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病理淋巴结转移程度与原发灶缓解程度 被引量:4
1
作者 徐源 梁乃新 刘洪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原发灶缓解程度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行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估病理淋巴结分期(N... 目的探讨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原发灶缓解程度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行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估病理淋巴结分期(N1/N2)和原发灶缓解程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主要缓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MPR)/非客观缓解(non-objective response,non-OR)]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并构建预后风险分层模型。结果病理淋巴结分期和原发灶缓解程度单独考虑时,与PFS无显著相关性,且两者无显著交互作用。对于N1患者,pCR/MPR的PFS优于non-OR(P=0.038);对于N2患者,原发灶缓解程度与PFS无显著相关性。将患者分为低危组(N1+pCR/MPR)和高危组(N1+non-OR/N2),两组PFS差异显著(P=0.003)。结论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程度和原发灶缓解程度是NSCLC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两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但仍需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新辅助免疫治疗 病理淋巴结转移 原发灶缓解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毅 马丽华 +1 位作者 黄健 赵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61-962,共2页
目的 评价X 线钼靶片在乳腺癌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 例乳腺癌患者做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前前瞻性X线钼靶检查,观察X线片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术后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 例腋窝部X ... 目的 评价X 线钼靶片在乳腺癌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 例乳腺癌患者做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前前瞻性X线钼靶检查,观察X线片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术后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 例腋窝部X 线钼靶检查中,39 例片内显示淋巴结,敏感性为65 % 。病理证实有转移的淋巴结12 例( 占30% ),淋巴结大小在0-7~2-1cm ,平均1-5cm ,淋巴结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不清。病理淋巴结无转移27 例,X线片内显示淋巴结大小为0-3~2-0cm ,平均0-7cm ,淋巴结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边界清楚,淋巴结密度不均匀,中心呈稍低密度,周边密度高,呈壳状改变。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X 线钼靶检查是评价转移的最简便、最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当淋巴结最小径大于0-8cm 时,可作为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参考诊断指标,加之边缘、形态、密度改变是诊断转移的较为可靠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淋巴结转移 X线 钼靶检查 病理学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玉洁 柳光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29-634,共6页
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日趋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Ⅱb~Ⅲ)的标准治疗方式,除了能降低原发肿块的临床分期,约有40%的患者能达到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完全缓解,从而实现了腋窝淋巴结的降期。而对于经过新辅助化疗或化疗... 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日趋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Ⅱb~Ⅲ)的标准治疗方式,除了能降低原发肿块的临床分期,约有40%的患者能达到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完全缓解,从而实现了腋窝淋巴结的降期。而对于经过新辅助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经影像学评估达到腋窝淋巴结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其腋窝淋巴结缓解情况的预测及新辅助化疗后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等,仍存在诸多争议,成为临床治疗选择上的难题。本文拟对近年来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处理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新近开展的临床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腋窝淋巴结 病理完全缓解 前哨淋巴结活检 淋巴结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后N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贺春钰 糟航 +1 位作者 木妮热·木沙江 艾秀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761-2764,共4页
目的探讨放疗对新辅助化疗后由cT1-2N1M0降期为ypT1-3N0M0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2016年期间54例临床分期为cT1-3N1M0经新辅助化疗后术后分期为ypT0-2N0M0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比较两组间3年的生... 目的探讨放疗对新辅助化疗后由cT1-2N1M0降期为ypT1-3N0M0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2016年期间54例临床分期为cT1-3N1M0经新辅助化疗后术后分期为ypT0-2N0M0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比较两组间3年的生存指标,总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初步评价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的患者辅助放疗的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3年随访率100%,放疗组与未放疗组,3年局部复发率(14.3%vs.15.4%)、远处转移率(10.7%vs.7.7%)、无瘤生存率(82.1%vs.80.8%)、总生存率(100%vs.9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显示脉管癌栓与生存指标相关。结论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完全缓解的乳腺癌患者需个体化对待放疗,应综合考虑其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新辅助化疗 病理缓解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完全缓解预测模型的验证与改良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郑卫真 孙菊杰 +4 位作者 刘雁冰 邱鹏飞 毕钊 赵桐 王永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5-451,共7页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2018年有研究报道了一个多变量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NAC后腋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ypN0...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2018年有研究报道了一个多变量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NAC后腋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ypN0)的概率。分析乳腺癌NAC后ypN0的相关因素,验证Olga Kantor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2014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350例临床腋淋巴结阳性NAC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患者,并进行Olga Kantor预测模型的验证;由于该模型采用术后病理学评估乳腺原发肿瘤反应无助于术前预测ypN0,因此采用术前影像评价替代术后病理学评估进行改良,分别分析验证模型和改良模型的独立预测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两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验证模型中年龄、分型分组及病理乳房原发肿瘤反应为ypN0的独立预测指标,改良模型中年龄、分型分组及临床乳房原发肿瘤反应为ypN0的独立预测指标(P均<0.05)。验证模型及改良模型的AUC分别为0.788和0.782(P>0.05)。改良模型分数≤3分、4~7分及≥8分患者NAC后ypN0概率分别为2.5%(1/40)、22.4%(51/228)和68.3%(56/82)。结论:Olga Kantor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cN+患者ypN0概率,改良模型具有同等的预测效能且更贴合临床实际,有助于NAC后腋窝处理模式的合理选择:得分≤3分推荐直接行ALND,4~7分可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8分推荐行SL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 预测 前哨淋巴结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完全缓解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毕钊 宋现让 +5 位作者 陈鹏 谢丽 蒋伟 宋兴国 丛斌斌 王永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68,共6页
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简单、客观且廉价的实验室指标,其疗效预测价值已在其他类型的癌种中得到验证。整合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前临床病理学特征及NLR来预测NA... 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简单、客观且廉价的实验室指标,其疗效预测价值已在其他类型的癌种中得到验证。整合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前临床病理学特征及NLR来预测NAT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完全缓解(axillary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apCR)率,以期指导临床决策。方法:入组2016年4月—2020年4月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连续收治的416例接受NAT的临床淋巴结阳性患者。入组患者接受完整疗程蒽环类药物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接受NAT前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临床病理学特征作为分类变量,年龄及实验室指标作为连续变量,其cut-off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约登指数来确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T后apCR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构建NAT后apCR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入组的416例患者中,37.3%(155/416)的患者达到apCR。单因素分析显示,apCR与年龄、穿刺病理学分级、分子分型、血糖、血小板、NLR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528,95%CI:0.343~0.814)、穿刺病理学分级(OR=1.846,95%CI:1.187~2.872)、分子分型(OR=2.791,95%CI:1.780~4.377)和NLR(OR=0.302,95%CI:0.105~0.867)是NAT后apCR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构建了NAT后apCR的logistic预测模型:logit(P)=0.613×病理学分级+1.027×分子分型-0.638×年龄-1.196×NLR-0.244(模型检验χ2=54.478,P<0.001),该模型的AUC为0.702。结论:除了传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作为简单、廉价、客观的实验室指标,NLR水平也可以作为NAT后apCR的预测指标。整合NAT前临床病理学特征及NLR水平可以帮助预测NAT后apCR,进而基于NAT疗效选择个体化腋窝降阶梯手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腋窝淋巴结 病理学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