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1
作者 彭鹏 邹文蓉 +3 位作者 白洋禄 郭艳 周宁 冯雪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9-776,共8页
目的:研究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84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DLBC... 目的:研究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84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DLBCL患者病理组织细胞KMT2D和EZH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KMT2D和EZH2在不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临床分期、Hans分型等亚组中表达的差异性;分析KMT2D和EZH2蛋白表达与BCL-6、CD79A的相关性,并通过蛋白分子结构的交互性进行验证。跟踪随访和记录患者12个月的生存情况,分析影响DLBCL患者死亡的因素。结果:KMT2D和EZH2在DLBCL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95%以上)。在不同性别、年龄、分期等亚组中,EZH2、KMT2D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BCL-6、CD79A表达水平的患者在EZH2、KMT2D的表达上有差异(P<0.05)。EZH2、KMT2D分别与BCL-6(r=0.391,r=0.332)、CD79A(r=0.309,r=0.258)呈正相关关系,且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存在交互。影响DLBCL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性别为男性(OR=1.106,95%CI:1.082~1.130,P<0.001)、分期Ⅱ期(OR=1.778,95%CI:1.567~2.016,P<0.001)和IV期(OR=2.233,95%CI:2.021~2.467,P<0.001)、EZH2阳性(OR=2.762,95%CI:1.304~5.850,P=0.008)、BCL-6阳性(OR=7.309,95%CI:1.340~39.859,P=0.022)、年龄≥74岁(OR=3.080,95%CI:1.658~5.723,P<0.001)和63-73岁(OR=2.400,95%CI:1.564~3.682,P<0.001);而KMT2D阳性(OR=0.180,95%CI:0.054~0.608,P=0.006)和41-51岁(OR=0.406,95%CI:0.274~0.603,P<0.001)是减少死亡风险的因素。结论: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高,与BCL-6、CD79A呈正相关,且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H2 KMT2D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B5R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孙书凝 龚予希 +5 位作者 杨野梵 甘芠源 陈刚 肖菁娇 张诗婷 张智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4-651,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B5还原酶2(NADH⁃cytochrome B5 reductase 2,CYB5R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示价值,为DLBCL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B5还原酶2(NADH⁃cytochrome B5 reductase 2,CYB5R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示价值,为DLBCL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临床验证相结合的策略。首先于TCGA数据库获取DLBCL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集,应用DAVID 6.8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关键基因CYB5R2。基于TCGA和GTEx数据库整合分析CYB5R2在DLBCL组织与正常淋巴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基于免疫组化判读分析CYB5R2蛋白在DLBCL和小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59例DLBCL患者,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CYB5R2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包括Ann Arbor分期、细胞起源(cell of origin,COO)分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CD10表达状态等]及治疗反应[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YB5R2在DLBCL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临床队列验证发现CYB5R2在LDH升高病例中的阳性表达高于LDH正常病例(χ^(2)=4.832,P=0.028);在Non⁃GCB亚型病例的阳性表达高于GCB亚型病例(χ^(2)=4.468,P=0.035);在CD10阳性病例中的阳性表达高于CD10阴性病例(χ^(2)=4.468,P=0.035)。生存分析表明,CYB5R2高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CYB5R2零或低表达患者(χ^(2)=4.799,P=0.028);高表达患者的CR率显著低于CYB5R2零或低表达患者(χ^(2)=4.015,P=0.045)。结论:CYB5R2在DLBCL中呈现特征性高表达模式,其过表达与Non⁃GCB亚型、LDH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显著相关,提示其可为完善DLBCL的分子分型体系及开发靶向代谢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CYb5R2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KN2A拷贝数缺失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价值
3
作者 马卫媛 邵乐天 +2 位作者 田文昕 刘沙 李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9-386,共8页
