(6.01±2.27)mm。术后1年时,CBCT显示,两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骨缺损减少(2.20±1.98)mm,水平骨缺损减少(2.51±2.18)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均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骨缺损减少(1.89±2.15)mm,水平骨缺损减少(1.30±2.47)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CGFs可以促进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根分叉部缺损 植骨术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兔颅骨临界骨缺损修复 被引量:6
8
作者 宫玮玉 刘绍清 +2 位作者 董艳梅 高学军 陈晓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ano-sized 58S bioactive glass,nano-58S BG)和传统45S5生物活性玻璃(45S5 BG)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兔顶骨直径9 mm的贯通临界骨缺损中随机填入nano-58S BG或45S5 BG,... 目的:观察并比较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ano-sized 58S bioactive glass,nano-58S BG)和传统45S5生物活性玻璃(45S5 BG)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兔顶骨直径9 mm的贯通临界骨缺损中随机填入nano-58S BG或45S5 BG,空白对照组仅以血凝块充盈骨缺损。组织学切片组于术后4周和8周取材制作切片,HE染色和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后观察;骨荧光磨片组分别于术后第14、28、42天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茜素红、钙黄绿素标记新生骨,8周取材制成硬组织磨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新骨形成范围,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结果:4周时HE染色可见生物活性玻璃与周围组织紧密结合,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nano-58S组和45S5组可见骨缺损边缘和中央均出现新骨,对照组中央未见新生骨;8周时nano-58S组新生骨多于45S5组和对照组,两个BG组新生骨可见与正常颅骨相同的中空结构,对照组新骨未见中空结构。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可见nano-58S组Ⅰ型胶原分泌量大于45S5组和对照组。骨荧光磨片观察显示术后4~6周和6~8周nano-58S组新骨形成范围分别为(29.4±4.48)μm和(35.3±3.74)μm,高于45S5组[(13.43±3.44)μm和(17.64±4.13)μm]和对照组[(5.88±2.92)μm和(6.07±3.02)μm,P<0.01]。结论: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优于传统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材料 生物活性玻璃 骨再生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用于修复慢性牙周组织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闫福华 郑碧琼 +1 位作者 林敏魁 肖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目的:应用细胞型和/或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牙周组织移植修复慢性牙周缺损的动物实验,探讨其用于牙周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人工构建5只成年杂种狗慢性牙周缺损病变模型,分别随机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术+富血小板血浆+B ioOss(GTR+PRP+... 目的:应用细胞型和/或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牙周组织移植修复慢性牙周缺损的动物实验,探讨其用于牙周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人工构建5只成年杂种狗慢性牙周缺损病变模型,分别随机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术+富血小板血浆+B ioOss(GTR+PRP+B ioOss)、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术+富血小板血浆+B ioOss+自体牙周膜细胞(GTR+PRP+B ioOss+PDLCs)、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术+自体牙周膜细胞(GTR+PDLCs)和GTR治疗,其中GTR组6颗牙,其余3组各为8颗牙。12周后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动物实验发现GTR组的新生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组织高度分别为(0.52±0.21)mm、(0.8±0.13)mm、(1.9±0.10)mm。而另外3组的新生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组织高度分别为GTR+PRP+B ioOss组:(1.36±0.17)mm、(1.92±0.18)mm、(2.62±0.16)mm;GTR+PRP+B ioOss+PDLCs组:(1.42±0.22)mm、(2.07±0.19)mm、(2.68±0.20)mm;GTR+PDLCs组:(1.39±0.19)mm、(1.82±0.16)mm、(2.55±0.12)mm,这3组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组织的修复再生效果均明显优于GTR组(P<0.05),而它们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应用GTR技术结合组织工程可显著促进狗牙周组织缺损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膜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Oss和胶原膜治疗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良菊 唐玲 王汝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7-870,共4页
