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126a-3p靶向Bcl-6介导凋亡途径调控脓毒症Th1/Th2细胞平衡
1
作者 李苗苗 王洁 +3 位作者 齐雅囡 王婷 王德伟 刘成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40-848,共9页
目的:探讨miR-126a-3p与B细胞淋巴瘤6(Bcl-6)的关系以及其对脓毒症小鼠T淋巴细胞凋亡及T细胞分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利用miRWalk数据库预测miR-126a-3p的靶基因,进一步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出核心靶基因。然后通过腹腔注射0.9%氯化钠... 目的:探讨miR-126a-3p与B细胞淋巴瘤6(Bcl-6)的关系以及其对脓毒症小鼠T淋巴细胞凋亡及T细胞分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利用miRWalk数据库预测miR-126a-3p的靶基因,进一步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出核心靶基因。然后通过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NS)和脂多糖(LPS;20 mg/kg)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组)、脓毒症组(LPS组)、LPS+miR-126a-3p mimic组(miR-126 mimic组)、LPS+miR-126a-3p inhibitor组(miR-126 inhibitor组)。48 h后从小鼠尾静脉采集外周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T淋巴细胞,然后将miR-126a-3p模拟物(mimic)和抑制剂(inhibitor)转染至miR-126 mimic组和miR-126 inhibitor组脓毒症T淋巴细胞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印记实验检测T细胞内Bcl-6 mRNA和蛋白水平,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Th2比例,最后通过GraphPad Prism 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iRWalk数据库检索获得5930个miR-126a-3p的预测靶点,其中Bcl-6是miR-126a-3p的核心靶点之一。Bcl-6的表达水平与miR-126a-3p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两者具有靶向调控关系。且与sham组相比,LPS组Bcl-6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T淋巴细胞凋亡增多,T细胞向Th1分化增多,向Th2分化减少,Th1/Th2比值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LPS组相比,增强(miR-126 mimic组)或抑制(miR-126 inhibitor组)miR-126a-3p表达后,Bcl-6 mRNA和蛋白表达、T细胞凋亡及Th1和Th2细胞比例均表现出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脓毒症小鼠T淋巴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6表达异常,其表达水平受miR-126a-3p的靶向调控,从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凋亡及Th1/Th2细胞分化,进而调节脓毒症免疫状态,该研究可以为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miR-126a-3p b细胞淋巴6 细胞凋亡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C、BCL-2和BCL-6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文婷 姚红霞 +2 位作者 吴从明 刘丹 唐瑞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2-457,共6页
目的:分析BCL-2、BCL-6和MYC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63例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并用... 目的:分析BCL-2、BCL-6和MYC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63例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并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IGH/BCL-2融合、BCL-6基因断裂及MYC基因断裂进行检测,进一步分析BCL-2、BCL-6和MYC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YC、BCL-2及BCL-6均呈现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阳性信号,其中MYC主要于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2主要于细胞质及局部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6主要于细胞核上呈现阳性表达。ECOG体能状态评分≥2分者BCL-2表达水平较<2分者明显升高,且免疫亚型为CD5^+、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者BCL-2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升高(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者MYC表达水平较0-2分者明显升高(P<0.05);免疫亚型为CD5^+、GCB者BCL-6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降低(P<0.05)。经Cox多变量分析结果发现,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存在显著关系(P<0.05)。结论:BCL-2、BCL-6和MYC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bcl-2 bcl-6 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6、CD10和BCL-2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闵大六 周晓燕 +4 位作者 陆洪芬 许越香 范月珍 郑爱华 施达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69-173,共5页
背景与目的:BCL-6、CD10均为淋巴结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GC-B细胞)的标志,它们在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其它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值得研究。本研究分析了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BCL-6、CD10和BCL-2的蛋白表... 背景与目的:BCL-6、CD10均为淋巴结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GC-B细胞)的标志,它们在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其它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值得研究。本研究分析了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BCL-6、CD10和BCL-2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EnV ision两步法分析135例B-NHL常见类型[包括DLBCL 22例,滤泡性淋巴瘤(FL)18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SLL)18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5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7例,Burk itt’s淋巴瘤(BL)5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3例;结外DLBCL 29例,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L)18例]和对照组5例T-NHL、5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以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包埋组织中BCL-6、CD10以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①BCL-6和CD10阳性表达均只见于RLH(100%和100%)、结内DLBCL(72.7%和40.9%)、结外DLBCL(75.9%和41.4%)、FL(88.9%和72.2%)以及BL(100%和100%),其余B-NHL如B-SLL、MCL、MALT-L、LPL、LBL以及T-NHL和NLPHL中均未见BCL-6和CD10蛋白的表达。