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HPLC-QE-Orbitrap-MS技术的深加工槟榔籽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马丹阳 高雪嫣 +3 位作者 彭凌峰 伍少峰 王庆涛 郝智慧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275-5292,共18页
本研究以槟榔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槟榔籽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法(UHPLC-QE-Orbitrap-MS)对槟榔籽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以0.1%... 本研究以槟榔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槟榔籽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法(UHPLC-QE-Orbitrap-MS)对槟榔籽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5℃,进样体积10μL,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扫描范围m/z为100~1200,Full MSddMS2检测模式,正负离子同时采集。利用Compound Discoverer 3.3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本地数据库和mzCloud在线数据库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试验鉴定出85种存在于槟榔籽中的成分,分别为生物碱类化合物3种、黄酮类化合物24种、有机酸类化合物15种、酚类化合物7种、萜类化合物7种、氨基酸类化合物6种、糖类化合物4种、酯类化合物4种、酰胺类化合物2种、鞘脂类化合物2种、类固醇衍生物1种、苯丙素类化合物1种、香豆素类化合物1种、其它8种。UHPLC-QE-Orbitrap-MS检测技术可以对槟榔深加工副产物槟榔籽中的成分进行快速识别,本研究为槟榔资源进一步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籽 副产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法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新害虫——双条拂粉蚧形态鉴定
2
作者 黄山春 袁雄峰 +2 位作者 覃伟权 唐庆华 宋薇薇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62-68,共7页
为保障槟榔的健康成长,对2018—2021年多次发现危害槟榔的一种粉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粉蚧为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 Cockerell,属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拂粉蚧属Ferrisia,是一种分布范围广... 为保障槟榔的健康成长,对2018—2021年多次发现危害槟榔的一种粉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粉蚧为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 Cockerell,属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拂粉蚧属Ferrisia,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寄主植物种类多且能传播多种植物病害的重要害虫。其主要特征为:(1)若虫有3龄,1龄若虫淡黄色,卵圆形,体长0.3~0.8 mm,体宽0.15~0.43 mm,触角6节;2龄若虫体淡黄色,长椭圆形,体长0.7~1.4 mm,休宽0.40~0.58 mm,触角为6节,体背有白色蜡粉和少量玻璃状细丝,背部中间有2条黑色竖纹;3龄若虫淡黄色或灰色,长椭圆形,体长0.95~3.70 mm,体宽为0.43~1.80 mm,触角7节,体背有白色蜡粉和少量玻璃状细丝,背部中间有2条黑色竖纹。雌虫体灰色,体长1.7~5.5 mm,体宽0.95~2.50 mm,体表覆盖白色蜡粉,背部具2条黑色竖纹,竖纹上方中间常被白色蜡粉带横向覆盖,尾部具2根粗蜡丝,长度约为体长的1/2;(2)雌虫触角8节,细长,第一节粗大,近似梯柱形,第3、8节长度较长,第4~7节长度较短。腹脐较大。刺孔群1对,位于臀瓣上,由2~6根附毛,2~4根粗锥刺及1群三格腺组成。多格腺分布于阴门周边,在腹部第6节分布数量较多,30个左右(8个以上),排成横列。放射刺管腺沿着体缘和背中线形成带状分布,放射刺管腺管口硬化区较多格腺宽,其上短毛位于硬化区内。文章介绍双条拂粉蚧的分类地位、分布、寄主植物、危害特点和传播途径,并详细描述了该虫各虫态特征及与其近似种的区别,为其形态鉴定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双条拂粉蚧 发生危害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化学成分和检验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学国 杜瑞轩 +1 位作者 魏京莲 王丹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24年第2期16-20,27,共6页
作为一种药材,槟榔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多地区存在嚼食槟榔的习惯。但是,长时间的大量嚼食槟榔不仅能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口腔癌等多种疾病,而且会引起中毒,我国多地已经颁布禁售槟榔的规定,部分国家将其列为毒品进行管制。槟榔的化... 作为一种药材,槟榔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多地区存在嚼食槟榔的习惯。但是,长时间的大量嚼食槟榔不仅能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口腔癌等多种疾病,而且会引起中毒,我国多地已经颁布禁售槟榔的规定,部分国家将其列为毒品进行管制。槟榔的化学成分复杂,生物碱成分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本文在统计国内外关于槟榔的研究数据基础上,概述了槟榔主要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毒性和毒理作用,介绍了槟榔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技术与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旨在为槟榔及其制品的市场监督与管控提供技术支持,为槟榔滥用案件物证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化学成分 检验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加工工序及贮藏过程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4
