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地区典型天气对城市森林内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被引量:49
1
作者 郭二果 王成 +1 位作者 郄光发 蔡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85-1198,共14页
以北京西山几种游憩型城市森林为例,在一年四季选择典型天气条件,对4种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进行全天24h监测,研究北方地区不同季节典型天气因素白昼不同时段对不同结构的城市森林内不同粗细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 以北京西山几种游憩型城市森林为例,在一年四季选择典型天气条件,对4种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进行全天24h监测,研究北方地区不同季节典型天气因素白昼不同时段对不同结构的城市森林内不同粗细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降雨使大气颗粒物浓度减少,尤其粗颗粒物(TSP只为连续晴天的0.58~0.68),所以雨后晴天粒径较小的颗粒物所占比例会增加.不过,有时在雨后的夜间由于空气湿度大大气颗粒物浓度也会增加.雪能够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雪后晴天"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均只有连续晴天的0.2倍.多云和雾霾天气使大气颗粒物污染加重,尤其在夜间;雾霾和多云对小粒径颗粒物浓度的增加效果明显.夏季高温高湿静风、闷热的"桑拿天"能使郁闭度较大的林地内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浓度及其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PM2.5的浓度是"连续晴天"的2.53倍.风在雨后能使大气颗粒物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减少,而在天气干燥时刮风会增加城市森林内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且多云会加重干燥天气刮风后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春、冬季林地裸露的落叶阔叶树在刮风时大气颗粒物浓度较四季常绿、地表覆盖物多的针叶林高,夏、秋季桑拿天和雾霾天郁闭度大的侧柏林大气颗粒物浓度较林地结构开阔的黄栌林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天气条件 城市森林 大气颗粒物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森林不同天气状况下PM_(2.5)浓度变化 被引量:47
2
作者 陈波 鲁绍伟 李少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1-1399,共9页
基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植物园空旷地和市区非植被区的PM_(2.5)实时监测数据,结合植物园林内PM_(2.5)监测站数据,分析了2013年3月—2014年2月不同天气状况下的PM2.5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降雨天气和大风天气下PM_(2.5)质量浓度... 基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植物园空旷地和市区非植被区的PM_(2.5)实时监测数据,结合植物园林内PM_(2.5)监测站数据,分析了2013年3月—2014年2月不同天气状况下的PM2.5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降雨天气和大风天气下PM_(2.5)质量浓度变化无滞后性,雨前和雨中变动较大,雨后变化较小,雨后1天PM_(2.5)质量浓度降低到最低值((14.88±7.34)μg/m^3,下降了(89.36±4.78)%),雪后第2天达到最低值((13.76±6.73)μg/m^3,下降了(88.53±5.59)%);2大风天气下PM_(2.5)质量浓度波动较小,在东北风和西南风影响下PM_(2.5)质量浓度值较高(80.61μg/m^3),在东南风影响下PM_(2.5)浓度值较低(54.22μg/m^3);3高温高湿天气下PM_(2.5)质量浓度市区非植被区滞后1—2h到达峰值,植物园林内监测站和植物园空旷地高峰无滞后性,植物园林内监测站变动剧烈、消减作用强,市区非植被区和植物园空旷地较为平缓;4不同天气下PM_(2.5)质量浓度均表现为市区非植被区>植物园林内>植物园空旷地;5城市森林具有强大的净化大气污染物和吸滞PM_(2.5)等颗粒物的功能,森林环境的空气质量优于非植被区,森林空旷地的空气质量优于森林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天气 城市森林 PM_(2.5) 动态变化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天气下景观生态林内外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博 王小平 +3 位作者 刘晶岚 陈峻崎 朱建刚 李春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71-1181,共11页
为了探讨景观生态林对大气颗粒物的调控作用,以北京大兴区景观生态林为例(主要树种为旱柳Salix matsudana),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景观生态林内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差异以及林内和林外质量浓度对比。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分四... 为了探讨景观生态林对大气颗粒物的调控作用,以北京大兴区景观生态林为例(主要树种为旱柳Salix matsudana),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景观生态林内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差异以及林内和林外质量浓度对比。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分四季选择不同天气类型,采用水平同步监测法对林内和林外两个监测点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TSP、PM10和PM2.5)质量浓度和气象因子进行每日10 h的连续监测(8:00─18:00)。结果表明,(1)晴朗天气景观生态林内ρ(TSP)、ρ(PM10)和ρ(PM2.5)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61.53±21.73)^(174.32±36.01)μg·m-3、(28.91±10.34)^(94.87±20.45)μg·m-3和(6.29±3.86)^(23.91±12.29)μg·m-3;多云、扬尘、雾霾和雾霭天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污染明显加重,雾霾天气下ρ(PM2.5)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而扬尘天气下ρ(TSP)显著增加。(2)雾滴对于PM2.5与PM10具有一定的湿清除作用,也可以与霾粒子共同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雾霭天气,其颗粒物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天气状况,此时以粒径为2.5~10μm的颗粒物污染为主。(3)夏、秋和春季晴朗微风天气(风速≤3 m·s-1)和扬尘天气林内ρ(TSP)和ρ(PM10)显著低于林外,多云、轻微至轻度雾霾天气,林内ρ(TSP)、ρ(PM10)和ρ(PM2.5)均显著低于林外,晴朗大风(风速>5 m·s-1)和雾霭天气林内ρ(TSP)和ρ(PM10)不显著高于林外,雾霭天气林内ρ(PM2.5)显著高于林外;冬季不同天气下ρ(TSP)、ρ(PM10)和ρ(PM2.5)林内和林外对比没有明显规律。(4)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是观测时段内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主要因子。ρ(PM2.5)与相对湿度呈线性正相关,而与风速呈非线性负相关,偏南风对颗粒物主要起输送和积累作用,偏北风对颗粒物起到稀释和扩散作用。相对于TSP和PM10,PM2.5更易受近地面气象条件的影响而堆积或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天气条件 景观生态林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园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佩琪 邓志华 陈奇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8,共6页
