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afety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y intracoronory infusion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作者 ZHANG Ming, LI Zhan-quan,CUI Li-jie,JIN Yuan-zhe,YUAN Long,ZHANG Wei-wei,ZHAO Hong-yuan. Liaoni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Liaoning Provincial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Center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69-72,共4页
Objective Bone-marrow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MI, but the safety of intracoronory infusion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PBSCs) in patients wit... Objective Bone-marrow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MI, but the safety of intracoronory infusion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PBSCs) in patients with AMI is unknown. For this reason, we observe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PBSCs transplantation by intracoronory infusion in such patients.Method Fourty one patients with AMI were allocated to receive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Filgrastim,300 μg) with the dose of 300 μg-600 μg/day to mobilize the stem cell, and the duration of applying G-CSF was 5 days . On the sixth day, PBSCs were separated by Baxter CS 3000 blood cell separator into suspend liquid 57 ml. Then the suspend liquid was infused into the 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by occluding the over the wire balloon and infusing artery through balloon center lumen.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racoronary infusion of PBSCs, the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observed, which were arrhythmias including of bradycardia, sinus arrest or atrial ventricular block,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nd hypotention, etc. Results There were total 10 cases with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intracoronary infusion of PBSC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24.4%(10/41), including bradycardia is 2.4 %(1/41), sinus arrest or atrial ventricular block is 4.9%(2/41),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s 2.4 %( 1/41), hypotention is14.6 % (6 /41).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AMI, intracoronary infusion of PBSCs is feasible and sa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 The safety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y intracoronory infusion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云博 程刚 周美珍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全组 7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6例常规化疗达到CR或PR ,1例为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给予 6周期常规化疗。给予APBSCT支持...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全组 7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6例常规化疗达到CR或PR ,1例为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给予 6周期常规化疗。给予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 ,环磷酰胺CTX 6g/m2 ,足叶乙甙1.2 g/m2 ,卡铂 1.2 g/m2 ,其中 6例化疗后进行局部放疗 ,另 1例因年龄超过 60岁且合并肺炎未进行局部放疗。均进行了长期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 2 7( 2 5~ 82 )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生存均超过 2年 ,其中 3例生存超过 5年 ,1例最长已达 82个月。死亡 3例 ,分别生存 2 6、2 7、2 7个月。结论 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辅以局部放疗治疗小细胞肺癌 ,尤其是对年龄相对较轻、一般状况良好、常规化疗达CR的患者 ,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高剂量化疗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重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妍 颜灵芝 +9 位作者 尤涛 施晓兰 颜霜 翟英颖 商京晶 严治 尤红英 王晴晴 吴德沛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1,共7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TPO分为rh TPO组80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LT植入时间、血制品输注需求量、移植后+14和+100 d PLT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患者比例以及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初诊时PLT数、APBSCT前诱导治疗中位疗程数、回输的CD34^(+)细胞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h TPO组患者PLT植入中位时间为10(6-14)d,较对照组11(8-23)d显著缩短(P<0.001)。