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许继军 吴江 《中国水利》 2024年第9期34-38,共5页
南方丰水地区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长江流域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并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 南方丰水地区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长江流域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并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用水定额标准、计量监测、水资源规划论证、监管考核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长江流域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刚性约束 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长江流域 丰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2
作者 王芳 侯静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逐渐趋向于更高程度的耦合;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发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为显著空间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生态脆弱区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四水四定”统筹推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及规律认识
3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1 位作者 马睿 何君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4期21-25,共5页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资源不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核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科学处理水资源与城市...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资源不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核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科学处理水资源与城市、土地、人口、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基本形势基础上,探讨了以“四水四定”统筹推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规律,从优化时空格局、强化要素调控、实施风险调控、加强质量管控等方面阐述了以“四水四定”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调控思路,提出合理优化城市布局规模、因水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公平合理水事服务、促进工业产业适水发展等调控策略,以期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四定” 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 经济社会要素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古藞山 陈皓锐 +4 位作者 鹿海员 郑和祥 田小强 敖畅 曾文治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法计算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引入障碍度模型遴选地区承载力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毛乌素沙地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时间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形成了“南北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期间地下水供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三产用水定额等是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主要“优势指标”,而人口、灌溉面积以及城镇化率则是阻碍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关键“劣势指标”,地区内各旗县耦合协调度从“十五”规划至今一直在中等水平范围内浮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投影寻踪法 生态安全 障碍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中深层地热资源评估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孔维政 陈睿 +4 位作者 曹雨晨 李骥 黄帅 林朵童 董建锴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4期40-45,共6页
中深层地热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禀赋良好、储量大。目前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评价浅层地热能,并且未考虑环境承载力、开采经济性等因素,难以用于指导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从多角度量化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将资源环境承... 中深层地热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禀赋良好、储量大。目前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评价浅层地热能,并且未考虑环境承载力、开采经济性等因素,难以用于指导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从多角度量化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应用于中深层地热资源评价。本体系集合地热资源禀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三类因素,综合考虑了热储埋深、温度等因素,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明确了分级指标和权重赋分。基于提出的中深层地热资源评价体系对典型区域的中深层地热资源进行潜力和远景评估,可为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热 环境承载力 资源评估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
作者 李沁芮 刘伟 +3 位作者 李逢港 汪嘉杨 潘琳燕 杜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36-643,共8页
为综合评价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采用DPSIR模型构建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引入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2011-2020年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并确定评价等级,最后根据障碍度模型诊断分析影响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 为综合评价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采用DPSIR模型构建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引入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2011-2020年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并确定评价等级,最后根据障碍度模型诊断分析影响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由2011年的0.434增至2020年的0.645,评价等级从Ⅳ级(差)升至Ⅲ级(中),提升较明显;障碍度模型分析显示,状态子系统障碍度最大(30.06%),驱动力子系统障碍度最小(13.07%)。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水网密度指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项指标是影响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指标。最后,根据评价与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成都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 水环境承载力 障碍度模型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俞兆程 张士林 +1 位作者 邱福国 蔡长君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4期50-52,共3页
本文以近10年武威市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对全市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武威市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水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高度趋同,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尖锐。但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得... 本文以近10年武威市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对全市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武威市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水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高度趋同,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尖锐。但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得到显著改善。因而水资源严重不足仍是制约武威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环境 承载力指数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 被引量:27
8
作者 叶文 王会肖 +3 位作者 许新宜 王红旗 王红瑞 王国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1-1072,共12页