目的:探讨CDKN2A拷贝数缺失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3月-202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临床资料完整的新诊断DLBCL患者155例,获取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并... 目的:探讨CDKN2A拷贝数缺失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3月-202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临床资料完整的新诊断DLBCL患者155例,获取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并从中提取DNA,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靶向测序包括47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分析CDKN2A拷贝数缺失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高频突变基因及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155例DLBCL患者中,有12.9%(20/155)的患者存在CDKN2A拷贝数缺失。按照CDKN2A是否存在拷贝数缺失进行分组,与未发生CDKN2A拷贝数缺失组相比,CDKN2A拷贝数缺失组IPI评分≥3分患者比例更高(80%对51.5%,P=0.015),更可能发生大包块(20%对5.2%,P=0.037)。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KN2A拷贝数缺失组患者5年OS显著低于非缺失组(51.3%对69.2%,P=0.047)。多因素Cox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P=0.007)、TP53突变(P=0.009)及CDKN2A拷贝数缺失(P=0.0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KN2A拷贝数缺失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精准识别CDKN2A拷贝数缺失可以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N2A拷贝数缺失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TP53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
4
作者 杨玉泽 许亚茹 +3 位作者 周梅 徐文艳 周立强 郭振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分析用于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logistic回归用于探讨与生存相关的潜在预后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β_(2)-MG的最佳临界值为2.25 mg/L。亚组分析表明,与低β_(2)-MG(≤2.25 mg/L)组相比,高β_(2)-MG(>2.25 mg/L)组的PFS明显较差(P=0.006),OS也有恶化的趋势(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β_(2)-MG升高、高龄(>60岁)、分期较晚(Ⅲ-Ⅳ期)、IPI评分高(≥3分)与较差的PFS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和β_(2)-MG升高是DLBCL患者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结论:血清β_(2)-MG可能是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β_(2)-微球蛋白 生存 复发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变异特征与^(18)F-FDG PET/CT SUV_(max)的关系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田田 陈晨 +7 位作者 魏然 包龙龙 顾丙新 张群岭 曹军宁 于宝华 李小秋 周晓燕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542,共12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与治疗前经^(18)F-FDG PET/CT检测的SUV_(max)值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R-CHOP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2023年同时经淋巴瘤481基因DNA panel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治疗前经PET/CT检查的DLBCL患者225例,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050432-4-2307E)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除基因突变特征外,同时收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的BCL2、BCL6和MYC基因易位情况;另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经R-CHOP治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结果:总计191例DLBCL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重要基因MYD88突变、TP53突变、CDKN2A/2B拷贝数异常、CD79B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4.6%、27.2%、32.5%和16.8%。治疗前SUV_(max)值范围是5.10~63.10(24.44±10.70,中位22.80)。MYD88L265P突变型DLBCL的治疗前SUV_(max)值显著高于MYD88野生型DLBCL(P=0.039),SUV_(max)值与DLBCL其他基因变异类型包括TP53突变、CDKN2A/B拷贝数减少、CD79B突变、KMT2D突变、TNFAIP3突变、B2M突变、EZH2突变、BTG1/2突变、CREBBP突变、MYC、BCL2、BCL6基因重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前高SUV_(max)值与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P=0.012)及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亚型显著相关(P=0.040),但与R-CHOP治疗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P=0.714)。DLBCL中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P=0.001),是R-CHOP治疗后非完全代谢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TP53基因突变、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血清LDH水平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R-CHOP治疗的反应。结论:在DLBCL中,MYD88L265P突变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前SUV_(max)值。DLBCL治疗前SUV_(max)值与R-CHOP治疗反应无关,而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并且是独立预测因子。TP53基因突变联合临床病理学参数可更好地预测R-CHOP治疗反应。关于各基因变异特征及SUV_(max)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基因变异特征 ^(18)F-FDG PET/CT SUV_(max) R-CHOP 治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6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瘤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et^(+)记忆B细胞来源边缘区淋巴瘤67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7
作者 高传书 许周毅 +4 位作者 梁家毅 张亮 邵龙飞 王伟 王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5,190,共8页
