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MYH9∷ALK基因融合的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
作者 张莉 张爱英 +4 位作者 张丽丽 安会波 张建伟 刘玲 王凌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1-973,共3页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ALK-posititve histiocytosis, APH)是一种罕见的伴有ALK基因重排的组织细胞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可单发,亦可多发,ALK基因重排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组织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多样,治疗...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ALK-posititve histiocytosis, APH)是一种罕见的伴有ALK基因重排的组织细胞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可单发,亦可多发,ALK基因重排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组织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多样,治疗方案缺乏共识,对APH亟待深入研究。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MYH9∷ALK基因融合的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从而加深对APH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MYH9∷alk基因融合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EGFR及ALK基因突变型肺腺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炳印 汝晓睿 +2 位作者 张恒 黄刚 马娅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4-460,共7页
目的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多参数成像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型肺腺癌的临床及DLCT特点,为临床判断肺腺癌基因表达探索无创的预测方法。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2年... 目的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多参数成像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型肺腺癌的临床及DLCT特点,为临床判断肺腺癌基因表达探索无创的预测方法。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2年3月病理确诊的肺腺癌98例,统计其临床参数(性别、年龄、病灶数量、形态、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及EGFR、ALK基因状态)及DLCT参数[动、静脉期光谱曲线斜率(λHUA、λHUV)、动、静脉期标准碘浓度(NICA、NICV)、动、静脉期40 keV单能CT值(CTA 40 keV、CTV 40 keV)、动、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按EGFR、ALK表达分为EGFR突变组[EGFR(+)]、ALK重排组[ALK(+)]及EGFR/ALK均阴性组[EGFR/ALK(-)];比较各组临床及DLCT参数特点。结果EGFR(+)组和EGFR/ALK(-)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0,P<0.05);3组病灶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8,P<0.05)。EGFR(+)组平均CTV 40 keV大于EGFR/ALK(-)组(t=1.997,P<0.05);ALK(+)组平均NICV小于EGFR/ALK(-)组(t=2.155,P<0.05);EGFR(+)组平均λHUV、NICV、CTV 40 keV均大于ALK(+)组(t=2.613,3.149,3.218,P<0.05)。CTV 40 keV为141.070 Hu时,鉴别EGFR(+)及EGFR/ALK(-)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为62.7%、70.0%,曲线下面积(AUC)为0.634(95%CI 0.516~0.756);NICV为0.287时,鉴别ALK(+)及EGFR/ALK(-)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为76.7%、64.2%,AUC为0.706(95%CI 0.536~0.853);λHUV、NICV、CTV 40 keV分别为1.335、0.320、132.350时,区分EGFR(+)及ALK(+)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70.6%、64.7%、72.5%,特异度为76.5%、76.5%、82.4%,AUC为0.734(95%CI 0.606~0.829)、0.751(95%CI 0.610~0.832)、0.773(95%CI 0.649~0.861);Delong检验示CTV 40 keV、λHUV区分EGFR(+)及ALK(+)腺癌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7,P<0.05)且CTV 40 keV的AUC达0.773。结论肺腺癌患者的性别、病灶形态及DLCT参数(λHUV、CTV 40 keV、NICV)对腺癌的EGFR及ALK基因表达有一定预测价值,能帮助临床判断腺癌的基因突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CT 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间变型淋巴瘤激酶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肺癌中ALK活化型改变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澳娇 江波 +4 位作者 黄玉蓉 刘梦云 严婧 赵媛媛 何文杰 《中国肺癌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40-946,共7页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改变的患者有机会接受分子靶向治疗,以ALK为靶点的药物,即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yrosine kinase inh...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改变的患者有机会接受分子靶向治疗,以ALK为靶点的药物,即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LK-TKIs),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ALK基因变异类型包括点突变、扩增、融合/重排,ALK融合较其他类型更为常见。但是,各类型的基因改变在分子靶向治疗时效果有所不同,据此,本文分别介绍了ALK基因不同变异形式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活化型改变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4
作者 程平 许海敏 +2 位作者 张蕾 胡丽娟 李传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系统性ALK^(-)ALCL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位于进展期,以淋巴结病变为主,结外原发部位包括原发胰腺、原发胸椎;形态学显示17例呈普通型,1例呈“霍奇金样”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D30均弥漫强阳性(>75%),CD2(16/17)、CD3(13/18)、CD5(4/18)、CD7(8/18)、CD4(14/18)、TIA-1(16/18)、CD8(2/16)、GATA-3(10/12)、EMA(3/5)、MUM1(12/12)、CD43(6/6)和CD56(2/8)不同程度阳性,Ki67增殖指数30%~90%,PD-L1(22C3)(TPS=0~100%),ALK、CD15、CD79α和CD20均阴性;FISH检测:5例TP63缺失,2例DUSP22缺失。NGS检测:16例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频率0~11个,平均4.2个基因突变;伴TP63重排的ALK^(-)ALCL更易发生于女性,多发于淋巴结,临床分期晚,易伴p53基因异常。结论伴TP63重排的系统性ALK^(-)ALCL与诸多不良因素相关,临床过程多呈侵袭性,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阴性 临床病理 TP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based NGS检测EML4-ALK融合V1亚型肺腺癌1例
5