目的:观察多孔矿化骨Bio-Oss联合胶原膜Bio-Gide或国产胶原膜(BME-10X)治疗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的患者41牙。牙周翻瓣术植入Bio-Oss后分别盖国产胶原膜(BME-10X)(试验组)和Bio-Gide(对照组)... 目的:观察多孔矿化骨Bio-Oss联合胶原膜Bio-Gide或国产胶原膜(BME-10X)治疗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的患者41牙。牙周翻瓣术植入Bio-Oss后分别盖国产胶原膜(BME-10X)(试验组)和Bio-Gide(对照组),试验组20牙,对照组21牙。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记录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指数(GI)、牙龈退缩(GR)、牙齿动度(TM)和摄X线牙片。结果:手术前后自身比较,2组的PD、AL、TM、GI均有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2组间PD、AL、TM、GR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Bio-Oss联合Bio-Gide膜或国产胶原膜治疗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引导组织再生术 BIO-OSS 胶原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崇韬 陶安军 李红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体(rhBMP-2/Co/PLGA)复合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在杂犬的第四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颊侧部位,制备急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将复合膜材料植入实验部位,设对侧为同体对...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体(rhBMP-2/Co/PLGA)复合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在杂犬的第四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颊侧部位,制备急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将复合膜材料植入实验部位,设对侧为同体对照。术后8周处死动物,切取双侧下颌骨标本,行软X线照相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侧可见大量新生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膜纤维形成;对照侧主要是牙龈上皮和上皮下结缔组织增生。结论:rhBMP-2/Co/PLGA复合膜符合GTR的要求,能够引导牙周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体 骨形成蛋白 引导牙周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膜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崇韬 车彦海 +1 位作者 孙宏晨 欧阳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9-370,F003,共3页
目的 :探讨根面牙周组织再附着形成的可能性 ,为临床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 ( GTR)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钢丝结扎和去骨法 ,人工建立狗的牙周炎模型 ,牙周常规治疗后 ,使用可吸收性胶原膜进行 GTR术 ,采用同体对照法 ,对侧行单纯翻瓣... 目的 :探讨根面牙周组织再附着形成的可能性 ,为临床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 ( GTR)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钢丝结扎和去骨法 ,人工建立狗的牙周炎模型 ,牙周常规治疗后 ,使用可吸收性胶原膜进行 GTR术 ,采用同体对照法 ,对侧行单纯翻瓣术 ,不放置诱导膜。术后 6、8、1 2周分别屠杀实验动物 ,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侧可见明显的新生牙骨质、牙槽骨以及牙周膜主纤维样结构 ;对照侧根面形成上皮样结构 ,无纤维结缔组织再附着形成。结论 :牙周外科手术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牙周组织再生术 牙周炎 引导组织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章立群 邓碧霞 +1 位作者 谢安琪 孙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评价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牙周缺损区患牙随机分两组:实验组20例,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和羟基磷灰石修复;对照组10例仅羟基磷灰石修复。统计学比较6个月时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和牙槽骨... 目的:评价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牙周缺损区患牙随机分两组:实验组20例,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和羟基磷灰石修复;对照组10例仅羟基磷灰石修复。统计学比较6个月时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和牙槽骨水平改变。结果:实验组牙周袋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的减少量和牙槽骨水平的增加量均较对照组高(P<0.05),牙龈退缩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应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引导组织再生术 牙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植入引导牙周组织再生载药PLGA/CS/nHA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欣 张潇 +4 位作者 解斯羽 何祥一 郭文巧 杨罗 陆玉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多孔性载药膜,用于外科植入牙周引导组织再生,并评价其体外性能。方法按照PLGA/CS的质量比将实验设为4组:分别为100/0、90/10、80/20、70/30,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PLG...