目的探讨T-bet^(+)记忆B细胞来源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7例MZL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和B细胞受体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MZL的组织学、... 目的探讨T-bet^(+)记忆B细胞来源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7例MZL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和B细胞受体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MZL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gene,IGHV)谱系特征。结果67例MZL中T-bet阳性率为50.75%(34/67),其表达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Ki67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0.05),无进展生存较差(P=0.0122)。T-bet是影响MZL疾病进展的风险因素。T-bet^(+)MZL组织镜下常见被T-bet^(+)肿瘤B细胞围绕生长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腺体滤泡上皮细胞包围T-bet^(+)肿瘤B细胞形成“MALT ball”型淋巴上皮病变及IgG+浆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这些组织学特征在T-bet-MZL组织中少见(P<0.05)。T-bet^(+)MZL和T-bet-MZL的VH基因取用存在重叠,常见VH家族为IGHV4和IGHV3,取用片段为IGHV4-34和IGHV3-30。T-bet表达对VH基因的取用未产生偏倚影响(P>0.05)。T-bet表达与MZL的体细胞超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状态有关(P=0.0149),T-bet^(+)MZL的SHM率主要为2%~4.9%,T-bet-MZL的SHM率多数>5%。VH基因取用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T-bet^(+)MZL中IGHV4患者的无进展生存较差(P=0.0382)。结论T-bet在MZL中表达,与MZL的组织学特征、浆细胞免疫表型和IGHV基因SHM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患者预后较差,其可能是影响MZL进展的潜在分子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T-bet^(+)记忆b细胞 边缘区 细胞分化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基因 细胞超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沚珊 王玥 +7 位作者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路素素 王冠男 +7 位作者 赵武干 张丹丹 张延平 黄思夏 刘恩杰 王伟伟 张岚 李文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 with concurrent MYC rearrangement and 11q aberrations,HGBCL-MYC-11q)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3例HGBCL-MYC-11q... 目的探讨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 with concurrent MYC rearrangement and 11q aberrations,HGBCL-MYC-11q)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3例HGBCL-MYC-11q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和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0、61和74岁。Ann Arbor分期均为Ⅳ期。3例均为活检,分别发生于鼻咽部、上咽部和回盲部。3例形态学相似,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中等大或中等偏大,形态较单一,细胞核圆形到稍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易见;1例局灶可见坏死;1例“星空”现象明显。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BCL6和MUM1;2例表达CD10,2例表达BCL2;Ki67增殖指数高(例1、例3近100%,例2约70%);不表达CD3、CD30和TDT;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FISH检测3例均见C-MYC基因重排及11q异常,其中1例仅见11q23.3扩增,1例仅见11q24.3缺失。随访时间1~18个月,1例死亡,2例带病生存。结论HGBCL-MYC-11q少见,形态学类似Burkitt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但同时伴有MYC基因重排和11q异常,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这类疾病的精准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b细胞淋巴 MYC基因重排 11q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及CCR2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蒙 张平平 +4 位作者 朱清 胡忠利 白雪 伍燕平 李佳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9,共8页
目的:分析MCP-1及CCR2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14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 目的:分析MCP-1及CCR2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14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CP-1及CCR2在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生存的关系。结果:MCP-1及CCR2的表达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晚、IPI评分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Ki-67指数高及疗效差有关,与其他病理学参数(如性别、年龄、β2-微球蛋白、BCL-2、BCL-6、Hans分型、首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均无显著相关性。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CP-1或CCR2阳性组与阴性组OS及PFS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预后不良有关。单因素Cox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β2-微球蛋白、Ki-67指数、IPI评分、MCP-1、CCR2表达水平对患者的PFS和OS有影响,疗效不佳的患者的PFS和OS明显缩短(P<0.05),性别、年龄、LDH、BCL-2、BCL-6、Hans分型、肿瘤原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Ann Arbor分期对患者的PFS及OS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2-微球蛋白高表达、Ki-67指数高、IPI评分高、MCP-1、CCR2高表达水平及疾病缓解的深度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MCP-1或CCR2在初治DLBCL中表达率高,且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及Ki-67指数相关预后差的临床指标有关,是影响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MCP-1 CCR2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2对宰后秦川牛肉细胞凋亡及保水性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长玲 高爽 +3 位作者 马佳荣 李亚蕾 罗瑞明 曹松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05-213,共9页