BCL-2蛋白表达可见于结内、结外DLBCL、FL、B-SLL、MCL、MALT-L以及LBL,阳性率分别为:36.4%、27.6%、83.3%、88.9%、86.7%、72.7%和33.3%;而LPL、BL、T-NHL以及NLPHL未见BCL-2蛋白表达;②DLBCL中BCL-6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GC/FL型、中间型、散在型和阴性型;③40.9%的结内DLBCL、41.4%的结外DLBCL、72.2%的FL以及100%的BL为BCL-6+/CD10+表达,其中BCL-6蛋白表达均为GC/FL型;④在临床特征上,BCL-6+/CD10+的结内DLBCL与非BCL-6+/CD10+的结内DLBCL相比,前者的临床分期低于后者(P<0.05)。结论:BCL-6、CD10和BCL-2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用于部分B-N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BCL-6+/CD10+的结内淋巴瘤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 bcl-6 CD10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a-miR9在伯基特淋巴瘤EBV^(+/-)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BCL-6调控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代新珍 陈少红 +4 位作者 葛娟 韩西群 周新华 吴自勍 赵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1-666,共6页
目的探究hsa-miR9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EBV^+Raji/EBV-Ramous中差异表达及其与BCL-6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hsa-miR9和BCL-6在EBV^+Raji和EBVRamous细胞中的表达;利用Oligofectamine 2000脂质体法将化学合成的hsa-miR9-inhibitor... 目的探究hsa-miR9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EBV^+Raji/EBV-Ramous中差异表达及其与BCL-6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hsa-miR9和BCL-6在EBV^+Raji和EBVRamous细胞中的表达;利用Oligofectamine 2000脂质体法将化学合成的hsa-miR9-inhibitor和随机序列转染高表达hsa-miR9的EBV^+Raji细胞(Raii-miR9-inhibitor组和Raji-CON组),hsa-miR9-mimics和相应的随机序列转染低表达hsa-miR9的EBVRamous细胞(Ramous-miR9-mimics组和Ramous-CON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前后BCL-6的表达,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和观测凋亡细胞形态。结果 hsa-miR9和BCL-6在EBV^+Raji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EBVRamous细胞(P<0.01);EBV^+Raji细胞经转染hsa-miR9-inhibitor 48 h后,BCL-6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降低,而EBVRamous细胞经转染hsa-miR9-mimics 48 h后,BCL-6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升高,与相应的随机序列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染48 h后Raji-miR9-inhibitor组凋亡率明显低于Raji-CON组,Ramous-miR9-mimics组凋亡率明显高于Ramous-CO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ji-CON组和Ramous-miR9-mimics组可见明显凋亡细胞。结论 hsa-miR9正向调控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EBV^+Raji/EBVRamous细胞BCL-6的表达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 hsa-miR9 bcl-6 RAJI细胞 Ramous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6 c-myc基因易位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兵 李迅 +3 位作者 刘炜 李妍 赵振慧 杨顺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44-1248,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Bcl-6、c-myc基因易位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233例DLBCL活体石蜡切片进行Bcl-6、c-myc基因检测。观察Bc...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Bcl-6、c-myc基因易位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233例DLBCL活体石蜡切片进行Bcl-6、c-myc基因检测。观察Bcl-6、c-myc基因易位与DLBCL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并对不同民族在不同亚型DLBCL中Bcl-6、c-myc基因易位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33例DLBCL中,Bcl-6基因重排51例,占21.89%;c-myc基因重排39例,占16.74%;Bcl-6基因易位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LDH水平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DLBCL不同亚型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0.05);c-myc基因易位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LDH水平和DLBCL不同亚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0.05);维、汉不同民族GCB中Bcl-6、c-myc基因易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不同民族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CB)中Bcl-6、c-myc基因易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6,C-myc基因易位的表达与维、汉不同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维、汉民族non-GCB亚组中Bcl-6、c-myc基因易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6基因 c—myc基因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卫 李建勇 +3 位作者 范磊 乔纯 于慧 沈秋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83-87,共5页
