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2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ienorphine induces analgesia by binding κ -and δ-, or by partially binding μ-opioid receptor,thus further regulating cAMP-PKA activity
1
作者 ZHOU Pei-lan LI Yu-lei +2 位作者 YONG Zheng SU Rui-bin GONG Ze-hu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21-722,共2页
OBJECTIVE Thienorphine,a new oripavine derivative,has shown to possess stronger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and better oral bioavailability compared to buprenorphine.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ienorphine o... OBJECTIVE Thienorphine,a new oripavine derivative,has shown to possess stronger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and better oral bioavailability compared to buprenorphine.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ienorphine on c 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PKA) activity in CHO cells expressing μ-,κ-,δ-and ORL1 receptors.In addition,we further examined its analgesic effect in vivo.METHODS The effect of thienorphine on cA MP-dependent PKA redistribution and cA MP inhibition were analyzed in CHO-PKAcatEGFP cells.PKA redistribution assays in CHO-PKAcatEGFP cells stably expressing μ-,κ-,δ-and ORL1 receptors were analyzed by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system to elucidate the efficacy of agonists or antagonists on opioid receptors.Moroever,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thienorphine in vivo were examined using hot plate test.RESULTS Briefly,the maximum inhibition of thienorphine on PKA activity was about 36%,100%,100%and 12% in CHO-μ/κ/δ/ORL1-PKAcatE GFP cel s,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ienorphine concentrationdependently inhibited the PKA activity with EC50 value of(22.7±18.1) nmol·L^(-1) in CHO-κ-PKAcatE GFP cels and(12.4±7.7) nmol·L^(-1) in CHO-δ-PKAcatE GFP cells.Thienorphine induced approximately 50%antinociceptive effect in mice lacking μ receptors compared to their wild-type controls(P<0.05).Also,the κ and δ selective antagonist nor-binaltorphimine,naltrindole decreased approximately 50%-60% in % MPE of theinorphine in μ-KO mice,respectively.The ORL1 receptor selective antagonist J113397 had no effect in %MPE of theinorphine in μ-KO mice.CONCLUSION Thienorphine induces analgesia through bindingκ-and δ-,or by partially binding μ-opioid receptor,thus further regulating the cAMP-PKA activity.Therefore,thienorphine may be used in acute or chronic pain with minimal addictive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enorphine OPIOID receptor analgesia CAMP protein KINASE 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9: a multifunctional agonist of opioid and neuropeptide FF receptors that produces nontoleranceforming analgesia via peripheral opioid receptors in 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pain models
2
作者 XU Biao ZHANG Meng-na +3 位作者 SHI Xue-rui ZHANG Run LI Ning FANG Qua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13-713,共1页
OBJECTIVE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recently been directed at developing multifunctional opioid drugs a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minimize the unwanted side effects of opioid analgesics.We recently developed a novel m... OBJECTIVE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recently been directed at developing multifunctional opioid drugs a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minimize the unwanted side effects of opioid analgesics.We recently developed a novel multifunctional agonist for opioid and neuropeptide FF(NPFF) receptors named DN-9.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DN-9 after peripheral administration.METHODS Antinociceptive activities of subcutaneous DN-9 were investigated in mouse models of acute 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pain.Furthermore,the side-effects of DN-9 were evaluated after peripheral injection in rotarod,antinociceptive tolerance,abuse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ests.RESULTS Subcutaneous DN-9 dose-dependently produced antinociception via peripheral mu-and kappa-opioid receptors,independent of delta-opioid and NPFF receptors,in the tail-flick assay.Similarly,a dose-dependent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f DN-9 was mediated via peripheral opioid receptors in other 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pain models.Repeated treatment with DN-9 produced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without a loss of potency in various models of acute,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pain.DN-9 maintained potent analgesia in morphine-tolerant mice.