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难思良将”:抗战时期霍去病形象再塑研究
1
作者 尚季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抗战军兴,国家板荡,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艰难境遇。如何提振民气,调动民众抗日的爱国意识,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霍去病因在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的卓越贡献,被时人当作英雄重新加以颂扬。国民政府通过祭扫霍去病墓,重新生成... 抗战军兴,国家板荡,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艰难境遇。如何提振民气,调动民众抗日的爱国意识,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霍去病因在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的卓越贡献,被时人当作英雄重新加以颂扬。国民政府通过祭扫霍去病墓,重新生成政治性的“马踏匈奴”概念以及讲述霍去病的丰功伟绩,力图挖掘霍去病英武勇敢、爱国无私的光辉形象,以此激发中华民族抗日报国、抗战必胜的强大内生力量。质言之,国难时期的寻根意识是建设精神国防的重要体现,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表达,也是动员民众的一种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霍去病形象 社会动员 精神国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2
作者 段妍 杜家鑫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5,共6页
调查研究是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在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族抗战时期,党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大规模社会调查,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调查研究是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在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族抗战时期,党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大规模社会调查,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包括设立专门调查研究机关,科学统筹调查研究工作;组织调查团体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根据地政治、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真实状况;在整风运动中推进调查研究,促进全党思想统一。系统梳理总结全民族抗战时期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具体实践与经验,对进一步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族抗战时期 调查研究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兴亚院在长江流域调查活动及影响研究(1938—1942)
3
作者 石嘉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军政当局调整侵华政策,由全面军事进攻,转向“政略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为加紧实施“政略进攻”、推进“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日本决定成立兴亚院,作为沦陷区“现地最高权力机关”,直接参与制定和实施各种侵华政... 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军政当局调整侵华政策,由全面军事进攻,转向“政略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为加紧实施“政略进攻”、推进“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日本决定成立兴亚院,作为沦陷区“现地最高权力机关”,直接参与制定和实施各种侵华政策。兴亚院极为重视“长江流域情报工作”,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华中沦陷区开展实地调查,而且极力搜集长江上游的重庆国民政府情报。兴亚院不仅在长江流域开展各种情报和调查活动,而且提出“开发方策”“处理对策”,为其制定和实施侵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兴亚院成为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其在华中沦陷区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罪行充分佐证了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兴亚院 调查活动 侵略罪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禁与突围: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国统区的传播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运君 于佩岐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4,共14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颁行严苛的出版法规、设置专门的审查机构和推行细化的审查程序等方式,对国统区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严厉查禁。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在传播的各个环节对症施策,分别通过推进出版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构建细密的图...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颁行严苛的出版法规、设置专门的审查机构和推行细化的审查程序等方式,对国统区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严厉查禁。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在传播的各个环节对症施策,分别通过推进出版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构建细密的图书发行网络和精准疏通著作传播堵点等措施来促进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发行和流通。这场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查禁与突围的较量,是抗战时期国共双方思想博弈的重要表征,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著作 国统区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与现实的互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理路
5
作者 万军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1,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具有求真和致用的鲜明特质,担负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文化传统等结合起来,汲取中国史学的思想遗产,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史学类型,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相生相长。客观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为方向导引,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厚重的学理支撑,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章乃器经济思想经世性探微--一位非学院派经济学家的学术取向
6
作者 马陵合 李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68-74,共7页