本研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表达,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Northern blot检测8个DLBCL细胞系(CTB-1、MD901、OC1-LY8、BEVA、RCK8、MD903、HRC57和K231)bcl-6和lpp的mRNA水平,液相... 本研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表达,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Northern blot检测8个DLBCL细胞系(CTB-1、MD901、OC1-LY8、BEVA、RCK8、MD903、HRC57和K231)bcl-6和lpp的mRNA水平,液相杂交法检测miR-28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6和LPP的蛋白水平。结果显示,bcl-6基因易位类型涉及Ig基因细胞系(Oc1-ly8、MD903、CTB-1和MD901),其bcl-6mRNA的表达较强,而在未涉及Ig基因易位的细胞系(HRC57和K231)中未见表达。lpp mRNA在CTB-1细胞系中表达阴性。miR-28在各细胞系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高到低依次为:K231、CTB-1、MD903、HRC57、MD901、RCK8、OC1-LY8和BEVA。BCL-6蛋白在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RCK8、BEVA、MD901、CTB-1、MD903、OC1-LY8、HRC57和K231;而LPP蛋白在K231细胞系中未见表达,余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HRC57、OC1-LY8、BEVA、RCK8、CTB-1、MD901和MD903。各细胞系中bcl-6和lpp mRNA水平与蛋白的表达并不一致,即高mRNA水平并不一定导致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不同DLBCL细胞系具有不同的BCL-6、LPP和miR-28蛋白表达水平,各细胞系中bcl-6和lpp mRNA表达水平与它们表达的蛋白量不平行,有关bcl-6、lpp和miR-28基因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bcl-6 LPP miR-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评估不同Bcl-2、Bcl-6及MYC蛋白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 被引量:3
7
作者 董佳佳 桑士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3-837,843,共6页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对不同Bcl-2、Bcl-6及MYC蛋白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4例初诊DLBCL患者,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病例分为对照组9...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对不同Bcl-2、Bcl-6及MYC蛋白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4例初诊DLBCL患者,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病例分为对照组97例、双表达组30例及三表达组37例,记录一般资料、Bcl-2、Bcl-6、MYC蛋白表达情况及患者化疗前后的^(18)F-FDG PET/CT表现,并对3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研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SUVmax等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随访结束时,164例患者中死亡42例(25.61%),3组间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5,P<0.05);进展49例(29.87%),3组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2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化疗后SUVmax界值3.42,△SUVmax界值77.16%。SUVmax<3.42组和SUVmax≥3.42组无进展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59、19.201,P<0.05);△SUVmax<77.16%组和△SUVmax≥77.16%组的无进展生存期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25、17.611,P<0.05);化疗后SUVmax、△SUVmax、化疗后Deauville评分均对DLBCL患者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结论 双表达组及三表达组化疗效果较差,在随访周期内易复发或出现新病灶,预后较对照组差;^(18)F-FDG PET/CT可用于评估DLBCL淋巴瘤预后;化疗后SUVmax、△SUVmax、化疗后Deauville评分均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b细胞淋巴因子-2 b细胞淋巴因子-6 细胞增生原癌基因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6阳性无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伴HCV感染
8
作者 郭瑞珍 揭伟 +2 位作者 唐文台 肖庆邦 梁群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72-674,共3页
关键词 bcl-6阳性 T细胞淋巴 HCV感染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6 P-gp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IPI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陈为民 朱秋晨 魏天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37-840,共4页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活检淋巴组织BCL-6、P-gp的表达,探讨初诊DLBCL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临床意义以及与IPI指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首次确诊DL...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活检淋巴组织BCL-6、P-gp的表达,探讨初诊DLBCL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临床意义以及与IPI指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首次确诊DLBCL且接受化疗(CHOP或R-CHOP方案)≥2个疗程患者标本34例(其中27例完成6个疗程化疗),检测BCL-6、P-gp的表达。入选病例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分别与所检测指标的表达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2、6个疗程化疗疗效分别与I P1评分、BLL-6、P-gp表达进行分析结果:BCL-6、P-gp高表达与lPl评分密切相关,其中BCL-6高表达与IPI评分呈负相关,P-gp阳性表达与IPI评分呈正相关;2个疗程化疗疗效与IPI评分无相关性,与BCL-6高表达呈负相关,与P-gp呈正相关;6个疗程化疗疗效与BCL-6阳性表达呈负相关,与P-gp呈正相关。结论:在初诊DLBCL患者中,BCL-6高表达与良好预后相关,P-gp高表达则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bcl-6 P-GP IP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Ig-MYC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中出现染色体单一易位核型和Bcl-6表达提示为Burkitt淋巴瘤并具有较好的预后
10
作者 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0-360,共1页
