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le’Ⅱ类2分类错畸形牙列指数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谢荣敏 秦朴 杜跃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Angle’Ⅱ类2分类错Bolton比和Pont指数不调的发生率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5例Angle’Ⅱ类2分类患者牙模型,计算Bolton比和Pont指数不调的发生率,应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性别有无差异。结果:Angle... 目的:探讨Angle’Ⅱ类2分类错Bolton比和Pont指数不调的发生率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5例Angle’Ⅱ类2分类患者牙模型,计算Bolton比和Pont指数不调的发生率,应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性别有无差异。结果:Angle’Ⅱ类2分类错中,Bolton比和Pont指数的分布为Bolton比过小组>Bolton比正常组>Bolton比过大组,而Pont指数较大组>Pont指数正常组>Pont指数较小组,但Bolton比和Pont指数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正畸治疗Angle’Ⅱ类2分类错前,应考虑模型的测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类2分类 Bolton比 PON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 被引量:6
2
作者 林巍 谢蕊 +2 位作者 林汉生 孔卫东 石晓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7-80,共4页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均减少11.39°, UL-NA平均减少 1.36 mm, LI- NB角平均减少2.5°,LI-MP角平均减少 3.0°,LI-NB平均减少 1.4 mm, LI- AP,平均减少 1.2 mm,SN-OP角平均增加 1.82°。治疗前后上下切牙交角与上下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呈负相关,上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下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主要是通过移动牙齿的掩饰性矫治完成的,上下颌牙的位置是协调变化的,拔牙矫治并未影响面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He 直丝弓矫治技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上颌减数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成忠 徐辉 +4 位作者 翁志强 毛钊 严晓东 李益才 蒋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19-721,724,共4页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NA,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 头影测量分析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雷勇华 翦新春 卢燕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前牙覆盖减小6.0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减小15.43度(P<0.01),上中切牙突度U1-NA(mm)减小4.71mm(P<0.01),ANB明显减小(P<0.05).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T直线弓 安氏分类错[牙合] X线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分型及其高低面角的颅面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伍军 徐宝华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安氏Ⅱ1 错牙合各类型的分布及其高低角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00 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 错牙合进行研究,以修正读数后的SNA、SNB角和FH—MP平面为参照从矢状和垂直方向...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安氏Ⅱ1 错牙合各类型的分布及其高低角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00 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 错牙合进行研究,以修正读数后的SNA、SNB角和FH—MP平面为参照从矢状和垂直方向将上下颌对颅底的变异进行分型统计,并抽出高、低角组进一步测量研究。结果:真性上颌前突只占23% ,部分病例上颌后缩,65% 的错牙合伴有下颌后缩,45% 的存在垂直关系不调;高角组腭平面前部向下倾斜,下颌整体呈后下旋转位,下颌后缩;低角组上颌前突,下颌角缩小。结论:安氏Ⅱ1 错牙合表现多种类型,以下颌后缩多见,同时不可忽视上颌垂直向变异对其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分型 高平面角 低平面角
全文增补中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矫治前后面型侧貌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婧 施亮 +2 位作者 王晶晶 李蜀光 王丽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36-1839,共4页
目的:比较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临床矫治前后髁状突位置、面型侧位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7例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常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矫治,打开咬合,矫治... 目的:比较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临床矫治前后髁状突位置、面型侧位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7例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常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矫治,打开咬合,矫治内收前牙,精细调整咬合为尖窝交错关系,覆覆盖正常。结果:治疗组矫治后面型侧貌由治疗前的突面型变为直面型,面下1/3高度增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好转。结论: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通过打开咬合、内收直立前牙、调整磨牙咬合关系,治疗后髁突前移、后牙槽骨高度增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基本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软组织侧貌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唐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安氏分类错骀 软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诊断指标的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东旭 张磊 +2 位作者 王春玲 张晓燕 郭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THP)的依据。X线头影测量项目包括ANB角、AB平面角、Wits值、AF-BF、AXB平面角、AB/SN4、AB/PP、AXD平面角、AD/SN、SGn/AB角、APDI角、FABA角、β角及A、B两点在THP上垂足间的距离(AB/HP)。计算各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测量结果按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法行聚类分析。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各项指标除Wits值和SGn/AB角外多数呈高度相关性;聚类分析采用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结果按0.60水准分为5类。