作者 徐悦 穆宁 +2 位作者 刘梅 吴盛楠 马春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0-484,共5页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于肺腺癌而言,识别特定的基因突变并给予相应靶向药物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发生在3%-7%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于肺腺癌而言,识别特定的基因突变并给予相应靶向药物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发生在3%-7%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在临床中,多种检测方法可应用于判断ALK融合状态,但存在检测结果假阴性可能。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肺腺癌患者的诊治经过,经多种检测方式判断ALK融合状态,其中,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Ventana D5F3)、基于RNA的下一代测序(RNA-bas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RNA-based NGS)检测证实棘皮类微管关联蛋白样4(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EML4)-ALK融合阳性,而基于DNA的NGS(DNA-based NGS)检测为阴性。本文比较分析判断ALK融合的检测方法,以明确在不同临床案例中选择何种检测方式最准确、最简便,以便于指导后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基因融合 下一代测序 免疫组化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评估非小细胞肺癌ALK基因状态的价值
6
作者 贺晓天 张文娟 +2 位作者 曹阳阳 孙澳 周蕾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54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其中ALK基因变异者18例,未变异者36例。采用Omni-Kinetics软件对肺癌患者治疗前的增强CT图像进...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54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其中ALK基因变异者18例,未变异者36例。采用Omni-Kinetics软件对肺癌患者治疗前的增强CT图像进行纹理分析,比较纹理参数在ALK基因变异与未变异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纹理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ALK变异组中的Mean、Entropy、Grey Level Nonuniformity显著高于未变异组(P=0.003、0.021、0.030),Energy、Sphericity显著低于未变异组(P=0.002、0.030)。CT各纹理参数预测ALK基因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在0.673~0.796,CT纹理参数联合后,其AUC值提高至0.853,灵敏度为0.711,特异度为0.972。结论:CT纹理分析可用于预测NSCLC患者的ALK基因突变状态,有望为ALK基因状态的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纹理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5例肺癌中ALK阳性病例临床病理特征研究及检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翔 李红威 +11 位作者 曹宝山 柳晨 梁莉 王玉湘 由江峰 高菲 马晓龙 刘岩 王华 张燕 陈剑 张波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6-232,共7页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的产生对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对ALK阳性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提高ALK阳性病例的检出率对患者...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的产生对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对ALK阳性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提高ALK阳性病例的检出率对患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ALK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在筛查ALK阳性病例中的意义,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检测流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IHC方法检测525例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ALK的表达,并对其中34例进行FISH验证。结果肺癌病例中ALK IHC阳性率为5.14%(27/525)。ALK阳性组中年轻患者、女性患者比例高于ALK阴性组(P<0.05);实体型肺腺癌在ALK阳性组中比例明显增高,而腺泡型与贴壁型比例明显降低,与阴性组相比有差异(P<0.05)。34例病例进行FISH验证,IHC与FISH符合率随IHC阳性程度的增加递增。伴或不伴有EGFR突变的ALK IHC阳性病例,都必须进行ALK FISH验证。结论 IHC可以作为可靠的ALK筛查手段,提高ALK的检出率。FISH检测对确诊ALK阳性肺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alk EGFR 免疫组化 F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薇 冉玉平 +6 位作者 李甘地 刘卫平 郭立新 张文燕 王琳 熊琳 郭在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4-576,共3页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CHL-1(+)、CD30(+)、ALK-1(+),EBER原位杂交为阴性。ALK蛋白表达模式为细胞质与细胞核。回顾相关文献,该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检测到ALK蛋白阳性表达系国内首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皮肤间变性 CD30^+ alk-1蛋白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彤 侯宁 +1 位作者 曲渊 莫伏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  参照WHO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2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Polymer两步法标记。结 果 6例弥漫性大B...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  参照WHO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2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Polymer两步法标记。结 果 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ALK阳性表达,阳性反应物质定位于细胞质内,成粗大的颗粒状,1例合并CD30阳 性表达,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和CD138,4例不表达CD45。组织病理形态:3例为浆母细胞性,2例为免疫母细 胞性伴浆细胞样分化,1例为间变性。结论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独特的变异类型,与 CLTC- ALK基因易位和NPM- ALK融合基因易位有关,其分子遗传学的异质性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阳性表达 免疫组化 表达 组织病理 CD20 结论 参照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与clust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文涛 陆永明 +5 位作者 周晓燕 李小妹 姚晓红 李百周 张太明 金爱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9-44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淋巴瘤组织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47例ALCL及对照组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2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1例.