在全国范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生态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区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当地发展特点,在ES... 在全国范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生态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区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当地发展特点,在ESI模型和状态空间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对区域的生态现状承载情况及资源开发利用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角度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区域环境健康状况;采用2010年的区域统计相关数据分析了其空间序列的资源环境承载分布情况,探讨了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压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承载力指数最低的县市只有0.135;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南部生态承载力指数较高,最大值为0.795;水源涵养能力和固碳吐氧能力是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的主控因子。研究区社会经济压力指数较高,最高地区达到0.517,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区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社会经济压力指数的主控因子是单位面积工业三废排放量、人口密度、能耗指数和单位面积生活污水排放量。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南部较大,少数"超载"区域指数值高达6.790,承载力分布特点总体中部好于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影响因子是年平均气温、植被覆盖度和单位面积生活污水排放量。脱钩指数分析显示生态或社会经济发展单方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小,为"相对脱钩";发展压力受植被覆盖度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等影响大,但是总体仍处发展稳定阶段,需要分区域制定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水源涵养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社会经济压力 ESI模型 脱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研判与生态修复策略思考 被引量:53
9
作者 卞正富 于昊辰 +4 位作者 雷少刚 尹登玉 朱国庆 牟守国 杨德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8-1391,共14页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揭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时空规律;重新审视了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测算方法,量化了黄河流域34个煤矿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矿区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区域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结果发现,下游以高级协调为主,显著高于中上游且较稳定。但2010—2018年中上游变化趋势有差异:中游从初级协调(0.62)降至勉强协调(0.51);上游以初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从0.60提升至0.62。随着能源战略重心西移,晋陕蒙宁四省区的煤炭开发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榆横、榆神、吴堡、离柳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已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青海木里矿区从勉强协调(0.53)降至中度失调(0.25),降幅超50%;甘肃整体改善幅度较大,各矿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基于此,研判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战略:①要从“水资源-煤炭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全局性视角探析黄河流域“煤水双保”;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匹配的煤炭开发方式亟需改进或退出;③煤炭资源开发应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协同;④加强闭矿后矿业废弃地与废弃矿井的资源化利用。鉴于黄河流域地域跨度大、矿区分布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点上问题亟待解决、线上问题不容忽视、面上问题更需重视。建议将黄河流域煤矿区划分为青甘保育区、蒙宁陕风沙区、晋陕黄土区、豫鲁平原区4类区域,未来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应实施分区管控、分类治理、分级修复、分步推进,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自我恢复与人工修复并重,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煤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开发战略 生态修复 煤炭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31
10
作者 邓景成 高鹏 +4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田鹏 宋小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植被恢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气候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需求增加,承载力不足、耕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粮食产量下降、政策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利用节水措施以缓解水资源问题,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土地配置,从工程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入手,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建议,为以后更好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成都市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评价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田宏岭 乔建平 +1 位作者 朱波 宋孟强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5-48,52,共5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的都江堰等西部5个市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评价将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直接参考。由于以往资源承载力评价多为特定区域单指标评价,根据震后重建的需要,确定研究区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的都江堰等西部5个市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评价将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直接参考。由于以往资源承载力评价多为特定区域单指标评价,根据震后重建的需要,确定研究区人口承载能力作为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包括地质灾害、地貌环境、耕地、水、旅游资源5项,各因素权重由专家系统确定。通过G IS工具对研究区域按3 km×3 km进行栅格化处理,叠加各因素图层,得出各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初步结果。该结果与实际情况对照相符。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地震灾区 资源环境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8
12
作者 方国华 胡玉贵 徐瑶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3,共5页
明确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时空、可持续、社会经济和生态4个方面的内涵,指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 明确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时空、可持续、社会经济和生态4个方面的内涵,指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多目标分析评价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评价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包括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未来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给出了合理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承载能力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多目标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35
13