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除Wits和SGn/AB外其他11项指标均可作为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的评价指标。AB/SN4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ANB角、AB平面角、β角、AF-BF、AXB平面角、FABA角、AB/PP、APDI角等指标具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错(牙合) 基骨前后关系 X线头影测量 可靠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后口腔功能间隙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志河 吕丹 +2 位作者 周力 赵美英 宋锦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I)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后 ,随着颌关系改变 ,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 ,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患者 ,用功能矫治器 (FR I型 )矫治其...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I)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后 ,随着颌关系改变 ,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 ,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患者 ,用功能矫治器 (FR I型 )矫治其错畸形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 ,研究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口腔功能间隙矢状断面面积增大 ,这是由于治疗后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前上面高、前下面高和后面高均明显增加引起的。结论 :矫治后口腔功能间隙的增大有利于上下颌骨、齿槽骨的发育及口颌系统功能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错He 口腔功能间隙 功能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生长发育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瑜 秦朴 杜跃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对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方法研究样本包括95名安氏Ⅱ类2分类错青少年与75名正常青少年。对每个对象拍摄手腕骨片和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混合牙列期到恒牙... 目的对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方法研究样本包括95名安氏Ⅱ类2分类错青少年与75名正常青少年。对每个对象拍摄手腕骨片和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混合牙列期到恒牙列早期的变化如下。1)角度:对照组SNB、S-Ba-Go增大,Ar-Go-Me、SN-MP、NSGn减小;实验组SNB、Ar-Go-Me、Cd-Go-Me、SN-MP、S-Ar-Go、S-Ba-Go变化无显著性。实验组Y轴角、NSGn增大,对照组Y轴变化无显著性。2)颏部:实验组除了颏凹陷增大外,其余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除颏曲度减小外,颏高、颏厚、颏凹陷、颏厚/颏高、SL、Pog to NB增大。3)线距:对照组Cd-Go、Gn-Cd、Go-Me、Ar-Pog、Ar-Go的生长量大于实验组。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中作出合理的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2分类 下颌骨 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2伴单侧颞下颌关节弹响患者正畸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谢荣敏 秦朴 杜跃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70-973,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2错畸形伴单侧颞下颌关节弹响症状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影像学及开闭口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Ⅱ2伴有单侧关节弹响症状患者20例和个别正常23例,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矫正薛氏位片,利用CADIAX记录开闭口运动过程中... 目的探讨安氏Ⅱ2错畸形伴单侧颞下颌关节弹响症状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影像学及开闭口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Ⅱ2伴有单侧关节弹响症状患者20例和个别正常23例,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矫正薛氏位片,利用CADIAX记录开闭口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58.33%安氏Ⅱ2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由后位恢复至中位;治疗前髁突运动轨迹明显垂直化,平滑度及对称性均较差,治疗后则明显改善;治疗前后除(transversal condyle inclination,TCI)及5mm时水平面髁突倾斜度TCI变化不明显,其余研究指标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2伴有单侧关节弹响症状患者正畸治疗可使盘突关系恢复正常,且髁突运动也更加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错[牙合] 正畸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艾虹 卢红飞 +3 位作者 蔡斌 黄红亮 安爱群 黄伟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所引起的牙、牙槽、颌骨以及软组织的改变。【方法】对16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Twin-block功能矫治,并对其治疗前后软硬组织X线头影... 【目的】探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所引起的牙、牙槽、颌骨以及软组织的改变。【方法】对16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Twin-block功能矫治,并对其治疗前后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及统计学检验。【结果】治疗后,下颌生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生改变,覆盖、覆牙合分别减少8.13mm及4.27mm,SNB、下颌平面角、Ar-Pog及下面高分别增加1.70°、3.47°、4.06mm及2.53mm,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上颌前牙冠有舌向转矩的趋势(P>0.05),鼻唇角有所增加,上唇突度亦减小(P<0.01)。下切牙与下颌平面夹角有少许减小,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对于评价治疗后的下前牙段的稳定性是有意义的。