MYC和免疫球蛋白基因之间的重排是诊断Burkitt淋巴瘤的标志之一。然而,其并非总具有特异性,并常伴有各种其它类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本研究目的即为评估34例发生MYC-Ig基因重排的淋巴瘤的核型复杂性,并综合分析其免疫表型对诊断和临床... MYC和免疫球蛋白基因之间的重排是诊断Burkitt淋巴瘤的标志之一。然而,其并非总具有特异性,并常伴有各种其它类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本研究目的即为评估34例发生MYC-Ig基因重排的淋巴瘤的核型复杂性,并综合分析其免疫表型对诊断和临床预后预测的作用,34例淋巴瘤包括Burkitt淋巴瘤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KITT淋巴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基因重排 预后预测 bcl-6 核型 染色体 免疫球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柴成国 张建军 +2 位作者 李宁 曹雷 张双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研究P53.C Bbl 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P53.C-MYC... 目的:研究P53.C Bbl 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P53.C-MYC和BCL-6基因。分析其与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7例(33.75%)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24例(30.00%)患者存在C-VIYC基因的扩增和重排,46例(57.50%)患者存在BCL-6基因的重排。P53缺失、C-MYC重排和扩增及BCL-6重排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存在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C-MYC bcl-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C-MYC、BCL-2和BCL-6基因异常与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1
12
作者 常玉清 方建晨 +4 位作者 冯蔚鹰 陈海仁 丁祺 冯砺锦 葛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22-1327,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05例DLBCL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0岁,C-MYC/BCL-2双表达44.4%(91/205)。按照Hans分型分类,GCB型占37.1%,non-GCB占62.9%;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3%、8.8%、30.1%。C-MYC与BCL-2基因异位在双表达组较高,与Hans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BLC-6基因易位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重打击淋巴瘤2例,三重打击淋巴瘤3例,占2.44%(5/205)。171例患者获得随访,34例失访,随访8~107个月,死亡48例,病死率为28.1%;患者生存时间与Hans分型及年龄有关,而C-MYC与BCL-2双表达组与双重打击及三重打击组总预后比普通组差。结论C-MYC/BCL-2双表达对基因易位有提示作用,明确诊断可依靠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易位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b细胞 基因异常 C-MYC bcl-2 bc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rdx6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谦 袁晟 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6,Prdx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DLBCL中Prdx6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6,Prdx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DLBCL中Prdx6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淋巴结(χ^(2)=17.69,P<0.001);Prdx6在non-GCB组中的表达高于GCB组(χ^(2)=21.771,P<0.001);Prdx6在有B症状病例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无B症状病例(χ^(2)=4.872,P=0.027);Prdx6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病例中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LDH正常病例(χ^(2)=5.965,P=0.015)。随访124例患者中,Prdx6强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比阴性组预后差(χ^(2)=6.998,P=0.008)。结论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较正常淋巴结高,且与non-GCB组、B症状和LDH有关。同时,Prdx6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可能对DLBCL的形成以及发生、发展机制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弥漫大b细胞淋巴 Prdx6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XCL16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体外生物学影响与初步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靖 杨画 +5 位作者 寻阳 丘波 陈敏敏 梁一俊 杨安平 刘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s CXCL16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体外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初步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DLBCL细胞株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徙能力,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不同干... 目的探讨s CXCL16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体外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初步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DLBCL细胞株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徙能力,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不同干预组差异表达的基因;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差异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外源性s CXCL16重组蛋白对DLBCL细胞增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但可促进DLBCL细胞自身的迁移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使用CXCR6抗体可阻断该作用;外源性添加重组蛋白s CXCL16可影响DLBCL细胞多种基因表达,其中趋化因子配体/受体途径相关的13种基因出现上调; Western blot结果证实外源性添加s CXCL16重组蛋白可上调TNFRSF12A蛋白表达,而使用CXCR6抗体则降低其表达。