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魏晋文化的总体潮流精神 被引量:1
1
作者 宁稼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物质欲求,二是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的规矩樊笼,三是以“道统”良知取代皇权“势统”控驭,四是以审美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人生态度。这些理念不仅明确夯实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基本底色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为后来唐宋士人文化高潮繁荣局面的到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化 潮流精神 士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的臣权
2
作者 程民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异见的权力,包括坚决要求皇帝更改决定的权力、批评皇帝的权力等。其中,既有顺从性权力,也有逆向性权力。臣权的基础是士大夫集团。大臣的自尊自重维护着臣权,比较宽容开明的君权退让促进了臣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臣权中占比重较大的限制君权的权力,可谓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之光;将与皇帝争辩视为士大夫之使命,堪称现代知识分子批判使命之先声,其先进性与超前性不言而喻。宋代不是君主独裁,依然是君主专制,臣权之光再明亮,仍是君权的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臣权 君权 士大夫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位、官资度量表述与南朝官僚选任的制度文化
3
作者 庞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40,共11页
官员官资由“少”积“多”,由“轻”累“重”,官位亦由“小”转“大”,由“轻”至“重”,构成南朝君臣度量和表述官资积累、官位升迁的观念系统。遵循这一观念系统,梁陈十八班、军号班的数字编码“以大为贵”,官员在十八班的等级尺度中... 官员官资由“少”积“多”,由“轻”累“重”,官位亦由“小”转“大”,由“轻”至“重”,构成南朝君臣度量和表述官资积累、官位升迁的观念系统。遵循这一观念系统,梁陈十八班、军号班的数字编码“以大为贵”,官员在十八班的等级尺度中通过多种官位名号加算官资“轻重”。南朝官位、官资的度量表述在观念与实践中构建出多样的政治与文化秩序,生成了一系列制度文化现象。度量表述在观念上为官资积累、计阶进位制度提供了创制与维系的合理性依凭。南朝君臣对官资性质的认知,与士族社会的背景相交织,塑造出官僚选任的重资次特征。此外,制度性表达路径的缺失,还推动官员应对资次失当问题时拆解自身诉求,形成官方与私人渠道中的差异化的表达及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位 官资 选任 制度文化 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价值分野下的清代公罪:制度、体系与功能
4
作者 罗冠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4,237,238,共14页
公罪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官吏治理制度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公”“私”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观念,公罪与私罪的区分正依托于“公”“私”观念的分野,体现了“贵公去私”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公罪制度... 公罪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官吏治理制度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公”“私”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观念,公罪与私罪的区分正依托于“公”“私”观念的分野,体现了“贵公去私”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公罪制度体现了特定情形下集体责任的扩大和个人责任的减轻。在个人责任方面,“公罪从宽,私罪从严”的整体原则主要体现在公罪刑事处罚的减轻和行政处分的宽缓等方面。则例中的细致化处分规范、律典中的原则性规定与具体罪名、会典中的指向性条款,共同构成了公罪制度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多层次体系,全面覆盖官吏的职务行为。从功能层面来看,公罪制度作为官僚体制中的调节机制,是对士大夫阶层理想的回应及对官僚体制压力的纾解,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治官制度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私观念 公罪 私罪 官吏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柔内刚,鲠直持正,秉持气节——明清江南士大夫人文精神的一个面相
5
作者 范金民 张彭欣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2,共11页
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士大夫形象,无论峨冠博带的饱学之士,擅长鸿篇巨制的文学侍从之臣,还是娴熟典故参赞朝政的藻饰能手,能言善辩的博雅君子,似乎儒雅有之而缺乏胆气,温婉有之而少阳刚之气,小心谨慎有余而开拓进取殊少,驰骋疆场斩将搴旗者... 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士大夫形象,无论峨冠博带的饱学之士,擅长鸿篇巨制的文学侍从之臣,还是娴熟典故参赞朝政的藻饰能手,能言善辩的博雅君子,似乎儒雅有之而缺乏胆气,温婉有之而少阳刚之气,小心谨慎有余而开拓进取殊少,驰骋疆场斩将搴旗者更加罕见。这其实只是江南士大夫治国理政、行为出入的一个面相,远非江南士大夫人文精神的基本面貌。江南士大夫外表貌似柔弱,内心实无比强大,态度似乎和顺,意志则极为坚定,往往是外柔内刚,力重千钧。他们学养丰厚,恂恂儒雅,其实是非分明,原则问题绝不退让;其谈吐多温文尔雅,少见其过激举动,但事关国家兴亡和社稷安危等大事,则虽九死而不悔,多能置生死利害而不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南士大夫 人文面相 外柔内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武举:论宋代士大夫对武将选拔制度的改革