作者 肖迎迎 宋孝玉 张建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8-223,235,共7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COD浓度、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用水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用水效益、生态环境用水率等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影响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四大主成分,对榆林市各...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COD浓度、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用水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用水效益、生态环境用水率等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影响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四大主成分,对榆林市各分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分布不均,综合评价值差异明显;横山、定边、府谷、榆阳区和神木的综合评价值介于1 365.12~10 447.86之间,水资源承载力属中等水平;靖边的综合评价值为10 468.962,略大于Ⅰ级标准值10 447.86,可知其水资源承载力较弱;子洲、佳县、清涧、绥德、米脂、吴堡各区综合评价值均小于1 365.12的三级标准界限值,说明该六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强,其水资源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最后提出提高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主成分分析法 综合评价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被引量:29
14
作者 补建伟 孙自永 +4 位作者 周爱国 徐友宁 魏文浩 刘梦 李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8,77,共9页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不同认识、理解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任何地质环境系统都有自稳定性和抗干扰的能力,在限定的开采强度内合理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也是矿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和远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载力 抗扰动能力 矿山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环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闫旭骞 徐俊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59,共4页
根据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了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并应用矢量法建立了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多指标评价模型,为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一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矿区资源 评价方法 承载力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 评价模型 多指标 矢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崔旭 葛元英 白中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2-427,共6页
露天矿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与矿区的污染控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措施密切相关。本文根据矿区生态承载力内涵及层次特点, 从生态系统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生态系统压力度3个方面提出对其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结合高吉喜提出的生态承... 露天矿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与矿区的污染控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措施密切相关。本文根据矿区生态承载力内涵及层次特点, 从生态系统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生态系统压力度3个方面提出对其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结合高吉喜提出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构建了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AHP法求得各指标权重值, 对矿区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平朔安太堡矿区2007年的生态系统弹性力为46.836, 中等稳定; 资源环境承载力47.127, 中等承载; 生态系统压力度为1.396, 承载超负荷。从动态变化趋势看, 平朔安太堡矿区生态系统弹性力波动较强烈, 说明矿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具有明显的脆弱特性; 生态系统压力指数的变化说明, 1999年前生态系统的压力对矿区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 而1999年后影响逐渐减弱, 矿区1987~2007年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相同; 1997年后生态弹性力开始上升, 资源环境承载力在1999年后也处于明显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土地复垦 生态承载力 生态系统弹性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压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48
17
作者 卜楠楠 唐德善 尹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4,41,共4页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建立了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浙江省2006~2009年水资源承载力情况。结果表明,该省水资源承载能力一般,水资源已开发到一定程度,水污染问题对水资源现状亦有...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建立了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浙江省2006~2009年水资源承载力情况。结果表明,该省水资源承载能力一般,水资源已开发到一定程度,水污染问题对水资源现状亦有影响,但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水资源承载力仍有提高的空间,与实际情况相符。可见本文方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水资源承载力 指标体系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被引量:59
18
作者 岳文泽 代子伟 +1 位作者 高佳斌 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73,共8页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资源环境承载力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本底评价 状态评价 预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重点河段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合理利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建军 黄锦辉 +2 位作者 高传德 彭勃 程广霞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2,共5页
在界定水环境承载能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黄河重点河段水资源特征、水环境和排污状况,分析黄河重点河段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特点,提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依据、总量控制为手段、水污染防治为根本的思路,通过工程、非工程措施来提... 在界定水环境承载能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黄河重点河段水资源特征、水环境和排污状况,分析黄河重点河段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特点,提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依据、总量控制为手段、水污染防治为根本的思路,通过工程、非工程措施来提高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以达到保护黄河水资源,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增长和水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环境承载能力 水资源 水环境 排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法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曹永强 朱明明 +1 位作者 张亮亮 高璐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6,共7页
以大连市水资源总量、供水量、需水量、土地面积及人口数普查数据等为基础数据,参照我国水资源分析中的多种指标择取方式,从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方面,构建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 以大连市水资源总量、供水量、需水量、土地面积及人口数普查数据等为基础数据,参照我国水资源分析中的多种指标择取方式,从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方面,构建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大连市2000—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并通过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对2020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用水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能够反映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大部分信息,因此作为主因子来进行权重的计算。通过可变模糊评价模型计算,2000—2013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等级为1~2级,说明大连市在这14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较高水平,水资源的供给量基本上满足该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发展需求。为保证水资源的持续供给,须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评价结果为2级,表示在未来几年内,大连市已经逐渐实现维持水资源稳定开发的战略目标,大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得到了基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可变模糊评价法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