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hibition and abuse properties of DN-9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compared to morphine.DN-9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motor coordination of mice.CONCLUSION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DN-9 produces potent analgesic activities with minimal side effects.These data strengthen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eripherally acting opioids with multifunctional agonistic properties that are active in a broad range of experimental pain models after peripheral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IOID MULTIFUNCTIONAL drugs analgesia ANTINOCICEPTIVE tolerance ABUSE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dural Analgesia in the Latent Phase of Labor and the Risk of Cesarean Delivery A Five-yea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41
3
作者 Wang, F. Z. Shen, X. F. +2 位作者 Guo, X. R. Peng, Y. Z. Gu, X.Q.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28-1628,共1页
关键词 硬脑膜痛觉缺失 未生育妇女 怀孕 催产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不同分娩镇痛方式的半数有效初始容量
4
作者 周斐 魏晓永 +2 位作者 郝佩佩 姬乐婷 常梦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4-838,共5页
目的测定并比较0.0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3μg/ml用于硬膜外阻滞(EA)与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两种分娩镇痛方式的半数有效初始容量(EIV_(50))。方法选择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头位、单胎、初次妊娠产妇51例,年龄20~36岁,BMI 21~35 k... 目的测定并比较0.0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3μg/ml用于硬膜外阻滞(EA)与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两种分娩镇痛方式的半数有效初始容量(EIV_(50))。方法选择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头位、单胎、初次妊娠产妇51例,年龄20~36岁,BMI 21~35 kg/m^(2),ASAⅡ级,宫颈扩张≤3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EA组(n=21)和DPE组(n=30)。采用Dixon序贯法,EA组和DPE组首例初始容量分别为18 ml和14 ml,若给药20 min内NRS疼痛评分≤3分,下一例初始容量减少2 ml,反之则增加2 ml。采用Isotonic回归计算EIV_(50)、95%有效初始容量(EIV_(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EA组和DPE组初始EIV_(50)分别为16.21 ml(95%CI 13.84~17.74 ml)和11.53 ml(95%CI 10.57~14.38 ml),EIV_(95)分别为19.50 ml(95%CI 18.80~22.19 ml)和15.45 ml(95%CI 14.80~18.31 ml),DPE组EIV_(50)和EIV_(95)明显低于EA组(P<0.05)。结论0.0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3μg/ml用于EA与DPE两种分娩镇痛方式的EIV_(50)分别为16.21 ml(95%CI 13.84~17.74ml)和11.53 ml(95%CI 10.57~14.38 ml)。DPE用于分娩镇痛时的EIV_(50)比EA减少了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硬膜外镇痛 产科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赛利定静脉自控镇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肥胖产妇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影响
5
作者 刘克 葛秀玲 +7 位作者 张帅帅 梅莎莎 吕凯丽 盖志辉 王帅 王大龙 徐伟民 叶文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0-724,共5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奥赛利定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肥胖产妇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4年3—12月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20例,年龄22~34岁,BMI 30.0~35.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 目的观察和比较奥赛利定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肥胖产妇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4年3—12月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20例,年龄22~34岁,BMI 30.0~35.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奥赛利定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60例。胎儿娩出后,O组静脉注射奥赛利定1 m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μg。手术结束即刻连接静脉镇痛泵,O组给予奥赛利定0.3 mg/kg,S组给予舒芬太尼2μg/kg,均复合托烷司琼10 mg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手术结束即刻,两组实施相同方案超声引导下TAPB,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于术前2 h、术后1、2 d行15项恢复质量(QoR-15)评估。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宫缩时VAS疼痛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于术前2 h和术后24、48 h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浓度。采用Likert计分法评估术后舒适度。记录术后48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O组术后1 d QoR-15评分、术后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2、4、8、12、24 h静息和宫缩时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率、术后24 h血清IL-6、CRP浓度、术后48 h内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2 d QoR-15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 h静息和宫缩时VAS疼痛评分、术后48 h血清IL-6、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赛利定静脉自控镇痛联合TAPB应用于肥胖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与舒芬太尼比较,可明显提高产妇术后早期舒适度,且不增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剖宫产 奥赛利定 舒芬太尼 腹横肌平面阻滞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