抗战爆发后,章乃器对经济问题关注的重点与战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兼具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身份得以突显。他在抗战期间能更充分地将政治与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以显具民本为特色的财政思想... 抗战爆发后,章乃器对经济问题关注的重点与战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兼具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身份得以突显。他在抗战期间能更充分地将政治与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以显具民本为特色的财政思想;二、以充实国力为归宿的战时金融思想;三、以民生主义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思想。他的思想历程突出了非经院派的爱国人士的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性取向。章乃器没有明确指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但是,他的民为邦本的传统性的政治追求却彰显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乃器 抗战时期 经济思想 经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后方水泥工业统制措施及其影响——以四川水泥公司为中心的分析
7
作者 卢征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3,共11页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为了准备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设立水泥管理委员会作为统制大后方水泥的核心机构,对水泥工业施行了严格的统制,以保障军事民用的需要。战时水泥工业统制涉及企业近十家,其中尤以四川水泥公司最具典型...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为了准备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设立水泥管理委员会作为统制大后方水泥的核心机构,对水泥工业施行了严格的统制,以保障军事民用的需要。战时水泥工业统制涉及企业近十家,其中尤以四川水泥公司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水泥管理委员会通过配发准购证及核定销售价格等方式,全面控制了四川水泥公司产品生产和分配。战时水泥统制的施行一方面有利于保障战时军事物资供应,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在严密的统制经济管控之下,四川水泥公司丧失了自主定价和自由经营权力,从而导致经营效益日趋下滑,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四川水泥公司 统制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徽州经济统制政策探析
8
作者 徐松如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抗战爆发后,徽州作为江浙皖一带最大的国统区,周边地区都沦陷为敌占区,物资交流异常困难。迫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困难,徽州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时期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正常运行,实施战时金融统制,扩大战时生产,发展合作事业,不断加... 抗战爆发后,徽州作为江浙皖一带最大的国统区,周边地区都沦陷为敌占区,物资交流异常困难。迫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困难,徽州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时期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正常运行,实施战时金融统制,扩大战时生产,发展合作事业,不断加强对敌的经济封锁,并对粮食进行统制,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这些举措客观上起到了经济“助推器”与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不仅维系了徽州地方社会的稳定状态,也有效地支持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抗战。随着抗战进程的推进,国民政府为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逐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抽取力度,徽州稳定的社会秩序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经济统制 徽州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湖南茶业改良研究
9
作者 姜桂芳 曾嘉宇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80-91,共12页
清末以降,华茶在西方农业现代化浪潮下遭受巨大冲击,国际地位愈渐衰颓。为挽救华茶危机,中国开始进行茶业改良。抗战时期,湖南茶业肩负着为抗战服务与产业转型的双重任务,其改良事业涵盖健全茶业组织、改良产制技术、推进茶业统制、发... 清末以降,华茶在西方农业现代化浪潮下遭受巨大冲击,国际地位愈渐衰颓。为挽救华茶危机,中国开始进行茶业改良。抗战时期,湖南茶业肩负着为抗战服务与产业转型的双重任务,其改良事业涵盖健全茶业组织、改良产制技术、推进茶业统制、发展茶业教育等诸多领域。经改良后,湖南茶业迈入新阶段,并出口大量茶叶换取巨额外汇和军事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但由于国民政府低效且腐败的行政体系以及统制政策下官商农间的利益冲突,同时囿于兵燹不断,致使湖南茶业改良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湖南 茶业改良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市民生活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丹彤 徐晓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7-142,共6页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危如累卵。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继续抗战,并最终于1940年9月正式定重庆为"陪都"。战时地位的转换给重庆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危如累卵。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继续抗战,并最终于1940年9月正式定重庆为"陪都"。战时地位的转换给重庆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不仅使四川精神在抗战中凸现出来,而且加快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市民生活习俗、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时还加剧了重庆市民生存压力和贫富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迁都 重庆 市民生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喜军 宋美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02-106,共5页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西 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 近代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与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荔 胡怡 刘继青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51-156,共6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是国民党政府应对战时需要的应激性措施,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按照西部开发战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内迁高校实施了布局调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调整战时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等教育在全国区域分布不...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是国民党政府应对战时需要的应激性措施,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按照西部开发战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内迁高校实施了布局调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调整战时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等教育在全国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善,在质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历史意义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学内迁 布局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之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懋元 石慧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共7页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坚持在后方培养人才的两所著名高校。