研究了昆明市城市园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量和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的年内动态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昆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49-0.175... 研究了昆明市城市园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量和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的年内动态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昆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49-0.175mg·m^-3与0.226-0.252mg·m^-3,含量高低顺序均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量的高低顺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变化一致。大气颗粒物对有毒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量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具有负相关性,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与PM10极显著负相关,通过3次曲线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表明,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作用间接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含量,可为地方和区域环境监测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园林 大气污染 大气颗粒物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植被区空气PM_(2.5)质量浓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少宁 孔令伟 +2 位作者 刘斌 陈波 鲁绍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4-173,共10页
该研究选取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植被区与亦庄非植被区PM_(2.5)数据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植被区与非植被区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典型天气下的PM_(2.5)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植被区PM_(2.5)质量浓度整体上低于非植被... 该研究选取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植被区与亦庄非植被区PM_(2.5)数据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植被区与非植被区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典型天气下的PM_(2.5)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植被区PM_(2.5)质量浓度整体上低于非植被区,二者日变化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白天低,夜间高,最小值出现在下午15:00左右;从不同月份看,PM_(2.5)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1月、2月,最低值出现在6月、8月,整体表现为冬季月份明显高于其余月份;气温、降雨和大风均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晴天时,温度较高,有利于PM_(2.5)浓度降低;降雨有利于空气颗粒物沉降,有效清除大气PM_(2.5)污染,降低其浓度;大风天气会增加大气环流,有助于颗粒物在大气中扩散,使PM_(2.5)不易滞留,从而导致浓度降低。降雨和大风均能导致PM_(2.5)污染降低,且城市森林植被对于PM_(2.5)有明显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PM2.5 植被区 典型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聂蕾 邓志华 陈奇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119-123,共5页
为了探究昆明市东三环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应,研究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城市森林中常见的4种林分(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马路上的TSP的浓度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 为了探究昆明市东三环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应,研究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城市森林中常见的4种林分(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马路上的TSP的浓度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79倍,PM_(10)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35倍,PM_(2.5_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76倍,而在城市森林内的TSP、PM_(10)和PM_(2.5_的浓度均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比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的净化效果好,同时灌木丛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超过常绿阔叶林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而常绿阔叶林对TSP的净化效果最好;TSP和PM_(10)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PM_(2.5_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ρ(PM_(2.5_)/ρ(PM_(10))和ρ(PM_(2.5_)/(TSP)在春季的比值最小,在夏季最大。ρ(PM_(2.5_)/ρ(PM_(10))比ρ(PM_(2.5_)/ρ(TSP)大一些,说明最早关注的传统大气颗粒物已经被有效遏制,而PM_(2.5_作为二次生成的细颗粒物成为大气颗粒物首要的防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大气颗粒物 净化大气 不同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天气条件下哈尔滨城市森林不同林型对PM2.5的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汪永英 孙琪 +4 位作者 李昭 韩冬荟 孟琳 郭敏 段文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对PM_(2.5)的调控作用和净化效应,进而研究气象因子与PM_(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以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3种典型天气条件,PM_(2.5)质量浓度进行连续12 h的观测。[结果]晴天时PM_(2.5...