rh TPO组患者在APBSCT期间的中位PLT输注需求量为15(0-50)U,较对照组20(0-80)U更少(P=0.001)。移植后+14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6.3%和52.2%,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3.8%和1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00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3%和89.6%(P>0.05),但rh TPO组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 55.2%,P=0.012)。两组患者在PLT水平低下期间不同部位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无差异,且rh TPO组治疗耐受性良好,肝肾功能异常和感染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结论:MM患者在一线行APBSCT时,皮下注射rh TPO药物可以缩短PLT植入时间,减少血制品的需求量,耐受性良好,且在移植后有更多患者达到了PLT高水平的恢复,这对保证APBSCT和MM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乐沙福联合G-CSF在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4
作者 董艳 艾燕 杨洪霞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某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某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进行ASCT的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分析其基线临床资料、干细胞采集、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3~5 d后,采集前CD34+细胞计数及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06.00(80.25,180.25)个/μL和(6.73±3.62)×10^(6)/kg;32例患者中有31例第1天采集合格,21例患者第1天采集优良,32例患者均采集成功,单次采集合格率96.88%,单次采集优良率65.63%,采集成功率100%;粒系植入中位时间9(9,10)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0(9,11)d,粒缺中位时长5(4,5)d,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为腹痛腹泻17例(53.13%)、骨骼肌肉酸痛10例(31.25%)、恶心呕吐5例(15.63%)、面部发麻2例(6.25%)、胸闷1例(3.13%),均为1、2级,对症处理后快速缓解,轻微可控。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应用于AL型淀粉样变性行ASCT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普乐沙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临床应用进展
5
作者 朱奕霖 葛梦宇 施小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38,I0002,共7页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是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和实体瘤的有效手段,其中造血干细胞动员是移植成功的关键。传统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是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和实体瘤的有效手段,其中造血干细胞动员是移植成功的关键。传统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化学治疗动员常导致动员失败。靶向造血干细胞与基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CXC族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SDF-1)轴的新型动员剂普乐沙福和莫替沙福肽已被批准应用于临床,还有一些处于研究阶段的动员剂如布利沙福、HF51116显示出更好的效果。普乐沙福无论在联合G-CSF或者联合G-CSF+化学治疗中均显著提高了CD34^(+)细胞的动员效率,在“抢先”“按需”“及时”“挽救”应用时有更好的效益/费用比。莫替沙福肽则具有更高的CXCR4结合亲和力和更长的临床活性时间。尽管新型动员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但成本、安全性和最佳应用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针对造血干细胞与基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动员剂,如P-选择素、VLA-4(α4β1)抑制剂、CXCR2抑制剂仍处于研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动员 CXCR4/SDF-1 普乐沙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例淋巴瘤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孙巍 高敏 +4 位作者 谢嵘 杨玉琴 胡新阳 张春丽 代新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6-421,共6页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对干细胞采集量的影响,以期能更好地提高病人干细胞采集的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的...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对干细胞采集量的影响,以期能更好地提高病人干细胞采集的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输注血制品、病程时间及所经历化疗疗程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血制品输注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不显著;CD34^+细胞采集量和年龄显著相关(r=-0.248,P=0.002),年龄大于50岁后,CD34^+细胞的采集量下降明显,大于60岁CD34^+细胞采集量降低显著;患者患病病程时间和动员前所经历化疗疗程数对CD34^+细胞采集量有显著影响。每次CD34^+细胞采集量与采集前血常规指标中的WBC(r=0.053,P=0.527)无显著相关,但与单个核细胞百分数(r=0.260,P=0.002)和单个核细胞绝对值(r=0.338,P=0.00003)相关显著。结论:60岁以下,动员前化疗疗程较少,动员后单个核细胞数在(2-6)×109/L之间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出血性膀胱炎的病因与防治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超 章卫平 +2 位作者 王健民 倪雄 丁晓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49-951,共3页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中出血性膀胱炎 (HC)的发病情况 ,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效果。方法 :1996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采用 PBSCT治疗各类血液病 80例 ,其中异基因移植 5 0例 ,自体移植 30例。预处理方案为 CTX 12 0mg/ k...