作者 宋晓慧 朱珺玎 +2 位作者 李智 马朝阳 王洪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槟榔的加工过程对成品口感及健康有着较大影响,该文旨在探究槟榔加工、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针对槟榔加工工段,采用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快速水分测定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方法测定质构特性、微观结构、纤维持水能力... 槟榔的加工过程对成品口感及健康有着较大影响,该文旨在探究槟榔加工、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针对槟榔加工工段,采用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快速水分测定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方法测定质构特性、微观结构、纤维持水能力;同时测定了槟榔成品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和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槟榔的质构指标变化呈现降低、升高和再降低的相似趋势;烤干工序对质构的整体影响最大,硬度平均值增大至18923.53 g,咀嚼性平均值增至13567.77 g,胶黏性平均值增至10466.56 g;槟榔纤维的持水性能在酶解之后有大幅提高,达(4.11±0.37)g/g,在干燥后达到最大[(4.79±0.35)g/g],且酶解会使槟榔的内部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组合酶解的方法基本可决定最终产品持水性。槟榔的特征风味物质在贮存过程中会有一些波动,各成分21 d后会出现小幅减少;而水分含量在贮藏过程中14 d下降到20.58%,之后在21 d时小幅增加至21.48%。槟榔在加工和贮藏过程理化性质的改变具有一定规律,该研究对槟榔的科学加工、贮藏及降害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酶解 质构 加工工艺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林下养鹅模式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余慧霖 周华 +3 位作者 黄海 吴金群 陈海辉 余雪标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1-16,共6页
研究林下养鹅密度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合理的林下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林龄为12年的槟榔林为试验对象,于2021年开始设置不同的养鹅密度试验处理(CK、A1、A2、A3处理的套养鹅分别为0、2、4、6只/64 m^(2)),研究槟榔... 研究林下养鹅密度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合理的林下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林龄为12年的槟榔林为试验对象,于2021年开始设置不同的养鹅密度试验处理(CK、A1、A2、A3处理的套养鹅分别为0、2、4、6只/64 m^(2)),研究槟榔林不同养鹅密度下的杂草数量、种类和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鹅养殖区域林下杂草的数量、种类均有所降低;养殖密度的增加使杂草的Margalef、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在养鹅6只/64 m^(2)(A3)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08、0.13和0.09。(2)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鹅养殖活动区域土壤的pH和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A2处理最大程度增加了土壤pH,高出对照4.58%;A3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是CK对照的1.40、1.38、1.68和1.37倍;A2处理下土壤碱解氮含量为153.89 mg/kg,是CK对照的1.99倍(p<0.05),A1处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为56.50和77.11 mg/kg,显著高出CK对照25.32和33.86 mg/kg(p<0.05)。综上所述,随着槟榔林下养鹅密度的增加,鹅养殖活动区域内杂草数量、种类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槟榔林下鹅群活动能够降低杂草丰富度,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林下养殖 土壤养分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槟榔原花青素工艺 被引量:94
6
作者 陈健 孙爱东 +1 位作者 高雪娟 潘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6,共5页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槟榔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槟榔干原花...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槟榔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槟榔干原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600W、超声时间16min、料液比1:40(g/mL)、丙酮体积分数81%,在此条件下,测定花青素提取率最高达到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原花青素 提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条件下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及其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卢丽兰 甘炳春 +2 位作者 魏建和 许明会 王旭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08,共7页
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探讨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生长年限、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槟榔叶片氮、磷、钾比例约为1∶0.081∶0.356。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 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探讨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生长年限、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槟榔叶片氮、磷、钾比例约为1∶0.081∶0.356。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0.45%和21.73%;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了36.86%。正常结果树(低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黄化组(轻)和黄化组(重)的分别高10.15%和19.49%;黄化组(轻)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黄化组(重)的高11.61%。