6
作者 李瀚 周鸿飞 +1 位作者 刘峻 顾炜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脊穴火针干预,药物组腹腔注射加巴喷丁。Von Frey电子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缩爪机械阈值(PWMT),热辐射刺激器测定大鼠缩爪热潜伏期(PWTL),ELISA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IL-10、β-EP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WMT显著下降(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上升(P<0.05),脊髓背角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相比模型组,火针组、药物组PWMT显著升高(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火针能够改善PHN大鼠疼痛反应,降低外周血炎症水平,其作用可能与激活IL-10/β-EP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火针 镇痛 IL-10 Β-内啡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儿髋部手术区域麻醉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可 韩永正 郭向阳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6-539,共4页
患儿髋部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根据儿童加速术后康复理念,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区域麻醉可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区域麻醉方法用于患儿髋部手术,超声引导技术保证其安全准确实施。患儿区域麻醉最常使用的... 患儿髋部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根据儿童加速术后康复理念,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区域麻醉可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区域麻醉方法用于患儿髋部手术,超声引导技术保证其安全准确实施。患儿区域麻醉最常使用的是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但其作用时间较长,且有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的发生风险。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患儿髋部手术区域麻醉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麻醉 儿童 髋部 加速术后康复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比卡因脂质体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对足踝手术后镇痛的影响
8
作者 张绍刚 孙振全 +2 位作者 李陆军 童建华 樊迪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1,共6页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对足踝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足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龄18~8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两...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对足踝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足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龄18~8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两组:布比卡因脂质体复合布比卡因组(LB组)和地塞米松复合布比卡因组(BD组),每组44例。LB组给予布比卡因脂质体199.5 mg与布比卡因50 mg,BD组给予布比卡因112.5 mg与地塞米松6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0 ml。两组均行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注射20 ml,隐神经阻滞注射10 ml。记录首次镇痛时间,术后6、12、24、48和72 h静息和活动时(踝关节屈伸活动)数字评定量表(NRS)疼痛评分和曲线下面积(AUC)。记录术后0~12 h、>12~24 h、>24~48 h和>48~72 h羟考酮累积消耗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D组比较,LB组首次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 h和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AUC明显减小(P<0.05),术后>24~48 h和>48~72 h羟考酮累积消耗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布比卡因脂质体可有效延长布比卡因行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阻滞 隐神经阻滞 布比卡因 脂质体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暴晓梅 刘宇 +1 位作者 金成成 王路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50-225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口腔癌手术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53,0.6μg/(kg·h)右美托咪定+2μ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口腔癌手术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53,0.6μg/(kg·h)右美托咪定+2μg/kg舒芬太尼]、B组[n=53,0.4μg/(kg·h)右美托咪定+2μg/kg舒芬太尼]、C组[n=52,0.2μg/(kg·h)右美托咪定+2μg/kg舒芬太尼]。比较3组应激反应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围术期镇静镇痛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镇痛/伤害刺激指数(ANI)]、疼痛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RCSQ)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术前12 h比较,术后48 h 3组血清BDNF、Cor、IL-6水平均降低,A组低于B组、C组,B组低于C组(P<0.05);与麻醉前(T_(0))时相比,3组插管时、插管后1、5 min(T_(1)~T_(3))时间B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3)时BIS均低于T_(0)时(P<0.05),3组组间相同时间点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3)时ANI高于T_(0)时,A组ANI高于B组、C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6、24、48 h 3组疼痛评分均降低,A组低于B组、C组,B组低于C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CD3^(+)、CD4^(+)均降低,A组低于B组、C组,B组低于C组(P<0.05),3组CD8^(+)均升高,A组高于B组、C组,B组高于C组(P<0.05);与术前1 d相比,术后当晚、术后第2晚3组睡眠质量评分均降低,A组低于B组、C组,B组低于C组(P<0.05)。