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中出血性膀胱炎 (HC)的发病情况 ,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效果。方法 :1996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采用 PBSCT治疗各类血液病 80例 ,其中异基因移植 5 0例 ,自体移植 30例。预处理方案为 CTX 12 0mg/ kg(+VP16 2 0 mg/ kg) +TBI 6 .5~ 8.0 Gy。 HC的预防随机分成 2组 :A组 (38例 )采用常规水化、碱化 ;B组 (4 2例 )在常规水化、碱化基础上加用美司钠 ,用法为 CTX后 0、4、8h各静推 1次 ,每次剂量为每日 CTX总量的 2 0 %。结果 :80例患者中共有 10例出现 HC(12 .5 %) ,均为迟发性 , 度 5例 , 度 4例 , 度 1例。 A组有 8例出现 HC(2 1.1%) ;B组仅有 2例 HC(4 .8%,P<0 .0 5 ) ;异基因移植组有 9/ 5 0出现 HC(18.0 %) ,自体移植组仅有 1/ 30 (3.3%,P<0 .0 5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阳性组出现 HC为 7/ 2 0 (35 .0 %) ,而阴性组仅为 2 / 30 (6 .7%,P<0 .0 5 )。 5例病毒感染者中 3例发生 HC。治疗上除充分补液、碱化尿液和加强利尿外 ,加用前列腺素 E1 脂微球制剂 (L ipo PGE1 ) ,有病毒感染者予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全部病例经上述处理均获痊愈。结论 :HC的发生除 CTX等药物损害外 ,还与 GVHD及病毒感染有关 ;在常规水化、碱化基础上加用美司钠可有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 防治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 出血性膀胱炎 美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楠 石玉玲 +11 位作者 李娜 敖国昆 李晓祥 韩舒 朱超慧 沙立娜 吴凯 翟俊山 张林 王欣 张磊 段云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52-854,共3页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门静脉途径肝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术前、术后2个月的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门静脉途径肝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术前、术后2个月的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清蛋白(AL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移植术后2个月患者血清ALT、TB水平及P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个月患者血清ALT、TB、ALB水平及PT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个月,腹腔积液减轻17例(70.8%,17/24),乏力好转26例(83.9%,26/31),食欲改善28例(75.7%,28/37),体力好转25例(67.6%,25/37),腹胀减轻21例(63.6%,21/33)。除5例患者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加重,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及技术风险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肝硬化 门静脉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倪秀石 欧阳建 +5 位作者 黄嵘 王翀 管得宁 王中原 徐宏华 陈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接受APBSCT治疗,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Y/GCSF)方案,预处理采用环磷酰胺/全身放疗(CY/TBl...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接受APBSCT治疗,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Y/GCSF)方案,预处理采用环磷酰胺/全身放疗(CY/TBl)或卡氮芥、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和马法兰(BEAM)方案。采用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移植、随访期间的毒副作用。结果中位数随访时间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80%,无事件生存率为50%。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感染、脱发、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短暂性神经症状加重,2例患者于移植后4.5个月和15个月分别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和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黄疸。结论APBSCT治疗可明显阻止PMS患者的病情进展,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临床研究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动员 疗效及安全性 无复发生存率 严重肺部感染 CT治疗 APBS 环磷酰胺 转氨酶升高 进行性黄疸 全身放疗 足叶乙甙 阿糖胞苷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重度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于靖宜 李尚珠 +9 位作者 吴立华 李红敏 高雯慧 郑亚丽 徐宁 刘庆国 李君凡 刘春华 胡依民 黄平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2-896,共5页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uto-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auto-PBMNC)治疗血栓闭塞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重度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13年5月本院2...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uto-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auto-PBMNC)治疗血栓闭塞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重度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13年5月本院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2组:1组12例接受auto-PBMNC治疗(auto-PBMNC组);另1组10例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2年内溃疡愈合、脱离CLI、截肢、死亡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uto-PBMNC组的溃疡愈合情况和脱离CLI情况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溃疡愈合:P=0.016,脱离CLI:P=0.013)。2组2年截肢率无统计学差异(大截肢:P=0.361,总截肢P=0.867)。