为研究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对宰后秦川牛肉细胞凋亡及保水性的调控作用。用20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GCDA)和10μmol/L 2-乙基-3-甲基戊酰胺(2-ethyl-3-methylpentanamide,ABT-737)溶液... 为研究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对宰后秦川牛肉细胞凋亡及保水性的调控作用。用20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GCDA)和10μmol/L 2-乙基-3-甲基戊酰胺(2-ethyl-3-methylpentanamide,ABT-737)溶液注射处理秦川牛背最长肌,测定并分析在4℃条件下分别成熟0、6、12、24、48、72、120 h时,Bcl-2、Bcl-2关联X蛋白含量、内质网和线粒体钙离子浓度、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protein 1,VDAC1)表达量、钙蛋白酶含量以及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和保水性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宰后6 h,GCDA处理组的Bcl-2含量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并且其内质网钙离子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个处理组的蒸煮损失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宰后12 h和24 h,ABT-737处理组的Bcl-2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宰后12 h和120 h,ABT-737处理组的内质网、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和钙蛋白酶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宰后0~120 h,两组处理组的VDAC1总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综上,秦川牛宰后成熟过程中,在Bcl-2的调控下,通过VDAC1通道运输发生钙离子超载,造成钙蛋白酶的活化,线粒体内Ca^(2+)超载会促使半胱天冬酶(Caspase)-9和Caspase-3被激活,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和Caspase激活程度越高,肌原纤维蛋白降解越多,持水能力越差,肉品保水性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2 宰后成熟 秦川牛背最长肌 细胞凋亡 Ca^(2+) 肉的保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相关毒性的影响
12
作者 徐嘉倩 王娟 +9 位作者 路素英 伍艳鹏 郭兰英 石波云 孙斐斐 黄俊廷 朱佳 甄子俊 孙晓非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3-1737,共5页
目的:探讨MTHFR C677T(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对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甲氨蝶呤(MTX)相关毒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MTX 5 g/m^(2)(24 h静脉滴注)治疗的58例中国18岁以下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危... 目的:探讨MTHFR C677T(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对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甲氨蝶呤(MTX)相关毒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MTX 5 g/m^(2)(24 h静脉滴注)治疗的58例中国18岁以下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危及高危的患儿,监测并分析患儿的毒副反应。结果:58例患儿中,MTHFR C677T野生型33例,杂合型19例,纯合型6例。共统计了101个疗程,其中35个疗程观察到MTX输注后48 h血药浓度>0.2μmol/L,66个疗程≤0.2μmol/L。组间比较发现,输注后48 h血浆MTX水平>0.2μmol/L可增加发生口腔黏膜炎的风险(P<0.05)。相比野生型患儿,突变型(杂合型+纯合型)患儿更容易发生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48 h血浆MTX水平与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无关。结论: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口腔黏膜炎发生风险与血浆MTX浓度相关。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血浆MTX浓度无关,与III-IV级血液学毒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b细胞淋巴 儿童 甲氨蝶呤 毒副反应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研究
13
作者 张玲珑 安利 +6 位作者 漆小龙 热那古力·阿不来提 寇珍 谭巍 聂玉玲 木合拜尔·阿布都尔 李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9-1725,共7页
目的:探索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利用二代... 目的:探索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DLBCL患者基因突变谱。Kaplan-Meier法分析TP53基因突变状态及突变VAF与OS的关系。Cox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影响OS的独立因素。建立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的列线图,通过C-指数及校准曲线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男性患者DLBCL的TP53突变VAF平均值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TP53突变型患者较野生型的患者的OS缩短(P=0.030);基于OS分层的TP53突变的最佳VAF临界值为33.61%(P<0.001),且TP53突变VAF≥34%患者OS的显著短于TP53突变VAF<34%及TP53野生型患者(P<0.001)。