A组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B组、C组(P<0.05),B组、C组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6μg/(kg·h)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口腔癌手术患者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改善睡眠质量,但术中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右美托咪定 舒芬太尼 不同剂量 镇痛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10
作者 贾飞 凌亮 +6 位作者 刘波 李春平 李荟茹 沈祥丽 王孟樵 张丹 张健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行分娩镇痛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体温≥38.0℃、年龄≥18岁、单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根据分娩镇痛后... 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行分娩镇痛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体温≥38.0℃、年龄≥18岁、单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根据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中位数值进行分组,小于等于中位数值为早发热组、大于中位数值为晚发热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相关因素及两组母婴的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253例产妇,产妇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范围为1.83~28.42 h,中位数值为8.00 h,其中早发热组126例,晚发热组12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是其保护性因素(OR<1,P<0.05)。晚发热组产妇发热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绒毛膜羊膜炎诊断率、新生儿NICU住院率、新生儿肺炎的比例均高于早发热组(P<0.05)。结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较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可能与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延迟有关,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可能具备一定的保护作用。产时发热出现越晚,母婴临床结局可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出现时刻 影响因素 母婴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主导无阿片麻醉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华豪 何滕 +8 位作者 李鑫 陈晓东 刘祯庆 刘坤 张琪 姜琳 刘存明 王猛 杨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观察以艾司氯胺酮为主的无阿片麻醉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的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无阿片麻醉(OFA)组和阿片麻醉(OA)组(n=... 目的:观察以艾司氯胺酮为主的无阿片麻醉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的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无阿片麻醉(OFA)组和阿片麻醉(OA)组(n=57)。OFA组:采用以艾司氯胺酮为主的无阿片麻醉方案;OA组采用以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为主的常规阿片麻醉方案。主要记录术后3天内谵妄发生情况,采用中文修订版谵妄诊断量表(CAM-CR)对患者的谵妄状态进行评估。结果:OFA组相较于OA组术后2天的CAM-CR评分以及谵妄发生率均较低。结论:以艾司氯胺酮为主的无阿片麻醉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谵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无阿片麻醉 老年患者 谵妄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家刚 张丽峰 +3 位作者 王一飞 李胜华 罗威 王长社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36例,年龄20~40岁,BMI 20~35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TEAS组(n=6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36例,年龄20~40岁,BMI 20~35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TEAS组(n=69)和对照组(n=67)。硬膜外分娩镇痛5 min后,TEAS组使用韩式电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每小时施行一次,每次30 min,至分娩结束;对照组仅将电极放置于相应穴位不予电刺激。记录分娩镇痛前、镇痛后2、4 h、分娩即刻的鼓膜温度,并计算产时发热(≥37.5℃视为发热)率。记录分娩镇痛前、分娩即刻及分娩后1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记录局麻药总用量、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结果与分娩镇痛前比较,镇痛后4 h、分娩即刻两组产妇鼓膜温度明显升高(P<0.05),分娩即刻及分娩后1 h两组产妇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在分娩即刻与分娩后1 h血清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局麻药总用量明显降低(P<0.05)。两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能够降低分娩镇痛产妇局麻药物用量,降低产妇血清IL-6浓度,减少产时发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姜止痢合剂的抗炎镇痛功效评价
13