【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具有矫形作用,可以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抑制上颌生长,同时使得上下颌牙及牙槽骨发生改变,从而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 错[牙合] 安氏类1分类 X线头影测量 下颌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mon-Ⅲ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那宾 白雪芹 刘学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Ⅲ自锁托槽 安氏类1分类错畸形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建霞 邓锋 +3 位作者 宋锦璘 张翼 范小平 秦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覆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运动 正常[牙合] 安氏^1类错[牙合] 描记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史建陆 林艺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1)A、B组矫治前后覆、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错畸形 MBT技术 微型种植体支抗 口外弓支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作林 陈楠 王海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 ,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 ,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 2 .5° ,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 2 .7° ,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 11.8mm ,上下切牙明显唇倾 ,下颌磨牙明显近移 ;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 ,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 ,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 4.1mm和 3 .6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上/下牙弓 类牵引 成人 安氏类2分类错(h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gg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第一期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常少海 叶剑涛 +2 位作者 刘东雄 郑美华 余艳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评估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15岁... 【目的】评估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15岁)12人,成年组(16~20岁)18人;男性未成年组(13~18岁)10人,成年组(19~27岁)8人,通过严格的Begg技术治疗,在第一期结束时,分析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定上下颌与颅底及颌间关系的变化、牙颌间的变化、颏点的变化。【结果】①上下颌切牙突度明显减少,上下切牙夹角增加约8°;②深覆(牙合)的打开是通过上下切牙的压入(约压入3.25~3.5mm),后牙槽及后牙的增高(1.1~1.25mm);下颌向下前的旋转(约1°~1. 2°),下颌角的增加(1.34°~1.41°)来进行的。③第一期结束时,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了1.78~1. 98 mm,上颌第一磨牙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成年病例中,颏点增加了0.91-0.93mm,成人在治疗前后则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结论】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是高效的,对上下切牙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改变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安氏类1分类 错HE X线头影测量 矫治器 咬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1与安氏Ⅱ~2错牙冠宽度与Bolton指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宁 汤玉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安氏Ⅱ1与安氏Ⅱ2错上下颌牙冠宽度和Bolton指数,探讨两类错在牙特征上的差异。方法:以安氏Ⅱ1错54例,安氏Ⅱ2错3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模型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比较两类错的牙冠宽度、Bolto... 目的:通过比较安氏Ⅱ1与安氏Ⅱ2错上下颌牙冠宽度和Bolton指数,探讨两类错在牙特征上的差异。方法:以安氏Ⅱ1错54例,安氏Ⅱ2错3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模型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比较两类错的牙冠宽度、Bolton指数的大小以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分布率。结果:①两类错患者的Bolton指数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②两类错间男性患者的牙冠宽度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女性患者安氏Ⅱ1错其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磨牙,下颌中切牙、尖牙的牙冠宽度显著大于安氏Ⅱ2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类错间Bolton指数比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患者牙冠宽度间的显著差异为两类错在牙特征上较为明显的差异之一,在治疗时应该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牙合] 安氏^2错[牙合] 牙冠宽度 BOLTON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畸形临界病例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评估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文文 杜熹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93-596,共4页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为...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评分,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错的分值变化,进而评估两组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不论拔牙与否,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加权PAR指数减少率均大于70%,且两组之间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者为96.39%(80/83)。结论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拔牙与否,均可在牙关系方面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格尔类1分类错 临界病例 拔牙 非拔牙 同行评估等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正畸治疗后面部软组织侧貌的改变
20
作者 林宝山 李小兵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S1期331-333,共3页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正畸医生在治疗此类患者的同时都会用尽各种方法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本综述将从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功能矫治器治疗以及正颌治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软组织侧貌的疗效进行探讨,并分析生...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正畸医生在治疗此类患者的同时都会用尽各种方法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本综述将从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功能矫治器治疗以及正颌治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软组织侧貌的疗效进行探讨,并分析生长发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实现对治疗效果的预测,达到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错 正畸治疗 软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