2年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auto-PBMNC治疗能明显促进TAO患者溃疡愈合及脱离CLI,但两者对截肢的影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 干细胞 单个核细胞 血栓闭塞脉管炎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鲍文 刘苒 +5 位作者 王飞 张静 顾岩 夏国华 高冲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3-668,共6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以上因素对干细胞动员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采集前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动员方案对CD34^+细胞采集数及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影响,而性别、年龄、确诊到动员间隔时间、既往化疗方案、骨髓受累与否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并不显著。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数呈正相关。采集前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与采集成功密切相关。结论:化疗联合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采集造血干细胞优于单用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通过采集前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确定合适的采集时机,可以提高采集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简便的外周血干细胞冷冻保存法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苗 张伯龙 +3 位作者 张佐云 靳海杰 史子江 周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63-367,共5页
为了简化传统的细胞冷冻方法 ,即用 10 %二甲基亚砜 (DMSO)作为冷冻保护剂并用程控降温仪 - 196℃液氮保存 ,研究了用 5 %DMSO ,3%羟乙基淀粉 (HES)和 4 %人血白蛋白 (HSA)作为冷冻保护剂 ,而不用程控降温仪直接 - 80℃冰箱冷冻细胞的... 为了简化传统的细胞冷冻方法 ,即用 10 %二甲基亚砜 (DMSO)作为冷冻保护剂并用程控降温仪 - 196℃液氮保存 ,研究了用 5 %DMSO ,3%羟乙基淀粉 (HES)和 4 %人血白蛋白 (HSA)作为冷冻保护剂 ,而不用程控降温仪直接 - 80℃冰箱冷冻细胞的方法。对比了不同方法冷冻保存外周血干细胞 (PBSCs)的细胞活性、单个核细胞数、CFU GM和CD34+ 细胞回收率。结果发现 ,简便冷冻法可获得更高的单个核细胞 (MNC)和CFU GM回收率 ,无凝集现象 ;并且经长达 2 4个月冷冻保存后仍可获得满意的CFU GM和CD34+ 细胞回收率。 37℃融冻和 2 0℃室温融冻法之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细胞融冻后在室温下暴露于 5 %DMSO中 1小时 ,CFU GM回收率并不降低 ,而细胞活性从 93.2 %降至 84 .5 %。所以 ,这种简便的细胞冷冻保存法简便易行 ,可替代传统的液氮保存法 ,对于没有程控降温仪的单位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还可减少病人DMSO输入量和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保存 外周血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喜林 苏航 +5 位作者 仲凯励 达永 肖秀斌 刘静 余金德 张伟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10例患者为单一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46例患者为单一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HSCT),12例患者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PBHSCT+ABMT)。结果表明:ABMT、APBHSCT、APBHSCT+ABMT的治疗有效率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75%、57.1%、33.3%);(86.4%和74.4%、54.2%、38.1%);(83.3%和72.7%、55.6%、40%)。白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3天、11天、8天,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17天、14天、9天。在移植后3个月、6个月、1年时检测ABMT、APBHSCT、APBHSCT+ABMT患者T细胞亚群正常率分别为(0%、33.3%、60%),(10.8%、32%、73.9%),(27.3%、55.6%、85.7%)。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与单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相当,但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ABMT)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略快,有利于拓宽年龄偏大和造血功能受损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与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丰 魏世金 +5 位作者 黄豪博 黄清华 林秋燕 范丽萍 黄惠炆 付丹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4-1690,共7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采集 自体 异基因 AutoPBSC程序 MNC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存邦 潘耀柱 +6 位作者 葸瑞 徐淑芬 张茜 陈燕 周进茂 吴涛 白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8-1753,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未予以过继免疫治疗的74例M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间的疗效。治疗组110例ML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HL)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78例。对照组74例ML患者中HL 22例,NHL 52例。所有患者序贯化疗6个疗程后进行auto-PBHSCT。造血恢复后过继免疫治疗组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万U/日×10 d为1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对照组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以5年为限。结果: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3月、2月时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疗效比较显示,过继免疫治疗组1、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97.3%、93.6%、87.3%,对照组为91.9%、73.0%、64.9%。