作者 刘莲 郭志廷 +3 位作者 张康 张景艳 王磊 李建喜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为探究中兽药参姜止痢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本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试验建立炎症模型,采用醋酸扭体试验和热板法镇痛试验建立疼痛模型,各试验造模前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阳性药物对照... 为探究中兽药参姜止痢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本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试验建立炎症模型,采用醋酸扭体试验和热板法镇痛试验建立疼痛模型,各试验造模前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阳性药物对照组[醋酸地塞米松片(抗炎),阿司匹林肠溶片(镇痛)]、参姜止痢合剂高剂量组(1 g/mL,0.4 mL)、参姜止痢合剂中剂量组(1 g/mL,0.2 mL)和参姜止痢合剂低剂量组(1 g/mL,0.1 mL),每组12只。连续预处理6 d后造模,观察并计算小鼠耳肿胀度和耳肿胀抑制率,记录小鼠扭体潜伏期,计算疼痛抑制率,测定不同检测时间点的痛阈值,以评价参姜止痢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参姜止痢合剂和阳性药物预处理6 d可极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度(P<0.01),且中剂量组耳肿胀抑制率最高,达到72%;参姜止痢合剂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醋酸后扭体潜伏期均延长,且15 min内出现的扭体次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中、高剂量参姜止痢合剂和阳性药物在末次预处理后1.5 h均能显著增加小鼠的痛阈值(P<0.05或P<0.01)。结果表明,参姜止痢合剂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为参姜止痢合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兽药 参姜止痢合剂 抗炎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术后患者自控镇痛随访专家共识(2025)
14
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 +14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麻醉质量管理学组 霍晓鹏 孙育红 王惠珍 张圣洁 赵琳 崔秋菊 张捷 王一亦 聂卫华 王英丽 任立英 张红梅 邵占芳 李葵南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907,共9页
疼痛是术后常见现象,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目前最常用和最理想的镇痛方法。随访可指导患者正确使用PCA,从而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截至目前,尚无相应的专家共识或指南规范临床操作,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 疼痛是术后常见现象,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目前最常用和最理想的镇痛方法。随访可指导患者正确使用PCA,从而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截至目前,尚无相应的专家共识或指南规范临床操作,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名从事术后疼痛管理和研究的临床医护工作者,编写了《成人术后患者自控镇痛随访专家共识(2025)》。该共识结合当前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分别就成人术后PCA随访团队的人员组成、适宜人群、随访及护理三方面内容达成了初步共识,以期为患者术后PCA规范化管理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术后 患者自控镇痛 管理 护理 随访 手术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载利多卡因的可注射水凝胶对急性切口痛小鼠术后镇痛时效的影响
15
作者 王郭洁颖 王迎斌 +3 位作者 刘伟 桂铭鸿 牛永慧 刘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目的:探究可注射载药水凝胶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LDC)/倍他米松磷酸钠水凝胶(bet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hydrogel,BetP-Gel)对药物的持续稳定缓释作用,以及对急性切口痛模型小鼠镇痛时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混合法制备载药... 目的:探究可注射载药水凝胶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LDC)/倍他米松磷酸钠水凝胶(bet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hydrogel,BetP-Gel)对药物的持续稳定缓释作用,以及对急性切口痛模型小鼠镇痛时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混合法制备载药水凝胶LDC/BetP-Gel,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及压力变化评估其体内成胶性与可注射性。以直接释放法检测其体外释放速率,以剩余重量法测定其降解速率。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blank)组、模型(model)组、利多卡因(4%LDC)组、水凝胶(BetP-Gel)组和利多卡因水凝胶(4%LDC/BetP-Gel)组,每组6只。采用Up-Down法和Hargreave法进行疼痛行为测定,HE染色检测生物相容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所制备的LDC/BetP-Gel展现出良好的药物负载与持续缓释能力。行为学检测显示,与model组相比,LDC/BetP-Gel组小鼠的痛阈提升(P<0.05),减轻术后疼痛的效果显著;与4%LDC组相比,LDC/BetP-Gel组的镇痛时间显著延长(P<0.05)。HE染色结果证实其生物相容性好。ELISA结果显示,与model组和4%LDC组相比,4%LDC/BetP-Gel组术后24 h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可注射水凝胶LDC/BetP-Gel具有致密稳定的结构,可实现药物搭载及缓释效果,并且在足底急性切口痛模型小鼠中验证了延长抗炎镇痛时效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 可注射水凝胶 利多卡因 倍他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
16
作者 湖北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学组 +8 位作者 肖书萍 杨东 肖芳 陈冬萍 王晓燕 薛幼华 杨丽芹 阚雪锋 徐清榜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诊疗期间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兼容性评估,居家期间维护及自我管理。结论制定的共识内容全面,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患者应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癌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患者自控镇痛 疼痛护理 并发症 居家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腰肌平面阻滞对中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
17
作者 黄瑾 王晟昱 +7 位作者 韩亚楠 乔琳珊 袁利娟 白艳辉 陈旭 刘一博 宋立杰 王春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2-357,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腰肌平面阻滞对中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术后镇痛效果及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40~7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25...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腰肌平面阻滞对中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术后镇痛效果及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40~7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75%罗哌卡因组(R2组)、0.5%罗哌卡因组(R3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三组分别采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10 ml行髂腰肌平面阻滞。