结论 s CXCL16可能通过其自身受体CXCR6,以剂量依赖性模式促进DLBCL细胞的迁移,并调控多种趋化因子配体/受体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sCXCL16 CXCR6 TNFRSF1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快速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BCL2/IGH与BCL6/IGH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玥潞 董丽丽 +8 位作者 高丽 徐媛媛 丁一 王莉莉 靖彧 薄剑 周敏航 曹婷婷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70-1373,共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点都有显著的异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多重PCR技术在DLBCL患者骨髓BCL2/IGH及BCL6/IGH等融合基因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利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对80例初治D...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点都有显著的异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多重PCR技术在DLBCL患者骨髓BCL2/IGH及BCL6/IGH等融合基因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利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对80例初治DLBC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BCL2/IGH及BCL6/IGH融合基因检测。结果表明,80例患者骨髓标本中携带目的融合基因共12例,阳性率为15%;其中BCL2-IGH阳性患者为6例,BCL6-IGH阳性患者为6例。DLBCL患者携带不同的融合基因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结论:运用多重PCR方法对DLBCL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改善方法,使之对融合基因能做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这对于DLBCL患者的诊断、协助分期、预后评估、微小残留病变的估测,指导临床治疗DLBCL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多重PCR bCL2 IGH融合基因 bCL6 IGH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F6,TAK1和TGF-β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珍珠 尹青松 +2 位作者 魏旭东 陈琳 李玉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1305,共5页
本研究检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F6、TAK1及TGF-β基因在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化疗对TRAF6/TAK1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采用Ct值比较法,通过SYBR Green II实时定量PCR检测38例DLBCL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 本研究检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F6、TAK1及TGF-β基因在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化疗对TRAF6/TAK1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采用Ct值比较法,通过SYBR Green II实时定量PCR检测38例DLBCL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周期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RAF6、TAK1及TGF-β在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12例健康人PBMNC作为对照。结果表明:DLBCL患者治疗前后PBMNC中TRAF6、TAK1和TGF-β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人。治疗前患者TRAF6及TAK1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这两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同时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这两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具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这两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而TGF-β基因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LBCL患者化疗后TRAF6/TAK1信号通路的活性明显增高,而TGF-β基因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TRAF6 TAK1 TGF-β 信号通路 免疫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6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常晓萍 陈宏 温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01),与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性别的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急性湿疹组低于亚急性湿疹组和慢性湿疹组,亚急性湿疹组低于慢性湿疹组(P<0.05)。经过综合治疗2周及4周后,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 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湿疹患者中存在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异常,提示这2个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细胞介素-21 b细胞淋巴因子6 Tfh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EAS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BCL2 mRNA稳定性与翻译效率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
18
作者 夏文军 卢尧 +2 位作者 吴煌 文爱清 陈卫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9-530,共12页
目的探究下调m^(6)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MEG-01巨核细胞系血小板前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分别用1 nmol/L佛波迷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组(诱导组)和DMSO... 