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磷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0.71%和13.64%;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17.02%。正常结果槟榔(低产组)叶片平均磷含量比黄化组(轻)和黄化组(重)的分别高10.87%和18.48%;黄化组(轻)槟榔叶片平均磷含量比黄化组(重)的高8.5%。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钾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7.24%和25.00%;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31.96%。正常结果槟榔(低产组)叶片平均钾含量比黄化组(轻)和黄化组(重)的分别高15.15%和19.42%;黄化组(轻)槟榔叶片平均钾含量比黄化组(重)的高5.03%。不同生长年限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有所差异,随着树龄增加,高产组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比较低产组的高。槟榔叶片氮含量最高,钾次之,磷最低。氮磷钾含量对槟榔产量提高有很大影响,槟榔黄化病可能引起叶片中N、P、K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产量水平 生长年限 黄化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提取物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性比较及成分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丹 李丹 +1 位作者 许启泰 康文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4,109,共4页
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法3种测定法对槟榔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槟榔提取物乙酸乙酸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 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法3种测定法对槟榔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槟榔提取物乙酸乙酸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14.60、2.04μg/m L)和还原Fe3+的能力(TEAC=4762.99μmol/g)均强于阳性对照BHT(DPPH方法:IC50=24.49μg/m L;ABTS方法:IC50=6.56μg/m L;FRAP方法:TEAC=2503.17μmol/g),正丁醇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44.32、7.62μg/m L)和还原Fe3+的能力(TEAC=1587.42μmol/g)均弱于阳性对照BHT,且乙酸乙酯部位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均大于正丁醇部位。可见,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及还原Fe3+的能力可能与其总多酚、总黄酮含量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抗氧化活性 总多酚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籽油提取工艺优化与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伟敏 魏静 +1 位作者 朱晓芳 张海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1-25,共5页
目的:优化槟榔籽油的提取工艺,并分析槟榔籽油的成分。方法:采用传统溶剂法萃取槟榔籽油,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槟榔籽油所含的脂肪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槟... 目的:优化槟榔籽油的提取工艺,并分析槟榔籽油的成分。方法:采用传统溶剂法萃取槟榔籽油,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槟榔籽油所含的脂肪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槟榔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液料比24:1、提取时间11h,在此条件下油脂提取率可达12.84%。利用GC-MS鉴定出10个组分,占槟榔籽油脂肪酸总量的99.99%,主要含肉豆蔻酸(30.78%)、棕榈酸(19.23%)、油酸(26.86%)和亚油酸(19.56%)。结论:槟榔籽油中饱和脂肪酸达到51.18%,不饱和脂肪酸达到48.8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籽油 提取工艺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果实脂溶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志凯 梅文莉 +2 位作者 曾艳波 王辉 戴好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2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槟榔果实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槟榔果实的脂溶性成分。结果:从槟榔果实脂溶性部分鉴定了13个化学成分,占其总量的96.14%,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脂肪酸。结论:本次研究为槟榔的进一步开发和利... 目的:研究槟榔果实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槟榔果实的脂溶性成分。结果:从槟榔果实脂溶性部分鉴定了13个化学成分,占其总量的96.14%,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脂肪酸。结论:本次研究为槟榔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果实 GC-MS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对槟榔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佳 曹先梅 +1 位作者 刘立云 牛启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49-195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供镁水平对槟榔幼苗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槟榔的平衡施肥矫治技术和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叶龄‘热研1号’槟榔幼苗为试材进行了沙培试验。采用1/2MS完全营养液,即对照处理Mg浓度为0... 【目的】研究不同供镁水平对槟榔幼苗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槟榔的平衡施肥矫治技术和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叶龄‘热研1号’槟榔幼苗为试材进行了沙培试验。