三组均采用0.5%罗哌卡因5 ml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分别于入PACU、术后2、4、6、24和48 h时评估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罗库溴铵用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 h内地佐辛用量、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和头晕、尿潴留、恶心呕吐、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院内跌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R1组比较,R2和R3组术后2、4、6和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减少(P<0.05),术后2、4和6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R3组术后2、4和6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降低(P<0.05),R2和R3组术后地佐辛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R2组比较,R3组术后6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前0.375%罗哌卡因髂腰肌平面阻滞用于中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优于0.25%和0.5%罗哌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髂腰肌平面阻滞 髋关节置换术 镇痛效果 股四头肌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及TRPV1、SP、CGRP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魏周园 郑雨 +9 位作者 江民健 池恒愉 康玉蓉 何晓芬 李晓宇 周姝婷 杜俊英 邵晓梅 方剑乔 蒋永亮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0-258,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 目的:观察电针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41只雄性SD大鼠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假手术组(11只)、模型组(15只)、电针组(15只),电针组取大鼠患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共7天。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患侧MWT,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第1天电针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MWT显著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第1、3、5、7天,电针组大鼠患侧MWT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SP、CGRP阳性细胞数表达均升高(P<0.05);TRPV1和SP、TRPV1和CGRP阳性细胞共表达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SP、CGRP表达均降低(P<0.05);TRPV1和SP、TRPV1和CGRP阳性细胞共表达数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促使MWT升高,有效抑制CCD大鼠痛觉敏化,其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DRG中TRPV1、SP和CGR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针刺镇痛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痛患者鞘内镇痛全程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实施
19
作者 徐薇薇 文彦 +4 位作者 杨青 向明飞 谢沛希 赵静怡 王怀明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32,共6页
目的 评价基于时机理论的癌痛患者鞘内镇痛全程管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收治的癌痛鞘内镇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癌痛患者鞘内镇痛全程管理方案,该方案通过... 目的 评价基于时机理论的癌痛患者鞘内镇痛全程管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收治的癌痛鞘内镇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癌痛患者鞘内镇痛全程管理方案,该方案通过文献研究、需求评估、专家函询构建,包括鞘内镇痛前期、临床治疗期、出院准备期、出院调整期、出院适应期5个阶段的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评价两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癌痛患者鞘内镇痛全程管理方案能有效提升患者镇痛效果,降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鞘内镇痛治疗 镇痛泵 疼痛管理 时机理论 适时干预模式 不良反应 肿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复合依托咪酯用于ASAⅠ级患者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效果
20
作者 渠明翠 程丹 +3 位作者 陈嘉琪 王绪林 袁雅卓 邢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依托咪酯用于ASAⅠ级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120例,年龄18~50岁,BMI 18~28 kg/m^(2),ASA分级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瑞马唑仑组(R组)、瑞马唑仑+低剂量...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依托咪酯用于ASAⅠ级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120例,年龄18~50岁,BMI 18~28 kg/m^(2),ASA分级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瑞马唑仑组(R组)、瑞马唑仑+低剂量依托咪酯组(RE1组)和瑞马唑仑+高剂量依托咪酯组(RE2组)。采用面罩吸氧,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R组缓慢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RE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依托咪酯0.1 mg/kg;RE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依托咪酯0.15 mg/kg。记录各组镇静成功率、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苏醒后5 min疼痛评分和离开PACU前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RE1组和RE2组镇静成功率高于R组,瑞芬太尼用量少于R组(P<0.05)。3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和RE2组比较,RE1组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与R组比较,RE1组和RE2组术中呃逆发生率降低(P<0.016)。3组患者苏醒后5 min疼痛评分和离开PACU前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 mg/kg瑞马唑仑复合0.1 mg/kg依托咪酯用于ASAⅠ级患者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镇静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依托咪酯 人工流产 镇静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