两校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安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都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但两校校长的教育理...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坚持在后方培养人才的两所著名高校。两校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安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都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但两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同中有异,两校也有各自的办学特色。比较和探讨两校之异同及其得失,有助于深化抗战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对当前的大学改革也有重要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厦门大学 西南联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泽芳与抗战时期的后方棉产改进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玉珊 王思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3,共7页
西南、西北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根据地,棉花的供求情况对于坚持持久抗战,进而取得抗战胜利至关重要。1938年8月至1942年7月,冯泽芳任中央农业试验所棉作系主任,负责大后方的棉花生产。他研究鉴定云南开远木棉是国内缺乏的优质长绒棉,... 西南、西北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根据地,棉花的供求情况对于坚持持久抗战,进而取得抗战胜利至关重要。1938年8月至1942年7月,冯泽芳任中央农业试验所棉作系主任,负责大后方的棉花生产。他研究鉴定云南开远木棉是国内缺乏的优质长绒棉,并大力提倡、积极推广木棉。在陕西,棉田面积逐年减少,提高每亩单产量成为陕西棉产改进的重要方法。冯泽芳总理斯字棉推广的设计与督导事宜,1940年推广斯字棉达85万余亩。战时后方棉产改进是集政治、科学、经济三种力量同时发力,进行棉作推广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棉产改进 斯字棉推广 木棉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安徽新县制改革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昊 武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3-113,共11页
抗战初期,新桂系参考广西经验对安徽县政进行了初步改革。1940年起,新桂系安徽省府推行国民政府新县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调整、民意机关创建、国民兵团编整、干训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改革所带来的基层政权人员与机构的正规化及对地方... 抗战初期,新桂系参考广西经验对安徽县政进行了初步改革。1940年起,新桂系安徽省府推行国民政府新县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调整、民意机关创建、国民兵团编整、干训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改革所带来的基层政权人员与机构的正规化及对地方自治的有限试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国安徽政治现代化,并为安徽省府进行社会动员、坚持敌后持久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制约,改革最终未能摆脱近代中国官治吞噬自治的政治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安徽 新桂系 新县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重点抗战档案文献现状调查及特色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扶小兰 唐伯友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7,共4页
海外抗战档案文献主要集中典藏于中国台湾地区和美、英、日、俄罗斯等国家的不同机构;它们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语种多元、载体多样等特征。其中,台湾地区的"国史馆"、"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及"中央研究院近... 海外抗战档案文献主要集中典藏于中国台湾地区和美、英、日、俄罗斯等国家的不同机构;它们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语种多元、载体多样等特征。其中,台湾地区的"国史馆"、"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及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等是海外抗战文献重点典藏机构;它们典藏的中、英、日文抗战版档案、报纸、杂志、日记、手稿、纪录片、地图等文献,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海外 档案 日记 手稿 纪录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的生存状态 被引量:3
17
作者 敦枫 赵婷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10期107-111,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从而形成了陪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重庆作家们也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生存状态 重庆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概述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波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119,97,共5页
概述抗战时期图书馆机构和图书馆界名人在陪都地区的广泛活动,揭示战时陪都地区图书馆事业一度成为战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中心,领导和推动着全国图书馆界在困境中艰难发展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陪都重庆 图书馆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巩固货币金融安全的政策考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德莉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国民政府为保障抗战胜利与发展经济,制定了许多巩固货币金融安全的政策。国民政府通过统一货币发行权、调控货币流通、加强外汇与黄金的管理以便稳定币值,巩固法币安全;实行战时经济金融统制政策,成立四联总处,扩大中央银行的金融垄断地... 国民政府为保障抗战胜利与发展经济,制定了许多巩固货币金融安全的政策。国民政府通过统一货币发行权、调控货币流通、加强外汇与黄金的管理以便稳定币值,巩固法币安全;实行战时经济金融统制政策,成立四联总处,扩大中央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建立地方金融网络,健全金融机构;为应对日本扰乱中国金融的意图,确保战争胜利制订系列对策。这些战时货币金融政策为巩固货币安全、保障抗战胜利具有重要使命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金融政策 货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税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先鹰 刘礼堂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60-66,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的财政经济政策即是取消旧的捐税和摊派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重新规定统一的累进税 ,重新设置新的农业税制 ,即征收救国公粮。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根据地 农业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