3、5年的DF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过继免疫治疗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91.7%和96.5%、91.9%、86.0%,而对照组为100%、93.3%、86.7%和89.8%、67.8%、59.3%。两组间Ⅲ/Ⅳ期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3.8%、84.4%和100%、72.7%、59.1%,3、5年的DFS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Ⅰ/Ⅱ期HL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88.9%和100%、100%、80.0%,Ⅲ/Ⅳ期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1.3%、82.6%和94.1%%、64.7%、52.9%,Ⅲ/Ⅳ期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N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6.2%、93.6%、88.5%和90.4%、73.1%、65.4%,3、5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Ⅰ/Ⅱ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100%、93.3%和100%、90.0%、90.0%,Ⅲ/Ⅳ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5.2%、92.1%、87.3%和88.1%、69.0%、59.5%,Ⅲ/Ⅳ期N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疗效令人满意,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过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晓宁 姚建娜 +7 位作者 刘芳 王晓娟 马娟娟 郭彩利 刘华胜 贺鹏程 张梅 孙春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9-1532,共4页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3种采集程序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采集后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的差异以及3种采集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全血处理量及采集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MNC数较COBE Spectra Auto PBSC程序采集的数高,但采集的CD34^+细胞数均低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大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采集的M NC数无显著差异,但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 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大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采集前下降幅度最低(P<0.05)。3种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和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优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损失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 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 MNC程序 Auto PBSC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洪鸣 李建勇 +5 位作者 钱思轩 吴汉新 陆化 张闰 张晓艳 徐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30-1134,共5页
为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12个月内患者免疫重建特点及其与供受者年龄、供受者间HLA相容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病毒感染的关系,随访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后1、3、6及12个月的... 为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12个月内患者免疫重建特点及其与供受者年龄、供受者间HLA相容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病毒感染的关系,随访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后1、3、6及12个月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B细胞(CD19+)及NK(CD16+CD56+)细胞,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CD3+细胞的百分比为(47.5±23.2)%,3个月为(75.1±6.4)%,6个月为(69.7±12)%,12个月为(71.7±4.2)%。移植后1个月CD4+细胞百分比为(13.3±6.4)%,3个月为(20.2±11.4)%,6个月为(18.4±9.3)%,12个月为(29.1±8.7)%;移植后1个月CD8+细胞百分比为(43.1±17.4)%,3个月为(42.6±16.9)%,6个月为(46.9±10.3)%,12个月为(47±5.6)%;移植后1个月CD16+CD56+细胞百分比为(14.4±8.4)%,3个月为(15.9±7.6)%,6个月为(14.7±6.6)%,12个月为(13.6±3.4)%;移植后1个月CD19+细胞百分比为(6.4±5.6)%;3个月为(11.7±2.4)%,6个月为(13.3±7.3)%,12个月为(16.7±5.7)%。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IgA为(0.37±0.14)g/L,3个月为(0.28±0.21)g/L,6个月为(0.42±0.18)g/L,12个月为(0.53±0.34)g/L;移植后1个月IgG为(12.7±3.8)g/L,3个月为(16.3±5.2)g/L,6个月为(14.3±6.2)g/L,12个月为(15.4±6.9)g/L。移植后1个月IgM为(0.56±0.24)g/L,3个月为(0.64±0.16)g/L,6个月为(1.1±0.35)g/L,12个月为(1.2±0.28)g/L。大于等于45岁的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和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小于45岁患者比较无差异。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移植后12个月CD19+细胞低于未发生的患者。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CD4+及CD19+细胞恢复较HLA全相合患者明显延迟。8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发生疱疹前3月内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为0.39(0.24-0.55),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的对照组移植后6个月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0.50(0.21-2.79)(p=0.034)。带状疱疹组CD4+细胞计数为(0.949±0.198)×109/L,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组的(1.147±0.612)×109/L(p=0.004)。