结果:ALK在ALCL、PTCL和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28/47)、0和0;clusterin在三者中的阳性率分别81%(38/47)、27%(6/22)和14%(3/21),ALK和clusterin在ALCL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clusterin在ALK阴性的ALCL中的阳性率为68%(13/19),也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ALK阳性的ALCL中位年龄20岁(3~70岁),显著低于ALK阴性者(P<0.05),阴性中位年龄48岁(4~71岁),ALK阳性与否与发生部位、性别无关(P>0.05).clusterin的表达与否与年龄、部位和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ALK在ALCL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并可能对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clusterin作为一新的分子标志物,在ALCL中的相对特异性高表达对ALCL的诊断、特别是对ALK阴性的ALCL与PTCL和CHL的鉴别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IN 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EGFR和ALK基因双突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鑫 钟殿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86-691,共6页
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最热门研究的领域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是NSCLC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基... 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最热门研究的领域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是NSCLC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基因,早期研究认为是独立的分子事件,相互排斥,但不断有EGFR和ALK双突变的病例或小样本研究报道。EGFR和ALK双突变作为罕见分子事件,发生率约为1%,其临床病理特点还不很清楚,治疗缺乏定论。本综述汇总已发表病例报道,发现EGFR和ALK基因双突变多见于女性、东亚、不吸烟、Ⅳ期肺腺癌,一线治疗可选择EGFR或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然而,目前双突变的起源和耐药机制研究较少,需要更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间变淋巴瘤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靶点:EML4-ALK融合基因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慧娟 袁静 马智勇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38-542,共5页
3年前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EML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被发现存在于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该融合基... 3年前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EML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被发现存在于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该融合基因常见于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有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可以诱导肿瘤生成。ALK抑制剂能够作用于该基因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并拮抗其促肿瘤生成活性。本文旨在介绍EML4-ALK基因的结构、功能、生物学特征、检测方法及其在肺癌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L4-alk融合基因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新认识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晓文 施晓兰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511-516,共6页
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虽然具有和ALK+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CD30亦呈强阳性,但缺乏相对特异的ALK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两种ALCL不仅在分子和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ALK-A... 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虽然具有和ALK+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CD30亦呈强阳性,但缺乏相对特异的ALK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两种ALCL不仅在分子和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ALK-ALCL远远差于ALK+ALCL,如ALK-ALCL的受累人群一般为老年人,大部分患者合并B组症状,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较高,常规治疗疗效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49%等。鉴于此,本文对ALK-ALCL的基础细胞形态和组织病理、免疫麦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靶以及诊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D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克唑替尼耐药的机制和治疗措施 被引量:22
14
作者 蒋涛 周彩存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9-74,共6页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近些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对NSCLC的认识从组织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近些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对NSCLC的认识从组织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是NSCLC患者最为重要的两个肿瘤驱动基因。针对它们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显著改善了带有这类分子特征的NSCLC患者的生存。不幸的是,目前几乎所有针对这两种突变的初始靶向治疗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问题。有关EGFR-TKIs的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阐述,而对于ALK TKIs治疗后出现耐药问题的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还未曾有过详细的综述。因此,本文针对一代ALK TKI(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ALK+NSCLC)后引起耐药问题的机制和有关后续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克唑替尼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工免疫组化法检测ALK融合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顾霞 吴洁瑜 +5 位作者 何新明 何萍 付欣鸽 林云恩 李广秋 郝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40-1445,共6页