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对PM_(2.5)的调控作用和净化效应,进而研究气象因子与PM_(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以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3种典型天气条件,PM_(2.5)质量浓度进行连续12 h的观测。[结果]晴天时PM_(2.5)质量浓度最小;而在降水之后的阴天条件下,其质量浓度是晴天时的1.34倍,日变化幅度不大;多云天气时,PM_(2.5)质量浓度的增加明显,日变化幅度较大,其质量浓度是晴天时的1.69倍。3种不同林型对PM_(2.5)均会起到一定的净化效应,各天气条件下净化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晴天、阴天、多云。晴天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压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多云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阴天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与风速呈负相关,与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建议人们选择晴天条件下在樟子松林内进行休闲活动,且活动时间选择在午后;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因天气条件差异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天气条件 城市森林 PM2.5 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与NO_(x)浓度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少宁 赵旭 +3 位作者 王君怡 鲁绍伟 赵娜 徐晓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54-1661,共8页
空气负离子能直观地反映空气质量,可以增加空气的舒适性且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积极影响。利用位于北京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包括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氮氧化物(NO_(x))浓度和气象因子等,探究其... 空气负离子能直观地反映空气质量,可以增加空气的舒适性且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积极影响。利用位于北京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包括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氮氧化物(NO_(x))浓度和气象因子等,探究其时空动态变化及彼此相关性特征,为城市森林康养规划及大气治理措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NAIC和NO_(x)质量浓度季节差异显著,NAIC表现为夏季[(2272.24±250.57)ion·cm^(−3)]>春季[(1777.28±60.06)ion·cm^(−3)]>秋季[(1628.72±248.61)ion·cm^(−3)]>冬季[(1240.86±169.49)ion·cm^(−3)];NO_(x)质量浓度表现为冬季[(132.89±37.57)μg·m^(−3)]>秋季[(71.58±8.66)μg·m^(−3)]>春季[(34.41±8.89)μg·m^(−3)]>夏季[(9.74±5.850)μg·m^(−3)];两者在春、冬两季呈负相关关系(R2=−0.671,R2=−0.420)。(2)晴天条件下,NAIC通常于下午14:00左右达到峰值[(1899.79±14.39)ion·cm^(−3)];NO_(x)质量浓度白天低于夜间。(3)降水条件下,NAIC呈单峰曲线,表现为大雨[(2593.95±760.34)ion·cm^(−3)]>小雨[(1817.15±149.29)ion·cm^(−3)]>无雨[(1785.22±141.72)ion·cm^(−3)];在雨天NO_(x)质量浓度基本一致,为平缓曲线,无雨条件下为双峰曲线,具体表现为无雨[(30.38±16.11)μg·m^(−3)]>小雨[(12.04±2.26)μg·m^(−3)]>大雨[(10.08±6.36)μg·m^(−3)]。(4)起风条件下,NAIC随风速增加而增大,表现为和风(2069.99 ion·cm^(−3),6.2 m·s−1)>微风(2022.63 ion·cm^(−3),4.8 m·s−1)>轻风(1928.51 ion·cm^(−3),2.9 m·s−1);NO_(x)浓度则受风力抑制,浓度降低。综上所述,城市森林通过对NO_(x)的净化作用,可改善森林绿地结构、提高NAIC,从而影响二者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城市森林 空气负离子 NO_(x) 典型天气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森林植被区空气PM_(10)质量浓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鲁绍伟 柳晓娜 +3 位作者 刘斌 鲁笑颖 陈波 李少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9-125,共7页
文章以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USA)的TEOM-1405-D双通道颗粒物在线监测仪测定的PM_(10)浓度数据,对比分析北京市大兴南海子森林公园植被区和亦庄非植被区的PM_(10)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PM_(10)质量浓... 文章以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USA)的TEOM-1405-D双通道颗粒物在线监测仪测定的PM_(10)浓度数据,对比分析北京市大兴南海子森林公园植被区和亦庄非植被区的PM_(10)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PM_(10)质量浓度表现为植被区低于非植被区,二者均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日变化趋势,呈典型的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9:00和夜间23:00;对比分析不同月份PM_(10)质量浓度可以看出,植被区与非植被区表现为同步增加或同步降低的趋势;该研究4次降雨中,第3次降雨削减率最大,植被区为82.30%,非植被区为64.50%;第4次降雨削减率最小,植被区为13.27%,非植被区为18.89%;大风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PM_(10)等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风后植被区PM_(10)均值削减率为2.19%~35.59%,非植被区PM_(10)均值削减率为7.50%~58.56%;植被区与非植被区PM_(10)质量浓度均与温度成负相关。上述结果可为北京城市森林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森林 PM10 典型天气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城区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10