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CD3+细胞数逐渐恢复;CD4+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降低,6月后逐渐恢复;CD8+细胞数移植后1月逐渐恢复;B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及相对计数降低,3-6个月后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1-3个月恢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移植后1个月已达正常,与患者移植后常规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有关;IgM在移植后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IgA至12个月仍未恢复正常。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B细胞功能恢复延迟。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CD4+细胞绝对值及CD4+/CD8+细胞比值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HLA相容性 移植物抗宿主病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AM方案预处理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毅 耿哲 +4 位作者 张义成 张东华 周剑峰 孙汉英 刘文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26-53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主要方法之一,预处理是APBSCT的重要环节,选择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能有效提高ML治愈率。本研究探讨BEAM... 背景与目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主要方法之一,预处理是APBSCT的重要环节,选择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能有效提高ML治愈率。本研究探讨BEAM方案预处理行APBSCT治疗ML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2例ML患者进行APBSCT,17例患者采用经典的BEAM方案:卡莫司汀300mg/m2·d-1×1d(—6d),依托泊苷200mg/m2·d-1×4d(-5d~-2d),阿糖胞苷400mg/m2·d-1×4d(-5d~-2d),马法兰140mg/m2·d-1×1d(-1d)。5例患者在经典BEAM方案基础上加用去甲氧柔红霉素20~40mg,以增强预处理疗效。结果:除1例患者在回输外周血干细胞后的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4±4.4)d和(15.6±3.8)d。中位随访时间433(7~1410)d,13例患者无病生存,2年预计总生存率为(68.2±3.3)%,2年预计无病生存率(DFS)为(59.1±3.2)%。移植前完全缓解组与移植前未完全缓解组(含部分缓解、复发、进展状态)患者之间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6±3.1)%和(40.2±4.2)%,DFS分别为(91.1±4.2)%和(20.2±4.6)%,两者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BEAM方案为主的APBSCT治疗ML患者安全、高效,能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移植前尽量使患者达完全缓解,能够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方案 自体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翼鷟 张伯龙 +12 位作者 姚善谦 刘海川 楼方定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赵瑜 王全顺 靖域 张苗 靳海杰 史子江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1-85,共5页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用APB SCT治疗 4 1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 17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 30例。结果表明 :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用APB SCT治疗 4 1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 17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 30例。结果表明 :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他两组 ;3组全部病例的 3年无病存活率 (DFS) ,复发率 (RR)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 5 1.7% ,4 1.7%和 6 .8%。对DFS和RR产生显著影响的是白血病类型 (ALL或AML) ,确诊至CR1 的时间和CR1 至移植时间 3个因素 ;APBSCT组的 3年DFS ,RR和TRM分别为 4 8.4 % ,4 3.9%和 4 .9% ,ABMT组的DFS ,RR ,TRM分别为 4 7.1% ,4 5 .6 %和 11.8% ,PABMT组的DFS ,RR和TRM分别为 6 6 .5 % ,2 9 6 %和 6 .7% ,3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 :APBSCT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ABMT和PABMT相当 ,但前者具有造血重建快、采集方便等优势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婷 刘辉 +6 位作者 李江涛 冯茹 田园 邢保利 许晓东 裴蕾 宁尚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MM患者有2例复发行2次APBSCT... 目的: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MM患者有2例复发行2次APBSCT,因此共计移植32例次。移植前予常规联合化疗(11例含万珂),化疗联合G-CSF动员APBSC,选择以马法兰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d0天回输。结果:动员后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6.41×108/kg,CD34+细胞4.75×106/kg。APBSCT后中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9.5天和11天。APBSCT后CR和VGPR率分别为37.5%和34.4%,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67.2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9.77个月,其中CR组、PR组中位PFS分别为29个月、20个月,VGPR组中位PFS未达到,CR+VGPR组与PR组PFS比较P=0.025。万珂组和非万珂组CR率分别为63.6%和23.8%(P=0.034),万珂组中位OS及PFS均未达到,非万珂组中位PFS为22个月(P=0.045)。结论:硼替佐米诱导序贯APBSCT可获得更长的无病生存。APBSCT作为MM诱导缓解后的强化治疗,缓解率高,且移植后获得VGPR以上反应的患者PFS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硼替佐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