6
作者 任晔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75,207,共15页
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为选拔理想将帅、改造武将群体、更全面深入介入军事议题的重要手段,并以文举进士科为模板,将武举取士定位为“博延方略之士,参阅材技之能”,因此,不仅在考试时加重策论分量、增试兵书大义,确立了首重程文、次及弓... 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为选拔理想将帅、改造武将群体、更全面深入介入军事议题的重要手段,并以文举进士科为模板,将武举取士定位为“博延方略之士,参阅材技之能”,因此,不仅在考试时加重策论分量、增试兵书大义,确立了首重程文、次及弓马的选拔标准,而且仿太学创立武学,以武经七书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儒学的教化熏陶,同时视武举进士为“儒而谈兵者”、武学生为“士之有武勇者”,将其引为同类,为其仕宦迁转提供有力支持。宋代武举确实选拔出了一批对宋政权高度认同的军事行政人才,并在战争岁月守卫疆土、屡建功勋甚至壮烈殉国,在和平年代或担任统兵官维持一方治安,或出任边地亲民官应对各类武装挑战。同时,武举出身者与文官士大夫行政风格相近、兴趣爱好一致,在重大政治议题上也能与文官密切合作。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改造武将群体、参与军事议题的实践,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政治 武将选拔制度改革 武举 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大夫之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奇偶互用”说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说,“奇偶互用”说确立“奇”为本位、以“奇”兼“偶”的体用关系,主要从行气运辞、天授人事的角度记述奇偶,重塑韩愈古文在学术分途中的连接作用与在文体演变中的典范价值。该说完善并发展了姚鼐“文分阴阳”说,试图纠正桐城理论阴阳分判、偏于阳刚,而创作失之阴柔的流弊。曾国藩大胆接受富有争议的“孔墨相用”说,体现了其在晚清大变局中,借助韩愈归本经子、博学于文的“大贤君子之道”,复兴修己治人、经世致用的大人之学的淑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晚清 士大夫之学 骈散合一论 韩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士”身份与正声“律曲”——元代“以曲取士”争论再认识
8
作者 张婷婷 温家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3,共9页
元代是否存在“以曲取士”,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仍有可诠释的空间。文章试从“戊戌选试”““曲”“词”称谓”和“以儒任吏”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以曲取“士”是为了确定儒人的户籍身份,并非科举意义上的步入“仕途”。在元代以“律... 元代是否存在“以曲取士”,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仍有可诠释的空间。文章试从“戊戌选试”““曲”“词”称谓”和“以儒任吏”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以曲取“士”是为了确定儒人的户籍身份,并非科举意义上的步入“仕途”。在元代以“律赋”为重的风气下,遵守格律的文人“曲”被认为是与词一体的“乐府”,以词赋取士,即包括以“律曲”取士。“以曲取士”概念的再界定,或许可以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科举 元曲 词赋 以儒任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官任用机制:基于理念的初步评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左卫民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1,共9页
近30年来中国法官任用机制日益呈现出从干部理念向司法理念演变的趋势,当然迄今为止司法理念也未完全取代干部理念。当下,两种理念在演进、发展中微妙互动着,呈现出既各行其道又竞争互动的格局,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任用标准国际化与任用程... 近30年来中国法官任用机制日益呈现出从干部理念向司法理念演变的趋势,当然迄今为止司法理念也未完全取代干部理念。当下,两种理念在演进、发展中微妙互动着,呈现出既各行其道又竞争互动的格局,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任用标准国际化与任用程序本土化的独特的、二律背反的法官任用模式。对此,也许一种现代式的专业化与政治化兼顾且协调化的中国式理念与机制值得追寻,当然,其具体内容当有待通过实践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官任用机制 干部理念 司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而优则仕”再解读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申申 李小妮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117,共5页