采用1/2MS完全营养液,即对照处理Mg浓度为0.75 mmol/L,缺Mg(-Mg)和高Mg(+Mg)处理分别为不添加Mg和添加Mg 2.25 mmol/L。幼苗生长5个月后,取样测定槟榔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观测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1)缺镁处理导致槟榔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而高镁处理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缺镁处理槟榔叶片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较对照均显著升高,而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高镁处理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差异不显著;3)缺镁胁迫致使叶绿体膜解体,基粒片层大部分消失,类囊体片层结构断裂,噬锇颗粒数目增多;高镁处理时叶绿体发生变形,叶绿体膜模糊,基粒片层部分消失,噬锇颗粒和淀粉粒增多。【结论】缺镁胁迫下,槟榔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生变异,叶绿素合成及碳代谢受阻,光合效率降低,而高镁处理对槟榔叶片的影响显著小于缺镁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缺镁 碳代谢 叶绿素荧光 叶绿体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光处理对槟榔苗期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福孙 孙爱花 +3 位作者 王燕丹 符常明 周兆德 陈慧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3,共4页
以移栽后45 d的海南槟榔苗为材料,通过遮光处理使棚内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的40%和20%,并以完全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了槟榔苗期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遮光处理使槟榔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并使荧光参数Fo、Fm、Fv... 以移栽后45 d的海南槟榔苗为材料,通过遮光处理使棚内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的40%和20%,并以完全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了槟榔苗期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遮光处理使槟榔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并使荧光参数Fo、Fm、Fv、Fv/F0、Fv/Fm、qP等提高及qN、NPQ降低,其中以40%光照处理的效果最明显,说明热带地区种植槟榔,苗期全光照可能使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需要进行遮光处理且以保持40%自然光照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光 叶绿素荧光 槟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槟榔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4
13
作者 韩剑 何凡 +5 位作者 罗志文 周文静 范鸿雁 张文 林峰 何舒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7期11-15,共5页
论述了海南槟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包括种苗繁育、园地规划、定植管理、施肥管理、水分管理、保花保果和病虫害防治等。并探索了保花保果、土壤管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关键词 槟榔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槟榔坐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福孙 孙爱花 +2 位作者 边子星 颜彩燕 黄修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2期23-25,共3页
[目的]研究施肥对槟榔坐果率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提高槟榔坐果率和产量。[方法]试验以9年生结果槟榔为研究对象,于花期前后,采用不同施肥处理,测定其叶片营养,观察槟榔坐果并测定产量。[结果]施肥能显著提高槟榔的坐果率和单株产量,以150... [目的]研究施肥对槟榔坐果率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提高槟榔坐果率和产量。[方法]试验以9年生结果槟榔为研究对象,于花期前后,采用不同施肥处理,测定其叶片营养,观察槟榔坐果并测定产量。[结果]施肥能显著提高槟榔的坐果率和单株产量,以150 g/株专用肥+300 g/株尿素处理效果最明显。在结果到果实膨大期槟榔落果最严重。专用肥施用后补施氮肥会提高叶片中氮素含量,降低钾素营养;而补施钾肥会提高叶片中钾素营养。叶片氮与钾素含量与槟榔产量呈负相关性,且槟榔产量因子中以单株结果梭数相关性最高。[结论]槟榔结果期间在施用专用肥基础上,适当补施氮及钾肥能显著提高槟榔坐果率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专用肥 坐果率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叶绿素含量测定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萍 刘立云 董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333-2335,共3页
[目的]研究槟榔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1年生槟榔幼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称样量、提取时间、溶剂及光照和高温处理对其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提取剂体积相同时,称样量越少,提取液中叶绿素含量越高;提取时间越长... [目的]研究槟榔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1年生槟榔幼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称样量、提取时间、溶剂及光照和高温处理对其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提取剂体积相同时,称样量越少,提取液中叶绿素含量越高;提取时间越长,叶绿素含量越高,但超过24 h后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高温短时间提取比低温长时间提取叶绿素含量高,避光提取比见光提取叶绿素含量高;在相同时间和温度条件下,不同浸提剂对叶绿素的浸提效果不同,其中100%丙酮和100%乙醇以3∶1体积比混合的浸提剂提取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为槟榔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叶绿素含量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提取物在小白鼠体内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忠海 钟海雁 +1 位作者 郑锦星 袁烈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83,共3页