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多孔性载药膜,用于外科植入牙周引导组织再生,并评价其体外性能。方法按照PLGA/CS的质量比将实验设为4组:分别为100/0、90/10、80/20、70/30,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PLGA/CS/nHA复合膜,并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致孔剂。依据孔隙率、吸水率、力学性能、体外降解率筛选出最优质量比的PLGA/CS/nHA复合膜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克林霉素缓释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LGA/CS/nHA复合膜的表面形貌,无水乙醇液体置换法检测复合膜的孔隙率,质量干湿率比考察复合膜的吸水率,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测试复合膜的湿态力学性能,质量损失考察膜的降解率,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载药膜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体外实验:在载药膜上接种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LFs),培养1~7d,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结果 PLGA/CS质量比为90∶10时制备的PLGA/CS/nHA复合膜最为理想,孔隙率为(28.66±1.35)%,吸水率为(108.65±2.27)%,拉伸强度为(2.36±0.04)MPa,断裂伸长率为(203.64±3.89)%,断裂力为(45.98±2.46)N,30d时降解率为(17.60±0.86)%,最大每日释放量为150μg/mL,平稳释放药物并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15d,载药膜能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载药PLGA/CS/nHA复合膜孔隙率适中,体外降解与组织生长相适应,力学测试结果能够创造和维持牙周引导组织生长特定的空间,在一定时间内能持续稳定释放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壳聚糖 冷冻干燥法 多孔隔离膜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侧切牙重度畸形舌侧沟多学科联合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珺 罗智伟 +3 位作者 曾心怡 王乐凡 刘斌杰 李文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2-310,共9页
畸形舌侧沟是上颌切牙尤其是侧切牙常见的发育畸形,常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本文报告1例畸形舌侧沟引发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误诊为单纯的根尖周囊肿的病例,经完善根管治疗及根尖周囊肿刮除术后病程迁延不愈,造成患牙区域颊、颚侧骨板缺如... 畸形舌侧沟是上颌切牙尤其是侧切牙常见的发育畸形,常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本文报告1例畸形舌侧沟引发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误诊为单纯的根尖周囊肿的病例,经完善根管治疗及根尖周囊肿刮除术后病程迁延不愈,造成患牙区域颊、颚侧骨板缺如,后通过拔除患牙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期配合种植修复,得到临床治愈。畸形舌侧沟隐匿性强、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如有上颌侧切牙脓包反复发作或深牙周袋持续存在,应完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牙周翻瓣术探查牙根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舌侧沟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根尖周囊肿 牙周脓肿 引导骨再生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化壳聚糖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亚红 张文静 +1 位作者 李全利 蒋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评价磷酸化壳聚糖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选择Beagle犬3条,采用丝线结扎及高糖饮食的方法制备慢性牙周炎模型,随机将所制备的24颗牙周炎实验牙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A实验组使用磷酸化壳聚糖膜,B实验组放置载药的磷... 目的评价磷酸化壳聚糖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选择Beagle犬3条,采用丝线结扎及高糖饮食的方法制备慢性牙周炎模型,随机将所制备的24颗牙周炎实验牙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A实验组使用磷酸化壳聚糖膜,B实验组放置载药的磷酸化壳聚糖膜,C组仅给予翻瓣术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动物实验发现新生牙槽骨、牙骨质和结缔组织附着分别为:A实验组:(1.22±0.15)mm、(1.00±0.15)mm、(1.72±0.17)mm,B实验组:(1.44±0.14)mm、(1.20±0.19)mm、(2.27±0.18)mm,C空白对照组:(0.56±0.16)mm、(0.51±0.14)mm、(1.27±0.16)mm。A组和B组牙周组织修复再生的效果好于C组,B组好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化壳聚糖膜可以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与修复;载入抗菌药物后,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胶原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付云 李成章 樊明文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双抗胶原膜 (BACM)引导周组织再生的疗效。方法 :在狗下颌牙P2———P4区建立急性牙周缺损模型 ,放置BACM于缺损区域 ,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结果 :实验组再生牙周组织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