作者 郑绍伟 罗晓聪 +5 位作者 黎燕琼 陈俊华 谢天资 李宇奇 罗奕爽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40-43,共4页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成都秋冬季受气象条件制约,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成都2016年秋冬季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动态变化及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分析,得出以...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成都秋冬季受气象条件制约,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成都2016年秋冬季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动态变化及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气象条件有显著相关关系,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以加速大气颗粒物的扩散,能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2)城市森林中的PM10和TSP日均浓度皆低于森林外,城市森林内的大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基本呈现"早晚高、白天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气象条件 城市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缓解PM2.5等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概况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秀忠 杨恺林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1期10-13,共4页
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森林在滞尘方面的突出表现越来越多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对绿色植被滞尘能力的研究愈发深入。适地适树、精选树种、营造近自然群落、种植密度合理化、空间组合科学化等均成为城市森林缓解PM2.5... 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森林在滞尘方面的突出表现越来越多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对绿色植被滞尘能力的研究愈发深入。适地适树、精选树种、营造近自然群落、种植密度合理化、空间组合科学化等均成为城市森林缓解PM2.5等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手段。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森林缓解大气颗粒物(以PM2.5为首要)污染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2.5 缓解 城市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丽宏 黄芳芳 +2 位作者 甘先华 温小莹 黄钰辉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3期96-103,共8页
粉尘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_(2.5)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城市森林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城市森林和绿地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我国粉尘颗粒物... 粉尘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_(2.5)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城市森林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城市森林和绿地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我国粉尘颗粒物污染状况,并总结了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研究概况,从4个角度总结目前城市森林与PM_(2.5)的关系研究,包括森林对颗粒物吸附机制、PM_(2.5)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不同尺度下植被移除PM_(2.5)的效果比较以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其他因素,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包括扩大研究树种的范围、针对研究不同树种特异性吸附偏好及加强各尺度研究的结合等,以更有效地应用城市森林进行大气污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大气污染 大气颗粒物 城市森林 净化 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城郊森林公园雨季空气颗粒物浓度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巧花 陈步峰 +1 位作者 翟石磊 史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68-1374,共7页
城市森林公园作为人们游憩、运动的重要场所,其空气质量倍受市民关注。选择广州市城郊梯度上4个森林公园,采用定位对比观测方法,分析了雨季典型晴天森林公园林内空气颗粒物(TSP、PM_(10)、PM_(2.5)、PM_(1.0))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在... 城市森林公园作为人们游憩、运动的重要场所,其空气质量倍受市民关注。选择广州市城郊梯度上4个森林公园,采用定位对比观测方法,分析了雨季典型晴天森林公园林内空气颗粒物(TSP、PM_(10)、PM_(2.5)、PM_(1.0))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在城郊梯度上的规律,结果表明,(1)雨季典型晴天,4个森林公园林内的TSP、PM_(10)与PM_(2.5)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且PM_(2.5)浓度低于夏季晴天广州城区浓度。4个公园林内PM_(2.5)/PM_(10)的均值范围为0.31~0.45,也表明公园受污染程度均较轻。(2)公园林内各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均值在城郊梯度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市区及市北缘的森林公园林内TSP、PM_(10)质量浓度显著大于郊区森林公园,而PM_(2.5)与PM_(1.0)质量浓度为游客人数最多的市北缘森林公园显著大于市区和郊区森林公园。(3)森林公园林内TSP、PM_(10)、PM_(2.5)、PM_(1.0)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在14:00—16:00达到最小值,4个公园各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幅皆以白云山最大。(4)在监测时间范围内,大夫山森林公园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受多气象因子共同影响,温度、湿度、气压等对其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基于上述分析认为,雨季晴天城郊梯度4个森林公园皆适宜休闲游憩,远离市中心、游客人数适中以及有湖泊等水源多的公园为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颗粒物 城郊梯度 森林公园 游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城市森林对大气微颗粒物的削减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惠玲 何秉宇 +2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娜斯曼•那斯尔丁 张凯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48-2654,共7页