多因素Cox分析发现TP53突变VAF≥34%(HR=4.05,P<0.001)、IPI评分≥3(HR=2.27,P=0.008)是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测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得到的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因素,构建了DLBCL患者1年、3年、5年OS的诺模列线图模型,TP53突变VAF联合IPI模型的C指数为0.743,该模型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校准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方面与实际生存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TP53突变VAF在DLBCL患者中具有预后预测价值,TP53突变VAF≥3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TP53突变VAF联合IPI列线图预后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基因突变 变异等位基因频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B细胞淋巴瘤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文秀 李甘地 +2 位作者 周桥 刘卫平 李俸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胃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演进中t(11;18)(q21;q21)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以及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意义。方法 47例胃淋巴瘤病例(MALT淋巴瘤3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经 复查诊断后,用RT PCR和巢... 目的 探讨胃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演进中t(11;18)(q21;q21)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以及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意义。方法 47例胃淋巴瘤病例(MALT淋巴瘤3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经 复查诊断后,用RT PCR和巢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表达,用半巢式PCR和特殊染色检查HP感染 情况。根据淋巴瘤类型及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将病例分组,观察各组病例HP感染的差异。结果 47例胃淋巴瘤中20例API2 - MALT1融合基因mRNA检测阳性,包括16例MALT淋巴瘤和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P感染检出率:API2- MALT1阳性 组为25%(5/20),API2- MALT1阴性组25.92%(7/27)。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例API2 MALT1融合基因 检测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经抗HP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胃MALT淋巴瘤和DLBCL中API2- MALT1mRNA表达与 胃淋巴瘤HP感染无明显相关,API2- MALT1融合基因可能成为胃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效果不良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MALT淋巴 融合基因 AP HP感染 淋巴 表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结论 差异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B淋巴瘤A20细胞株mCD99L2基因表达检测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丽佳 方唯意 +3 位作者 谢思明 何滢 蒋会勇 赵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检测及克隆小鼠B淋巴瘤A20细胞株mCD99L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方法设计寡核苷酸探针,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A20细胞中mCD99L2基因的mRNA表达,RT-PCR法从A20细胞总RNA中获取mCD99L2 基因含编码区全长cDNA,克隆入T载体,筛选阳... 目的检测及克隆小鼠B淋巴瘤A20细胞株mCD99L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方法设计寡核苷酸探针,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A20细胞中mCD99L2基因的mRNA表达,RT-PCR法从A20细胞总RNA中获取mCD99L2 基因含编码区全长cDNA,克隆入T载体,筛选阳性克隆、酶切鉴定并经序列测定;设计含酶切位点的PCR引物,PCR 获取含mCD99L2基因编码区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和Xho I双酶切取所需目的片段,利用分子克隆技术与 pcDNA3.1/MycHis C(+)质粒重组,对产生的重组子进行PCR、双酶切鉴定,并经过测序证实。结果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A20细胞中mCD99L2基因mRNA呈阳性表达;RT-PCR法成功获得mCD99L2基因编码区全长cDNA序列,DNA序列测序结果与GenBank提供的已知序列(NM-138309)比较,结果完全一致;重组质粒pcDNA3.1-mCD99L2中的插入片段经DNA测序后与GenBank中mD99L2基因相应序列比较,100%同源。结论小鼠B淋巴瘤A20细胞株存在 mCD99L2基因,采用RT-PCR和T-A技术克隆了A20细胞的mCD99L2基因,成功构建了pcDNA3.1-mCD99L2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探索mCD99L2基因在小鼠B淋巴瘤A20细胞株中的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A20细胞 mCD99L2 基因克隆 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Ig/TCR基因重排 被引量:5
16
作者 潘鑫艳 冯强 +3 位作者 黎贵芸 杨长绍 杨举伦 王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31-1134,1139,共5页
目的探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T细胞受体基因(T-cell receptor,TCR)重排的敏感性,分析... 目的探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T细胞受体基因(T-cell receptor,TCR)重排的敏感性,分析Ig/TCR基因重排方式。方法采用BIOMED-2引物系统扩增35例T-LBL/ALL中Ig/TCR重排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结果。结果 35例T-LBL/ALL中16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检出率为45.7%,其中TCRβ单重排6例(37.5%),TCRγ单重排4例(25.0%),TCRβ和TCRγ双重排3例(18.8%),TCRδ单重排2例(12.5%),TCRγ和TCRδ双重排1例(6.3%)。4例患者同时检测出Ig和TCR基因重排,Ig基因检出率为11.4%。28例T-LBL中11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39.3%),7例T-ALL中6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85.7%)。