以海南产槟榔果为原材料,以小白鼠为试验对象,探讨槟榔不同提取物在其体内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槟榔提取物/萃取物具有不同的抑菌效果,以粗提取物,乙酸乙酯相及水相效果较好,效果最好的应属水相,其次为粗提取物,两者在高剂量(50mg/... 以海南产槟榔果为原材料,以小白鼠为试验对象,探讨槟榔不同提取物在其体内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槟榔提取物/萃取物具有不同的抑菌效果,以粗提取物,乙酸乙酯相及水相效果较好,效果最好的应属水相,其次为粗提取物,两者在高剂量(50mg/kg)时死亡率分别为27.3%及30.0%,并且3种受试物均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这说明,相比脂溶性组分,槟榔中起抑菌作用的更主要的是其中的极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提取物 抑菌特性 体内抗菌试验 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槟榔的护绿保鲜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万新 万剑真 艾初湘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44,共4页
对鲜槟榔果的护绿保鲜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 ,在鲜食槟榔制作中 ,由于鲜槟榔果色泽变化的敏感性 ,采用热烫、微波、冷藏工艺或应用柠檬酸、山梨酸钾、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尼泊金乙酯 )处理 ,都无法满足制作要求。试验选择了采用质量分数... 对鲜槟榔果的护绿保鲜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 ,在鲜食槟榔制作中 ,由于鲜槟榔果色泽变化的敏感性 ,采用热烫、微波、冷藏工艺或应用柠檬酸、山梨酸钾、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尼泊金乙酯 )处理 ,都无法满足制作要求。试验选择了采用质量分数为 0 .3 %的护绿保鲜剂溶液浸泡鲜槟榔2 4h、入味保护后真空包装 ( -0 .1MPa)的工艺。结果 3 0℃下产品货架期可达 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槟榔 护绿保鲜 鲜摈榔果 护绿保鲜剂溶液浸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种槟榔鲜果性状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丽云 刘立云 +1 位作者 李艳 周焕起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22-24,共3页
为进一步了解台湾种槟榔在海南种植的品质特性,以台湾种槟榔鲜果为实验材料,分析测定7份样品的植物学特性(纵径、横径、鲜重)和品质性状(水分、槟榔碱、粗纤维、多酚、可溶性糖)。结果表明,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加,植物学特征和品质性状指... 为进一步了解台湾种槟榔在海南种植的品质特性,以台湾种槟榔鲜果为实验材料,分析测定7份样品的植物学特性(纵径、横径、鲜重)和品质性状(水分、槟榔碱、粗纤维、多酚、可溶性糖)。结果表明,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加,植物学特征和品质性状指标呈逐渐上升趋势。根据测定结果,将7份样品分为三类:一类为A、B、C样;二类为D、E样,三类为F、G样。其中,二类样品中槟榔碱、纤维含量符合鲜食鲜果口感刺激性适中,纤维含量较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种槟榔 鲜果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槟榔园土壤营养成分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15
19
作者 谭业华 陈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77,共4页
在海南五大槟榔主产地,采集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运用常规分析方法,调查和评价槟榔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有机质21.14(±9.40)g/kg达到Ⅰ级优良水平;全氮0.10(±0.04)%列为Ⅱ级尚可水平;全磷0.09(±0.1... 在海南五大槟榔主产地,采集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运用常规分析方法,调查和评价槟榔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有机质21.14(±9.40)g/kg达到Ⅰ级优良水平;全氮0.10(±0.04)%列为Ⅱ级尚可水平;全磷0.09(±0.10)%列为丰富水平,但变异系数较大;全钾1.57(±1.29)%列为中等水平,但变异系数较大;阳离子交换量7.96(±3.98)me/100g列为Ⅲ级较差水平,这是导致槟榔土壤退化的原因之一。不同地区槟榔土壤营养成分差异十分显著,并且分布不均匀:有机质贫缺比例高达38.75%,全氮贫缺比例高达42.05%,全磷贫缺比例高达51.71%,全钾贫缺比例高达58.13%。不同种植年限槟榔土壤营养成分差异也十分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肥力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土壤营养成分 调查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对槟榔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覃姜薇 易杰祥 +2 位作者 麦全法 蒋菊生 曹建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25-29,共5页
槟榔田间肥效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ξ(N∶P∶K)=2∶2∶2]相比,增施氮肥[ξ(N∶P∶K)=3∶2∶2)]和增施钾肥[ξ(N∶P∶K)=2∶2∶3]表现较好的增产效应,增产效应依次为钾>氮>磷。经济效益以增施钾肥[ξ(N∶P∶K)=2∶2∶3]效果最佳,... 槟榔田间肥效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ξ(N∶P∶K)=2∶2∶2]相比,增施氮肥[ξ(N∶P∶K)=3∶2∶2)]和增施钾肥[ξ(N∶P∶K)=2∶2∶3]表现较好的增产效应,增产效应依次为钾>氮>磷。经济效益以增施钾肥[ξ(N∶P∶K)=2∶2∶3]效果最佳,净利润达到123222.9元/hm2,增施氮肥[ξ(N∶P∶K)=3∶2∶2]净利润为115349.6元/hm2,比常规施肥净利润(109956.3元/hm2)也高。说明当前槟榔施肥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3414”肥料试验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