【目的】城市森林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南郊燕尔窝生态林地内外不同监测点位大气颗粒物的实时监测数据,对城市森林削减颗粒物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 【目的】城市森林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南郊燕尔窝生态林地内外不同监测点位大气颗粒物的实时监测数据,对城市森林削减颗粒物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1)3种大气微颗粒物(PM10、PM2.5、PM1.0)季节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且夏秋两季城市森林外部大气微颗粒物浓度高于生态林内部,冬、春两季会在林地中央形成一块颗粒物浓度较高的"穹顶区域";(2)夏、秋两季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为正,而冬、春两季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为负,说明夏、秋两季对颗粒物的削减作用大于冬春两季;(3)降雨天气会影响大气中微颗粒物的积累,降雨当天颗粒物浓度在较低水平且能持续一定时间,雨后3 d虽逐步升高,但仍低于雨前一天浓度。【结论】不同季节生态林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削减效率不同,降雨能中断生态林内对大气颗粒物的富集过程,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大气颗粒物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颗粒物:干旱区 城市森林 削减率 降雨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城市森林区和居民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任晓旭 胡亚芬 +1 位作者 高月 华锦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9-194,共6页
【目的】本文以杭州国家半山森林公园和采荷社区为研究地点,揭示城市森林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浓度进行了周期为1年的... 【目的】本文以杭州国家半山森林公园和采荷社区为研究地点,揭示城市森林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浓度进行了周期为1年的定点监测,通过对比分析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差异。【结果】半山监测点的TSP、PM_(10)、PM_(2.5)以及PM_1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为早上9:00到达最大值,然后随时间变化而持续减少,在下午14:00到达最小值,分别为:182.2、124.2、68.2、20.6μg·m^(-3);在采荷社区,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由早上9:00开始降低但到下午17:00时又基本上升到早上9:00的水平;在半山监测点相比采荷,PM_(2.5)和PM_1浓度年变化的峰值均延迟了1个月的时间,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不同。【结论】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平均浓度均为半山森林公园高于采荷社区;在半山和采荷2个监测点的PM_(2.5)和PM_1浓度的差异分别显示为有高度统计意义和有统计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城市森林 PM10 PM2.5 P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市高森林火险气象条件及等级预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宜爽 刘蕾 +3 位作者 吴镇疆 张凌云 蓝柳茹 邹颖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2期74-78,共5页
利用柳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1987—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的NEC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柳州市2010—2018年的林火资料,分析了柳州市高森林火险的大气环流和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春季高森林火险年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弱,我国中西... 利用柳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1987—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的NEC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柳州市2010—2018年的林火资料,分析了柳州市高森林火险的大气环流和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春季高森林火险年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弱,我国中西部地区位势高度偏高,冬季高森林火险年乌拉尔山以西部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低纬地区为平直的西风气流控制,气流在长江流域汇合,广西维持高温少雨是森林火险高的环流背景;当降水在0.2 mm以下(或无降水)、日最大风速在3.0~4.0 m/s、日最高气温在24℃~28℃、日最小相对湿度在20%~40%时,柳州极易发生火灾;经过柳州市本地化后的行标较国标更能客观地反映柳州森林火险气象条件的危险程度,可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特征 气象条件分析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洪涝风险的组合赋重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淮安市为例
17
作者 王金虎 张东晖 王钰尧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5年第8期91-104,共14页
【目的】城市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客观、准确的对该灾害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对提高城市韧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从IPCC采纳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框架“危险性(Hazard)-暴露性(Expo... 【目的】城市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客观、准确的对该灾害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对提高城市韧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从IPCC采纳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框架“危险性(Hazard)-暴露性(Exposure)-脆弱性(Vulnerability)”即“H-E-V”的框架出发,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的指标体系,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计算洪涝因子对洪涝灾害的相对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客观权重,融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洪涝因子的主观权重。最后利用Kendall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最优组合权重。使用优化后的新型指标赋权对淮安市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精细化评估。【结果】结果表明:(1)利用Kendall法进行验证,协调系数W=0.1456,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客、主观权重存在一定的一致性。(2)暴露性和脆弱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危险性,尤其在主要河流水系和高人口密度区域,两者贡献更加突出。(3)淮安市中高风险区与洪泽湖、高邮湖、淮河及三河等主要河流水系分布关系密切,受人口密度、地均GDP等因素的影响,清江浦区、涟水县西北、东部地区和淮安区的东南部也位于中高风险区。【结论】利用网络爬取近年的极端灾害点进行验证,88%的极端灾害点位于较高及高等级规划的组合风险等级图中。研究成果对未来城市应对洪涝灾害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灾害 随机森林法 层次分析法 风险评估 淮安市 韧性城市 极端天气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