结论利用BIOMED-2引物系统可检测出部分T-LBL患者的Ig/TCR基因重排,是一种辅助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淋巴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IOMED-2 基因重排 Ig/TC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综合征抑郁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则挚 张晨 +7 位作者 洪武 苑成梅 易正辉 汪作为 吴志国 黄佳 禹顺英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4例)与正常对照组(64例)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4例)与正常对照组(64例)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17,HAMD17)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亚综合征抑郁组Bcl-2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0.34±0.11)vs(0.41±0.13),P<0.01],亚综合征抑郁组Bcl-2表达水平与HAMD17评分的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P>0.05)。结论 Bcl-2基因低表达可能与亚综合征抑郁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综合征抑郁 b细胞淋巴白血病-2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具有IGH-BCL2和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在临床及病理特征上与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的侵袭性肿瘤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琦 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9-859,共1页
同时具有IGH-BCL2和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也被称为"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s,DH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核型复杂以及具有一系列病理形态学特征的少见肿瘤,其形态学特征与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性大B细胞淋... 同时具有IGH-BCL2和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也被称为"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s,DH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核型复杂以及具有一系列病理形态学特征的少见肿瘤,其形态学特征与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lymphoblastic lymphoma/leukemia,B-LBL)可相互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伯基特淋巴 基因重排 MYC 侵袭性肿 病理特征 病理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对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聂林 张洹 +1 位作者 张建军 王随照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 :研究bcl 2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与三氧化二砷 (As2 O3 )联合对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 ,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DNA含量和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目的 :研究bcl 2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与三氧化二砷 (As2 O3 )联合对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 ,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DNA含量和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10~ 4 0 μmol/Lbcl 2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和 0 .5~ 2 .0 μmol/L三氧化二砷均能抑制恶性B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生长 ,诱导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仪检测Raji细胞 ,发现亚G1期细胞明显增多 ,bcl 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 ,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效应 ,两者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抑制作用显著。结论 :bcl 2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 ,明显抑制恶性B淋巴瘤细胞系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淋巴 bCL-2基因 反义寡核苷酸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恶性淋巴瘤细胞系p53,p16与bcl-2/JH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燕 杨年兰 +2 位作者 向直富 李崇渔 王辨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抑癌基因p53,p16的缺失和突变以及癌基因bcl-2/JH融合基因的出现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原因,p53和p16基因亦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而bcl-2基因是抑制淋巴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为研究这3种基因结构的变化,用PCR和PCR-... 抑癌基因p53,p16的缺失和突变以及癌基因bcl-2/JH融合基因的出现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原因,p53和p16基因亦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而bcl-2基因是抑制淋巴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为研究这3种基因结构的变化,用PCR和PCR-SSCP,以及PCR扩增产物序列测定的方法测定了人9种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发现SU-DHL-1,SU-DHL-4,SU-DHL-6,SU-DHL-8,SU-DHL-10,Daudi,8392 7种恶性淋巴瘤细胞系有p53基因的点突变,分别在第五、六、七外显子;SU-DHL-9有p16基因的纯合缺失,而SU-DHL-1和Daudi细胞系有p16基因的第二外显子的突变,SU-DHL-1的测序结果为密码子30的GAC突变为AAC,密码子35的GCT突变为ACT,密码子40与41之间插入了一个C;SU-DHL-4和SU-DHL-6有bcl-2/JH基因的重排,讨论了基因结构的变化在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 淋巴细胞 P53基因 P16基因 bcl-2/JH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