目的探究下调m^(6)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MEG-01巨核细胞系血小板前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分别用1 nmol/L佛波迷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组(诱导组)和DMSO组(对照组)处理MEG-01细胞72 h,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②用靶向FTO的病毒液(sh-FTO)和阴性对照病毒液(sh-NC)感染MEG-01细胞,用1 nmol/L PMA诱导sh-NC组和sh-FTO组MEG-01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碘化丙啶(propidium lodrde,PI)DNA染色检测细胞周期、CCK-8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CD41/CD61染色检测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明场观察和CD61免疫荧光检测血小板前体形成情况,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BAD、BAK1、BCL2、MCL1)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验证BCL2蛋白变化情况,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筛选出数据集;使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基因组浏览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genome browser,UCSC)分析比对BCL2 mRNA上的甲基化测序峰;m^(6)A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m^(6)A RNA immunoprecipitation,m^(6)A-RIP)验证MEG-01巨核细胞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检测sh-NC组和sh-FTO组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变化,以mRNA半衰期实验和多聚核糖体分离实验检测BCL2 mRNA翻译效率。结果①与DMSO组相比,PMA组FTO蛋白(P<0.05)和mRNA(P<0.01)表达水平升高;②与sh-NC组相比,sh-FTO组FT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周期发生G1/S期阻滞[(60.80±1.29)%vs(72.13±1.18)%,P<0.01],细胞活力明显降低[(1.17±0.03)%vs(0.69±0.05)%,P<0.05],Annexin V-FITC/PI阳性细胞占比升高[(12.87±0.83)%vs(17.45±1.58)%,P<0.01],TUNEL阳性细胞占比显著升高[(1.03±0.27)%vs(17.49±9.91)%,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CD41+CD61+阳性率明显降低[(51.63±1.13)%vs(34.08±0.53)%,P<0.01],具有伪足的巨核细胞比率明显降低[(26.49±6.73)%vs(13.31±5.97)%,P<0.01]。③与sh-NC相比,sh-FTO组细胞抗凋亡分子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UCSC GEO测序显示BCL2 mRNA上有m^(6)A甲基化修饰位点,并经m^(6)ARIP实验在MEG-01巨核细胞验证:与GAPDH mRNA相比,BCL2 mRNA有明显的m^(6)A富集信号(P<0.01);与sh-NC相比,BCL2 mRNA上的m^(6)A甲基化修饰明显升高(P<0.01);BCL2 mRNA的稳定性显著降低,翻译效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m^(6)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BCL2 mRNA稳定性与翻译效率,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 血小板前体 m^(6)A甲基化修饰 b淋巴细胞-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和AG490对移植裸鼠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庹樱篮 王玲玲 +2 位作者 冯江龙 李品浩 杨文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07-1512,共6页
目的:观察STAT3通路对移植裸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的作用。方法:建立OCI-LY8细胞(DLBCL)和Raji细胞(BL)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IL-6组和AG490... 目的:观察STAT3通路对移植裸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的作用。方法:建立OCI-LY8细胞(DLBCL)和Raji细胞(BL)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IL-6组和AG490组,测量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STAT3、surviv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的mRNA表达。结果:2种细胞株总成瘤率为83.3%(25/30),其中OCI-LY8细胞成瘤率为66.7%(10/15),低于Raji细胞成瘤率100%(15/15)(P<0.05)。DLBCL和BL荷瘤鼠IL-6组在第9和10天裸鼠体重和总瘤体积较对照组均增加,2种移植瘤的IL-6组中第1天与第10天瘤体积总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STAT3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核;survivin和VEGF以细胞浆表达为阳性。与对照组相比,DLBCL移植瘤IL-6组survivin和VEGF明显升高(P<0.05),p-STAT3无显著变化;AG490组p-STAT3及VEGF明显降低(P<0.05),survivin无显著变化;在BL移植瘤IL-6组,p-STAT3和VEGF蛋白与相应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在AG490处理组中3种蛋白均明显降低(P<0.05)。IL-6组和AG490组中survivin和VEGF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IL-6和AG490可能通过STAT3通路影响DLBCL和BL的生长,STAT3通路活化可能通过调控VEGF和survivin表达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伯基特淋巴 细胞介素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伴MYC 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
作者 邹鹤松 刘薇 +9 位作者 张洪菊 刘慧敏 黄文阳 安刚 易树华 邓书会 隋伟薇 王婷玉 邱录贵 邹德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分析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grade B-cell lymphoma,HGBL-DH/TH)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治的20例HGBLDH/TH患者临床、病理... 目的:分析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grade B-cell lymphoma,HGBL-DH/TH)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治的20例HGBLDH/TH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转归。结果:20例患者中位年龄52(23~68)岁,男性占55%。75%患者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80%伴有结外侵犯,75%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所有患者诱导治疗最佳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分别为75%和60%,中位随访27.7(3.8~74.6)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55.0%和59.1%。局限期患者疗效优于进展期患者,两组最佳ORR分别为100.0%和61.5%,2年OS率分别为100.0%和45.7%。诱导治疗获得首次CR(first complete response,CR1)的12例患者中,除1例早期复发外均维持持续缓解状态(continuous complete response,CCR),其OS明显优于未达CR患者(P<0.001),2年OS率分别为91.7%和25.0%。复发或难治性(refractory/relapsed,R/R)患者预后极差,8例患者中仅1例挽救治疗获得CCR,其余7例患者均因疾病进展死亡。结论:本研究显示HGBL-DH/TH具有Ann Arbor分期晚、结外侵犯常见、LDH水平异常、总生存期短等特点。局限期相对进展期患者疗效更好。CR1患者生存良好,而R/R患者缺乏有效的挽救治疗,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 b 细胞淋巴 MYC 重排 bCL2 重排 bCL6 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