"学而优则仕"既是孔子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它的提出是春秋时期治国理政、选贤任能和各学派以其学说救治社会的需要,透射出士君子的担当情怀、伦理追寻、能力要求以及平等观念。... "学而优则仕"既是孔子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它的提出是春秋时期治国理政、选贤任能和各学派以其学说救治社会的需要,透射出士君子的担当情怀、伦理追寻、能力要求以及平等观念。对其的功利性误读、对时代背景把握的缺乏,使对这一理念发生了曲解。当然,这一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在把握"学而优则仕"真正语义的基础上,发扬其所透射出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优则仕 儒家思想 历史性再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玉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文人 仕宦心态 吏隐 居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薛瑄官箴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彭忠德 黄咏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1-474,共4页
本文对官箴名著《薛文清公从政名言》及其作者深入研究后指出:薛瑄为明代“真儒”,提倡实学,一生实功。官箴书《从政名言》即其实功之一,其流风余韵,给后人树立了较好的榜样。
关键词 薛瑄 真儒 官箴 持己 接人 处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年陆游的乡居身份与自我意识——兼及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 被引量:21
13
作者 林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42,189,共14页
在晚年家居山阴的二十年里,陆游写下了六千余首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仔细研读,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陆游自己的身份意识。在其诗中,当陆游表述自己离开官场、回乡定居这一... 在晚年家居山阴的二十年里,陆游写下了六千余首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仔细研读,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陆游自己的身份意识。在其诗中,当陆游表述自己离开官场、回乡定居这一事实时,他喜欢使用"退居"一词,而当他提及自己的晚年身份时,则比较明确地将自身定义为"退士"。其次,本文考察了晚年陆游的声望与出处。一方面,他作为声誉卓著的诗人,即使僻处乡野,仍然在诗坛发挥影响力,吸引众多后进诗人登门求教;另一方面,在"庆元党禁"前后,他作为昔日的主战派官僚,既是韩侂胄试图笼络的对象,也是朱熹等在野士大夫观瞻的对象。这说明陆游即使退处乡里,也仍然具有全国性的声望和影响。再次,本文考察了陆游晚年的乡居意识。在其诗歌中,陆游不仅表现出一种"归耕"的意识,喜欢用"老农"来自称;而且也常常在诗中告诫子孙要以耕读传家。这反映出在宋代高度科举竞争的社会中,"仕宦不可常"作为一个社会法则已深深影响到士大夫官员对于子孙的期待。综合这些考察,本文认为,陆游是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一个代表,他晚年的诗歌创作揭示了这一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乡居 自我意识 退居型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元代亦集乃路选官文书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洁 陈朝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2-104,共3页
黑水城出土的北元时期推荐任官文书和其他几件选官文书反映了元代亦集乃路官员选任的三大要求,一是自身要具备职位所需的各种条件,二是任其他职务时的表现是官员升迁的重要条件,三是需要有举保人推荐,是北元时期铨选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 黑水城出土的北元时期推荐任官文书和其他几件选官文书反映了元代亦集乃路官员选任的三大要求,一是自身要具备职位所需的各种条件,二是任其他职务时的表现是官员升迁的重要条件,三是需要有举保人推荐,是北元时期铨选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体现。文中还涉及亦集乃路官员对调现象,甘肃行省的仓库官经历了由各路自行选任到行省选任的过程等问题。文中所引用的黑水城文书尤其是罕见的北元时期文书,作为了解北元历史、补充以往关于元代选官制度记载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城 元代 亦集乃路 选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探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郭学信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汲汲用世的外向追求,归于自我的内敛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汲汲用世的外向追求,归于自我的内敛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政治化与公文的艺术化——古代文人与政治、文学、公文关系的多向考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明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4-147,共4页
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 ,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新乐府更是明确地以关心政治、反映时事为己任。大量从政的文人 ,因为远离文学创作 ,尽量在公文中表现出文学才... 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 ,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新乐府更是明确地以关心政治、反映时事为己任。大量从政的文人 ,因为远离文学创作 ,尽量在公文中表现出文学才华。古代文官系统中的主要从业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学 公文 政治 艺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学下移与游士之风——先秦士人文化的发展道路(三) 被引量:7
17
作者 程二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330-337,共8页