关键词 胶原膜 四环素 牙周组织再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胶原膜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中的作用:一项回顾性影像学队列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登辉 Hom-Lay WANG 王恩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基础上,探讨放置可吸收胶原膜是否有利于维持术后牙槽嵴轮廓稳定。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因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患者,根据骨粉表面是否覆盖胶原膜... 目的: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基础上,探讨放置可吸收胶原膜是否有利于维持术后牙槽嵴轮廓稳定。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因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患者,根据骨粉表面是否覆盖胶原膜分为胶原膜覆盖组和无覆盖组。术前(T0)、术后即刻(T1)和术后3~7个月(T2)拍摄锥形束CT,利用Mimics软件测量种植体光滑-粗糙交界面下不同水平(0、2、4和6 mm)处颊侧骨板厚度(thickness of the buccal bone plate,BBT,分别表示为BBT-0、-2、-4、-6)。结果:收集胶原膜覆盖组15例,无胶原膜覆盖组14例,共计29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在T0、T1和T2三个时间点,不同水平的BBT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BT-0在胶原膜覆盖组和无覆盖组分别为(1.22±0.55)mm和(1.70±0.97)mm,相应的BBT-2分别为(2.32±0.94)mm和(2.57±1.26)mm。T1~T2愈合阶段不同水平处颊侧骨板吸收的绝对值[(0.47±0.54)~(1.33±0.75)mm]和百分数[(10.04%±24.81%)~(48.43%±18.32%)],以及T0~T2阶段颊侧骨板新骨形成厚度[(1.27±1.09)~(2.75±2.15)mm]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颊侧袋形瓣引导骨再生手术无论是否使用胶原膜均可有效修复种植体颈部颊侧骨缺损。与无胶原膜覆盖相比,胶原膜覆盖植骨材料不能提高术后牙槽嵴轮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骨再生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胶原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L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片体外降解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伟 孙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6-469,共4页
目的 :研究PGL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片体外的降解周期 ,并对影响其降解动力学的各种因素作出评价。方法 :通过质量损耗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电镜 )等手段分别对PGLA牙周片在体外静态水溶液环境中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P... 目的 :研究PGL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片体外的降解周期 ,并对影响其降解动力学的各种因素作出评价。方法 :通过质量损耗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电镜 )等手段分别对PGLA牙周片在体外静态水溶液环境中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PGLA膜在体外的降解周期大约为 9~ 10周。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速率比在PBS溶液中快 ;降解介质pH值越大 ,材料质量损耗也越快 ;不同尺寸牙周片在各降解周期的质量损耗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GL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片体外降解主要是化学降解过程 ,通过酯键的水解来进行。降解介质的不同和pH值的改变都会对材料降解动力学产生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LA 生物降解 实验研究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 GTR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基因的玻璃 被引量:21
20
作者 L.L.Hench I.Xynos +5 位作者 A.Edgar L.Buttery J.Polak 钟吉品 刘宣勇 常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97-909,共13页
三十年前发现,生物玻璃能与骨形成骨键结合.这种特殊的材料已经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并有数以千计的成功病例.研究表明,骨的键合及骨再生和修复(骨形成作用)涉及玻璃表面的离子快速交换反应、生物活性表面反应层的成核和生长、由可... 三十年前发现,生物玻璃能与骨形成骨键结合.这种特殊的材料已经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并有数以千计的成功病例.研究表明,骨的键合及骨再生和修复(骨形成作用)涉及玻璃表面的离子快速交换反应、生物活性表面反应层的成核和生长、由可溶硅和钙组成的临界浓度的离子溶解产物的释放.生物活性玻璃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表明,它的生物活性响应看起来是由基因控制的.具有骨促进作用的A类生物活性玻璃通过直接对那些调节诱发细胞周期开始和进程的基因的直接控制,从而加强了其骨形成和促进作用.不能够形成新骨的细胞从细胞总体中被消除,这一特征是当成骨细胞在生物惰性材料或者B类生物活性材料培养时所没有的.骨前细胞细胞周期的基因调控生物学结果是成骨纲胞的快速繁殖和分裂,这也导致了骨的迅速再生. 对生物活性玻璃基因基础的理解,可以为设计新一代活化基因的玻璃材料、以及新一代活化基因的组织工程用生物降解支架材料提供重要的依据.如果我们能用玻璃激活基因,可以肯定,有一天我们就能用玻璃来控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 基因活化 溶解硅 组织工程 骨细胞 基因调控 生物活性材料 骨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