目的探讨手工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手工IHC检测519例NSCLC中ALK融合蛋白表达,分析ALK融合蛋白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IHC检测手术与活检... 目的探讨手工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手工IHC检测519例NSCLC中ALK融合蛋白表达,分析ALK融合蛋白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IHC检测手术与活检标本的差异,探究手工IHC与全自动免疫组化机器(Vantana)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一致性。结果 ALK融合蛋白阳性率为11.37%(59/519),病人较年轻(P=0.048),以腺癌为主,多为黏液性腺癌亚型(P〈0.01),ALK阳性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2.188(95%C.I∶1.161-4.122)];IHC检测ALK融合蛋白与组织大小无关(P〉0.05);手工IHC强阳性病例与Vantana IHC、FISH有一致性。结论手工IHC法能够成为条件不足的基层医院筛查ALK重排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核阵列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石蜡包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的ALK基因转位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慧灵 蒋会勇 +6 位作者 季天海 褚红娟 刘芳 陈小艳 王辛 张弓 赵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2-575,共4页
目的比较细胞核阵列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在检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转位及其融合蛋白中的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细胞核阵列技术和双色FISH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7例石蜡包埋ALCL病例中间变性淋... 目的比较细胞核阵列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在检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转位及其融合蛋白中的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细胞核阵列技术和双色FISH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7例石蜡包埋ALCL病例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转位及其融合蛋白。结果成功提取细胞核制成阵列去掉了胞浆对FISH的不良影响并提供了高通量的操作平台;总共17例标本中8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的标本中,胞核胞浆均阳性4例,仅胞浆阳性4例;细胞核阵列FISH阳性结果6例,除了符合4例免疫组化胞浆胞核阳性的结果之外,还有2例免疫组化仅为胞浆阳性的标本FISH结果为阳性,剩余2例免疫组化仅为胞浆阳性的标本FISH结果为阴性。结论细胞核阵列FISH消除了细胞浆对FISH的不良影响,并提供高通量操作平台,使FISH成为临床检测的常用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可能;FISH较免疫组化是更为特异的一个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细胞核阵列 荧光原位杂交 石蜡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与儿童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魏婵娟(综述) 赵强(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危患儿预后差,且手术及放化疗等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已经达到平台期。靶向治疗以其可靠的疗效和轻微的毒副反应成为目前最受关注和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危患儿预后差,且手术及放化疗等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已经达到平台期。靶向治疗以其可靠的疗效和轻微的毒副反应成为目前最受关注和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近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异常与多种儿童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LK的异常形式主要包括基因融合、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增加。随着ALK抑制剂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针对ALK异常的靶向治疗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ALK在儿童恶性肿瘤中的异常以及与其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神经母细胞瘤 横纹肌肉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ALK突变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蕾 张在先 +3 位作者 国建林 史慧文 葛亚琼 张传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对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10例肺腺癌患者,在术前增强CT图像中勾画感兴趣区,再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出与...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对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10例肺腺癌患者,在术前增强CT图像中勾画感兴趣区,再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出与ALK突变高度相关的特征,构建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模型。联合具有独立预测效能的一般特征构建诺模图模型,并分别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通过特征筛选后,最终选取19项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最佳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AUC值为0.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和82%;在验证集AUC值为0.7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和85%。一般特征的加入未能显著提高影像组学特征模型的预测效能(P>0.05)。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对肺腺癌ALK基因突变状态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决策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玲 孟斌 +10 位作者 张新伟 宋秀宇 张希梅 翟琼莉 刘霞 侯芸 李维 王先火 王华庆 付凯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5-391,共7页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采取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探索针对ALK^+DLBCL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本研究分享1例201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ALK^+DLBCL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后复发,采用ALK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DLBCL 克唑替尼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骞千 张甜甜 翟琼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73-876,共4页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独具特征,细胞遗传学异常,在儿...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独具特征,细胞遗传学异常,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生。此病虽然罕见,但是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且预后不良,因此明确认识该疾病的特点是诊断的关键。ALK+DLBCL对传统化疗方案反应性差,最近推出的小分子ALK抑制剂可能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