春秋战国之际 ,社会政治的急剧变革 ,造成了“礼崩乐坏”的文化变迁。官学下移 ,私学兴起 ,大比兴贤之制成为历史遗迹 ,导致士人群体发生质变。首先 ,“士”不再是“有职之人”或“有爵之称”,而是沦为“四民”之首。他们的入仕方式由... 春秋战国之际 ,社会政治的急剧变革 ,造成了“礼崩乐坏”的文化变迁。官学下移 ,私学兴起 ,大比兴贤之制成为历史遗迹 ,导致士人群体发生质变。首先 ,“士”不再是“有职之人”或“有爵之称”,而是沦为“四民”之首。他们的入仕方式由官方的挑选变为双向选择 ,从而游说之风大起。其次 ,急剧兼并造成的人才渴求状态 ,以及僭国大夫笼络人心形成的礼士之风 ,为士人的活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主、客两大因素的相互催发 ,时至战国 ,士人心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是克服厌学 ,埋头苦读以改变生存环境 ,朝为田舍郎暮为侯王相的仕途迷幻成为当时士人社会的流行风。二是傲睨人主 ,倡言士贵 ,以道自任 ,舍我其谁的自我意识弥漫士林。这种自我意识的高扬与自身价值的确认 ,正是士人文化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心态 自我意识 官学 私学 游士 客卿 士人文化 士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描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立勇 陆庆祥 《哲学分析》 2013年第1期89-102,199,共14页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突出表现在仕隐之间、政治出处的生存智慧和徜徉于林泉之乐、园林之境的休闲境趣。不同于汉唐士人的功利进取的人生旨趣,也与之后元明清士人的世俗休闲相异,宋代士人的休闲境界蕴藉了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内涵。一方...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突出表现在仕隐之间、政治出处的生存智慧和徜徉于林泉之乐、园林之境的休闲境趣。不同于汉唐士人的功利进取的人生旨趣,也与之后元明清士人的世俗休闲相异,宋代士人的休闲境界蕴藉了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内涵。一方面,宋代士人开始自觉地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他们通过远游山水,亲近林泉,构建私人园林,游戏文墨等方式展现出潇洒飘逸而又极具才情的休闲生活;同时,在这种看似玩弄风月的生活方式下,休闲的人生诉求包涵了士人对政治出处、显隐、得失,以及对人生情性之道、人生意义与价值乃至宇宙天地意识的深入思考和体悟。因此,宋代士人的休闲文化具有一种宇宙人生意识的深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雅趣,这是后代元明清士人休闲文化所不能同日而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 仕隐之间 山水 园林 休闲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朝卖官述略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曾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78,共19页
宋朝卖官可分为制度性卖官和官员私下卖官两类。宋朝设置卖官制度,既与它崇尚文官政治有关,更与它解决财政窘急颇多关涉,故进纳授官成了宋朝卖官的主要形式。进纳人按其阶级成份,主要为乡村户中的地主和坊郭户中的富商,但由于宋朝历代... 宋朝卖官可分为制度性卖官和官员私下卖官两类。宋朝设置卖官制度,既与它崇尚文官政治有关,更与它解决财政窘急颇多关涉,故进纳授官成了宋朝卖官的主要形式。进纳人按其阶级成份,主要为乡村户中的地主和坊郭户中的富商,但由于宋朝历代对进纳得官者限制很严,所卖之官主要是虚衔,导致进纳人在官场颇受歧视,不过他们有时倚势横行,实力不可低估。而与进纳制度不同,官员的私下纳赂卖官,出售的则是实职的差遣。举凡大臣、宦官、将帅、人事部门官吏等,均不乏私下卖官自肥者,尤其自宋徽宗以降直至宋亡,私下卖官之风日益炽盛,官场腐败实与私下滥卖官衔有莫大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官 鬻爵 等级授职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雨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结构导致了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同化——"柔化"。士大夫性格的"柔化"或曰"女性化"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温柔敦厚"气质的形成以及男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结构导致了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同化——"柔化"。士大夫性格的"柔化"或曰"女性化"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温柔敦厚"气质的形成以及男性文人经常"作闺音"或为女性"代言"的文学现象上:这就是以"弃妇"和"妻妾"心态自拟的以男女比君臣的创作手法。这一现象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其根源就在于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维持这一结构的支柱便是严密的等级秩序。理解了中国血缘纽带下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的社会/家国结构中,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与对女性的期望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要求处于弱势伦理关系中的臣子、儿子、妻子(妾)绝对服从其君、父和夫,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属于女性的弃妇情结与妻妾情结往往会出现在男性文人的诗文中,并成为男性文人作品一道婉约而优美的风景,进而成为中国文学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气质柔化 以男女比君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